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堆安全分析复习
核反应堆安全分析考试重点

核反应堆安全分析DBA:设计基准事故LOFA:失流事故:反应堆在运行中因主泵动力电源或机械故障被迫停转,使冷却剂流量下降,冷却剂流量与堆功率失配,导致堆芯燃料包壳温度迅速上升。
缓解因素:主泵惰转特性(增大主泵惰转流量仍有可能);快速停堆功能(改进余地已很小)。
LOCA:失水事故或冷却剂丧失事故:反应堆主回路压力边界产生破口或发生破裂,一部分或大部分冷却剂泄漏的事故。
PSA:概率安全评价法知识要点:第一章核反应堆安全的基本原则1. 目前投入商业运行的有哪些堆型?有无熔盐堆?(1)压水堆(2)重水堆:秦山三期引进加拿大的CANDU6重水堆;(3)沸水堆(4)高温气冷堆:6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技术方案正式跨入商用阶段?2. 核安全总目标?总目标:在核电厂里建设并维持一套有效的防护措施,以保证工作人员、居民及环境免遭放射性危害。
辅助目标:(1)辐射安全目标:确保在正常运行时从核电站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引起的辐射照射保持在合理可行尽量低的水平;(2)技术安全目标:有很大把握预防事故的发生,确保核电厂设计中考虑的所有事故放射性后果是小的,确保严重事故发生的概率非常低。
3. 设计基准事故(DBA)(事故工况)是什么?(4)核动力厂按确定的设计准则在设计中采取了针对性措施的那些事故工况,并且该事故中燃料的损坏和放射性物质的释放保持在管理限值以内。
4. 纵深防御原则(1-P40)包括三道设计防御措施:①考虑对事故的预防,为核电站建立一套质量保证和安全标准;②防止运行中出现的偏差发展成为事故,由可靠保护装置和系统完成;③限制事故引起的放射性后果,以保障公众的安全。
④对每个核电站制定应急计划。
(1)纵深防御的出发点:保证有足够深度防御瑕疵、故障和错误的能力,使之不增加事故危害的风险。
(2)纵深防御的应用:纵深防御的五个层次:预防、检测、保护、缓解、应急;多道实体屏障:燃料包壳、冷却剂系统压力边界、安全壳;(3)纵深防御的执行要求:用于所有阶段、所有时间,同时具备所有防御层次;采用可靠的保护装置,安全系统的自动触发,运行人员的行动,提供设备和规程。
核反应堆安全分析

核反应堆安全法规体系
核反应堆安全评估
对核反应堆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估
全面评估
核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要组成部分
确保核反应堆的安全运行
确保安全性
维护核反应堆的安全性
维护安全
核反应堆运营许可
核安全管理的法定要求
法定要求
确保核反应堆的安全运行
确保安全运行
符合核反应堆安全标准
符合标准
持证经营核反应堆
持证经营
04
第四章 核反应堆安全监测与维护
Chapter
核反应堆安全监测系统
用于监测核反应堆各项参数的变化
传感器
01
03
一旦监测到异常情况发出警报
报警装置
02
根据传感器数据实时控制核反应堆运行状态
控制系统
维修工作
修补设备故障
调整操作参数
保养措施
清洁设备表面
检查冷却系统
安全审查
定期安全检查
保障设备运行
核辐射安全法
结语
核反应堆安全分析是核能行业的重要领域,制定合理的法规标准、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落实运营许可和进行应急演练是确保核反应堆安全的关键。只有不断加强安全意识,提升管理水平,才能在核能发展中确保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06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Chapter
不足
安全意识不够
监管不严格
设备设施老化
对事故后果进行系统评估
后果评估
01
03
制定事故防范策略
事故防范
02
分析事故带来的风险
风险分析
福岛核事故
事故原因
事故后果
