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压滑动轴承润滑状态与磨损分析

合集下载

实验7 液体动压滑动轴承油膜压力与摩擦仿真及测试分析分解

实验7 液体动压滑动轴承油膜压力与摩擦仿真及测试分析分解

3)转速对油膜压力的影响 转速越高,单位时间通过载荷作用面的润滑 油就越多,产生的摩擦力就越大,油膜压力就越 大,特别是当转速达到一定值使流体的流动由层 流变为紊流时,承载力会得到显著提高。在转速 升高的同时会使润滑油的温度上升,运动粘度下 降,使油膜压力降低承载能力下降。相比而言, 油温升高带来的油膜压力降低比转速上升带来的 油膜压力升高要小得多。 4)液体动压滑动轴承设计的结构、尺寸,制造 精度,材料选择对动压油膜的产生和压力的大小 都有直接的影响。
实验7 液体动压滑动轴承油膜压 力与摩擦仿真及测试分析
7.1 实验目的
通过在 HSB 型试验台上,对液体动压 轴承进行径向和轴向油膜压力分布及大小的 测量和仿真,对摩擦特性曲线进行测定及仿 真,了解影响液体动压滑动轴承油膜建立及 影响油膜大小各项因素之间的关系。
7.2 实验原理
利用轴承与轴颈配合面之间形成的楔形间
3、滑动轴承油膜压力仿真与测试分析界面
4、滑动轴承摩擦特征仿真与测试分析界面
7.8 实验内容
1.液体动压轴承油膜压力周向分布测试分析
该实验装置采用压力传感器、A/D板采集该 轴承周向上七个点位置的油膜压力,并输入计 算机通过曲线拟合作出该轴承油膜压力周向分 布图。通过分析其分布规律,了解影响油膜压
传感器采集的实时数据。
注:此键仅用于观察和手动纪录各压力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软件所
需数据将由控制系统自动发送、接收和处理。
7.7软件界面操作说明
1、由计算机桌面“长庆科教”进入启动界面
2、在图7-7启动界面非文字区单击左键, 即可进入滑动轴承实验教学界面。


[实验指导]: 单击此键,进入实验指导书。 [进入油膜压力分析]: 单击此键,进入油膜压力及摩擦特性分析。 [进入摩擦特性分析]: 单击此键,进入连续摩擦特性分析。 [实验参数设置]: 单击此键,进入实验参数设置。 [退出]: 单击此键,结束程序的运行,返回WINDOWS界面。

滑动轴承的故障诊断分析 (DEMO)

滑动轴承的故障诊断分析 (DEMO)

滑动轴承的故障诊断分析一、滑动轴承的分类及其特点1、静压轴承静压轴承的间隙只影响润滑油的流量,对承载能力影响不大,因此、静压轴承可以不必调整间隙,静压轴承在任何转速下都能保证液体润滑,所以理论上对轴颈与轴瓦的材料无要求。

