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各章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大外交读后感

大外交读后感

大外交读后感导读: 大外交读后感(一)几个月前,开始读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大外交》,断断续续,今天终于在公交车上将其了结。

作为一个学者加政客双重职业的国际知名人物的晚年着作,此书表面上分两个层次:其一,从历史角度分析政治学在外交事务上的重要性;其二,通过自己对美国政治生态的了解,阐述外交上的美国政策。

私下里有三大内容:首先,欧洲近代史;其次,美国当代史;最后,是为他的总统——理查德·尼克松歌功颂德。

弃糟粕,撷菁英,看到以下两点:政治是功利性的。

美国政治却是道德的。

但从其引述的文字可以隐约读懂,现代美国政治是道德修饰的功利主义。

民主的华丽外衣下,是国家利益和举国体制的野性裸女;政治家是有寿命的。

但是政治理想不应该有激进的时间限定,理性才是改变民生的最好途径。

我很关心他对中国的看法,作为直接推动中国大陆与美建交的国务卿。

他把中国大陆放在了地缘政治的边缘。

苏联解体让美国觉得中国大陆不再重要,之后中国大陆就再也得不到美国的政策倾斜,而中国内政就沦为了后冷战时期无所事事的美国智囊的下个目标。

他对中国所代表的亚洲文化圈的轻视也显而易见。

儒教思想与西方民主的排斥,其实也正说明了西方民主的水土不服。

而美国人认为的真理,及其作为真理代言人的特殊地位多少让人觉得有些偏执。

还发现一个小细节,其实西方害怕中国的报复,所以对中国侵犯的历史念念不忘。

当代中国人的自强,我想与西方的仇怨无关,但是畏惧心总留在那些做了坏事又胆小的人们心中。

另外值得一提,除极个别瑕疵,顾涉馨先生翻译得很不错,大陆应无此等译者。

大外交读后感(二)读完本书,我也获益匪浅。

下面说说我的收获。

外交是国家以和平手段对外行使主权的活动。

外交以国家利益为基点,以国家对外目标为指挥。

现代外交除了受对象国家、国际环境、决策者的影响外,国内的民意,社会舆论及国内权力部门的相互制衡(如美国三权分立下国会对行政部门的制衡),利益集团,跨国公司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

《大外交》读书笔记模板

《大外交》读书笔记模板
国际政治现实主义,就其从政策角度而言,三十年战争到今天,基本上主导了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
精彩摘录
在基辛格看来,威尔逊主义代表了美国外交思想的主流,其基本特征就是:强调道德主义,把外交中的政治 问题法律化,对美好人性和世界和谐充满幻想。
再没有其他国家像美国一样,既绝对坚持决不容许外国干预美国内政,又如此一厢情愿地认定美国的价值观 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
第一次世界大
战前的欧洲外

第八章卷入战 1
争旋涡:迈向 军事毁灭之路
第九章外交新 2
面貌:威尔逊 与《凡尔赛和 约》
3
第十章胜利者 的困境
4 第十一章施特
莱斯曼与战败 国的复兴
5
第十二章假象 破灭:希特勒
的崛起与《凡
尔赛和约》的
毁灭
1
第十三章斯大 林待价而沽
2
第十四章 《苏 德协定》
3 第十五章美国
失去节制的德、俄两国 英国的外交政策 导致战争爆发的一连串外交举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令人惊讶之处 意外的星星之火 次要的巴尔干危机转变成世界大战
和平的条件 欧美理念之间的差异 巴黎和会
集体安全的观念 最不幸的“战胜国”——法国 苏德的交集
左右20世纪20年代外交大势的政治家施特莱斯曼 德国的逐步复兴
对于中国志愿军的力量认识不足。
全面,细致,实话的描述,解释了遏制政策,平衡实力,优势实力的历史应用,现实情况!。
看了一百来页,有点为这本书的结构所困惑,有点迷,不知道基辛格这样安排前后顺序的考虑是什么。
大外交核心是门罗主义与威尔逊主义,影响至今,也是中美冲突的意识形态差别所在。
第二次读基辛格博士的书,很震撼。所以,我强烈推荐大家阅读!。
大外交

