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

高一历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 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 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八年级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课件

八年级历史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课件
八年级历史下册《伟大的 历史转折》课件ppt
历史转折是指某个时期内重大事件或思潮的发生,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 响。本课件将带你了解历史转折的定义和重要性,以及中国历折指的是某个时期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思潮,对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 响。
历史转折的重要性
历史转折对社会、国家和个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社会进步和变革的 源泉。
中国历史的转折时刻
秦朝统一中国
秦始皇统一六国,实现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
改革开放
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中国经济发展的 新时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胜利,建立现代化的 社会主义国家。
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 大的影响。
历史转折通常是复杂而不 可预测的,但我们可以从 历史中学习和总结经验。
历史转折是社会进步和发 展的推动力。
总结与展望
历史转折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历史转折,我们可以更好 地理解和塑造未来。
世界历史的转折时刻
第二次世界大战
全球性的战争,导致了世界格局 的变化。
柏林墙倒塌
冷战格局终结,东西德统一,象 征着欧洲的和平与团结。
登月
人类首次登陆月球,开创了太空 探索的新时代。
思考与讨论
1 历史转折对个人有何 2 历史转折是否能够预 3 历史转折与社会进步
影响?
测和控制?
的关系?
历史转折可以改变个人的 命运和生活方式。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2、交流展示二中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成就有目共睹,但是改革怎么改,改革是不是什么都要改变?改革到底要改什么?改革要把握的最根本的一条是什么(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有同学会忽略掉)。
3、交流展示三中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那么中国这么大,各方面的工作千头万绪,改革究竟从哪里开始呢?有人说从城市开始,城市是经济的中心;有人说从农村开始,风险小;还有人说从沿海开始,把握大。到底该从那里开始?理由是什么?
/cqtnzj/blog/item/7a05db8f40588afc513d92a6.html
教师:问题3:该讨论召开的目的和结果怎样?
学生:···
(1)目的: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2)结果: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四、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背景下,结合连云港市教育局倡导的“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结合自身“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的设计思路展开的,与以往稍有不同的是突出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主要发挥引导、评价及完善功能。整个过程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决疑难问题的尝试活动,在知识巩固和灵活运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五、设计思路
(1)从时间分配上来说,首先由学生回答课件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占用10分钟,接着有20分钟的精彩展示,由学生根据课前板书的内容展开讲解交流占用20,其中教师穿插提出1-2个思考题、变题进行讨论占用10分钟,最后有5分钟的课堂小结。
(2)从教学安排上来说,上课前,预学案学生提前完成,教师及时审阅初步了解学情状况;课堂上,学生精彩展示细致书写并配以适当讲解达到自己说的出,大家听得懂,接着,提供部分思考题、变题让全体学生积极抢答达到及时巩固升华的目的,接着让学生课堂反思总结;课后,学生完成本课时的巩固案和下一课时的预习案。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
必修二 专题三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深圳今昔
看图说史
宝安(深圳前身)逃港图片
• 宝安外逃浪潮的警示 从1957年到1979年,宝安(深圳前身) 4次大规模外逃浪潮:前后共有20多万 人。 ——陈秉安《大逃港》
• 收入差距悬殊的比较 宝安有个罗芳村,河对岸的新界也有个 罗芳村。两者人均年收入差距悬殊到 100倍。 ——陈秉安《大逃港》
农村实行的原因 是什么?
抉 择 ——18 个 红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手印的生死文书 : 只见凤阳女出嫁, …… 如果村干部坐 不见新娘进凤阳。 牢杀头,其他农户 保证把他们的小孩 —— 凤阳花鼓词 养到18岁。
安徽凤阳严银昌(立下第一份军令状的队长)一家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跨 了三大步:1980年产粮5.02亿公斤,1981年产粮6.70 亿公斤,1982年产粮7.15亿公斤。农民不仅温饱有余, 县政府还进行了水利、电力、绿化等多项建设。
课堂朗读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
族,如果一切从书本出发,思
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 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
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 1978-12
(1978年12月)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
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 1978.12 我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 ——《历史必修第二册》 结合学案探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
深圳市委第一书记的吴南生回忆道: “在特区条例公布后的几天,逃港的人群突 然消失了!……” 近年来,大量的香港人拥入内地反而成 为一种潮流。 ……数据表明,到内地定居的 香港居民,2001年为4.1万余人,……2005年 为9.18万人,4年间增长了一倍多;另外还有 8.02万人打算未来移居内地。 ——陈秉安《大逃港》

3.2【教学设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人民版)

3.2【教学设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人民版)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文化大革命是由谁错误发动的啊?毛泽东1966年,被哪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江青林彪,什么时候结束的?1976年结束,文革结束以后,党,国家,人民,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局面,在这个转折期,党和人民是如何选择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八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大家先把这一课快速浏览一下,看看这节课主要讲了什
么?(主要讲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民主与法制的加强两部分内容)我们先来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掌握“两个凡是”的内容及影响。

