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东亚季风大气环流.
夏季东亚大气环流型及其对我国东部降水的影响

夏季东亚大气环流型及其对我国东部降水的影响夏季东亚大气环流型及其对我国东部降水的影响摘要:夏季东亚大气环流型是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重要气候系统之一。
本文通过对夏季东亚大气环流型的描述,分析了其对我国东部降水的影响,并探讨了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
引言夏季是我国东部地区的雨季,也是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季节之一。
夏季东亚大气环流型作为影响我国东部降水的重要因素,其变化对于我国的农业、水资源管理以及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深入了解夏季东亚大气环流型及其对我国东部降水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
夏季东亚大气环流型的形成与演变夏季东亚大气环流型是指东亚地区夏季的气候系统,通常被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副高型、副低型和波动型。
副高型是夏季东亚大气环流型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它在高层大气环流中表现为静稳的高压区域。
副高型通常表现为一个东西向的副高位于30°N上空,使得我国东部地区出现明显的西南风暖湿气流,从而导致了降水的增加。
副低型是夏季东亚大气环流型中较为少见的一种类型。
副低型在高层大气环流中表现为低压区域,常表现为台风、低压系统等。
副低型的出现导致降水量的增加,尤其是沿海地区。
波动型是夏季东亚大气环流型中最为复杂的一种类型。
它在高层大气环流中表现为波动的低压和高压区域形成的脊线。
波动型会导致降水的时空不均匀性,常常引发强降雨和风暴。
夏季东亚大气环流型与我国东部降水的关系夏季东亚大气环流型对我国东部降水有着显著的影响。
副高型在夏季常常导致东部地区出现持续性的高温和强降水。
副低型的出现则会加强降水,并有可能引发台风和暴雨。
波动型则导致降水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使得降水量有时过多有时过少。
夏季东亚大气环流型的变化趋势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夏季东亚大气环流型可能会出现一些变化。
一方面,副高型可能会因为气候变暖而加强,导致更高的温度和持续性的干旱。
另一方面,副低型可能会增强,增加了强降水和台风的可能性。
同时,波动型的频率和强度也可能发生变化,导致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不均匀性的加剧。
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第10、11章--高晓梅--整理

其所以高于热带夏季风主要是在大陆增温的结果,从水
s35°N 附近有一θ
密集带,这就是
梅雨锋带, 锋带以北为极地大陆变性气团, 这个密集带主要是湿度对比所形成的, 温度差异很小。因此,可以认为副热带夏季风具有高温高湿的热力性质,热带夏 季风具有高湿和较高温度的热力性质, 极地大陆变性气团具有高温低湿的热力性 质。另一方面,副热带季风由于从高空副热带高压脊下越过,上层干燥下层高温 高湿因而具有强的对流不稳定。 10.东亚与南亚夏季风有何不同? (1)印度和中国的降水除少数地区外无明显的相关。但印度和东亚同纬度的 南海地区对流活动常是反相位的。 (2)印度夏季风由单纯的热带季风所组成,东亚夏季风包含热带季风和副热 带季风两部分,影响系统比较复杂。印度夏季风爆发于 6 月上、中旬,东亚夏季 风建立于 5 月中旬,比印度夏季风约早一个月。 (3) 大部分夏季风低压系统是在东亚季风区发生而后向西传播到印度季风区。 但从水汽输送来看,却是从印度季风区向东亚季风区输送并产生东亚季风降水。 (4)印度季风区的西南气流向东输送构成东亚副热带季风的一部分。对印度 夏季风影响很大的索马里急流的变化同样可以影响到东亚夏季风的变化。 11. 东亚冬季风与南半球印尼—北澳夏季风由密切的联系,东亚冬季风盛行时正 是印尼—北澳夏季风的盛行期。 东亚和印尼—北澳冬季风环流系统的低空成员包 括:亚洲大陆冷性反气旋、东亚向南越赤道气流、印尼—北澳夏季风辐合带或热 带辐合带以及澳大利亚热低压等,高空成员包括:南半球高空副热带高压脊,向 北越赤道气流和北半球高空副热带高压的西部脊。在这些环流系统的控制下,存
第十章 东亚季风环流
