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设计中的传统语言形式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缠枝纹样视觉设计语言研究

中国传统缠枝纹样视觉设计语言研究

中国传统缠枝纹样视觉设计语言研究中国传统缠枝纹样视觉设计语言研究导言: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其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缠枝纹样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本文旨在探究中国传统缠枝纹样的视觉设计语言,从而提供一种美学和艺术的参考,以促进现代视觉设计的创新和发展。

一、缠枝纹样的发展历史缠枝纹样作为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起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商贸交流,经过千余年的发展演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设计语言。

最早的缠枝纹样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壁画装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逐渐融入到绘画、雕刻、陶瓷、服饰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缠枝纹样的形态特征缠枝纹样以藤蔓、枝叶、花鸟等自然元素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复杂的线条与形状组合,呈现出错落有致、细腻生动的效果。

其线条流畅、曲折,富有变化和动感,呈现出一种自由、富有生命力的美感。

色彩上多采用传统的红、黄、蓝、绿等鲜艳色彩,以及金、银等宝石色泽,增加了纹样的华丽和奢侈感。

三、缠枝纹样的设计原则在缠枝纹样的视觉设计中,有一些重要的原则需要遵循。

首先,自然主义是缠枝纹样设计的基础,要求纹样的形状和线条与自然界的植物形态相吻合。

其次,对称性与变异性的结合是缠枝纹样设计的关键,通过对称的基本图案来构建整体的纹样形态,同时也要加入一些变异和变化,以增加纹样的生动性和富有层次感。

此外,纹样的秩序性和有序性也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排列,使纹样整体呈现出和谐、平衡的视觉效果。

四、缠枝纹样在现代视觉设计中的应用缠枝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为现代视觉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

在印刷、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我们可以常见到缠枝纹样的运用。

通过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可以赋予传统元素新的时尚魅力,并提高作品的艺术品位和观赏性。

此外,缠枝纹样还可以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进行创造性的再设计和再创作,以满足不同领域和需求的视觉设计。

传统装饰语言的语意传达

传统装饰语言的语意传达

传统装饰语言在当代空间艺术设计中的运用,不仅是具有视觉美化的形式表现,而且通过它与空间界面的同构能将其社会约定语意比附于空间,形成语意场,实现当代空间寓意的营建和文脉的延展,使单纯功能意义上的空间变为有意蕴、有精神的文化空间。

由此,基于传统装饰语言在当代空间艺术设计中的意义,本文就其传统装饰语言的语意传达方式和语意场的营建展开讨论,为当代空间设计如何运用传统装饰语言营建空间寓意提供符号学的思考维度。

一、形态与意义的约定传统装饰语言通常是“形”和“意”的结合体,它不但具有能被视知觉感知的形式,而且负载着在民族文化圈落中可以被共同理解和认知的意义。

从符号学的观点来看,传统装饰语言包含能指(符号的外在形式)和所指(符号的意义)两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约定俗成的。

社会约定确立了传统装饰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一定的能指形态与一定的所指内容依照我们的文化背景形成了特有的约定方式,它大致可归纳为谐音性语意约定、关联性语意约定、非逻辑性语意约定三种类型。

第一,谐音性语意约定。

它是传统装饰语言意指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在传统装饰语言的语意表述中,相同读音的两个字、两种形态在意义上虽毫无关联,但具体的形态与抽象的含义通过相同或近似读音能联系起来,由此约定出特有的语意,达到便于记忆和传播的目地,增强了人们对装饰语言符号语意的理解力,同时也使受众获得审美欣赏的趣味性。

如连(莲)年有余(鱼),绘莲花和鲤鱼;喜上眉(梅)梢,绘喜鹊站在梅花枝上;平升三级(戟),绘一只花瓶中插三只画戟等等。

这些传统装饰形态造型的处理方式均是以简单、易懂的具象形构置画面,通过同音的手段约定出多样丰富的语意,其中以吉祥的语意传达最为多见。

第二,关联性语意约定。

传统装饰语言符号的语意传达能通过意义的关联性加以约定,它的能指与所指具有某种逻辑上的关联,能引起相似的联想,由“此物”象征“彼意”,从而实现语意传达的目的。

其语意的生成,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实现:其一,以物象的自然属性、特征与装饰形态形成关联来传达语意。

