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历史和人文概况

合集下载

通州历史和人文概况

通州历史和人文概况

通州项目所在的城市背景一城市历史文脉(一)北京城市历史北京建城的历史相当悠久。

据考证,北京历史上最早的城邑建于西周时期,是燕国的都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

“北京”之名源于五百多年前的明朝。

公元一四零三年朱棣夺取皇位,迁都北平后改名北京。

《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蓟也就是燕国的都城。

据考古发掘,蓟城呈长方形,东西长八百五十余米、南北长约六百米;城墙厚约四米,分主城墙、内附墙和护城坡三部分;城垣外有沟池环绕,颇具规模。

历史表明,一个城市的诞生必须要有适当的地理因素。

蓟城之所以诞生在北京小平原上,决非偶然。

蓟城三面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山后是开阔的游牧地带。

于是,这里的居民一方面可向北与游牧部落发生联系,另一方面又可向南与中原建立关系。

北京也因此成为当时沟通南北交通的枢纽,这才是北京城建在这里的根本原因。

公元前三世纪初叶,秦始皇统一中国,蓟城成了广阳郡的治所,此后一直到唐代末年,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这里和平时成为南北交流的商业中心,战争时则是必守必攻的军事重镇,其军事地位不可小看。

契丹人入主中原后,将蓟城定为陪都,称之为“南京”或“燕京”,到十二世纪初叶,女真族取代辽的统治地位,燕京被正式定为金朝都城,称“中都”,女真人对都城进行了改造。

扩建后的新城周长十八点五公里,位居中央的皇城周长约四点五公里。

无论是陪都还是金的都城,设都邑的意义有二,一来战时,可以托城防拱卫京畿重地,同时一旦城破可以依托三面环山的险要地形,以逸待劳继续阻敌北进。

且另由漠北方向的进犯,可以托北京三面环山之势拒敌于关隘之外。

二来入主中原之时,也可作为战时大本营,利发兵南下,因此辽金时期的疆界在黄河以北,而将北京作为陪都或中都则是地势及军事所然。

因此北京历来就是攻防兼备之地。

故而军事价值尤为重要。

另加之有多路水脉汇至北京小平原,水陆交通的先天条件优越,所以其具备了建立皇家城邑的基本条件。

金中都城地图(1160-1207年)元朝建立后的至元八年(公元一二一五年),忽必烈迁都燕京,第二年改中都为“大都”(现北京时海淀区蓟门桥附近还留有“元大都”遗址)。

【优质文档】通州简介-推荐word版 (11页)

【优质文档】通州简介-推荐word版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通州简介篇一:通州篇区情简介通州,201X年7月撤市建区,全境面积1351平方公里,人口125万,辖19个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滨海新区、1个苏通大桥科技产业园,境内港口、铁路、机场、高速公路一应俱全。

苏通长江大桥的通车,使通州全面融入了上海l小时都市圈、经济圈和生活圈。

通州人文底蕴深厚。

素有“崇学之乡”、“体育之乡”之美誉,进入新世纪以来又陆续荣获“省小品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等称号,僮子戏、刘桥板鹞和蓝印花布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通州素有崇文重教传统,基础教育全国领先,职业教育体系完备,每年高考上线率、录取率在江苏均名列前茅。

通州人民勤劳善良、民风淳朴,“自信、包容、求实、创造”是通州的城市精神,“亲商、安商、护商、富商”已成为全体市民的共同理念和自觉行动。

通州环境宜居宜业。

作为一座新兴的发展中城市,通州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一带两区三园”作为特色载体,成为通州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的重要平台。

依托完备的基础设施和高起点规划建设的各大园区,家纺服装、机械电子、船舶海工、轻工食品、新能源等五大产业全面壮大,通州被誉为“中国家纺名城”、“中国船舶钢结构之乡”、“全国家用纺织品生产销售基地”和“全国电子元器件及材料产业基地”。

