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知识网络的构建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章末整合提升-2024-2025学年高一生物必修一(人教版)教学课件

谢 谢观 看
章末整合提升
一、知识网络构建
分解有机物,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能量
A—P~P~P 直接能源物质 作用条件较温和 叶绿体
光照强度
二、提炼概念 细胞的功能绝大多数基于化学反应,这些反应发生在细胞的特定 区域。 (1)细胞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的供应和利用。细胞的能量获取和 利用要经历复杂的物质变化,这些变化是在温和的条件下有序地进 行,这与生物催化剂——酶有关。 (2)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 蛋白质,少数为RNA。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显著降低了化学反应的 活化能。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等 特性。
(5)光合作用在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中进行,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上 有能够捕获光能的光合色素,在类囊体薄膜上和叶绿体基质中具有 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光合作用的过程可分为光反应和暗反 应两个阶段。光反应阶段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将光能转化为ATP 和 NADPH 中 的 化 学 能 ; 暗 反 应 阶 段 发 生 在 叶 绿 体 基 质 中 , 将 ATP 和 NADPH中的化学能转化为储存在糖类等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3)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在细胞中,ATP与ADP的相 互转化时刻不停且保持动态平衡,可实现能量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 应之间的流通。 (4)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 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是ATP的主要来源。细 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有氧呼吸需要氧和线粒 体的参与,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无氧呼吸有机物不彻底氧化分解, 所释放能量少于有氧呼吸。细胞呼吸是细胞中物质代谢的枢纽,糖 类、脂质和蛋白质的合成或分解都可以通过细胞呼吸联系起来。
生物互作网络的构建与分析

生物互作网络的构建与分析生物互作网络是指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基因、代谢物等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网络。
它是描述生物体内分子相关性和功能的一种强大工具,也是深入理解生物学领域中的诸多问题的重要手段。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生物互作网络已成为了高通量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
本文将从构建和分析两个方面来介绍生物互作网络的相关知识。
一、构建生物互作网络生物互作网络的构建通常包括实验构建和计算构建两种方法。
实验构建是采用实验手段获得基因、蛋白、代谢物等分子之间相互作用信息的过程。
实验构建的代表性技术包括酵母双杂交系统、质谱联用技术、蛋白质芯片技术、DNA微阵列技术等。
这些技术在基因组、蛋白组和代谢组水平上,可以获得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分子相互作用信息,因此也广泛应用于生物互作网络的构建。
计算构建是通过将各种实验获取的分子相互作用信息进行整合,使用可视化软件对其进行可视化和分析,生成生物互作网络图的过程。
计算构建方法包括基于邻接矩阵的方法、基于聚类的方法、基于随机游走的方法等。
这些方法应用较为广泛,可以根据数据特征和研究问题进行选择。
例如,基于邻接矩阵的方法针对节点数较大的网络比较合适,而基于聚类方法则可以更加精确地发现互作群落结构。
二、分析生物互作网络生物互作网络的分析是指基于构建的生物互作网络,探究其中的特征、规律或功能的过程。
在生物互作网络分析中,主要包括网络特征分析、模块发现与分析、异质结构和动态模拟等方面。
网络特征分析是对生物互作网络的拓扑结构、连通性、模块性、中心性等基本属性进行分析,从而为深入理解网络结构和功能提供了基础。
网络特征分析中,主要涉及节点度、聚集系数、介数中心性和PageRank等指标。
例如,节点度指的是一个节点周围连接的节点数,可以反映一个节点在整个网络中的重要性;介数中心性指的是一个节点在网络中的关键性,越是重要的节点其介数中心性越高。
模块发现与分析是从生物互作网络中提取一系列密集的互作子网络,以更精确地描述网络中复杂的生物学功能和表达模式。
如何学好高中生物