简析艺术作品中的形式语言

简析艺术作品中的形式语言

简析艺术作品中的形式语言【摘要】艺术作品中的形式语言是指通过形式元素来表达艺术家的观念和情感。

本文将从形式语言的要素、影响、运用、体现艺术家思想的方式以及与观众的互动等方面进行探讨。

形式语言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给观众传达更深层次的信息,同时也能够展现艺术家独特的创意和思想。

在不同艺术形式中,形式语言的运用方式也各有不同,从绘画到音乐再到舞蹈等,都可以通过形式语言来传达独特的艺术意境。

形式语言不仅是艺术作品的表现方式,更是与观众之间产生互动的桥梁。

结论中将总结形式语言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作用,并展望形式语言在未来艺术创作中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艺术作品中形式语言的重要性和影响。

【关键词】形式语言、艺术作品、重要性、要素、表现、艺术形式、思想、创意、观众互动、总结、展望、未来艺术创作。

1. 引言1.1 介绍艺术作品中的形式语言艺术作品中的形式语言是指艺术家用来表达和传达思想、情感和意义的视觉元素和形式结构。

在艺术作品中,形式语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通过色彩、线条、形状、纹理、光影等元素的组合和运用,传达出艺术家对世界的观察和理解,呈现出独特的审美效果和艺术风格。

形式语言不仅包括了艺术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还涵盖了背后的构图、比例、节奏、重复等内在结构,通过这些要素的有机组合和运用,艺术家能够创造出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作品。

形式语言在艺术作品中起着连接观众与作品之间的桥梁作用,使观者能够通过作品感受到艺术家的情感和思想,产生共鸣和体验。

形式语言是艺术作品的精华所在,是艺术家表达内心世界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形式语言的理解和掌握,观众能够更深入地解读作品,并在与作品互动的过程中体验到艺术的魅力和力量。

形式语言既是艺术作品的语言,也是观众与艺术家沟通的桥梁,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1.2 探讨形式语言在艺术中的重要性形式语言在艺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艺术作品表现和传达信息的基础。

形式语言包括了艺术作品的各种要素,如线条、形状、色彩、纹理、光影等,通过这些要素的组合和运用,艺术家能够传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创意。

论当代艺术设计中楚图案设计语言运用

论当代艺术设计中楚图案设计语言运用
力。
界的忘我追求。[ ”】 1 楚人在装饰 图案 中蕴含了其特有的宇宙意识和
喜 爱低 腰 围裙 ,凤 凰一 带的 苗女喜 爱高 腰 围裙 。平 常穿 着是 努 力发 展这种传统的 民族审美意识 , 将其融 会贯通到我们现代 为 了便于劳 作而 不把衣 服弄 脏 , 节庆或 走亲 戚穿 着 , 逢 主要 用 的艺术 创作 中,并使之发扬光 大。 于 显示 盛装服饰 或女 红技 艺的刺 绣水平 。 湘西苗族 的刺绣是 中华 民间艺术宝库 中的一朵 奇葩 , 是我 们传统 民族文化 中的宝贵 财富 ,是 苗族 民间艺术最主要 、最普
[ 杨正文 . 3 】 苗族服饰文化[] M 贵阳: 贵州民族 出 版社,19 8 9
[伍新福 苗族文化史【 . :四川民族 出 4 】 M 成都 】 版社 20 3 00
【 潘国华 风格独特 的苗族 民居[ 装饰 2 0(9 5 ] J ] 03 ) 0
绣 、钉线 绣等手法构成纹饰 ,图案大致是龙 、凤 、蝶、鸟 、花 、
传统与创新 —— 4 — — 5
论 当代艺 术计 中楚 图案设计语言运用
文 /王婧昕
传统 的楚 图案最 显著的视觉造 型特点是浪漫 、热烈 轻快 、自由。曲线是 其主要构成要素 ,它处处
营造出充满生机的动感; 抽象几何造型和复合造型使图案给人浪漫 奇特的视觉感受; 丰富的色彩对比
效果使 图案具有深邃悠远的意蕴和缤纷灿烂的装饰效果 。 楚图案作为一种具有民族 个性 的图形语言在 当
感受 , 从而把抽象艺术的美感淋漓尽致地体现 出来 。 这些深刻 的 以传统文化为原 点, 反映 民族特色 , 并把握其趋势走 向。 为了迎 反映 了楚人对时空概念的超越感和对真实世界的领悟 眭。 ( 二)楚 图案的 色彩 设计特点 接2 0 年 , 0 8 奥运会 的到来 , 长城推 出的安全笔记本 电脑图腾 E 7 6