通州连续10次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行列,9次蝉联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50强。

通州环境优美,平安和谐,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社会治安先进市和江苏省文明城市,具有优越的创业和人居环境。

人才政策近年来,通州以“人才开发年”为契机,坚持走有通州特色的人才强区和科技创新之路,坚持不拘一格招揽人才,创新创优发展人才,努力构筑通州人才集聚地。

通州设立1000万人才工作开发专项资金和1000万科技创新专项资金。

通州中心城地名文化遗产分析

通州中心城地名文化遗产分析

研 究 一
家胡同、 城煌庙胡同, 路北有井儿胡同、 俗传为秦蒙恬所筑长城遗址。唐李王墓 西水关胡同 ( 里河沿) 南大街路东有回 。 回大条胡同、 回回二条胡同、 回回三条胡
同、 马家胡同、 熊家胡同、 紫竹巷、 蔡老
此外, 还有小圣庙、 孤舟寺、 铁牛寺 等等。这些庙宇都是人们聚集的公共空 间, 这些地名也就搭建起了通州信仰空间 的锚点。 它们大都集中在州城和张家湾城
唐朝属幽州; 辽太平年间 也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织造文化空间, 县治迁至现址; 有利于城市文化的传承。中国正处于快 速发展建设时期, 城市化进程加速, 随着
新区的开发、 旧城区改造, 一片片历史街
( 2一 01 1 1 13 年)“ 0 析潞县、 泉州 ( 今武 清县) 地置部阴 , 德三年 ( 5 县” 金天 1 1 1
元代至元十六年 ( 7 年) 1 9 开坝河嘈运 2 始, 到明永乐七年 ( 0 年) 4 1 9 五月修建长
北营、 前北营、 庙上、 大台村、 刘庄、小 营、 大营、 黎辛庄。 第四组: 刘庄、 李庄、 焦王庄、 苏沱、 耿庄、 王家场、 洛庄、 列 杨
庄、 魏庄、 新安屯、 杨沱、 郝家府。 此外, 还有凉水河、 中坝河、 小中河、 西海子、 东海子、 养鱼池等水域构成通州
动、 师姑庄、 沙窝、 东堡等。 组: 第二 大兴 庄、 宋庄、 小堡、 后夏公庄、 前夏公庄、 邢 各庄、 高辛庄、 菜园、 大邓各庄。 兰 二 第三 且 韩家瞳、 八十亩地、 六合村、 后屯、 长屯、
河, 明代又有富河、 果渠两名, 清康熙后
码头有上码头、 码头、 中 下码头等。 还曾称过会清河,到民国时才出现温愉
仕廉查旧迹建,槽粮至新旧城外起车经 人西仓中南二仓交纳, 清朝承其制。 清代

马驹桥文章

马驹桥文章

马驹桥文章
摘要:
1.马驹桥简介
2.马驹桥的历史
3.马驹桥的文化
4.马驹桥的现状与发展
正文:
马驹桥,位于中国北京市通州区,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

本文将从马驹桥的简介、历史、文化以及现状与发展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马驹桥简介。

马驹桥,原名马家驹桥,因明代时马家驹家族在此地建桥而得名。

马驹桥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自古以来就是京东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其次,马驹桥的历史。

马驹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明朝时期,马驹桥曾是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码头,经济繁荣,商贾云集。

清朝时期,马驹桥依然是京东地区的商贸重镇。

再次,马驹桥的文化。

马驹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包括古建筑、民俗文化、传统手工艺等。

此外,马驹桥还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源地之一。

最后,马驹桥的现状与发展。

随着北京市城市副中心的建设,马驹桥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目前,马驹桥正在进行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力求打造成一
个宜居、宜业、宜学的现代化新型城镇。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马驹桥还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让古老的马驹桥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总之,马驹桥是一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的古镇,其发展历程和现状都充分展示了我国古镇的发展变迁。