实际上为防止偶然事故造成供油中断,磨坏轴承轴承,轴颈仍用45#,轴瓦用青铜等。

2、动压轴承动压滑动轴承必须在一定的转速下才能产生压力油膜。

因此、不适用于低速或转速变化范围较大而下限转速过低的主轴。

轴承中只产生一个压力油膜的单油楔动压轴承,当载荷、转速等条件变化时,单油楔动压轴承的油膜厚度和位置也随着变化,使轴心线浮动,而降低了旋转精度和运动平稳性。

多油楔动压轴承一定的转速下,在轴颈周围能形成几个压力油楔,把轴颈推向中央,因而向心性好。

异常磨损:由于安装时轴线偏斜、负载偏载、轴承背钢与轴承座孔之间有硬质点和污物,轴或轴承座的刚性不良等原因,造成轴承表面严重损伤。

其特征为:轴承承载不均、局部磨损大,表面温度升高,影响了油膜的形成,从而使轴承过早失效。

二、常见的滑动轴承故障●轴承巴氏合金碎裂及其原因1.固体作用:油膜与轴颈碰摩引起的碰撞及摩擦,以及润滑油中所含杂质(磨粒)引起的磨损。

2.液体作用:油膜压力的交变引起的疲劳破坏。

3.气体作用:润滑膜中含有气泡所引起的汽蚀破坏。

●轴承巴氏合金烧蚀轴承巴氏合金烧蚀是指由于某种原因造成轴颈与轴瓦发生摩擦,使轴瓦局部温度偏高,巴氏合金氧化变质,发生严重的转子热弯曲、热变形,甚至抱轴。

当发生轴承与轴颈碰摩时,其油膜就会被破坏。

摩擦使轴瓦巴氏合金局部温度偏高,而导致巴氏合金烧蚀,由此引起的轴瓦和轴颈的热胀差,进一步加重轴瓦和轴颈的摩擦,形成恶性循环。

当轴瓦温度T大于等于230°C时,轴承巴氏合金就已烧蚀。

三、机理分析大多滑动轴承由于运行过程中处于边界润滑状态所以会产生滑动摩擦现象,同时又居有一定的冲击能量和势能,所以存在与产生滑动摩擦和碰摩相同的故障机理。

液体动压润滑向心滑动轴承实验

液体动压润滑向心滑动轴承实验

3’
4’
5’
2’
F
3
45
6’
6
2 1’
1
7 7’
端泄影响系数
Pm
2’ 1’
3’ 4’
5’ 6’ 7’
12 3
4 5 67
七、实验报告要求
数据记录
压力表号 p1
p2
p3
p4
p5
p6
p7
p8 (轴向)
压力
江苏大学工业中心
七、实验报告要求
绘制油膜的轴向和周向压力分布曲线
3’
µl
=
0.001 m mm
5’
江苏大学工业中心
四、实验设备
动力装置 油压测试装置
加载装置
1-直流电动机 2-三角带 3-传感器 4-螺旋加载杆 5-弹簧片 6-测力计(百分表) 7-压力表(径向7只,轴向一只) 8-主轴瓦 9-主轴 10-主轴箱
江苏大学工业中心
五、实验步骤
实验条件:W=70kgf,n=500r/min。 1、打开电源。 2、将转速调至500r/min左右。 3、加载,外载荷为70Kg.f。 4、等待油压表稳定后读出P1-P8的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稳定后再进行数据记录。
江苏大学工业中心
分组实验
2’
F
3
4 5
6’
µP
MPa
= 0.01
mm
4’
8’
8’
2
1’ 1 20o
6 7’ 7
30o
30o
0
0
B/4
d
B/2
B
n
周向压力分布曲线
轴向压力分布曲线
江苏大学工业中心
七、实验报告要求

《机械设计基础》第15章 滑动轴承

《机械设计基础》第15章  滑动轴承

τ
P+dp τ+dτ
雷诺耳实验(1883年)——层流与湍流的现象
雷诺方程:
h0 - h dp = 6ηv dx h3
其中:p——油膜压力 η——润滑油粘度 V——速度 h——间隙厚度(油膜厚度) h0——油膜压力为极限值时的间隙厚度
分析雷诺方程:
(1)当相对运动的两表面 形成收敛油楔时。即能保 证移动件带着油从大口走 u 向小口。 o
形成动压润滑的条件: (1)相对运动的两表面形成收敛油楔时。 (2)两表面必须有一定的相对速度。
(3)润滑油必须有一定的粘度,并供油充分。
(4)油膜的最小厚度应大于两表面不平度之和。
例:试判断下列图形能否建立动压润滑油膜?
v v v v
向心滑动轴承形成动压油膜的过程:
F F FF F
o
o1 o1 o o1 1 o1
润滑脂 (黄油) 固体润滑剂
钙基、钠基、铅基、锂基等。
石墨、二流化钼、聚氟乙烯树脂等 (用于高温下的轴承)。
空气、氢气等(只用于高速、高 温以及原子能工业等特殊场合)
气体润滑剂
●润滑剂的主要指标:
(1) 粘度——是润滑油最重要的物理性能指标,是选择润滑 油的主要依据,它标志着流体流动时内摩擦阻 力的大小。粘度越大,内摩擦阻力越大,即流 动性越差。 (2)凝点——是润滑油冷却到不能流动时的温度。凝点越低越好。 (3) 闪点——是润滑油在靠近试验火焰发生闪燃时的温度。 闪点是鉴定润滑油耐火性能的指标。在工作温度 较高和易燃环境中,应选用闪点高于工作温度 20°~30°C的润滑油。 (4) 油性——是指润滑油湿润或吸附在表面的能力。吸附能力 越强,油性越好。 (5) 滴点——是指润滑脂受热后开始滴落时的温度。润滑脂使 用工作温度应低于滴点20°~30°C,低于40°~ 60°更好。 (6)针入度(稠度)——是表征指润脂稀稠度的指标。针入度越 小,表示润滑脂越稠;反之,流动性越大。