Lessons Learned
其他事故案例
《反应堆安全分析》复习题资料

《反应堆安全分析》复习题资料2007年李吉根老师《反应堆安全》课的复习题资料1、核反应堆安全性特征(即安全考虑的出发点)。
答:a强放射性;b衰变热;c功率可能暴走;d高温高压水;e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与贮存。
2、核安全的总目标、辐射防护目标和技术安全目标。
员、公众及环境免遭过量放射性风险。
照射保持在合理可行尽量低的水平,并低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规定的限制;还确保事故引起的辐射照射的程度得到缓解。
故,甚至对于那些发生概率极小的事故都要确保其放射性后果是小的;确保那些会带来严重放射性后果的严重事故发生的概率非常低。
3、核反应堆安全的基本设计思想和主要设计原则。
际屏障。
纵深防御:包含正常运行设施、停堆保护系统、专设安全设施、特殊安全设施和厂外应急设施五个层次。
分别为:1)高质量的设计、施工和运行,防止异常工况出现;2)停堆保护余热排出,防止异常工况发展为事故;3)专设安全设施,防止事故发展为严重事故;4)事故处置及特殊设施,防止放射性大量释放到环境;5)厂外应急计划与措施,限制危害和后果。
多层屏障:轻水堆核电厂普遍采用三道实体屏障,即燃料元件包壳、反应堆冷却剂系统承压边界和安全壳及安全壳系统。
另外,燃料芯块、反应堆冷却剂、安全壳内空间及厂外的防护距离也都可视为缓解放射性危害的屏障。
则、定期试验维护检查的措施、充分采用固有安全性的原则、运行人员操作优化的设计。
4、冗余度和多样性设计原则及其出发点。
厂的运行。
出发点:高可靠性、单一故障准则的要求。
失效。
5、核反应堆基本安全功能和主要安全系统。
答:核反应堆的基本安全功能:反应性控制、确保堆芯冷却、包容放射性产物。
【法国版】反应性控制、余热导出、控制反应性释放;【美国版】保护反应堆冷却剂系统压力便捷的完整性、保证及保持安全停堆、控制放射性释放。
设施。
专设安全系统:应急堆芯冷却剂系统、安全壳本体、安全壳喷淋系统、辅助给水系统、安全壳消氢和净化系统。
6、核反应堆的四种安全性要素和反应性反馈机理。
核反应堆安全分析考试

核反应堆安全分析考试题目纵深防护在核电厂设计中实施方法:预防:防止偏离这正常运行和系统故障,该层次要求按照恰当的质量水平和工程实践正确并保守地设计、建造和运行核电厂。
检测:检测和纠正偏离正常运行的情况。
以防止运行事件升级为事故工况,这一层次要求设置由安全分析所确定的专用系统并制定运行规程,以防止或尽量减少这些假设始发实践所造成的损坏。
保护:防止可能未被前一层次的防御制止而可能发展为更为严重的事件的情况。
必须提供固有安全特性、故障安全设计、附加的设备和规程以控制器后果,并在这些事件之后达到稳定的、可接受的状态。
包容:应付可能超过设计基准事故的严重事故,并保证放射性后果保持在尽量低的水平。
这个层次最重要的目标是保护包容功能。
应急:减轻事故工况下可能的放射性物质释放后果。
该层次要求具有适当装备的应急控制中心,制定和实施厂区内应急响应计划。
纵深防御在运行中的实施方法:(朱继洲,《核反应堆安全分析》,P7)运行限值和条件:运行前制定并经国家核安全监管部门的评价和批准,并对操作员充分培训。
运行规程:以保证核动力厂运行在运行限值和条件之内.对预计运行时间和设计基准事故.要制定事件导向规程或征兆导向规程.对严重事故制定严重事故管理指南.堆芯管理和燃料装卸:保证燃科在反应堆中的安全使用及在厂区转移和储存期间的安全人员的资格和培训:所有和安全相关的人员(维修人员,合同商人员):技术方面+管理方面:定期培训+再培训维修、在役实验、检查和监督:由资格合格的人员按设计要求的标准和领度进行(核电厂有详细指令和程序)应急准备:首次装料前.必须进行应急演习.以验证应急计划。
水冷核电厂的三道屏障:燃料元件包壳:压水堆核燃料采用低富集度二氧化铀,将其烧结成芯块,叠装在锆合金包壳内,两端用端塞封焊。
裂变产物封装在包壳内。
包壳的工作条件十分苛刻,既要受到中子流的强烈辐射。
高温高速冷却剂的腐蚀和侵蚀,又要受到热和机械应力的作用。
