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补液的原则

合集下载

新生儿补液原则

新生儿补液原则

新生儿补液原则
1. 个体化原则:补液量和速度应根据每个新生儿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这包括考虑新生儿的体重、生理状况、孕周、疾病状态和代谢需求等因素。

2. 渐进式补液:一般情况下,新生儿的补液应该逐渐增加,避免一次性给予过多的液体。

可以根据新生儿的体重和脱水程度,逐步增加补液量。

3.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液过程中要注意维持新生儿的水电解质平衡。

补充的液体应包含适当的电解质,如钠离子、钾离子等,以满足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4. 监测和调整:在补液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新生儿的生命体征、体重、尿量、血液电解质等指标,以便及时调整补液量和速度。

5. 选择合适的液体: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液体进行补液。

常用的补液液体包括生理盐水、葡萄糖水、林格氏液等。

6. 注意并发症:补液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是否出现并发症,如肺水肿、心衰、电解质紊乱等,并及时处理。

7. 喂养与补液相结合:在补液的同时,应尽量保证新生儿的正常喂养,以提供足够的营养和能量。

需要注意的是,新生儿补液原则可能会因个体差异、疾病状况和临床医生的经验而有所不同。

在进行新生儿补液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密切监测新生儿的状况,以确保补液的安全和有效性。

如果你对新生儿的补液有任何疑问或担忧,建议及时咨询医生或儿科专家。

小儿补液原则范文

小儿补液原则范文

小儿补液原则范文小儿补液是指通过静脉输注等方式给予儿童补充体液的治疗方法。

在小儿补液治疗中,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病情、体重等因素,采用适合的补液原则。

下面将详细介绍小儿补液的原则。

1.选择合适的补液类型:根据病情和体液失衡程度选择适当的液体以补充儿童的体液。

常用的补液类型包括晶体液体、胶体液体和电解质液体。

-晶体液体:像生理盐水(0.9%氯化钠溶液)或5%葡萄糖溶液等,可以提供细胞外液的容量,适用于轻度失血或脱水的情况。

-胶体液体:像人体白蛋白溶液等,可以提供胶体渗透压,有助于从细胞外液补充到细胞内液。

适用于重度失血或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电解质液体:像乳酸林格液、赖氨酸林格液等,可以补充儿童体内电解质的丢失,适用于电解质不平衡的情况。

2.根据个体差异调整剂量:儿童的补液治疗需要根据年龄、体重和代谢情况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

一般来说,婴幼儿的补液剂量应根据体重计算,而学龄前儿童和学生时期儿童的剂量可能更加复杂。

医生需要依据儿童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合适的补液剂量。

3.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小儿补液治疗的目的是保持或纠正水电解质的平衡。

因此,在补液过程中,要定期监测和评估儿童的水电解质状态,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补液类型和剂量。

常见的水电解质指标包括体液渗透压、电解质浓度、血液pH和尿液产量等。

4.注意防治液体过负荷:小儿补液治疗时需注意防止液体过负荷引起的并发症。

过量的静脉输液会增加儿童的心脏负担,导致心力衰竭等严重状况。

因此,医生需要在输液过程中密切监测儿童的液体平衡状况,并根据病情调整输液速度和剂量。

总结起来,小儿补液的原则包括选择合适的补液类型,根据个体差异调整剂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注意防治液体过负荷等。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需要结合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判断,以确保补液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小儿补液的一般原则

小儿补液的一般原则

小儿补液的一般原则
1、综合分析病情,做出正确而全面的诊断,应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判断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的性质及程度,以便制定适当的补液治疗方法和实施的方案。

2、在实施一体补液的过程中,应掌握三段补液和三定一变的基本原则,即机体分为扩容阶段、快速补液阶段、维持补液阶段。

每个阶段都应定补液的量,包括补液的总量及各阶段的补液量,宁少勿多,留有余地,定补液性质或补液成分时,缺啥补啥,先浓后淡。

定补液的速度是先快后慢,低渗性脱水可稍快,而高渗性脱水宜稍慢。

要根据病情变化及实验室的检查结果,及时调整补液方案。

3、计算出各种补液的量,补液的成分都是经验性,只能做粗略的指导,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实际补液时应有余地,不能机械、绝对。

