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特色展示

合集下载

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的简单介绍

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的简单介绍

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的简单介绍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不同的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风俗,形成了多元而丰富的文化面貌。

今天,我将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些民族的特点和风俗。

1. 汉族:作为中国最大的民族,汉族人口众多,分布广泛。

他们以汉字为主要文字,崇尚孔子的儒家思想,并有着丰富的文学和绘画传统。

在饮食方面,他们喜欢大米、面食,以及各种蔬菜为主。

2. 蒙古族:蒙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辽宁地区。

他们以牧民为主,喜欢骑马、射箭和摔跤等活动。

蒙古族还有着独特的“呼麦”艺术形式,以及丰富的草原文化。

3. 满族:满族是中国历史上建立大清帝国的重要民族。

他们有着众多独特的传统习俗,如吃酸菜、穿汉服、蒙古袍等。

满族文化中的传统舞蹈和音乐也非常有特色。

4. 汉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也各具特色。

藏族有着悠久的藏传佛教文化,其宗教仪式和建筑形式如佛塔、寺庙等独具特色。

而壮族则以山歌、舞蹈和体育竞技等形式闻名,他们热情好客,尊重长辈。

5. 除了这些比较知名的少数民族之外,还有一些相对较少人知的民族。

德昂族是居住在云南地区的一个小型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和习俗。

而京族是分布在云南和贵州的一个小型民族,他们以制作精美的编织品而闻名。

通过这个简单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俗。

这些不同民族的文化交融与交流,丰富了中国的多元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总结起来,了解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无疑是一项庞大的任务。

我们可以从文字、音乐、舞蹈、建筑、宗教、饮食等不同方面去深入了解每个民族的特点。

通过对比和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并在这样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实现和谐共处。

对我个人而言,学习和了解不同民族的特点和风俗,是一种宝贵的人文经验。

它让我更加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增加了对世界的理解和欣赏。

我相信,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民族的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多样性,实现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认识我国的少数民族我国的少数民族和文化特色

认识我国的少数民族我国的少数民族和文化特色

认识我国的少数民族我国的少数民族和文化特色我国的少数民族和文化特色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宝藏。

他们各自拥有独特的语言、服饰、民俗、习俗等文化特色,对于丰富我们国家的多元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将介绍我国的少数民族及其独特的文化特色。

一、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在中国,除了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包括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彝族、苗族、壮族、满族、布依族等。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语言、宗教信仰、服饰等。

二、蒙古族蒙古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等地。

他们是著名的游牧民族,以养马、骑马射箭为生。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中包括大氅、蒙古式袍、拉巴长袍等,这些服饰都显示出他们的民族特色。

此外,蒙古族还拥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和舞蹈,如马头琴、呼麦等。

三、藏族藏族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等地。

藏族人民崇尚宗教,以藏传佛教为主。

他们的传统服饰以“噶丹”为代表,色彩丰富、线条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此外,藏族人还擅长手工艺品制作,如唐卡、雕塑、雕刻等。

著名的藏族文化节庆有藏历新年、藏戏节、朗曼节等。

四、回族回族是我国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河南省等地。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传统服饰以尊重宗教教义为基础,注重保守和尊严。

回族人民善于制作手工艺品,如马镫、马犁、马具等,这些都是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回族的音乐、舞蹈也是他们文化特色的体现。

五、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是我国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也有一部分分布在甘肃省、青海省等地。

维吾尔族是一支勇敢、智慧、富有民族特色的民族。

他们以和谐、善良、热情好客的民风而闻名。

维吾尔族的民居建筑多为典型的农牧民居、各具特色的田园风光。

与此同时,维吾尔族的音乐、舞蹈、歌剧等艺术形式也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蒙古族民俗文化特色简介

蒙古族民俗文化特色简介

蒙古族民俗文化特色简介
蒙古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民俗文化传统。

蒙古族的民俗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游牧民族特点:蒙古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以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

他们居住在蒙古包(圆顶毡房)中,追随牛羊迁徙,过着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

这种游牧的生活方式对蒙古族的民俗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骑射文化:蒙古族以勇猛善战而著称,骑术和射击技能一直是蒙古族的传统技能和民族特色。

