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东亚现代化
历史复习现代化与东亚的变革

历史复习现代化与东亚的变革近代以来,东亚地区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与现代化进程。
这些变革与现代化的背后隐藏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也塑造了东亚地区的文化、社会和政治。
本文将通过对东亚历史的复习,重点关注现代化与东亚的变革之间的相互影响。
一、东亚的现代化进程1. 近代以来的东亚社会变革近代以来,东亚地区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包括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教育体系和价值观念等方面。
这些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国家的影响,尤其是欧洲列强的殖民统治和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
东亚社会逐渐步入现代化的道路,国家开始注重工业化和国家建设,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 东亚现代化的共同特点尽管东亚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首先,东亚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注重教育的普及和科技的发展。
教育被视为培养现代人才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其次,在工业化方面,东亚国家侧重于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通过发展制造业出口来获取经济发展的动力。
二、日本的现代化与东亚的变革1. 高度现代化的日本日本是东亚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极。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历了令人瞩目的现代化变革。
日本政府积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并以此作为增强国家实力的手段。
同时,日本还注重教育体制的改革与现代思想的传播,旨在培养现代化的人才。
这些措施使日本成为迅速发展的世界大国。
2. 日本对东亚的影响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对东亚地区的其他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日本的现代化成功激励了其他东亚国家向日本学习,并效仿其现代化模式。
其次,日本在东亚的军事扩张以及对朝鲜半岛的殖民统治,也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
这些影响使得东亚地区的变革进程愈发复杂与纷繁。
三、中国的现代化与东亚的变革1. 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尝试近代以来,中国积极尝试实现现代化。
清末中国面临许多问题,包括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国内社会动荡。
为了提升国家实力,中国引进外国技术和学问,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自强运动、戊戌变法和中国共和国的成立等。
东亚的政治权威与现代化

东亚的政治权威与现代化【摘要】东亚地区历史悠久,拥有多样的政治权威体系,这对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东亚,政治权威与现代化的关系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东亚政治权威对现代化的影响入手,分析中国、日本、韩国和台湾各自的政治权威与现代化情况。
通过比较这些东亚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现代化进程,揭示政治权威对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结合当前形势展望东亚地区的政治发展和现代化趋势,探讨政治权威与现代化的未来关系。
东亚地区的政治权威与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而又扑朔迷离的话题,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东亚、政治权威、现代化、历史、中国、日本、韩国、台湾、影响、关系、发展、展望。
1. 引言1.1 东亚地区历史政治权威东亚地区历史悠久,拥有丰富的政治权威传统。
在古代,东亚诸国都曾出现过不同形式的君主制度,如中国的皇帝制、日本的天皇制、韩国的王朝制等。
这些政治制度在东亚地区长时间存在,并深深影响着当地社会和文化。
中国的皇帝制是东亚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政治权威形式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封建王朝的国家,统治者以君主为中心,实行专制制度。
这种政治制度在中国长期存在,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皇帝才结束。
在这之后,中国进入了动荡不安的时期,政治权威受到了严重挑战。
相比之下,日本的天皇制在东亚地区也有着重要地位。
日本的天皇被认为是神的化身,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国家政治围绕着天皇展开。
尽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天皇失去了大部分权力,但天皇依然是日本社会的象征和精神支柱。
韩国的政治权威则受到了中国和日本的影响。
韩国自古以来也是一个王朝国家,国家政治以王室为中心。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韩国的政治制度也发生了变革,王室逐渐失去了实际的政治权力。
