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紫初《出版学基础》(课后习题 我国的出版业和出版系统)【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罗紫初《出版学基础》(课后习题 出版教育与人才培养)【圣才出品】

罗紫初《出版学基础》(课后习题 出版教育与人才培养)【圣才出品】

第八章 出版教育与人才培养1.如何认识加强出版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答:对出版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认识:(1)从出版工作者的劳动特点看,我们必须加强出版人才的培养出版工作者的劳动具有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相统一、服务性与被服务性相伴随的特点。

①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特点,要求出版工作者必须具有敏锐的政治头脑和科学的世界观,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与较强的思维能力。

②生产性劳动的性质,要求出版工作者必须具有清醒的经营头脑,树立市场观念,了解出版物营销规律,善经营、会管理。

③服务性劳动的特点,要求出版工作者必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具有局部服从整体和全局的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服务精神。

要使出版工作者具备这些基本素质,就必须加强出版业的人才培养。

(2)从出版工作者队伍现状看,我们必须加强出版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出版业从业人员数量偏少,出版工作者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出版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还较低。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加强出版工作者队伍的建设。

(3)从市场经济对出版队伍提出的新要求看,我们必须加强出版人才的培养①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工作者必须具有求生存、求发展的心态与能力。

②企业自主权的真正落实,向出版工作者提出了增强经营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的要求。

版工作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政策水平和较强的法制观念。

④随着出版物市场的对外开放,我国与国外出版界同行的交流与竞争日益增多,要求出版工作者必须了解国际出版物市场状况,具有对外经营的知识与能力。

2.我国出版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政治素质包括哪些内容?答:我国的出版工作者应该具备下列政治素质:(1)在政治立场与政治态度方面,出版工作者应该热爱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热爱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敢于同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贡献。

罗紫初《出版学基础》(章节题库 出版工作的性质、方针与作用)【圣才出品】

罗紫初《出版学基础》(章节题库 出版工作的性质、方针与作用)【圣才出品】

第三章 出版工作的性质、方针与作用一、概念题1.知识生产答:知识生产是指人类受对科学对未知探索的本能以及造福人类的责任感与献身精神的驱使而从事的以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创造性生产活动。

它是出版物生产过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出版物使用价值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2.市场寿命周期答:市场寿命周期是指商品在进入市场之后,经过试销、平销、畅销、滞销等几个阶段,到最后退出市场所需的时间。

图书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又称图书产品的市场寿命。

我们把图书产品从投放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全过程称为图书产品的生命周期。

营销学上习惯地将一种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即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3.文化选择答:文化选择是指编辑选题时,按照受众的总体需求和社会对精神产品价值取向的根本要求,对大量个体自由创作的作品进行审识鉴别,筛选优化;编辑加工时,对选定的书稿进行增删整理,按照有利于社会传播的标准对具体的知识内容进行选择把关的过程。

4.文化创造答:文化创造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形式而进行的文化生产活动。

文化创造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文化特质生产过程,同时它也是在一定社会形态下的自由的精神生产。

5.文化传播答:文化传播是指人们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产生于社区、群体及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共存关系之内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

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受社会集团的共同意识制约,也受个人社会心理、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影响。

6.文化积累答:文化积累是指文化通过各种文字载体的形式传承积淀的过程,主要是指文化在时间上纵向扩散的过程,也是保存旧文化和增加新文化的发展过程。

7.“两为”方针答:“两为”方针是指出版工作中应贯彻的“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针。

“两为”方针是出版工作性质的集中体现,是出版工作的根本方针。

在出版工作实践中贯彻“两为”方针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在出版理念和各项业务活动中坚持正确的方向;②在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上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时代风貌;③在出版产品和服务对象上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初级)》题库(4-6章)【圣才出品】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初级)》题库(4-6章)【圣才出品】

第四章书刊校对工作第一节校对在出版工作中的作用和地位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1.下列关于校对概念的理解,错误的是()。