液体动压滑动轴承油膜压力分布和摩擦特性曲线

液体动压滑动轴承油膜压力分布和摩擦特性曲线

机械设计基础(Ⅲ)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液体动压滑动轴承油膜压力分布和摩擦特性曲线 学号一、 概述液体动压滑动轴承的工作原理是通过轴颈的旋转将润滑油带入摩擦表面,由于油的粘性(粘度)作用,当达到足够高的旋转速度时油就被挤入轴与轴瓦配合面间的楔形间隙内而形成流体动压效应,在承载区内的油层中产生压力,当压力的大小能平衡外载荷时,轴与轴瓦之间形成了稳定的油膜,这时轴的中心对轴瓦中心处于偏心位置,轴与轴瓦间的摩擦是处于完全液体摩擦润滑状态,其油膜形成过程及油膜压力分布如图6-1所示。

图6-1 建立液体动压润滑的过程及油膜压力分布图滑动轴承的摩擦系数f 是重要的设计参数之一,它的大小与润滑油的粘度η(Pa.s)、轴的转速n(r/min)和轴承压强p(Mpa)有关,令pnηλ=式中,λ——轴承摩擦特性系数。

图6-2 轴承摩擦特性曲线观察滑动轴承形成液体摩擦润滑过程中摩擦系数变化的情况,f-λ关系曲线如图6-2所示,曲线上有摩擦系数最低点,相应于这点的轴承摩擦特性系数λkp称为临界特性数。

在λkp以右,轴承建立液体摩擦润滑,在λkp以左,轴承为非液体摩擦润滑,滑动表面之间有金属接触,因此摩擦系数f 随λ减小而急剧增大,不同的轴颈和轴承材料、加工情况、轴承相对间隙等,λkp也随之不同。

本实验的目的是:了解轴承油膜承载现象及其参数对轴承性能的影响;掌握油膜压力、摩擦系数的测试及数据处理方法。

二、 实验要求1、在轴承载荷F=188kgf 时,测定轴承周向油膜压力和轴向油膜压力,用坐标纸绘制出周向和轴向油膜压力分布曲线,并求出轴承的实际承载量。

在轴承载荷F=128kgf 时,测定轴承周向油膜压力和轴向油膜压力,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得出周向和轴向油膜压力分布曲线及轴承的承载量。

2、测定轴承压力、轴转速、润滑油粘度与摩擦系数之间的关系,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得出轴承f-λ曲线。

三、 实验设备及原理本实验使用 HZS-1型液体动压轴承实验台,它由传动装置、加载装置、摩擦系数测量装置、油膜压力测量装置和被试验轴承和轴等所组成。

滑动轴承实验报告

滑动轴承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滑动轴承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 测量轴承的径向和轴向油膜压力分布曲线。

3. 观察径向滑动轴承液体动压润滑油膜的形成过程和现象。

4. 分析轴承在不同载荷和速度条件下的性能变化。

二、实验原理滑动轴承是利用液体动压原理,通过在轴承和轴颈之间形成油膜,减小摩擦和磨损,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