北京市通州区历史介绍

北京市通州区历史介绍

北京市通州区历史介绍春秋战国时代,今通州地属燕国。

燕昭王公元前311至公元前79年时开拓北疆,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时渔阳郡当辖及今通州地。

秦仍属渔阳郡地。

西汉于今区境置路县,属渔阳郡。

治所在今区城东八里古城村处。

王莽篡汉,改路县名通路亭,属通路郡。

东汉建立后,废莽新所改,恢复西汉旧称,但改“路”为“潞”,始称潞县。

三国时,潞县归曹魏版图,改属燕国。

西晋十六国因之。

北魏潞县治在今三河县西南城子村处。

属渔阳郡。

隋潞县还治今区城东八里古城村处。

开皇三年583,属幽州。

大业三年607年属涿郡。

唐武德二年619,潞县为玄州治所。

贞观元年627年,废玄州,潞县属幽州。

天宝元年742年,幽州改为范阳郡,潞县仍属。

乾元元年758年,范阳郡复称幽州,潞县所属亦随之而改。

唐迁县治于今区城。

辽一代,潞县先后为幽都府和析津府属县。

辽圣宗太平年间1021--1031年在今牛堡屯乡筑城置县,因县城在漷河之南,取县名曰漷阴,并析潞县南境为其辖土。

金初,潞、漷阴二县隶析津府。

至贞元年年1153年漷阴县直属于中都路大兴府。

天德三年,潞县为通州治所。

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通州及所领潞、三河二县隶属于大都路。

至元十三年1276年八月。

升漷阴县为漷州,割大兴府之武清、香河二县归州管辖。

另外,迁漷州治于武清县境之河西务,至正元年1341年四月,“罢漷州河西务”,漷州治所因此而北迁于今区东南之漷县村处。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将徐达又攻占元大都,改名北平,并改元大都路曰北平府。

同时省潞县入通州,从此潞县之名变成历史地名。

通、漷二州俱隶北平府,十四年1381年二月,漷州降格为漷县,改隶通州。

至此,通州领有三河、武清、香河、漷县四县,属北平府不变。

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曰顺天府。

此后通州及所领四县均属顺天府。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省漷县入通州,时通州领三河、武清、宝坻三县。

雍正六年1728年改三河、武清、宝坻三县直属顺天府,通州遂为散州,不再领县。

北京通州地名由来

北京通州地名由来

住在xx知道xx--xx地名的来历jlart发表于焦点房产网北京业主论坛阿尔法社区论坛2007-06-09 22:59:49【顶楼】1、果园清代的时候,这个地方有个果园,这个园子归一位姓王的果木庄头所有,果园里除了看园子的没有人住,依照主人的姓氏,这个地方就叫王果园,后来,果园没了,搬来好多人住,到清光绪初年,就简称为果园了。

2、次渠金口新河自董村下游段有个东石村,是座古老的大村,最早叫东市,元代的时候金口新河从村中流过,这个村子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在水陆并行入京线路的居中地位,来来往往的商人旅客们都在这里住店购物歇息,也相当于是现在的商业区,,逐渐变成了集市。

接着便是次渠村,也是个颇具规模的大村子,有3000多口人,在村子北面曾经有一片广袤的湖泊,湖中生长许多鞭蕖,也就是荷花,茂盛非凡,也算是当年京城东南部一个很错的旅游风景区,加上村里还建有宝光禅寺,寺里有锭光佛舍利砖塔,见光优美,是古代游览好去处。