由于不同的患儿病情轻重不一,且机体尚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补液时应该注意个体化。

各种补充的液体应该分别计算,混合使用,例如腹泻时的脱水纠正等渗脱水、低渗脱水、高渗脱水,而累及损失补量时,应该从理论上分别使用等张液、高张液和低张液。

还需要同时注意补液的继续损矢量和生理需要量,所需要的水和电解质。

所以要根据上述三项原则,先补量,实际补液时应该等渗性脱水,使用1/2张液,低渗脱水使用2/3张液,高渗脱
水使用1/3张的液体。

补水时,还要注意酸碱平衡、补钾、补钙等电解质紊乱的情况。

还要防止容量负荷过重,补液要简洁、方便、实用、有效,不要机械、繁琐。

儿童补液原则与技巧

儿童补液原则与技巧

儿童补液原则与技巧儿童由于其生理特点,在患病或出现脱水等情况时,补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治疗措施。

正确的补液能够帮助儿童恢复身体的水分和电解质平衡,促进康复。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儿童补液的原则与技巧。

一、儿童补液的重要性儿童的新陈代谢较为旺盛,水分的摄入量和排出量都相对较大。

当儿童出现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时,很容易导致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

如果不及时补液,可能会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严重问题,影响儿童的健康甚至生命。

二、儿童补液的原则1、评估脱水程度在进行补液之前,首先要准确评估儿童的脱水程度。

轻度脱水时,儿童可能会出现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弹性稍差等症状;中度脱水时,症状会更加明显,如烦躁、眼窝凹陷、口唇干燥等;重度脱水则可能出现神志不清、休克等危急情况。

根据脱水程度的不同,补液的量和速度也会有所差异。

2、先盐后糖一般来说,补液时应先补充含钠的溶液,如生理盐水,以恢复血容量和纠正电解质紊乱。

之后再补充葡萄糖溶液,提供能量。

3、先快后慢对于重度脱水的儿童,开始补液时速度要快,以迅速补充血容量,挽救生命。

但在补液的后期,速度应逐渐减慢,以免引起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4、见尿补钾只有当儿童有尿排出时,才能补充钾离子。

因为钾离子在无尿或少尿的情况下补充,可能会导致高钾血症,引发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

5、定量定性补液的量和性质应根据儿童的脱水类型(等渗性、低渗性、高渗性脱水)、病情以及生理需要量来确定。

三、儿童补液的技巧1、选择合适的补液途径(1)口服补液对于轻度和中度脱水,且儿童能够口服的情况下,口服补液是首选的方法。

可以给儿童服用口服补液盐溶液,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配制和服用。

(2)静脉补液对于重度脱水、不能口服或口服补液效果不佳的儿童,需要进行静脉补液。

静脉补液应由专业的医护人员操作,选择合适的静脉通道和输液速度。

2、计算补液量(1)生理需要量儿童每天的生理需要量根据年龄、体重、环境等因素有所不同。

小儿补液原则范文

小儿补液原则范文

小儿补液原则范文
小儿补液原则指的是在儿童发生脱水时,通过输液的方式补充体内缺
少的液体和电解质。

脱水是指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量超过摄取量,
导致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的情况。

脱水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常见的临床
问题,造成脱水的原因包括呕吐、腹泻、发热、尿频等。

小儿补液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根据脱水程度选择补液途径:轻度脱水可以通过口服液体进行补液,中度到重度脱水需要通过静脉输液进行补液。

2.补液的速度和量要适度:轻度脱水时可以按照平时的饮水量进行补液,中度到重度脱水时,可以先用大量液体快速补液,然后再以较慢的速
度继续补液。

3.补液要准确计算:补液时需要根据水分和电解质的丢失量进行计算,以确保补液的准确性。

具体计算方法包括根据体重和脱水程度计算总补液量,然后根据时间分配补液速度。

4.补液要注意电解质平衡:在补液过程中,除了补充水分外,还需要
注意补液中电解质的平衡,包括钠、钾、氯等电解质的补充。

补液时,要
根据儿童体内缺失的电解质种类和量进行适当的补充。

5.积极监测补液效果:在补液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命体征和补
液效果,包括心率、血压、尿量等。