蒙古族的青年男子常常从小就开始学习骑马和射箭,并且会举行盛大的骑射比赛来展示自己的技巧和勇敢。

3. 艺术文化:蒙古族拥有独特的音乐、舞蹈和绘画等艺术形式。

蒙古族的传统音乐包括马头琴和蒙古响声,它们采用特殊的音律和唱法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祝福。

蒙古族的传统舞蹈多以骑马、放牛等农牧民生活为主题,舞姿矫健而富有力量感。

蒙古族的绘画艺术以草原风光和民族英雄为主题,用鲜明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表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

4. 民族节日:蒙古族有许多传统的民族节日,如春节、元宵节、那达慕大会等。

其中,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是蒙古族人民向大自然祈求丰收和祈福的盛大庆典,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蒙古族的民俗文化特色丰富多样,展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
爱和敬畏,以及对生活的乐观和豪放。

这些特色不仅是蒙古族自身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国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有哪些特色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有哪些特色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有哪些特色云南,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之一,拥有着丰富多样、独具魅力的少数民族文化。

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服饰、建筑、宗教、习俗等,共同构成了云南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画卷。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云南的少数民族语言种类繁多,如彝族的彝语、白族的白语、哈尼族的哈尼语等。

这些语言不仅有着独特的发音和语法结构,还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智慧和文化内涵。

例如,彝族的毕摩经文用彝语传承着古老的宗教和历史知识;哈尼族的口头诗歌通过哈尼语生动地描绘了他们的生产生活和对自然的敬畏。

服饰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各民族的服饰各具特色,反映了他们的审美观念、生活环境和文化传统。

彝族的火把节盛装,色彩鲜艳,绣工精美,以红、黄、黑为主色调,象征着吉祥和繁荣;白族的服饰则以白色为基调,配以精美的刺绣和配饰,展现出优雅大方的气质;傣族的女子服饰通常轻盈飘逸,筒裙上的图案精美绝伦,体现了热带地区的风情。

建筑方面,少数民族的特色建筑也是别具一格。

哈尼族的蘑菇房,造型独特,犹如一个个大蘑菇散落在山间;傣族的竹楼,通风透气,适应了炎热潮湿的气候;纳西族的木楞房,以原木搭建,古朴自然。

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体现了各民族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独特的建筑智慧。

宗教信仰在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彝族的毕摩教、纳西族的东巴教、白族的本主崇拜等,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宗教仪式和活动成为了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同时也传承了民族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云南少数民族的节日丰富多彩,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彝族的火把节,人们点燃火把,载歌载舞,祈求丰收和幸福;傣族的泼水节,大家相互泼水,象征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白族的三月街,是盛大的物资交流和文化活动的盛会。

这些节日不仅是欢乐的聚会,更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

饮食文化也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风格

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风格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一、民族建筑白族的三坊一照壁:白族的房屋多采用白色石灰墙,内部有三开间,正面设有一个照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彝族的土掌房:彝族的房屋多为夯土建筑,结构简单但十分坚固,适应山地气候。

傣族的竹楼:傣族传统住宅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多为两层,下层空出,上层住人,既防潮又防野兽。

二、民族服饰彝族:彝族妇女的服装多为宽边大袖的左衽衣服,胸襟、背肩、袖口上常绣有各种花纹图案,镶嵌银泡。

纳西族:纳西族女子上身着长过膝盖的大褂,下着长裤,披“披星戴月”羊皮披肩,既美观又实用。

白族:白族男子常穿蓝色长袍,女子则穿色彩鲜艳的上衣和长裙。

三、语言文字多语种环境: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水、满 3 个民族使用汉语文外,其他 22 个少数民族使用 26 种语言,14 个民族使用 22 种文字。

纳西族东巴文:东巴文是纳西族创造和使用的一种象形文字,已有上千年历史。

彝族文字:彝族有自己的传统文字,其十月太阳历与玛雅文明相媲美。

四、音乐舞蹈芦笙舞:彝族、苗族等民族都有芦笙舞,这种舞蹈动作优美,常在节日、婚礼等场合展示。

傣族孔雀舞:孔雀舞是傣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舞者通过手势和脚步模仿孔雀的动作。

