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绕行急诊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的影响

绕行急诊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的影响

绕行急诊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的影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通常需要紧急抢救和治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绕行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能对STEMI的救治有积极影响。

本文将对绕行急诊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的影响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绕行急诊PCI的定义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绕行急诊PCI。

PCI是介入性心脏病学中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导管介入手术,在冠状动脉狭窄部位置入支架以维持血管的通畅。

而绕行急诊PCI则是指在STEMI患者无法及时转运至具备PCI条件的医院时,在首选PCI中心行急诊PCI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患者通过急诊PCI中心的介入手术获得了治疗,而未能及时到达PCI中心。

这种情况下的绕行急诊PCI实质上是一种更便捷的救治形式,因为患者无需等待转运到PCI中心,而是立即获得了必要的治疗。

与传统的转运至PCI中心相比,绕行急诊PCI有着明显的优势。

绕行急诊PCI能够缩短患者从发病到治疗的时间,从而减少对心肌的损害。

心肌梗死的病情进展非常迅速,而及时的介入治疗能够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心肌。

绕行急诊PCI能够减少因等待转运而导致的延迟治疗的风险。

在STEMI的救治中,时间就是生命,任何延误都可能导致患者的不良后果。

而绕行急诊PCI能够最大程度地缩短治疗的延迟时间,提高患者的治疗成功率。

绕行急诊PCI并不适用于所有的STEMI患者,它适用于一些特定的情况。

患者所在地距离PCI中心较远,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到达PCI中心进行治疗。

患者需要立即进行介入治疗,而转运时间较长或存在转运延误的情况。

绕行急诊PCI中心具备进行介入治疗的条件和能力,并且已经获得相应的批准。

在这些情况下,绕行急诊PCI能够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STEMI救治方式。

尽管绕行急诊PCI有着一定的优势和适用范围,但它也面临一些争议。

绕行急诊PCI 需要严格的临床判断和指导,否则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治疗延误或不当的介入手术。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发表时间:2017-10-16T14:08:10.95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6期作者:承磊[导读] 急诊PCI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护理干预的效果更加显著。

江阴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输液室 214443摘要:目的:分析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与护理。

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其进行急诊PCI治疗,研究其治疗效果,并且给予患者术前、术后细致化护理干预。

结果:50例患者中,有49例患者成功完全了手术,手术成功率为98%,有10例患者术中置入了保护性临时起搏电极,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其它患者均恢复良好,平均住院时间为(4.57±3.68)天。

结论:急诊PCI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此基础上给予患者护理干预的效果更加显著。

关键词:急诊;PCI;急性心肌梗死;护理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一种常见的危重疾病,患者起病急,病情较为严重,会引发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等现象出现,严重情况下还会促使患者心功能衰竭,甚至死亡[1]。

近年来,PC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在该疾病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该治疗方式能够给予患者主动再灌注治疗,对缺血心肌进行及时挽救,将梗死范围缩小,将并发症发生率降低[2]。

本研究主要针对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以及护理方式进行探究,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2011年2月~2015年2月纳入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选取50例,平均年龄(58.21±3.26)岁,包括35例男患者,15例女患者。

合并疾病情况分析:13例患者合并室壁瘤,10例患者合并糖尿病,12例患者合并高血压,10例患者合并左主干加双支病变,5例患者合并左主干加三支病变。

1.2治疗方法采用Sedinger法对患者的右股动脉进行穿刺,将7F或者6F动脉鞘置入,如果患者Ⅲ度或者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或者属于下壁心肌梗死伴有慢心律失常现象出现,则要预先将保护性临时起搏电极经股静脉置入。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老年AMI住院患者80例,一组40例急诊行PCI设为PCI组,另一组40例予药物保守治疗设为保守治疗组,均规范应用阿司匹林和硫酸氢氯吡格雷(波立维)或替格瑞洛(倍林达)、他汀类降脂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以及质子泵抑制剂等。

观察住院期间两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及出院1年内主要的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优劣。

结果住院期间,PCI组与保守治疗组比较,出血、肾衰等不良事件无明显增加(P>0.05),在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竭、死亡方面略有减少(P <0.05),而出院1年内,因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再次入院、室壁瘤形成、慢性心衰、死亡方面略有下降(P<0.05)。

