中世纪教会史读后感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当我合上那本厚重的《欧洲中世纪史》,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仿佛刚刚从一场漫长而又神秘的旅途中归来,脑海中满是那个时代的画面与故事。
欧洲中世纪,一个常常被我们忽视或者误解的时代。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它是黑暗、愚昧和落后的代名词。
然而,当真正深入去了解和探究这个时代,我才发现,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丰富得多。
这是一个宗教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
基督教的影响力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从政治到文化,从日常生活到人们的思想观念。
教会在当时拥有着巨大的权力,不仅掌控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还在一定程度上干预着政治事务。
宗教的力量使得人们对神灵充满敬畏,同时也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秩序和规范。
但另一方面,宗教的过度权威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思想的自由和科学的发展。
政治上,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封建割据的局面。
国王、贵族和骑士们之间的权力斗争此起彼伏。
封建制度下的层层分封,导致了权力的分散和政治的不稳定。
各个领主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相对独立的权力,这种分散的政治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但也正是在这种权力的博弈中,孕育出了一些现代政治制度的雏形。
经济方面,庄园经济是中世纪欧洲的主要经济形式。
农民们依附于领主的庄园,辛勤劳作,为领主提供农产品和劳役。
这种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但也限制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逐渐兴起,商业活动日益频繁,为欧洲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化方面,中世纪的欧洲虽然在古典文化的传承上出现了断层,但却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成就。
哥特式建筑的宏伟与神秘,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宗教的虔诚和对美的追求。
骑士文学中的浪漫与冒险,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和理想。
而在学术领域,经院哲学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宗教的束缚,但也为后来的哲学思考奠定了基础。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禁思考,中世纪的欧洲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有着怎样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首先,宗教在中世纪社会中的作用让我们明白,信仰对于一个社会的凝聚力和价值观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当我合上那本厚厚的《欧洲中世纪史》时,心中像是打翻了五味瓶,各种滋味交织在一起。
那是一段充满神秘、黑暗与希望的历史,就像一幅巨大的画卷,在我眼前缓缓展开。
在我所了解的那段历史中,有一件事儿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那是关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故事。
这户人家生活在一个偏远的小村落里,家中的男主人叫汤姆,女主人叫艾莉丝。
他们的房子是用粗糙的石头和木头搭建而成的,屋顶铺着茅草,一到下雨天,屋里就滴滴答答地漏个不停。
汤姆每天的任务就是早早起床,去田里耕种。
那片土地可不怎么听话,石头多,土壤贫瘠,要想从它那里讨口饭吃,得付出加倍的努力。
他扛着锄头,一步一步地走向那片熟悉的土地,阳光洒在他的背上,汗水顺着脸颊不停地流淌。
艾莉丝呢,则在家里忙碌着。
她要照顾孩子,还要喂养那几只瘦巴巴的鸡。
每天,她都盼着能从鸡窝里捡到几个鸡蛋,好给家里添点营养。
家里的炉灶总是冒着烟,她在那里煮着简单的饭菜,那味道虽然比不上贵族餐桌上的佳肴,但对于这个家庭来说,已经是难得的美味。
有一天,村里传来了消息,说是领主老爷要来收税了。
这可把汤姆和艾莉丝愁坏了,家里本就没多少余粮,哪还有东西交税啊。
但没办法,领主的命令谁敢违抗?收税的那天,领主的手下们趾高气扬地走进村子,他们穿着华丽的衣服,与村民们的破旧衣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汤姆和艾莉丝战战兢兢地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粮食交了出去,看着空空的粮仓,他们的心里充满了无奈和绝望。
然而,生活还得继续。
汤姆更加拼命地在田里劳作,希望能有个好收成。
艾莉丝也想方设法地节省开支,哪怕是一针一线,都要精打细算。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虽然艰苦,但这个家庭始终没有放弃希望。