[2008年真题]A.以经过编辑加工的原稿为依据B.发现、订正校样的差错C.对原稿可能存在的错误提请责任编辑核实D.对原稿的明显错误直接处理【答案】D【解析】校对是指根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差错,提出疑问,以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工作。

这一概念包含着两层意思:①校对工作的依据是经过三审和编辑加工整理的原稿;②校对的职责是既要根据原稿来发现、订正校样中的差错,又要注意原稿本身可能存在的差错并提交编辑处理。

2.下列关于校对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2009年真题]A.为提高效率,校对工作也可由作者负责B.校对也指从事校对工作的专业人员C.在出版社内,校对是发稿后、印刷前一道重要的质量把关工序D.校对是根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错误,提出疑问,以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工作【答案】A【解析】A项,校对工作不能由作者负责,只能由校对人员负责。

B项,“校对”一词也指从事校对工作的专业人员和出版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之一。

C项,书刊生产流程中,校对是编辑后、印刷前对内容、文字的最后一道质量把关工序,是书刊编校质量的重要把关环节。

D项,校对是指根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差错,提出疑问,以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工作。

3.校对是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以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工作。

[2002年真题]A.作出修改,进行加工B.订正差错,提出质疑C.改正错字,消除疑点D.找出差错,加以改正【答案】B【解析】校对是指根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差错,提出疑问,以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工作。

这一概念包含两层意思:①校对工作的依据是经过三审和编辑加工整理的原稿;②校对的职责是既要根据原稿来发现、订正校样中的差错,又要注意原稿本身可能存在的差错并提交编辑处理。

此外,“校对”一词也指从事校对工作的专业人员和出版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之一。

全国出版专业 出版专业基础 初级 辅导练习和参考答案 第三章 我国出版业及其行政管理

全国出版专业  出版专业基础 初级 辅导练习和参考答案 第三章  我国出版业及其行政管理

第三章我国出版业及其行政管理辅导练习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l个最符合题意)1.我国出版业的构成单位不包括( )。

A.印刷复制单位B.出版专业教育和科研单位C.各级出版行政机关D.发行单位【答案】C【解析】2.人民文学出版社不属于( )。

A.音像出版社 B.文艺类出版社C.中央出版社 D.图书出版社【答案】A【解析】3.上海科技出版社不属于( )。

A.综合性出版社 B.图书出版社C.地方出版社 D.科学技术类出版社【答案】A【解析】4.( )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

A.印刷工作 B.校对工作C.发行工作 D.编辑工作【答案】D【解析】5.在以下单位的设立中,只需履行备案手续的是( )。

A.纸介质书刊制作单位 B.音像制品制作单位C.电子出版物制作单位 D.出版单位【答案】C【解析】6.按( )划分,编辑人员可分为图书编辑、期刊编辑、电子出版物编辑、网络编辑等。

A.专业领域 B.出版物分类C.编辑工作内容 D.职责范围【答案】B【解析】7.( )的主要职责,是在技术编辑指导下,承担一般稿件的技术设计、印制设计,或插图、制图等工作。

A.软件编写、程序集成人员B.音像节目剪辑、合成人员C.助理技术编辑D.技术设计员【答案】D【解析】8.在校对人员中,( )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

A.高级校对 B.一级校对C.二级校对 D.三级校对【答案】B【解析】9.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理念是( )的具体化。

A.职业敏感和职业荣誉感 B.职业荣誉感和职业责任感C.职业素养和职业责任感 D.职业意识和职业敏感【答案】B【解析】10.某高校本科毕业生已于2004年7月毕业,他应当在( )年内通过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

A.2004 B.2005C.2006 D.2007【答案】B【解析】11.《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属于( )。

