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种植的适应性评价

合集下载

黑龙江玉米种植受气候变暖影响论文

黑龙江玉米种植受气候变暖影响论文

黑龙江玉米种植受气候变暖的影响【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已经给全球与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显著深远的影响。

而黑龙江省是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之一。

今后一段时期气候仍将继续变暖,这一现实将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玉米是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且喜温,气候变暖对其的影响是利大于弊。

【关键词】黑龙江省;玉米种植;气候变暖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2007年),确认全球变暖,地表平均温度的升高的可能性,其原因90%是由于人为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引起的,1906~2005年全球平均地面气温升高了(0.74±0.18)℃,过去50年的增温速率(0.13±0.03)℃[1-3]。

近50年中国平均气温升高以北方为主,21世纪由于人为排放增加,中国将继续变暖,尤以北方和冬季明显。

特别是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4]。

农业属百业之首,它的发展制约着国民经济以及其他部门的发展。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主要是对农作物生产的影响,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农业在我国的地位尤为重要。

黑龙江省全国纬度最高的省份,并且幅员辽阔,是我国农业自然资源最为丰富和水土资源配置最为优越的地区之一,是我国最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温度的变化对黑龙江农作物的种植与分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5]。

1.黑龙江省的气候特征黑龙江省是全国气温最低的省份。

一月分的平均气温在-30.9℃-14.7℃之间,夏季温度普遍偏高,平均气温在18℃左右,全省≥0℃积温平均值在2000-3200℃,大部农业区介于2800-3200℃之间;≥10℃积温多介于2000-2800℃,黑龙江省的降水表现出明显的季风性特征。

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充沛,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5%左右;冬季在干冷西北风控制下,干燥少雪,仅占全年降水量的5%;春秋分别占13%和17%左右。

1月份降水最少,7月份最多[6]。

2.黑龙江省主要种植作物的气候适应性黑龙江省的种植业结构以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饲料作物有一定发展,但占的比重低。

农作物的品种选择与适应性评估

农作物的品种选择与适应性评估

农作物的品种选择与适应性评估农作物的品种选择与适应性评估在现代农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农作物的种植品种的选择既要考虑其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等环境条件,又要考虑其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

同时,适应性评估也是确保农作物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各种病虫害、逆境等问题的关键步骤。

一、农作物品种选择的重要性农作物品种选择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益和收益。

合适的品种选择能够提高农作物的生产力以及抗逆性,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同时,不同的品种选择还可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农业与食品行业提供更多样化的产品。

因此,农作物品种选择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二、农作物品种选择的因素1. 地理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土壤、海拔高度等。

不同农作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能够达到最佳生长状态,因此在品种选择上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2. 经济因素:包括市场需求、产品附加值等。

根据市场需求选择适合的品种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3. 抗病虫害能力:不同品种的农作物对病虫害有不同的抵抗力,选择具有一定抗性的品种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4. 抗逆性能力:农作物在干旱、高温、寒冷等不良环境下需要具备一定的适应能力。

三、农作物适应性评估的方法1. 试验和观察:通过田间试验和观察,对不同品种的农作物进行对比,以评估其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

2. 数据分析:对已有的农作物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了解不同品种在特定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3. 遗传分析:通过遗传学方法,研究不同品种的遗传特征,从而评估其适应性和抗性。

四、农作物适应性评估的意义农作物适应性评估可以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指导,促进农作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评估不同品种的适应性,农民可以选择最适合的品种,提高产量和抗逆性,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五、农作物品种选择与适应性评估的案例分析以小麦为例,根据地理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抗病虫害能力和抗逆性能力等因素进行品种选择和适应性评估。

对于干旱地区,选择抗旱性较强的品种可以提高产量;对于农产品加工和市场需求较高的地区,选择适合加工的品种可以提高附加值;对于病虫害较严重的地区,选择抗病虫害性强的品种可以减少农药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中国东北地区种植概况