结论老年人急性心梗(AMI))尽早实施PCI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优于药物保守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in the treatment of elderly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Methods 80 elderly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AMI who were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January 2016 were selected. 40 patients in one group were given emergency PCI as PCI group,and 40 patients in another group were given conservative medical treatment as conservative treatment groups. The patients were given standardized application of aspirin and clopidogrel hydrogen sulfate(Plavix)or Ticagrelor(Brilinta),statins lipid-lowering drugs,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ACEI)or angiotensin receptor antagonist(ARB),β-blockers and proton pump inhibitors,etc. The safety of the two treatments during hospitalization and the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one year after discharge were observ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wo treatment methods were compared. Results During hospitalization,compared with the conservative treatment group,bleeding,renal failure and other adverse event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PCI group(P>0.05). Severe arrhythmia,acute left heart failure,and death were slightly reduced(P<0.05). One year after discharge,re-admission due to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ventricular aneurysm formation,chronic heart failure,and death were decreased slightly(P<0.05). Conclusion Early implementation of PCI for the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is safe and effective,which is better than conservative medical treatment.[Key words] The elderly;Myocardial infarction;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Safety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ction,AMI)是一種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80年代初即开始冠脉溶栓,1977年Gruentzig AR[1]创立了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因再狭窄率较高,后期发展成PCI,但对于高龄老年AMI介入治疗相关研究及报道不是很多,治疗上还存在争议。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急诊介入治疗9例临床分析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急诊介入治疗9例临床分析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急诊介入治疗9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肺复苏(cpr)后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

方法:9例有心肺复苏史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对心肺复苏的发生时间、急诊介入术后病人病情稳定时间、病人总住院时间、术后1周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介入术后病人病情稳定时间为术后1~12h、病人总住院时间为(5.±1.2)d、术后1周的左室射血分数为(60±10.2)。

结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肺复苏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冠状动脉内支架1临床治疗经过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6月,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的9例病人,年龄40~72岁,平均53岁。

其中男8例,女1例。

复苏前均已确诊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上均有6例为室颤,3例为室速,从发病到心脏骤停的时间为1~3h,9例全部发生在院内,对照组是2005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经静脉溶栓治疗心肺复苏后急性心肌梗死的7例患者,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51~72岁,8例患者均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均行心肺复苏术,心肺复苏成功后均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

1.2心肺复苏的方法根据病情变化需要给予非同步电除颤、心肺复苏药物、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9例均经电除颤即复苏成功,2例给予气管插管,1例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

心脏复苏时间为1~5min,呼吸复苏时间2~15min,1例脑复苏时间为30min,8例待神志转清、呼吸恢复,给予急诊介入治疗,其中1例带呼吸机辅助呼吸进入导管室介入手术,2例在导管室内再次出现心脏骤停,除颤复苏成功,并且安装了临时起搏器,从发病到介入治疗开始的时间为1.0~2h.。

1.3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9例患者以桡动脉穿刺法或junkins法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右冠状动脉情况,多体位投照后确定梗死部位血管,然后按照常规步骤置入支架,介入治疗成功标准为前向血流达到timi 3级,残余狭窄<10%。

术前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疗效的分析

术前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疗效的分析

有 明 显 改 善 , 术 前 静 脉 应 用 可 以 提 高 I A前 向血 流 TMD 级 的 比例 , 少 射 线 照 射 及 手 术 时 间 。不 同应 用 方 法 均 不 增 加 出 血 但 R I 减
发生率 , 床应用安全有效 。 临
关 键 词 心肌 梗 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替 罗 非 班
摘 要 目的 探 讨 在 急 性 s T段 抬 高 型 心 肌 梗 死 ( T sg e t lvt nmyc r i f c o , T Mee a o oada i a t n S E ) i ln r i
脉 介 人 治 疗 ( ect u ooa tretn P I时 , 前 静 脉 注 射 替 罗 非 班 对 术 后 冠 脉 血 流 及 近 期 疗 效 的影 响 。方 法 prue scrn r i evni , C ) 术 o yn o
An l ss o e pe a i e Us fTio b n i r u a e usCo o a y I t r e to o t n swi ut T —s g e tEl v to y c r i l a y i f Pr o r tv e o r f a n Pe c t n o r n r n e v n i n f r Pa i t t Ac e S i e h e m n e ai nM o a da