纳西古乐:纳西古乐保存了许多唐宋元明时期的古老音乐曲目,被誉为“音乐活化石”。

五、传统节日彝族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点燃火把庆祝丰收和祈福,活动包括篝火晚会、火把舞等。

傣族泼水节:泼水节期间人们互相泼水以示祝福,祈求来年丰收和幸福。

白族三月街:三月街是白族的传统节日和集市,人们会进行赛马、歌舞表演和文化商品交流。

六、宗教信仰多元宗教共存:云南是中国宗教类型最多的省份,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各种原始宗教信仰共存。

藏族藏传佛教:云南的藏族主要信仰藏传佛教,宗教活动如转经、祈祷非常普遍。

纳西族东巴教:东巴教是纳西族特有的一种宗教信仰,结合了多种文化和宗教元素。

云南的特色少数民族服饰有哪些

云南的特色少数民族服饰有哪些

云南的特色少数民族服饰有哪些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 25 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而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

这些服饰不仅是民族身份的象征,更是民族历史、文化和审美观念的生动体现。

彝族的服饰风格多样,色彩斑斓。

女子通常头戴鸡冠帽,帽上绣有精美的花纹。

上身着绣花衣,领口、袖口和衣襟处都镶有彩色的花边。

下身穿百褶裙,裙长及地,裙摆上绣满了各种图案,如花朵、鸟兽等。

裙子的颜色以红、黑、黄为主,对比强烈,十分醒目。

男子则多穿黑色或蓝色的对襟衣,外套羊皮褂,下身着宽裤脚的长裤。

白族的服饰以白色为主色调,体现了白族人崇尚纯洁、素雅的审美观念。

女子的头饰独具特色,被称为“风花雪月”。

垂下的白色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象征上关的花,弯弯的帽顶代表苍山的雪,弯弯的造型如同洱海的月。

她们身着白色上衣,外罩蓝色或黑色的坎肩,腰系绣花围裙,下着蓝色或黑色的长裤,裤脚绣有花边。

男子则头戴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外穿黑色或蓝色的褂子,下身着白色或蓝色的长裤。

哈尼族的服饰反映了他们的农耕生活和宗教信仰。

女子的服饰多以黑色为底色,配以红色、蓝色、白色等鲜艳的色彩。

上身穿着紧身的短衣,领口和袖口绣有彩色的花纹,下身穿长裤或长裙。

腰间系着彩色的腰带,上面绣有精美的图案。

头饰通常是用彩色的布条和银饰装饰而成。

男子的服饰相对简单,多穿黑色或蓝色的对襟衣,下身着长裤。

傣族的服饰轻盈、秀丽。

女子通常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着色彩鲜艳的筒裙。

筒裙的颜色和图案多种多样,有的以花卉为主题,有的则是抽象的几何图案。

她们还会佩戴各种金银首饰,如耳环、项链、手镯等。

男子则多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身着长裤,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

傈僳族的服饰富有特色。

女子头戴“俄勒”,用珊瑚、料珠、海贝等装饰而成。

上身着短衣,外罩坎肩,下身穿长裙,裙摆绣有花纹。

男子多穿长衫,腰间系腰带,头戴包头。

纳西族的服饰简洁大方。

女子上身着宽袖的上衣,外套坎肩,下身穿长裤,系围裙。

中 国大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有哪些特色

中 国大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有哪些特色

中国大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有哪些特色中国大西北地区,是一片充满神秘和魅力的土地,这里生活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他们各自拥有独特而丰富多彩的文化。