1.季风是指近地面层冬夏盛行风向接近相反且气候特征明显不同的现象。 2.我国除新疆、柴达木盆地中部西部、藏北高原西部、贺兰山和阴山之北的内 蒙地区属大陆性气候区外。其他地区均属季风区。 3.赫洛莫夫规定,凡地面上冬(1 月)夏(7 月)盛行风向之间至少差 120°且 季风指数(I)达到一定百分率的地区为季风区。I〉40%的地区为季风区,I>60% 的地区为明显季风区,I<40%的地区为具有季风倾向的地区。亚、非和澳洲的热 带和副热带地区为连成一片的全世界最大的季风区。其中东亚季风区比较复杂, 南海—西太平洋一带为热带季风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东 亚大陆—日本一带为副热带季风区,冬季 30°N 以北盛行西北季风,以南盛行东 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或东南季风。 4.东亚季风区与南亚季风区连在一起。东亚夏季风与南半球的印尼—北澳冬季 风有着密切的联系。 5.东亚和印尼—北澳夏季风(北半球)环流系统的低空成员包括:澳大利亚冷 性反气旋,东亚地区向北越赤道气流、南海—西太平洋热带辐合带,西太平洋副 热带高压,梅雨辐合带,高空成员包括:南亚反气旋的东部脊、东风急流、东亚 地区向南越赤道气流、南半球高空副热带高压脊等。在这些环流系统的控制下, 存在三支底层季风气流:冬季东南季风、南海—西太平洋热带西南季风和东亚大 陆—日本副热带西南季风。 东亚地区的两支西南季风的北侧是两条辐合带,高层 为辐散带,相应的对应着两条季风雨带。 6.东亚夏季存在两个闭合的经向垂直环流。一个是从澳大利亚反气旋中辐散出 向北的气流在南海—西太平洋 ITCZ 中辐合上升,到高空后转向南流在澳大利亚 上空下沉再回到澳大利亚反气旋中, 构成闭合经圈环流, 称为热带季风经圈环流。 另一个与副热带季风相联系, 从副热带高压脊西侧向北的气流在副热带辐合带中 上升至高空后转向南流, 在华南沿海副热带高压脊中下沉,构成一个较小的闭合 经向环流,称为副热带季风经圈环流。 7.南海—西太平洋热带季风的气流主要来自南半球。东亚大陆—日本副热带季 风的气流由三部分组成, 即由副热带高压西南侧的东南气流、南海—西太平洋热 带西南季风和印度热带西南季风三股气流在副热带高压西侧汇合而成。 南海—西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大气环流与气候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大气环流与气候一、课标呈现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三圈环流在地球球面均一,地球自转的条件下,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1.气压带2.风带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原因: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
(2)规律: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知识点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如下图)(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如下图)2.季风环流(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改变。
(2)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知识点3:气压带、风带对气候与景观的影响(1)气压带对气候和景观的影响(2)风带对气候和景观的影响(3)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对气候的作用知识点4:世界气候分布规律与大气环流、洋流的关系(以北半球为例)三、难点辨析易错点1:气压带、风带的判断方法1.位置法:如回归线附近一般是副热带高压带,赤道附近为赤道低压带,中纬度为西风带等。
2.时间法:如北半球夏季北纬30°~40°大陆西岸为西南风,亚欧大陆东岸为夏季风,副热带高压带在中国东部地区向北逐渐推移,澳大利亚西北部为东南风等。
3.特征法:如西南风可能就是盛行西风,少雨地区可能是高压控制,山地背风坡降水必然少,也可反推具体的风向和风带等。
易错点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1)热力型成因:与温度有关。
近地面温度高气压低;温度低气压高。
①赤道低压带: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
①极地高压带:近地面冷却,空气收缩下沉。
(2)动力型成因:与温度无关,与气流垂直运动有关。
初二地理东亚季风环流特征解析

初二地理东亚季风环流特征解析东亚季风环流是指在东亚地区形成并影响气候变化的季风环流系统。
它是由洋流和风带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特征和周期性变化。
了解东亚季风环流特征对我们理解该地区的气候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解析东亚季风环流的特征以及对地区气候的影响。
一、东亚季风环流的形成东亚季风环流是由于太平洋暖流和季风风带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太平洋暖流从东海洋流和黑潮洋流的影响下,带来了大量水汽和热能,使得东亚地区平均气温较高。
同时,季风风带的形成使得东亚地区在春夏季得到了来自太平洋的湿润季风,而秋冬季则受到了来自西伯利亚的干燥季风的影响。
二、东亚季风环流的季节性变化东亚季风环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主要分为夏季和冬季两个阶段。
夏季,北太平洋副高建立,东亚地区受到了暖湿的南海季风的影响,从而导致了高温多雨的气候。
冬季,北太平洋副高减弱,西伯利亚高压形成,东亚地区则受到了干燥的西北季风的影响,气温明显下降。
三、东亚季风环流的降水特点东亚季风环流的降水特点表现为明显的夏雨和冬雨。