东亚地区的政治权威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当地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理解东亚地区历史上的政治权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讨东亚现代化的进程。
1.2 东亚现代化进程从东亚地区历史政治权威的角度看,现代化进程不仅仅是经济现代化,更是政治和社会现代化。
亚洲的现代化进程有何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亚洲的现代化进程有何特点及其历史意义亚洲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之一,其现代化进程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亚洲的现代化进程呈现出多样化和不平衡的特点。
从地域上看,东亚、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等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路径和速度存在显著差异。
东亚地区如日本、韩国等国家在战后迅速崛起,通过引进先进技术、重视教育和高效的产业政策,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工业化;而西亚的一些国家则依靠丰富的石油资源开启了现代化的步伐,但在经济结构多元化方面面临挑战。
在发展模式上,亚洲各国也各具特色。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积极学习西方的技术和制度,同时保留了自身的文化传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则在改革开放后,结合自身的国情,逐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
亚洲的现代化进程具有强烈的政府主导色彩。
许多亚洲国家的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例如,韩国政府通过制定明确的产业政策,引导资源向重点产业集中,促进了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中国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育在亚洲的现代化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亚洲国家普遍重视教育,将其视为提升国民素质、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日本、韩国等国家在教育方面投入巨大,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为科技研发和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亚洲现代化进程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亚洲各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并非完全摒弃传统文化,而是努力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寻找平衡。
例如,在建筑设计、艺术创作等领域,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既展现了现代的创新精神,又传承了民族的文化基因。
亚洲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首先,它改变了亚洲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
过去,亚洲许多国家处于贫困和落后状态,在国际舞台上缺乏话语权。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亚洲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全球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上升,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其次,亚洲的现代化为全球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和经验。
东亚近现代史的发展与变革

东亚近现代史的发展与变革近现代史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期,东亚地区也不例外。
在这个时期,东亚国家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这些变革对于东亚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东亚近现代史的背景。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略使得东亚国家陷入了危机之中。
中国的鸦片战争、日本的明治维新以及朝鲜的被迫开放等事件,都是这个时期的重要标志。
这些事件不仅改变了东亚国家的政治格局,也对东亚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东亚近现代史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东亚国家纷纷进行了政治体制的改革和现代化的探索。
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包括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试图摆脱封建专制制度,实现现代化的转型。
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成功地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革,成为了东亚地区的一股强大力量。
朝鲜也在这个时期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试图摆脱对外依赖的局面。
