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传统文化的底蕴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如何有效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是语文教师们需要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
一、选材注重传统文化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选取适合学生接受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渗透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选材注重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了解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可以选取一些古诗词、寓言故事、民间传说等传统文化作品,进行解读和分析。
选取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琵琶行》等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古人的豪迈与哀怨;选取《三字经》、《弟子规》等民间故事,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道德与礼仪的重要性。
二、注重文化内涵的讲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对文化内涵的讲解是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之一。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诗词的背景故事、作者的生平和作品的意境,让学生对传统诗词的内涵有更深刻的了解。
也可以结合古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引导学生领略其中的文学韵味和审美情趣。
对于一些传统节日、习俗、民间故事等也要进行深入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传统文化、组织传统文化活动、开展传统文化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可以组织学生学习、体验传统手工艺,让学生亲自制作剪纸、编织扎染等手工艺品;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纪念馆,了解历史文物、名人故居等;还可以邀请书法、绘画家给学生讲解传统绘画、书法艺术。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感。
四、运用多媒体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承载着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使命。
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来说,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认知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让他们接触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如仁爱、诚信、友善、勤奋等,这些价值观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其实已经蕴含了不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
例如,古诗词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孩子们领略到了古人对自然的细腻感受和对思乡之情的真挚表达;“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展现了生动美丽的自然景象。
通过对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孩子们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情趣。
再比如古代寓言故事,像《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等,以简洁生动的语言传递了深刻的道理,让孩子们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明白做人做事的原则。
除了教材中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比如在讲解《孔子拜师》一文时,教师可以详细介绍孔子的生平事迹、他的教育理念以及他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让学生对儒家文化有初步的认识和感受。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
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回到古代,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比如在学习古代礼仪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古人,模仿古人的行礼方式,感受礼仪之邦的风范。
还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比如举办诗词朗诵会,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诗词的韵律之美;开展传统文化主题的手抄报比赛,激发学生主动去了解和探究传统文化的热情。
此外,家庭和社会也应该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浅谈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可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
渗透传统文化可以通过选取传统文学作品进行阅读。
传统文学是我国文化瑰宝,其内涵丰富,言情并茂,语言华美,深受学生喜爱。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古代诗词、散文、小说等进行阅读,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感,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通过与当代文学作品对比,让学生深刻感受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学中的延续与影响。
渗透传统文化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文化活动来实现。
校园是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比赛、古诗词朗诵、传统戏曲表演等,让学生亲身参与通过实践和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校还可以邀请传统文化专家、艺术家等进行讲座和示范,向学生介绍传统文化的背景、特点和价值,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渗透传统文化可以通过设置相关考试和评价体系来实现。
学校可以在语文考试中设置传统文化相关的题目,如填空、阅读理解等,引导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在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中加入对传统文化掌握程度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学习和活动。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包括选取传统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以及设置相关考试和评价体系。
这些措施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探讨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探讨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有所减弱。
传统文化却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灵魂。
为了让学生热爱和传承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深刻领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文化自信心。
一、注重传统文化内涵的教学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精深的智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传统文化内涵的教学,通过课文、诗词、文言文等形式,向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
我们可以通过古诗词的教学,让学生领会诗意的美,体味诗人的情怀,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才情和境界。
通过古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理解古代文人的风采和品格。
通过古典名著的教学,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等名著,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状况和道德观念,领悟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韵味。
