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历史三四单元复习整理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各单元知识点总结本文档将对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的各单元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单元秦汉帝国
一、秦始皇统一六国
1. 统一货币、度量衡
2. 实行郡县制
3. 规范文字、车轮、轴距
二、秦朝政治制度
1. 中央集权制度
2. 三公九卿制度
三、汉朝的政治制度
1. 建立大臣制度
2. 实行科举制度
第二单元两汉时期的社会生活
一、汉武帝的开放政策
1. 实行屯田制度
2. 开辟丝绸之路
二、两汉时期的文化成就
1. 科技成就:制纸术、指南针、火药等
2. 文学成就:《离骚》、《汉赋》、《史记》等第三单元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三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 魏国实行九品中正制
2.蜀国、吴国实行丞相制
二、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
1. 南朝建立南朝刘宋
2. 制度的确立
第四单元隋唐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
一、隋唐的政治制度
1. 中央集权制度
2. 取消九品中正制,建立唐朝科举制度
二、唐朝的社会生活
1. 科技成就:火药、纸张等
2. 文化成就:诗歌、绘画、音乐等
第五单元宋代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生活
一、宋代的政治制度
1. 宋初实行科举制度
2. 政治制度分为两级: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府
二、宋代的经济生活
1. 农业生产大幅度发展
2. 商业经济迅速发展
第六单元中国古代历史的回顾与总结
一、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特点
1. 朝代更替、政治制度的变化
2. 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
二、中国古代历史的启示
1. 接受优秀传统文化
2. 借鉴先进制度。
(A4纸)历史八上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1课鸦片战争一、林则徐虎门硝烟:1839年6月,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销毁鸦片,林则徐是民族英雄,二、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1、根本原因:英国为了开辟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导火线):虎门销烟2、结果:清政府战败,1842年签订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内容:割地(香港岛)、赔款、五口通商(广、厦、福、宁、上)、协定关税。
)3、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一、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概况: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战争原因: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
3、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是近代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太平天国起义(1851-1864):由洪秀全领导,起义军称“太平军”。
第3课收复新疆一、阿古伯侵占新疆:英、俄两国支持阿古伯政权二、左宗棠收复新疆: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除伊犁外);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行省。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1、战争概况:甲午(1894)年,日本舰队袭击北洋舰队,战争爆发。
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牺牲;日军曾在旅顺展开大屠杀。
3、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没,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签订双方:中方李鸿章、日本伊藤博文;(内容:割地(台湾等)、赔款(白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设厂等。
)4、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八国侵华目的: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2、结果: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内容:赔款白银4.5亿两;(近代赔款最多的条约)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体现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准中国人居住。
第三单元第四单元单元复习课件八年级历史上册

发起护国战争 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
主题四 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
项目
中共一大
中共二大
召开时间
1921年7月
1922年7月
召开地点
上海
上海
纲领 内容
①最终奋斗目标(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①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
②最低纲领: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 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位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并概括这场运 动的历史意义。 答:领导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意义: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 主与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掀起了一股思 想解放的潮流。 (4)纵观上述材料,你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中得到什么认识? 答:中国近代化经过了一个从学习西方器物、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历程,说明先进 的中国人不断自我反思和深化对西方的认识;近代化探索屡遭挫折,充满了艰难和 曲折,但先进的中国人一直在为探索救国救民之路而奋斗。(言之有理即可)
封建
革命
