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导学案(含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1第2课诗两首导学案

2 诗两首·雨巷戴望舒【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戴望舒及其作品。
2.掌握象征手法的特点,分析诗歌的内容并体会作者抒写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分析诗的思想内容,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资料助读1.现代诗派简介:得名于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文学月刊,围绕这个刊物并创作诗歌风格相似的一群新人,被称为现代诗派。
20世纪30年代中期是现代诗派的鼎盛时期。
它是对与变革性的继承与发展,它的核心是。
2.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派的影响。
诗集有、和。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的雅号。
3.写作背景:(参照《配套练习》)二、课前预习1. 自由朗读课文,解决不懂的生字词。
2. 查资料了解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
3. 初步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4.基础知识训:下列各项词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A.彷徨寂寥河畔色彩斑斓 B.竹篙漫溯凄宛惆怅而归C.笙箫繁衍挑衅彳亍独行 D.记载哀怨浮藻碧波荡漾5.学常识: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B.《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D.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三、课堂探究1.再读诗歌,小组内合作探究:①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着来找一下,这首诗一共有几个意象?怎样理解其中两个主要意象?②《雨巷》中刻画了怎样的一个形象?③本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④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导学案(人教版必修1)

第2课诗两首雨巷学习《雨巷》要重点学习“意象”“意境”的有关知识及“象征手法”,而这些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首诗,必须在课前让学生自学相关知识,有了自学的基础,上课才会事半功倍。
所以导学案在设计时,就要求学生在坚持诵读鉴赏的方法的同时,还要进行相关诗歌专业术语的了解,学生可以借助网络、书籍、词典等资源先独立解决本课涉及的重点。
1.了解戴望舒及写作《雨巷》的背景。
2.反复诵读《雨巷》,把握诵读的感情基调,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3.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及其特征,体会《雨巷》的意境美及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课时课前活动区1.字音积累。
彷.()徨.()寂寥.()彳.()亍.()颓圮.()篱.()墙雨巷.()2.字形积累。
yōu()长凄wǎn()chóu chàng()生死yōu()关Qǐ()人忧天芳草qīqī()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人类的生存,有赖于外部的生态环境。
环境对于人类及整个世界来讲,是生死攸关....、不可亵渎的。
B.某市教委删除了中学生守则中“节俭”和“谦虚”的内容,对此人们街谈巷议....,褒贬不一。
C.中央对维护农民工这些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对殴打讨薪民工的恶性事件更是高度重视,但一些基层部门对此却是熟视无睹,漠然置之....。
D.近年来中国GDP增长的相当大的部分来自于外国资本的投资和外贸出口,这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外国资本的依赖程度正日渐加深,可见人们担心外国资本控制中国经济的顾虑也并非杞人忧...天.。
4.文学常识填空。
新诗,指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歌,也叫,是与相对而言的。
用白话写,格律不像旧体诗那样严格,但诗行有一定的,双数行最后一个字一般。
新诗中的自由体新诗更自由,有的甚至不押韵,不用标点。
5.你喜欢戴望舒的诗歌吗?找几首来读一读,鉴赏一下。
课堂活动区一、学生自由诵读《雨巷》,把握基调。
第二课《诗两首》导学案 附答案

第二课《诗两首》导学案附答案《诗两首》学案(第一课时)雨巷【学习目标】1. 能说出重点文学常识;2. 找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体会意境,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3. 分析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重点把握象征、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4. 反复诵读并背诵这首诗。
【课前自学】预习指要1.初读课文,利用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2.再读课文,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诵读,力争背诵; 3.阅读下面的文学常识并记住重点; 4.知道象征、重叠和反复手法的概念;5.完成下面的检测题,有余力的同学可思考探究题。
知识链接文学常识: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
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望舒是他给自己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而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相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
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
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表现手法简介:1. 象征:拿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的一种写作技法。
2. 重叠:相同的字`词`句,在诗中重叠地出现,叫作重叠。
3. 反复:用相同的字`词`句`段,重复的出现在诗中,叫作反复。
预习检测1.看拼音写汉字Huáng wǎn ch?u liáo 彷( ) 凄 ( ) ( )怅寂( ) Huáng wǎn tì liáo 惊 ( ) ( )惜 ( )傥 ( )廓2.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彳亍:..颓圮:.【课堂诵读】听录音――自由朗读――范读(个人或小组)――点评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体现感情基调。
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也不单是想象。
(戴望舒)1【课堂探究】1. 找出诗歌中的意象,仔细读诗句,说说这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雨巷:悠长寂寥姑娘:美丽、高洁、冷艳、愁怨、哀婉我:孤独、彷徨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诗两首》导学案