A.法律 B.行政法规C.部门规章 D.地方法规【答案】B【解析】12.在以下法规中,属于有关出版工作的最重要的基本行政法规的是( )。

出版学基础罗紫初-精品文档176页

出版学基础罗紫初-精品文档176页
XX XX (HK) LTD
5、出版物流通与消费的关系
• (1)流通对消费的先导作用 • a、流通为消费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满足需求) • b、流通能对读者消费进行引导(引导需求) • c、流通水平的发展能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创
造需求) • (2)消费对流通的动力作用 • a、消费规模的发展,促进流通规模的扩大 • b、消费结构的变化,引起流通市场行情的变化 • c、消费水平的发展,促进流通质量的提高。
XX XX (HK) LTD
3、出版政策建设(主要是经济政策建设)
• 书业经济政策的涵义:指国家为扶持出版业发展而针对出版业实
际情况,从经济上对出版业的运行所作出的一些特殊的规定。
• 其具体作用为:a、保证作用

b、扶持作用

c、调控作用
• (一) 定价政策
1、沿革。发展大体经历了六个阶段。
2、特点 。a、保本薄利

3、文化传播功能

4、文化积累功能
• 四、出版活动的经济功能
概念:是指出版活动所具有的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功用与机能。
内容: 1、产值构成功能
2、经济促进功能
3、经济服务功能
五、出版活动的社会功能(狭义的)
概念:是指出版活动所具有的影响社会公共生活与环境的功用与机能。
内容:1、知识交流功能 2、社会调控功能
对出版学学科性质的不同观点简评。
XX XX (HK) LTD
目前我国出版界对出版学学科性质的几类认识:
• 1、交叉学科 • 2、综合性社会科学学科(文科综合) • 3、综合性学科(文理综合) • 4、我们的主张(应用文科) • 出版学为什么不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 为此我们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 1、学科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 • 2、出版学的研究对象属了哪类现象? • 3、为什么将出版学看成综合性学科 • 的理由不能成立? • 我们主张:出版学是一门独立的应

出版基础初级试题及答案

出版基础初级试题及答案

出版基础初级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出版活动的基本性质是()。

A. 经济活动B. 文化活动C. 社会活动D. 教育活动答案:B2. 出版业的核心是()。

A. 作者B. 读者C. 编辑D. 出版商答案:C3. 出版流程中,编辑工作的主要环节不包括()。

A. 选题策划B. 稿件审读C. 市场调研D. 印刷发行答案:D4. 出版业的三大支柱是()。

A. 作者、编辑、印刷B. 编辑、印刷、发行C. 作者、编辑、发行D. 作者、印刷、发行答案:B5. 出版业的最终产品是()。

A. 出版物B. 知识C. 信息D. 服务答案:A6. 出版业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

A. 传播知识B. 创造利润C. 娱乐大众D. 促进就业答案:A7. 出版业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

A. 社会效益B. 知识传播C. 利润最大化D. 市场占有率答案:C8. 出版业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

A. 著作权法B. 合同法C. 劳动法D. 所有选项答案:D9. 出版业的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

A. 诚实守信B. 尊重作者C. 保护知识产权D. 所有选项答案:D10. 出版业的发展趋势是()。

A. 数字化B. 网络化C. 国际化D. 所有选项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出版业的主要内容有()。

A. 图书出版B. 期刊出版C. 电子出版物D. 网络出版物答案:ABCD2. 出版业的主要功能包括()。

A. 知识传播B. 文化传承C. 教育普及D. 娱乐休闲答案:ABCD3. 出版业的主要环节包括()。

A. 选题策划B. 编辑加工C. 印刷复制D. 发行销售答案:ABCD4. 出版业的主要参与者包括()。

A. 作者B. 编辑C. 印刷商D. 发行商答案:ABCD5. 出版业的主要法律法规包括()。

A. 著作权法B. 出版管理条例C. 印刷业管理条例D. 电子出版物管理条例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出版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罗紫初《出版学基础》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罗紫初《出版学基础》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罗紫初《出版学基础》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概念题(每题8分,共40分)1.数字出版2.网络期刊3.出版业管理4.审批制5.图书码洋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简述出版物发行方式有哪些?2.当前我国出版业转制的内涵与目的是什么?3.我国民营书店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请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出版工作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2.我国目前图书发行的渠道主要有哪几种?四、案例分析题((共30分)从出版产业化的角度,用现实出版案例谈谈你对“编辑负责挑选书稿,而发行人挑选编辑”的理解。