由于水陆运输双经此村,经济发展,来此定居者多,所以形成较大居民聚落。

因村北金口新河所经过的湖中盛长莲花,村名古称茨蕖。

“茨”有覆盖之义,《新唐书·高丽传》载:“居依山谷,以草茨屋”。

“茨蕖”是指茂密的荷花覆盖着湖面。

由于多次的洪水带来泥沙淤塞了金口新河,因此茨蕖村北面的湖泊逐渐淤浅变小,莲花消亡。

民国二年(1913年),改茨蕖为次渠。

3、小xx从东关大桥一直向南都是当年卸粮食和货物的码头而装卸人的客船码头,则在货船码头之南,永顺镇的小圣庙转村及大棚村一带。

小圣庙又称小神庙,位置在的运河西岸(老运河道),也就是现在的滨河路一代,庙里供奉着掌管着水的老龙王,来往旅客多在此上香,有的为一路平安而上岸祭拜,再上船南下。

香火十分旺盛,表明在这里上、下船的人很多,来往的人多了,自然相应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也就得跟上了,于是形成不小的市场,渐成一个较大的村庄,以庙而名。

旁边的大棚村是由关帝庙前的大茶棚而名,来往商旅于此上香饮茶,再登船或者上京。

南通市通州区介绍

南通市通州区介绍

南通市通州区介绍招商方向:航空产业、医疗器械、汽车、精密仪器、船舶海产业、纺织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相关产业和投融资机构。

南通市通州区东临黄海,南依长江,全境面积1526平方公里,人口125.7万,辖19个镇和1个省级高新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纺织之乡”、“建筑之乡”、“崇学之乡”和“平安之乡”。

2012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80亿元,增长12.1%;财政总收入122亿元,增长21.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2.5亿元,增长23.9%。

通州区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通州处于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叠加区域,苏通长江大桥、沪崇启通道的建成通车以及即将开工建设的沪通大桥,使通州全面融入了上海1小时都市圈、经济圈和生活圈。

以城区为中心的30公里半径范围内,港口、铁路、机场、高速公路等交通要素一应俱全。

国家主枢纽港—南通港,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港之一,可直达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个港口;南通机场已开通国内多个航班,目前正加紧推进口岸开放,力争尽快融入上海国际航空枢纽。

独特的区位和便捷的物流,使通州成为贯通南北、连接海外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经济通道。

以城区为中心的30公里半径范围内,港口、铁路、机场、高速公路等交通要素一应俱全。

国家主枢纽港—南通港,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港之一,可直达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个港口。

重点打造的载体平台是“两区四园”:南通高新区原为通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江苏首批批准的省级开发区。

2011年9月,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江苏省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正在创建国家级高新区。

滨江新区位于通州西部沿江地区,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定位于生态新区、创业新城,以长江岸线资源合理开发为基础,主要以船舶海工产业为支撑,以纺织新材料产业园建设为突破,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旅游开发。

锡通科技产业园位于苏通大桥北桥头堡,是南通与无锡两市实施沿海开发、实现跨江联动的合作共建园区,总规划面积约24平方公里,计划到2015年完成一期开发,通过10年左右时间完成全区域开发,建成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的领跑区。

北京古运河 老通州

北京古运河 老通州

北京古运河老通州古运河与通州经济古运河与通州政治州的粮仓,包含了仓库的通州新城落成,并且派重兵把守,防止侵占掠夺。

由上述事件可见,通州因大运河的缘故,成为了当时时代背景下的重点保护对象。

除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外,通州因大运河流经的缘故,常常作为外来人员进京的必经之地。

例如,各地当官人士会因公而频繁进出北京城,各地考生时常进京赶考而途经通州,外地使者来京访问也常在通州换乘坐轿等等。

由此可见,大运河为通州政治风气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18世纪后期,外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其对世界范围内市场扩大有持续的需求,而中国因具有丰厚的自然资源和规模庞大的人口,成为了外国扩张市场的最佳选择地之一。

当时国外的使者团访问中国,被指定在通州等候皇帝召见;后来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时的军队也是先沿着运河自通州登陆,后进入京城的。

由上文可知,大运河为通州打造了政治军事重地的地位。

古运河与通州文化北京自古作为名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通州作为北京古城区,其历史底蕴因北京古运河而更加丰厚。

