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研究(可编辑修改word版)

合集下载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是当前幼儿园教师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其成因复杂多样,不仅对幼儿教师个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也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幼儿教师是幼儿园中最重要的教育力量,他们的工作质量和工作状态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健康。

研究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对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改善工作环境、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幼儿园教育的普及,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工作量不断增加,工作内容也越来越繁杂。

一些幼儿园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工作环境,比如工作条件差、待遇低、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这些都给幼儿教师的工作带来了困扰。

由于一些幼儿园缺乏职业发展空间,教师的职业发展受到限制,这也会导致幼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

研究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有助于深入了解幼儿教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可以为幼儿园管理者和政府部门提供改善工作环境、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对策建议,从而更好地保障幼儿教师的权益和提高教育质量。

【2000字】1.2 研究意义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职业倦怠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进而影响到幼儿的教育质量和幼儿的身心健康。

研究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可以帮助幼儿园管理者和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来缓解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提升幼儿园教育水平。

研究职业倦怠现象也有助于引起社会对幼儿教师工作条件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为改善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培养更多优秀的教育人才提供参考。

本研究对于推动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进行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幼儿教师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压力和困扰,进一步了解造成他们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为制定有效的缓解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完整版)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完整版)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

关于少儿教师职业疲备的研究一、选题缘由1、研究者关于少儿教师职业疲备现象的关注。

职业是现代人家庭之外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社会背景,是表现个人能力、实现个人价值、谋求自我发展和幸福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影响自我认知、人际关系和心理平衡的主要源泉。

研究发现,职业疲备不但给教师个人带来了生理、心理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还严重影响到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成为“最后的牺牲者” 。

2、少儿教师职业疲备现象日益宽泛,有愈演愈烈之势。

教育在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中承担着日益重要和艰巨的任务,而教师又在这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是一个特其他职业,属于需要连续的、紧张的与别人互动的助人行业。

少儿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围,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但在制度认定上当前又不在义务教育之列,加之社会历史原因的影响,造成大众对少儿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少儿教师的关注程度不够。

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少儿教师普便存任职业疲备感。

研究者希望经过此研究能找到更好的缓解策略或解决方法。

二、文件综述(一)从定义方面关于“职业疲备”一词的最初界定是由纽约的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 在 1974 年提出的,用以描述助人行业(helping professions) 的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以致的一种疲备不堪的状态。

——《少儿教师职业疲备含义与成因研究综述》作者:梁慧娟本源:《学前教育》2005 年 01 期综合 Freudenberger 和 Maslach 的定义,将职业疲备看作是: “个体无法应付职业活动中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分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感情、行为等方面的身心耗竭状态。

”教师职业疲备的详尽表现主要有 3 方面 :情绪衰竭 (emotional exhaustion) 、非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 ) ,以及个人成就感降低又 diminished personalaccomplishment) 。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其他论文文档]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其他论文文档]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研究论文摘要:本文选取福州市幼儿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以实证的方法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从总的来看,幼儿教师非人性化、低成就感显著低于平均数,情绪衰竭维度得分较高,但与理论中值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在情绪衰竭方面,不同幼儿园类型、不同学历、不同教龄的幼儿教师有显著差异;不同职称的幼儿教师在低成就感方面有显著差异。

一、问题的提出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次将”职业倦怠”引入心理学,用以描述服务于助人行业的人们,面对过度的工作需求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的极度疲劳状态。

此后职业倦怠现象开始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关于职业倦怠的涵义众说纷纭,但在众多的文献中,最为广大学者所认可及应用的是Maslach&Jackson的定义,即”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绪耗竭、去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的症状..m,情绪耗竭是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是倦怠的个体压力维度。

去个性化指个体以一种否定、负性、冷淡、过度疏远的消极态度对待服务对象,是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

