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美国、中国三大国的工业大决战

合集下载

惊奇!美国曾制订多份“三战”计划?

惊奇!美国曾制订多份“三战”计划?

侃侃看历史专注历史故事/huangdi/qinguo.html惊奇!美国曾制订多份“三战”计划?不久前,美国战略家在五角大楼推演第三次世界大战,假想美国同中国开战。

纵观历史,这并非美国军方首次推演第三次世界大战,美国曾制订过多份“三战”计划,其中有的发生在二战尚未结束之时。

1945年7月中旬-8月初,美国、英国和苏联在德国波茨坦召开首脑会议,商讨战后秩序。

美苏两国在多个问题上意见不一。

波茨坦会议结束后,杜鲁门秘密命令欧洲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制订一份同苏联开战的军事计划。

在常规战很难战胜苏联的情况下,美国制订了一份名叫“整体计划”的核作战方案。

当时,世界上只有美国拥有核武器。

“整体计划”设想用20-30颗原子弹对苏联发起核攻击,首轮打击就毁灭包括莫斯科、列宁格勒等20座苏联城市。

但是,一直到1946年,这个计划都难以实施,因为当时美国库存中只有9颗原子弹,而且仅27架B-29轰炸机有能力投掷原子弹。

1949年苏联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整体计划”被美国军方废弃。

随后,美军制订名叫“扣球行动”的“三战”计划,设想1957年爆发三战,届时美国空军将对苏联100座城镇的200个目标使用300颗核弹和2.9万颗高爆弹,在一次打击中就毁灭苏联85%的工业潜力。

1950年春季,美军制订“蜂群演练”计划,以中苏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为假想敌,假设美国东海岸遭敌军入侵,美军通过敌后空降作战收复失地。

按该计划,反攻作战中,美军要在敌军战线后方建立空降场,一次动用600架运输机和战斗机,将第82空降师和第11空降师成建制空投。

1950年6月底朝鲜战争爆发,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这使美国的一些战略家预感三战即将爆发,他们认为朝鲜战争最终将升级为中国、苏联同美国的世界大战。

考虑到可能在三战中同中苏两个大国同时作战,美国国防部决定实施“先欧后亚”战略,首先要在欧洲击败苏联,然后再来对付中国。

为了在战时遏制苏联攻势并确保西欧安全,1951年4月2日,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成立,艾森豪威尔担任首任司令。

工业4.0大决战——德国、美国、中国这样对决

工业4.0大决战——德国、美国、中国这样对决

工业4.0大决战——德国、美国、中国这样对决
水木然
【期刊名称】《企业研究》
【年(卷),期】2015(0)11
【摘要】在这个以钱多钱少来论英雄的年代,绝大部分中国人的思想还停留在"小商小贩"阶段,而美国却正在一旁虎视眈眈,准备随时一网打尽……中德外交部先后在10月23日宣布,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将于10月29日至30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这将是默克尔就任德国总理后的第8次访华,届时她将成为西方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中在任上访华次数最多的领导人。

【总页数】4页(P10-13)
【作者】水木然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德国工业4.0技术和中国制造2025完美结合--德国工业4.0技术无线数据传输与控制系统 [J], ;
2.德国工业4.0握手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战略解读”活动在京举办[J], ;
3.德国工业
4.0握手中国制造2025“德国‘工业4.0’战略解读”活动在京举办[J], 杨启森; 朱辉杰
4.“中国制造2025"深入推进的路径设计研究——基于德国工业4.0和美国工业互
联网的启示 [J], 纪成君;陈迪
5.工业4.0大决战,德国、美国、中国这样对决!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德国的第4次工业革命——“工业4.0”将彻底颠覆全球制造业

德国的第4次工业革命——“工业4.0”将彻底颠覆全球制造业

德国的第4次工业革命——“工业4.0”将彻底颠覆全球制造业展开全文德国是全球制造业中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其装备制造行业全球领先。

这是由于德国在创新制造技术方面的研究、开发和生产,以及在复杂工业过程管理方面高度专业化。

德国拥有强大的机械和装备制造业、占据全球信息技术能力的显著地位,在嵌入式系统和自动化工程领域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这些都意味着德国确立了其在制造行业中的领导地位。