夏季,受南海季风的影响,东亚地区降水量较多,尤其是在沿海地区。
而冬季,则受西北季风的影响,东亚地区的降水量相对较少。
冬季雨量主要以雪和霜形式出现,对于农业生产有一定影响。
四、东亚季风环流对气温的影响东亚季风环流对气温的影响较大。
夏季,南海季风带来了大量水汽和热能,使得东亚地区气温较高。
同时,夏季受到暖湿空气团的影响,日平均气温较高,多数地区超过25℃。
而冬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气温下降明显,多数地区低于0℃。
五、东亚季风环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东亚地区的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于季风环流的影响。
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对于稻作和其他农作物的生长有利,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而冬季干燥的气候对冬小麦等农作物的种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六、东亚季风环流的灾害性影响东亚季风环流也带来了一些灾害性影响。
夏季由于降水增多,可能引发洪涝灾害和水灾;冬季由于缺少降水,可能导致干旱情况,影响冬季农业生产。
大气环境专题-知识整理

【大气环境专题】一、大气垂直分层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作用原理: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对流层: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线。
大气对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绝大部分可见光能够直接到达地面。
(2)反射作用:无选择性。
例如多云的白天温度不会太高。
因为云层、尘埃多,反射作用强。
(3)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
例如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因为波长较短的蓝紫光易被散射。
例如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仍是明亮的,都是因为散射作用。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
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
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3.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地面是对流层大气受热的直接来源,太阳辐射是根本来源。
4.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纬度因素(最主要因素);下垫面因素;其他因素(如气象因素)。
5、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原因: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地面辐射损失多,易出现霜冻。
6、阴天昼夜温差小的原因:阴天的白天云量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低;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强,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气温较高。
所以昼夜温差小。
三、热力环流原理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2)热力环流需要理清几个关系:温压关系: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气温越低,气压越高,即热低压,冷高压。
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由高压指向低压气流与天气的关系: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
等压面与气压的关系: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为高压,下凹为低压。
同一垂直方向上:高空与近地面高低压相反。
垂直方向: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热力环流的应用(1)海陆风白海风,成因: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风从海洋来。
黑陆风,成因: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来。
第五章05东亚季风环流综述

6、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东亚夏季的天气气候起什么作用?
