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宽幅精量种综合配套技术
冬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

积极推进绿色发展理念,推广环保型的冬小麦种植技术 ,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多元化市场
开拓多元化的销售市场,不仅局限于国内市场,还要积 极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冬小麦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 展能力。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2
冬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的优势
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1 2
增加播种密度
宽幅精播技术可增加冬小麦的播种密度,从而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优化播种深度
播种深度一致,有利于冬小麦出苗整齐,同时 减少灌溉次数,节约水资源。
3
提高光能利用率
宽幅精播技术有利于增加冬小麦的通风和光照 面积,提高光能利用率,进而提高产量和品质 。
收获与贮藏
在小麦蜡熟末期及时收获,晾晒干燥后进行贮藏。贮藏期间要注意保持通风干燥,防止贮 藏害虫和鼠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4
冬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的配套措施
机械化播种与收割
播种机械
冬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需要使用播种机械进行播种。
收割机械
在小麦成熟后,需要使用收割机械进行收割。
病虫害的绿色防控
农业防治
利用轮作、深耕等农业措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精量施肥
根据小麦生长需求和土壤状况,精 确施用不同种类的肥料,提高肥料 利用率和减少环境污染。
综合管理
通过科学的水、肥、药等综合管理 措施,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冬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的发展状况
目前,冬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已经在多个省份得到推广 和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该技术的发展已经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重视,未 来将会在提高产量、优化品质、保护环境等方面发挥更加 重要的作用。
小麦宽幅精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小麦宽幅精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一、农艺与农机相结合有助于规模化种植,提高产量,增加效益农艺是指农业生产工艺过程及其相应的操作技术,农机是指为了实现这些工艺过程而设计制造的相应农机具及其管理运用技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是二者结合的目标。
如何处理好二者关系,使之相互适应,紧密结合,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
农艺与农机相结合体现在三个方面:(1)农艺与农机结合体现了农业现代化水平,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对于发挥良种增产潜力、提高土地生产力、增加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生产没有良种不行,有了良种,没有良法、不具备发挥良种潜力的条件也不行。
在粮食生产中,农机是重要的增产工具。
农业机械不仅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完成手工难以完成的工作。
可以说,离开农机,良种不良,良法不灵,农艺与农机相结合是促进规模化种植、提高产量、增加效益的有效途径。
(2)农艺与农机结合是适应农村劳动力状况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业劳动力转移,高新技术规模化与劳动力素质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将栽培技术集约化和机械化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3)农艺与农机结合是培植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科技服务中心和农民合作社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首先,带动农村科技产业发展,培养科技种粮大户。