他们相信,只要努力,总会有过上好日子的那一天。
从这个普通农民家庭的故事中,我仿佛看到了欧洲中世纪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缩影。
在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不确定性。
他们被封建领主压迫,被疾病和饥饿困扰,但他们依然坚强地活着,为了那一点点的希望而努力奋斗。
中世纪教会史读后感

《中世纪教会史》读后感今年4月份,我利用大半个月的课余时间读了《中世纪教会史》这本书。
这本书是《教会史》中的一卷,它以客观的角度详细地介绍了中世纪教会的方方面面。
这本书是由毕尔麦尔等一批以严谨著称的德国学者合著的,是一本了解中世纪历史的、很好的工具书。
这本书层次清晰,主要分为早期中世纪(692年一1073年)的教会,中世纪全盛时期(1073 -1294年)的教会,中世纪晚期(1294-1517年)的教会三个部分。
这本书以中世纪教会的历史为主线。
但它不仅介绍了教会的历史,还写了许多有意思的地方,例如:教会的文化、教会的制度。
中世纪的教会历史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教会最初是由一些虔诚的传教士的隐修生活演化而来。
他们是一群像陶渊明一样的义士,出淤泥而不染,在黑暗的、四分五裂的欧洲仍保持坚定的信仰。
他们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将深邃的基督教义传播给无知、纯朴的欧洲人民。
这些传教士的行为让我感动,他们就像中国的孔子一样。
随着基督教义的传播,这种宗教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百姓信己的心交给伟大的耶稣,而皇帝为了更好地统治万民,他给予教会的高层人员以爵位、特权,来笼络他们,而教会也趁此机会发展壮大,逐渐和皇帝平起平坐,甚至超越皇帝,成为中世纪欧洲的真正统治者。
当然,皇帝并不甘心自己的统治地位被撼动,他们发动一次又一次反击,二者成一种此消彼长的状态。
我们熟知的阿维农之囚事件就发生在这背景之下。
1294年,专横顽固的教权至上论者,卜尼法斯八世任罗马教皇。
这时候,具有强大王权的统一民族国家正在欧洲普遍兴起。
1308~1377 年,教廷长期迁于法国边境阿维农,七十年间,教皇一直受皇帝控制。
同时教会面临着许多强大的敌人,例如:伊斯兰教、异端学说。
面对伊斯兰教,虔诚的教众化身为忠诚的战士,他们组成隐修者和骑士结合而成的、代表宗教精神的骑士团等组织,在皇帝的支持下进行一次又一次英勇无畏的十字军东征。
面对异端学说,他们采取严酷的手段来打击。
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读后感1500字

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读后感1500字本书的一大特色是C·沃伦·霍利斯特清晰的历史观和动人的教学法,现经朱迪斯·本内特精到的修订而成第十版,覆盖了更多关于拜占庭和伊斯兰的内容,包含了经全面修订的系列地图、一组新的关于中世纪传说的短文等更多内容。
在第八版的序言中,霍利斯特教授述及他在大学时意识到当今世界“是中世纪的产物”。
《欧洲中世纪史》一书向今天的学生全面介绍了我们当前社会的中世纪根源。
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读后感公元500年到1500年,欧洲的中世纪相当于中国南北朝之初到明孝宗年间,长期以来,一说到中世纪前面必加上“黑暗的”这个形容词,其实之所以说是黑暗的,很大的原因是人们没看清它内部的结构、运行、演化等诸多细节。
欧洲作为一个完整的地理单元,在中世纪它是始终保持对外的张力的,对古罗马来说的那些四面八方的蛮族,在这个时期都进入并融合进了大欧洲,除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东南角打开的那个缺口,在其他方向,欧洲的边境是有张力的、逐渐安宁的,这为法兰西、英格兰、西班牙等主权国家的行程提供了安全的空间。
这是同时期的中国所最不具备的,除了元朝,历朝历代边患都是对中原政权的最大威胁,发展进程一再被中断,文明一再被毁灭,精英反复被淘汰。
在中世纪,虚张声势的教会和世俗的大小霸主长期博弈,彼此消长,在这个过程中,教权和王权相互形成制约和牵制,教权不断被削弱的同时,王权也没能不受制约的野蛮生长,统治者的责任本来就是希腊罗马传统政治伦理的重要内容,在中世纪的政治演变过程中,在教权和封建领主、自治城市、市民团体的自治权上下夹击下,王权艰难扩张,他对教会、贵族、臣民的安全、幸福负有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得到强化,并且还始终无法摆脱教会的监督。
所以,不管是神圣罗马帝国还是在法兰西,绝对不受制约的独裁专制政权都没有成为常态的政治治理模式,中世纪欧洲各国逐渐形成的治理模式有活力,有弹性,为工业革命后逐步转型为现代国家提供了可能。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

欧洲中世纪史读后感说起欧洲中世纪,那可真是一段充满神秘与传奇色彩的历史时期。
当我读完相关的书籍,仿佛穿越时空,亲身经历了那个遥远而又独特的时代。
中世纪的欧洲,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那一座座威严耸立的城堡。
想象一下,巨大的石块堆砌而成,高耸的城墙,狭小的窗户,仿佛在诉说着它们的坚固与不可侵犯。
这些城堡可不是仅仅为了好看,而是当时领主们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住在城堡里的领主,那可威风了,掌控着周围大片的土地和人民。
那时候的城市,跟咱们现在可太不一样啦。
街道狭窄弯曲,房屋紧挨着,看上去有些杂乱无章。