现代艺术设计中的本土语言运用

现代艺术设计中的本土语言运用

是 一种‘ 一” ‘ 单 性的 , 白的意识形 态话语 , 直 而是 与商品化 的语言 、 生存状态相联 系的 , 但又将 一 种伦理价值溶入其中的话语 , 一种为商业价值所 支 配的伦理化的 书写 。它成功地缝 合 了商业价 值、 伦理价值间出现 的裂痕 。它重新确立我们 自 身的“ 置”重新唤 醒我们 的批判 的 , 位 , 清醒 的意
3结 语
这不是我们常 见的由朴素 的民族 情感出发 的简单 的宣 传 , 由语 、 而是 生存 的具体 状态 出 发 的理沧l 生的探讨。 随着我们对中国本土文化 A 觉意识的增强, 我们艺术的“ 本土语 言’ 计理沦 ' { 殳
必 将 走 向成 熟 。 参考 文 献
『 晓华_ 1 例、 用本土语 言说我 国现代 平面艺术设计 『I 众 文 艺( ) 0 90 - 5 J大 理论 , 0- 7 2 . 2


1我们为什么要发 展艺术设计 的 “ 土语 现?又有多少只能用来评奖的设计作品呢? 本 我们 言” ? 处于一个充满 了诱惑和戏剧性选择 的时代。 艺术 首先应该 明确我们在这里所说 的 “ 土语 设计语言的困惑以及在传统 、 本 现代的二元对立关 言” 指的是什么 。“ 本土语言” 指的是 由我们本身 系 中彷徨无依的困境构成了设计的 困惑。 一面足 的特定历史文化 、 生存环境 和民族 、 民俗等 因素 工业化和现代都市生活的快节奏 的紧张 , 一面足 基础上所形成的属于我们话语方式和表达 习惯。 幽雅古朴的文明传统 的流逝 ; 一面是无法控制的 我们 国内的艺术设 计界应该提 出自己的设 浪潮 , 一面是忧伤和明丽的追忆。古老传统的丧 计理论, ‘ 既‘ 本土语 言” 的艺术设计理论 。 渭“ 所 本 失是痛苦 而迷乱的 , 而对新生活的渴望又诱 惑着 土语言” 的艺术设计理 论绝不是一种“ 复古” 的思 每个人做 出明确 的抉择和判断 。 潮, 不是一种狭隘的 、 片面化 的对传 统的膜拜和 那么“ 本土语 言” 的真正魅力 和价值在哪呢? 崇尚。它是整个设计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出现 “ 就在于它 的贴切 、 圉 合理 与 生动 。“ 本土语 言” 不 并

艺术设计中的形式语言与符号学研究

艺术设计中的形式语言与符号学研究

艺术设计中的形式语言与符号学研究艺术设计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语言和交流方式。

在艺术设计中,形式语言和符号学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形式语言和符号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设计中的语言和交流方式。

形式语言是指用来表达和交流的符号系统,比如音乐、绘画、雕塑、建筑等。

在艺术设计中,形式语言可以通过形状、色彩、线条、质地、空间等方面来表达和交流。

不同的形式语言有着不同的表现力和风格特点,因此在艺术设计中,对形式语言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设计师来说,他们需要深入了解不同的形式语言,掌握如何运用这些语言来传达思想和情感。