大外交读书报告

大外交读书报告

从《大外交》中描述的柏林危机看冷战格局内容摘要:1961年8月13日,就在一夜之间,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惊醒了人们的美梦:西柏林人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成为了囚徒。

东德在柏林的苏联占领区和另三个西方国家占领区之建立起铁丝网隔离起来,另外还围绕整个柏林修盖起围墙,标志着冷战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一栋小小的围墙,成为了东西两大世界的矛盾的集中反映。

而围绕这个突发事件,两大振英之间的博弈以及阵营内部各方意见的不一与相互协调,上演了20世纪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幕生动的活剧来。

作者简介:《大外交》的作者亨利.基辛格是个出生于德国的犹太人,其独到的见解分析了世界各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揭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实质,同时重现了那些对现代世界格局的形成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各国领袖: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戴高乐、尼克松、毛泽东、周恩来、李根、戈尔巴乔夫等政治家的风采。

作者亲身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长期的冷战和两极格局的瓦解这几次20世纪对人类历史有着深远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由他分析描述的冷战及其突出表现—柏林危机,更有一番别样的历史角度和人物观察。

一、冷战的形成(一)冷战的缘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罗斯福总统曾就战后的国际秩序提出了自己的设想:由苏、美、英、中四国组成世界警察,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定。

但是罗斯福还没来得及把它的设想付诸实践便赍志而殁。

此时正是纳粹德国行将崩溃,权力真空亟待填补之时,战时盟国的目标存在明显分歧。

丘吉尔亟欲阻止苏联控制东欧,且仍然想保持欧洲的某种均势。

斯大林则因苏军战胜,俄国人民贫穷牺牲,希望在领土上能有所得作为报偿。

继任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初期有心努力维持罗斯福的做法,保持盟国的合作关系,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战时和谐相处的迹象消失的无影无踪,美、苏两大强国在欧洲事务上已经相互对抗、互别苗头。

杜鲁门面对的国际大环境,其分界线仍未确定,都视双方军队前进至何位臵而定。

经盟国军队解放的各国,其政治前途仍未解决。

大外交 - 基辛格 基辛格(美)

大外交 - 基辛格 基辛格(美)

大外交- 基辛格基辛格(美)大外交- 基辛格基辛格(美)第一章世界新秩序最能左右国际关系,作风也最矛盾的国家几乎是某种自然定律,每一世纪似乎总会出现一个有实力、有意志且有知识与道德动力,企图根据其本身的价值观来塑造整个国际体系的国家。

17世纪的法国在黎塞留( Richelieu)枢机主教领导下,引进了以民族国家为基础,以追求国家利益为终极目标的近代国际关系的作风。

18世纪的大英帝国将“均势观念”( balance of power)发扬光大,使这个观念主宰了后两个世纪的欧洲外交。

19世纪梅特涅领导的奥地利重新建构了“欧洲协调”(Concert of Europe),而俾斯麦主政下的德国又使欧洲协调瓦解,使欧洲外交成为冷酷无情的政治权力斗争。

20世纪最能左右国际关系的,作风却也最矛盾的国家则非美国莫属。

再没有其他国家像美国一样,既绝对坚持决不容许外国干预美国内政,又如此一厢情愿地认定美国的价值观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

在日常的外交活动中没有比美国更务实的,但在追求其历史传承的道德信念上,也没有比美国更具理想主义的国家。

没有任何国家比美国更不愿意介人海外事务,即使美国在海外的结盟与承诺均达到空前的范围与规模,这个立场仍不改变。

美国自开国以来始终自诩与众不同,在外交上形成两种相互矛盾的态度:一是美国在国内使民主政治更趋于完美,为其他人民做榜样,以此作为证明美国价值观优越性的最佳方法;二是美国的价值观使美国人自认为有义务向全世界推广这些价值。