然而,东亚近现代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在这个时期,东亚国家面临着来自西方列强的压力和威胁。
中国在鸦片战争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失了主权和领土。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开始了对外扩张,先后侵略了朝鲜、中国以及其他东亚国家。
朝鲜则在被迫开放后成为了列强争夺的焦点。
此外,东亚近现代史的发展也受到了社会变革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东亚国家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封建社会逐渐被现代社会所取代,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成为了这个时期的重要特征。
同时,东亚国家也面临着来自农民起义、工人运动以及其他社会运动的挑战和压力。
然而,尽管东亚近现代史的发展充满了变革与挑战,东亚国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中国在辛亥革命后建立了共和国,实现了政治体制的转型。
日本通过现代化的改革成为了世界强国,并在二战后成为了亚洲的经济大国。
朝鲜则在独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东亚近现代史的发展与变革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期。
东亚国家在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力时,积极进行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改革,试图实现现代化的转型。
东亚权威政治与现代化

有效的限制 和 约 束 而 起作 用 的
“
因 此 在 西方政治 学 中
”
史表 现 惊 人 地 相似 此 后
、
。
,
1 96 1
年
月 以 朴 正 熙 为首的
, “
,
这 种 立 宪 政府 也被 称 之 为 有 限 政 府 r e
n
t (
e h
t hmi
d e
g
o v
青年军 官通过 政变 建 立 了 军 人 政 权 正 是这 一 以 军 事 力 量为 后 盾 的 形 式 上 具有 宪 政象 征 的 第 三 共 和 国 和 第
,
型 一 种是 日 本 南 韩 台湾 和 新 加 坡的权 威 政体 这 些 国
、
、
,
家 和 地 区 在 面 对西 方 挑 战 的 过 程 中 逐渐 形 成具 有 现 代
o e 化 导 向 的权 威 政体 ( m d r
,
其 次 让我 们来 看 南 韩 南 韩 在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结束
以 前是 日 本 的殖 民 地 独 立 后 曾 经 历 过 李 承 晚 十 二 年 的
is
m ) 是十分精 当的 他 指
。
出 在 日 本 一 方 面 天 皇 作为 日本 国 民 的最 高家 长统治 着 国 家 另 一方 面 日本政 体 又 在形式 上 遵循 着 近代 立宪 主 义 的进 步 的各 项原 则 天 皇 制把近 代立 宪 主 义嫁 接 到
, ,
,
年 的时间 内 在 现 代化方 面取 得 重大的进 展 八 十年代 初 期 韩 国 第 二 代军 事 强 人 全斗焕 上 台 以
。
。
、பைடு நூலகம்
东亚的政治权威与现代化

东亚各国和地区在其现代化过程中究竟采取何种政治形态来适应发展的需要?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形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种政治形态在多在大程度上对其现代化的成功起到推进作用?它具有那些消极特征和问题?这是东亚现代化研究中特别受到学者们关注的问题。
然而,迄今为止中国学术界尚未对这些重要的问题从学术上进行系统的研究。
要研究东亚的政治形态与东亚现代化的关系,就必须在大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发展政治学、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学等边缘社会学科的方法,从多种角度进行分析。
这里,特别重要的是,必须对日本、韩国、新加坡、我国台湾这四个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过程中的权威政治形态的形成、权威合法性的基础、权威政体向后权威政体和民主政体的转变的历史过程、这种转变的社会经济和历史条件,分别进行个案的研究和探讨;只有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并进而对东亚与南亚、南美的现代化过程中的权威政权进行比较,才有可能概括东亚型的权威政体所具有的某种共同特征。
对东亚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权威形态的研究,是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的政治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
它不仅有助于深入认识政治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分析非西方后发展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国家权威面临的各种挑战。
国家权威作为一支“看得见的手”,在社会、政治和经济整合中以及在创造市场经济的“看不见的手”的过程中的作用,国家与发展中的市民社会的关系,这样一些涉及国家的现代化功能的重大课题,近年以来,越来越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注意,而东亚各国和地区的现代化的研究本身又可以为这些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东亚权威政治研究的启示意义】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现代化在国情条件诸方面与上述东亚国家和地区有着很大的区别。