如何学好高中生物兰雪飞调兵山市第一高级中学论文摘要:在注重综合素质教育的今天,高中生物的教育和学习与以往有很多不同点,当今高中生物的学习不仅要学习好知识点,更要了解和熟悉生物科学的系统脉络;不仅要提高应试的解题能力,更要增强学科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技巧;不仅要牢记学科重要规律,更能提高科学意识,即触类旁通,通过动脑、动手,科学论证研究衍伸更多的学科规律。
本文将在这些方面论述关于学好高中生物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习科学思维和技巧一.构建知识网络。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理解生物学的主要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形成科学思维的正确途径。
对于课本中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原理,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应当注重的就是知识的系统性(又叫知识网络)。
网络结构化的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前提,只有知识形成网络结构,才能在解决问题时迅速地、有效地提取知识。
必须抓住生命基本特征这根主线,理清每个章节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把所学内容有机地与人类的生产实践、日常生活相结合,此外,还要密切关注生物科技的最新发展动态。
1.把握知识的纵向衔接,使知识连成一片。
生物知识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例如第二章生命的基础中,了解生命的物质基础为掌握生命的结构基础作了铺垫,而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生命的结构基础又给理解细胞的分裂打下了伏笔;又如遗传和变异这一章,不知道分离规律的实质根本无法继续学习自由组合规律。
2.关注知识的横向联系,使知识更加系统化、立体化。
生物学科中的章节之间既有递进关系也有并列关系,内容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因此,我们要牢牢抓住生命的基本特征这根主线,丰富知识的内涵,扩大知识的外延,把生物知识汇成一张完整的网络。
3.怎样构建知识网络图解法通过图解以图形或文字的形式,使复杂的过程简单化,便于理解,便于记忆。
如光合作用图解、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图解、碳循环和氮循环图解、能量流动图解等。
列表比较法比较是确定事物间相同与不同之处的过程。
与高三学生谈生物复习时知识网络的构建

⑥利用 D NA 分 子 探 究 , 根据 D NA 分 子
杂 交的原理 , 可 以诊 断 癌 基 因. 再如, 有 些 知 识 内 容 在 教 材 中 是 分 散 在
不 同的位置的 , 复 习 过 程 中 可 根 据 这 些 知 识
间 的 内 在联 系 进 行 重 新 组 织 与 整 理 , 形 成 新
永
制 癌 细 胞 的 无 限 增 殖 也 就 能 达 到 控 制 癌 症 的
目的 .
⑤利用生物 导 弹的 特异性 识别 作 用 , 可 定 向消灭癌细胞.
际的复习过程 中, 绘 制概念图往往是在教材插 图 、 试 卷 题 图 的 基础 上 , 结 合 自己 的 思 考 逐 步 完 善 和 扩 充 . 绘 出 的概 念 图 很 可 能在 涉 及 概 念 的多 少 、 表 现 主 题 的 侧 重 点 和 框 图 联 系 的 布 局 等方 面 , 都 会 因人 而 异 、 因题 而异. 只 要 准 确 把 握 了 概 念 间 的 意义 联 系 , 都 可 以 达 到 概 念 复 习 的 目 的. 大 家 可 以试 着 在 图 1 中补 充 “ 激素调节 ” 、 “ 反射” 和“ 反射弧” 等相关概念.
图 3
~
因
呼 因 胞 , \ 无 一
表 面 质 l 脚 D N A 惜 。
图 2
l
l / l 鼬
图 示 表 达 了 以下 了几 层 含 义 :
( 1 ) 胰 岛素、 胰高 血糖 素对血糖 浓度 的调 节 : 当 血 糖 浓 度 升高时 , 胰 岛素的分泌增 加 , 由于胰 岛素 能降低 血糖浓 度 , 胰
① 能 够 无 限增 殖 ; ②细胞形态结构会 发生改变 ;
生物学教学中知识网络的构建