美国的思想就这样徘徊于怀念纯朴的过去与渴望完美的未来之间。

虽然自二次大战结束信守承诺之间摇摆。

认为美国只要做楷模及认为美国应主动出击的这两派学说都把以民主、自由商业活动及国际法为基础的全球国际秩序视为当然。

但由于这种状态从来不曾真正存在过,此种高调在他国人听来,即使不被视为太天真,也难免让人觉得不切实际。

然而,外国人的怀疑眼光从未浇熄伍德罗·威尔逊( Woodrow Wilson)、小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或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等人的理想主义,其实也包括20世纪所有其他的美国总统在内。

《大外交》读书笔记

《大外交》读书笔记

读《大外交》读书笔记《大外交》是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先生的一部著作。

作者凭其致力于外交事务的亲身体验,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智慧和幽默的文笔,展示了自黎塞留以来特别是二战后几十年世界外交政治的诸多重大事件,以其独到见解分析了世界各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提示了美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提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实质。

美国是一个道德上有洁癖的国家,其建国先贤秉承的是洛克对于人性的乐观认识,追求人性的至善至美。

正如基辛格在书中所说:“在追求其历史道德信念上,没有比美国更具理想主义的国家。

”因而在美国还未成为能超级大国之前,其奉行的是“孤立主义”继而是“门罗主义”,表示我不屑于欧洲的肮脏外交手段,而保持自身的道德洁净。

然而当美国发现自身实力已经可以主宰欧洲各国的命运时,其对道德的忠实信仰又使她感觉自身肩负有将她所信奉的价值观推行于世界,将备受邪恶价值观侵扰的人民解救出来的责任。

这种转变,由“威尔逊主义”发挥到极致。

纵观20世纪美国每一次走出“孤立主义”的封闭,其领导人无不是利用道德对美国人的天生感召力:威尔逊使美国参与一战和小罗斯福使美国参与二战的理由都诉诸德国领导人在道德上的出轨,而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理由都诉诸共产主义的邪恶本质。

欧洲的外交传统理念过于尔虞我诈,外交仿佛变成了一种互相欺骗的艺术。

但美国的外交传统理念又过于幼稚,妄想跨越国家自身的利益而追求一种虚幻飘渺的普世价值。

基辛格试图在这两者之间找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基辛格的现实主义思想:从国家至上到均势17世纪法国主教黎塞留开创了“国家至上”的现实外交。

强调国家利益的黎塞留在外交上打败了强调宗教热情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

在基辛格看来,黎塞留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他是唯一抛弃中世纪道德及宗教束缚的政治家。

基辛格试图用这个例子说明以僵化的意识形态来为基础的外交政策碰上不择手段的国家利益者未免太过不堪一击。

这犹如两个参加格斗的选手,一方碍于规矩缩手缩脚招招不致命,另一方则为了保护自己不挨拳头无视规矩期望招招能把对方打倒。

《大外交》读书笔记

《大外交》读书笔记

读《大外交-胜利者的困境》本章主要写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和约签订建立了所谓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是这一体系最终失败并以苏德合作而告终。

本章主要描述并分析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20年中的国际关系历史。

首先作者认为凡尔赛体系之所以是脆弱的原因是对凡尔赛体系背后“集体安全”的观念以及结盟合作提出了质疑,前者与传统外交上联盟的手段相似又相反,相似之处在于都是一种通过部分妥协自身利益的可能性下与他国进行合作,从而达到保护自身安全的目的;集体安全相对于联盟的区别在于:前者有一定假想敌,并会因为其利益或盟国的安全受到威胁而发动战争,后者建立在全体利益基础之上,“维持和平”是出兵的唯一理由。

集体安全的脆弱性也来源于此,因为这要求全体国家至少是与集体防御有关的各国,都对眼前威胁的兴致有近乎一致的看法,切均不考虑各自再次问题上的国家利益,而愿依事件本身的是非对错使用武力或者实施制裁,此时集体安全才能发挥作用。

威尔逊总统提出的六点意见便能很好的体现集体安全理念。

以国际联盟为表征的集体安全理念,体现的是威尔逊总统对国际关系现实的理解,作为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威尔逊认为国际政治的现实不是战争和冲突,只是大家“观念不清”,而外交的作用便在于这种去除观念不清,而非欧洲传统外交所表现出的扭曲了人类爱好和谐的本性。