但是,中国在历史文化和与民族性方面,在高度集中运行的政治社会体制向以市场型的运行体制的结构转型方面,均与东亚各国和地区有着类同之处。
中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市民社会、市场化的企业与地方的自主系统的发展,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的脱序或失范的出现,国家权威同样也面临着种种挑战。
日本和东亚的现代化进程和变革

日本和东亚的现代化进程和变革作为世界上知名的快速现代化国家之一,日本的历史充满了变革、决策和创新。
东亚也是这些变化的见证者之一,包括中国,韩国,台湾等地区在内的东亚国家,也都走过了其自己的现代化史。
在这个日益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时代中,学习东亚的现代化历史,为我们全球生活的未来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日本的现代化从1500年前的飞鸟时代到战国时代,日本一直是被称为属于东亚的封闭国家。
但是,随着明治维新的到来,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开始了。
这个时期以工业、教育、政治和农业上的革新为主要特点,是日本现代化的一个巨大飞跃,也是日本成为强大国家的开始。
在此期间,日本国内启动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运动。
通过施行技术升级,知识普及和土地管理等政策,日本的森林、水利和港口建设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同时,手工艺也逐渐被机械化所取代。
日本的制造业在欧洲和亚洲之间占据了好几个市场,人们在衣食住行中都有了更多的选择,普通家庭享有的福利也在增加。
一幅幅街头繁忙的画面,众多的客户和商店老板热情互动的景象,都是工业化和现代化运动带来的成果。
与此同时,教育和政治领域也得以彻底重组。
在明治时代中期,日本进行了全国性的土地调查和国民普查,这些数据为现代化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此外,新的宪法也确立了日本现代化的政治和社会体制。
东亚的现代化变革除了日本,东亚的其他国家也逐渐步入了现代化的大道上。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现代化的基石,也是中国实现自己目标的重要时期。
韩国的现代化模型则是更侧重于集中式的国家体制和技术创新,而这使得韩国变成了亚洲上的“小巨人”。
台湾也在浴火重生,极力发展经济和外交,并在世界市场中完成了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型。
在东亚的现代化历史中,似乎每一个国家都在寻找着自己的发展方式,通过自身的市场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自我实现。
当今,东亚的现代化进程已经超越了原来的界限,几乎延伸到全球。
以日本为例,最初的现代化运动带动了全球的商业和制造行业改变,而今天,日本就是全球最有创造力制造业的力量之一。
近代东亚的现代化进程与西方学术传统的接纳

近代东亚的现代化进程与西方学术传统的接纳近代东亚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等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迎来了现代化进程。
与此同时,西方学术传统逐渐被这些国家接纳并融入其国家发展战略中。
本文将探讨近代东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以及与西方学术传统的接纳之间的关系。
一、近代东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1. 社会制度改革:近代东亚国家纷纷进行了社会制度的改革,废除封建制度,推行近代国家制度。
2. 政治现代化:东亚国家开始实行现代政治制度,引入选举制度、宪政模式等。
同时,国家机构改革也成为了政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3. 经济发展:东亚国家积极借鉴西方的经济模式,推进工业化进程。
日本以其日本式管理模式,成功实现了近代化的经济腾飞。
4. 教育改革:近代东亚国家注重教育发展,推动普及教育,培养人才,提升整体国力。
二、西方学术传统的接纳与融入1. 学术传统的引进:近代东亚国家希望借鉴西方的学术经验和科学技术,开始引进西方的知识体系。
以日本为例,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广泛引进西方学术,建立了以文部省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体系。
2. 教育模式的改革:近代东亚国家的学校教育开始用西方教育模式,学科设置和教学方法方面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
这使得东亚国家的教育更加注重实践和创新。
3. 学术研究的融入:东亚学者积极学习西方的学术研究方法,并结合本土文化进行创新。
他们开始运用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如经济学、政治学等,用以解决自身国家的问题。
4. 文化交流与学术交流:近代东亚国家的学者和知识精英积极与西方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三、现代化进程与西方学术传统的互动关系1. 互为推动力:现代化进程需要西方学术传统的支持和指导,而西方学术传统的接纳又促进了东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双方共同推动了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2. 学术传统的创新与传承:东亚学者在接纳西方学术传统的同时,也注重本土文化传承和创新,形成了东西方学术相互交流互补发展的局面。
3. 适应本土实际:东亚国家在接纳西方学术传统时注重与本土实际相结合,不盲目复制西方的模式,而是根据自身国情进行改造和适应,实现了实际情况与学术理论的协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东亚现代化摘要中日韩三国的发展是以东亚传统文明为主体的现代化创新机制,是不同于西方文明主体的现代化,这是对世界现代化历史的创新。