在他们的设计过程中,需要根据设计目的选择最合适的形式语言和表达方式。

例如,在室内设计中,设计师可以通过选择某种颜色或者材质来创造出一种特殊的氛围和格调。

符号学是指符号和符号系统的研究。

在艺术设计中,符号是一种可以代表事物的符号,例如像素、字母、数字、图案等。

符号学研究的是这些符号的含义、内涵、形象和传达方式。

在艺术设计中,符号学是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通过对符号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符号和其所代表的事物和意义。

在艺术设计中,符号的使用可以起到传达和表现作用。

例如,在商标设计中,通过选择一些特定的符号和颜色,可以给人一种特定的印象和观感。

在海报和广告设计中,设计师可以使用符号来传达某种信息或者意义,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和兴趣。

形式语言和符号学在艺术设计中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艺术设计和欣赏作品,还可以为设计师创作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在艺术设计的实践中,形式语言和符号学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设计师们需要不断地提高对这些研究领域的认识和理解,为自己的作品注入更丰富的内涵和意义,使其更加具有美感和艺术价值。

总之,形式语言和符号学的研究对于艺术设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艺术设计不仅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交流和传达方式,其中的形式语言和符号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深入了解和研究这些领域,才能创作出更加富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中国风画设计理念

中国风画设计理念

中国风画设计理念中国风画设计理念中国风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通过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观众。

中国风画设计理念强调传统与创新的结合,追求简洁、精致、平衡的审美效果,同时注重表达情感和思想。

首先,中国风画设计理念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遗产,这些丰富的传统元素成为中国风画的重要来源。

中国风画设计师会从传统中国绘画、诗词、戏曲、寺庙等方面汲取灵感,将传统元素融入到作品中,使其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氛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例如,中国画中常见的山水、花鸟、人物等形象,会被重新演绎和重构,以展现出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其次,中国风画设计理念追求简约和精致。

中国的传统文化倡导简约和内敛的审美观念,这一观念也体现在中国风画中。

中国风画设计师通常会以极简的线条和色彩,以及简单而精致的构图来表达主题。

通过剥离繁杂的细节,突出重点,使观者能够集中注意力在画面的核心内容上,从而更好地理解画作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此外,中国风画设计理念注重表达情感和思想。

中国风画以情感的表达为灵魂,追求意境的抒发。

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画家的情感和思想,而观者则通过感受画作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与画家进行心灵的对话。

中国风画设计理念强调通过视觉形象来激发观者的情感共鸣,从而产生更为深刻和持久的艺术体验。

最后,中国风画设计理念追求平衡和谐。

中国文化重视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观念,这种观念也延伸到中国风画中。

中国风画设计师通常会通过对称、配比、节奏等手法来营造画面的平衡感,使观者在欣赏画作时感受到平静与和谐。

这种平衡感不仅体现在画面的结构上,还体现在色彩和材质的搭配上,以及表现的主题与形式之间的协调上。

综上所述,中国风画设计理念强调传统与创新的结合,追求简约、精致、平衡的审美效果,同时注重表达情感和思想。

通过承载传统文化的元素和表达个人情感的形式,中国风画与时俱进地发展着,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传统图案的视觉语言创新性研究

中国传统图案的视觉语言创新性研究

中国传统图案的视觉语言创新性研究中国传统图案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遗产,它具有浓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被视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传统图案的传承和发展也需要结合当代的审美和设计需求,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良。

传统图案的视觉语言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它涉及到图案的构成、色彩、形式、风格等方面,需要综合考虑文化的传承、审美的需求和设计的功能。

在传统图案的视觉语言创新研究中,以下几个方面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一、图案的语言特点传统图案的语言特点是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视觉效果。