中国东北地区种植概况

农产品品质不高
东北地区农产品品质普遍较低,缺乏特色和品牌优势,难以满足 市场需求。
农产品价格波动大
受生产成本、供求关系等因素影响,东北地区农产品价格波动大, 影响农民收入和消费市场稳定。
农产品加工能力不足
东北地区农产品加工能力相对较弱,缺乏深加工和高附加值产品, 制约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05
古代东北地区的作物种类以粟、黍、 麦为主,同时也有水稻、高粱等。种 植技术主要以粗放式为主,但也有一 些地方开始尝试精耕细作。
封建社会时期的农业
在封建社会时期,东北地区的农业得 到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清朝时期, 大量移民涌入东北,开垦土地,发展 农业生产。
近代种植历史
土地开垦与农业现代化
随着清朝末年的土地开垦政策的实施,大量土地被开垦出来,农 业现代化进程加速。
农业政策支持也是东北地区大规 模种植的重要保障之一。
04
东北地区种植问题与挑战
农业劳动力流失
农业劳动力流失
01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东北地区的农业劳动力逐渐减少,导致
农业生产效率下降。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
02
东北地区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严重,年轻一代不愿意从事农
业生产,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劳动力素质不高
01
东北地区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 全国前列,其中黑龙江省和吉林 省的种植面积和产量较大。
02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农业 机械化的普及,东北地区的种植 面积和产量也在逐年增加。
农业机械化程度
东北地区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大 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机械化种植和收 割。
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不仅提高了农业生 产效率,也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气候适宜也是东北地区大规模种植的 重要条件之一。

黑龙江谷子种植品种

黑龙江谷子种植品种

黑龙江谷子种植品种黑龙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大省之一,具有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和资源优势。

在黑龙江的农田中,谷子是一种常见的作物,被广泛种植并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谷子属于禾本科植物,原产于中国北方地区,是一种旱作谷物,对水分要求较低,抗逆性强,适应广泛,因而在黑龙江的干旱地区种植谷子成为一种有效的农作物选择。

黑龙江的谷子种植主要集中在这个省份的西部地区,如黑河、伊春、牡丹江等地。

这些地区的土壤肥沃,气候条件适宜,有利于谷子生长和发展。

黑龙江的谷子种植品种较多,根据不同的气候、土壤和特殊要求,农民们选择了适合当地条件的品种进行种植。

以下是黑龙江谷子种植常见的品种:1. 黑龙江谷子12号:这是黑龙江省育成的一种优良谷子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品质。

该品种生长期较短,抗旱能力强,适应性广泛。

在黑龙江的许多地区广泛种植,对这一品种的需求量大,并且也有一定的出口潜力。

2. 伊春谷子4号:这是在黑龙江省伊春地区育成的一种谷子品种,适应性强,对寒冷的气候条件适应较好。

该品种的耐寒性和抗逆性强,能够在北方地区艰苦的自然环境下生长和发展。

3. 牡丹江谷子5号:这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广泛种植的谷子品种,该品种的产量较高,适应性广泛。

由于其产量稳定,品质好,因此这一品种在黑龙江谷子种植中占有重要地位。

4. 黑河谷子3号:这是黑龙江省黑河地区种植的一种谷子品种,这一品种在黑河地区被广泛种植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该品种的抗病能力较强,适应性好,耐寒能力强。

以上所述的谷子品种只是黑龙江谷子种植中的一部分,还有其他许多品种也广泛种植在黑龙江的农田中。

根据不同地区的特殊气候、土壤条件和需求,农民们会选择种植适宜的品种,以确保最大程度上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同时,科学家们也在不断研发新的谷子品种,以更好地适应黑龙江和其他地区的种植条件,并提高谷子的产量和品质。

总之,黑龙江的谷子种植品种较多,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好。

这些品种在当地的农田中得到广泛种植,为黑龙江的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基于GIS的黑龙江省大豆种植区划分

基于GIS的黑龙江省大豆种植区划分

基于GIS的黑龙江省大豆种植区划分摘要:本文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基本理论,利用gis技术及层次分析等方法,通过对黑龙江大豆种植区生理生态特性与环境关系的分析,筛选出大豆生态适应性评价指标,构建其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对其进行种植格局细化的研究。

从而实现了黑龙江省大豆种植格局的划分,为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种植模式的优化提供了更为客观的,更具灵活性的依据。

关键词:大豆;种植;划分1 引言目前对大豆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和种植区划分前人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多数评价往往局限于某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且多数集中于气候因素上,而影响大豆生长发育的其它因子还有很多。

本文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基本理论,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黑龙江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区大豆生理生态特性与环境关系的分析,筛选出各自的生态适应性评价指标,并对大豆种植格局进行细化研究。