其次,培植农机科技带头户,促进农村新服务产业的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生产。
二、小麦宽幅精播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的创建与增产效果1.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的特点当前小麦生产分散经营,规模小,种植模式多,品种更换频繁,种植机械种类多、机械老化等现象,造成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应用面积少,小麦播种量快速升高(平均每亩播种量在10千克以上,个别地区少数农户每亩仍播15千克左右),形成了群体差、个体弱、产量徘徊的局面。
重品种,轻技术,管理粗放,已造成栽培与品种、农艺与农机、推广与生产不统一,直接影响小麦产量、品质和效益的提高。
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的研制成功将推进传统小麦种植制度、种植方式的变革和小麦生产水平的又一次提高,促进农民经济收入增长。
冬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

03
随着国内外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冬小麦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提高冬小麦的产 量和质量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未来研究方向是提高冬小麦的抗逆性、 适应性和产量,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02
冬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的 原理
宽幅精播栽培技术的意义
1 2
提高小麦播种效率
采用宽幅精播技术可大幅度提高小麦播种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
随着人们对食品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对高品质小麦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推广应用冬小麦 宽幅精播栽培技术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
06
结论
研究成果总结
1
研究表明,冬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可提高作 物产量和品质,同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 益。
2
研究发现,冬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的最佳种 植密度为每亩15万至18万株,该密度下的小麦 产量和品质均最优。
03
同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也是必要的,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验 ,推动冬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生态效益
该技术有助于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地的可持续利 用能力,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
05
冬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的 推广应用
推广应用的意义
01
提高冬小麦产量和品质
冬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能够改善小麦的生存环境,提高播种质量,
有助于增加产量、提高品质。
02
增加农民收入
采用冬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可以减少种子用量,降低成本,同时提
2
为了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需要研究适合 冬小麦的栽培技术,以提高其生长和生产效益 。
3
本研究旨在通过宽幅精播栽培技术,为冬小麦 的高产、优质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小麦宽幅匀播关键技术

河南农业2021年第13期一、技术应用效果内黄县通过小麦宽幅匀播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大面积示范,采取小麦“宽幅匀播”种植,按照“控肥、控药、控水”绿色生产要求,以“高产+优质+节本+增效”为目标,落实“优良品种+深耕整地+合理施肥+宽幅匀播+应变管理+适时收获”集成技术模式。
