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小雅和鸣
18小雅·鸿雁之什10

攻:坚。
同:聚。
庞庞(音龙):强壮。
徂东:往东。
阜:壮大。
甫草:甫田之草。一说地名;一说大草泽。
苗:夏猎曰苗。
选:通算。
嚣嚣(音敖):喧嚣。
敖:郑国地名。
会同: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这里指聚集。
绎:络绎不断。
决、拾:射者所用工具。决以钩弦,拾以护臂。即扳指护臂衣。
漆沮之从,天子之所。
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儦儦俟俟,或群或友。
悉率左右,以燕天子。
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殪此大兕。
以域宾客,且以酌醴。
·注释:
周宣王田猎宴宾。
戊:指初五。
既伯既祷:祭马祖,向其祷告。伯,马神。
从:追逐。
群丑:兽三曰群,丑,众。这里指禽兽。
庚午:指初七日。
蠢尔蛮荆,大邦为讎。方叔元老,克壮其猷。
方叔率止,执讯获丑。
戎车啴啴,啴啴焞焞。如霆如雷,显允方叔。
征伐玁狁,蛮荆来威。
·注释:
赞美周宣王卿士方叔率军出征,克狄致胜。
芑(音起):苦菜。
新田:开垦两年的田地。
菑(音资):开垦一年的田地。
其车三千:兵车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载辎重车二十五人,共百人;三千乘,应有三十万之众。一说非实数,夸张说法,以壮军威。
佽(音次):用手指相比次调弓矢。
调:指调弓矢。
同:协同。
柴(音字):积。举积禽也。
不失其驰:言御者不失其驰驱之法。
舍矢如破:发失命中,如锥破物。
徒:士卒。
御:驾车之人。
不警:警戒。不,助句之词。
允:信。
少儿综合素质训练-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鹤鸣》译文和注释赏析 精品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鹤鸣》译文和注释赏析在广袤的荒野里,诗人听到鹤鸣之声,震动四野,高入云霄;然后看到游鱼一会儿潜入深渊,一会儿又跃上滩头。
这么美丽的画面呀,下面就和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
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注释】⑴九皋皋,沼泽地。
九虚数,言沼泽之多。
⑵渚水中小洲,此处当指水滩。
⑶萚ò酸枣一类的灌木。
一说萚乃枯落的枝叶。
⑷错砺石,可以打磨玉器。
⑸榖ǔ树木名,即楮树,其树皮可作造纸原料。
【译文】幽幽沼泽仙鹤鸣,声传四野真亮清。
深深渊潭游鱼潜,有时浮到渚边停。
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有浓荫,下面恶木叶凋零。
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磨玉英。
幽幽沼泽仙鹤唳,声传天边很整齐。
浅浅渚滩游鱼浮,有时潜入渊潭嬉。
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枝叶密,下面楮树矮又细。
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琢玉器。
鉴赏此诗共二章,每章九句。
前后两章共用了四个比喻,语言也相似,只是押韵不同。
关于诗的主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毛诗序》认为是诲周宣王也,郑笺补充说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举例证明鲁诗、齐诗、韩诗都与毛诗观点一致。
到了宋代朱熹《诗集传》则说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辞也。
认为这是一篇意在劝人为善的作品。
今人程俊英在《诗经译注》祖毛、郑旧说而加以发展,说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发招致人才为国所用的主张的诗,亦可称为‘招隐诗’。
这种说法较易为今人所理解。
先谈朱熹的说法。
他分析第一章说盖鹤鸣于九皋,而声闻于野,言诚之不可揜掩也;鱼潜在渊,而或在于渚,言理之无定在也;园有树檀,而其下维萚,言爱当知其恶也;他山之石,而可以为错,言憎当知其善也。
由是四者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理,其庶几乎?他将诗中四个比喻,概括为四种思想即诚、理、爱、憎。
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鹤鸣-小雅诗经

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它山之石, 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经典赏析
• 这是一首政治讽喻诗。它劝告统治者要珍 重和善于发现并任用贤能的人。这首诗非 常善于运用比喻,它把混迹民间的贤者或 比作清高善鸣的鹤,或比作潜渊在渚的鱼, 或比作高檀、矮栆、桑、顽石,无论他们 外表如何,处境如何,地位如何,都有专 长,可资任用,关键在于当政者能否知其 人而善用之。
感谢您的关注!