欧洲传统外交家们更倾向于认为国家之间冲突摩擦不可避免,外交家需要去调和利益。

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凡事涉及打过的侵略行为,从没有依集体安全原则而被击溃的例子。

例如1932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甚至是在二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后,也一样有极大的局限。

而作者最后分析,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只要三个最强国(美德苏)不包括在内,“普遍的集体安全原则仍永远行不通”。

美国适时地退出了国际舞台,而德苏却又是极为特殊的两个国家。

除去理想主义的解决办法,作者而后分析了英法苏之间结盟失败的原因,法国在其中扮演着主动角色,地缘政治带来的不安定感使得法国急于寻找英国的合作,但是英国认为法国才是主要威胁而非日益复苏的德国,并主张:胜利后要重建国际秩序就必须让额敌人重返国际社会。

大外 交读书笔记

大外 交读书笔记

大外交读书笔记《大外交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大外交的书,这可真是让我大开了眼界!书里讲的那些国际间的纵横捭阖、利益权衡,就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只不过武器变成了谈判桌上的言辞和背后的谋略。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提到的一个真实的外交事件。

那是在两个大国之间,因为一些贸易争端,局势变得紧张起来。

一方提出了一系列强硬的要求,另一方则巧妙周旋,试图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先说这提出要求的一方,那架势可真是咄咄逼人。

派出的外交代表团个个表情严肃,言辞犀利,一开口就是各种数据和条款,把自己的立场说得那叫一个坚定不移。

他们在谈判桌上,那眼神仿佛在说:“这就是我们的底线,没得商量!”而另一方呢,面对如此强大的压力,却表现得相当沉着冷静。

他们的代表团成员总是面带微笑,不慌不忙地回应着对方的每一个要求。

每当对方抛出一个难题,他们不是急于反驳,而是先认真倾听,然后再有条有理地分析其中的利弊。

有一次,谈判陷入了僵局。

双方互不相让,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这时,对方的一位代表突然拍了桌子,声音提高了八度,那气势仿佛要把房顶给掀了。

而我方的一位资深外交官呢,只是轻轻喝了一口茶,然后缓缓地说道:“别着急,朋友,咱们坐下来慢慢谈,总会有办法的。

”就这么一句话,瞬间让紧张的气氛缓和了不少。

在接下来的谈判中,我方代表充分展示了他们的智慧和耐心。

他们详细地阐述了我方的立场和利益,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对方的关切。

他们拿出了一份又一份的详细报告和数据,用事实说话,让对方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要求。

为了打破僵局,我方还主动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方案。

这些方案既考虑了我方的核心利益,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对方的需求。

每次提出新方案,我方代表都会耐心地解释其中的细节和好处,让对方能够清楚地看到合作的前景。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艰苦谈判,双方终于达成了初步的共识。

当协议签署的那一刻,整个会议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每一位外交官心中的那份欣慰和自豪。

《大外交》读后感

《大外交》读后感

《大外交》读后感当阅读完最后一页《大外交》时,我不禁为书中呈现出的大国间纵横睥睨,外交世界里的变幻风云所折服。

全书的共三十一章,每一章都环环相扣,相得益彰,让人忍不住像走迷宫一般,对前路一无所知却又充满向往。

从第一章开始,就如同一副宏大的画卷缓缓的展开,轻描淡写了诸国的外交历史,欲说还休的点画了他们的外交走向,让人忍不住往下阅读,一问究竟。

细数《大外交》中提到的那些历史人物,现实主义如罗斯福,理想主义如威尔逊,战争狂人如希特勒,铁血睿智如俾斯麦等等,每一笔都宛如行云流水般传神的时那些原本写在平面上的人物立体化了,一个个仿佛呼之欲出。