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得时刻小心别踩到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污水和垃圾。
但是,就是在这样看似混乱的环境中,却有着一种独特的生机。
街边的小商贩们大声吆喝着,卖着各种各样的东西,有新鲜的水果、精美的手工艺品,还有热气腾腾的食物。
说到食物,中世纪欧洲人的饮食也挺有意思。
贵族们的餐桌上摆满了各种肉类,什么烤鸡、烤羊腿,普通人可就没那么幸运了,能填饱肚子就不错啦。
面包是他们的主食,不过可不是咱们现在吃的这种又松又软的面包,而是又硬又粗糙的那种,咬起来费劲得很。
再说说当时的宗教。
基督教在那个时候的影响力简直大得惊人。
教堂随处可见,而且修建得无比宏伟壮观。
人们对宗教的虔诚让人惊叹,去教堂做礼拜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宗教节日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沉浸在一片热闹的氛围中。
还有那时候的战争,也和现在的战争大不相同。
骑士们穿着厚重的铠甲,骑着高大的战马,冲锋陷阵。
他们视荣誉为生命,为了领主的荣耀和自己的名声而战。
不过,战争可不光是骑士们的事儿,老百姓也常常被卷入其中,遭受着战火的摧残。
在中世纪,女人的地位相对较低。
贵族女子虽然生活条件好一些,但婚姻往往不能自主,得听从家族的安排。
而普通的劳动妇女,更是要承受着繁重的工作和生活的压力。
但就是在这样一个看似充满黑暗和困苦的时代,也有着一些闪光点。
比如,大学开始兴起,知识的火种在一点点传播。
人们开始对科学、哲学等领域进行探索,虽然进展缓慢,但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一步。
中世纪历史与文化读后感

中世纪历史与文化读后感读完中世纪的历史与文化,就像走进了一个超级复杂又超级有趣的大迷宫。
首先呢,中世纪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穿着厚重铠甲,还蒙着一层神秘面纱的家伙。
那时候的社会结构啊,真的是等级森严得不像话。
就像一个超级大的金字塔,国王和教会在塔尖上耀武扬威。
贵族们呢,就跟着沾光,整天过着看似很潇洒,但其实也得小心翼翼讨好上面的生活。
平民百姓可就惨咯,大部分时间都在为了一口吃的、一块住的地方拼命干活,还得忍受各种压迫,就像一群被挤压在金字塔底部的小蚂蚁。
说到教会,那可真是中世纪的“大明星”啊,影响力大得没边儿。
它不仅仅是管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告诉大家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上帝喜欢或者不喜欢的,还把手伸到了世俗事务里。
感觉那时候的教会就像一个无处不在的大管家,从你早上起床该祈祷啥,到你种的地该交多少税给教会,它都要管。
不过呢,教会也不完全是负面的啦。
它也保存了很多文化知识,那些修士们整天在修道院里抄抄写写,就像一群文化的“小蜜蜂”,要是没有他们,说不定好多古希腊罗马的智慧结晶就失传了呢。
再说说中世纪的战争吧。
那简直就是一群铁罐头(骑士们穿着铠甲就像铁罐头一样)在战场上互相冲撞的大场面。
骑士精神这个东西听起来倒是挺酷的,什么勇敢、忠诚、保护弱者之类的。
但我觉得啊,很多时候可能就是骑士们给自己脸上贴金的说法。
毕竟战争嘛,总是残酷的,受苦的还是那些普通老百姓。
而且那些战争往往是因为一些在我们现在看来很奇葩的原因,可能就是两个贵族互相看不顺眼,或者是为了争夺一块看起来没什么特别的土地,就大打出手,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还有中世纪的艺术,哥特式建筑是真的把我惊艳到了。
那些高耸入云的大教堂,尖尖的塔顶就像要刺破天空一样。
走进教堂里,彩色的玻璃透进来的光线营造出一种超级神秘的氛围,就好像一下子穿越到了那个充满信仰的时代。
壁画和雕塑也很有特色,不过人物看起来都有点严肃和刻板,可能那时候的艺术家们都觉得越严肃越能体现宗教的神圣吧。
欧洲中世纪简史读后感

欧洲中世纪简史读后感欧洲中世纪是指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历史时期。
这段时期的欧洲经历了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关于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书籍后,我对这一时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产生了一些感悟和思考。
首先,欧洲中世纪的政治格局非常复杂。
在这段时期,欧洲大陆上出现了许多王国、公国和领主领地,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
封建制度的确立导致了领主与农奴之间的封建关系,这种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同时,教会在政治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廷与各国王室之间的权力斗争时有发生。
这种政治格局对欧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国际关系埋下了伏笔。
其次,欧洲中世纪的经济状况也十分复杂。
封建制度的确立导致了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大片土地被少数人垄断,而农奴则失去了自由。
这种经济结构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导致了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剧。