同时,东亚传统也创造了多元化的现代化模式。
东亚现代化模式说明这种文明传统本身具有能与现代观念兼容的多元并存等主体特性,由此,可对当代世界各民族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新的选择机制。
关键词:东亚现代化东亚现代化的历史价值,东亚现代化对世界说明:现代化并不是只有一种模式,并且,完全有可能以一种古老的传统文明为主体来构建现代化模式。
从公元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起,到2010年中国经济基本抵制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东亚地区的中国、日本和韩国在传统文明基础上所进行的现代化,创造了世界现代化历史、也是比较文化史上的奇迹。
东亚国家特别是中日韩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模式,与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殖民地与先进科学技术现代化模式完全不同。
东亚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形成于一种深厚的文明传统之上,这种文明传统是东亚数千年文明创造与交往的结果。
必须说明的是,这里指的是现代化进程,并不是说已经实现现代化——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并未能实现完全的现代化。
欧美现代化是在西方文明基础上形成的,早自16世纪的英国工业化开始,经过18世纪西欧的产业革命,欧美国家基本建立了现代化的社会模式。
直到现代为止,相当多的西方专家仍然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
但东亚地区的现代化意味着:“西方文化的普遍的现代化”并未出现。
美国社会学家首先提出了“现代化理论”。
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帕森斯全面提出了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学说,认为现代化本质上是理性化的进程,西方社会是现代化的主要实践,以美国最具代表性;美国的现代化将会向全球扩展,成为世界不可阻挡的潮流。
美国的现代化理论在20世纪50至60年代最为兴盛,进入70年代后则受到理论界的批评。
特别是美国式的现代化社会模式在现实中暴露出许多问题,这是当初乐观的理论家们所始料未及的。
但是,如果以为美国式的现代化理论就此寿终正寝了,也是一种不切合实际的想法。
我们认为,从语义上来说,现代化就是以主体的历史定位所划定的社会主要发展态势,这种态势具有引领时代的普遍性标准,它是相对于旧有的社会生活状态而言的。
现代化不是某一历史时代或某一民族文明所特有的。
世界历史上,东西方民族都曾经在相对的历史阶段达到过历史的现代化,并且都曾经引导过现代化的潮流。
从宏观来说,早在公元前10世纪之前,世界主要文明已经实现了古代农牧业的“现代化”。
这种现代化是相对于当时尚处于渔猎生产或是更落后生产形态的其他民族而言的,前者启蒙后者,如同今天西方文明将其科学技术向世界其他地区传播一样。
詹姆逊在谈到现代性时强调,我们必须把现代性历史化、阶段化。
我们则强调,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概念,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已经存在过现代化的事实。
从16世纪以后,工业文明崛起,到18世纪之后,欧美实现了工业文明语境下的现代化。
因此,我们当前所说的现代化是指工业文明的现代化。
工业现代化有它的基本特征,它的主要思维方式是理性的,思想观念是启蒙的。
这一现代化在生产方式上以工业化为主要标志,商品生产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商品经济取代封建经济,这是社会经济领域的主要标志。
社会生活中的城市化、政治生活中的民主化、社会的法治化、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的推广、民众文化水平提高与主体意识突现等等,这些都是当前现代化的主要表现与内容。
东亚现代化对世界说明:现代化并不是只有一种模式,并且,完全有可能以一种古老的传统文明为主体来构建现代化模式。
“欧化”模式与日本日本现代化的主体并不是“欧化”,而是日本的民族化。
日本文明是以日本传统为主体,以传统儒学与释学、日本的神道教与西方思想共同构成的。
日本的现代化是西方化或是“欧化”模式吗?这个问题早在明治维新时代就存在,直到今天还有争论。
相当流行的看法是:日本自明治之后,进行了“脱亚入欧”式的现代化,即实行了西方式的现代化,其结果是,今天,日本参加了西方国家首脑会议,被认为是亚洲的“西方国家”。
但我认为,日本的现代化从其进程与实质来看仍然是一种以本民族文化为主体的现代化,在其进程中,日本吸收欧美的思想体系,除了基督教文明之外,还有启蒙主义者的社会理想与民主制度,极大地改变了日本的社会制度与政治道德法律体系。
但是日本模式仍然保持了日本文明的主体地位。
在政治上,伊藤博文受命主持起草1889年新宪法,借鉴欧洲君主立宪制度,但赋予天皇至高无上的权威,保持了日本特色。
如美国历史学家墨菲所说:“伊藤热情鼓吹现代化,尤其在访问西方以后,但他也懂得需要在政治上妥协,需要使西方模式适应日本的传统、环境和价值观。
”不但在政治上如此,从日本的文化体系而言,虽然深受欧洲的资本主义观念影响,但是仍然保持了传统,日本从唐代中国输入了儒学与佛学,接受了中国文学广泛深入的影响。
从语言文字直到道德观念,这种影响深入骨髓。
直到今天,我们都能看到,佛教与儒学仍然在日本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并不只表现在那些佛寺被列为文化遗产古迹;更重要的是千余年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思维方式、行为特征直到语言文字,这是日本人民的独特创造。
所以我认为,日本现代化的主体并不是“欧化”,而是日本的民族化。
日本文明是以日本传统为主体,以传统儒学与释学、日本的神道教与西方思想共同构成的。
以色列学者艾森斯塔特认为:“例如,印度的民主,就是当代社会研究中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如果从人数上来看,印度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立宪制度国家,但是大多数理论却无法适应印度的状况,可见这些理论是有毛病的。