参考答案一、概念题(每题8分,共40分)1.数字出版答:数字出版,是指在出版的整个过程中,从编辑、制作到发行,所有信息都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于光、磁等介质中,信息的处理与传递必须借助计算机或类似设备来进行的一种出版形式。

它强调内容的数字化、生产模式和运作流程的数字化、传播载体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学习形态的数字化。

数字出版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目前已经形成了网络图书、网络期刊等新业态。

2.网络期刊答:网络期刊,又称数字期刊,是指通过互联网发布、有固定名称的连续出版物。

网络期刊的来源主要有二:①从纸质期刊转换而来;②在网络上直接发布的新采编内容。

其发布形式也有两种:①以单本期刊为单位传播、发布;②以数据库方式存储,以单篇文章为单位发布。

近年来,数字期刊开始注重加入多媒体元素,获得了更加优良的内容展现和阅读体验。

3.出版业管理答:出版业管理,是指与出版活动有关的管理机构及其人员,依据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对构成出版活动的各种要素进行规划、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以实现出版业持续健康发展目标的过程。

这一概念包含了管理活动的五个基本要素,即管理主体、管理依据、管理对象、管理目标、管理职能。

4.审批制答:审批制,是指我国出版单位的设立、变更、注销等实行的是审批、专营、许可制度。

武大出版发行学考研罗紫初《出版学基础》笔记

武大出版发行学考研罗紫初《出版学基础》笔记

第三章出版工作的性质、方针与作用(补充)对口征订:对口征订是指出版经营者根据出版物内容,寻找与其内容相关的行业或者部门,主动上门宣传推销,征求定数的出版物征订方式。

系统征订:系统征订是指出版经营者通过某一专业系统,自上而下的向该系统的各个子系统(单位或部门)宣传征订出版物,以促使整个系统产生购买行为的一种图书征订方式。

1.论出版活动的文化传播功能。

(2004论述1,2005论述2)出版活动能使精神文化转化成利于传播的文化产品,并能通过商业化运作使文化产品在民众中普及,在普及过程中使文化得以传播,这就是出版活动所具有的文化传播功能。

出版活动的文化传播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出版活动具有使精神产品物质化的机能。

精神产品严格来说是贮存在个人大脑中的一种思维过程。

作者将自己的思维成果写成书稿,实现了第一次物质化,而要使这种思维成果留存下来,并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则需要出版工作者对书稿加以第二次物质化,即对书稿进行筛选审阅加工后,运用印刷或非印刷方式将其录制于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并加以批量复制以供传播。

(2)出版活动中的商业化运作能使文化产品在民众中普及,使产品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得以传播。

此一机能主要是由出版物的特性决定的。

“现代文化取得实质性胜利的基本途径,即文化上的理论思辨成果必须通过一定的商业化手段转化成商品,强有力地渗透到社会整体的各个细胞中。

”(余秋雨)由此可见,通过出版活动进行文化传播,对社会文化的发展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2.与一般商品相比,图书商品具有什么样的特性?(2007论述1)出版物商品的特殊性表现在其再生产全过程的各个不同阶段。

(1)出版物生产过程的特殊性。

出版物生产过程由知识(精神)生产过程与物质生产过程两个明显阶段组成,而知识(精神)生产过程在出版物使用价值的形成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出版物使用价值作用的特殊性。

从作用领域看,出版物商品的使用价值主要是在精神生活中起作用;从作用范围看,出版物使用价值的作用具有超时空性的特点;从作用方式看,出版物使用价值的作用具有隐蔽性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我国的出版业和出版系统
1.你认为我国的出版活动起源于何时?其理由是什么?
答:(1)出版业的起源与单个出版活动的出现不同,出版要形成一个行业,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①社会上出现了较多的为读者所需要的作品;②有众多的生产者通过一定手段对作品进行复制使其成为出版物;③出版物能进入市场进行交换。