同时,欧洲的城市经济也开始兴起,商业活动日益繁荣,这为后来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欧洲中世纪的经济状况对当今世界的经济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者,欧洲中世纪的宗教信仰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
基督教在欧洲得到了广泛传播和信仰,教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也为欧洲的宗教格局带来了重大变革,同时也影响了欧洲的政治和社会发展。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信仰对欧洲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欧洲中世纪的文化也是这一时期的亮点之一。
在这段时期,欧洲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如但丁、莎士比亚等,他们的作品对欧洲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欧洲的建筑艺术、音乐艺术也达到了巅峰,许多宏伟的教堂、城堡和音乐作品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欧洲中世纪的文化繁荣为后来的文艺复兴运动奠定了基础,也为欧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阅读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书籍,我对这一时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欧洲中世纪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方面都呈现出了复杂多样的特征,这为后来欧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会历史二千年教会史读后感

教会历史二千年教会史读后感Reading the two-thousand-year history of the church has been an eye-opening experience for me. It has provided me with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church over the centuries. The book has shed light on the various theological, political, and social issues that have shaped the church's history, and it has allowed me to see the church in a new light.One of the most striking aspects of the church'shistory is its resilience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Throughout the centuries, the church has faced persecution, internal strife, and external threats, yet it has continued to endure and thrive. This resilience is a testament to the strength of the church and the faith of its members. It is inspiring to see how the church has overcome so many challenges and continued to spread its message of love and hope.Another aspect of the church's history that stands outto me is its impact on society. The church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shaping the moral and ethical framework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It has been a driving force behind social justice movements, educa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human rights. The church's influence on art, music, and literature is also evident throughout history. This impact is a reminder of the power of faith and the potential for positive change that the church embodies.The book also highlights the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of the church. Throughout its history, the church has been marked by theological debates, schisms, and reformations. These internal conflicts have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various