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安徽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合集下载

安徽省“特支计划”:提升人才竞争比较优势

安徽省“特支计划”:提升人才竞争比较优势

【支撑平台】Support platform72 科学中国人 2018年12月人才计划2014年8月8日,安徽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省人社厅、省财政厅联合下发《安徽省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省特支计划”)。

颁布实施“省特支计划”,是贯彻国家“万人计划”、提升安徽省人才竞争比较优势的迫切需要,是贯彻安徽省委、省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安徽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快推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

实施背景区域间高层次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对安徽省人才工作,特别是人才政策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

近年来,周边省份不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在大力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工程,加大培养支持力度,为高层次领军人才提供优越的创新创业条件。

要在这场区域人才争夺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求安徽省加大人才政策创新,不断构筑人才竞争新优势。

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以“特支计划”为牵引,造就一批推动主导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作出这样的部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为此,安徽省委组织部牵头有关部门,在认真调研、反复论证、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安徽省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实施这一计划,有利于稳定和激励现有高层次人才,有利于激活存量和引进增量,并同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相互衔接,形成全省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政策体系,同时为国家“万人计划”储备候选人才。

主要内容“省特支计划”紧紧围绕省级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统筹现有人才培养支持计划,坚持激活存量与引进增量相结合,突出创新创业,集成政策资源,加大支持力度,用10年左右时间,有计划、有重点地遴选支持10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的领军人才。

在工作原则上,一是坚持高端引领,优化结构;二是坚持以用为本、急需优先,重点人才重点支持,特殊人才特殊培养;三是坚持统筹实施,科学推进,根据不同类别人才特点,分项实施;四是坚持创新机制,不断完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发现、培养、使用和评价激励等机制,推动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

我国外贸生产方式转变——从比较优势到国家竞争优势

我国外贸生产方式转变——从比较优势到国家竞争优势
原理。显而易见 ,中国的 比较优 势在 于廉 价劳动力和丰 富自 ( 1 ) 生产要素 。 包括基本要素和推进要素 , 前者指一个 国
然资源 。改革开放之初 , 中国优先发展 了农副土特产品、 矿产 家先天拥有 的 自 然 资源和地理位置等要素, 后者指通过投资 品、 石油、 传统的轻纺产 品及工艺 品, 依靠劳动力优势开始发 和发展而创造 的要素 。 展加工贸易, 逐渐将机 电产品和多种有色金属加工品的出口 口产品中更加注重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在轻纺产品出口上,
家生产优势更大的产 品,劣势国家生产劣 势较 小的产 品,然 更多的财富。
比较优势理论使得发展 中国家前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 技创新力不高。使得发展中 国家处于 贸易利益分配的劣势地
后两国开展 贸易,则贸易双方都可以用较 小的消耗 ,创造 出 发展中国家大多是 以劳动 力或资源取胜 , 竞争力逐渐减弱 , 科 赫克歇尔认 为,国际贸易的前提是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 位, 使其产 生技术依赖性, 抑制 自 身创新能力和后发优势的发 差异,商品从低价格的国家出 口到价格 高的国家,当两 国间 挥 , 同时也会使 发展 中国家出 口产 品经常处于贸易摩擦之中。
l贸易取得 了突出的成就, 这一成就尤
2 从 比较 优 势 到 竞 争 优 势 的 转 变
大卫 ・李嘉 图分析 了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 ,一个 国家 其体现在对外贸易总额上 。 即使在任何 产品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 ,但是 ,只要这个 国 家在国际分工中专 门生产 自己具有 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开展 比较优势理论确实在 中国经济发展 中起到了举足轻重 的
境紧张,优先发展农业和重工业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改革开 地位 , 而这种优势来源于该产业 向顾客提供 的商品或商品的某 放之后,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发展对外贸易 。之后, 中国 些方面具有独特性、 垄断性 、 持久性、 拓展性和难 以复制性的特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我国实施比较优势战略的不适应性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我国实施比较优势战略的不适应性