2 基于gis的大豆种植区划分2.1 大豆单生态因子的量化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适应所处的特定环境并形成一定的生态幅,也就是说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其中包括最适生存区。

生态学上将最大上下限阈值和最适区的两端点称为作物的生态三基点。

对于没有明显的最高或最低阈值的因子(如天空生理辐射),其阈值分别取地球上相应作物适宜性最好或最差地域的水平。

对于某些定性生态因子(如土壤质地)需按照一定规则将不同质的特征进行数量化描述。

如根据黑龙江省土壤质地,参照陈立亭的土壤肥力评分标准[1],将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白浆土、暗棕壤、沼泽土、棕色针叶林土、盐土分别依次赋予级别数值8,7,6,…,1,水体赋予数值为0。

如被评价地域土壤为黑钙土,则该生态因子取值7。

大豆各项因子指标均以4月下旬开始种植为基准进行量化的,本文中的大豆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模型是同时评价多种在多个地区的生态适宜性,因此,在生态因子的量化上也采取统一的格式,以便于在计算机上的运行,这是本方法区别以往其他评价模型之处,同时也是定量地描述大豆的生产和分布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大豆生态因子量化如表1。

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省

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省

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省马铃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中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是黑龙江省。

以下将详细介绍黑龙江省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原因。

首先,黑龙江省是中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该地有着广阔的农田和肥沃的土壤,非常适宜种植马铃薯。

黑龙江省北部辽阔的平原地带有大量的深层土壤和充足的水源,为马铃薯的种植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其次,黑龙江省气候适宜,有利于马铃薯的生长。

马铃薯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黑龙江省的夏季气温适中,降水充沛,为马铃薯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有利于植株的生长和生理代谢。

同时,黑龙江省夏季日照时间较长,光照充足,也能提供马铃薯所需的光合能量。

第三,黑龙江省有着丰富的农民资源和技术支持。

黑龙江省农业部门非常注重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支持,通过各种培训班和农技人员的指导,提高了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

这样的支持使得黑龙江省的农民在马铃薯种植方面具备了较强的农艺技术和经验,更加能够适应种植马铃薯的需要。

此外,黑龙江省的马铃薯产业链也相对完善。

黑龙江省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马铃薯生产加工销售体系,包括马铃薯的种子生产、种植、收获、储存、加工和销售等环节。

这些环节的完善,有助于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进一步推动了黑龙江省马铃薯种植面积的扩大。

此外,黑龙江省的政策支持也是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的重要原因。

地方政府为了鼓励农民种植马铃薯,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比如提供农资补贴、贷款支持、保险补偿等,降低了农民种植马铃薯的风险和成本,提高了种植的积极性和效益。

综上所述,黑龙江省由于其优越的自然条件、适宜的气候环境、丰富的农民资源和技术支持以及政策的支持等多重因素,使得该地的马铃薯种植面积远远超过其他省份。

随着农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相信黑龙江省的马铃薯产业将持续发展壮大。

黑龙江省玉米绿色高质高效播种技术

黑龙江省玉米绿色高质高效播种技术

黑龙江省玉米绿色高质高效播种技术黑龙江省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玉米是该省的主要农作物之一。

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黑龙江省积极推广绿色高质高效的玉米播种技术。

一、选种优质种子绿色高质高效的玉米种植技术首先要选用优质种子。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与各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合作,引进精品玉米种子,并在实验基地进行筛选和试验,挑选出适应黑龙江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质种子。

二、合理施肥玉米施肥是影响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

黑龙江省积极推广科学施肥技术,通过土壤测试和营养诊断确定施肥方案。

根据土壤的氮、磷、钾含量进行有针对性的施肥,避免浪费和污染。

推广有机肥和绿色肥料的使用,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适时播种绿色高质高效的玉米播种技术要求适时播种。

黑龙江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适宜玉米生长的温度范围,确定最佳播种时间。

在播种前进行土壤消毒和病虫害防治,保证种子的生长环境良好。

四、科学管理玉米的科学管理是提高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黑龙江省鼓励农民采用高效的玉米栽培技术,如密植、中耕、无墒耕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治病虫害,保证玉米的健康生长。