主义革命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三 民 主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
义道路ຫໍສະໝຸດ 马克思列宁主实现社会主义
义
主题三 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上书失败
1894年,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他开始 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成立兴中会
1894年11月,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
主题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从1919年开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经30年,最终取得胜利,其根本保证是中国
共产党的领导。让我们再次打开尘封的历史,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艰难启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唯物史观·一本杂志启民智】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系列全面批孔的文章,论证孔子的旧礼教不适应 现代社会。他说:“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鲁迅对封建礼教的攻击最为猛烈。 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深刻揭露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 质,提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还活在世上”的社会理想。“吃人的礼教”一语,就 是从这篇小说来的。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要点梳理

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要点梳理本文档旨在梳理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知识要点,以便学生复和掌握相关内容。
第一单元:古代文明与我国- 了解不同古代文明(如埃及文明、希腊文明、印度河文明)的特点和贡献。
- 研究我国古代文明(如夏、商、周)的发展过程和主要特点。
第二单元:我国古代史纲要- 掌握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地位和主要特点。
- 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结构和社会变革。
- 理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思想文化繁荣。
第三单元:西周的贵族社会- 了解西周的政治制度和贵族社会的特点。
- 掌握西周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 了解西周的宗教和礼仪制度。
第四单元: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军事力量和外交关系。
- 掌握列国割据和兼并的历史进程。
- 了解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地位。
第五单元:秦朝的统一中国- 了解秦朝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 掌握秦始皇的改革措施和政治制度。
- 了解秦朝对各方面的贡献和影响。
第六单元:汉朝的历史- 了解西汉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
- 掌握新莽和王莽与西汉的关系。
- 了解东汉时期的政治斗争和社会阶级矛盾。
第七单元:三国时期的演变- 掌握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和各国的政治态势。
- 了解诸葛亮及其对三国时期的影响。
- 了解三国时期的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
第八单元:中世纪欧洲- 了解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和社会等级。
- 研究欧洲中世纪的宗教改革和。
- 理解黑死病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以上是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知识要点梳理,希望对学生们的复习和学习有所帮助。
八上历史第三、第四单元知识点清单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孙中山早年革命活动1.成立兴中会:1)时间:1894年11月2)地点:美国檀香山3)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4)宗旨:“振兴中华”5)意义:标志着孙中山开始从事革命活动6)地位: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2.广州起义1)时间:1895年2)人物:孙中山、陆皓东等3)结果:失败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1.同盟会成立背景1)民族危机、国内革命情绪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
(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和《警世钟》)2)各种革命团体纷纷成立。
(华兴会和光复会)3)孙中山的主张得到认同,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2.同盟会成立目的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时间1905年8月地点日本东京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领导机构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机关报《民报》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意义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3.三民主义(是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进一步阐述和完善)第9课辛亥革命起义时间地点领导人影响萍浏醴起义1906年萍乡、浏阳醴陵刘道一、蔡绍南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同盟会声望大振。
安庆绍兴起义1907年安庆、绍兴徐锡麟、秋瑾广西起义1907年广西镇南关孙中山、黄兴黄花岗起义1911年广州黄花岗黄兴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盖,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二、辛亥革命1.武昌起义1)背景:1911年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积极谋划起义。
10月9日起义计划泄露。
2)时间:1911年年10月10日。
3)主要力量:湖北新军4)过程:武昌首义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胜利5)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