生物学教学中知识网络的构建作者:向应高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36期摘要:在生物学教学中,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对记忆和深入理解生物知识都有很大帮助。
本文主要探讨了生物知识网络的概念、特点、构建方法和网络的呈现形式,并进一步阐明了构建生物知识网络在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知识网络;构建方法;呈现形式知识网络是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通过各种或多维度的联系所构成的开放性知识系统。
一般认为,知识网络有三个重要的特点:第一,网络的整体性。
在网络中的知识不是一盘散沙,是由各个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的清晰整体,其中每个知识点在网络中都有相应的特定位置,从而使大脑对知识的提取、应用变得比较容易。
第二,联系的多维性。
即每个知识点都可以通过不同的维度与其他多个知识点相联系。
(如由叶绿体可联想到色素的种类、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光合作用的过程等),同时两个知识点之间也可以有多种联结方式(如叶绿体和线粒体,既可以通过“都含DNA和RNA”联结,也可以通过“都能产生ATP和水、[H]”联结,或通过“具有双层膜的结构”“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等联结)。
第三,网络的开放性。
随着学习和理解的不断深入,新的知识点可以源源不断地补充进入到原来的知识网络中,使网络中的知识点不断增加,网络的内容更加丰富,知识点的联系更广泛、更优化。
下面重点从生物教学中知识网络的构建方法和网络的呈现类型(形式)上谈一些粗浅的见解。
一、知识网络的构建方法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种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三步构建法,即找点、连线、建网(即遵循点、线、面的数学构建原则)。
现以构建“基因专题”知识网络为例加以说明。
(一)找点找点是指在生物学课本中找出与主题相关的知识点。
为了防止找点时的遗漏,可以根据课本目录查找相关的知识点。
知识点有大小之分,一般把课本中节的名称或课本中用黑体表示的标题,定为大知识点(一级知识点)。
初中生物知识框架构建(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生物知识框架构建第一篇范文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构建一个合理、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对于生物学这一门涉及生命现象、生命规律和生物技术的学科,初中生物知识框架的构建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生物学知识,而且能够激发他们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初中生物知识框架的构建。
一、生物学的内涵和特点为了更好地构建初中生物知识框架,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生物学的内涵和特点。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规律和生物技术的科学。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广泛性,包括从微观的原子、分子到宏观的生态系统;2. 生物学的研究具有实验性,许多生物学知识是通过实验得到的;3. 生物学的研究具有连续性,从生物的结构、功能到发育、进化,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初中生物知识框架的构建在了解生物学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初中生物知识框架。
1. 生命的基础生命的基础包括生物的细胞结构、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
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细胞,以及生物体在生命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基本特征。
2.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生物的分类、生物的适应性、生物的进化等。
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生物种类的繁多、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以及生物在长时间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特点。
3. 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保护等。
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 生物的技术生物的技术包括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生物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等。
这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以及它在医药、农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
三、构建生物知识框架的方法为了有效地构建初中生物知识框架,学生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 列表法学生可以将生物学知识点按照模块进行分类,列出每个模块下的子知识点,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结构图。
生物学知识结构的构建计划

生物学知识结构的构建计划本次工作计划介绍:生物学知识结构的构建计划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旨在建立一个全面、深入、逻辑严密的生物学知识体系。
该计划将涵盖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等众多领域,旨在为生物学研究和教学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南。
该计划将由一个跨学科团队执行,包括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专家。
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收集和整理生物学领域的知识,建立生物学知识库。
2.构建知识结构模型,定义生物学概念、术语和关系。
3.开发知识结构可视化工具,方便用户理解和应用知识结构。
4.开展生物学知识结构的应用研究,包括基于知识结构的生物信息学研究、生物学教学改革等。
该计划将采用敏捷开发方法,分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将重点构建生物学知识结构模型,建立知识库和可视化工具。
后续阶段将根据用户反馈和需求,不断完善和扩展知识结构,并开展应用研究。
该计划的实施将为生物学研究和教学一个强大的知识支持平台,促进生物学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以下是详细内容:一、工作背景随着生物学研究的发展,生物学知识的数量和复杂性不断增加,使得生物学领域的学者和研究人员需要一个全面、深入、逻辑严密的生物学知识体系来帮助其研究和教学工作。
因此,构建生物学知识结构计划应运而生。
该计划将涵盖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进化生物学等众多领域,旨在为生物学研究和教学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南。
二、工作内容该计划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收集和整理生物学领域的知识,建立生物学知识库。
这一步是整个计划的基础,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来完成。
2.构建知识结构模型,定义生物学概念、术语和关系。
知识结构模型是整个计划的核心,需要构建一个逻辑严密、易于理解和使用的知识结构模型。
3.开发知识结构可视化工具,方便用户理解和应用知识结构。
可视化工具可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结构,提高生物学研究和教学的效果。
4.开展生物学知识结构的应用研究,包括基于知识结构的生物信息学研究、生物学教学改革等。
例谈以知识树为载体的知识网络的构建

