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乎字用法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用法18個常見文言虛詞用法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②朝而往,暮而归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⑹通“如”: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

例: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而已」罢了。

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

例: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何⑴什么。

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⑵怎么样。

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⑶哪里。

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⑷多么。

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⑸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⑹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之虚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之虚词

• (3)表感叹 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4)表祈使。可译为“吧”。例:吾其还也。毋从俱死也。
• 2.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剑舞。《鸿门宴》
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 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 赋》)
六、若
1.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你的。
2.动词,像、如同;比得上 3、连词 (1)表假设,“如果”“假设” (2)表选择 ,“或“或者”
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或者
某所,而 母立于兹 而 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 复音虚词(不译) 【而已】 罢了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何况” 【既而】【俄而】不久,一会儿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臣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
二、何
1、疑问代词:为什么、什么原因、哪里、 什么 2、疑问副词,放在句前或谓语前,译为怎 么、多么、怎么这样等; 3、复音词 [何如][奈何][若何] ,译 “怎么样”“怎么办” “为什么”等; [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无何]译“不久” ;[何乃]译“怎能”
七、所
1、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 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 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 事物”、“所……的情况”等。
2、为+所,表被动 3、所+以,①……原因;②用来……的,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
4、名词,地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部分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部分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1

高中必修教材重点文言虚词的用法总结(1)[而、何、乎、乃]【而】〔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并且〞。

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雠者〔?荆轲刺秦王?〕臣左受拔其袖,而右手揕抗其胸〔?荆轲刺秦王?〕然那么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荆轲刺秦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抗之〔?荆轲刺秦王?〕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禅山记?〕来而记之者已少〔?游褒禅山记?〕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侣鱼虾而友糜鹿〔?赤壁赋?〕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履至尊而制六合〔?过秦论?〕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赵强而燕弱〔?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强而赵弱〔?廉颇蔺相如列传?〕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张衡传?〕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控蛮荆而引瓯越〔?滕王阁序?〕地势极而南溟深〔?滕王阁序?〕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承接关系。

①所连接的词语有时间上的相承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又前而为歌〔?荆轲刺秦王?〕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荆轲刺秦王?〕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羽化而登仙〔?赤壁赋?〕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赤壁赋?〕或百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扣关而攻秦〔?过秦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城入赵而璧留秦〔?廉颇蔺相如列传?〕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苏武传?〕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兮辞?〕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抚孤松而盘桓〔?归去来兮辞?〕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化而为鸟〔?逍遥游?〕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②所连接的两个词在事理上有因果关系。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虚词训练(而、何、乎、乃、其、且)有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虚词训练(而、何、乎、乃、其、且)有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虚词训练(一)——而、何、乎、乃、其、且1.下列句中加点虚词“其”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B.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

C.其意常在沛公也D.吾其还也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其”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吾其还也B.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C.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乎”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飘飘乎如遗世独立C.知不可乎骤得D.郁乎苍苍4.下列句中“其”字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A.距其院东五里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5.对下列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其:代词,它的B.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其:代词,它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都是代词,它的D.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

其:代词,它的6.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而:连词,表转折B.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乃:副词,才C.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而:连词,表顺承D.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且:表转折连词,却7.下列句中的“而”与例句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荆轲和而歌A.又前而为歌B.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C.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8.下列句中加点虚词“而”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序八州而朝同列知明而行无过矣B.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D.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当立者乃公子扶苏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表格版)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表格版)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表格版)以题说法如何回答虚词翻译题设问方式①选择题,判断正确与否;②句子翻译题中也有虚词的翻译。

规范思路(一)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技巧1.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 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

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 其意义和用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

如“乎”:作语气助词,表感叹、疑问或 反问,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作词尾,用在形容词后。

作介词时它位 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范围、对象等,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3.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 定。

如“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后句没有紧承前句对“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 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 等。

5.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 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 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6.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 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 中的意义和用法。

如: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等。

(二)复习方法1. 重视课内虚词积累。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实词和虚词是语言中的两个基本词类,它们在表达方式和意义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高中语文学习中,我们经常接触到文言文,而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十分广泛。

下面将对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和虚词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它们。