经典赏析
• 此詩兩章,意思相近。總體來看,是對園林景物 的實寫:鶴鳴于天,魚潛在淵,地上檀樹,高大 參天。園林之旁,有座小山,山上之石,可以攻 玉。雖然沒寫人,但“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方玉潤《詩經原始》),可能是一位隱士徘徊 其中,怡然自樂,從“魚潛在淵”、“樂彼之園所以“後多以為勸納賢之作”,是有 道理的。陳子展《詩經直解》指出,《鶴鳴》“似 是一篇《小園賦》,為後世田園山水一派詩之濫 觴”。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原文、赏析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
出自先秦的《小雅·鹤鸣》
原文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创作背景:对于此诗的背景,历代学者有不同的说法。
宋代朱熹《诗集传》则认为这是一篇意在劝人为善的作品。
方玉润认为此诗是“讽宣王求贤山林也”。
今人程俊英认为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发招致人才为国所用的主张的诗,亦可称为‘招隐诗’。
译文
幽幽沼泽仙鹤鸣,声传四野真亮清。
深深渊潭游鱼潜,有时浮到渚边停。
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有浓荫,下面灌木叶凋零。
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磨玉英。
幽幽沼泽仙鹤唳,鸣声响亮上云天。
浅浅渚滩游鱼浮,有时潜入渊潭嬉。
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枝叶密,下面楮树矮又细。
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琢玉器。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全文翻译赏析

《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全文翻译赏析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译文] 鹤即使身处于低处,鸣叫声也能响彻云外。
[出自] 春秋《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
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注释:九皋:皋,沼泽地。
九:虚数,言沼泽之多。
渚:水中小洲,此处当指水滩。
萚(tu):酸枣一类的灌木。
一说“萚”乃枯落的枝叶。
错:砺石,可以打磨玉器。
榖(gǔ):树木名,即楮树,其树皮可作造纸原料。
译文1:幽幽沼泽仙鹤鸣,声传四野真亮清。
深深渊潭游鱼潜,有时浮到渚边停。
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有浓荫,下面恶木叶凋零。
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磨玉英。
幽幽沼泽仙鹤唳,声传天边很整齐。
浅浅渚滩游鱼浮,有时潜入渊潭嬉。
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枝叶密,下面楮树矮又细。
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琢玉器。
译文2:沼泽曲折白鹤叫,鸣声嘹亮传四郊。
鱼儿潜伏深水里,有时游出近小岛。
美丽花园逗人爱,园里檀树大又高,树下萚树矮又小。
它乡山上有宝石,同样可做雕玉刀。
沼泽曲折白鹤叫,鸣声嘹亮传九霄。
鱼儿潜伏深水里,潜入深渊也逍遥。
美丽花园逗人爱,园里檀树大又高,下有楮树矮又小。
它乡山上有宝石,同样可将美玉雕。
赏析:此诗共二章,每章九句。
前后两章共用了四个比喻,语言也相似,只是押韵不同。
关于诗的主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毛诗序》认为是“诲(周)宣王也”,郑笺补充说:“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举例证明鲁诗、齐诗、韩诗都与毛诗观点一致。
到了宋代朱熹《诗集传》则说:“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辞也。
”认为这是一篇意在劝人为善的作品。