denominations and traditions within Christianity. The diversity of beliefs and practices within the church is a reflection of the complexity of human nature and the search for spiritual truth. It is a reminder that the church is a living and evolving institution that is shaped by the beliefs and actions of its members.At the same time, the history of the church is also marked by moments of darkness and corruption. The book doesnot shy away from addressing the church's involvement in political power struggles, the Inquisition, and other instances of abuse of authority. These moments serve as a sobering reminder of the potential for human fallibility and the need for constant vigilance in upholding the values of the church. It is a call to action for the church to continuously strive for integrity and accountability in its leadership and actions.Overall, reading the two-thousand-year history of the church has been a thought-provoking and enriching experience for me. It has deepened my appreciation for the church's impact on society, its resilience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and its complex and diverse nature. It has also challenged me to reflect on the role of the church in the modern world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its members to uphold its values. I am grateful for the opportunity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hurch's history and to continue to learn from its legac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世纪教会史》读后感
今年4月份,我利用大半个月的课余时间读了《中世纪教会史》这本书。
这本书是《教会史》中的一卷,它以客观的角度详细地介绍了中世纪教会的方方面面。
这本书是由毕尔麦尔等一批以严谨著称的德国学者合著的,是一本了解中世纪历史的、很好的工具书。
这本书层次清晰,主要分为早期中世纪(692年一1073年)的教会,中世纪全盛时期(1073 -1294年)的教会,中世纪晚期(1294-1517年)的教会三个部分。
这本书以中世纪教会的历史为主线。
但它不仅介绍了教会的历史,还写了许多有意思的地方,例如:教会的文化、教会的制度。
中世纪的教会历史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教会最初是由一些虔诚的传教士的隐修生活演化而来。
他们是一群像陶渊明一样的义士,出淤泥而不染,在黑暗的、四分五裂的欧洲仍保持坚定的信仰。
他们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将深邃的基督教义传播给无知、纯朴的欧洲人民。
这些传教士的行为让我感动,他们就像中国的孔子一样。
随着基督教义的传播,这种宗教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百姓信己的心交给伟大的耶稣,而皇帝为了更好地统治万民,他给予教会的高层人员以爵位、特权,来笼络他们,而教会也趁此机会发展壮大,逐渐和皇帝平起平坐,甚至超越皇帝,成为中世纪欧洲的真正统治者。
当然,皇帝并不甘心自己的统治地位被撼动,他们发动一次又一次反击,二者成一种此消彼长的状态。
我们熟知的阿维农之囚事件就发生在这背景之下。
1294年,专横顽固的教权至上论者,卜尼法斯八世任罗马教皇。
这时候,具有强大王权的统一民族国家正在欧洲普遍兴起。
1308~1377 年,教廷长期迁于法国边境阿维农,七十年间,教皇一直受皇帝控制。
同时教会面临着许多强大的敌人,例如:伊斯兰教、异端学说。
面对伊斯兰教,虔诚的教众化身为忠诚的战士,他们组成隐修者和骑士结合而成的、代表宗教精神的骑士团等组织,在皇帝的支持下进行一次又一次英勇无畏的十字军东征。
面对异端学说,他们采取严酷的手段来打击。
早期中世纪一般都是信仰坚定的时期。
在这个历史阶段中,比较有影力的异端仅仅在东方的希腊教会中出现,而西欧没有。
在那些新兴的格尔曼一罗曼国度中当然也开始有一些神学家在思想上不小心或高估理性的能力,所以他们走人一些误区,出现了关于"圣餐"的争论。
然而,第12 世纪是一个充满宗教热火的时代,所以出现了一些大规模的反对教会的群众运动,它们们以不可思议的速度传布到欧洲的广大地区。
其中影响最大的教派是清洁派。