2.
掌握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及其意义。

3.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其意义。

4.掌握拨乱反正及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两个凡是”实质和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及意义的分析,切实使学生理解“伟大的历史转折”的含义。

培养学生阐释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伟大意义
【教学难点】
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现实意义。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共28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共28张PPT)


沿 海
沿 海

经 济 开
开 放
济 特

放 区
城 市

对外开放特点 多层次 有重点 点面结合
珠海 海南
浦东
厦门 汕 头
深圳
历史感悟
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在封闭 的状态下得到发展。中国政府将坚定不 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更加积极地 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 放,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 经济合作与竞争。
自主探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在土 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 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 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回忆三:改革后的农村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国有企业为什么要改革?
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挥创造性、 积极性,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回忆一:小学时代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北京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 经济发展道路历史性转折的开端?
材料一:
这次会议决定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 现代化建设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的重 点,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 号。从1979年开始,全党工作重点和全 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上来。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 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历史性转折的 开端?
①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把工作重心转 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②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改革、开放时期。
③重视农业经济发展、提出发展经济的新 思路。
二:改革:
改革含义:
前提 改革的内容
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 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共23张PPT)(很好)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共23张PPT)(很好)

伟 路线
文革:个人崇拜与教条主义泛滥

的 历
政治 路线
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回归八大) 文革:“阶级斗争为纲”
史 转 折
组织 路线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文革:两个反革命集团控制国家权力
伟大
实行改革开放
决策
文革:体制僵化、社会封闭
有人把这次全会称为“新时期的遵义会议”。请你归 纳一下,全会从哪几个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转变”? ①从党的指导思想看,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
1979年1月1日 的《时代》,邓小 平被评为本年度的 风云人物。
标题写着:邓 小平,中国新时代 的形象。
改革开放的总设 计师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三次 重大转折的会议:
1.第一次是1935年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
东的正确领导,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2.第二次是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工作重
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进入城市领导农村的建 设时期。
中共领导开辟的两条特色道路
道路名称 历史时期 代表人物 特点
历史任 结果 务
中国特 新民主主 色革命 义革命时 道路 期
毛泽东
农村包 围城市
反帝反 封建
取得新民 主主义革
命胜利
中国特色 实现社会主
社会主义 义现代化历 邓小平
实现现 开放现代化 代化 建设的巨大
成就
月七届二中全会
工作重心由乡村 转移到城市
第三次
粉碎“四人帮”后, 1978年12月十一届 三中全会
把工作中心转移 到经济建设上来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
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 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影响:①指明了出路,为 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②滋长了“左”倾情绪。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文化大革命”之后党的工作重点是在 什么时候的什么会议上确定转移的呢? 1、时间: 2、内容: (1)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 (3)组织路线: 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 提出应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 经济规律办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 代政、以政代企等长期存在的问题。
安徽凤阳严银昌(立下第一份军令状的队长)一家
材料: 1987 年粮食产量达到4亿吨,比 1978 年 增加了32%;棉花产量达到 419万吨,比1978 年增加了 93.3 %,农业总产值达到 4676 亿元, 比1978年增加了近三倍。 思考: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什么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文化大革命”之后党的工作重点是 在什么时候的什么会议上确定转移的呢? 1、时间: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 2、内容: 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1)思想路线: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 导方针。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文化大革命”之后党的工作重点是 在什么时候的什么会议上确定转移的呢? 1、时间: 2、内容: (1)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 停止使用“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文化大革命”之后党的工作重点是在 什么时候的什么会议上确定转移的呢? 1、时间: 2、内容: (1)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 (3)组织路线:
3、意义: 这一次会议的召开对于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 哪些的“新”的东西呢?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1、时间: 2、内容: (1)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 (3)组织路线: 3、意义: (1)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从 “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 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 的历史性转变; (3)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的到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
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凤阳出现这种巨
大变化,得益于党的哪次会议作出的正确决策
( D ) A.中共十四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六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1979年安徽玉明公社社员叶旗衡的一副春联写
道“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
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 中心环节是 ( A )
A.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解析 国企改革前政企不分,政府管得过多过死, 压抑了企业的活力,厂长们‚松绑‛的呼吁为的 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老人”指的是谁?“春天”的内涵 是什么? (2)歌词“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这个圈后来又是 怎样扩大的?歌词反映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
(3)结合所学知识,将材料二中图示的内容补充完整。 (注:E、F分别为福建省的城市和地区) (4)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是什么?今天 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开放”有什么本质区别?
能力提升 7.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成绩显著。有学者曾
经形象地把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比作“满弓待
发之箭”。其中“弓”、“箭”、“弦”是指 A ( ) ②长江中下游如 ①14个沿海开放城市如“弓” “箭” ③京九铁路如“弦” 解析 ④小浪底工程如“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地理知识,回忆改革开放
3.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提示 (1)1978—1984年为第一阶段,其中心环节 为扩大企业自主权,中国的经济改革从此全面展开。 (2)1984—1992年为第二阶段,其中心环节为增强 企业活力,国有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在 改革中不断增强。 (3)1992年以后为第三阶段,其中心环节是实行产 权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
2.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突出特点? 提示 (1)含义: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 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 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2)特点:首先,它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