《诗两首》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 积累词语,了解诗人,理解诗意,背诵二首诗。
2. 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学习重难点1. 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
2. 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3、《未选择的路》诗人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的原因。
4、诗歌的象征手法。
知识链接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
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
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
生于加利福尼亚州。
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
母亲把他带到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
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
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
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预习达标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上汉字。
忧郁.()伫.立()萋.萋()涉.足()瞬.息()延.绵()幽jì()yùn()含kuài zhì()()人口污rǎn ( )2.用诗中句子回答。
(1)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你将怎样?(2)在苦恼之时,要学会怎样?合作探究1. 整体感知(1)为什么被“生活欺骗”了,还“不要悲伤,不要心急”?(2)诗人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3)《未选择的路》中“路”有什么深刻含义?他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哲理?2、句段品读(1)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2)诗人说另外一条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为什么又说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3. 探究质疑: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诗两首 -含答案

第2课诗两首我所知道的康桥徐志摩伺候着河上的风光,这春来一天又一天的消息。
关心石上的苔痕,关心败草里的鲜花,关心这水流的缓急,关心水草的滋长,关心天上的云霞,关心新来的鸟语。
怯伶伶的小雪球是探春信的小使。
铃兰与香草是欢喜的初声。
窈窕的莲馨,玲珑的石水仙,爱热闹的克罗克斯,耐辛苦的蒲公英与雏菊——这时候春光已是烂漫在人间,更不须殷勤问讯。
瑰丽的春放。
这是你野游的时期。
可爱的路径,这里不比中国,哪一处不是坦荡荡的大道?徒步是一个愉快,但骑自行车是一个更大的愉快,在康桥骑车是普遍的技术;妇人、稚子、老翁,一致享受这双轮舞的快乐。
(在康桥听说自行车是不怕人偷的,就为人人都自己有车,没人要偷)任你选一个方向,任你上一条通道,顺着这带草味的和风,放轮远去,保管你这半天的逍遥是你性灵的补剂。
这道上有的是青茵与美草,随地都可以供你休憩。
你如爱花,这里多的是锦绣似的草原。
你如爱鸟,这里多的是巧啭的鸣禽。
你如爱儿童,这乡间到处是可亲的稚子。
你如爱人情,这里多的是不嫌远客的乡人,你到处可以“挂单”借宿。
有酪浆与嫩薯供你饱餐,有夺目的果鲜恣你尝新。
你如爱酒,这乡间每“望”都为你储有上好的新酿,苹果酒、姜酒都是供你解渴润肺的。
……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静地,看天,听鸟,读书。
倦了时,和身在草绵绵处寻梦去——你能想象更适情更适性的消遣吗?一别二年多了,康桥,谁知我这思乡的隐忧?也不想别的,我只要那晚钟撼动的黄昏,没遮拦的田野,独自斜倚在软草里,看第一个大星在天边出现!一、学习目标1.感知诗歌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从意象入手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2.学习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品味诗歌语言之美。
3.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与语言之间深刻的关系,体会优美的意境所造就的艺术效果。
二、作者连线雨巷诗人——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
现代诗人。
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引起很大反响。
高中语文 第2课《诗两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云南省宜良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2课《诗两首》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大成目标】(目标解读、课堂组织2分钟)1. 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难点);2. 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重点)3. 品味语言,分析意象,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难点)4. 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使用说明】一、基础知识(7分钟)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倩.影(qiàn)青荇.(xìnɡ)栉.风沐雨(jié) 呕.心沥血(ǒu)B.漫溯.(suò) 笙.箫(shēnɡ)桀骜不驯.(xùn) 从.容不迫(cónɡ)C.彳亍..(chì chù) 颓圮.(sǐ)无济.于事(jì) 载.歌载舞(zài)D.长篙.(ɡāo) 斑斓.(lán)荒谬.绝伦(miù) 味同嚼.蜡(jiáo)答案 D解析A项“栉”应读“zhì”;B项“溯”应读“sù”;C项“圮”应读“pǐ”。
2.下列各句中画线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作者多年________的质朴纯美的情和爱,汩汩地从笔端________出来,与崇高宽阔的胸怀相________,充满了纯朴的人情美。
A.积淀流淌契合B.积聚流淌吻合C.积淀流露吻合D.积聚流露契合答案 A解析积淀:积累沉淀。
积聚:积累聚集。
流露:(思想感情)不自觉地或含蓄地表现出来。
流淌:液体流动。
契合:符合。
吻合:完全符合。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见有能望其项...背.的。
B.诗人在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信手拈来....,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诗两首导学案含答案