善 ・
J eRs a22V . o d eMr0 .o4N. M . 1 11 3
术 前 应 用 替 罗 非 班 对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患 者 急 诊 经 皮 冠 状 动 脉 介 入 治 疗 疗 效 的 分 析
刘 积 伦 武 胜 周 晓 林 高 爱 红 田 燕妮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性治疗的临床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性治疗的临床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性治疗的临床应用
李保;史世平;安健;王敬萍;王惠仙;芦丽芳;高勇莉
【期刊名称】《山西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3(32)1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性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近期急诊PCI治疗AMI患者56例.结果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率为98.2%,其中51例患者植入冠状动脉内支架.随访6~48个月,心绞痛症状复发13例,其中9例再次行PCI术.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可即时开通IRA,大大降低了AMI的住院死亡率,缩短了住院时间.
【总页数】2页(P9-10)
【作者】李保;史世平;安健;王敬萍;王惠仙;芦丽芳;高勇莉
【作者单位】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030024;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030024;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030024;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030024;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030024;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030024;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03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
【相关文献】
1.急诊PCI与择期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J], 刘翔飞
2.血栓抽吸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J], 黄艳
3.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监护病房的临床应用价值 [J], 熊思;阮
坚;秦蕾;蒋云秀;官逸群;潘焕贵;潘永寿
4.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监护病房的临床应用价值 [J], 熊思;阮坚;秦蕾;蒋云秀;官逸群;潘焕贵;潘永寿
5.急诊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急诊护理流程的优化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 卓倩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诊PCI_与溶栓后PCI_治疗急性ST_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比较

急诊PCI_与溶栓后PCI_治疗急性ST_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比较

经验交流108急诊PCI与溶栓后PCI治疗急性ST段 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比较温训勇,陈传云,蒙定程 (海南省万宁市人民医院,海南万宁 571500)摘要:目的 比较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与溶栓后PCI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急性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36例)。

对照组采取急诊PCI治疗,观察组采取溶栓后PCI治疗。

比较两组心室重构情况、左心室功能及心脏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后,两组左心室收缩功能(LVSF)水平均升高,左心室舒张期末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水平均下降,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ACE发生率为6.8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78%(P<0.05)。

结论 对急性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急诊PCI与溶栓后PCI对心室重构的治疗效果相差较小,但溶栓后PCI在改善左心室功能方面的治疗效果更好,且心脏事件发生率更低。

关键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溶栓后PCI;STEMI;疗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是急性心肌梗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由冠状动脉病变所致的血供迅速减少,心肌出现长时间严重的缺血缺氧所致,具有发病骤然、并发症严重、病情凶险及病死率高等特点。

临床上通常认为,一旦患者出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就表示冠脉发生了完全闭塞[1~2]。

针对此类患者,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治疗原则是在最短时间内开通梗死血管。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为此类患者的首选术式,临床又可分为直接PCI与溶栓后PCI[3]。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后ST段下降幅度的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后ST段下降幅度的临床意义

常 规 药 物 治疗 。
13 S . T段 的 测 量
分 别 记 录 术 前 及 术 后 2h心 电 图 , J点 后 8 定 为 以 Oms S T段 值 。 分 别 计 算 术 前 及 术 后 2h所 有 相 关 导 联 抬 高 S T
段, S 以 T段 下 降 ≥ 5 为 A 组 , T段 下 降 < 5 为 B组 。 O S O
察 可能 影 响 S 段 下 降 的 常 见 因 素 及 P I 后 2 月 的 心 血 管 事 件 。结 果 急诊 P I AMI 者 早 期 S 段 下 降 T C 术 个 C 的 患 T
幅度≥ 5 者心 脏功能改善 明显 , o 且心 血管 事件较 低 , 未发 现常见 的 临床 因素对 S T段 下降有 影 响。结论 AM1
1 4 心 功 能 评 价 及 心 血 管 事 件 . 于 P I 后 2 用 超声 心 动 图 测 定 L F 随 访 P I C术 周 VE , C 术 后 2个 月 内发 生 的 心 血 管 事 件 。心 血 管 事 件 定 义 为 : 源 性 心 死亡 、 次心肌梗死及典 型心绞痛或需要再次血管重建者 。 再
冠 状 动 脉 血 流恢 复 程 度 一 直 作 为 评 价 经 皮 冠 状 动 脉 介
入 ( ec t n o s c r n r n ev n in, CI 是 否 成 功 及 临 p ru a e u o o ay itr e to相 关 血 管 。术 后 4h给 予 皮 下 注 射 依 诺 仅
1 5 统 计 学 处 理 .
下 降 幅度 的 临 床 意 义 及 其 可 能 的影 响 因 素 。
1 对 象 和 方 法 1 1 研 究 对 象 . AMI 的人 选 标 准 为 : 1 胸 痛 持 续 时 间 ≥ 3 n 2 典 () 0 mi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方式、治疗效果和临床探究。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0例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组35例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的接入治疗,而对照组35例患者实施溶栓治疗,最后比较两组的疗效做出统计、总结。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的心血管功能、住院时长、血管通畅情况以及术后恢复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采用口服肠溶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各300mg,在患者进入导管室之前采取硝酸甘油静滴,若患者伴有心源性休克或低血压,那么应静滴多巴胺用以保持收缩压在90mmhg以上。