低个人成就感是指个体的胜任感和工作成就感下降,消极评价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的倾向,是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职业倦怠容易发生在教育教学、医疗护理、组织管理等助人行业的从业者身上,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会给幼儿园、幼儿教师本人及幼儿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对幼儿园而言:职业倦怠将导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之间关系不和谐;职业倦怠会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及教学水平的发挥,从而造成工作效率和教育质量低下;职业倦怠将导致教师离岗,从而影响幼儿园师资队伍的稳定性。

对幼儿教师个体而言:职业倦怠使教师经常体验到紧张、郁闷、疲劳等消极情绪,严重影响幼儿教师的身心健康:另外,职业倦怠使幼儿教师丧失工作热情,成就感降低,从而阻碍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人类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每个职业也都在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演变,幼儿教师作为一个职业,也不例外。

然而,随着教育的日益重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然而,就在这个发展的时代,许多幼儿教师都感受到了职业的倦怠感,这种状态在职业心理上称之为职业倦怠感。

本文将探讨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原因、表现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

一、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原因1.工作压力大。

幼儿教师面临的工作压力会比其他职业更大,因为孩子是每个家长最珍贵的财富,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需要大量的耐心和投入。

而幼儿教师不仅要满足家长的期望,还需要应付来自学校或园区的工作要求,这些要求都需要幼儿教师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完成,导致幼儿教师的自我感受和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2.重复的工作内容。

幼儿教师经常会面对重复性的工作内容,例如相似的教学计划、课程准备、教学安排等,这些工作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反复的实施同一标准的操作。

这会让幼儿教师感到工作乏味和枯燥,产生职业倦怠感。

3.心理压力。

幼儿教师在工作中经常面临着来自家长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处理好家长和幼儿的关系,让家长满意和信任,是幼儿教师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工作,但是如果家长对自己产生不信任感,往往会让幼儿教师感到失落和挫败。

二、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表现1.情绪低落。

幼儿教师长时间处于职业倦怠状态,会让他们感到意志力减弱、心情不佳、抑郁、情绪低落等。

2.缺乏动力。

幼儿教师在职业倦怠状态下,缺乏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对工作失去了热情和兴趣,甚至出现因为对工作缺乏动力而迟到早退的现象。

3.身体不适。

职业倦怠感也会对身体产生影响,会导致头疼、肌肉疼痛、胃疼等问题。

三、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应对策略1. 减轻工作压力。

学校和园区可以通过合理制定工作计划,减轻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也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些支持和宣传,让员工感受到公司的关怀和理解。

2.提升职业素养。

学校或园区可以为幼儿教师提供一些职业素养培训,让幼儿教师能够在更充分的知识和技巧的支持下,更容易的面对挑战和解决问题。

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

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

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一、问题背景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幼儿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受到关注。

然而,由于重复单调的工作环境,零散的工作时间,缺乏晋升机会,以及面临家长和学生压力等多方面的压力,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十分普遍。

该现象对幼儿园教育的发展和幼儿个体的成长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必须引起重视。

二、影响因素1、工作环境。

幼儿园教师长时间处于封闭环境,缺乏空气流通和阳光直射,环境往往昏暗闷热,极易引发健康问题和情绪低落。

2、零散的工作时间。

幼儿园教师需要长时间照顾幼儿,其工作强度颇高,同时却还需要在下午进行备课、评估、写记录等琐事,使得教师缺乏休息时间,工作难以得到保证。

3、缺乏晋升机会。

幼儿园教师晋升的渠道少,实际上教师晋升的空间非常有限,这容易让教师感到缺乏目标感和成就感。

4、面临家长和学生压力。

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缺乏了解和意识,对教师进行管理和监督,使教师的工作压力加大,教育教学的主动权被剥夺。

三、解决方案1、改善工作环境。

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建设宽敞、明亮、通风良好的教室和活动场所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提供跑步步道、健身设施等也都是极好的选择,可以帮助教师缓解工作压力,同时也能够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

2、融合工作和休息时间。

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瑜伽、跑步、阅读等个人兴趣爱好的活动。

通过让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轻松地切换,改善其工作生活质量,给教师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工作体验。