连斯大林一个狐疑的眼神,丘吉尔一个微妙的表情这样细节之处都被基辛格这样大师级的人物细腻刻画出。

当然这幅画卷的背景也很广阔:如果以时间为主轴的话,从一战到二战到冷战,再到朝鲜战争和越战,以及后来的冷战。

在这时空交错的画卷上,我们看到了外交场上风雨变幻,国家间关系微妙复杂。

而国家命运的航船往往掌握在舵手——掌权者手中,有人优柔寡断就有人蛮横霸气,有人微笑就有人哭泣,有人抓住历史的机遇就有人被历史所淘汰。

《大外交》的执笔者基辛格沉着大气的勾勒出了整个如史诗般的一部二十世纪外交史。

我们从大外交里的来看一战:当史学家们还在为谁该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负责而持不同意见争论时,基辛格却点出了“举不出是任何单一国家导致如此疯狂的迈向毁灭”。

他从各国外交风格出发,把一战前欧洲诸国的心态都有条有理的剖析清楚来看,最后得出结论:“欧洲国家把均势扭转为武器竞赛,却未能意识到现代科技与大规模征兵,已使爆发全面性战争成为国家安全及整个欧洲文明最大的威胁”诚然,德国和俄国完全失去了节制。

从一战到二战,历史的车轮碾过一圈。

其中发生的外交事件错综复杂令人眼花缭乱,更加扑朔迷离的是隐藏在背后的国与国之间的勾心斗角,博弈角逐。

不得不说《大外交》作者基辛格独具慧眼,将这其中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看了个清楚明白:一战后法国饥不择食的外交政策,英国缘木求鱼式的均势外交,法德的苦大深仇,英法的历史恩怨,苏联的半路杀出,美国“理想主义”的游说,诸国对刚提出来的“集体安全”概念的摸不着头脑,最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德国作为一个战败国的复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大外交各章读书笔记篇一:大外交读书笔记集锦基辛格笔下的越战以来美国外交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大外交》的分析作者:黄涛摘要:本文基于基辛格博士《大外交》一书第25至31章,对越战以来美国外交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试图在此基础上理解美国外交本质,文章最后分析了越战以来美国外交历史对于中国开展对美外交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基辛格;外交;美国;中国《大外交》(Diplomacy)一书是美国著名外交家、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博士的重要代表作。

该书最初出版于1994年,中文版出版于1998年。

仔细阅读下来发现,该书无论是英文版还是中文版,都具备幽默、风趣与智慧的特征。

正如一则评价所言,“作者凭其致力于外交事务的亲身体验,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智慧和幽默的文笔,展示了自黎塞留以来特别是二战后几十年世界外交政治的诸多重大事件,以其独到见解分析了世界各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提示了美国外交风格的差异,重点提示了美国外交政策的思想实质”。

(百度百科,“大外交”词条)可以说,该书不失为一本外交学力作。

除此之外,这本书也是国际政治学乃至历史学的重要作品。

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理解美国外交运作和外交思想的重要平台,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在世界上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和中国国家利益息息相关的美国外交决策、外交思想真实情况。

鉴于全书乃70余万字的鸿篇巨制,而本书评又有篇幅的限制,因此笔者与其选择对全书进行无关痛痒的、泛泛而谈式的评论,不如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对该书的重要章节进行深入思考。

基于此,本文选择该书第25章至第31章内容进行重点思考,在这7章中(约占全书四分之一内容),作者系统论述、分析了自越战以来美国外交历史,在内容上有其完整性。

本文主要意图是,试图理解这段历史时期内美国外交的变化以及美国外交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思考中国应该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对美外交。

一、从艾森奥威尔到里根:基辛格笔下的越战以来美国外交回顾美国介入越战,根据基辛格博士的理解,主要是基于普遍适用的价值观,目的在于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尤其是中南半岛的扩张。

而之后美国历届政府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考虑,都维持了这场后面被认为是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进行的错误战争,直到尼克松总统艰难地将美国军队从越南战场撤出去。

尼克松当时的举动虽然勇敢,但在美国政界却遭受到比较的质疑。

尼克松的现实主义外交风格,显得与美国的理想主义传统不协调。

基辛格说:“由于美国人对外交政策的思考,自从威尔逊总统以来即受自由派思想的影响,因此一下子尚不能接受尼克松式的外交政策。

”(《大外交》,686)现实主义外交在当时美国备受争议也说明了当时美国理想主义在外交决策中占有重大的影响地位。

基辛格博士在《大外交》第27章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描述了美国外交的一贯心态,或者至少在越战时期体现得特别突出的心态。