(2)我国的出版活动起源于西汉末年。

西汉末年,这三个条件都已具备。

公元4年,长安太学近旁出现了包括买卖书籍在内的综合性贸易集市——槐市。

稍后,又出现了书肆。

在槐市与书肆上交易的图书,都不是作者的原作品,而是用手工抄写方式对原作内容进行加工复制的产品;此时出版物的传播已开始采用市场交换方式;众多的图书品种集中在书肆销售,说明社会上能用于加工复制的作品也很多。

这就说明,此时出版活动已经产生。

2.概述纸的发明及其对我国出版业发展的影响。

答:(1)纸的发明
汉武帝时期,我国出现了原始的植物纤维纸,只是由于质地粗劣,不能用于书写,所以槐市、书肆上的图书载体都是竹简与缣帛。

公元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突破了此前利用天然资源作为知识载体的老思路,拓宽了造纸资源,提高了纸张的生产率。

(2)纸的发明对我国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①改善了书籍的载体材料,提高了书籍生产的速度和效率;
②扩大了平民抄书和读书的机会,为出版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③纸张利于运输,为图书流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④扩大了我国出版业在世界各地的影响。

3.手工抄写出版时期我国出版业的发展有哪些主要的特点?
答:手工抄写出版时期是指从雕版印刷出现的公元6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机械化印刷厂在我国建立的1300多年,此期我国出版业的发展有三个主要的特点:(1)图书的生产制作以手工抄写为主。

大量史料都有对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佣书人的记载和对隋唐抄书活动的描述,这都说明此期图书生产制作是以手工抄写为主的。

(2)图书的流通以个体书摊、书贩为主。

这些个体书摊、书贩有的单个流动推销,有的云集成市。

(3)佛道教经典及单篇文学作品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出版品种。

东汉之后,佛教和道教盛行,从皇帝到老百姓都普遍信奉宗教。

对宗教的迷恋,使佛道教经典被官府大量抄写制作进而影响到民间。

此期又是文学非常发达的时期,文学作品大量涌现,文学书籍的抄写与流传成为了一种社会时尚。

4.概述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对我国出版业发展的影响。

答:(1)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据史实推断,我国雕版印刷术的起源不迟于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雕本肇于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

近、现代一系列考古新发现,为此提供了佐证。

1994年,西安唐墓发现的梵文陀罗尼经咒印本。

在公元650—670年间刊印于长安,是现在最早的单页形式的印刷品。

公元658—663年,玄奘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雕印活动,印造了百万枚《普贤菩萨像》,说明此时雕版印刷术的使用已很普遍。

据史实推断,我国雕版印刷术的起源不迟于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

(2)雕版印刷术对我国出版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①开创了照一个版本原样复制图书的生产方法。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使得照一个版本原样复制的图书生产成为可能,只要把握了雕版的质量,也就使用该雕版印制出来的出版物质量有保证。

②大大加快了图书的生产速度,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普及。

利用一个雕版可以大量复制,极大地提高了图书的生产速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一些民间需求最大的品种如唱词、日历、韵书、佛经等通过雕版印刷术大量印制,促进了社会文化的普及与发展。

③雕版印刷术的外传,大大地促进了世界出版业的发展。

5.概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其对我国出版业发展的影响。

答:(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即用胶泥刻字,用火烧使其坚硬,再将松脂蜡加热熔化,将泥活字粘成一块印版印书,印完再用火烧熔化松脂蜡拆版,其泥活字分类存放,下次排版时再用。

公元1298年,农学家王祯创制了木活字。

人们还探索使用金属活字如铜活字、锡活字等印书。

(2)活字印刷术对我国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影响
①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开创了活字拼排制版的思路,为近、现代铅字排印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②缩短了出版物印刷制作的时间,提高了出版物的生产速度。