近年调查统计显示,应用该技术每667 m 2增产30~60 kg,增幅7%~13%,且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所需农资投入更加科学高效,麦田病虫草害发生危害轻,小麦籽粒商品性好、品质优。
二、技术核心优良品种+种子包衣+深耕整地+合理施肥+科学播种+病虫草害绿色防控。
三、全环节关键技术(一)选用良种小麦选用适宜本地种植的综合抗性好、有增产潜力的优良品种。
种子纯度≥99.9%、净度≥99.9%、水分≤13%、发芽率≥95%,且发芽势强,无病害,籽粒饱满,整齐一致。
(二)精细整地提倡机械深耕整地,耕后耙磨耙实,达到土碎地平。
秸秆还田地块,粉碎后的秸秆长度≤7 cm,做到切碎、撒匀、深埋、压实。
(三)合理施肥在实施秸秆还田的基础上,提倡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施配方肥。
合理分配氮肥基施、追施比例(高肥力麦田6:4,中高肥力麦田7:3)。
推广“前氮后移”技术。
(四)科学播种1.种子处理。
选用包衣种子或选用杀菌剂和杀虫剂进行药剂拌种,防控种传病害、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
2.合理播种量。
适宜播种期内,高产麦田基本苗,半冬性品种每667 m 2基本苗17万~19万棵,弱春性品种每667 m 2基本苗18万~20万棵,超过适播期播种的麦田,每晚播3 d 每667 m 2增加1.0万~1.5万棵基本苗。
3.适期播种。
半冬性品种为10月10—20日播种,弱春性品种为10月15—25日播种。
4.足墒匀播。
播种时要做到适土壤墒情适宜,下种均匀,播深适当(播深3~5 cm),播后镇压,提高播种质量,保证麦田及时出苗且苗齐、苗全、苗匀。
5.优化行距。
小麦宽幅播种的播幅一般为8 cm,其内空行距(即2个播幅之间的空档)要依据麦田土壤地力及产量水平进行适当调整,更有利于小麦植株个体与群体协调发展,促进小麦增产保优增效。
小麦新品种中育9302配套栽培技术

河南农业2016年第5期(上)LIANG ZHONG LIANG FA良种良法产量每667m 为582.7kg,比对照增长8.7%。
三、配套栽培技术(一)采用宽幅种植模式小麦宽幅精播是在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的基础上,以扩播幅、增行距、促匀播为核心,改密集条播为宽幅精播的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的高产栽培技术。
中育9302采取了宽幅种植模式,一是扩大了播幅,将播幅由传统的3~5cm 扩大到7~8cm,改传统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一条线为宽播幅种子分散式粒播。
二是增加了行距,将行距由传统的15~20cm 增加到26~28cm,促进了光能利用率提高。
有利于提高小麦由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元月,气温偏高,中育9302冬季苗情较好,分蘖多、群体大,为此进行了镇压。
但对浇水后的麦田,应加强中耕松土,破除板结,提高地温、促根增蘖、促苗生长,确保小麦安全越冬。
冬前镇压,可破碎坷垃,弥合裂缝,增加土壤的紧实度,保温保墒,是预防小麦冻害的关键措施。
对旺长麦田还可抑制叶片和叶鞘生长,控制分蘖过多增生。
五、中后期管理(一)合理施肥浇水结合浇水,一般每667m 2追施尿素20kg 或高氮复合肥30kg,并身期是小麦化学除草杂草为主的麦田,可使它隆,每667m 2用10~15g 或20%使它隆30kg 喷雾防治;猪2用3%世玛30~50mL 50~60mL,对水30kg 麦纹枯病和全蚀病,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井冈霉素50g,对水也可用戊唑醇进行防治。
667m 22.5%20~25mL,对水50kg 喷667m 2用50%100g,或70%甲50kg 进行喷雾。
防治小麦白粉病、条锈病,每667m 2用20%三唑酮乳油50mL,对水50kg 常量喷雾。
(五)搞好叶面喷肥叶面喷肥不仅可以增加粒重,改善品质,而且还具有补肥护叶,预防干热风的作用。
方法:在抽穗扬花至灌浆初期,每667m 2用优质磷酸二氢钾150g 加尿素100g,对水50kg,搅匀溶解后喷洒。
小麦宽幅精播特点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文章编号:1005-2690(2017)02-0048-01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志码:B小麦宽幅精播特点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史良锁,宋巧珍(闻喜县种子管理站,山西运城043800)摘要:介绍了小麦宽幅精播技术的特点及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宽幅精播技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小麦宽幅精播技术是将小麦的播种行幅宽由传统的2~3cm增加到7~8cm,使种子在田间分布更均匀、个体发育更健壮,避免个体间相互争夺水分和养分,提高了光合利用率,促进小麦根系发达,提高粒重,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