因此,德国以其独特的优势开拓新型工业化的潜力——“工业4.0”,并开始推进新一代工业升级计划。

作为全球工业实力最为强劲的国家之一,德国在新时代发展压力下,通过“工业4.0”战略的实施,将使德国成为新一代工业生产技术的供应国而主导市场,会使德国在继续保持国内制造业发展的前提下再次提升它的全球竞争力。

制造业的全球竞争正越来越激烈,德国并不是唯一认识到“将物和服务联网运用于制造业”趋势的国家。

此外,给德国制造业带来威胁的不仅是来自亚洲的竞争对手,因美国也已采取措施,通过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计划来应对去工业化。

制造业的数字化、虚拟化正在彻底改变人们制造产品的方式,为此,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以及美国都打算大幅提升工业产值。

美国的通用电气(GE)于2012年秋季提出了“工业互联网”(Industr ial Internet)概念,这是一个将产业设备与IT融合的概念,目标是通过高功能设备、低成本传感器、互联网、大数据收集及分析技术等的组合,大幅提高现有产业的效率并创造新产业,而日本的各企业也在推进M2M和大数据应用。

“工业4.0”的关键技术是信息通信技术(ICT),具体包括联网设备之间自动协调工作的M2M(Machineto Machine)、通过网络获得的大数据的运用、与生产系统以外的开发、销售、ERP(企业资源计划)、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等业务系统联动等。

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自动化只是在生产工艺中运用ICT,而“工业4.0”将大幅扩大应用对象。

工业4.0:看看美国是如何阻截德国的!

工业4.0:看看美国是如何阻截德国的!

工业4.0:看看美国是如何阻截德国的!工业4.0由德国率先提出,迅速席卷全球,各个国家都在部署属于自己国家的工业4.0。

我们知道,第二次工业革命就发源于美国和德国,两个国家都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新贵,在各个方面不相上下,尤其是科级领域。

但是因为两次世界大战,一个是战胜国,获利最大;一个是战败国,受伤最深,从此,两个国家再也不可相提并论,你走你的阳关大道,我走我的独木桥。

后来美国主导了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成世界霸主。

而德国直到现在,还是一直在默默的努力。

但是,似乎美国一直在谁邂逅德国。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德国又逐渐追了上来,在工业4.0的探索方面,最具前瞻的国家就是美国和德国,而且在工业4.0这条道路上,美国和德国是相向而行:一个自上而下,一个自下而上,竞争在所难免,交手是必然的。

更何况两个国家还有那么深的历史渊源,可谓狭路再次相逢,两强相遇勇者胜,这次较量值得一看!最先提出“工业4.0”概念的是德国,当时是在2011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是相关协会先提出的一个初步概念。

随后在2012年2月份,美国正式发布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从此踏上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道路,可见美国人的行动力。

到了2013年4月,德国政府才正式推出了《德国工业4.0战略》,成了德国的一张新名片,并迅速全球掀起了“工业4.0”概念的热潮。

首先,这两个民族的习性很值得对比一下:创造性VS严谨性德国是以严谨和认真而著称,而美国更加注重创新和实用。

所以美国企业的管理模式是:激励+绩效,文化模式是:灵活+创新。

在美国一项发明是否被企业接受,关键在于它能否在现实中加以应用,能否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实效。

所以在美国很多人在家里面就可以上班,企业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只要你能够完成你的职责就行,当然如果能创造性的完成工作,那就完美了。

这反映了美国人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体现在在美国的各个方面,正是因为创新和实效,美国的企业非常务实,很有杀伤力。

[德国,中国,工业]工业4.0,德国做给中国看的一场戏

[德国,中国,工业]工业4.0,德国做给中国看的一场戏

工业4.0,德国做给中国看的一场戏工业4 0来真的还是噱头?当然是真的!然而,它又是一场戏,一场德国做给中国看的戏。

相信很多人会有这么个误解:工业4.0一旦来临,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制造业会走向复兴,欧洲国家会抢走全球绝大部分的制造订单,中国近30年的制造业基础将全面解体……然而,果真会这样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解释工业4.0究竟是什么。