通过传统文化内涵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语文素养,还可以增长见识,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注重传统文化意境的营造传统文化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还有深邃的意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传统文化意境的营造,创设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沉静、内敛和沉郁。
我们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场所和展览空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和魅力,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亲和力。
我们可以通过美术、音乐、书法等艺术形式,让学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和韵味,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感和艺术情趣。
通过传统文化意境的营造,可以让学生在接触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审美情操,还可以增强文化自信心,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世界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传统文化内涵的教学,创设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教学环境,灌输中国传统文化的崇高品格和博大胸怀,调动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共鸣和精神共鸣,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深刻领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文化自信心。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积淀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艺术创造。
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奠定基础。
一、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经典文学作品经典文学作品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欣赏和研究经典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通俗易懂、富有情感的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通过解读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等内容,引导学生探索作品中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念。
二、开展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修养的有效途径。
可以组织学生学习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诗词、名句,并进行朗读或背诵,提高学生的朗诵和演讲技巧。
通过诵读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经典的内涵,还培养了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三、组织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组织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是使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重要方式。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建筑等文化遗址,让学生亲眼见到传统文物和文化遗产,感受传统文化的历史厚重和艺术美感。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传统文化节日的庆祝活动,如春节、端午节等,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创设传统文化情境,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创设传统文化情境,通过故事、名人故事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
可以讲述关于孔子、屈原、杨贵妃等传统文化名人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卓越贡献和人生智慧。
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推荐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如《聊斋志异》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需要教师以身作则,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
论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论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关键阶段,也是传递传统文化的重要环节。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一、首先,要正确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教师应该通过讲故事、分析文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让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其次,要强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性。
传统文化并不是无法化繁为简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歌词、诗歌、谚语等多种形式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断体验传统文化的智慧和魅力。
三、建立情境教学,增强生动性。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生动性和实践性,以吸引和启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教师可以通过手工制作传统文化相关的工艺品、学习制作传统美食等方式,让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体验其中的乐趣。
四、多元化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
随着网络、多媒体等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也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积极利用这些现代科技,将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呈现给学生,以此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五、注重语言形式和辞藻的培养。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对于语言形式和辞藻的培养尤为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默写经典诗词、学习古代歌谣、颂歌等方式,培养学生优美的语言形式和辞藻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六、注意文化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融合。
传统文化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密不可分,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还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从而推陈出新,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心。
综上所述,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文化内容添加到教学内容中,而是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渗透性和多样性,注重情境教学和价值观教育的融合,培养学生优美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同时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通过语文教学将其渗透给学生,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渗透传统文化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要注重选材。
选用经典文学作品作为教材,是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经典文学作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些作品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还可以选择一些古诗词、传统民间故事等作为教材,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要注重课堂教学方法。