经济。现代经济学用来解释 贸易存在和贸易收益的理 论 主要有李嘉图 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 论。
早在2 世纪5年代初,里 昂惕夫 (ene ) 以美 0 0 Lodf 就
维普资讯
国为例向赫 克默 尔、俄林等^提 出的要素 禀赋理论发 起 了挑战。按照里 昂懦夫的投^产 出模型,美国作 为资本 和技术资源丰 富的 国家 ,本应进 口劳动密集 型产品 .出 口资本密集塑产品 .而事实恰好相反 .这就是 国际经济 学界著名的 ” 昂懦夫之谨 ”。对此,经 济学家们提 出 里
久 、独特 的竞争优势。同时 ,激烈的竞争环境证迫使企 业走出 国门、参与国际竞 争。 5 .政 府的作用。 波特 认为 ,政府 的作用主要体现 在政府通过政策调节、创造竞争优势上面 。 6 .机 遇。波特认 为 .机遇包括重要 发明、技术突
了各种各样 的解释。但有一点十丹明确 这就是 劳 动
我 国应 以竞争优势理论 为指导 ,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实现 战略性转 变,并就 此提 出了对策、建议。
此,在 比较优势战 略下所形成 的世 界产业结构格局 是 :
发展 中国家进 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 ,出口劳动密集
比 优势 论与竞 优 理 较 理 争 势 论
比较优 势理论产 生于对 国际贸易 问题的分析。在重
( 江大学管理 学院 ,浙江 ・ 州3 02 浙 杭 10 9)
搞要
作者在阐述 比较优 势理论和竞争优 势理论主要 内容的基础上 ,从对外贸易战略选 择这一角度出发 ,指出丁竞
争忱势更符合世界经济发展 的实际,结台我国情 况,论述 了实拖 比较忧势战略在未来对外贸易发展 中的 适应性以及 从 比较慌势理论导 向转为竞争优势理论导向的历史必然性 ,并就这种转变提 出丁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 比较优势 :竞争优势 :中国 . 对外贸易 F 5 72 0 文麓标识璃 A 文章靖号 :1  ̄-89 ( 0 2 0 —0 2 4 0 - 6 1 20 】 l 2 —0 {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一、前言经济的本质就是资源的配置问题,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是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其应用广泛。

本次报告将从五个角度分析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并通过五个案例对其应用进行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和应用这个概念。

二、从外部因素看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1. 列强竞争:列强之间的竞争是导致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因素之一,列强之间不仅在商品和资本市场上进行竞争,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在科技、人才及制度等领域的竞争,从而形成了不同国家在不同领域具有不同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

2. 国际分工:国际分工也是导致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因素之一。

国际分工促进了各国间生产力的比较优势,进而促进贸易和经济的发展。

例如,发展中的国家经常通过出口低成本和高附加值产品来获取如软件和互联网技术等高附加值产品。

3. 资本流动:资本流动使国家间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差异进一步加剧,因为资本更容易流向竞争优势更高的国家和地区,而非拥有比较优势的国家。

4. 国际政治秩序:各国之间形成的国际政治秩序也影响到各国间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这是因为一些政治因素(如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开放等)会影响国家在某些领域的竞争力。

5.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国家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好的技术创新可以实现规模经济和更好的品质,从而使得企业生产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从内部因素看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1.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是决定国家间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

地理位置可以影响国家间的贸易成本和交通运输效率等,从而影响国家间的商品流动和生产力分配。

2. 政府政策:政府政策也是决定国家间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相关制度规则,如税收政策、劳工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来影响企业、行业和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和竞争力。

3. 人力资源:高素质人才是国家获得竞争优势的基础。

具有高素质人才的国家在技术创新、研发等方面有更多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理论线索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理论线索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理论线索从航海技术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到如今的经济全球化,国家间的距离在不断缩小,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并在国际社会中立足,就不能逃避与其他国家进行商品交换,每个国家都会选择一定的方式参与形成自己的优势参与到国际分工和竞争。

而在这一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贸易,怎样进行贸易能为国家带来最大利益,这样的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而随着国际分工与竞争模式的演化与经济学家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国际分工与优势形成机制的理论也在不断发展。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1.古典阶段传统贸易理论的核心是比较成本学说,国家优势的理论最早来源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以“地域分工论”作为其自由贸易理论的基础,提出了绝对优势说。

他第一次全面论述了贸易分工的基础,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虽然揭示了产生国际贸易的部分原因,但其理论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能解释事实上存在的所有产品都处于绝对优势的发达国家和所有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的不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现象,因而其理论缺乏普遍意义。

1817年大卫·李嘉图在绝对优势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学说”。

李嘉图坚持劳动价值论,他以英国和葡萄牙生产毛呢和葡萄酒为例,证明了对外发生贸易的原因是两国劳动生产率差异造成的劳动成本不同,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也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只要各国之间产品的生产成本存在差异,就会出现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异,使各国在不同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比较成本差异的存在是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

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看,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存在诸多局限性。

其中最令人不满的有三点:一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仅涉及劳动力一种生产要素,忽略了其他要素对生产和贸易的作用,也未对生产率提高的原因作出解释;二是该理论难以解释多种要素存在情形下的比较优势来源;三是忽略了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只强调国家作为一个整体能够通过自由贸易获益,而在实际生活中,因为贸易改变了各国国内的利益分配制度,可能出现多数人因贸易受损,而增加的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的情况。

安徽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优势及对策分析

安徽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优势及对策分析

安徽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优势及对策分析摘要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给安徽带来了新一轮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抓准了,理顺了,就有可能乘着这个东风,实现自己的跨越式发展目标;反之,不仅是坐失良机.而且将被推向尴尬的境地。