实践证明,采用该技术每667m2增产幅度在8%以上。
1小麦宽幅精播技术特点①扩大播种行距,改为等行距(20~25cm)宽幅播种。
由于宽幅播种籽粒分布均匀,小麦单株营养面积扩大,植株根系发达、蘖多而壮,提高了植株的综合抗性,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②改变播幅,改为宽播幅(8cm)种子分散式粒播,克服了传统播种机密集条播的缺点,有利于个体良好发育,个体与群体更加协调。
③当前麦田有机肥普遍减少,秸秆还田数量增多,小麦播种机容易造成小麦播种用种量大、播种不均匀、缺苗断垄等现象。
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后带镇压轮,能压实土壤,确保出苗均匀、整齐。
播种后形成的波浪型沟垄,有利于小麦安全越冬。
④降低用种量,有利于个体发育健壮以及群体生长合理。
2小麦宽幅精播优质高产栽培技术2.1测土配方、培肥地力以配方施肥为主,坚持无机肥与有机肥同时进行,掌握稳氮、增磷、补钾、配微肥的原则,产量水平在500k g/667m2以上的高产田,要求每667m2施腐熟有机肥3000~4000k g或精制有机肥100~150k g,及纯氮(N)14~16k g、纯磷(P)7~8k g、纯钾(K)6~8k g。
氮肥50%底施、50%春季追施,磷、钾肥全部底施。
2.2选用包衣优种选用高产潜力大,抗倒伏、抗逆性强,成穗率高的小麦优种。
使用种衣剂包衣,有效防治小麦种子根部危害,提高种子出苗率,促进幼苗早发和苗齐苗壮。
小麦宽幅匀播栽培技术

小麦宽幅匀播栽培技术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品质的提高一直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重点研究对象。
传统的小麦栽培方法大多采用行距窄、密植的方式栽种,但这种栽培方式存在许多问题,如湿害、病虫害易发、高产难保等。
这时,采用小麦宽幅匀播栽培技术,既能提高产量,又有助于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应用。
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该技术。
一、技术特点小麦宽幅匀播栽培技术是指在保持一定行距和株行距的情况下,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粒子播种,使种子分布均匀,避免了几乎相邻的植株互相竞争的情况。
该技术特点如下:1、较高的产量。
采用该技术栽种小麦,能够保达到每亩增产300公斤以上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小麦的产量。
2、减少小麦病虫害的发生。
由于种植密度适当,叶子之间的空气流通良好,避免了许多病虫害的滋生和蔓延。
3、提高了光照和空间的利用率。
该技术下的小麦每株株距较大,便于叶面吸光,同时也可以更好地释放和利用土壤养分。
4、均匀增产效果优秀。
小麦幅宽匀播技术,可以有效避免小麦的密植状况,避免植株之间竞争产生,导致一些部位的瘦弱情况,达到均匀增产的目的。
二、技术方法1、施肥。
在栽培开始前,要做好充分的施肥措施,可以适量放置底肥或基肥,促进种子的生长发育。
还可以在施肥时加用生物有机肥,增强土壤肥力,改善植株生长环境。
2、选择适宜的品种和数量。
广泛采用适合该栽培技术的小麦品种,数量上和平时不同,每亩播种量大概为225-240公斤,能够达到相对较好的效果。
3、密度调控。
根据种植区域、土地属性等,合理控制植物的密度,最适合的密度大概是每平方米2-3株,过低增产效果不佳,高密度影响了植株的生长前景。
4、一定的植株间距离。
小麦宽幅匀播的栽种也有自己合理的植株间距离,具体可以根据不同的品种和密度适当调整。
5、适宜的机械拖拉板。
要采用适合的机器设备进行整个过程的作业,以确保种子分布均匀,避免了联播机和旋挖机的问题。
三、结果分析小麦宽幅匀播栽培技术不但促进了小麦产量的增加,而且对生态环境、土壤增效等方面都有着很好的改良作用,因此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小麦宽幅播种

(一)小麦宽幅精播机的研制与推广应用
1996年由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与郓城工力公司合作研制而 成,我们先后经过试验、示范、改进、提高四个阶段,已生 产了六代产品:第一代为一垄双行无后轮镇压;第二代前二 后四楼腿安装后带镇压轮;第三代单楼腿双管式,6行机质量 稳定,操作简单。8行、9行多功能中大型小麦宽幅精播机。 牵引动力90马力可一次完成深松、施肥、播种、镇压等全部 工序。 小麦宽幅精播机的研制来源于实践,运用到生产,并 随着小麦生产的发展和用户对机械要求在不断的改进、完善 和提升。小麦宽幅精播机的研制和小麦宽幅精播高产高效栽 培技术的创建,是培育小麦壮苗,健壮个体,构建合理群体, 延缓小麦整株衰老的重要措施;是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提高 播种质量,实行规模化种植,提高工作效率,节约生产成本, 减轻劳动强度,改变种植制度、种植方式,提高小麦生产水 平,实现小麦单产新突破,有着积极作用和良好的经济效果。
8017-2
924402