运河之上的运输工作为沿岸的通州人民提供了就业机会,码头的建立需要人民来经营,商品在地域之间的交换需要人们有认知的热情和自发的组织力。

这种在工作过程中浑然天成的劳动精神文明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通州人,形成了通州人民独特的精神文化。

与此同时,人们的劳动与运河运作时的景象一时间也被作为一种宏大的景观,不仅在当时引得人们驻足观望,嵌桃麻糕不少景象还以画作的形式流传至今,甚至不断地被后来的研究者赋予想象,进行再创作。

大运河流经的城市众多,其各自具有当地的精神文化,彼此之间既因运河的连接而有共同之处,又因地域的不同而各有千秋。

除此之外,大运河通州段的知名景象包括有水、月、龙舟等事物。

自古至今,持续有游客慕名前往大运河一睹其盛况。

千百年来,常有诗人为运河与通州的独特缘分留有诗句,甚至有不少文人因对大运河的喜爱而造就大量高质量文学作品,成为文学界的佼佼者;通州至今也流传着关于大运河的众多歌遥、劳动口号,人们口口相传,城市里里外外都渗透着淳朴的风气;河流沿岸居住着一众手艺人,他们的家族世世代代傍河而生,因而也保留下了与这条河一同流传至今的众多手艺、特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州项目所在的城市背景一城市历史文脉(一)北京城市历史北京建城的历史相当悠久。

据考证,北京历史上最早的城邑建于西周时期,是燕国的都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

“北京”之名源于五百多年前的明朝。

公元一四零三年朱棣夺取皇位,迁都北平后改名北京。

《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蓟也就是燕国的都城。

据考古发掘,蓟城呈长方形,东西长八百五十余米、南北长约六百米;城墙厚约四米,分主城墙、内附墙和护城坡三部分;城垣外有沟池环绕,颇具规模。

历史表明,一个城市的诞生必须要有适当的地理因素。

蓟城之所以诞生在北京小平原上,决非偶然。

蓟城三面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山后是开阔的游牧地带。

于是,这里的居民一方面可向北与游牧部落发生联系,另一方面又可向南与中原建立关系。

北京也因此成为当时沟通南北交通的枢纽,这才是北京城建在这里的根本原因。

公元前三世纪初叶,秦始皇统一中国,蓟城成了广阳郡的治所,此后一直到唐代末年,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这里和平时成为南北交流的商业中心,战争时则是必守必攻的军事重镇,其军事地位不可小看。

契丹人入主中原后,将蓟城定为陪都,称之为“南京”或“燕京”,到十二世纪初叶,女真族取代辽的统治地位,燕京被正式定为金朝都城,称“中都”,女真人对都城进行了改造。

扩建后的新城周长十八点五公里,位居中央的皇城周长约四点五公里。

无论是陪都还是金的都城,设都邑的意义有二,一来战时,可以托城防拱卫京畿重地,同时一旦城破可以依托三面环山的险要地形,以逸待劳继续阻敌北进。

且另由漠北方向的进犯,可以托北京三面环山之势拒敌于关隘之外。

二来入主中原之时,也可作为战时大本营,利发兵南下,因此辽金时期的疆界在黄河以北,而将北京作为陪都或中都则是地势及军事所然。

因此北京历来就是攻防兼备之地。

故而军事价值尤为重要。

另加之有多路水脉汇至北京小平原,水陆交通的先天条件优越,所以其具备了建立皇家城邑的基本条件。

金中都城地图(1160-1207年)元朝建立后的至元八年(公元一二一五年),忽必烈迁都燕京,第二年改中都为“大都”(现北京时海淀区蓟门桥附近还留有“元大都”遗址)。