其实,关于工业4.0概念,这方面的解释也已经很多了,我们没必要从德国国家战略到汉诺威工业展再一路介绍个遍,但是,可以为大家提炼工业4.O的几个核心。

第一,工业4 0的最终模式是一个全价值链集成整合的业态可以分为企业间横向集成、价值链过程的端到端集成,企业内部纵向集成三个部分。

但现阶段和此后一段时间,德国人谈的工业4 0还主要停留在“企业内部纵向集成”。

第二,工业4.O在生产制造、流通供应、产品交付的整个价值链条中引入了两个新的元素,一是互联网,二是大数据。

第三工业4.0将互联网延伸到厂房和车间,打破了工厂在工业时代的信息孤岛和信息热岛效应。

从而,让工厂数据流与因特网的数据流进行交换,这里面当然带来了极大的安全性危险,却由此激活了工业、制造业的想象力。

第四,工业4 0将数据作为一种工业元素加入到生产当中,并让其成为最具创造性的生产力。

这些可资利用的数据,部分来自因特网数据流的接入;另一部分则是工厂在日积月累的生产过程中所积淀的庞大的生产数据这些以往被尘封的数据将在工业4 0的生产模式下实现价值最大化。

第五,工业4.O是一场有关智能制造的革命,但并非一场效率革命。

它可实现柔性化制造在保证私人订制的前提下,最大化实现材料使用、人力成本的集约但它不会比目前的工厂更有效率。

所以,工业4 0在本质上是为配合人类对于更高生活质量的需求而进行一场革命,它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对工业品和其它商品的理解它让产品不再是统一而冰冷的物件,重新塑造了价值链上的多重合作关系,并将生产的重心由工厂转移到用户端让“最终的人”参与到生产过程当中去――他们向工厂输入自己对产品的要求,以及创造力。

中国、美国、德国:三个“工业4.0”有何不同

中国、美国、德国:三个“工业4.0”有何不同

中国、美国、德国:三个“工业4.0”有何不同作者:暂无来源:《领导文萃》 2016年第20期综合过去一年,席卷全球产业界热度最高的词汇当属“工业4.0”。

围绕这一概念,各经济大国已经展开激烈较量。

“工业4.0”最早由德国提出,通过信息技术与工业相融合以提升工业水平的国家产业战略,正在深刻影响今后的全球工业产业布局。

德国将之称作“工业4.0”,美国定义为工业互联网,中国或沿用德国的定义,或称“互联工厂”。

德国的“工业4.0”规划德国提出并实施“工业4.0”战略,是其应对最新技术发展、全球产业转移,以及自身劳动力结构变化的国家级战略。

由默克尔政府发起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的“工业4.0”,希望重塑德国在工业领域的全球龙头地位,并解决老龄化等问题的积极应对战略。

在这一高度下,德国的“工业4.0”规划,侧重借助信息产业将原有的先进工业模式智能化和虚拟化,重视智能工厂和智慧生产,并把制定和推广新的行业标准,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即德国“工业4.0”的产业集成。

以在其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智能工厂战略为例,其设计中,人、机器和资源将会如同在一个社交网络里自然地相互沟通协作。

生产出来的智能产品能够理解自己被制造的细节以及将如何使用,并积极协助生产过程。

这种设计集中体现了德国的变革思路:将信息技术引入其有着传统技术优势的“刚性”工厂,通过大数据和虚拟化等工具增强其产品的柔性,也就是生产过程适应变化的能力和定制化的程度,达到以信息技术的“器”为其制造业所用的目标,并将此模式标准化,加以推广。

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规划近年来,虽然美国依旧在航空航天、芯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但其制造业内部空心化的局面,和在全球市场份额中的丢失已经很难通过简单的政策调整或商业方式加以扭转。

同时,美国同样面临类似的人口结构问题,和国际消费者对产品定制化多样化的要求也从内外部促使美国利用其在信息产业方面的优势对制造业加以改造。

美国于2012年启动“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被称为“再工业化”的思路得到全面阐释。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时工业与生产力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时工业与生产力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时工业与生产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作为一个东方大国,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战争,但战时工业与生产力的发展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面临着战争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挑战,通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提升生产力,中国在战时获得了一些重要的经济成果,进一步推动了现代化进程。