他是这么说的:“美国太过理想主义,不能基于国家利益制订其政策,又在战略理论上太过执着于普遍战争的条件,以至于不能掌控她不熟悉的,可又政治、军事目标纠缠在一起的战略目标。

美国人受到自以为其价值观可以普世通行的影响,过度低估了在一个深受儒教思想影响的社会要推动民主化的障碍,也低估了一个外力侵凌频仍的民族,追求政治目标时的意志力量。

”(《大外交》,646)也就是说,尼克松前几届总统,基于意识形态和推广美式民主的目的而发动越战,体现了浓厚的理想主义。

而尼克松则是现实主义外交的代表,他处处以美国利益为外交的目标和准则。

尽管尼克松也多次公开谈论美国对外的目的不是贪图任何人的领土,不想主宰其他人民,所追求的是和平生存的权利,而且不仅是为了美国自己,也是为了全球人类,是为了维护和平和自由,(《大外交》,652)但在实践上他是现实主义做法。

对于福特总统,作者着墨不多。

基辛格博士对里根总统的外交有较多的评论。

基辛格认为,里根总统总体上倾向于理想主义的,可以称之为现实的理想主义,而且里根对于苏联的瓦解有着真正的关键性的作用。

对于导致苏联寿终正寝的重要因素,基辛格认为“真正发生扭转作用的却是里根”。

(《大外交》,707)谈到里根的外交风格时,基辛格说:“如果说里根处理意识形态冲突的方式是简化版的威尔逊主义,他对此一斗争如何解决的观念也一样根基于美国的乌托邦思想。

”(《大外交》,712)里根的个性在于他真心想在全球推广美式的民主价值,甚至不惜以强力要求美国的不民主的伙伴推行民主改革。

比如他对智利、菲律宾的独裁政权施加强大压力要求推行民主化改革,从而导致两国政府被推翻。

舍此,里根领导下的美国政府还帮助苏联的敌人,并直接与苏联展开军备竞争,最终拖垮了苏联。

二、从基辛格笔下的越战以来美国外交史看美国外交本质首先,以理想主义为根。

美国无论是对外侵略,还是参加各种战争,参与各种国际纠纷,都打着人权、道德、人道和民主自由的旗帜。

赤裸的现实主义外交态度或者口号在美国人民心目中很难被普遍接受,尽管这种外交的目标完全是为了美国人自身的利益。

威尔逊主义传统在美国根深蒂固,威尔逊主义对人性持乐观态度,相信集体安全,相信民主自由和美好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强调通过司法解决争端等,同时威尔逊主义对美国人的道德优越性无比自信。

其次,相信美国例外论和美国的道德优越性。

美国人坚信美国例外论(Americanexceptionalism),认为上帝眷顾美国人,美国这块大地与世界其他地区不同,由此而来,他们认为美国人有一种道德优越性。

这两种东西使得美国人容易以一种救世主的态度搞外交,自认为美国是全世界自由的灯塔,美国人的强大是全世界的福利所在。

道德优越性推动美国积极干预世界事务,在全世界范围制造矛盾和灾难,尽管也给世界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后果。