元朝最后统一了中国,北京也就上升为全国唯一的政治中心。

元大都的改建工程从至元四年(公元一二六七年)忽必烈迁都前就已开始,到至元三十年(公元一二九三年)结束,由当时著名的建筑家黑迭儿丁亲自设计并领导。

工程主要分宫殿、城池、运河三部分,外郭城周长二千八百米,呈长方形。

市区布局端正,大街宽二十四步,小街宽十二步,整座城市如棋盘一样,整齐壮观,被西方人尊称为“大汗之城”。

公元一三六八年,明军攻入大都,改大都为北平,一四二一年朱棣又改北平为北京,这是北京得名之始。

元大都城地图(1341-1368年)永乐四年(公元一四零六年),北京城大规模建设开始:移建南北两面城墙,建设宫殿、布置园林,北京最后呈现出“凸”字形轮廓。

公元一六四四年清朝入关,北京城与前代相比并无多大改动,但近郊园林建设却远远超过前代,如圆明园、颐和园等,其瑰丽幽雅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清朝北京城地图(1750年)旧北京城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元朝的奠基,明朝的改建,清朝的修建三个阶段,最终成为中国古代帝都建筑艺术中心的杰作。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民国初期,北京的城墙街道变化很大。

1923年将皇城的东、北、西三面墙垣拆除,南面的墙垣大部也被拆除。

新辟四条交通干线,纵向为紫禁城东侧南、北池子和西侧南、北长街两条通道。

横向为紫禁城南面大街(今东西长安街)和北面今景山前街两条通道。

1924年,在正阳门与宣武门之间开兴华门,后改为和平门。

1937年在东长安街东开启明门,后改名建国门。

在西长安街西开长安门,后改称复兴门。

民国以后,北京的西式建筑和仿古建筑增加了很多,如北京饭店、协和医院、北京图书馆、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

同时,北京的民族工业,包括煤炭、电力、建材、机械、毛纺、针织等,都有了相当的发展。

北京成为全国最大的消费城市,商业十分繁荣。

北京也是历次爱国运动和革命运动的发祥地。

1949年lO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京成为中国的首都。

民国北平市地图(1947年)新中国的建立,揭开了北京发展新的历史篇章,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给北京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49年,北京GDP只有2.8亿元,而2009年上半年的GDP就相当于1949年全年的1900倍。

而多方利好数据显示,下半年北京经济增长将好于上半年。

这意味着,2009年北京GDP相当于1949年的3800倍。

按常住人口和当年汇率折算北京的人均生产总值,2001年北京的人均GDP仅为3000多美元,2008年人均GDP就已突破8000美元大关,尤其是在2004年至2008年的4年间,北京人均GDP更是以每年1000美元左右的增长速度连续突破整数关口。

根据世界银行的衡量标准,北京正式步入中上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

谈起北京的经济发展,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于秀琴无疑是一个权威的解读者。

她说,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在3000美元至8000美元之间时,是经济处于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

人均GDP突破8000美元之后,经济将进入平稳发展期,抵御经济波动的能力会随之明显增强。

“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北京经济实力和质量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二区域历史文脉(一)通州近古发展史1、城市沿革通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境域内就有人类活动。

自西汉初建置以来,通州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金、元、明、清四朝定都北京,京杭大运河为漕运命脉的800年间,通州是京城门户、仓储重地,政治、军事、经济地位十分突出。

通州自西汉设县建治,名称屡经更迭,西汉称路县。

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五代称潞县,辽时分为潞县和漷县。

金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海陵王取京杭大运河“漕运通济”之意在此设州,正式称通州。

此后虽通州所辖地域多有变化,但一直称通州。

民国称通州为通县,属河北省。

1948年12月通县解放。

1949年-1950年称通县,1954年分设通县和通州市,1958年3月通县、通州市由河北省划归北京市后,合并称为北京市通州区。

1960年复称通县。

1997年4月撤销通县设立通州区。

2、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一条人工河道,全长1700余公里,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通州(今通惠河与温榆河交汇处),南至杭州萧山,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