基督教会对这些异端教派采取了残酷镇压。
基督教有过两次大分裂。
一次是1054年,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教会与以拜占庭为中心的东方教会决裂,前者称为天主教;后者称东正教。
另一次是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宗教改革,基督教分裂出一个更加民主、廉洁的新教。
许多人都认为这是基督教的一次衰弱,但我认为这是基督教的一次新生,这次改革使基督教会更符合现代的需求。
教会的文化与制度是这本书的另一部分,它们很有意思。
两千多年来,基督教依靠它先进的管理制度一步一步壮大。
在1073 -1198 年间,罗马宗座对西方教会的首席权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教宗成了整个教会的元首,也成为人间最高的立法者、裁判者和管理者,他对教会的一切成员,无论是圣职人员或平信徒,都拥有充分的权力。
另外,宗座逐渐成为教会管理的中心,这一点符合那个时代的需要,虽然也造成一些不良影响。
在12 世纪,主教获得了更大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意义,而在德意志帝国中的大部分教会长上都成为完全的"地域王侯" ,就是说在他们的领土上拥有很多世俗权利比如造币.收税权等。
同时,主教们在在教会上的权力减少了,这不仅是由于教宗权威上升,也有别的原因。
当时,主教大堂圣.团的影响增长-这些圣职团的成员是那些长期在大堂任职的圣职人员,而
在11 、12 世纪的普遍改革运动中,部分的大堂圣职团再次根据以前的老传统恢复了团体生活。
这些有固定团体生活规律的圣职团被称为有团规的圣职团,但大部分的圣职还是那些没有"团规"的教区圣职人员。
当时,"大堂圣职人员"的尊严很大,比如一些德国国王和皇帝,甚至某些教宗都在某些德国大堂或罗马大堂当了一短期或长期的一大堂圣职团的团员。
在中世纪艰苦的环境中,基督教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体系。
在查理曼的时代,文化普遍获得蓬勃发展,并且在基督宗教艺术方面也开始有了新的生命。
在艺术中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格尔曼/日耳曼人以自己的方式接受并改造了古代基督宗教的罗马文化因素和东方的拜占庭因素。
他们不但保留了传统的教堂建筑形式,而且也独立地发展这些形式,这样早在8 、9 世纪导致了早期罗马式建筑风格,古代教会用的"大殿式建筑风格"在早期中世纪也占有主导地位。
从卡洛林和奥托的艺术风格发展出来的是所谓的罗马式建筑风格一人们从19 世纪以来这样称呼它,因为他们说这个风格与罗曼语言的形成过程是平行的。
然而,在这种风格中,格尔曼/日耳曼的因素更多一些,而且它在那些中欧或北欧地区获得了最成熟的和最丰富的表达。
最早的罗马式的建筑物在伦巴第地区。
在西欧,这种风格的主要代表是本笃会的隐修士。
从整体来看大殿"仍然是标准,但也有一些重要的创新。
在头1000 年,在基督宗教的教堂中很少有雕塑品,这仍然来自对于外教人神像的反感。
然而,自从12 世纪,人们克服了早期的雕塑技术的问题并创造了一些可观的作品,用这些美化柱头、门顶、讲道台、施洗池和读讲台。
不仅仅是建筑,教会也产生了自己独特的经院哲学。
在早期中世纪,神学著作似乎都限于编写传统文献的"文选"、"摘录"或文集很少有独立研究的因素。
然而,这些编写工作也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自从11 世纪末以来,随着当时的宗教崛起的广泛传播和文化的提升,从这些早期的初步尝试形成了一个基本上是新的和有原创性的思想生活,其中有很多方向,但也保持了统一性,这就是所谓的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思想的目标和任务是建立一个令人们在各方面感到满意的哲学-神学性的世界观,就是4个统一的世界观,在其中有信仰与知识、理性和启示,都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其组成因素和推动力是权威性理性,而它的表现方式是讲课和辩论。
它在方法方面特别注重逻辑性和系统性 :它以严格的逻辑性分析一切教会的教导,且解释它们,并反驳一切可以想到的反对意见,从此说明这些传统的信仰命题的合理性。
最后,人们还组合这些思想结果,形成了一些统一的教导结构。
被称为"经院思想之父"的人是安瑟伦他来自意大利北部彼埃蒙特区的奥斯塔的伦巴第贵族家庭,后来当隐修者,曾在诺曼底的著名贝基隐修院当老师和院长,最后当上了兰弗朗克的接班人,成为坎特伯雷的总主教和英国的首席主教。
在这个重要位置上,他是一位杰出的牧者,在授权之争中很坚定地保卫了额我略的种种原则。
经院思想用敏锐的思想、仔细的讨论和逻辑学的方法来掌握信仰的全部内容,但在中世纪的高峰时期和晚期还存在着另一个重要的思想传统,就是那种充满感情的神秘思想,它也曾经被称为情感神学。
这就是关于"与神结合"的生活的知识,从古代就被描述为具有净化、照亮合一的阶段,而他的顶点就是默观。
这种思辨性的神秘神学所研究和表达的是那些有神恩的灵魂们的种种神秘体验以及这些人对神圣事物的直观性认识。
读了《中世纪教会史》这本书,我获得了许多感动。
那些传教士为了在黑暗的中世纪中传播基督教义,把“精神光明”带给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百姓们,他们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是多么伟大的人呀!那些教宗为了自己的信仰,不畏强权,勇于与皇帝作斗争,是多么可敬呀!
这本书曾经被作为德国大学和经教学院作为教会史的教科书,对我们了解中世纪教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世界古代史,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