一回路压力边界:一回路压力边界将反应堆冷却剂全部包容在内,由反应堆压力容器和堆外冷却剂环路组成,包括蒸汽发生器、泵和连接管道等。
核反应堆安全分析概念复习

核反应堆安全分析概念复习
1.设计安全分析:核反应堆的设计安全分析是在反应堆设计阶段进行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是否能满足特定的安全标准和要求。
它需要评估系统的设计是否足够可靠,包括燃料棒的配置、冷却剂循环系统、安全壳的设计等。
2.事故分析:事故分析是核反应堆安全分析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主要是通过模拟和分析不同类型的事故情景,预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护和应对措施。
事故分析需要考虑诸如燃料过热、压力爆破、冷却剂突然减少等各种可能的事故情景。
3.辐射风险评估:核反应堆安全分析还需要进行辐射风险评估,以确定可能的辐射泄漏情况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辐射风险评估需要考虑不同的辐射途径和暴露途径,并根据剂量效应和暴露路径确定可能的健康风险和环境影响。
4.安全壳系统分析:安全壳是核反应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起到封闭和屏蔽核辐射的作用。
安全壳系统分析主要是评估安全壳的性能和可靠性,包括在事故情况下,安全壳是否能够有效地防止辐射泄漏和核燃料的释放。
5.应急计划和应对措施评估:核反应堆安全分析还需要考虑突发事故的应急计划和相应的应对措施。
应急计划需要明确不同类型事故的应对策略和紧急救援措施。
应对措施评估需要分析各种应对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应对。
核反应堆安全分析需要综合考虑工程安全、辐射安全和应急安全等多个方面的要求。
它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过程,需要使用各种工程技术和科
学方法,如数值模拟、风险评估、决策分析等。
通过对核反应堆系统进行全面的安全分析,可以有效地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以确保核能的安全和可靠性。
核反应堆安全分析考试重点

核反应堆安全分析DBA:设计基准事故LOFA:失流事故:反应堆在运行中因主泵动力电源或机械故障被迫停转,使冷却剂流量下降,冷却剂流量与堆功率失配,导致堆芯燃料包壳温度迅速上升。
缓解因素:主泵惰转特性(增大主泵惰转流量仍有可能);快速停堆功能(改进余地已很小)。
LOCA:失水事故或冷却剂丧失事故:反应堆主回路压力边界产生破口或发生破裂,一部分或大部分冷却剂泄漏的事故。
PSA:概率安全评价法知识要点:第一章核反应堆安全的基本原则1. 目前投入商业运行的有哪些堆型?有无熔盐堆?(1)压水堆(2)重水堆:秦山三期引进加拿大的CANDU6重水堆;(3)沸水堆(4)高温气冷堆:6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技术方案正式跨入商用阶段?2. 核安全总目标?总目标:在核电厂里建设并维持一套有效的防护措施,以保证工作人员、居民及环境免遭放射性危害。
辅助目标:(1)辐射安全目标:确保在正常运行时从核电站释放出的放射性物质引起的辐射照射保持在合理可行尽量低的水平;(2)技术安全目标:有很大把握预防事故的发生,确保核电厂设计中考虑的所有事故放射性后果是小的,确保严重事故发生的概率非常低。
3. 设计基准事故(DBA)(事故工况)是什么?(4)核动力厂按确定的设计准则在设计中采取了针对性措施的那些事故工况,并且该事故中燃料的损坏和放射性物质的释放保持在管理限值以内。
4. 纵深防御原则(1-P40)包括三道设计防御措施:①考虑对事故的预防,为核电站建立一套质量保证和安全标准;②防止运行中出现的偏差发展成为事故,由可靠保护装置和系统完成;③限制事故引起的放射性后果,以保障公众的安全。
④对每个核电站制定应急计划。
(1)纵深防御的出发点:保证有足够深度防御瑕疵、故障和错误的能力,使之不增加事故危害的风险。