实验中,通过测量油膜压力分布,可以分析轴承的润滑性能和工作状态。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滑动轴承实验台2. 轴承加载装置3. 润滑油泵4. 压力传感器5. 数据采集系统6. 计算机及实验软件四、实验步骤1. 将实验台安装好,检查各部件连接是否牢固。

2. 添加润滑油,确保油量充足。

3. 启动润滑油泵,调节转速至预定值。

4. 打开轴承加载装置,逐步增加载荷。

5. 使用压力传感器测量轴承的径向和轴向油膜压力。

6. 记录实验数据,包括转速、载荷、油膜压力等。

7. 改变转速和载荷,重复实验步骤。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径向油膜压力分布曲线实验结果显示,轴承的径向油膜压力分布曲线呈抛物线形状。

在轴承中心区域,油膜压力最大,随着距离轴承中心的增加,油膜压力逐渐减小。

这是因为液体动压原理使得油膜压力在轴承中心区域达到最大值。

2. 轴向油膜压力分布曲线实验结果显示,轴承的轴向油膜压力分布曲线呈线性形状。

在轴承中心区域,轴向油膜压力最大,随着距离轴承中心的增加,轴向油膜压力逐渐减小。

这是由于轴承受到轴向载荷,使得轴向油膜压力在轴承中心区域达到最大值。

3. 载荷对油膜压力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随着载荷的增加,轴承的径向和轴向油膜压力均呈上升趋势。

这是因为载荷的增加使得轴承受到更大的压力,导致油膜压力增大。

4. 转速对油膜压力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随着转速的增加,轴承的径向和轴向油膜压力均呈下降趋势。

这是因为转速的增加使得油膜厚度减小,导致油膜压力降低。

六、实验结论1. 滑动轴承的径向和轴向油膜压力分布曲线呈抛物线和线性形状。

动压滑动轴承实验指导书

动压滑动轴承实验指导书

动压滑动轴承实验指导书一、实验学时本实验2学时。

二、实验目的1. 观察油膜的形成与破裂现象、分析影响动压滑动轴承油膜承载能力的主要因素;2. 测量轴承周向及轴向的油膜压力、绘制其油膜压力分布曲线;3. 测定轴承的摩擦力、绘制轴承特性(λ−f )曲线;4. 掌握动压滑动轴承试验机的工作原理及其参数测试方法。

(1) 油膜压力(周向和轴向)的测量; (2) 转速的测量;(3) 摩擦力及摩擦系数的测量;三、实验机的构造及参数测试原理直流电机 2-V 形带 3-箱体 4-压力传感器 5-轴瓦 6-轴7-加载螺杆8-测力杆 9-测力传感器 10-载荷传感器 11-操作面板 图1 1.传动装置直流电机1通过V 带2驱动轴6旋转。

轴6由两个滚动轴承支承在箱体3上,其转速由面板11上的电位器进行无级调速。

本实验机的转速范围3~375转/分,转速由数码管显示。

2.加载方式由加载螺杆7和载荷传感器10组成加载装置,转动螺杆7可改变外加载荷的大小。

载荷传感器的信号经放大和A/D 转换后由数码管显示其载荷数值。

加载范围0~80㎏,不允许超过100㎏。

3. 油膜压力的测量在轴瓦5中间截面120°的承载区内(见图2左图)钻有七个均布的小孔,分别与七只压力传感器4接通,用来测量径向油膜压力。

距正中小孔的B/4轴承有效长度处,另钻一个小孔连接第八只压力传感器,用来测量轴向压力。

图2压力传感器的信号经放大、A/D 转换分别由数码管显示轴承径向油膜压力和周向油膜压力。

4. 摩擦系数的测量在轴瓦外圆的后端装有测力杆8(见图1),测力杆紧靠测力传感器9,轴旋转后,轴承间的摩擦力矩应由力臂作用于测力传感器所产生的摆动力矩相平衡。

即302F 2M L Fc D L Fc L F D F C M ⋅=⋅=⋅=⋅故 摩擦系数(3)式中:F — 轴承外载荷 (N) F=外加载荷 + 轴承自重=750 N 30FL Fc F f ⋅==F M L -力臂长度 (mm ) F M — 轴承的摩擦力 (N) F C — 测力传感器读数四、实验数据处理及绘制有关曲线为消除载荷对机械系统变形引起测量的误差,通常在载荷不变的情况下,分级改变转速,测量各级转速下有关参数,然后进行计算处理和绘制有关曲线。