如果补液效果不理想,需要调整补液
的速度和量。

6.注意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儿童的水分需求量和电解质丢失量与成人有所不同,补液时要结合儿童的年龄、体重和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合理的补液计划。

总之,小儿补液原则包括选择适当的补液途径、准确计算补液量和速度、注意电解质平衡、积极监测补液效果、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等。

补液过程需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整,以达到最佳的补液效果。

小儿补液治疗的原则

小儿补液治疗的原则

小儿补液治疗的原则
小儿补液治疗的原则是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补充足够的水分和电解质,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以下是小儿补液治疗的一些原则:
1. 早期、快速、足量:在患儿出现脱水症状时,应尽早开始补液治疗,以快速纠正脱水症状。

补液的速度和量应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脱水程度等因素进行调整。

2. 补充生理需要量:除了补充脱水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外,还需要补充正常生理需要的水分和电解质。

3. 个体化治疗:补液治疗应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如年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等。

4. 补盐和补糖:在补液过程中,应同时补充钠离子和葡萄糖,以维持电解质平衡和提供能量。

5. 逐渐减少补液量:在补液治疗过程中,应逐渐减少补液量,避免突然停止补液导致再次脱水。

6. 监测病情变化:在补液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儿的病情变化,如心率、呼吸、血压、尿量等,以便及时调整补液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小儿补液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补液或补液不当导致不良后果。

儿童补液的原则

儿童补液的原则

儿童补液的原则
1.及时补液:儿童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时,应及时补液,尤其是在夏季高温天气和感冒、发热等情况下更应注意及时补液。

2.选择合适的液体:儿童补液应选择含有适量电解质的液体,如口服盐水、电解质溶液、葡萄糖氯化钠溶液等。

应注意不要选择含有太多糖类的饮料。

3.量力而行:儿童补液时应根据孩子的年龄、体重、病情等情况,确定补液的量和速度,避免过多补液导致水中毒。

4.分次补液:儿童补液时可以采用分次补液的方式,每次补液的量不宜过多,分几次逐渐补充。

这样可以减少肠胃负担,防止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5.注重口感:儿童往往对药味、味道敏感,对于口感不好的盐水等液体,可以适量加入一些糖或果汁,增加口感,提高孩子的接受度。

6.注意卫生:儿童补液时需要注意卫生,使用干净的容器和工具,避免交叉感染,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卫生。

同时,对于病情较重的孩子,应随时注意观察其病情,必要时及时就医。

小儿静脉补液的原则

小儿静脉补液的原则

小儿静脉补液的原则1.引言1.1 概述概述小儿静脉补液是指给儿童通过静脉途径输入液体,以维持或调整体内水电解质平衡的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小儿感染、失水、中毒等病情,通过静脉补液可以快速有效地纠正体内缺液、缺盐、酸碱平衡紊乱等问题,以促进儿童康复。

小儿静脉补液的原则是基于儿童生理特点和病情需求,结合专业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制定合理的补液方案。

正确的补液原则可以确保补液安全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并在治疗过程中保障儿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小儿静脉补液的原则。

首先,我们将概述儿童静脉补液的基本概念和步骤,包括适应症、补液种类、静脉通路选择等内容。

其次,我们将详细介绍小儿静脉补液的要点,包括补液速度、补液量、补液温度等方面的考虑。

最后,我们将总结小儿静脉补液的相关要点,强调正确补液原则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建议。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获得关于小儿静脉补液原则的深入理解,可以有效引导临床实践,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医疗质量。

同时,家长和照料小儿的人也可以了解到一些相关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保障小儿的健康。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详细讨论和阐述小儿静脉补液的原则。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概述文章的主题和目的。