一、战时工业的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时工业的发展成为各个国家的重要任务。

中国政府积极调动国内资源,加大对工业的投资和支持力度。

利用现有工厂和机械设备,大量生产军需物资,满足军队对武器、弹药、军服等装备的需要。

同时,政府还鼓励民营工业发展,通过政策支持和减免税收等措施,吸引了大批民间资本投入到工业生产中来。

二、重要军需物资的生产在战时工业中,军需物资的生产是关键。

中国政府积极引进外国技术和生产线,提升了军需物资的生产能力。

例如,中国开始大量生产火车炮、机枪等武器装备,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此外,还有大量生产军服和军鞋等物资,以满足军队的需求。

这些军需物资的生产不仅为中国提供了战斗所需,也为后来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电力工业的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电力工业成为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

中国政府在战时积极推动电力工业的发展,兴建了大量的发电厂和输电线路。

这为中国的工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供应,提升了生产效率。

同时,电力的推广也带动了其他领域的发展,例如缩短了邮政、通信的时间,加强了交通运输的效率。

电力工业的发展不仅为战时经济提供了动力,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四、军事工业的兴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军事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政府在国内兴建了一大批军火工厂,成立了军火研究所和兵工学校,致力于提高军事装备的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

这些军事工业的兴起为中国军队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武器装备,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同时,军事工业的发展也为中国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技术支持,为后来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通过战时工业的发展与生产力的提升,成功解决了战争对经济和社会的挑战。

二战期间的战争经济工业生产和资源调配

二战期间的战争经济工业生产和资源调配

二战期间的战争经济工业生产和资源调配二战期间,战争经济成为各参战国家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各国纷纷调整工业生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以满足战争所需。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二战期间的战争经济工业生产和资源调配。

一、工业生产的战争转型在二战爆发之前,各国的工业生产主要以农业为基础,以生产民生物资为主要任务。

然而,随着战争的爆发,各国纷纷将工业生产转向战争物资的生产。

例如,德国通过制定计划经济模式,调动全国工业生产力生产战争所需的坦克、飞机等军备。

美国则采取军事工业委员会的方式,将各个工厂调整为军工厂,大量生产战争物资。

二、资源调配的关键性在战争期间,资源的调配成为各国实现战争目标的关键。

例如,石油资源的控制和利用成为战争中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日本侵略者为了获得足够的石油供应,对东南亚进行了大规模的侵略。

而德国则通过控制罗马尼亚的石油资源来支撑战争经济。

此外,各国还进行了更加复杂的资源调配,包括金属、粮食、劳动力等。

资源调配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了参战国家在战争中的生存和发展。

三、战争经济对社会的影响战争经济的兴起使得各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战争经济对就业、收入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为了满足战争经济的需求,许多妇女开始工作,参与到生产中来,改变了传统的家庭角色分工。

同时,为了保证资源供给和工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各国政府往往对社会进行了严格的管控,加强了监管和统制。

综上所述,二战期间的战争经济工业生产和资源调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工业生产的战争转型使各国能够扩大战争物资生产,为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

资源调配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在战争中的发展和生存。

战争经济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得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二战的战争经济工业生产和资源调配为战后世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美国、中国三大国的工业大决战
当“工业4.0”上升成为德国的民族战略、由总理默克尔亲自代言,并把这一概念迅速风靡全球时,中国工信部正在狠狠推动“中国制造2025”,总理李克强也担任起了“中国制造2025”的超级推销员,五次出访累计带回了近1400亿美元大单。

与此同时,美国的科技业正在一旁虎视眈眈,准备随时一网打尽……
这是一场德国人挑起的“科技竞赛”,历史真是让人敬畏,两次世界大战均发源于德国,均来自于生产力的进步!当然,谁都不敢居心叵测的称第三次世界大战要爆发,那是唯恐天下不乱。