五、保护生态环境黑龙江省在推广绿色高质高效的玉米播种技术的过程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合理轮作和种植结构调整,减少连作障碍,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采用生物灭虫剂和有机农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减少灌溉用水。

六、技术培训和推广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和示范,向农民宣传和推广绿色高质高效的玉米播种技术。

通过现场演示和讲座等形式,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绿色农业生产。

田间作物品种适应性与产量评估

田间作物品种适应性与产量评估

田间作物品种适应性与产量评估田间作物品种适应性与产量评估是农业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旨在评价不同作物品种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以及其潜在产量。

该评估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引导农民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质量。

本文将探讨田间作物品种适应性与产量评估的方法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一、适应性评估方法1. 田间试验法田间试验法是目前常用的评估作物品种适应性与产量的方法之一。

通过在不同地点、不同季节和不同种植条件下的试验田中种植不同品种的作物,观察并记录它们的生长状况、产量表现以及耐逆性等指标。

根据试验结果,可以评估不同作物品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并选取适宜的品种进行推广种植。

2. 模型预测法模型预测法利用数学和统计模型,结合历史气象数据、土壤特性和作物生长规律等因素,预测不同作物品种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和产量水平。

根据模型的计算结果,可以科学地评估各品种在不同地理区域和生态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并根据预测结果指导农作物种植管理。

二、产量评估方法1. 样方调查法样方调查法是一种常见的评估作物产量的方法。

通过在试验田或实际农田中设置样方,并对样方内的作物进行抽样调查,获得作物的实际产量数据。

根据样方调查结果,可以推算出整个田地或农场的作物产量水平,并进行品种适应性和产量评估。

2. 系统观察法系统观察法是另一种评估作物产量的方法。

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对于同一品种的不同样本进行连续观察,记录其生长、发育和产量表现等指标。

通过对多个样本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作物品种适应性和产量水平的评估结果。

三、田间作物品种适应性与产量评估的应用1. 品种选育田间作物品种适应性与产量评估的结果可以为作物品种的选育提供重要依据。

通过评估不同品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和产量表现,可以筛选出适宜的品种进行后续选育工作,例如提高抗病虫害能力、耐旱性和抗逆性等特性。

2. 种植管理指导根据作物品种适应性与产量评估的结果,可以为农民提供种植管理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种植的适应性评价
本文研究基于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基本理论,利用GIS技术、模糊数学等方法,对黑龙江省区内的玉米、大豆生理生态特性与环境关系的分析,筛选出各自的生态适应性评价指标,构建其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并对一个地区内各种作物的生态适宜性进行比较,确定各作物种植的生态理论比例,为作物种植提供生态基础上的指导。

本文针对黑龙江省典型作物-玉米、大豆,在生物和生态因子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客观赋权的规则,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系统、量化的作物——地区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和方法,并对作物在多个地域的多因子的生态适宜性做出评价。

标签:重要农作物;种植;适应性
1 作物生态适宜性研究方法
作物生态适宜性是作物对各生态因子的要求与环境提供这些因子的之间的吻合程度,作物生态适宜性是种植模式设计和种植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依据[1][2]。

作物生态适宜性的评价方法很多,应用于各种作物生态适宜性的评价。

评价方法有:平行对比分析法;相似分析法;聚类分析方法;逐层分析法;综合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法。

2 作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性
2.1 作物对温度的要求及其生态适应性
温度是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生态因子,是制约作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

只有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作物才能正常生长发育,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延缓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或者不能开花结实,以致死亡。

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温度有最低、最适、最高点等要求,生态学上将最大上下限闭值和最适区的两端点称为作物的生态三基点。

作物完成其生长发育过程需要一定的热量指标。

作物生长发育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随温度降低而减缓,而且都要积累一定的温度总数才能完成其生活周期,这个一定的温度总数即为积温。

自然界中温度是有变化的,有的有规律,如四季和昼夜温度变化,有的是偶然的,如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

作物生长发育对昼夜温差也有反应,影响到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在生长发育温度范围内,昼夜温差大,可以提高种子萌发率,提高作物产品蛋白质含量,增加糖分和干物质积累,提高品质。