7、描述东亚夏季风的来路。(三支,配以图形)
3、500hPa中高纬西风带
东亚高空平均是一槽一脊型环流,这与冬季是相反的位相。东亚大槽消失, 平均槽是贝加尔湖浅槽,脊是鄂霍次克海高压脊。于是东亚盛行的是脊后槽前的 西南气流,带来上升运动和多雨气候。经过统计,发现夏季我国多雨季节最多的 环流形势是双阻型,就是一槽一脊型再加上乌拉尔山阻塞高压。
G G 鄂霍次克海 小槽
西伯利亚冷高
1、近地面 近地面欧亚大陆的 中北部是西伯利亚冷 高压控制,太平洋中 北部是阿留申低压, 赤道太平洋西部是赤 道太平洋低压。
东北季风 赤道太平洋低压
EQ
东亚在西伯利亚高压的东南部,即前部, 北方盛行偏北风,南方盛行东北季风,都 是来自大陆中部的干燥寒冷的陆风,所以 造成干燥寒冷的气候。这干燥寒冷的陆风 也就是东亚的冬季风。由于西伯利亚冷高 压最强大,所以东亚的冬季风也是在全球 最强大。 东亚的冬季风,也就是东北季风一部分 流向南亚,成为南亚的冬季风。但是长途 跋涉变得干暖。一部分越过赤道进入南半 球,由于在赤道洋面受到暖湿下垫面的作 用,因此在南半球变成那里的夏季风,触 发印尼的对流,是这里成为夏季最强大的 热源和上升运动中心的主要动力。印尼的 对流运动使高空形成辐散,一支流回欧亚 大陆的中北部下沉,这样就形成冬季的季 风环流。
2、东亚季风形成的条件
①太阳辐射冬夏的巨大差异造成行星风带的南北移动,并 且使这个地区冬季有热量的净流出,夏季有热量的净收入。 ②海陆冬夏的热力效应相反,这是最主要的条件和原因, 因为冬季风就是陆风,夏季风就是海风,这是海陆关系造成的。 ③越赤道气流,冬季从北半球流向南半球,夏季从南半球 流向北半球。这在全球都存在,但是在亚洲南部最明显和最强 大,还是因为欧亚大陆的原因,因为冬季欧亚大陆在北半球形 成强大冷高压,所以向南越过赤道到南半球的气流就强大,夏 季北半球的副热带正是欧亚大陆的暖中心和暖低压,于是吸引 南半球的气流流向北半球。 ④青藏高原的大地形作用,一方面加强了季风,另一方面 使季风更加复杂。
高中地理季风环流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季风环流知识点总结季风环流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亚洲东部位于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和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之间,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比其他任何地区都要显著。
所以东亚季风最为典型,其范围大致包括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等地区。
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此偏北风强烈时即为寒潮;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
偏南气流和偏北气流相遇,往往会形成大范围的降雨带。
特别提示:(1)冬季,大陆出现冷高压,将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夏季,大陆出现热低压,将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
(2)南亚的西南季风是由于夏季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与之类似的是,澳大利亚北部1月份的西北季风,是由于东北信风带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左偏而形成的。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美国东南部为什么没有明显的季风气候?(2)我国古代下南洋为了利于盛行风行船,最好选择哪个季节出发?(3)季风气候给我国农业带来哪些好处?提示(1)美国东南部位于北美洲大陆和大西洋之间,大陆、大洋面积都较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所以季风特征不明显。
(2)冬季。
(3)夏季是我国气温较高、降水较多的季节,即“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巧思归纳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对比分析•我国位于亚洲的东南部,所以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对我国天气气候变化都有很大影响。