传统文化的渗透不能仅仅停留在文本上,更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传达。
可以采用趣味横生的教学方式,通过讲故事、演戏等形式,将传统文化呈现给学生。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为学生展示传统文化的生动画面,让他们更加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要注重课外拓展。
在课外拓展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历史文化遗迹,如故宫、长城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还可以利用假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如书法、绘画、民间手工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传统文化的渗透不应仅仅停留在语文教学中,还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全面的渗透。
在历史课上,可以通过学习古代文化、历史事件等,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传统文化。
在美术课上,可以通过学习传统绘画、工艺品等,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通过各学科的结合,可以使学生在不同的课程中不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形成全面的传统文化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要想做好这项工作,教师需要注重选材、注重课堂教学方法、注重课外拓展、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使传统文化的渗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挖掘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底蕴策略例谈

挖掘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底蕴策略例谈挖掘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底蕴,是当前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授一些文字和语法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品格,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人文的温暖。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挖掘人文底蕴,以及相关的实际策略。
一、挖掘人文底蕴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的视野逐渐开阔,但与此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却愈发匮乏。
语文教学应该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的引导学生了解和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领略到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挖掘人文底蕴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动力,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够掌握知识,更能够提升自己的情感品格和审美情趣。
二、在课文中挖掘人文底蕴1.选取具有深刻人文内涵的课文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选取具有深刻人文内涵的课文,如选取有思想性和情感性的经典诗文、优美的民间故事或格言警句等。
通过学习这些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2.通过课文展现中国文化的美好形象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课文的解读和赏析,向学生展现中国文化的美好形象,如中国古代的风土人情、传统节日习俗、名人事迹等。
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能够了解和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增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1.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来挖掘人文底蕴。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推荐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名著或优秀散文诗文等,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阅读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2.进行中国文化体验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中国文化体验活动,如赏诗会、诗词朗诵比赛、古诗词歌曲演唱比赛等。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情感品格和审美情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传统文化的底蕴内容摘要:我国正处于社会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在经济浪潮和全新的文化媒介冲击下,传统文化呈现出被越来越多的低俗文化甚至垃圾文化所削弱,面对此种窘境,有识之士不禁振臂云呼,是该要好好重视对下一代进行什么思想教育的时候了,我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淘涤流传下来的精华,如何才能在教育过程中传输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在学习过程去接受它,亲近它,看来,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下的功夫还很多、任务还很重。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现代化实用化传承任重道远语文教学根于社会、源于生活,中国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传承的古国,文化的内涵也就更为丰富,如何把我们的教育对象都塑造成有丰富文化素养的人,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特别是在目前经济快速发展,物欲横流,道德缺失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教育更须加强。
文化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总和。
通常文化分为三个层面:表层,即器物文化,包括一切有形可感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如建筑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戏曲文化,等,中层文化,即制度文化,包括人际关系中的各种体制规范、礼仪风俗,行为方式等;深层,即观念文化,包括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传统文化,社会心态,价值观念,风土人情,审美情趣等。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印记着中华民族的鲜明性格,印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也体现出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因其独特的魅力为世界所青睐。
可在中国的经济浪潮和全新的文化媒介冲击下,传统文化呈现出被越来越多的低俗文化甚至垃圾文化所削弱。
恶搞风潮、历史剧的戏说、娱乐浅薄化也深深地影响着校园。
现在的学生只知道情人节,不晓得牛郎织女;只知道圣诞节送卡片,忘了春节的拜年,更甚者传统节日都被外国注册了,是否我们应该要去别的国家包粽子呢?同时,在应试教育高考指挥棒下,“考什么,教什么”成了许多语文老师的教学出发点,索然寡味的课堂也进一步抹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语文教学背离了传承文化的应有功能。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支撑,否则这个民族就是无本之木。
我们知道越是国际化,越要民族化。
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文化建设,势在必然。
所以,如何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是时下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历史任务。
我以为传承文化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传统文化要“现代化”;2、汲取传统文化精华要趋向“实用化”。
一、传统文化要“现代化”现代社会环境的特点是:事物更新换代频繁、生活节奏快、传媒发达、文化互相渗透……而学生身处时代的前沿受社会影响是极其明显的,也是不争的事实。
如何在这种大环境下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授给学生呢?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形式或载体,即把传统文化“现代化”。