京杭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

京杭大运河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到了隋朝,隋炀帝动用几百万人,开凿贯通了大运河,这为以后国家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隋代开始全线贯通,经唐宋发展,最终在元代成为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京杭大运河在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

它不但担负着朝廷运送漕粮、官盐的任务,也承担着南北商贸运输。

其触角所及给当地带来了繁荣兴盛,尤其把河流流经的各山间盆地连接起来,运河经济刺激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形成了沿运河线的城市群落。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

目前,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京杭大运河在唐朝展现了它最辉煌的一页,把江南的丝绸、陶瓷、茶叶等送往世界各地,以至于视陶瓷为中国的代名词,将陶瓷翻译成CHINA,与中国同名。

可见京杭运河流动着商品物资的同时,也将沿岸的文化流传到世界各地。

沿着河岸也流动传播着民俗风情,沿岸居民,多数为渔夫、船家、码头工和拉纤人,他们一代又一代地在运河上劳作、生息。

大运河有时也会发怒,吞噬着来往的航船。

面对不测的风险,水手和船员祭祀河神,祈求神灵保佑。

人们建起各种祭祀性建筑,点燃香火,祈祷亲人平安返家。

随着运河的流动,桥梁、码头、货栈、仓库、船闸、水坝和兵站等建筑设施纷纷出现在运河线上,独特的的大运河文化也逐渐形成。

3、漕运经济“三国曹操征乌桓(wu huan),古少数民族,患军粮难至,凿平虏渠通潞水,漕运军粮。

”此是通州大运河漕运最初的记载。

元代大运河全线开通,1292年郭守敬开凿通惠河,从此通州成为京东交通要道,成为享誉全国的漕运仓储重地。

运河漕运,国脉所系,历朝视通州为肘腋(zhǒu yè),于是通州有了“乃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的美誉,为万国朝拜、四方进贡、商贾行旅、水陆进京必经之地。

享有“一京(北京)、二卫(天津)、三通州”之称。

漕运发达时期,“运河舟楫之盛可抵长城之雄”。

3、军政大事通州自古是军事要冲,北京凡重大战事均涉通州。

明清两代更替,近现代三次外敌入侵均经通州而薄京城。

近代以来,通州更是积聚过大量的革命先驱和革命家,对压迫者和侵略者进行过殊死搏斗。

清咸丰十年,通州民团猎户数千人与僧格林沁率领的清军一起殊死抗击英法联军,爆发了著名的“八里桥之战”。

光绪二十六年,通州数万民众加入义和团,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留下最悲壮一页。

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成立通州革命军司令部。

“五四”运动期间协和书院学生及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杨仲健、朱自清在通州宣传俄国“十月革命”。

1927年春,中共潞河中学支部建立,周文彬任支部书记。

抗日战争时期,汉奸殷汝耕叛国投敌,在通县成立了闻名中外的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华北22县成立第二个满洲国,通县成了推行奴化教育的大本营。

对此,通县人民怒火中烧,不甘屈服。

先是,1937年27日通县爆发“保安队起义”,起义官兵捣毁了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活捉了汉奸殷汝耕,击毙了日本特务机关长、打死日军500多人,这一事件曾通电全国,通县人民无不为之振奋。

随后,1938年5月翼东地下党组织配合宋时轮和邓华的部队,举行“翼东抗日大暴动”,通州数百农民参加暴动,摧毁敌伪组织,收复县城九座,后暴动受挫后,党员和青年隐蔽在通州潞河农校,转入地下继续活动。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平津前线指挥部住扎宋庄。

1949年1月14日,解放军与傅作义的谈判在五里桥村举行,17日达成和平解放北平协议,史称“五里桥谈判”。

4、文化底蕴通州是京杭大运河北端的水陆都会,文人墨客多流连于此,文化积淀丰厚,明清时期建有州学、书院、会馆多所,潞河书院(现今的潞河中学校址)为东路厅所辖10州县最高学府,至今已有139年的建校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