形成我国季风环流的因素很多,主要由于海陆差异,行星风带的季节转换以及地形特征等综合形成的。
•海陆分布对我国季风的作用海洋的热容量比陆地大得多,冬季,陆地比海洋冷,大陆气压高于海洋,气压梯度力自大陆指向海洋,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夏季则相反,陆地很快变暖,海洋相对较冷,气压陆地低于海洋,气压梯度力由海洋指向大陆,风从海洋吹向大陆。
大气环流

慢
西南风(5~10月) 大,8级 暴雨(雨季)
爆发速度
慢
快
18
七、其他地区的季风 北澳、印尼和伊里安: 夏季西北风;冬季东南风 塞内加尔到塞拉里昂的西非沿岸: 夏季西南季风;冬季东北季风 北美大陆德克萨斯: 夏季南风;冬季北风 巴西东海岸: 夏季(1月份)东南风,冬季 (7月份)东北风或东风
14
半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季节性气压区)
冬季: 北半球(1月),西伯利亚冷高、北美冷高; 南半球(7月),澳大利亚冷高、南美冷高和 非洲冷高 ; 夏季: 北半球(7月),印度低压、北美低压; 南半球(1月),澳大利亚低压、南美低压和 非洲低压。
15
四、季风的概念、成因及分布
季风(Monsoon)定义 ――大范围风向随季节而有规律转变的盛行风。
盛行风频率:东海最高,南海次之,黄、渤海最低。 8级大风日数:东海沿岸最多,黄、渤海沿岸次之,南海 沿岸最少。
28
24
2)成因 由于山坡上的气温与同高度谷地上空气温之间 的差异产生的局地热力环流。
3、受山谷风和海陆风同时影响的港口
秦皇岛和连云港: 白天――向岸风(海风+谷风) 夜间――离岸风(陆风+山风)
25
九、海面实际风的分布(P38)
26
世界大洋上的狂风恶浪海域
冬季,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中高纬 (30-60 N ) 中高纬海域位于盛行西风带内,且与极锋平均位置重合,其 上多锋面气旋活动,风大浪急。 中高纬海域西部是强大冷暖海流交汇处,加剧锋面和气旋的 形成及强烈发展。 两大洋中高纬驻留永久性低压中心(阿留申和冰岛低压), 使周围海域风力强劲。 比斯开湾 (北大西洋):处于西风带中,海湾地形水深,波流效应。 夏季,北印度洋:西南季风 南半球整个咆哮西风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亚季风区大气环流特征综述Edehane摘要通过分析东亚季风区的大气环流多年平均气压场,得出波槽的位置变化的基本特征,然后对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季节划分,进一步分析大气环流的双元性和季节突变的状况,最后对其产生原因进行说明关键词: 东亚地区,大气环流,东亚季风引言:东亚位于欧亚大陆东部, 具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 东南濒临广阔的太平洋和印度洋。
这种海陆分布和高原地形造成特征显著的东亚大气环流并对全球大气环流和世界气候发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有关东亚大气环流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气象界重视的向题。
东亚地区是比较典型的季风影响区域,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甚为显著【1】。
一、大气环流多年平均气压场的基本特征对平均气压场进行分解。
其中振幅A 。
表示槽脊的深浅, 为了与相对振幅区分, 称为绝对振幅。
初位相表示波的槽脊位置。
相对振幅表示各种波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 亦可看作对总体方差的贡献。
因此, 以下讨论各谐波的基本特征, 实际是对比分析这些特征量的大小及其时空变化特征。
图1,是北半球各纬圈1 , 2 波,波槽位置的年变化,槽的位置是随季节和纬度而异的。
4 0 °N可作为一个分界线, 以北和以南的特点是不同的。
首先,在40°N 以南, 冬季波槽在太平洋的中部或西部, 随后逐渐西移到亚非大陆中部。
夏季各月基本上都稳定在亚非大陆上, 10 月以后又移回冬季的位置。
冬夏位移的幅度, 以30°N 最大。
40°N 以北, 冬季各月波槽基本上稳定于北美大陆上, 4 月以后快速西移, 至7 月移至欧亚大陆中部, 但并不久留, 很快又向回移。
9 月以后, 又恢复到冬季的位置。