回族,是大西北众多少数民族中的一员。

他们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尤其以清真美食闻名。

回族禁食猪肉,对牛羊肉的烹饪有着独特的技艺。

比如,闻名遐迩的手抓羊肉,肉质鲜嫩,味道醇厚,保留了羊肉最原始的鲜美。

还有各种面食,如拉面、馓子等,制作精良,口感丰富。

回族的传统服饰也别具一格,男子多戴白色的圆帽,女子则常戴盖头,以白色、绿色和黑色为主,不仅体现了宗教信仰,也展现了民族特色。

维吾尔族,能歌善舞,其音乐和舞蹈充满了热情与活力。

维吾尔族的传统音乐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常用的乐器有都塔尔、热瓦普等。

舞蹈动作优美流畅,如著名的“麦西来甫”,人们在欢快的音乐中尽情舞动,表达着喜悦之情。

在建筑方面,维吾尔族的民居有着独特的风格,土坯建筑搭配精美的木雕和彩绘,充满了艺术感。

维吾尔族的传统服饰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女性常穿着色彩斑斓的艾德莱斯绸裙,头戴花帽,显得格外美丽动人。

哈萨克族是一个游牧民族,他们的文化与草原生活息息相关。

哈萨克族的马术十分精湛,在各类传统活动中,马术表演总是引人注目。

他们的传统乐器冬不拉,音色优美,弹奏出的乐曲常常讲述着草原上的故事。

哈萨克族的刺绣工艺也十分出色,绣品常以花卉、动物等为主题,色彩鲜艳,针法细腻。

在饮食方面,奶茶、马肉、奶疙瘩等是他们喜爱的美食。

蒙古族,这个英勇豪迈的民族,其文化源远流长。

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传统居住形式,便于拆卸和搭建,适应了游牧生活的需要。

蒙古族的长调民歌悠扬深沉,具有独特的韵味。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的盛大节日,期间有摔跤、射箭、骑马等传统竞技项目,展现了蒙古族的勇敢和力量。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以长袍为主,配以皮靴、腰带等,实用而美观。

除了以上几个民族,大西北地区还有东乡族、土族、撒拉族、柯尔克孜族等众多少数民族,他们的文化各具特色。

东乡族的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包括故事、传说、歌谣等,反映了东乡族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中 国少数民族的特色风俗

中 国少数民族的特色风俗

中国少数民族的特色风俗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拥有 56 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风俗文化,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蒙古族是一个勇敢豪放的民族。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

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还有射箭等比赛项目。

蒙古族人崇尚白色,他们认为白色象征着纯洁和吉祥。

在饮食方面,蒙古族人以牛羊肉、奶制品和面食为主,著名的美食有烤全羊、手把肉等。

他们居住的蒙古包,便于拆卸和搭建,适应了游牧生活的需要。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壮族的歌圩节非常有名,在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青年男女们盛装打扮,聚集在歌圩场上对歌,以歌传情。

壮族的铜鼓文化也源远流长,铜鼓不仅是一种乐器,还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

在饮食上,壮族喜食糯米,有五色糯米饭等特色美食。

壮族的传统建筑是干栏式建筑,分上下两层,上面住人,下面养牲畜。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泼水节是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傣历新年的4 月中旬,一般持续3 至7 天。

节日期间,人们相互泼水祝福,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

傣族的孔雀舞优美动人,是傣族文化的重要代表。

傣族的竹楼是一种独特的民居建筑,以竹子为主要材料,具有通风散热、防潮防虫的特点。

回族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

回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是他们重要的节日。

在开斋节,回族人要沐浴净身,穿上新衣,到清真寺参加会礼。

回族禁食猪肉,他们的饮食以牛羊肉、面食和油茶等为主。

回族的清真寺建筑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宗教特色。

维吾尔族能歌善舞,他们的音乐和舞蹈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肉孜节和古尔邦节是维吾尔族的重要节日。