但是,这“工业4.0”绝对是人类历史上最精彩的“大战”,只因为以下三点:
1、它不会轻易动武
2、它需要一边合作一边竞争
3、它所有的成果都将服务于人类
这也是人类的第四次科技革命。

大到世界格局,小到人们生活,都将被彻底颠覆!
先说大的,工业4.0将产生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格局呢?按照目前发展形势,如果说未来世界是一个“人体”,那么美国是大脑,德国是心脏,中国就是四肢。

这里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世界加速一体化,以后谁也离不开谁
第二层意思:未来的竞争不再是谁灭掉了谁,而是谁必须从属于谁
为什么这样说呢?
这就需要先来弄懂“未来工厂”的流程。

在未来,比如当你需要一辆汽车,你只需要打开APP,输入你的定制化要求,信息就会发送给工厂,工厂将你表达的产品种种特性转化成数据,然后通过计算来安排物料的配送,零件的打磨、以及机器的组装。

最重要的是:这条流水线上每个元件都是按照你的意志生产的,它有自己的身份信息,机器也会解读这些信息,如果不符合马上就调整,然后自动装配。

当然,这一过程中“人”是不参与其中的。

于是,可以这样概括:工业1.0实现了“大规模生产”(蒸汽机的发明),工业2.0实现了“电气化生产”(电力的广泛应用),工业3.0实现了“自动化生产”(产品的标准化),而工业4.0实现了“定制化生产”,并且定制周期简短,生产方便快捷。

在未来,你的香水是按照你的性格来调制的,你吃的药是按照你的基因去配方
的……这就满足了当今人们对于多元化、个体化产品的追求!应该说这是一种世界潮流。

正是因为生产的定制化和多元化,“工业4.0”将产生海量数据,以德国安贝格工厂为例,其生产线上的在线监测节点超过1000个,每天采集数据逾5000万个。

那么,问题来了,“未来工厂”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第一:满足这种定制化生产的机器设备很重要
第二:能够使这种机器具备自我完善的系统更重要
第三:谁能监测并追踪这些数据,然后归纳和分析,谁就掌握了世界脉搏。

看明白了吗?工业4.0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归结到以上三个问题。

现在的问题是:谁都想抢占这条“未来产业链”的最高端。

这些海量数据终究是归属于机器、软件、或是终端用户?这将是决定未来世界格局的关键问题。

德国工业4.0战略
为什么德国的工业4.0的焦点呢?不仅因为它是工业4.0的发源地,而且它可上可下,上可反抗占美国信息技术对本国制造业的入侵,下可压制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竞争!
德国希望阻止信息技术对制造业的支配地位。

一旦制造业各个环节都被云计算接管,那么美国就是最大的赢家。

德国电信副总裁莱昂贝格尔称,假如汽车制造商不能掌握这些核心数据,那么谷歌就会成为赢家,云端平台和云包社区将使工厂沦为信息的附庸。

因此,为了避免被美国阻截性超车,德国正在全力以赴。

德国将工业4.0纳入《高技术战略2020》中,工业4.0正式成为一项国家战略,而且正计划制订推进工业4.0的相关法律,把工业4.0从一项产业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

德国工业4.0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来自党派、政府、企业、协会、院所的广泛认同,并取得一致共识。

这个共识就是:德国要用“信息物理系统”使生产设备获得智能,使工厂成为一个实现自律分散型系统的“智能工厂”。

那时,云计算不过是制造业中的一个使用对象,不会成为掌控生产制造的中枢所在!
美国工业4.0的挑战!
首先,美国是工业3.0时代的集大成者,工业3.0是信息技术革命,美国在这方
面遥遥领先全球。

而不仅是德国,乃至整和欧洲都丧失了全球信息通信产业发展的机遇。

比如在信息产业最活跃的互联网领域,全球市值最大20个互联网企业中没有欧洲企业,欧洲的互联网市场基本被美国企业垄断,德国副部理兼经济和能源部长加布里尔曾说,德国企业的数据由美国硅谷的四大科技把持,这正是他所担心的。