传统图案通常采用简洁而鲜明的线条和装饰,通过各种元素的组合和重复来形成独特的美感体验。

传统图案通常采用象征性的图像,通过符号和隐喻来传达文化和艺术的内涵。

因此,在传统图案的视觉语言创新中,需要认真研究和挖掘传统图案的语言特点,保持其独特性和美感。

二、创新的构成方式传统图案的构成方式包括线条、图形、色彩、阴影等多个方面。

在传统图案的视觉语言创新中,需要探索新的构成方式,使传统图案更加符合现代设计的审美要求,同时又不失去传统图案的风格和内涵。

例如,可以运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创造出更加生动和灵活的图案,增加传统图案的立体感和动感。

三、对设计功能的考虑传统图案的视觉语言创新需要考虑到设计功能的需求。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设计功能,选择不同的视觉语言和图案构成方式。

例如,对于商务设计,可以选择简约而富有现代感的传统图案,以符合商务场合的审美要求;对于文化类设计,则可以选择更具传统特色的图案,以表现出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

四、与文化传承的整合传统图案的语言创新需要与文化传承相结合。

在创新中,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的特色和价值,保持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地位和意义。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理解,以更好地挖掘传统图案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使其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总之,传统图案的视觉语言创新需要在保持传统图案独特性和美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构成方式和设计需求,加强与文化传承的整合和研究,以实现传统图案在当代设计中的变革和发展,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多样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艺术设计中的传统语言形式
摘要汉字是目前为止全世界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经其逐渐发展成书法艺术。

如何在当今社会背景条件下,充分挖掘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并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形成个性鲜明,具有浓郁本土特色的设计风格与方法论,本人认为这些问题
都有必要进行探讨与挖掘。

关键词艺术设计传统文化语言形式书法艺术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即有了思维便开始了设计,中国的设计史其实上也是一部
远古到现代的编年史。

经过历史的发展与变迁,中国的设计同时也随着历史的滚
滚车轮代代相传,不断的推陈出新,逐渐形成具有鲜明的名族特色和深厚历史文
化底蕴的设计风格。

汉字的创造与演变,无疑从某种角度也反映了一种传统的设
计观与方法论。

在几万年前的原始时代,远古人学会了用语言来表达意思,后来又学会了用手势,但有些事物用语言和手势是难以表达的,于是有人想出了做记号的方法,可记号
太多,容易忘记,后来就用图形表达意思,比如“太阳”就画成一个圆圈的形状,
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这样产生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得发展也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渐发展成熟。

当汉字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书法,书法作为一种自觉的艺术,独立出来是在于两汉。

中国书法中的间架结构,横撇竖捺的摆放都是很有讲
究的。

在满足可识别的前提下,着重体现书法的意境与形式的美感。

这种美感的
形成都是需要总结前人的基础之上来进行设计的。

设计,应该像是中国汉字中结构最为简单的“一”。

虽然只是随心所欲的一划,但
却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语意或者其他的载体,它甚至以一种文化的形式存在着。

人类将文字出现以前的文明归类于“史前文明”,如果说“史前文明”尚处于文明的
混沌状态,那在文字出现以后,文明便日趋明朗起来。

关于文字的产生,说法有三:一是文字由伏羲发明;二是汉字的产生起源于结绳记事,而相传结绳即使是
从神农氏开始的,因此认为汉字是由神农氏创造;三是认为汉字的创造者是黄帝
的史官仓颉。

无论哪种学说,都不是完不可懈的。

因为从社会发展进程来看,在
生产水平和文化水平都十分低下的原始阶段,由一个人创造发明一种文字是不可
能的;从文字的产生来看,它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而没有哪个人可以生
活这么长的时间。

因此,有理由相信,文字应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当社会发展
到一定的文明层次,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必然需要在共通的文化基础上创造出某
种共通的视觉符号来记录一些重大的事件,处于这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于是
文字便产生了。

文字的产生,其实本生就是一种设计。

南非的CROSS COLOURS设计公司曾提出:“设计是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装饰。