机械设计滑动轴承

机械设计滑动轴承

3)铝基合金 —— 耐腐蚀性好,疲劳强度较高摩擦性较好 4)灰铸铁及耐磨铸铁 —— 具有减磨性、耐磨性,性脆、磨合性差, 轻载、低速 5)多孔质金属材料 —— 不同金属粉末压制、烧结而成 —— 吸油 (自润滑性)——含油轴承 韧性小,平稳、无冲击 中低速 6)非金属材料 塑料、碳— 石墨、橡胶、木材等
p 6ηV = 3 (h h0 ) x h
A< 0
不能承载
4、形成流体动力润滑的必要条件 1)两运动表面间具有楔形间隙; 2)两表面应有相对速度,速度的方向是将油 由大口带向小口; 3)润滑油应有一定的粘度,且要充分
二、径向滑动轴承形成流体动力润滑的过程 F F F n n
n=0
n≈0 Ff与 n反相
4、润滑油的粘-温特性
粘 -温 曲 线
5、零件润滑方法 旋 套 式
油 环 润 滑
油 芯 油 杯 旋 盖 式 油 脂 杯
针 阀 油 杯
§2 滑动轴承类型、轴瓦结构及材料
一、 滑动轴承类型
承载形式: 径向轴承(承受径向载荷)
止推轴承(承受轴向载荷)
滑 动 轴 承
润滑状态:不完全液体润滑轴承(不许干摩擦)
2、失效形式与设计准则 失效形式: 承载油膜破裂。 设计准则: 保证液体润滑,hmin≥[h] 同时,因Δt↑→η↓→油膜破裂:限制Δt 3、承载能力计算 推导思路 1)将直角坐标系的雷诺方程转换极坐标系 2)求任意位置的油膜压力 3)pφ 在 F 方向上的分量 pφy 4)求单位宽度上的油膜承载能力 5)考虑轴承端泄,进行修正 承载能力
y
η——动力粘度 y 长、宽、高各1米的液体,上下板相对滑动速度 1 m/s ,需要的切向力为 1 N 时,即 η=1 Ns/m2 (1Pa s — 帕 秒) 动力粘度国际制单位(SI):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ub i a i n S a e n e r Ana y i f Hy o y a i a i g rc to t tsa d W a l s so dr d n m c Be r n
HU Do g l n GU Ru- a, QI h n Z N Gu n n -i g, a O in 。 AN Z o g, E G a g
字 木交 ; i ; i
理论 / 研发 / 设计 , 翩造
动压滑动轴承润滑状态与磨损分析
胡冬 良 。 郭瑞 娜 , 钱忠 曾光 z , ,
( . 科 滑 动 轴 承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 江 诸 暨 3 10 :. 原 科 技 大学 机 电工 程 学 院 , 原 0 0 2 ) 1申 浙 1 8 0 2太 太 3 0 4
润 滑 产 生一 个 相 对滑 动 面 的 完全 物 理分 离 ,运 动 副 两 摩 擦 面 间完 全 被一 层 润 滑 膜隔 开 ,润 滑 膜 的厚 度 一般 在 25 . m 以上 。 对运 动 的两 表 面彼 此 分离 , 相 导致 相 对运
增 加 出现 较 小 的摩 擦 因数 ,并 认 为它 是 流 体 动 压润 滑与 混合 润 滑 的转 化点 。 随后 G m e 将 这一 现 象 与 S e ek v bl t i c rb 的 振动 加 以测试 和分 析 可 以 掌握 它 的振 动特 性 。对 于本 课 题所 研 究 的 卷绕 机 来 说 ,升 速 过 程 和 降速 过 程 中所 表 现 出来 的振 动 现象 基 本 一 致 ,即振 动 随着 转 速 的 升 高而 加 剧 , 着转 速 的 降低 而 减缓 , 15 0 m n 近 达 到最 随 在 30d i附 大 , 明在该 转 速 附件 存 在一 个 系 统 的 固有 频率 。 同转 说 不 速 下 的振 动 信 号 的频 谱 分 析 和 阶次 分 析都 可 以看 出 振 动 中 占主要 成 份 的都 是 工作 转 速 引 起 的一 倍 频 振 动 ,因此
能 力 取 决 于 相 对 运 动
面 之 间 所 形 成 的 流 体 膜 的种 类 , 流体 膜 的 该 形 成 不 仅 与 滑 动 轴 承