一、实词实词是能够独立存在并且有具体意义的词语,它可以表示一种实在存在的事物、动作或状态。

在文言文中,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

以下是它们的特点和常见用法:1. 名词:名词是用来表示一种人、事、物或抽象概念的词语,它有单数和复数形式,还可以加上量词进行计数。

名词在文言文中主要用来作主语、宾语、定语和状语等。

示例:吾闻古之圣王,若舟中之司舵者。

2. 动词:动词是用来表示动作、行为或变化的词语,它可以分为实义动词和系动词。

实义动词在文言文中用来表示具体的动作或状态,而系动词则用来表示主语的性质、状态、身份等。

示例:乐而不荒,哀而不痛,怒而不恚。

3. 形容词:形容词是用来表示人或物的性质、特征、状态的词语。

形容词在文言文中常用来修饰名词或作为谓语进行修饰。

示例:松柏之茂也,不断终夏。

4. 副词:副词是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的词语,它可以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

副词在文言文中主要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增强语言的表达力。

示例:执志固不欲人之异已,持义固不欲人之非己。

二、虚词虚词是没有独立意义的词语,它主要用来标示语法意义或构成语言的框架。

在文言文中,虚词包括了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等。

以下是它们的特点和常见用法:1. 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关系的词语,它通常出现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前,起到连接或限制作用。

介词在文言文中常用来表示处所、方向、时间等。

示例:圣人舜为司空,无射国之士。

2. 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语、短语或句子的词语,它可以连接并列的词语、短语、分句或句子。

连词在文言文中常用来连接因果关系、选择关系、转折关系等。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乎字用法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乎字用法总结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乎字用法总结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肩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文言虚词“乎”字有哪些用法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乎字用法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乎字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译文:孩子冷了吗?想吃东西吗?②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译文:如果是真的话,我哥哥那样美好的德行,他的儿子要短命早死吗?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而况大国乎?(《鸿门宴》)译文: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师:学习。

庸:岂,哪)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译文:齐王如果十分喜爱音乐,那么齐国就应该治理得差不多了吧?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译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仁,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 “呀”等,也可不译。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看来百姓说我吝啬是有道理的啊。

(主谓倒装句)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译文:向西可望见夏口,向东可望见武昌,山川环绕,草木茂盛青苍。

5.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可不译。

①于是乎书。

译文: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②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译文:为什么不按照自己心意或去或留?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乎字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在”、“比”、“对”、“对于”等。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译文: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④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2023高考文言文专题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练习

2023高考文言文专题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练习

二、【何】
• (一)用作疑问代词 • (二)用作副词 •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 (四)何:通“呵”,喝问。 • (五)固定搭配:【何如】【奈何】【若
何】【何以】【无何】【何乃】【何其】
(一)【何】--用作疑问代词
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一)【而】--用作连词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走。 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 着武器逃跑。
②吾尝跂 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 阔。
③项王按剑 跽曰:“客何为者?” 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你是干什么的?
②蟹六跪 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③侣鱼虾 友麋鹿。
(一)【而】--用作连词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 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②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报将军之仇者, 何如?
(一)【而】--用作连词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等,表 示时间短暂。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① 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不久,他以“吴地民众暴乱”事由向朝廷报告,追查 下来诛杀了这五个人。 ② 百千人大呼
在一会儿的时间内,就已经有成百和上千的人员正 在大声进行呼叫。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图穷而匕见________《荆轲刺秦王》 2.庄宗受而藏之于庙________《伶官传序》 3.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________ 《六国论》 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1~2连词,表承接“来”“就”。 3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4连词,表转折“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乎字用法总结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译文:孩子冷了吗?想吃东西吗?
②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译文:如果是真的话,我哥哥那样美好的德行,他的儿子要短命早死吗?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而况大国乎?(《鸿门宴》)
译文: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译文: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师:学习。

庸:岂,哪)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译文:齐王如果十分喜爱音乐,那么齐国就应该治理得差不多了吧?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仁,大概都出于这个原因吧??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也可不译。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看来百姓说我吝啬是有道理的啊。

(主谓倒装句)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译文:向西可望见夏口,向东可望见武昌,山川环绕,草木茂盛青苍。

5.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可不译。

①于是乎书。

译文: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②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译文:为什么不按照自己心意或去或留?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
什么地方?
相当于“于”,可译为“在”、“比”、“对”、“对于”等。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
译文: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④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

(乎:对。

)
译文:“残酷的政令比猛虎还凶暴。

”我曾经过对这话有过怀疑。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论语》)(乎:对、对于。

博:广泛,普遍。

参:检查,检验,验证。

省:省察)
译文: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译为“……的样子”“……地”。

①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疱丁解牛》
译文: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

看了“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乎字用法总结”的人还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