2.辛亥革命:1911是农历的辛亥年历史上称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为辛亥革命的首义。
八年级历史三四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三四单元知识点历史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科学,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历史是人类留下的一部分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记录方式。
八年级历史三四单元主要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从远古时期开始,就有石器文化、青铜器文化等出现,到商周时期出现了最早的国家政权——商朝和周朝。
在古代,历史和文化密不可分,因此我们在学习历史时也要了解古代文化的发展变化,例如诗经、礼记、易经、论语等文化遗产。
二、理解封建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土地所有制和农业经济,土地是生产的主要资料,而封建制度也是对土地的控制。
政治制度方面,中国封建社会采用的是以天子为中心的皇帝制度,它是一种世袭的制度,皇帝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
三、了解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古代中国的科技发展也是一大亮点,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思想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
自汉代开始,中国的科技水平开始走向繁荣,出现了很多大科学家和大发明家,如张衡、神龟、四大发明等。
四、认识中国的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人物和历史事件,如孔子、孟子、墨子等列国时代的思想家,到汉初的张骞和班超、唐代李白、宋代文天祥等等。
而历史事件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如封建社会的衰落、士人的抗争、发生在唐代的安禄山之乱、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
总之,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知识,对我们了解现代化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有着深刻的意义。
八年级历史三四单元的学习,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古代中国的发展、文明与进步,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追寻文明的脉搏,从而感悟出生命的真谛。
八上历史与社会 第三单元与第四单元知识重点归纳

为三,分别发展为意大利、法兰克、德意志。 为三,分别发展为意大利、法兰克、德意志。 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地区。经典是《圣经》。 世纪,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地区。经典是《圣经》 中世纪前期占统治地位思想是基督教。 中世纪前期占统治地位思想是基督教。 欧洲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封建庄园。中世纪的欧洲社会的主 欧洲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封建庄园。 要财富是土地。 要财富是土地。 在日常生活中,与中世纪欧洲人关系最密切的是教会。 在日常生活中,与中世纪欧洲人关系最密切的是教会。 从11世纪起,欧洲城市开始兴起。在众多的城市中,巴黎、 世纪起,欧洲城市开始兴起。在众多的城市中,巴黎、 伦敦成为政治、经济及文化的中心。 伦敦成为政治、经济及文化的中心。 行会是为了保护同业手工业者的利益不受外来侵犯的一种 新的社会组织。 新的社会组织。
第四单元 从封建邦国到一统天下
•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其它小国,在牧野展开大战伐纣 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 周朝改革了商朝的制度发展并完善了古代礼乐文明。 • 分封制确立了周王的权威,扩大了周朝控制的区域。 • 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它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 近来决定继承权力的制度。 • 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 • 统治阶级以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为工具,用来维持 社会秩序,巩固其统治。
欧洲中世纪与基督教文明
• 古希腊、罗马文明衰落后,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直到16世 古希腊、罗马文明衰落后,欧洲进入封建社会。 纪。人们把这段历史称为中世纪(5世纪至16世纪)。 世纪)。 人们把这段历史称为中世纪( • 西罗马灭亡以后日耳曼人的国家纷纷建立,最强大的国家 西罗马灭亡以后日耳曼人的国家纷纷建立, 是法兰克;800年查理帝国诞生,843年,查理帝国一分 年查理帝国诞生, 是法兰克; • • • • •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四单元复习知识点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复习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中共七大日本无条件投降1931-9-18 1936-12-12 1937-7-7 全面抗日战争 1945-4 1945-8-15【单元知识网络】开始标志: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时间:1931年—1937年中华民族开始标志:七七事变的抵抗全面抗战时间:1937年—1945年中华民族的重大战役: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抗日战争提出: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共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正式建立:七七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国共两党再次合作中共七大时间: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日本无条件投降单元小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时间行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西安事变后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卢沟桥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高涨,国共再次合作,正式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体会:1.中国军民在强敌面前,不怕牺牲、顽强抗战的爱国精神;2.认识在困难面前,只有团结一致才是民族唯一的出路,国共团结抗日,形成全民族的抗战是抗战胜利最主要的原因;中日关系1.中日关系:现在中日两国,以和为主;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未来中日关系应是和平共处,友好合作谋求共同发展。