90-6
8017-2 烟农15 烟农15 鲁麦21 鲁麦21 鲁麦7 鲁麦23 莱州817 莱州0253-4 鲁麦22 鲁麦22 泰山915021
17.44 1.97 2.0 2.17 2.21 2.20 1.65 1.045 1.83 2.0 2.507 2.177 1.07 1.02 2.20
常见小麦播种机种类
人畜两用小麦播种机
2BMB型小麦半精量播种机
2BJM型锥盘式小麦精密播种机
河南宽楼脚播种机
1
2
1、河北农哈哈圆盘式开沟器播种机 2、河南新乡联丰播种机 3、宽幅精量播种机
33
当前小麦生产又存在分散经营,规模小,种植模式多, 品种更换频繁,种植机械种类多、机械老化等现象,造成小 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应用面积降低,小麦播种量快速升高 (平均每亩播量在20斤以上,个别地方少数农户每亩仍播30 斤左右),造成群体差,个体弱,产量徘徊不前的局面。重 品种,轻技术,管理粗放,已构成栽培与品种,农艺与农机, 推广与生产形成两张皮,互相不统一,直接影响小麦产量、 品质和效益的提高。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的研制将会推进传 统小麦种植制度,种植方式的变革和小麦生产水平又一次新 的提高,为小麦生产增添新的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宽幅精量播种综合配套技术
当前,临颍县小麦单产已进入450公斤/亩以上的高产阶段,地力水平和技术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小麦种植制度和种植方式与小麦单产提高和生产发展不相适应,小麦播种技术滞后已成为小麦持续高产的限制因素。
目前,小麦播种环节广泛采用小麦播种机,无论是外槽轮式条播机,还是圆盘式单孔条播机,其共同点是籽粒入土出苗为一条线,无论播种量大小,籽粒都拥挤在一条线上,造成争肥、争水、争营养、根少、苗弱的生长状况。
大家都知道,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同样一种机械也能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和种植制度。
小麦宽幅精播机的示范与应用,打破了传统的播种方式,对籽粒分散、播种均匀、根系发育,麦苗健壮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解决了缺苗断垄,疙瘩苗的问题。
2010年以来,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将小麦宽幅精播机及配套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作为提升小麦产量的一项新技术措施在全国冬麦区进行示范推广,这对完善和提高小麦宽幅精播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服务小麦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一、小麦宽幅精播机的创新
小麦宽幅精播机是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与郓城工力公司合作研制而成,目前广泛使用的是第四代产品,可一次完成施肥、播种、镇压等全部工序。
小麦行距、畦宽可自行调整。
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的研制与推广,推动了传统小麦种植制度和种植方式的变革,是小麦生产中一次新的革新和小麦生产水平的又一次新的提高,对小麦生产前期促根苗,中期壮秆促成穗,后期抗倒攻籽粒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效果。
(一)小麦宽幅精播机的使用与调整
1、培训播种机手。
首先要认真学习宽幅精播机使用说明书,熟悉播种机性能,可调节的部位,运行中的规律等,只有播种机手熟悉掌握了宽幅精播机机械性能和作业技能,才能有效地掌握播种量,播种深浅度,下种均匀度,才能提高播种质量,实现一播全苗的要求。
去年某实验点因更换机手,造成播量不准,出苗很差的情况。
2、调整行距。
行距大小与地力水平,品种类型有直接关系,小麦宽幅精播机应根据当地生产条件自行调整。
3、调整播量。
①首先松开种子箱一端排种器的控制开关,然后
转动手轮调整排种器的拨轮,当拨轮伸出一个窝眼排种孔时,播种量约为公斤/亩,当播种量定为7公斤/亩时,应调整前后两排二个窝眼排种孔,以此类推。
播种量调整后,要把种子箱一端排种控制锁拧紧,否则会影响播种量。
②种子盒内毛刷螺丝拧紧,毛刷安装长短是影响播种量是否准确的关键,开播前一定要逐一检查,播种时一定要定期检查,当播到一定面积或毛刷磨短时应及时更换或调整毛刷,否则会影响播种量和播种出苗的均匀度。
③确定播种量最准确的方法是称取一定量的种子进行实地播种。
4、播种深度。
调整播种深度最好先把播种机开到地里空跑一圈,看一看各楼腿的深浅情况,然后再进行整机调整或单个楼腿调整。
一般深度调整有整机调整、平面调整和单腿调整。
所谓整机调整是在6行腿平面调整的基础上,调整拖拉机与播种机之间的拉杆;平面调整就是在地头路上把6行腿同落地上,达到各楼腿高度一致,然后固定“U”型螺圈;单腿调整就是单行腿深浅进行调整,特别是车轮后边楼腿要适当调整深些。
5、翻斗清机,更换品种。