有为前提,坚持了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制度;
其次,它把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 起来,既发挥了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发挥了 农民家庭的积极性,最后,它是在党的领导下 我国农民的伟大创举。
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全方位、
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A项说法错误。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
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
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 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 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 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
的观点,某中学历史学习小 组借用这句话设计了右面这张主题演讲的图片。
请回答:
(1)197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2)为什么中国的1978年会被视为21世纪开始的标 志?
思路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
史地位和影响。第(1)问直接回答;第(2)问应注意 从中国、世界、21世纪三个角度进行思考,结合中 国自身的变化,中国融入世界大潮的表现、中国带 动世界经济发展等的内容展开分析;第(3)问为开
区——内地这样一个 多层次 、有重点、点面结合
的对
问题思考 1.怎样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最 伟大转折? 提示 (1)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 重束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 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结束了党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2)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将党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3)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成为开辟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伟 大起点。 (4)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会议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长
期存在的问题。 3.历史意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
义的伟大转折。
(2)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
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历史 性转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经济体制改革 新时期 的到来。
放性问题,但应符合题意。
答案 (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可从三方面展开。从中国的视角来看,如:1978
年后确立了对内改革的战略决策, 从以阶级斗争为
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计划经济转 移到市场经济等;从世界的视角来看,如:1978年
后中国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中国融入世界, 加入WTO等;从21世纪的视角来看,如:21世纪 全球进入了急剧变化的新时代,中国成为21世纪拉
第2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国有企 业的改革;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 放沿海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 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第2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基础导学
知识梳理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动世界经济增长和影响国际格局变化以及推动全球
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所有这一切都源于1978年的历 史性转折等。
课时作业
基础达标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 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根本上 看这是 ( C ) A.由中共的政党性质决定的 B.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由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 D.邓小平理论指导的结果 解析 在学习历史过程中注意历史唯物主义和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运用。我国现 阶段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 低,这决定了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任务是解放 和发展生产力。同时,这也是吸取‚文革‛教 训的结果。
1.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2.主要内容
(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的指导方针,
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做出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 来的战略决策。
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上
(2)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幅度地
提高生产力,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
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 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3)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 权力下放 的原则,提 出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方针:1984年10月召开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 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 的决定》。 ①内容:把增强 企业活力 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 中心环节,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②历史意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由此全面展开,改 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 城市 。 所有权 和经营权适当分 (2)内容:按照政企分开、 离的原则,改变国营企业统收统支的经营方式,扩 厂长 (经理) 大生产经营自主权;在企业内部实行 负责制。 (3)历史意义:国有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 力在改革中不断增强,效益显著提高;调动了各方 面的积极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中国农业集体化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 制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 一些地方的农民为解决温饱问题自发开始了改革 农村原有经济体制的尝试。
(2)进程
①出现: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秘密实行包产到
户;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农民自发实行联产到组、包 产到组的责任制;四川省广汉县的一个公社率先取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①概况: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
等14个 沿海港口 城市,在这些城市扩大开展对外
经济活动的自主权,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 快放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②意义:沿海城市的开放,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 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起,中共中央、 国务院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 地区和 环渤海 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不断”。横批:“已经过去”。这副对联说明了 D ( ) A.对过去丰衣足食生活的怀念 B.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已成过去 C.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的喜悦心情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得人心
解析
该对联通过改革前后的对比,反映出改革
取得巨大成绩,从横批‚已经过去‛可以看出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得人心。
4.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 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 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
(4)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①概况:199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 上海浦东 地区的决策,提出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 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 ②意义: 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
放的重要标志。
2.历史意义: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 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
5.过去是一个边陲小镇,“一条街,一栋楼,一
个警察看两头;一个公园一只猴,不用几分钟, 这头到那头”是对它落后的写照,但改革开放 的春风让它“一夜崛起”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 窗口,它应该是 (A )
A.深圳
C.珠海
B.上海浦东
D.汕头
6.上海某企业因为夏天天气很热,为了不影响生产,
决定购买风扇、鼓风机来降温。但需要经过十一个
部门的审批,盖11个章,等最后一个章盖完了,夏 天也过去了。这个例子主要反映的问题是 ( A ) A.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管得过死 B.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C.官僚作风严重,办事效率低 D.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解析 材料反映出在原有体制下,政府对企业管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