此外,建立完善的弹性工作制,这将激励教师更多地投入工作,同时也让他们有时间充分休息,最终提高工作效率。

3、提高教师竞争力。

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评价机制和培训计划,为教师进一步提高资历和研究方向,增强教育能力和创新力,已经了解行内新的教育技术、教育理论等提供了保障。

龙城小学曾经通过培训等多种形式,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培养教师的竞争能力,最终使教师们发挥出自己的才智和潜力,进一步提高自己在职业领域中的竞争力。

4、调整学校校风。

学校应该完善激励机制,先行对教师有所表扬,作出积极评价、予以奖励。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原因、影响和应对幼儿教师是教育事业中最为重要的群体之一,他们是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和良师益友。

然而,在教育工作中,幼儿教师也难免会出现职业倦怠感,即对工作失去热情,感到疲惫、无力和无所适从的情绪状态。

本文将就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进行阐述与探讨,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对个体与组织的影响以及应对的策略。

一、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原因(一)工作环境的压力与负担作为幼儿教育的从业者,幼儿教师面对着重要的工作任务和高度的责任感,而这些任务和责任感需要不断的付出与努力,过多的工作压力和负担,容易使幼儿教师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并最终萌发职业倦怠感。

(二)工作内容的单调和重复幼儿教师的工作内容大多是重复性的,针对同一群体的孩子,总是要做相似的事情,这样的繁琐工作容易引发幼儿教师的心理疲劳,产生厌倦感,最终导致职业倦怠感。

(三)经济待遇的压制当前社会对幼儿教师的经济待遇仍有欠缺,在高房价和物价的压力下,幼儿教师的经济状况较为困难,这也是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原因之一。

(四)工作认同感的缺失幼儿教师长期从事教育工作,需要得到细致入微的认同,一定的自我价值和掌控感,如果工作所获得的认同感不足或无法得到充分的肯定,也会引发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

二、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影响(一)对个体的影响职业倦怠感对个人的身体健康、心理状态均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越严重,身体健康受到的影响越大,例如精神疲惫、头疼、胃部不适、失眠等。

此外,情绪低落、焦虑、抑郁也是职业倦怠感的表现,会产生长期的心理影响。

(二)对组织的影响职业倦怠感常常影响幼儿教师的工作质量、学生的学习成就和学校的声誉。

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会影响到教学、日常管理、沟通交流等方面,使学生缺少细致的关爱,学校声誉下降。

三、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应对策略(一)关注职工的发展和自我提升,建立持续学习的机制和文化。

幼儿教师要增强自身技能,关注职业兴趣,不断学习新知识,增加专业素养,提升综合素养,进而突出个人职业竞争力。

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感研究

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感研究

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感研究近年来,职业倦怠感成为困扰许多职业群体的突出问题,其中幼儿园教师也未能幸免。

职业倦怠感会导致幼儿园教师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感的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及对教师和幼儿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方案。

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感是指幼儿园教师在长期工作压力和情感消耗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上的疲惫和衰竭现象。

这种现象会影响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工作效率,进而影响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因此,对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职业倦怠感对幼儿园教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情绪方面:职业倦怠感的幼儿园教师容易产生情绪波动,丧失工作热情,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

态度方面:职业倦怠感的幼儿园教师对工作失去兴趣,对幼儿失去关爱和耐心,对家长失去沟通和信任。

行为方面:职业倦怠感的幼儿园教师工作投入减少,教学质量下降,甚至可能产生离职倾向。

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感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工作量过大:幼儿园教师往往需要承担大量的工作任务,如教育教学、卫生保健、安全管理等,导致其工作量过大,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

职业成就感低: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成果往往难以量化,且经常被忽视或低估,导致其职业成就感降低。

与家长沟通困难:幼儿园教师需要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但有些家长对教师的专业性缺乏信任,导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变得困难。

为了解决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感的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增加职业发展空间:通过制定完善的职业晋升制度和提供多元化的培训机会,为幼儿园教师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机会,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动力。