根据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可分为喜温作物、喜凉作物和亚热带作物。

2.2 作物对光的要求及生态适应性
农作物多数为喜光类型,要求较充足的光照,但不同的作物种类与品种需光量是有区别的,同一作物不同发育时期对光的需求不一致。

营养生长期光照不足,对其影响稍小,生殖生长期缺光则危害性大。

根据作物对光强度的要求可分为阳性和阴性作物两类。

地球表面的光照具有周期性变化,不仅一天中昼、夜更替,而且一年中日长和夜长随四季不断变化。

自然界中,许多作物的种子萌发、植株开花、落叶休眠等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每年都在特定的季节进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与光的周期性变化后密切关系。

作物光周期现象对日照长度的特殊要求,常常限制物种自然迁移和扩展,也有些是物种在异地引种时的主要障碍。

因此,作物南北引种时,尤其要注意被引种作物对光周期的要求。

按作物花芽形成对光周期的响应,可把作物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和中性作物。

短日照作物和长日照作物开花需要一定临界日长。

2.3 作物与土壤的生态关系
不同作物对土壤深度有不同要求,低于某一临界值不利于生长。

作物的生命代谢与根系生长需要适宜的土壤酸碱度。

土壤酸碱度也影响到作物对养分的有效利用。

不同作物对土壤酸碱度的要求不同,也要求不同的最适生长的pH值范围。

不同作物对土壤中碳酸钙、石膏的反应也不同,因此,在考虑作物种植和作物布局时要考虑土壤中的碳酸钙的和石膏含量。

作物生长发育对养分有一定的要求,不同作物的需求量不同。

根据作物对土壤养分状况适应性的不同,可分为耐肥型、喜肥型和中间型。

开展作物的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必须正确地筛选参加评价的生态指标,合理地确定权重,并采用适宜的评价方法,进行科学分区。

评价指标的选取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的正确性、代表性、科学性和成果应用的可接受性。

2.4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选择评价指标时,必须注意各种因素的稳定性,一般认为,气候、地形、成土母质等最为稳定,土壤因素中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地构型等性质比较稳定,而土壤养分含量、含盐量等则属比较不稳定。

所谓稳定性高低,从土地利用角度来说,就是对土地进行改造的难易程度,无论评价区域大小和制图比例尺如何,都应该挑选稳定性较高的因素作为评价指标,以使评价结果相对稳定,便于应用。

由于因子之间具有相关性,重复选择相似的因子不僅会加大工作量,而且对评价结果可能产生不良的影响,为此,还必须结合运用主导因素分析方法,在各
种生态因素中找出少数代表性强的主导因素加以分析,主导因素不仅反映出土地评价单元的主要特征,同时还会影响其他因素,并反映出土地改造、利用的难易程度的差异,因此,能更好进行土地评价单元的分异。

尽管某一因子对作物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但是如果该因子在即定的评价区域内没有明显差别,就不能反映出该区域内所有评价单元对该因子的适宜性程度的差别,那么该因子对于该区域内的适宜性评价可能没有意义,故一般不能将其作为评价指标。

2.5 评价指标的确定
3 结论
3.1 通过对玉米、大豆生态适应性资料的分析,并结合黑龙江省的实际,从众多生态因子中选出最重要、最普遍、且容易定量化测量的因子,筛选出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基本指标向量X(P)(p为基本指标生态因子数),组成了因子指标体系。

3.2 玉米在大庆、哈尔滨、齐齐哈尔和绥化地区的种植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较大,如果种植成本降低社会需求增加的话,玉米在该地区的种植面积有扩大的潜力;玉米在大兴安岭、黑河和伊春地区的栽培的经济投入相对较大,若种植成本提高,玉米在这些地区的种植面积可能会减少;在黑龙江省其它地区的实际播种面积与生态适宜性较一致,说明玉米的种植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比较小,种植面积比较稳定。

参考文献
[1]Zeyaur R,Khan,John A. Combined control of Striga hermonthica and stemborers by maize-Desmodium spp. Intercrops. Crop Protection,2006,25(9):989-995.
[2 ]张静.作物-地域多种组合中作物生态适宜性评价与权重配置方法的研究
[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5.
[3 ]赵英琨.作物生态适宜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4]祁桂兰,肖生苓. 利用木质剩余物和向日葵秸秆制作外包装材料的研究[J]. 森林工程,2011,04:3-6.
[5]赵曜,赵尘,余爱华. 公路两侧大气污染防治研究进展[J]. 森林工程,2010,05:44-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