在节日里,人们身着盛装,走亲访友,互相祝福。

维吾尔族的手抓饭是一道特色美食,用大米、羊肉、胡萝卜等食材烹制而成。

维吾尔族的传统民居是土坯建筑,墙壁厚实,冬暖夏凉。

藏族有着独特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藏历新年是藏族最隆重的节日,人们会进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祭祀、跳舞、唱歌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布依族居住的显著特点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民居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前半部正面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
服装: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衣)和长布裤。
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
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蓝黑色百褶长裙,有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带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
饮食:
苗族人食物以大米为主,辅以包谷、小米、高粱、小麦和薯类等杂粮。苗族人最喜食糯米。副食品主要有瓜类、豆类、蔬菜以及作为佐料的辣椒、葱、蒜等。肉类有猪、牛、羊、鸡、鸭及鱼类。苗族人口味以酸、辣为主,尤其喜食辣椒。苗家男女都喜欢酒,大部分人家都能自己酿酒。他们自制酒籼,用土产的糯米、包谷、高粱等酿出芳香的甜酒、泡酒、烧酒、窖酒等。
建筑:
山寨居住的是吊脚楼。苗族大多居住在山区,山高坡陡,开挖地基极不容易,加上天气阴雨多变,潮湿多雾,砖屋底层地气很重,不宜起居。因而,苗族历来依山傍水,构筑一种通风性能好的干爽的木楼,叫"吊脚楼"。
苗族的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作牲口圈。两层者则不盖顶层。一般以竹编糊泥作墙,以草盖顶。现多已改为瓦顶。
饮食: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小麦、高粱、薯芋和豆类为辅。多以木罐、鼎罐炊饭,有焖饭、二合饭(大米掺玉米)、苞谷粑、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花色品种。其中,糯米制的汤圆、花饭和芝麻油团粑最为知名,多用于祭祖或宴客。
传统节日:仙歌节又称地蚕会,布依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节日里,青年男女要举行盛大的对歌活动。
服装:满族服饰是指男子穿的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女子穿的长及脚面的旗装,或外罩坎肩等。
饮食:
满族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以及与汉族频繁交流,饮食习惯一方面与汉族有相似之处,如吃大米、小米、面食等等。另一方面仍有自己的特点,如喜吃甜食、过节时吃“艾吉格饽”(即饺子)等。还保留了饽饽、酸汤子、萨其玛、火锅等有民族特色的食品。
服饰: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裤脚长裤。
服装:彝族的服饰,多姿多彩,风格独具,形态有近百种。
彝族服装一般由纯羊毛手工打造,从收取羊毛、纺成线、浸染,到织布、裁剪、刺绣,全部都由彝人手工完成。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除小凉山和云南的彝族穿裙子外,其他地区的彝妇女都穿长裤,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彝族服饰精致的花边,已婚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精美多彩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夺目。
传统节日:侗族传统节日。侗语称凝甘,又称冬节或杨节,节日期间,各家或杀猪宰羊,或杀鸡杀鸭,请客访友,宴饮作乐。节日前一天,备豆腐、鱼虾,当晚用酸水煮熟,
经一夜冷却成“冻菜”,节日当天便以“冻菜”祭祀祖先。
布依族
分布: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其中以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顺市、贵阳市、六盘水市,其余各市、州、地均有散居,一小部分居住在越南。
满族
分布:满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以居住在辽宁的为最多现在的主要聚居区已建立岫岩、凤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还有若干个满族乡。
建筑:满族烹调以烧、烤见长,擅用生酱(大酱)。蔬菜随季节不同而变化,杂以野菜(蔷蒿、蒙菜等)及菌类。满族先人好渔猎,祭祀时除用家禽、家畜肉外,还有鹿廉、漳、豹、雁、鱼等。尤喜食猪肉。猪肉多用白水煮,谓之“白煮肉”。设大宴时多用烤全羊。满人忌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凡是用狗皮做的东西都是禁止使用的。据说狗救过满族始祖的命,所以满族人对狗有特殊的感情。