“现代化”并不是去内涵化、把传统文化浅俗化,相反要在保证文化精华的前提下,借用现代手段使其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学生最头疼的就是学习古文,每每看到“之乎者也”便睡眼朦胧,生硬的方块字,隐晦的内容使学生疲于应付。
这怎么能提起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呢?我们不妨换种方式:采用多媒体技术使文言文形象化、生动化.比如“小桥流水人家”,我们可以借由照片或画面让学生有具象的体验,继而以此类推去感受其他有相似意象及意境的诗文,此时,学生的脑海中就会呈现出一幅幅鲜活的古代生活画面.我们知道中国古代诗歌是意象和意境的浓缩和升华。
意象的画面式呈现对融入诗歌意境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当学生们在描写校园的花坛的时候,就能体会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看到柳树,会不自觉地吟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当柳絮漫天飞舞之际,也有人会说“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要放假回家,那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痛快淋漓时,感觉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些形象式的体验,让学生们既可以感受古典诗词的诗境之美,又能把传统的内容与现实的生活结合起来,可谓一举数得,真正体现了“生活如诗”的真谛。
当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不仅体现于此,比如:战国时兴起于楚国的诗歌方式《楚辞》起源于楚地人民节日祭祀的歌谣,诗歌的内容与节日密切相关,甚至就是他们地方节日风俗与内容的再现,折射出那个时代,那一地点的人们的情感与面貌。
这时,我们可以给学生们播放DVD影碟,展现有关的节日场面或风俗习惯,拉近学生与《楚辞》文化的距离。
因此,我们可引领学生探讨传统节日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关系,挖掘传统节日在古文学作品中的作用,这对于学会如何鉴赏古典文学作品也是颇有意义的。
从上面的事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现代技术了解过去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还可以表现在教学方式的通俗化。
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是大众化,不为大众所接受的文化,必然会被历史所淘汰。
许多语文老师喜欢以古讲古,把传统知识悬之高阁,内容生硬、乏味,其教学结果不仅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连老师自己的积极性都受到影响。
所以我们必须正视这种诟病,改变对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使古文教学大众化、通俗化,做到雅俗共赏。
教学方式的通俗化具体可以体现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不能过于呆板,尽可能的整合传统文化中趣味性和知识性的内容,深入发掘现实生活中与传统文化相关联的部分,加深学生的印象,并引起他们共鸣。
对联是传统文化中一个瑰宝,可很多老师在传授对联知识时喜欢硬搬理论知识,满嘴“平平仄仄”,弄得学生晕头转向,不知所以然。
如果我们换个方式来传授结果会怎么样?有这么个故事,明代年轻文学家蒋焘,小的时候,才思敏捷,对答如流,蜚声乡里。
有一天,他的爷爷,带他到一座庙里去玩。
蒋焘从高高的台阶上往下跳,三蹦两跳地到了下边。
爷爷见了,笑着说:三跳,跳下地;蒋焘在下边一抬头,正好看见树上;有只小鸟“扑哧”一声,飞上天去了,他马上对了一句:一飞,飞上天。
爷爷听了很高兴,连连赞好。
相信很多学生听完都会很惊讶,原来对联也可以这样对的。
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对联这种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的欲望。
同样,我们还可以引用许多包括:灯谜、歇后语、名人趣事等内容,来活跃课堂氛围,达到将文化内涵传输给学生的目的。
学生是课堂的主导者,在汲取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他们不能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要让学生积极去收集在身边或课本之外与文化常识有关的讯息,并学会鉴赏、加工、再创造,使这些文化知识烙上有学生自己特色或个性的印记。
当然,老师在这期间必须扮演好引导者的身份,不能让学生们一味地去创新,而丢掉了文化中有价值的传统成分,做到慎取活用。
二、汲取传统文化精华要趋向“实用化”中国传统文化中充满智慧、进取、包容、吸纳、变通等优良的文化特质给予我们潜在的沁润和滋养――正是因为传统文化精华与现代社会和自然科学潮流的完美融合才使中华文明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所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继承并实用化。
继承传统文化要做到“古为今用”。
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不仅仅是要感受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沉淀,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古代文化中的精髓运用并发展。
所以,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做到“学、悟、用”,只有“学、悟、用”的结合,才能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汲取并掌握民族传统文化、思想、艺术等丰富的养料。
如:学习《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记述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它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的国别体史书。
在这里面,我们可以接触到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方式,灵活的辨证技巧,统筹策划能力等等。
这些对于我们现代社会来说,是一笔实用性很强的财富。
中国古文中有许多励志性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学生“学、悟、用”的关键。
它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文化底蕴的浓缩。
如:《游褒禅山记》通过作者游洞只游到一半就跟随他人一起退出而没有尽到游览的兴致的记叙,讲述了人要有志向,不要半途而废的道理。
亲自在月夜架一叶扁舟探索石钟山命名原因的苏轼以《石钟山记》带给我们用实践寻求真理。
无独有偶,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在告戒我们要有不断探索、进取的精神;李白的“千金易得知己难求”,让我们对朋友间的感情更加珍视。
《尚书》中的“满招损,谦得益”让我们懂得做人做事须谦虚戒自满。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使我们对国对民多了一份责任感。
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提醒我们为人必须正直有骨气。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满江红》中说:“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为理想和未来而奋斗。
学习传统文化其根本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而提升整个民族文化的品位。
所以,语文老师应尽可能地调动一切有利的资源和运用合理的手段传输文化的精髓。
当然,俗话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得有一桶水。
这无需质疑,要成为一个称职的传统文化传播者,教师自身要具备这方面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增大这方面的知识储备。
这些条件的具备,一方面,有赖于教师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实态度,扎扎实实地阅读、钻研有关传统文化的专著,一点一滴积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更新。
这样才能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上做到游刃有余。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但即使前面是荆棘密布,我们也要闯它一闯。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现代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不打自垮。
”所以我们没有退路,只有迎风而上才能拨云见日。
参考资料:①、《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国家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②、《语文课程标准(高中)》(国家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③、《教学艺术论新编》(王松泉董百志主编海南出版社2000年6月)④、《中学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思想粹》(张定远主编语文出版社199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