(2)纵深防御的应用:纵深防御的五个层次:预防、检测、保护、缓解、应急;多道实体屏障:燃料包壳、冷却剂系统压力边界、安全壳;(3)纵深防御的执行要求:用于所有阶段、所有时间,同时具备所有防御层次;采用可靠的保护装置,安全系统的自动触发,运行人员的行动,提供设备和规程。
核反应堆安全分析复习内容

核反应堆安全分析复习内容核反应堆安全分析是指对核反应堆系统的设计、运行和事故处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安全评估和分析。
本文将对核反应堆安全分析的一些重要内容进行复习,包括核反应堆的基本原理、核反应堆事故、核反应堆的设计与控制措施、核反应堆的防护屏障与安全壳等。
一、核反应堆的基本原理核反应堆是一种能够维持核链式反应的装置,通过控制核反应速率,产生一定的能量。
核反应堆中使用的燃料为铀或钚等放射性物质,通过控制核反应链的速率来控制热能的释放。
核反应堆可以分为热中子反应堆和快中子反应堆两种类型。
二、核反应堆事故核反应堆事故是指在核反应堆系统中发生的意外事件,导致辐射泄漏或其他安全风险。
常见的核反应堆事故有燃料棒泄漏、冷却剂失效、控制棒失效等。
核反应堆事故可能导致辐射泄漏、安全壳破裂等严重后果,因此对核反应堆事故进行分析和预防非常重要。
三、核反应堆的设计与控制措施核反应堆的设计和控制措施是保证核反应堆安全运行的重要环节。
核反应堆设计需要考虑冷却剂循环、燃料棒、控制棒等的布局和选用,以确保核反应堆的稳定性和冷却性能。
核反应堆的控制措施包括控制棒的插拔、冷却剂流量的调节,以确保核反应链的稳定和热能的控制。
四、核反应堆的防护屏障与安全壳核反应堆的防护屏障与安全壳是核反应堆事故发生时保护人员和环境安全的重要措施。
防护屏障主要包括燃料棒外壳、反应堆本体壳体等,用于阻挡辐射和防止燃料泄漏。
安全壳则是一个更加完整的屏障,可以在事故发生时封闭核反应堆,并防止辐射和热能的泄漏。
五、其他安全问题除了以上内容外,核反应堆安全分析还需要关注其他一些安全问题,如辐射防护、应急准备、运行监测等。
辐射防护是保护工作人员免受核反应堆辐射的伤害,需要合理设置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措施。
应急准备包括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应急演练的进行,以应对可能发生的事故。
运行监测则是对核反应堆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以确保核反应堆在正常工作条件下运行。
反应堆工程学复习总结

反应堆工程学复习总结反应堆工程学复习总结第一章1、反应堆的分类:按用途分:1)实验堆,2)生产堆,3)动力堆按慢化剂和冷却剂分:轻水堆、重水堆、石墨气冷堆、钠冷快堆等。
2、动力反应堆的类型:水冷堆(包括轻水堆和重水堆)、气冷堆和快中子增殖堆。
3、压水堆:作为冷却剂的水始终保持在整体过冷状态。
压水堆由堆芯、堆内构件、压力容器及控制棒驱动机构等部件组成。
堆芯由核燃料组件、控制棒组件和启动中子源组件等组成。
4、沸水堆:作为冷却剂的水在进入堆芯时是过冷的,流出堆芯的是水与饱和蒸汽的两相混合物。
沸水堆壳体内装有堆芯、堆内支承结构、汽水分离器、蒸汽干燥器和喷射泵等。
5、沸水堆电厂与压水堆电厂的比较:(1)沸水堆压力容器内直接产生蒸汽,承受的压力只有压水堆的1/2,因此压力容器的厚度可以减小。
但沸水堆功率密度较低,且沸水堆压力容器内还放置汽水分离器、干燥器和喷射泵等设备,致使压力容器尺寸增大,这两个影响基本互相抵消。
(2)沸水堆采用直接循环,系统比较简单,回路设备少,且设备所承受的压力较低,易于加工制造。
尤其是省去了蒸汽发生器,减少了核电厂事故,使用效率提高,且沸水堆采用喷射泵循环系统,使压力容器开孔的直径减少,电厂失水事故的可能性及严重性降低。
(3)沸水堆堆芯内产生大量蒸汽,调节反应堆功率比较方便。
(4)沸水堆的比功率较小,因此虽然系统简单,但总投资较压水堆略大。
(5)由于沸水堆采用直接循环,给设计、运行、维修都带来不便。
总之,沸水堆和压水堆各有其优缺点,在技术上和经济上不相上下。