”汉字中“一”的设计,应该
是最为伟大的。

它仿佛一座桥梁,链接了史前文明与以后的文明。

“一”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是万物之本,万象之根。

道家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禅家云:“一花一世界,一木一菩提。

”如果说这大千世界是
一块有形的面的话,那么“一”便是构成这个面的点元素。

中国文化向来主张“以点
代面”的美学观点,石涛在其“一画论”中明确指出:“一画落纸,众画随之。

”“一
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一画之法,
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

” “一”也是不变的,从甲骨文到篆书再到现代汉字,“一”始终是“一”,在结构和字意上从来没有
发生过变化。

现代设计越来越认同本土化,本土化是对本土文化的认同,而不是对符号或图形
的认同。

探索本土文化的内涵,找出传统文化与自己个性的碰撞点,形成自己的
设计风格,这才是设计本土化的精髓所在。

日本设计的成功,不能不说是他们对
于东方理念贯穿于设计作品中的成功。

虽说大和民族的文化特色有华夏文明的遗
留痕迹,而在人家的设计作品中,东方文化的“归一”性却比中国的设计师们吃得
更透。

日本设计大家福田繁雄先生曾经指出:“设计中不能有多余”。

从这个观点
中不难看出他的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的“恰倒好处”有某一个共通的契合点。

日本的设计运用传统的理念,现代的元素和构成手法,走在了设计的前沿。

这不
能不值得中国的设计师学习和借鉴。

在中国,设计师一味的追求“拿来主义”,盲
目追求“包容性”,片面的理解“万物归一”。

因而在设计中出现多元素而又得不到
到统一。

仿佛努力想把一件事情表述明白却反而越说越没有头绪。

“喻物于意则乐,留意于物则病。

”“绘画以形式,见与儿童邻。

”苏轼的这些美学都道出了以点代面
的学术思想。

面面俱到,把什么都说得明明白白,反而失去了本来的意味。

点到
为止,正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因为它启发了思维。

这与我们今天所强调的“个性化”如出一辙,石涛的美学观中强调“有我”,强调与众不同,便是这个意思。

我认为,“一”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就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

老子在解释“道”为何物时说:“道为之物,惟恍惟惚。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这样的解释也是
十分抽象的,模棱两可的。

给人的思维空间也是很广阔的。

这正适合于中国民众
的喜欢模模糊糊的思维模式,中国人向来都不愿意做明确的肯定或否定。

讲究凡
是总是在“规矩”之内。

以一个抽象的概念作为命题,由于读者自身的修养和社会
阅历、知识构成的不同,便会做出千百种的答案。

这大概就是“一生万物”的道理了。

而这千百种的答案都是始终围绕着那个抽象的命题所展开的,万变不离其宗,于是就有了“万物归一”这个概念。

在特定的条件下表现最丰富的东西,是做设计
最基本的道理。

中国人向来讲究“游刃有余”。

“美”之所以为“美”,从中国传统美
学上讲,它讲究左右对称和力的均衡,因为中国向来主张“阴阳互补”的美学原则,故宫的极端对称就是一例。

从现代构成学上讲,“美”是一个点与线、直线与曲线
经过形式美法则而构成的。

由此可见,在局限的九宫格中也孕育了如此丰富的学问。

其实本生做设计,就是在局限中求空间,“载者镣铐跳舞,正是设计的基本功。


正所谓“有容乃大”,在“大设计”的今天,做设计的学问,就应该像汉字“一”,看
似简单却包罗万象。

在今天,许多年轻一代的人对民族文化和传统的认识是肤浅的,甚至是根本
就不了解的。

作为设计院校的学生来说,应该感觉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培养一
种设计师的责任感,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

面对设计全球化的浪潮,思想
的贫瘠和信念的过失将成为每一位设计师共同的劲敌。

因此,在这片具有悠久灿
烂文化史的土壤中,我们的设计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善学邯郸,不失故步”。

中西结合,以中为主,源流结合。

以源为主,形成民族个性,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将得以不断传承,我们的设计艺术在本土化的土壤里也必定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傅克辉.中国设计艺术史[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2】高阳.中国传统符号与现代设计[M].福建美术出版社,2005。

【3】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