冬夏位移的距离, 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50 °N位移了15 0经度左右, 60°N 则增加到2 0 0经度。
图一二、东亚季风区大气环流的季节划分东亚地区春季最早始于中高纬地区的平流层和副热带的对流层中下层; 夏季最早始于中高纬的平流层和副热带、中纬度地区的对流层中上层; 秋、冬季开始最早的地区集中在东亚地区东部和东北部的对流层中低层,以及中高纬的平流层.【2】之后,各个季节环流场从中高纬度的平流层及对流层分别向上向下发展,最终导致整体环流形势的建立,季节也随之推进.从各纬度带和经度带的变化可以看出,季节变化与环流形势密切相关,各层次的季节变化反映了整个大气环流的变化; 且对流层各个层次的夏季和冬季起始时间均有较大的垂直一致性,夏季最从低纬开始然后向中高纬推进,冬季从中高纬开始然后向低纬推进,平流层与对流层各季节起始时间分布有较大的差异性,平流层中层和下层也并不一致.通过对500 hPa 高度层中国华北区域平均起始时间距平的逐年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近30 年华北地区出现了6 个起始时间异常偏早的年份,与eino活跃年份相一致.说明海温等外强迫对季节以上尺度大气环流的变化有直接影响,季节起始时间异常偏早或偏晚正好是这种影响的表现形式之一.三、大气环流的双元性和季节突变在季风环流的建立问题中, 竺可祯先生指出:“我国与印度地处毗邻, 冬季同受西伯利亚高气压之箱制, 夏季同受中亚低气压之支配, 宜二地季风之合若符节”。
“西南季风, 其来也势力甚猛不出三星期, 即满布全印”。
“冬季风之来也其势骤, 不出一1 月而已弥漫全国矣”。
东亚冬半年和夏半年的平均环流显著不同。
冬季低空受亚伯利亚高压, 夏季受大陆低压控制; 高空平均槽脊有“冬三夏四”之差。
大气环流的双元性是全球尺度的, 但在亚洲季风地区特别显著。
在6 月中旬, 冬季平均环流中原在喜马拉亚山南麓的副热带急流迅速北撤, 对流层上空强大的青藏高压和东风急流建立, 同时印度季风爆发, 长江梅雨开始, 在10 月中旬, 热带东风突然转变为西风,对流层上空的西风急流南撤到 3 0 °N , 同时冬季风在长江流域和华南建立, 印度西南季风撤退。
这种大气环流季节突变已在大气环流数值实验中模拟出来。
曾庆存、梁信忠和张明华(1 9 8 8 ) 【3】利用IA P一G CM 模拟出6 月和1 0 月两次带状环流的突变, IT C Z 的季节位移和亚雨带的经向位移。
认为环流季节突变和大气热源, 尤其是凝结加热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并可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海陆和地形影响。
地形作用的控制实验, 可以发现在无地形作用时, 没有出现风带突然北移; 在有地形的作用下, 才出现这种突变H ah n 和M a n a b e (19 7 5)【4】图2从多年的资料分析看, 上述的季节变化的一些环流特征的出现是多种多样的, 典型的同时发主的事例并不多见, 也很难有一定的先后次序, 像是很多现象的变化组成一个不规则的年际变化的背景。
后来的许多研究, 提出了一些新的值得注意的事实, 这一点已曾作过概括(朱抱真、宋正山, 19 7 9【5】上述季变特征是从全球尺度的环流体系而言, 在不同的地区, 现象的发生并不相同。
例如在冬季环流建立时, 9 月份在高纬60 “有很大的变化, 我国出现秋高气爽, 因此冬季风的建立可能有两个阶段; 在夏季凤挺进时, 5 月份先在中国南海和中南半岛上空建立, 6 月份在印度爆发,因此夏季风的建立也有两个明显的阶段(贺海晏等,19 8 7【6】.虽然利用G CM 可以模拟出季节突变, 但突变的动力学机制仍是有待捣露的一个难题。
我国在近年来从非线性多态平衡角度讨论了大气环流季节突变的可能机制(朱抱真, 1986 【7】四、大气环流的影响因素1、海陆分布一些人【8——10】采用数值模拟的手段, 研究海陆分布、地形以及不同的海表温度等因子在季风形成中的作用;北半球的环流特征不但季节变化明显, 而且各纬圈各月基本上不相同, 特别是中纬度的冬季和副热带的夏季差异更大。
显然, 这种差异与海陆分布有直接关系, 因为对同一纬圈同一季节的辐射条件相同。
所以若没有海陆分布的作用, 那么沿纬圈的气压差就会比较小。
但由于沿纬圈有海陆差异, 才加强了同一纬圈上气压分布的不均匀性。
绝对振幅愈大, 则说明海陆对比愈明显。
气压场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 而这种差异与海陆的大小、分布以及下垫面的特征(如海温、地形等) 有密切关系。
海陆地形等的作用又是非常复杂的,因纬度和季节而不同。