其次,在正文部分将分别介绍三个要点,即小儿静脉补液的第一个要点、第二个要点和第三个要点。

每个要点将会详细阐述其对应的原则和相关的重要信息。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每个要点进行总结,强调其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通过这样的结构,读者将能全面了解小儿静脉补液的原则,并在实践中更加有效地运用这些原则。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小儿静脉补液的原则。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静脉补液已经成为治疗小儿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静脉补液的原则对于小儿患者来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特别注意。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小儿静脉补液的原则,希望能够给医务人员提供一些有益的指导,提高小儿静脉补液的效果和安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补液三部曲之一小儿补液是儿科医生的基本功,尤其是基层医院,腹泻的小儿特别多,更是要熟练掌握。

补液问题一直是困扰大家的一个问题,特别是经验不足的临床医生。

这里,我根据现有的补液资料,及其自己的理解,总结如下:补液三部曲。

一、首先,我们必须先判断孩子的病情到底如何,属于哪种脱水程度,以知道我们下一步的补液计划。

1、程度性脱水判断:轻度脱水:由于身体内水分减少,患儿会稍感到口渴,有尿排出,检查见患儿一般情况良好,两眼窝稍有陷,捏起腹部或大腿内侧皮肤后回缩尚快。

(轻度脱水最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有尿排出,一般情况可,哭时有泪)中度脱水:患儿的出烦躁,易激惹;口渴想喝水,婴儿四处找奶头,如果得到奶瓶,会拼命吸吮;医学教育网原创啼哭时泪少,尿量及次数也减少;检查见患儿两眼窝下陷,口舌干燥,捏起腹壁及大腿内侧皮肤后回缩慢。

(中度脱水主要的判断标准:开始烦躁,易激惹,哭时泪少,眼窝下陷)重度脱水:患儿现为精神极度萎缩、昏睡,甚至昏迷;口喝非常严重,啼哭时无泪流出,尿量及尿次数明显数少。

检查见患儿两眼窝明显下陷,口舌非常干燥;捏起腹壁及大腿内侧皮肤后回缩很慢。

(重度脱水判断标准:精神萎靡,甚至昏睡。

皮肤相当的干燥,甚至出现了花纹,哭时无泪,无尿排出。

)2、渗透性的判断:低渗:血清钠<130mmol/L;(初期并未有口渴症状,但是极易发生脑水肿)等渗:血清钠130-150mmol/L;高渗:血清钠>150mmol/L。

(口渴症状相当的明显,高热,烦躁、肌张力增高)小儿补液三部曲之二先前,我们已经了解判断了小儿脱水的基本判断方法了,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应该了解,补什么,补多少,怎么补的问题了。

一、补什么、补多少1、补液总量:轻度失水:90-120ml/kg*d 中度失水:120-150 ml/kg*d重度失水:150-180 ml/kg*d补液总量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一般需按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计算。

①累积损失量:指病后(如急性脱水)减轻之体重数量,这部分液体最主要。

这部分液量可根据脱水程度加以估计。

累积损失量也可按体表面积计算,轻度脱水为30-50ml/kg ,中度脱水为50-100ml/kg,重度脱水为100-150ml/kg。

②继续损失量:按实际损失补充,一般在禁食条件下为40ml/kg?d,非禁食状态是30ml/kg。

电解质包括钠、氯及碳酸氢离子各40mmol/L。

继续损失量也可以用口服补液盐(ORS)补充。

③生理需要量:生理需要量,即基础代谢:60-80ml/kg/day。

但是,小儿若小于10kg,通常给以补充100ml/kg/day。

2、量知道了,那么给补什么样的液体呢?上次我们已经说过如果判断脱水性质的问题了,现在就根据脱水的性质来判断补充什么液体。

累计损失量的补充:根据脱水性质来给予低渗性脱水:2/3张液体等渗性脱水:1/2张液体高渗性托说:1/3-1/5张液体注:渗透压越高,就应该给以张力越小的,以此来稀释至等渗水平,而渗透性越低,则就给以张力大的液体。