今人程俊英在《诗经译注》祖毛、郑旧说而加以发展,说:“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发招致人才为国所用的主张的诗,亦可称为招隐诗”。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鹤鸣》鉴赏及译文

诗经《小雅·鸿雁之什·鹤鸣》鉴赏及译文《小雅·鸿雁之什·鹤鸣》这首诗经中的这幅图画中有色有声,有情有景,因而也充满了诗意,读之不免令人产生思古之幽情。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雅·鸿雁之什·鹤鸣》的译文及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雅·鸿雁之什·鹤鸣》先秦:佚名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小雅·鸿雁之什·鹤鸣》译文幽幽沼泽仙鹤鸣,声传四野真亮清。
深深渊潭游鱼潜,有时浮到渚边停。
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有浓荫,下面灌木叶凋零。
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磨玉英。
幽幽沼泽仙鹤唳,鸣声响亮上云天。
浅浅渚滩游鱼浮,有时潜入渊潭嬉。
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枝叶密,下面楮树矮又细。
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琢玉器。
《小雅·鸿雁之什·鹤鸣》注释九皋:皋,沼泽地。
九:虚数,言沼泽之多。
渊:深水,潭。
渚:水中小洲,此处当指水滩。
爰(yuán):于是。
檀(tán):古书中称檀的木很多,时无定指。
常指豆科的黄檀,紫檀。
萚(tuò):酸枣一类的灌木。
一说“萚”乃枯落的枝叶。
“它山”二句:利用其它山上的石头可以错琢器物。
错:砺石,可以打磨玉器。
榖(gǔ):树木名,即楮树,其树皮可作造纸原料。
攻玉:谓将玉石琢磨成器。
朱熹《诗集传》:“两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得以成焉。
”《小雅·鸿雁之什·鹤鸣》鉴赏此诗共二章,每章九句。
前后两章共用了四个比喻,语言也相似,只是押韵不同。
关于诗的主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毛诗序》认为是“诲(周)宣王也”,郑笺补充说:“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举例证明鲁诗、齐诗、韩诗都与毛诗观点一致。
诗经.小雅.鹤鸣的原文及注释附鉴赏

诗经.小雅.鹤鸣的原文及注释附鉴赏《鹤鸣》,《诗经;小雅;鸿鴈之什》的一篇。
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
全诗二章,每章九句。
这首诗讽谕周王朝最高统治者应该招用隐居山野的贤才。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诗经.小雅.鹤鸣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诗经.小雅.鹤鸣的原文、注释及译文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
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注释⑴九皋:皋,沼泽地。
九:虚数,言沼泽之多。
⑵渚:水中小洲,此处当指水滩。
⑶萚(tuò):酸枣一类的灌木。
一说“萚”乃枯落的枝叶。
⑷错:砺石,可以打磨玉器。
⑸榖(gǔ):树木名,即楮树,其树皮可作造纸原料。
译文幽幽沼泽仙鹤鸣,声传四野真亮清。
深深渊潭游鱼潜,有时浮到渚边停。
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有浓荫,下面恶木叶凋零。
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磨玉英。
幽幽沼泽仙鹤唳,声传天边很整齐。
浅浅渚滩游鱼浮,有时潜入渊潭嬉。
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枝叶密,下面楮树矮又细。
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琢玉器。
诗经.小雅.鹤鸣鉴赏此共二章,每章九句。
前后两章共用了四个比喻,语言也相似,只是押韵不同。