提高职业成就感: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对幼儿园教师的辛勤工作和付出给予应有的认可和奖励,以提高他们的职业成就感。

同时,加强社会宣传,提高公众对幼儿园教师职业的认识和尊重度。

加强心理疏导: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压力应对技巧培训,帮助他们有效应对工作压力和挑战,增强心理韧性。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

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引言:幼儿教师是一份充满挑战性和动力的职业,但也是一份需要关注和关爱的职业。

随着幼儿园教育的迅速发展,幼儿教师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职业倦怠感也开始逐渐出现。

本文将浅谈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研究。

一、职业倦怠感的定义与特征职业倦怠感是指工作人员对工作产生疲惫感、失去动力以及对工作的价值产生质疑的一种心理状态。

幼儿教师也常常会经历职业倦怠感,其特征主要有情绪疲惫、情绪疲惫、工作投入度下降、价值观的变化等。

二、职业倦怠感的原因1. 工作压力过大幼儿教师在工作中承担着丰富多样的任务,如教学、管理、与家长的沟通等,这些任务的重压常常会让教师感到压力过大。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幼儿的教育需求,如儿童自闭症、多动症等,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照顾,增加了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

2. 教育环境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环境也在发生变化,社会对于幼儿园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让幼儿教师面临着更多的挑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同时,教育政策的调整也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和不适。

3. 薪资待遇不公平在幼儿教育行业,幼儿教师的薪资待遇普遍偏低,收入不高。

相比其他行业,幼儿教师的劳动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报酬,这让大部分幼儿教师感到不满和抱怨,从而增加了职业倦怠感的产生。

三、职业倦怠感的影响1. 教育质量下降职业倦怠感会让幼儿教师失去工作的热情和动力,导致工作投入度下降,最终影响教育质量。

2. 职业离职率增加职业倦怠感严重的教师可能会考虑放弃这个行业,提前退休或寻找其他职业发展机会,这将导致幼儿教师的离职率增加。

3. 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的职业倦怠感会给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的影响,易导致情绪问题、焦虑和抑郁等。

四、应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措施1. 提升职业认同感鼓励和支持幼儿教师参与职业培训和学习,提升专业技能,增加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和成就感。

2. 加强工作支持幼儿教师在工作中需要得到鼓励和支持,组织开展教师和同事间的合作交流活动,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蚌埠学院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系届班
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而对幼儿教育起着关键作用的有幼儿教师又有多少关注呢。

“教育能否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于教师能否激活学生内在的生命活力。

”同样的,幼儿教育能否促进幼儿发展在于幼儿教师能否激活幼儿内在的生命力。

想要激活幼儿内在的生命活力,幼儿教师需要自身展现生命活力。

那么如今幼儿教师的生命是否具有活力,这也是本文研究目的意义所在。

(二)综述与本课题相关领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国内现状
同样国内很多研究者也对倦怠感的原因也有大量的研究。

让人们更加清楚的了解倦怠感,避免倦怠感,具有积极的意义。

对于倦怠感的产生的原因也有大量研究。

梁慧娟冯晓霞在他们研究中提出影响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因素分为背景因素、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和个人因素。

而在李永鑫、张阔、赵国祥的综述中认为影响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因素包括人格因素和社会支持。

两者都说明了影响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因素包括内因和外因。

在对教师职业倦怠感的防治方面也有很多重要的建议,比如由杨卫星,吕佳提出的对于教师职业倦怠感的防治要从组织管理和个人调试两个方面入手。

但是诸如此类的研究让人们更加了解倦怠感,避免倦怠感有积极意义,但是总的来说这些研究都停留在静态层面上,那么动态层面上的倦怠感研究并没有过多涉及。

2.国外现状
国外研究者中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美国学者富朗斯富勒提出了教师关注阶段理论,即教师发展的“四个关注段论”,从此,揭开了教师发展理论研究的序幕。