例谈以知识树为载体的知识网络的构建知识网络的构建对知识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生物知识学习,知识网络的作用也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在复习阶段。
本文以实际教学为例,介绍了如何以知识树为载体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
标签:知识树知识网络构建高考生物考试大纲指出,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考查是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是能力考查的基础,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
高考怎么考查能力?有哪些重要概念?怎么才能理解?怎么構建知识网?如何引导学生以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去促进知识的整合?这些都是复习课中至关重要的内容。
本文通过几个具体实例,让学生知过程、抓关键、探本质、比异同、建联系,构建知识树,搭建知识网络结构,在提高复习效率的有效性和有效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围绕核心概念,创设问题情境,构建知识树,促进对原有知识体系的整合和再认识生物学核心概念是对同一类生物学问题本质特征的概括,在理解重要概念的基础上构建知识网,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学核心概念是考纲所列的知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生物学核心概念“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对应考纲所列的知识内容“细胞的结构”;“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并代代相传”对应考纲所列的知识内容“遗传的分子基础、基本规律”;“生命个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结构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并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保持稳态”对应考纲所列的知识内容“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等等。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本课程强调学生通过主动参与来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以及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因而,抓住了生物学核心概念就等于抓住了中学生物学知识的主脉,掌握了核心概念就等于掌握了中学生物学知识的精髓。
在高三复习中,根据考试范围与要求中所列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在主干知识中找出一个个核心概念,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构建一棵棵知识树,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体系有更深入的认识;另一方面,还能将主干知识结构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使零碎的知识点形成较为严密的结构体系,从而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构建生物知识网络
周燕茹
在最后 100天的生物复习中,天津四中高级教师杨贵祝老师给同学们提出了六点建议,其中第一点他强调在知识梳理的过程中应注意发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零散的知识以小专题的形式进行有机的整合,构建成立体的知识网络。
所谓知识网络就是指学习者把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联系起来,构成的一个学科知识体系。
知识网络一般具有三个特点:第一,网络的整体性。
在网络中的知识不是一盘散沙,而是一个相互间具有清晰逻辑关系的整体,其中的每个知识点都有特定的位置,从而使大脑对知识的提取、应用变得较为容易。
第二,联系的多维性。
即每个知识点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联线与其他多个知识点相联系(如由叶绿体可联想到色素的种类、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光合作用的过程等),同时两个知识点之间也可以有多种联结方式(如叶绿体和线粒体,既可以通过“都含DNA和RNA”联结,也可以通过“都能产生ATP”联结,或通过“具双层膜的结构”“有机物的合成和分解”等联结)。
第三,网络的开放性。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新的知识点可不断地进入到原来的网络中,知识点间的联系更广泛,使网络的内容更加丰富。
其实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常用的复习方法。
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可以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加强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建立较为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疏理课本知识和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
那如何构建生物知识网络呢?方法是多样的。
在许多教学辅导用书中也有归纳好的知识结构。
但要将这些知识真正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就必须自己亲自参与知识网络构建。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关键词辐射法
抓住一个关键词,然后围绕这个关键词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联系,使之形成由点到面的知识结构。
例如,水的相关内容,就可用此方法来构建:
2.穿线成珠法
以某一生理过程、概念或现象为线,把相关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链,这也是形成知识结构的一种重要方法。
例如:
3.归类比较法
将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类,将类似的知识进行比较,也是形成知识结构的重要方法。
例如,植物育种的知识分布在必修和选修教材中,复习时可将它们整理在一
构建生物知识网络结构的方法还有:图文结合法(如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与功能)、热点归纳法(如生物技术进展)、树形拓展法(如生物圈)、流水线法(如有机物的代谢)、层层展开法(如无土栽培)、章节互连法(如遗传与变异)、检素表法(如遗传病的判断)等等。
在构建知识网络时,同样的知识内容,可从不同角度分析。
如人与生物圈部分的知识,我们既可以用树形法构建成知识网络,也可以用热点归纳法构建生态农业知识网络。
我们要形成构建知识网络的良好习惯,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加工构建出各种可以运用的知识网络。
当然,在构建知识网络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系统的整体性,即应做到便于大脑对知识的提取、应用。
2.联系的多维性。
联系越多,越利于理解记忆。
3.网络的开放性。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要注意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到原来的网络中,以便网络中的知识点不断增加,知识点间的联系更广泛、更优化。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所学的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将有助于他们扎实地掌握各个知识点,有助于他们在解决问题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到有关的知识,并有助于他们形成学科能力。
因此,我们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使学生学会把所学的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方法等知识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构建成知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