《诗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这两首诗2、培养积极的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的面对人生选择3、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学习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结合体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自主预习案】1、给下列词语注音注释。
忧郁..()瞬.息()涉.足()伫.立()幽寂..()..()延.绵()荒草萋萋2、解释下列词语。
【忧郁】【瞬息】【涉足】【伫立】【幽寂】【延绵】【荒草萋萋】3、填空题。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国别)______著名诗人。
他的创作对本国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发展影响很大。
他的代表作《》是“生活的百科全书”。
(2)《未选择的路》的作者_________是一位独具风格的______(国)现代诗人。
他吟唱着20世纪的音调,又接近于传统诗的诗体;他的诗富于______和______,同时又有浓厚的乡土色彩。
3、(1)普希金俄文学语言《叶甫盖尼·奥涅金》(2)弗罗斯特美象征哲理【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
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
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两首,就会告诉我们。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听一听。
听录音,整体感知。
首先请同学听录音,在听的时候做好圈点批注,思考下面的问题。
2、读一读。
学生比读、评读诗歌,注意语气和情感。
3、想一想。
①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答案】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心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
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身处逆境,只是暂时的,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②“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答案】它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③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答案】这首诗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
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诗两首》导学案2

2 诗两首1.能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记住诗歌中的生字新词。
2.能了解两首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并据此理清诗作的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能分析、品味关键词语,会分析诗歌中所描写的意象的含义。
4.能分析现代诗歌中的象征主义的抒情手法,能认识现代诗歌的“三美”特点。
1.连线作者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现代著名诗人,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创作现代派诗歌,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的领袖。
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他的诗集还有《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
1921年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并开始创作新诗,回国后在报刊上发表了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同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1年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
由于他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其诗作字句清新,韵律和谐,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等。
2.探寻背景《雨巷》《雨巷》这首诗的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坠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
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和其他爱国青年的境遇一样,作者此时隐居在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诗两首
《诗两首》导学案
《雨巷》导学案
编写人:一中周伟杰
学习目标:
1.通过意象的分析,把握意境的创设;
2.分析艺术表现手法,体会不同手法产生的不同效果;
3.品味语言,把握不同词语带来的不同感情倾向;
4.在朗诵中整体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
学习重难点
1.诗中思想内容的分析是重点
2.分析新诗的意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的难点。
背景知识储备:
1.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
浙江杭县人。
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
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
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
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
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
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
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1935年回国。
次年创办《新诗》月刊。