美国人常常或真诚或虚伪地在全世界以自由和人权之名,行“世界警察”之职能。

第三,美国外交始终不忘美国利益,现实主义巧妙躲藏于理想主义旗帜之下。

实际上美国从未忘记其国家利益,美国人在世界上行侵略之举动比比皆是,比如发动美西战争,侵略古巴,侵略朝鲜,在新中国成立后封锁中国并干预中国统一等。

与他国不同的是,美国的外交常常打着美丽的旗帜,具有非常强的欺骗性。

美国人虽然自称从不为利益而战,只为原则而战。

(《大外交》,751)但是实际上,如果独裁政权不关乎美国利益,则无论其如何侵犯人权,美国一般是不会去干预的。

美国推广自由和民主的口号下,掩藏着真正的目的——美国的国家利益。

第四,美国外交比较强调均势。

无论是尼克松,还是后来的里根等人,都无一例外强调均势是世界和平的基础,美国外交的重要目标是维持世界均势。

尼克松有一段话特别清楚地表达了美国人对于均势的认识。

尼克松说:“我们必须记得,世界历史上享有相当长期和平的惟一时期,是实力均衡存在的时期。

”(《大外交》,651)不过,实际上,现在美国追求的均势是一超多强下的均势,而非美国、俄国、日本、中国、欧洲实力相等的均势。

第五,美国外交关注世界形势,认为世界的稳定,尤其是那些偏远地区的形势与美国的安全和繁荣有重要关系。

也就是说现在的美国走出了孤立主义外交窠臼,她关注世界,认为美国利益之维系还依赖全球的局势。

第六,美国外交呈较大的波动性,受政党和民意影响比较大。

在《大外交》一书中,我们看到美国不同的总统外交的风格和基调是不同的,美国外交受到国内政治的影响非常大,其中政党因素、民意和国会的作用比较大,甚至民意有时候成为决定性因素。

任何一个美国总统都不能完全不顾民意而自行推行外交政策。

三、对中国对美外交的启示意义第一,中国对美国外交本质应该有清醒认识。

美国的外交深受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影响,美国外交可以说是一种带有理想的现实主义,其基本点在于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

美国常常打着人权和自由的旗帜干预他国政治,而本质却在于获取美国的国家利益。

对这一点,中国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有的时候,美国人推行民主也不乏真诚,她真诚地以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应该推向全球,中国也应该认识到这一点。

基于美国在外交中总是想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对方,中国政府在外交时需要对此加入注意,维护中国的社会制度和中国的生活方式。

第二,充分认识到美国外交的独特性。

美国人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文化,强调美国例外论和道德优越性,她有其独特的外交逻辑,中国应该对其有足够的研究和把握。

中国需要认识到美国和欧洲的外交风格并不相同,而且两者的利益也有不同之处。

美国人对于欧洲的外交政策、外交传统有不欣赏的一面,自认为自己在道德上高于欧洲。

第三,中国对美外交应该重视长远利益。

基辛格认为,美国在历史上曾犯了相关的错误,如对俄国外交,很多时候以俄国国内政治决定亲疏态度。

基辛格强调美国的对俄政策应该配合长久利益。

(《大外交》,758)实际上,这些经验对中国外交非常有启发意义。

中美外交同样也不能以短期利益、短期问题为出发点,而应该首先考虑长远利益。

中日外交也如此,对方都应该优先考虑长远利益。

敌对的日本对中国是没有好处的。

而目前而言,中国对美日的外交有时候有情绪化之嫌疑,对于长远利益考虑不够。

最后,加强对美国外交的研究。

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中美关系对中国而言非常重要,而高明的对美外交是维持良好的中美关系的基础。

鉴于美国外交的复杂性,美国领导人更替对美国外交的决定性影响,我们有必要加强对美国外交传统、美国领导人性格和政治观、美国外交制度等的研究,以期更好地发展对美关系,维护中国国家利益。

参考文献[1]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顾淑馨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1).[2]金正昆.外交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7(1).[3]百度百科.“大外交”词条.网址:/view/770255.htm?fr=ala0,访问日期:20XX年12月21日.[4]吴建民.外交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12(1).[5]徐萍、李洪影.论美国外交的政治特征[J].辽宁工学院学报,20XX(4).[6]习蕾.论美国外交中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J].青年科学,20XX(7).理想主义和虚伪无耻---读《大外交》文/爱谁是谁最初看到这本基辛格的《大外交》还是好几年前在网上随意浏览时无意中(:大外交各章读书笔记)发现的网上版本。

当时便如获至宝,全心全意投入到阅读中去了。

不过,很遗憾,网上的那个版本十分不全,因此最后十分的不尽兴。

然后是三年到北京出差,在首都机场的书店里看见了这本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大外交》,当即买下。

很遗憾的是,买下之后,由于世俗生活的诱惑,却很少再有时间认真地静下心来读这本书,而只是在偶尔郁闷无事的时候拿出来翻上几页。

其间,甚至,将此书置于一友人处长达一年之久。

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

虽然我的那位友人也并未认真地翻上几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