2.中日如何妥善处理两国关系:(1)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战则两伤。
(2)日本应正视历史问题,积极、主动、妥善解决战后遗留问题,不要做伤害中国人民情感的事,发展中日两国互惠互利、友好合作的睦邻关系。
(3)中国应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加强和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努力促进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
3.中日青少年对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应持的态度:(1)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2)相互尊重和理解(3)以开放的胸怀相互借鉴和交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3、4 单元整理第三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上)——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第一课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1、早期爱琴文明与城邦国家(1)欧洲南部的希腊半岛,东邻爱琴海。
公元2000年前后,爱琴文明发祥干克里特岛,后来文明中心移至希腊半岛,出现迈锡尼文明。
克里特文明与迈锡尼文明合称爱琴文明,历时约800年。
它是古代希腊文明的开端。
(这也是欧洲文明的开端)(2)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许多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出现在小亚细亚海岸和希腊各地,它们在历史上被称为城邦。
其中,是最重要的两个城邦是雅典和斯巴达。
(城邦时代来临)(3)雅典濒临爱琴海,海上交通便利,商业贸易(航海业)使城邦繁荣起来。
(4)由于平民和贵族不断斗争,公元前5世纪,雅典的民主制到极盛,由全体男性公民参加的公民大会,一年召开40次例会,投票决定国家的内政、外交等大事,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在休会期间,从公民中抽签选出500人,组成“五百人议事会”,负责处理城邦的旧时常务,各级官员也都通过抽签产生。
陪审法庭是雅典的最高司法机构,陪审员从公民中抽签选出,审理各种重大案件。
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陪五将审百军法人委庭议员↓事会司会↓法↓军机行事构政机机构构(5)雅典的民主制好与坏:正面:与君主专制相比有巨大的进步,使公民主动积极地参政议政。
反面:还是一种少数人地民主(局限性),妇女、奴隶和外国人都被排斥在民主政治之外。
(6)斯巴达是希腊的另一个大城邦,它崇尚武力,热衷于征服邻邦。
整个斯巴达就像一座大兵营。
(7)斯巴达和雅典都想压倒对方,彼此征战,消耗很大。
公元前5世纪晚期以后,希腊逐渐衰落下去。
(内部战争)2、从共和国到大帝国(1)公元前8世纪,罗马在地中海北岸的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
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2)共和国的执政官有很大的权力,扈从肩上扛着象征权力和威信的束棒,叫做法西斯。
罗马人是个尚武的民族,他们崇拜英雄,教育孩子要勇敢、善战。
他们具有多兵种协同作战的集团军优势。
(3)公元前27年,屋大维自称共和国的元首,独揽大权,实际上成为皇帝。
(帝制)在帝国前期,政治相对安定,经济上也出现了繁荣。
到2世纪,罗马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地中海成了罗马帝国的内海,有人把它戏称为罗马人的小澡盆,罗马帝国是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国家之一。
(4)罗马扩张的目的:掠夺土地、财富及人口。
扩张的过程:公元前5-3世纪——意大利地区公元前3-2世纪——地中海地区(共和国时期)公元前2世纪——地跨三洲(地跨三洲)(5)罗马为什么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1.依靠强大的军队:军队组织严密,兵种齐全,军力强大。
2.士兵有宗教奉献精神,英勇善战,战术高超。
(6)3世纪(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
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
3、西方文化之根(1)辉煌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早就了西方文化之根。
(2)《雅典学院》描绘了古希腊人勤于思考、自由辩论,图中的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就是他们中的代表。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都是师徒关系)(3)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制定并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因其刻在十二块铜板上,被称为《十二表法》。
罗马法对后世欧美各国的法律影响很大,成为近代西方各国法律体系的基础。
(4)罗马的建筑庄严、厚重,多使用柱子和拱型结构。
(5)总结:自然科学:阿基米德浮力定律法律(法学):《十二表法》杠杆定律古希腊:古罗马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建筑:柱子和拱型结构人文科学:戏剧历史希罗多德(历史之父)第二课欧洲中世纪与基督教文明1、中世纪的国王与帝国(1)古代希腊、罗马文明衰落后,欧洲进入了封建社会,直到16世纪,人们把这段历史时期称为中世纪。
在经济衰落的同时,灿烂的古典文化也受到了摧残(特征:王权与教权的紧密结合,统治整个社会)。
(2)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他们建立的法兰克王国(法国、德国部分)最为强大。
(3)800年,在罗马,教皇(代表上帝在人间的使者)为查理举行了加冕(这意味着上帝对查理的认可,查理负有传播和捍卫基督教的义务,标志着王权与教权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及其联盟的关系)仪式,标志着查理曼帝国的诞生,查理成为帝国的第一个皇帝。
(4)破产的农民被迫投靠封建主,变成了依附于封建主的农奴,同时,查理把征服得来的大部分土地分封给臣下(上层给下层是提供土地和保护;下层给上层是服役和纳税),建立一个互有义务的关系。
(5)“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意思是封臣即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主,而对自己封主的封主却没有臣属关系。
(6)欧封建等级制度:A 帝王B大封建主C小封建主D农奴(7)查理死后,帝国很快陷入长期内战,843年,查理的三个孙子在今法国境内的凡尔登签订条约,三分帝国。
这三部分后来分别发展成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三个国家。