前支架左右上方有二个控制种子斗的手柄,当播完一户或更换种子时,将二个控制手柄松开,让种子斗向后翻倒,方便清机换种。
(二)小麦宽幅精播机田间操作与调整
1、播种机出厂经过长途运输,安装好的部件在运输过程中易造成螺丝松动或错位等现象,机手在播种前应对购买的播种机进行“三看三查”:一看种子箱内12个排种器窝眼排种孔是否与播种量相一致,查一查排种开关是否锁紧,毛刷螺丝是否拧紧,排种器两端卡子螺丝是否拧紧;二看行距分布是否均匀,是否符合要求,查一查每腿的“U”型螺栓是否松动,排种塑料管是否垂直,有没有漏出楼腿或弯曲现象等;三看播种深浅度,查一查6行腿安装高度是否一致,开空车跑上一段,再一次的进行整机调整和单楼腿调整,以达到深浅一致,下种均匀。
2、播种速度是播种质量的重要环节,速度过快易造成排种不匀、播量不准,行幅过宽,行垄过高等问题,播种时速为2档速较为适宜。
3、对秸秆还田量较大或湿度过粘的地块,播种时间应安排在下午,避免土壤湿度过大,造成拥土,影响正常播种。
(三)宽幅精播机使用注意事项
1、机具严禁倒退,否则将损坏排种器和毛刷。
2、使用前应检查各紧固件是否拧紧,各转动部位是否灵活。
3、工作时排种器端部的锁紧螺母及各个排种器两端的固定卡不许松动,否则会影响播种量。
4、机具在播种期间需重新调整播种量时,一定要把排种器壳内的种子清理干净再进行调整,否则,排种器播轮挤进种子后,将损坏排种器。
5、工作过程中,链轮、链条要及时加油。
6、机具长期不用时,应将耧斗内的种子和化肥清理干净,各运动部件涂上防锈油,置于干燥处,不允许长期雨淋、暴晒。
二、小麦宽幅精播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
小麦宽幅精播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主要内容包括: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播种;烯效唑干拌种;选用高产优良品种;重视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分期足量施肥;足墒适期播种;科学运筹肥水;重视麦田后期一喷三防“绿色防治”,统防统治,降低成本,提高药效,延缓小麦后期植株早衰;实现穗数足、粒数多、粒重高、产量高的目标。
(一)实行小麦宽幅精播机播种。
“扩大行距,增大播幅,健壮个体,提高产量”。
扩大行距,就是改传统小行距(15-20cm)密集条播为等行距(22-26cm)宽幅播种,由于宽幅播种籽粒分散均匀,扩大小麦单株营养面积,有利于植株根系发达,苗蘖健壮,个体素质高,群体质量好,提高了植株的抗寒性,抗逆性。
扩大播幅,就是改传统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一条线为宽播幅(8cm)种子分散式粒播,有利于种子分布均匀,解决缺苗断垄、疙瘩苗现象,也克服了传统播种机密集条播造成的籽粒拥挤,争肥,争水,争营养,根少苗弱的生长状况。
应用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还有以下优点:
1、当前小麦生产以旋代耕面积较大,造成土壤耕层浅,表层塇,容易造成小麦深播苗弱,失墒缺苗等现象。
小麦宽幅精播机后带镇压轮,能较好的压实土壤,防止透风失墒,确保出苗均匀,生长整齐。
2、由于有机土杂肥的减少,秸秆还田量增多,传统小麦播种机行窄拥土,造成播种不匀,缺苗断垄。
小麦宽幅播种机播种行距宽,并且采取前二后四形楼腿,解决了因秸秆还田造成的播种不匀等现象,小麦播种后形成波浪形沟垄,有利于小雨变中雨,中雨变大雨,集雨蓄水,墒足根多苗壮,有利于增根防倒,确保麦苗安全越冬。
(二)降低播量。
有利于个体发育健壮,群体生长合理,无效分蘖少,两极分化快,植株生长干净利索;有利于地下与地上,个体与
群体发育协调,同步生长,增强根系生长活力,充实茎秆坚韧度,改善田间小气候,加强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温度,提高营养物质向籽粒运输能力;有利单株分蘖多,成穗率高,绿叶面积大,功能时间长,延缓小麦后期整株衰老,落黄好;由于小麦宽幅精播健壮个体,有利于大穗型品种多成穗,多穗型品种成大穗,增加亩穗数,最终实现高产。
(三)足墒适期播种。
高产麦田最适播期应为10月7日—15日,播种量为7-9公斤/亩,行距为22-26cm。
重视耕耙时撒施毒饵治虫或药剂拌种防虫,确保苗全苗壮。
(四)使用烯效唑干拌种。
拌种方法,将麦种与烯效唑粉剂装入塑料袋内,上下混匀而成。
每公斤种子用药量100-300 mg。
采用烯效唑干拌种,小麦植株矮健,叶色浓绿,叶片宽厚、短,分蘖早而多,根系发达,根活力强,有利于增加亩穗数。
(五)重视后期一喷三防,统防统治。
随着小麦生产水平由中产向高产水平的跨越,后期病虫害防治及叶面补肥不可轻视,一定要早预防,早防治,否则会严重影响产量。
最好是组织机防专业队进行统防统治,提高药效,降低成本。
蚜虫危害严重的麦田一般可减产10-30%。
总之,小麦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利用某一项措施或技术就能获得高产,必须实行农艺与农机相结合,良种与良法相配套,采用综合的配套技术措施,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种因素的增产潜力,从而实现小麦高产高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