这些事实, 有助于深人认识东亚季风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
同时, 对进一步从天气气候以及数值试验等不同方法研究季风形成问题, 也有参考意义。
海陆分布对大气可以形成不均匀的加热分布, 后者和地形都影响大气运动; 反过来大气运动又影响海陆的加热贡献, 因此海陆热力作用要通过大气的温度层结、水汽分布等来实现, 也就是说海陆热力和地形作用与大气运动形成一个复杂的反馈系统, 最后在自由大气中由辐射、凝结和地气之间的感热等, 组成热源和冷源。
50 年代我国气象学者由流体热力动力学定常方程组, 用气候资料计算了北半球冬夏对流层的冷热源分布(朱抱真,1 9 5 7 )【11】。
2、厄尔尼诺对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影响厄尔尼诺衰减年夏季相关气候场的异常态特征,表现为在西北太平洋为负海温异常,在热带印度洋为正海温异常,从而导致西北太平洋地区大气中低层异常反气旋环流的维持,其反气旋的西南部及西部的偏南及西南气流造成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异常增多。
【12】西北太平洋反气旋异常偏弱、中心东移,从而导致影响东亚降水的气候场的异常变弱,降水异常区偏东。
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负异常是厄尔尼诺异常信号的转换模态,并且,由于局地海-气相互作用,热带海温异常信号可以持续到第2年夏季,从而引起东亚大气环流和降水异常。
对于东亚降水的季节预测出现误差可能是模式对ENSO的模拟偏差造成的,随着预测时间延长,模式模拟的厄尔尼诺信号偏弱,这将使得海表温度异常偏弱,同时相关物理场的异常响应也减弱。
【1】Zeng Q C,Zhang B L 1998 Chinese J.Atmos.Sci.22 805 ( inChinese) [曾庆存、张邦林1998 大气科学22 805]【2】侯威,孙树鹏,张世轩,赵俊虎,封国林东亚地区大气环流的季节划分及其时空变化特征2010 11 25 ——2011 .1 .19【3】曾庆存、梁信忠、张明华, 季风和大气环流季节突变的数值模拟, 大气科学(特刊), 2 一42 , 1 9 8 8 。
【4】hahn , D.G . , and S.Manabe , T h e role of mountain sin the South Asia mon sooneir eulation , J.A tmos. 3 2 ,1515 一1541 , 1975.【5】朱抱真、宋正山, 关于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的研究, 大气科学, 3 , 2 19 一227, 19 79 。
【6】H e , H. , J.W.M eG in n is,Z.S o n g a n d M.Y a n a i, o n s e t o f th e A sian summer monmouth 1 9 7 9 and th e e f fe e t o f tebat a n Pla t e au ,mon . e a .wea。
rev.115, 19 6 6一19 9 5 , 1 9 8 7【7】zhu B a o z h e, D y n a m ie Pr o e e sse s o f t h e s u d d e n cha n g e in se a so n a l v a r ia t io n s, Pr o e . o f In t S u m m e r C o llo o n N o n lin e a r D yn . o f th e A tm o s . , S eie n e e Pr es s, 4 8 一6 6 , 1 9 8 6【8】Godbal e , R.v ,In d ia n J ,of met.& Getphy·, 2 4 (1 9 7 3 2) , N o·1.【9】W a sh in g t o 。
,W.M. , C h e r v in , R .M. a n d ao , G. V . , r e a n d A ie d G e h y·, 1 15 (19 7 7 ) ,N o . 5 / 6 .【10】Hahn, D. G . a n d Manabe ,S. , J.A t m os . Sci’,32 (19 7 5 ) , N o.8.【11】叶笃正朱抱真从大气环流变化论东亚过渡季节的来临气象学报2 6 ,71 一87 ,1 9 5 4【12】智海俞永强严厉张文君李志强异常的耦合模式后报试验2011.05.112011.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