继续损失量的补充:通常给予1/3-1/2张液体生理需要量:通常给予1/4-1/5张液体二、了解何为张力,如何配张力性的液体相信这是最让大家头疼的地方吧。

很复杂,希望我们能把复杂变简单吧。

1、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下我们平时用的液体都是什么张力的0.9%Nacl:等张葡萄糖:无论浓度是多少,均没有张力,因为葡萄糖都溶解了,并没有离子,何来的张力呢,5%NaHCO3:3.5张1.4% NaHCO3:等张注意:所谓等张液,是指所用液体与红细胞的张力相等。

所谓等渗液,是指与血浆渗透压近似。

等张跟等渗是不一样的,葡萄糖是有渗透压的,但是确实0张的。

2、各张力的液体都是由何配制的呢?(混合液张力=张力份数/混合液总份数)生理盐水配液:等张:2:1含钠液,由0.9%Nacl 和1.4%NaHCO3组成(两种都是等张的液体,所以当然合并起来也是等张的,至于2:1,是指氯化钠两份,而碳酸氢钠一份)1/2张:有两种:① 1:1含钠液,由一分0.9%Nacl 和一份葡萄糖(任何浓度)组成(氯化钠是等张的,而葡萄糖是0张的,两者一合并:1份张力/两份液体=1/2张)② 2:3:1含钠液,由两份0.9%Nacl、三份葡萄糖、1份碳酸氢钠组成的(混合液张力=3份张力/6份总量=1/2张)1/3张:1:2含钠液,由一分0.9%Nacl 和两份葡萄糖组成的(混合液张力=1份张力/3份总量=1/3张)1/5张: 1:4含钠液,由一分0.9%Nacl 和四份葡萄糖组成的2/3张:4:3:2含钠液,由四份0.9%Nacl 和三份葡萄糖和2份的碳酸氢钠组成的(混合液张力=6份张力/9份总量=2/3张)高渗氯化钠溶液配液:常用的有3%NaCl和10%NaCl,均为高浓度电解质溶液,3%NaCl 主要用以纠正低钠血症,10%NaCl多用以配制各种混合液。

配液方式如下:(注意全都是10%的高渗氯化钠)凡是钠氯比为3:2的混合液,均可按照以下方法来配制:公式1: 10%氯化钠的液量(ml)=混合液总量×张力×6%公式2: 5%碳酸氢钠的液量(ml)=混合液总量×张力×9.3%或11.2乳酸钠的液量(ml)=混合液总量×张力×6%公式3: 5%或10%葡萄糖的液量(ml)=混合液总量-10%氯化钠的液量-5%碳酸氢钠或11.2%乳酸钠的液量举例配制例一、配制等张液(2:1液)200ml,所需10%氯化钠=200×1×6%=12ml,5%碳酸氢钠=200×1×9.3%≈19ml,10%葡萄糖=200-12-19=169ml;例二、配制1/2张含钠液(:2:1液)300ml,所需10%氯化钠=300×1/2×6%=9ml,11.2%乳=300-9-9=282ml;例三,配制2/3张含钠液(4:3:2液)300ml,所需10%氯化钠=300×2/3×6%=12ml,5%碳酸氢钠=300×2/3×9.3%=19ml,10%葡萄糖=300-12-19=269ml;例四,配制1/3张含钠液(6:2:1液)300ml,所需10%氯化钠=300×1/3×6%=6ml,5%碳酸氢钠=300×1/3×9.3%≈9ml,10%葡萄糖=300-6-9=285ml;例五,配制1/5张含钠液300ml,所需10%氯化钠=300×1/5×6%=3.6ml,5%碳酸氢钠=300-3.6-5.6=290ml。

儿科补液三部曲之三:补液1、轻度脱水轻度脱水的患儿,一般在给以调节饮食、药物控制外,只给予ORS,即口服补液盐补充水分,轻度脱水口服补液量约是50-80ml/kg,在8-12小时内把累积损失量补足。