工业3.0时期,全球信息产业蓬勃发展,但欧洲企业节节败退。

当前,美国的互联网以及ICT巨头与传统制造业领导厂商携手,GE、思科、IBM、AT&T英特尔等80多家企业成立了工业互联网联盟,正重新定义制造业的未来,并在技术、标准、产业化等方面做出一系列前瞻性布局,工业互联网与成为美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的重要任务之一。

欧洲及德国对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及对未来发展前景表现出了一种深深的忧虑。

中国工业4.0的机遇
今年6月24日,德国机械协会(VDMA)主席在日本说,德国和日本携手应用中国制造业的挑战,德国《世界报》网站也报道称“中国机械制造业严重威胁德国!
德国对付中国制造业的法宝,则是用柔性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势,碾压中国的人力成本优势。

说到这里,我们得先好好剖析下自己,工业4.0时代中国的优势是什么?
有人认为中国的人才是优势:中国科技人力和研发人员总数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并且每年还有大约700万大学毕业生。

而中国一名工程师每年的综合成本(3万美元),仅为美国(30万美元)的十分之一,猛一看这真是“物美价廉”啊!但水木然认为,中国所谓的“人才”是用自己的尺子衡量的人才,这些所谓的人才在创新和主动方面,差太远了。

还有人为中国优势是它有全球最大的需求市场,这实在说不过去,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所有的需求都是大家共享的!
如果要论及中国在工业4.0方面的优势,水木然来告诉你:
第一:根据美国《纽约时报》的调查:中国工业拥有世界最完整的供应链条。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的国家,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小到螺丝钉等基础零件,大至通讯、航天、高铁,这样就可以随时就地取材,整装待发。

第二:中国政府强大的组织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独特优势。

从《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到《“十二五”工业转型升级规划》《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编制中的《中国制造强国2025规划纲要》,中国政府相关的规划出台的越来越紧密!
另外地方政府也已在发力,各地对于相关新兴产业给予扶持,虽然我坚持认为这绝大部分都是为了圈钱和拉动GDP!
工业4.0,中国最缺的是什么?是对科技的信仰、对创新的冲动!
绝大部分中国人的思想还停留在“小商小贩”阶段,在这个以钱多钱少来论英雄的年代。

有钱的想办法继续捞钱,没钱的整日疲于奔命,你要跟他谈创新和科技,他肯定说你就是个傻X。

中国人目的很单纯,活着就是为了赚钱,哪里火就去哪里,什么热门就干什么,时下最流行的“互联网思维”,实际上就是用免费拉人气、用刷单挤上位,用低价抢市场、用爆款搏利润,还丝毫看不到工业4.0的影子。

有人说:工业4.0消灭淘宝只需要10年”,我看哪里需要十年,最多三年!工业4.0将重构消费关系和购物链,从而摧毁重建商业结构!我不仅在反思:中国人,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未来战争
但是如果你懂历史,就会发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内在原因就是工业1.0大革命,那时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得到解放,开始大规模生产。

但是本国的生产原料又不足,只能去其他国家掠夺原料,就产生了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世界的狂潮,然后分赃不均导致了世界大战!
而德国,既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挑起者,也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惨败者。

显然这次不会刚拿到工业4.0大门钥匙,就以挑选者的姿态站立出来,但是谁都不敢小看德国的
野心。

如果非要提到“未来战争”。

以后不再谁能打败谁的问题,而是如果你没有能力,你连发动战争的机会都没有!因为你就是一个从属者而已。

这个世界从来都是只垂询强者、踩踏弱者。

如果你不信,就再去翻一翻中国的近代史。

当然,和平和发展才是主流,未来的法则是在协作中谋竞争,在给予中谋回报,这是一种更为微妙的斗争关系:德国已是中国在西方最亲密的伙伴,在第三轮中德政府磋商下,中德合作行动纲已面向全球发布,双方都对美国信息技术的两面性抱有疑虑。

和美国硅谷的公开戒备态度不同,德国仍然看重中国的商业机会和中国政府的合作态度。

但私下里,德国人仍然把专利群攥出水来……
更何况,微妙面临不仅只有德国和美国,还有日本和印度等等……难道在这个发展的大好时机,他们就没有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吗?所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是恒古不变的道理。

一个民族只有具备了忧患意识,懂得居安思危,才能长治久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