③活字印刷术的外传促进了世界出版业的发展。

印刷术发明之后,很快就传入朝鲜和日本。

同时又沿着丝绸之路经波斯传入埃及,再传入欧洲。

德国人谷登堡研制了铅锑锡合金活字(即现在所说的铅活字),使活字印刷术进一步得到改进,由此使世界出版业逐步进入了机械印刷的新发展时期。

6.手工印刷出版时期我国出版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手工印刷出版时期,是一个技术不断改进、产业逐步壮大的时期。

其发展具有三个主要特点:
(1)图书的生产以制版印刷为主。

无论是直接雕刻制板,还是活字排版,都要先将文稿制作成可大量复制的印刷版,然后再用印版复制书页,与手工抄写时期相比,生产效率大为提高。

(2)出现了专门的出版机构,包括官方出版机构、私人出版机构及商业出版机构。

(3)图书流通有了较大发展。

流通已开始与生产分离,流通的范围非常广泛,并出现了版权贸易。

7.机械印刷出版时期我国出版业发展可大体划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发展有何特点?
答:(1)机械印刷时期我国出版业发展可大体划分为四个阶段:西方印刷术的传入与译书机构的设立阶段、近代民族出版业的兴起阶段、传播新文化的进步出版业的发展阶段以及新中国出版业的建立和发展阶段。

(2)机械印刷时期各阶段发展的特征
①西方印刷术的传入与译书机构的设立阶段的特征
在西方印刷术传人的初始阶段,我国出版业呈现出以下明显特征:
a.出版机构以外国教会与传教士来华创办的各种传教布道兼译书的机构为主;
b.已开始普遍采用西方印刷术生产出版物;
c.出版物生产形式发生了改变,除图书之外还出现了期刊、报纸;
d.出版内容以传播宗教及西方的学术文化、科技知识为主。

②近代民族出版业的兴起阶段的特征
民族出版业的初期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a.民族出版业取代教会的译书机构逐步在中国出版业中取得主导地位;
b.此时的出版机构大多采用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方式运作,讲求经济效益;
c.出版内容以教科书、古籍工具书及西方科技学术图书为主。

③传播新文化的进步出版业的发展阶段的特征
进步出版业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a.出版宗旨都是宣传革命真理,普及新文化;
b.艰苦创业,团结奋斗,竭诚为读者服务;
c.内部管理民主化,而且非常重视经济核算;
d.在搞好经营的同时,巧妙地、不屈不挠地同反动势力作斗争。

④新中国出版业的建立和发展阶段的特征
作为国家文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的出版事业在其建立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以下明显特征:
a.以国有经济为主的出版力量;
b.以社会效益为主的经营原则;
c.以集中统一为主的管理模式;
d.以教材及教辅读物为主的产品结构。

8.什么是电子出版?电子出版时期的出版业有哪些主要的特点?
答:(1)电子出版的含义
电子出版,是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编辑加工后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者具有类似功能的设备读取使用,以表达思想、普及知识和积累文化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方式。

(2)电子出版时期出版业的特点
电子出版时期出版业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①计算机普遍应用于出版物生产制作领域。

在印刷中利用计算机录入排版,在出版校对工作中逐步运用计算机进行校对。

②电子出版物是重要的出版产品。

在电子出版时代,电子出版物数量多、质量高,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③网络出版活动繁荣。

出版社在互联网上开设网站,网上售书活动发展迅速。

④广泛采用按需印刷。

按需印刷是一种建立在数字式信息远距离传输和高密度存储的基础上的技术。

其操作过程是将图书内容数字化后,利用电子文件在专门的激光打印机上高速印制书页,并用专用计算机完成折页、配页、装订等工序。

9.概述我国出版业宏观管理机构的类型。

答:出版业的宏观管理机构,是负责对全国或地区的出版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包括指导、规范、协调、监督出版活动和出版单位等的机构。

我国出版物宏观管理机构有三类:
(1)主管全国新闻出版业的国务院行政部门,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其主要职能是:起草有关出版活动的法律和行政法规,制订和实施出版行政部门的管理规章,制订和实施出版事业的发展规划,审批出版单位的设立,对出版物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