与 轴 承 支 撑 的 转 轴 的
润滑状态。由于摩擦与磨损问题的复杂性与轴承本身运
的 寿命 进 行 计算 很 难 有 一 个 准确 的结 果 ,因此 对生 产 实 践 也就 没 有 什 么实 际 的 意 义 。而 对 于滑 动 轴 承 运行 中润
Ke r s u rc t n s ae h d o y a c b a i g we r l e y wo d :l b i a i t t ; y r d n mi e rn ; a ; i o f
1 引 言
试 验 曲 线 相结 合 , 出 提 如 图 1所 示 的 润 滑 状
2 润滑 状 态 的物理 分 析
三 种方 式 或领 域 的运 行状 态 l l 】 。
2J 完全 油 膜 润 滑 状 态 .
润 滑 状 态 是 南 美 国 的 Ro e T u s n于 1 8 b rH.h rt o 9 5年 首 次 提 出 的 ,当 时他 观 察 到径 向滑 动 轴 承 随着 载 荷转 速
( .h n eSieB aigC roain Z ui 1 8 0 C ia 2S h o o c iey&E eto is n iern. 1 e k l e r op rt . h j 3 0 , hn ; .c ol f S d n o 1 Ma hnr lcrnc gn eig E
T iu n U i est o ce c n e h oo y T iu n0 0 2 , h n ) ay a n v ri f in ea d T c n lg , ay a 3 0 4 C i a y S Ab t a t s r c :Th s p p r c ri s o tt e p y i a n l s s a d t e t e r tc lc l u a i n f r h d o y a c b a i g u d r i a e a re u h h sc la a y i n h h o e i a a c l t o y r d n mi e rn n e o
滑 状态 与磨 损 过程 的 研 究 ,却 可 以 帮助 我 们 对 滑 动轴 承
行状态 的复杂性 ,用磨损量作为衡量依据来对滑动轴承 的 结构 设 计 有 关 , 且 而
转 速有 关 。 承具 有 以 轴 其 在 被 称 为完 全 油 膜 、
混 合 膜 和 边 界 润 滑 的
的运 行 过程 有 一 个更 深 入 的 了解 ,对 生产 实 践 也有 重 要 的指导 作 用 。
d fe e t u rc t n o d t n i r n l b i a i c n ii .Th ef c o h w a o b a i g e f r n e s n r d c d f o o e f t f t e e r n e rn p ro ma c i e i to u e .Th o g c n r t ru h o cee e a l s h p p r a a y e h e s n f b a n a g .wh c r v s t a t e l b i a in s a e h s d r c x mp e .t e a e n l z s t e r a o 0 e t g d ma e i i h p o e h t h u rc to t t a a i e t r l t n h p wih a r so n i . e a i s i t b a i n a d lf o e
态 图 。 动轴 承 的承 载 滑
动 压滑 动轴 承 以流 体润 滑理 论 为基 础 , 助 于 两个 用借 生 的黏 性 流 体膜 使 两
摩擦 表 面完 全分离 , 由流 体膜 产生 的压 力来 平衡 外载 荷 。 轴 承的 失 效形 式 之 一 就是 因为 磨损 导 致 轴 承建 立 流 体 动 压 润滑 的必 备 条件 遭 到 破坏 而 无 法 建立 起 完 全 油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