6、重水堆:使用天然铀作燃料,利用率高,但卸料燃耗浅,卸料量大,消耗的结构材料及后处理量都增加。
重水中子吸收截面小,且慢化性能也比较好,但重水价格昂贵,所以重水堆投资高。
7、气冷堆:目前发展的主要气冷堆是高温气冷堆(HGTR)。
高温气冷堆的冷却剂出口温度高,热效率较高,堆内没有金属结构材料,中子寄生俘获少,转换比高,每年所需补充的核燃料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应堆安全分析复习
核安全的总目标:核电厂建立并维持一套有效的防御措施,以保证人员、社会及环境免收放射性危害。
辐射防护目标:辐射照射低于规定限值并合理可行尽量低。
技术安全目标:预防事故的发生、事故后果小,确保严重事故发生的概率低。
定量安全目标(美国核管会):
(1)紧邻核电厂正常个体人员反应堆事故立即死亡风险其他事故所导致总和1/1000 (2)核电厂邻近区域人口核电厂运行导致癌症死亡风险其他原因导致总和1/1000
每运行堆年严重堆芯损坏频率小于10-4 每运行堆年大规模放射性释放频率小于10-5
核电厂安全特征:强放射性、高温高压水、衰变热、核电厂放射性废料的处置
核电厂安全对策:在所有情况下,有效控制反应性(紧急停堆、功率控制、补偿控制)、确保堆芯冷却、包容放射性产物
核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的种种特征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即核电厂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
纵深防御措施:多道屏障(燃料元件包壳、一回路压力边界、安全壳)和多级防御措施
安全设计基本原则:单一故障准则、多样化原则、独立性原则、故障安全原则、固有安全性原则、定期实验、维护、检修原则
单一故障准则:满足单一故障准则的设备组合,在其任何部件发生单一随机故障时,仍能保持所赋予的功能。
核安全的四要素:自然的安全性、非能动的安全性、能动的安全性、后备的安全性
固有安全性:当反应堆出现异常工况时,不依靠人为操作或外部设备的强制性干预,只是由堆的自然的安全性和非能动的安全性,控制反应性或移出堆芯热量,使反应堆
趋于正常运行和安全停闭。
确定论安全评价方法:基本思想是根据纵深防御的原则,以确保核电厂三个基本安全功能为
目标,针对一套确定的基准设计工况,采用一套保守的假设和分析方
法,已检验是否满足特定的验收准则。
分析基本假定:单一故障假设、操作员事故后短期不干预
补充假定:事故同时失去场外电源;反应性最大的一组控制棒租卡在全提出位置;不考虑非安全设备的缓解能力;必要时考虑不利的外部条件。
最终验收准则(大破口失水事故):包壳最高温度不超过1204℃;包壳局部最大氧化量不超过反应前包壳总厚度的17%;包壳氧化产氢量不超过假设所有锆与水反应产氢总量的1%;事故后排出衰变热的长期冷却能力。
一级PSA——系统分析。
对核电厂运行系统和安全系统进行分析,给出每运行年发生堆芯损坏的概率。
二级PSA——一级PSA结果加上安全壳的响应。
确定放射性物质从安全壳释放的频率。
三级PSA——二级PSA结果加上厂外后果的评价。
确定放射性事故造成的厂外后果。
PSA基本步骤:确定初因事件;
事件树和故障树分析,确定发生频率;
确定堆芯内和安全壳内放射性物质的沉积和迁移;
确定向环境放射物质的释放量;
对公众及环境的影响评估。
PSA主要任务:识别潜在事故,寻找薄弱环节;
计算放射性物质分布,确定对周围公众和环境的影响;
求出潜在核事故的总风险并评估。
工况Ⅰ:正常运行和运行瞬变措施:无需停堆,依靠控制系统进行调节到所要求的状态,重新稳定运行
工况Ⅱ:中等频率事件,措施:只要保护系统能正常动作,就不会导致事故工况
工况Ⅲ:稀有事故,措施:为防止或限制对环境的辐射危害,需要专设安全设施投入工作工况Ⅳ:极限事故措施:依靠专设安全设施减少放射性后果
大亚湾运行限值:DNBR>1.33;控制棒最大线功率密度≤590W/cm;冷却剂升降温速率≤56℃/h;稳压器升降温≤112℃/h。
严重事故:堆芯严重损坏的事故,属于超设计基准事故。