2、基督教盛行西欧(1)产生:1世纪,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的巴基斯坦地区,犹太人民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
(2)基督教的经典称为《圣经》。
(3)富人加入教会后,取得了教会的领导权。
教会为什么归依王权?1.教会利用国王的力量扩大自己的影响。
2.教会不仅通过各种手段占有大量地产,还经常干涉和控制各国的事务。
(4)基督教的影响:政治领域、思想文化领域、经济领域。
3、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1)在中世纪的乡村,庄园几乎成为自给自足的小世界。
(2)由于生活极端贫困,农奴很少有人活过40岁(农奴生活艰难困苦的根源是土地)。
(3)从11世纪起,经济逐渐恢复,人们开始频繁地把剩余产品拿到市场上去交换。
例:巴黎和伦敦不仅成为政治中心,也是商旅云集的经济和贸易中心。
佛罗伦萨则以手工业享誉欧洲。
(4)西欧的城市都坐落在封建领地上,国王和封建主可以对城市居民任意盘剥。
(5)“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讲的是按照惯例,如果一个农奴在自治的城市里住满一年零一日,就去的了自由民的身份。
(6)随着城市的兴起和手工业生产的繁荣,为了保护同行手工业者的利益不受外人侵犯,城市中手工业者成立了一种新的社会组织——行会。
行会的代表还可以通过选举进入市政会。
第三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1、伊斯兰教的创建与阿拉伯帝国(1)阿拉伯半岛处于亚洲西部的炎热地带,气候干旱。
6世纪末,阿拉伯部落间为争夺水源和牧场而相互仇杀,阿拉伯半岛内部矛盾重重,阿拉伯人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
在这一形势下,伊斯兰教应运而生。
(2)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出生在阿拉伯半岛西部的古城麦加。
610年的一天,穆罕默德向族人宣布,他在梦中接受了神的启示,将作为使者传教,(教义:)号召人们放弃其他崇拜,只信奉唯一的真主安拉,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意味信仰真主安拉的人。
穆罕默德的说教后来被集录为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
622年,默罕默德被迫出走麦地那,这一年也成为伊斯兰教教历纪年的元年。
(3)8世纪中叶,阿拉伯称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8世纪开始,巴格达就是阿拉伯帝国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10世纪以后就逐渐衰落下去了。
2、阿拉伯——伊斯兰文化(1)阿拉伯帝国时期,不少阿拉伯人穿梭往来于三大洲,带去了阿拉伯的天文学、医学知识和伊斯兰教,带会了东方的特长和先进的技术。
(2)阿拉伯数字是印度人创造了0-9计数法,而后阿拉伯人学会加以改造,又将这种数字传播到了全世界。
(3)阿拉伯学者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翻译成阿拉伯文,传播到世界各地,它把中国和东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传到欧洲。
)(4)清真寺建筑风格也被带到了北非、欧洲、中亚、印度、中国等。
麦加大清真寺——麦加朝圣。
(5)阿拉伯人的文学作品也一直为世人称道,最为人熟知的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
(6)11-12世纪阿拉伯人的制图水平达到鼎盛时期。
(7)伊斯兰文化主要体现在建筑、科学、文学和综合方面,灿烂辉煌,兼容并蓄。
(8)总结: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1、礼乐文明的确立(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其他小国,在牧野展开大战,讨伐灭商。
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周朝改革了商朝的制度,发展完善了古代礼乐文明,此外周朝实行了分封制。
(2)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它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力的制度。
比如,周天子的王位是由他的嫡长子继承,其他诸子只能被封为诸侯。
嫡长子与其他诸子是领导与服从的关系。
(3)等级制度:(由上到下,大至小)王必须履行:诸侯周王给诸侯国(亲属、功臣)人口、土卿大夫地,权利。
诸侯国要服从周王的命令、纳士贡、守卫、管理、保卫(义务)。
平民奴隶有利:确立了周王的权威,扩大了周王朝统治范围。
不利:为日后埋下诸侯争霸战乱的隐患。
分封与宗法制度结合起来,密切了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
同时,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
(4)只有天子才能享用八排六十四人规格的乐舞礼仪,大夫只能用四排三十二人。
(5)乐也是周朝宗法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等级区分严格)。
不同等级的贵族,所能享受的乐目也不同。
例如,天子祭祖可以用歌颂周文王的《庸》,卿大夫的士就不能用。
(6)统治阶级以分封制、宗法制及李乐制度为工具,目的:用来维持社会秩序,巩固其统治。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2、变革与争霸(1)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次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向东迁至洛邑,历史上称为东周。
东周时期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农具,并已使用牛耕,这促使了生产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战国:前475年—前221年(2)春秋五霸:一种说法是指齐恒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指齐恒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其中确定的士齐恒公、晋文公、楚庄王)(3)最先称霸的是齐恒公。
(他是如何称霸的?)1.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军制和内政,国力大增。
2.打出“尊王攮夷”的旗号,提高了齐国的地位,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
3.召集诸侯葵丘会盟,确立了霸主地位。
战国七雄主要有秦楚燕齐赵魏韩。
(它们灭亡的顺序:韩赵魏楚燕齐秦)(4)政治抱负上有什么不同:比起春秋霸主,战国七雄已不再满足于称霸诸侯,做诸侯之长,而是要灭掉其他各国,自己统一天下。
战国七雄之间的战争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也更为残酷。
(5)春秋晚期,打着富国强民的旗号(战国的社会状况:动荡不安,战乱频繁。
)公元前356年,商鞅(法家)开始实行变法。
新法的内容有:1.废除土地国有制。
2.奖励农耕。
3.奖励军功。
4.建立县制。
(6)为什么变法可以成功?因为商鞅得民心(令出必行),取信于民,符合历史潮流,商鞅具有顽强毅力,还有秦孝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