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
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
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曾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
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戴望舒诗选》《戴望舒诗集》,另有译著等数十种。
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戴望舒的诗歌主要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影响较大,前者如晚唐温庭筠、李商隐,后者如魏尔伦、果尔蒙、耶麦等,作为现代派新诗的举旗人,无论理论还是创作实践,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在诗的内容上他注重诗意的完整和明朗,在形式上不刻意雕琢。
2.作品时代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学法指导
1.分析新诗也要从诗的意象、意境、语言、情感、写作技巧五个方面去把握,不能单凭直观感觉。
2.鉴赏诗歌还要注意不同技巧产生的不同效果,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进行体会。
一、基础知识自学:
1.下列加点字注音
支撑.()彷徨.()寂寥.()
惆.怅()颓圮
..()
..()彳亍
2.词语辨析
彷徨
彳亍
二、理清文章结构,按诗歌层次填写下列空白总结段落大意
雨巷傍徨一段写:雨巷阴沉悠长
二段写:美丽哀怨傍徨
想象丁香姑娘三段写:
四段写:理想—象征—现实
五段写:
六段写:
彷徨寻求希望七段写:期盼丁香姑娘
三、仿照例子看词语写出了作者的什么状态
“独自”写出了诗人的孤独
“彷徨”
“悠长”
“希望”
“结着愁怨”
四、理解下列词语的象征意
1、“像梦飘过”、“身旁飘过”
象征美好事物转瞬即逝
2、“到了颓圮的篱墙”
3、“远了远了”“走尽这雨巷”
4、“消了”“散了”“消散了”
五、问题导航(可讨论解决)C级
1.“丁香一样的姑娘”是指什么?
2.你能感受到《雨巷》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吗?
3.为什么“丁香一样的姑娘”要在雨中哀怨,彷徨?
六、课外拓展
品析自读课本中《错误》一诗,请说说“你”是位什么样的人。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错误》七、自我检测
1.给下列字注音
俯卧撑(
..)彷徨(
..
)寥寥无几(
.....
)惆怅(
...
)风流倜傥(
...
)枸杞(
...
)颓.
圮(
..
)
2.根据读音,补出字形
Yōu()愁tuí()废liáo()阔
3.文学常识
①戴望舒因一首诗成名后,被称为,他曾赴法国留学,深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
象征主义常常在朦胧的意境中表达出幽微精妙的感情。
②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是运用现代白话。
C.“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4、重叠反复的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八、教学反思:
1、通过意象分析文中的象征意义
2、了解文中写作手法的效果。
九、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有节奏的朗读课文
2、课下阅读一些相关的现代诗歌。
第二题答案
三段:冷漠凄清惆怅
四段:如梦凄婉迷茫
五段:默默走尽雨巷
六段:消散颜色芬芳
第三题答案
彷徨:写出诗人在那个时代的迷惘
悠长:写出现实道路的漫长,小巷的深长
希望:写出作者是有追求的人
结着愁怨: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怨,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怨。
第四大题答案
到了颓圮的篱墙:象征精神的惆怅
远了、远了:象征留给作者的只有孤独和哀伤
散了、散了、消散了:象征理想的飘渺,诗人的伤感
第五大题答案
1、诗人在《雨巷》中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虽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
作品的启发。
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
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2、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例子第四大题
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散了,散了,消散了”
3、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是象征性的意象,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
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第六大题答案
一个等待心上人归来的思妇形象,具体分析如下: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把人的容颜比喻成莲花.也暗含着这个貌美如花.莲花开夏季.莲花等到季节来临才开放.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你的心门紧锁,因为你所等待的人还没有来.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以马蹄借指我的到来.这里用的是借代的手法.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我不是你要等的人,我只是一个与你擦肩而过的过客
第七题答案
答案:
1.俯卧撑(chēng)彷徨(huáng)寥寥无几(liáo)惆怅(chóu chàng)风流倜傥
..(tì t ǎng)枸杞(qǐ)颓圮(tuí pǐ)
2.忧愁颓废寥阔
3.①雨巷诗人②D项,“新诗”仍然有格律诗,依旧要保持押韵的特点,只是相对自由一些。
4.这首诗音调和谐,节奏舒缓。
全诗七节,每节六行,每行虽然长短不一,但诗句的停顿却很有规律。
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和反复的手法,如“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首
尾两节除个别词语和标点不同外,其它语句完全相同。
这种手法构成了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感和音乐性,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同时也使得全诗笼罩在缠绵悱恻、挥之不绝的愁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