建筑:侗族建筑多为木质结构,贵州侗族分为"北侗"、"南侗"两个部分。北侗地区的民居与当地汉族的民居极为相似,一般都是一楼一底、四榀三间的木结构楼房。屋面覆盖小青瓦,四周安装木板壁,或者垒砌土坯墙。有些侗族民居在正房前二楼下,横腰加建一披檐,此作增加檐下使用空间,形成宽敞前廊,便于小憩纳凉。南部侗族的民居多建在河溪两岸的绿树丛中,至今仍保留着古代越人的"干栏"式木楼。
服装:土家族服饰的结构款式以俭朴实用为原则,喜宽松,结构简单,但是注重细节,喜宽松、衣短裤短、袖口和裤管肥大。男女老少皆穿无领滚边右衽开襟衣,衣边衣领会绣上花纹,绣工精彩,色彩艳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
饮食: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粑粑和团馓也
瑶族
分布:分布在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和江西五省(区)的130多个县里,其中以广西为最多。
建筑:依深山密林而居的瑶族住房,多采用‘人’字形棚居建筑式样,常用杉木条支撑屋架,屋顶盖草或杉皮,周围以小杂木或竹片围壁。在大山里,还行一种‘半洞居’住宅形式,即依山挖洞,在洞外用杉木接盖住宅,上盖杉皮。
饮食:
彝族居家饮食习俗餐制为一日两餐,。食俗一般比较简单、随便。以杂粮、洋芋为主食。在春、夏季里,喜用酸菜或干板菜(白菜或青菜白水煮熟后晒干即成)拌豆米煮成酸汤作菜。
传统节日:
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节日清晨,人们穿着民族盛装,男人前额扎成长锥形的“英雄结”,女子用布或头巾缠头顶,男女都披着披毯。入夜,家家都点燃火把到田头地角照燎,驱邪除祟。节日里,还要举行斗牛、斗羊、赛马、射箭、摔跤、拔河、打秋千、歌舞等活动,其中最具特色、饶有风趣的是“泼火”。
传统节日:
满族许多节日受到汉族人影响,在今天也过一些汉文化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土家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分布: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毗连的武陵山地区。
建筑:土家建筑历来闻名遐迩,尤以吊脚楼独领风骚。它翼角飞,走栏周匝,腾空而起,轻盈纤巧,亭亭玉立。通常背倚山坡,面临溪流或坪坝以形成群落,往后层层高起,现出纵深。层前层后竹树参差,掩映建筑轮廓,显得十分优美。
服装:侗族女性的服饰千姿百态,或款式不同,或装饰部位不同,或图案和工艺不同,或色彩和发型、头帕不同,她们平时穿着便装,讲求实用,盛装时注重装饰审美,朴素与华贵相得益彰。
饮食:侗族饮食文化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也保留着浓厚的民族传统,如"侗不离酸"、"侗不离鱼"的饮食习惯。食油茶、黑糯米饭和"腊也"(合拢饭)的食风。
服装:
苗族服饰,苗语叫"呕欠",主要由童装、便装、盛装组成,"盛装"苗语叫"呕欠嘎给希",即"升底衣服","呕欠涛"苗语称谓即"银衣",下穿百褶裙,前后有围腰。苗族服饰是我国所有民族服饰中最为华丽的服饰,既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历史文化的瑰宝。湘西方言苗区和黔东方言苗区喜好银饰,黔南某些地区喜好贝饰,而西部方言区苗族服饰则少银饰。银饰、苗绣、蜡染是苗族服饰的主要特色。
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
传统节日:赶年,是土家族的传统节日。赶年的时间在汉族旧历年的前一天,即大月的二十九,小月的二十八。
侗族
分布: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湖南省的新晃侗族自治县、会同县、通道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少数民族特色展示
苗族
彝族
满族
土家族
侗族
布依族
瑶族
白族
朝鲜族
哈尼族
黎族
哈萨克族
傣族
畲族
傈僳族
东乡族
仡佬族
拉祜族
佤族
水族
苗族
分布:
我国的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区。在黔东南和湘鄂川黔的交界地带(以湘西为主),有较大的聚居区。在广西大苗苗族踩堂舞山、滇黔桂和川黔滇交界地带和海南也有小聚居区。其他地方的苗族则与其他各民族杂居。
传统节日:
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除了历史性的节日外,绝大多数在秋收之后或春耕大忙之前的农闲季节举行。但由于自然因素、社会和宗族差异的影响,苗族传统节日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彝族
分布: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建筑:彝族土掌房为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层层叠落,相互连通,远远看去甚是壮观,后期彝汉混居,融合了部分汉族民居的特点,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堪称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房顶又是晒场。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