对策要求:在事故管理方面,必须坚持实践已经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工程安全实践,其中主要是纵深防御原则、多道屏障设置、质量保证、专设安全设施和选址要求。
坚
持行之有效的技术,要防止两种偏向:既要防止采用未经验证的技术、装备、
材料,以免带来潜在风险,也要防止拒绝采用新技术的墨守成规倾向。
事故处置基本任务:预防堆芯损坏;
中止已开始的堆芯损坏过程,燃料滞留于主回路系统压力边界以内;
压力边界完整性不能确保时,尽可能长时间维持安全壳完整性;
安全壳完整性不能确保,尽量减少放射性向厂外的释放。
事故缓解的基本目标是尽可能维持已高度损坏堆芯的冷却,尽可能长时间维持安全壳的完整性,为厂外应急计划赢得更多时间,并尽量降低向厂外的放射性释放,尽量避免土壤和地下水的长期污染。
燃料与冷却剂的相互作用(蒸汽爆炸):指堆芯溶融物破碎极短时间内与水相互作用产生大
量蒸汽并释放出巨大能量。
核电厂事故分类:异常情况、一般事件、重大事件、无明显厂外风险事故、有厂外风险事故、重大事故、特大事故。
三道屏障的完整性
燃料棒的完整性:燃料芯块熔化;沸腾危机;燃料芯块—包壳相互作用。
一回路承压边界完整性:稳压器15.5MPa(工况Ⅰ);稳压器未充满水,一回路任一点压力不
超过17.13MPa(工况Ⅱ);一回路主泵出口压力不超过18.84MPa
(工况Ⅲ、Ⅳ)。
安全壳的完整性:近期不超过设计压力;远期限制热应力。
反应性引入事故:向堆内突然引入一个意外的反应性,导致反应堆功率急剧上升的事故。
反应性引入机理:提棒事故、弹棒事故、硼失控稀释
事故后果:启动时,可能会发生瞬发临界—反应堆失控。
功率运行时,堆内过热—压力边界破坏。
保护方式:功率保护、压力保护、温度保护
一回路流量不正常事故:任一主泵压头和一回路压力损失之间出现不平衡量情况下,引起一
回路流量变化。
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破裂事故:指蒸汽发生器中一根或多根传热管发生破裂导致的事故。
原因:1. 传热管受机械的和热的应力作用——传热管断裂或裂缝2. 传热管管板处沉积物腐蚀——传热管破口
设施:化容控制系统、反应堆停堆保护系统、高压安注系统
后果:一回路水进入二回路,放射性绕过核电厂安全壳进入大气或冷凝器。
蒸汽管道破裂事故:除了指蒸汽回路的一根管道出现实际的破裂所产生的事故外,还包括蒸汽回路上的一个阀门意外打开所导致的事故。
结果:二回路压力迅速下降,导致蒸汽发生器快速卸压;正反应性的引入,可能导致堆芯功率的不可控增加。
保护措施:限制二回路的功率需求以限制一回路的冷却程度;限制堆芯反应性的引入,以限制冷却事故的后果。
给水管道破裂事故:所有蒸汽发生器上游的任一给水管道破裂,从而导致给水流量的突
下降,然后至少有一个蒸汽发生器水室的水被排空的现象。
结果:1.一回路严重失冷,有整体沸腾的危险;
2.由于通过稳压器卸压,间接造成冷却剂丧失,可能使堆芯裸露、燃料损坏;
3.若破口发生在安全壳内,会引起安全壳升温和超压。
冷却剂丧失事故:反应堆主回路压力边界产生破口或发生破裂,一部分或大部分冷却剂泄漏的事故。
大破口失水事故
后果:冲击波破坏堆芯结构;堆芯传热工况严重恶化,从而有可能使堆芯烧毁或熔化;有可能造成安全壳的破坏;锆水反应。
假设压力容器的汽、水处于饱和态,如果顶部的管道突然破裂,会出现什么现象?
管道破裂后系统快速泄压,原来处于饱和态的水变成过热水,因而内部产生汽泡,急剧蒸发,这种现象称作闪蒸。
闪蒸后,液体膨胀,液位上升。
如果液位淹没管口,则管道喷放介质由单相蒸汽变成了汽水两相混合物。
AP1000非能动系统:非能动堆芯冷却系统、非能动安全壳冷却系统、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
安注系统
核电厂PSA分析结果:潜在核事故的后果远小于人们的想象;
核事故的发生概率远小于非核事故。
什么原因会使一回路的自然循环中断?
1.如果驱动压头不足以克服上升段和下降段的压降,自然循环就会停止;
2.自然循环中,蒸汽发生器二次侧冷却能力过强反而会使一回路自然循环中断;
3.连续流动回路被隔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