至此以后,不断有学者提出新的职业生涯阶段的划分,比如 Unruh 和 Turner 把教师的职业生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初始教学期、建构安全期,成熟期;Gregorc 在 1973 年提出把教师职业生涯分别划分为四个阶段: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专业全能期;他们所提出的为后来的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样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富勒教师关注理论只注重教师职前培育时期,在师资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忽略了教师个体的聘任,在职进修,把教师个体的成熟阶段作为教师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终结,割裂了教师
教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另外集中理论的缺陷把所有成熟教师混为一谈,没有进一步的划分。

3.发展趋势
纵观国内外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研究发展理论,人们普遍越来越重视幼儿教师发展现状,因为种种原因教师出现倦怠感,造成教师的成就会停止不前,其次,他们的表现不好不坏,容易成为一个被忽视的群体,从调查研究中发现,从刚参加工作到 23 年教龄的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现象分布比较广泛,超过 23 年教龄的教师则明显不同。

4.尚待研究的问题
由于各种研究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并不能作为正确判断确定倦怠感易发阶段的依据。

总体来说,职业发展阶段与职业倦怠感的研究关系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但是尚缺一个比较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这就为论文空间提供发展间隙,当然有些成果也为论文提供重要参考资料。

5.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J]教育研究,2001(12)
[2]陈珠玲.幼儿教师生存状况调查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4):77-80.
[3]梁慧娟,冯晓霞.北京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及成因研究[J]调查与研究,2004.(5):32- 35.
[4]李永鑫,张阔,赵国祥.教师工作倦怠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3):234-238
[5]杨卫星,吕佳.教师工作倦怠与管理策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32,(2) 162-165
[6]王晓春,甘怡群.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现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5)
[7]李江霞.国外关于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观点[J]教育科学,2003(1)
[8]许燕,余桦,王芳.心理枯竭:当代中国教师的职业疾病[J]中国教师,2003(3)
[9]王芳.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及其社会支持的关系[D]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导师:许燕,
2003
[10]柳友荣.教师心理保健[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 年
[1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
[12]Freudenberger HJ.S. Staff Burnout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M]1974, 30:159-165
[13]Maslach C ,Schaufeli W B ,Leiter M P.et al. Job burnout.Annual Review Psychology[J]2001,52:397—422
二、完成任务的研究思路和方案
(一)研究思路
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介绍问题研究的意义和文献综述。

第二部分是研究设计与实施,包括研究问题、研究假设、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工具的形成。

研究工具的形成,在预调查的基础上对国外的测量工具进行修改。

第三部分是结果分析,分析幼儿教师职业生涯中的职业倦怠感。

第四部分是讨论、结论和意义。

(二)研究方案
第一章,了解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定义,特征,分类。

第二章,揭示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原因,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思考和建议。

第三章,总结,反思,应对措施以及评价。

(三)论文提纲
一、引言
1.关于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相关内容定义
2.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主要表现
二、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研究
1.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的发展及趋势
1.1根据材料分析及结果发现有幼儿教师发展现状以及总体情况
1.2通过材料分析和不同情况数据对比,得出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差距原因
2.目前幼儿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存在的问题
三、思考和建议
1.社会因素,职业因素,个人背景对幼儿教师职业倦怠感产生什么影响。

2.我们要从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层面来支持和调节幼儿教师的发展
四、结语
三、指导教师评语
本研究以幼儿教师的职业倦怠感为研究对象,关注了社会热点,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研究目的明确,条理清晰,资料收集全面,研究过程规范,研究方法可行,可
研性较强。

同意开题。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注:⑴开题报告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外语专业的开题报告必须用相应的语种写作。

⑵开题报告须经指导教师审阅并签字后才能生效。

⑶本表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的附件材料,装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袋。

⑷各教学系可根据专业特点,自行拟定本表中开题报告的写作提纲,修订后报教务处备案并上传本系网站以供学生下载。

⑸开题报告的写作字数、参考文献篇数以及写作格式等要求,各教学系可参照兄弟院校同类专业的要求自行确定,并
在本系制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格式模板中予以明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