这是另一种民主,它非常强大,但是有别于欧洲与美国的民主类型。
我们经常忘记欧洲与美国的民主也是不同的,日本则有另一种立宪民主。
所有这些制度都是民主的,但是政治文化、游戏规则(或不如说作为权威基础的规章制度、义务等等)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他认为,现代性是有差异的,如果承认这种差异,也就意味着承认多元现代性这个核心概念。
艾氏明显受到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状态的启示,从欧洲工业科技发展的单一模式,转向多种类型发展模式,承认20世纪60至70年代“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与20世纪末期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创造了不同于欧洲经济的发展模式这一现实。
艾氏特别重视“现实”,他认为文明本质上就是一种现实,如西方文明就是基督教的现实,而中国、印度与日本的文明就是东方文明的现实。
如果脱离这种传统与现实,就会走向反面;日本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走上军国主义,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背离了传统文明的道德伦理观念,接受西方殖民主义观念,对邻国发动殖民战争。
历史证明这不但给其他亚洲人民带来痛苦,也给日本人民带来灾难。
战后日本文化发展中抛弃全盘西化的观念,一定程度地回归传统文明,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的名著《菊与刀》里说道:“而他们的体系则是独特的,既不是佛教的,也不是儒教的,而是日本式的——包括日本人的长处和缺点。
”日本的体系是独特的,也正是因此,它才是日本人民对世界的独特贡献。
韩国:传统与现代思想的融合韩国对传统儒学的坚持与对西方思想的引进同等重要,特别是传统的国家民族至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重视教育等方面,都得益于东亚的传统。
20世纪60至70年代,亚洲出现了一种现代化的新模式,新加坡、中国的香港和台湾、韩国的经济突飞猛进,进入世界前30名以内,被称为“亚洲四小龙”。
这些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不再处于明治维新时代的历史语境,也没有殖民主义的干扰,这些地区引进欧美的思想与传统的东亚文明、本民族的传统相结合。
从东汉时期起,朝鲜内乱不断,以后发展为三个主要国家即南方的新罗、百济,与北方的高句丽之间的对立。
新罗统一全国后,中朝之间以大同江为界,大同江以南为新罗,大同江以北为唐所属。
双方交往密切,陆路交通有辽东过大同江直到朝鲜的路线,海上则早就有与朝鲜之间的航线,这条航线从现在的山东半岛出发,经渤海到朝鲜半岛,如果继续航行,则可以直达日本,秦汉时期已经形成水陆兼济的交通路线。
中国的冶铁术从战国时期就已经大量传入朝鲜,朝鲜进入铁器时代后,农业生产大发展,中国茶叶、棉花的种植到唐代也陆续进入朝鲜,使朝鲜社会经济繁荣。
北方的高句丽与中国土地相连,最早接受中国思想文化,然后向百济与新罗传播,形成了中朝文化交流的高潮。
儒释道思想传入朝鲜后,朝鲜各地建立太学监与佛寺,学子们纷纷学习中国经典,撰写中国诗文,汉字是主要文字。
公元375年,高句丽建立肖门寺,安置来自中国前秦的高僧顺道,标志着中国佛教正式传入朝鲜。
也就在这一时期,高句丽开始用汉文记载国史,这部史册是朝鲜第一部历史,名为《留记》。
中国佛教壁画也传入高句丽,画中描绘的奏乐活动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乐器七弦琴,这种七弦琴经过朝鲜乐师的改良,称为玄琴。
百济的第一部史册产生于4世纪,是用汉字写成的《书记》。
公元534年至541年,百济派使者进入中国,请南梁派高僧与工匠到朝鲜,均得到梁武帝的应允。
唐代以后,大批的朝鲜留学生与僧人进入中国,中朝之间的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从1392年到1910年,朝鲜接受中国文化影响,并且与日本一样成功地本土化,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朝鲜民族文化,成为亚洲太平洋文化体系的一支。
韩国的现代化进程学习了日本的经验,优先发展轻工业与消费产品,继而进入重工业与机器制造业,以出口贸易和劳动力密集的制造业起家,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跻身于发达国家之列。
韩国对传统儒学的坚持与对西方思想的引进同等重要,特别是传统的国家民族至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重视教育等方面,都得益于东亚的传统。
这些文明基础与来自于西方的民主化制度互相结合,形成了极为鲜明的特色。
澳大利亚学者李瑞智、黎华伦的《儒学的复兴》一书中曾经指出:“四小龙之所以成功,其因素和日本有所不同。
其一,他们采用的得以获得成功的经济策略并不限于日本所采用的那一套,他们的策略明显地同儒学文明传统联系起来。
……四小龙中的非华人成员国韩国,其文明历史深远而又异彩纷呈,并具有独立性,今天它正朝气蓬勃决心与日本的成就一比高低。
韩国的这一传统很少为外界所知晓,然而它却是该地区智力和文化以及商业方面兴旺的重要因素。
”中国文明的复兴与东亚文明传统的历史作用“东亚模式”为当代世界提供了选择的可能性与经验,亚洲与拉美各国正在关注与运用东亚国家的经验,在本民族文明传统的基础上步入现代社会。
世界真正认识到中国现代化的价值是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语境之下——“金融危机”令当代欧美发达国家心有余悸,却也让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吸引了世界前所未有的关注。
2008年以来,欧美的大金融集团、大银行纷纷倒闭,希腊、葡萄牙、爱尔兰纷纷发生主权债务危机。
几乎是在同时,另一个与国家有关的语汇也在同时流行,这就是所谓的“金砖四国”——中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同样引起世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