同时采用seldenger技术在患者右桡、右股动脉进行穿刺,同时注入3000u 肝素,进行冠状脉造影,如遇患者右冠脉完全堵塞,可在侧行股穿刺,安放6f鞘管为临时心内膜起搏做准备。

[2]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rt-pa(标准重组质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

两组患者在手术后进行皮下低分子肝素给予,疗程约为5-7天。

患者于手术后口服氯吡格雷以及拜肠溶阿司匹林,前者每天1次,每次75mg,后者每日1次,每次0.1g,术后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经过一段时期治疗之后,将相关数据进行
对比可知,观察组在患者心功能检测、住院时间长短和血管贯通效果等方面都优于对照组数据,两组患者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见表1。

2.2 在70例患者中,进行动脉造影之前伴有低血压的患者、心脑血管功能不全等症状共5例。

70例患者中有65例患者手术顺利,占到了总数的92.9%,对33例血管梗死患者植入了40枚血管支架,其中4例患者在术后伴有严重的心血管功能不健全甚至心源性休克且心律失常严重,2例患者在抢救后存活,最终痊愈出院,剩下2例患者死亡。

对术后存活的患者进行1至2年的随访调查,没有出现术后死亡的现象,对照组中有4例患者复发心绞痛,1例患者又行cabg术,3例出现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症状,2例出现其它血管狭窄症状。

3 结论
ami的特点有:病情蔓延较快、发展速度快、治疗时间有限、患者死亡率较高等。

作为治疗ami的一般方法,经皮冠状动脉的介入和溶栓治疗两种方法能够实现ami的有效治愈。

如果患者患有早期心肌梗死,那么对其进行溶栓治疗,除了简单有效,还能够为后期治疗做准备,其应用范围比较广泛,但同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也是一种有效方法,它与溶栓相比,血管的通畅率更高,并较少出现血管再闭塞和相关并发症,因此总体来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溶栓更有效。

[4]
本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对照组
进行了溶栓治疗,并将两组相关内容和资料进行比较,最终可知,治疗后观察组所有患者的血管通畅,通畅率为100.0%,而对照组由于采用溶栓治疗,血管通畅率只有68.6%,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究其原因可知,采用pci治疗方式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将患者的血管梗阻去除,进而有效减少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尽最大力量保护心脏,上述论述与观察组相关数据优于对照组的研究结果一致。

因此综上可知,经皮冠状动脉的介入治疗,能够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

作为相关医生,应该以最快速度进行梗死动脉的开通,将心肌再灌注彻底恢复,如果治疗及时,那么就能缩小心肌梗死范围,挽救心功能。

多年来的医学研究表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方式(pci)治疗是目前最完善、最有效的,能够降低患者死亡率、缓解颅内出血症状,对于在胸痛3小时内及时就诊的患者最有效,因此,aha/acc和esc临床指导已成为了ami再灌注的优先办法。

[5]
在对ami患者的抢救时,及时的措施才能拯救患者的心肌和生命,应该争分夺秒地对患者进行施救,无论是溶栓还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都必须在切实了解患者患病详细资料、家庭经济条件、医疗设备的前提下进行。

对于病情高危患者,若能在一个半小时内进行入院治疗,尤其是发病超过3小时的患者,应该首选采用pci进行抢救。

在抢救过程中,不论采用溶栓还是pci方式,都应该重视药物辅助的作用,例如,患者在确诊患病之后需要口服氯吡格雷和
阿司匹林,同时使用普通或低分子肝素,就算没有溶栓和pci治疗条件,患者的病情都能够得到有效抑制。

而急诊pci对于血管的再通率较高,一般为90%以上,在采用欣维宁后,治疗效果会更好,本文研究的pci成功率达95.6%,患者病死率为2.47%。

pci能够精准找出梗死血管并打通,实现血液的重建,挽救濒死心肌,而溶栓治疗成功率仅为60%到70%之间。

尤其是3小时以内发病的患者,采用pci的疗效要比溶栓治疗好很多,pci治疗方法将ami患者的死亡率降低,降低了致残率,尤其是高领女性患者、心源性休克患者、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等,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做出了贡献。

除此之外,在手术前进行充分观察、判断,能够迅速找出病变的血管,减轻操作压力,减少对患者造影的体位,以便以最快速度开通ira,在手术中对患者的血压和心电图进行监管,出现心律失常现象以便及时控制、稳定,保证血液动力学稳定,这样做是对患者负责,还能为后期的手术做好准备。

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良好,能够有效对ami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 唐云侠,齐步娇.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02):63-64.
[2] 方红艳.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护理[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3(01):102-103.
[3] 高晓丽,王东颖.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早期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12(11):
825-828.
[4] 苏振琪,袁争百.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0(06).
[5] 余华,马礼坤.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入径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2(04):352-3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