脱水纠正后,将ORS 等量稀释后,根据需要随意口服。

注意:ORS是2/3张液,故新生儿及有明显的呕吐、腹胀、休克、心肾功能不全的患儿不宜使用。

2、中度及重度脱水中度及重度的患儿一般采用静脉补液。

⑴第一天的补液:补液量及补液种类,在第二曲已经说过了。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患儿中度脱水,出现明显的循环障碍了,那么必须先扩容,方法如下:1)用2:1等张含钠液20ml/kg,30~60分内静脉推注或快速滴注。

2)以补充累积丢失量为主的阶段:若无微循环障碍,补液从此阶段开始,如以扩容,累积丢失量应减去扩容量。

累积量=总量÷2--扩容量8~12小时滴入,8~10ml/kg.h3)维持补液阶段:余量于16~18小时或5ml/kg.h输注[举例] 患儿,男,1岁,发育正常,诊断秋季腹泻。

PE:眼凹深陷,皮肤干燥,哭时无泪,尿少脉速。

根据病史,眼凹,皮肤弹性、循环情况、尿量(前训)等指标判断:重度低渗性脱水。

1岁发育正常估计体重10kg输液总量:180*10=1800ml,其中扩容20*10=200ml,累积损失量1800/2-200=700(补1/2总量)输液步骤:第一步扩容,用1/2的含钠液,(2:1含钠液,由0.9%Nacl 和5%NaHCO3组成). 扩容总量是200ml,由2份的0.9%Nacl 和1份的5%NaHCO3组成。

所以计算如下:每份:200/3=70ml盐:70*2=140ml盐,碱:70ml碱(1.4%NaHCO3)第二步补累积损失量700ml的4:3:2液,4:3:2含钠液,由四份0.9%Nacl 和三份葡萄糖和2份的碳酸氢钠组成的(混合液张力=6份张力/9份总量=2/3张)。

故,所需量及算如下:700/9=77.7,大约为80盐80*4=320ml糖80*3=240糖碱80*2=160碱(1.4%NaHCO3)第三步补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1800-210-700=890-900ml的2:3:1含钠液,由两份0.9%Nacl、三份葡萄糖、1份碳酸氢钠组成的。

计算如下:900/6=150盐150*2=300ml糖150*3=450碱150ml(1.4%NaHCO3)第四步:两补1)补钾:见尿补钾,浓度低于0.3%,0.15~0.3g/kg.日,需4~6天。

2)补钙,补镁:补液过程中出现抽风,先补钙,若无效,再补镁。

补钙:10%葡萄糖酸钙1-2ml/kg;补镁:25%硫酸镁0.1mg/kg/次,q6h⑵第二天及以后的补液经第一天的补液,脱水及电解质已纠正,第二天主要给以生理需要量及继续损失量,继续补钾。

1)一般为口服,病重或不能口服者静脉补液。

2)溶液的定性:生理需要量:60~80ml/kg,用1/5张;继续丢失量:丢多少补多少,用1/2~1/3张。

二者加起来1/3~1/4张,12~24小时均匀静滴。

大家可以根据上面的做法来计算第二天的补液量。

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限于本人的知识,本不想写的,但朋友说想学液体疗法,所以就写了这个话题。

所以此帖说的比较基本,没办法,我自己对于液体疗法也不精通。

其实教科书中都有许多篇幅来讲液体疗法,照书抄也没意思,所以这里只说我自已的理解,算是一种补充吧。

恳请各位高手指导,小生有礼了。

一:基础问题:1. 张力的概念:这是个首先要明确的概念,许多人就是被这个问题给糊住的。

张力指溶液在体内维持渗透压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张力等同于渗透压。

更明确的说是:不能自由出入细胞膜的离子在溶液中维持渗透压的能力。

对于人体而言,钠离子对维持体液渗透压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临床所说的张力,几乎都是指钠离子所维持的渗透压。

因此临床都用10%的氯化钠配比不同张力的溶液,以适应不同的需要。

5%糖水是等渗的,但是0张力的,生理盐水,5%糖盐水都是等渗等张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