关于诗的主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毛诗序》认为是“诲(周)宣王也”,郑笺补充说:“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
”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举例证明鲁诗、齐诗、韩诗都与毛诗观点一致。
到了宋代朱熹《诗集传》则说:“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辞也。
”认为这是一篇意在劝人为善的作品。
今人程俊英在《诗经译注》祖毛、郑旧说而加以发展,说:“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发招致人才为国所用的主张的诗,亦可称为‘招隐诗’。
”这种说法较易为今人所理解。
先谈朱熹的说法。
他分析第一章说:“盖鹤鸣于九皋,而声闻于野,言诚之不可揜(掩)也;鱼潜在渊,而或在于渚,言理之无定在也;园有树檀,而其下维萚,言爱当知其恶也;他山之石,而可以为错,言憎当知其善也。
《诗经》之《鹤鸣》赏析

《诗经》之《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
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注释:
①九:虚数。
皋(gao):沼泽。
②萚(tuo):枯叶。
③错:通“厝”,用来琢磨玉石的硬石工具。
④谷:楮树,落叶乔木。
⑤攻:修治。
译文:
这是一首含蓄委婉的讽喻诗。
诗中用鹤比喻贤能的人。
鹤乃祥瑞之物,居住在曲折深幽的沼泽之地,且以鹤鸣寻伴。
此处正指贤能的人身居隐处,但声名远扬。
意在暗示君王,应当依声名来寻找治国贤才。
而水中鱼儿又分为两种:一是潜藏于深处的良鱼,一是游于小洲的小鱼。
分别喻指深藏不露的贤者和泛泛之辈的小人。
贤者不轻易显露身份,是君王真正渴求的人才;而泛泛之辈何其庸俗,通常爱在君王身边显摆,搬弄是非。
诗人用高大的檀树来比喻贤能的人,应该位居高处;而用长于檀树下的楮树,来比喻没有贤才的平庸之辈,应处卑位;再以别处山上的石头,可用作琢磨玉石的良具,来献言君王要善于利用贤才治国。
这首诗通用比兴,隐而不显。
在对野鹤、鱼儿、檀树、楮树、它山之石的描绘中,暗含哲理,却不着痕迹。
因此在诗坛广被赞赏。
《朱子语类》中说:《鹤鸣》做的巧,含蓄意思,全不发露。
诗歌既给人艺术感受,又能达到讽喻进谏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无怪乎,被誉为中国招隐诗之祖,奏议宜雅之发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
《诗集传》释第二章结句引程子曰:“玉之温润,天下之至美也。石之 粗厉,天下之至恶也。然两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 为器,得以成焉。犹君子之与小人处也,横逆侵加,然后修省畏避,动 心忍性,增益预防,而义理生焉,道理成焉。”程子说诗与朱子说诗, 如出一辙,皆为引申之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就字面而言,就 是另一座山上的石头,可以用来磨制玉器,今人也常常引以为喻。然而 是否为诗的本义呢,似乎很难说。 再谈今人程俊英关于此诗的解释。程先生在《诗经译注》中说: “诗中以鹤比隐居的贤人。”“诗人以鱼在渊在渚,比贤人隐居或出 仕。”“园,花园。隐喻国家。”“树檀,檀树,比贤人。”“萚,枯 落的枝叶,比小人。”“它山之石,指别国的贤人。”“毛传:‘榖, 恶木也。’喻小人。”她从“招隐诗”这一主题出发,将诗中所有比喻 都一一与人事挂钩,虽不无牵强附会,倒也自成一说。
赏析
此诗共二章,每章九句。前后两章共用了四个比喻,语言也相似,只是押 韵不同。关于诗的主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毛诗序》认为是“诲(周)宣 王也”,郑笺补充说:“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王先谦 《诗三家义集疏》举例证明鲁诗、齐诗、韩诗都与毛诗观点一致。到了宋 代朱熹《诗集传》则说:“此诗之作,不可知其所由,然必陈善纳诲之辞 也。”认为这是一篇意在劝人为善的作品。今人程俊英在《诗经译注》祖 毛、郑旧说而加以发展,说:“这是一首通篇用借喻的手法,抒发招致人 才为国所用的主张的诗,亦可称为‘招隐诗’。”笔者以为这种说法较易 为今人所理解。 先谈朱熹的说法。他分析第一章说:“盖鹤鸣于九皋,而声闻于野, 言诚之不可揜(掩)也;鱼潜在渊,而或在于渚,言理之无定在也;园有树檀, 而其下维萚,言爱当知其恶也;他山之石,而可以为错,言憎当知其善也。 由是四者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理,其庶几乎?”他将诗中四个 比喻,概括为四种思想:即诚、理、爱、憎。并认为从这四者引申出去, 可以作为“天下之理”——即普遍真理。他的说法看起来很辩证,都是用 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而且兼顾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然而他却是 用程朱理学来说诗,这一点从他对第二章的解释中看得更加清楚。
读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富有哲理的成语,最初便出自这批。然而,全诗并不 意在阐释哲理,而是赞颂园林池沼的美丽。 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从对自然山水的观照赞美,到人造山水,似乎是一种合乎逻 辑的演变。自然山水无论怎么美,却难以M己有。把官室修筑到风光秀美之处固然 不错,却又给办事、生活造成诸多不便。要把自然山水随心所欲地迁移,几乎是不 可能的。或许是为了在住地周围再现自然风光的秀美,或许是出于占有自然山水之 美的私欲,或许是为了显示富有与阔气,或许几种动机兼而有之,于是便有了模仿 自然山水的人造园林。据说,这玩意儿早在西周就已有了。 无论怎么说,人造园林的出现,大概不会是出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的高尚动机, 并不像某些研究者说得那么“玄”。即使有这样的东西,也应当是很晚近的事情。
在一个交通尚不发达,人民衣食住行尚成问题,外扰内乱不问,财力、技 术十分有限的时代,要建造大规模的园林景观,完全可以想见其难度和对 人力财力物力的消耗。这样一朵艺术之花,却原来是生长开放在一块贫瘠 的土壤之上。 也许,历史就是这样。主观的动机和最终的结果总是相分离的,有时甚至 是完全相反的。修建金字塔的劳工,大概不会像我们这样对金字塔顶礼膜 拜。建造皇帝园林的能工巧匠,未必会对自己的作品感到欢欣鼓舞。真是 彼一时也,此又一时也。
诗经 小雅
题解:招致人才,为国所用。
鹤鸣于九皋(1)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2)。乐彼之园,爰有树檀(3),其下维萚 (4)。它山之石(5),可以为错(6)。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于渊。乐 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彀(7)。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注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①皋(gao):沼泽。九皋:曲折深远的沼 泽。 ②渚(zhao):水中的小块陆地。 ③爰: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檀:紫檀树。 ④萚(tuo):酸枣一类的灌木。一说"萚" 乃枯落的枝叶。。 ⑤它:别的,其他。 (6)错:磨玉的石块。 (7)彀:楮树。
赏析
其实,就诗论诗,不妨认为这是一首即景抒情小诗。在广袤的荒 野里,诗人听到鹤鸣之声,震动四野,高入云霄;然后看到游鱼 一会儿潜入深渊,一会儿又跃上滩头。再向前看,只见一座园林, 长着高大的檀树,檀树之下,堆着一层枯枝败叶。园林近旁,又 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诗人因而想到这山上的石头,可以取作 磨砺玉器的工具。诗中从听觉写到视觉,写到心中所感所思,一 条意脉贯串全篇,结构十分完整,从而形成一幅远古诗人漫游荒 野的图画。这幅图画中有色有声,有情有景,因而也充满了诗意, 读之不免令人产生思古之幽情。如此读诗,我们便会受到诗的艺 术感染,产生无穷兴趣。若刻意求深,强作解人,未免有高深莫 测之感。
译文
白鹤鸣叫在深泽,鸣声四野都传遍。鱼儿潜游在深渊,时而游到小清边。那个可爱 的园林,种着高大的紫檀,树下落叶铺满地。其他山上的石块,可以用来磨玉石。 白鹤鸣叫在深泽,鸣声响亮上云天。鱼儿游到小清边,时而潜游在深渊。那个可爱 的园林,种着高大的紫檀,树下长的是榕树。其他山上的石块,可以用来磨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