对安徽来说,融入长三角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

因为融入本身就是一种合作,而合作的前提就是要知己知彼,否则,融入难以顺畅。

文章首先介绍长三角经济圈的范围及现状,接着是对安徽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经济意义进行分析,然后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安徽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优势,最后全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安徽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安徽长三角经济圈经济合作ABSTRACTY 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integration brings new round of rare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in Anhui Province, seizing up, straightened out, it is possible to ride the wind and realize their leaping development goal; In contrast, not only is a golden opportunity. And will be into the embarrassing situation. In Anhui, integration of Y angtze River Delta is a vast systems engineering, is involved in a wide range. Because the integration itself is a kind of cooperation, and the premise of cooperation is to know ourselves, otherwise, into difficult to smoothly. This article first describes the scope and status of Y 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circle, followed by Anhui province into the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significance of the Y 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circle, then set out in some detail the advantage into the Y 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circle in Anhui Province,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the full text of the final and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for Anhui into Y 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circle.Keywords: Anhui Y angtze River Delta economic circle Economic cooperation目录前言 (1)一、长三角经济圈的区域范围及经济发展现状 (2)(一)长三角区域简介 (2)(二)长三角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2)二、安徽融入长三角的经济意义 (3)(一)调整安徽产业结构 (3)(二)提高安徽经济开发程度 (3)(三)避免安徽经济发展边缘化 (3)(四)实现安徽跨越式发展 (3)三、安徽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优势分析 (4)(一)地理区位及交通优势 (4)(二)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 (4)(三)劳动力供给优势 (4)(四)已有的合作基础 (5)四、安徽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的对策建议 (6)(一)以工业化为核心,加快安徽省制造业基地建设 (9)(二)以长三角为重点,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9)(三)加快体制和机制接轨 (9)(四)更新传统观念,争取发展主动权 (9)(五)区域分工合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10)(六)实施区域创新战略,缩小经济差距 (10)(七)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城市发展内涵 (10)五、结束语 (12)参考文献 (13)前言早在1990年7月,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抓住机遇、开发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的重大战略决策,拉开了皖江开放开发的序幕,也可以看作是安徽经济融入长三角的序幕。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努力提升安徽外贸竞争力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努力提升安徽外贸竞争力

易 发 展 的 比较 优 势 , 而 提 出未 来 一段 时期 安徽 对 外 贸 易 发 展 的对 策 。 从
关键词 : 比较 优 势 ; 徽 ; 贸 ; 争 力 安 外 竞
中图分类号 :72 F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9 3 (0 7 0 —0 20 17 —5 6 20 30 3—4 J
1 1 对 国民经 济增 长的拉 动作 用 不断增 强 .
是对传 统 的 比较优 势 理 论 的完 善 和发 展 , 它更 强
调 一 国 的企 业 和行业 在 国际市 场上所 具 有 的动态 的生产 力 的绝对 优势 。在 科技水 平 突飞 猛进 的新 时代里 , 依托 高科 技 的新兴 产业 正 日渐兴 起 , 同时
争优 势 。 国内外专 家 和学者关 于 国际 贸易 比较优
势 和竞争优 势 的理论 研 究 , 于安 徽 省 发展 对外 对
贸易 具有 十分 重要 的现பைடு நூலகம்实指导 意义 。
收 稿 日期 :0 70 - 3 2 0 — 4 1
2 0 全 省 机 电仪 器 及 其 设 备 进 口 1 . 3 0 6年 7 7 亿美 元 , 占全 省 固定 资产 投 资 更 新 改造 投 资 ( 5 82
级化 的艰 难历 程 , 技术 、 在 规模 和创新 上建 立起竞
20 提 高 了 6 7 0 0年 . 9个百 分点 。安 徽外 贸 出 口的 持 续 增长对 全 省财政 收 入 的增 加 做 出了积极 的贡 献 , 力地 推动 了安徽 经 济发展 。 有
1 2 有 力地促 进 了产 业结构 的调 整 .
Absr c : s d up nt r a i a t a he r e ta t Ba e on i e n ton l r de t o is,t s pa e ma e e a ld a a ys s f c r e hi p r k s d t ie n l e o u r nt st a i f f egn t a e d v l pme t i iu ton o or i r d e e o n n Anhu o nc iPr vi e,p ob s Anhu ’ ompa a i e a va a s r e iSc r tv d nt ge , a ut o wa d t a ur st u t re a e f r i r d n Anhu o nc . nd p s f r r he me s e o f r he nh nc o egn t a e i iPr vi e Ke r s: o y wo d c mpa a i dv n a e;Anh ;f r i n t a e;c mpe ii e e s r tve a a t g ui o eg r d o ttv n s

安徽行政区大构想

安徽行政区大构想

安徽行政区划大构想安徽省财政厅课题组在编辑此文之前,编者采访了该报告的主要执笔人。

课题组成员一再强调,调整行政区划并非财政部门的职能,而此项研究仅仅表明,他们是以研究者的身份提出设想与建议。

据介绍,酝酿这份报告的理论支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与行政区划的内在关联性。

他们认为,为顺应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尤其是在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还需要依托政府大力引导和强力推进的情况下,积极创造条件,适时调整行政区划,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而直接促成这项课题出炉的现实原因是源于以下几组对比:一是与全国和华东地区及周边各省相比,安徽的地级市个数相对较多,地级市所辖县个数较少,财政用于行政管理成本支出较大。

如果按照全国市均管辖8.6个县来计算,安徽应设置地级市12.3个,比现行17个要少4.7个。

根据安徽省2001年财政预算内支出水平测算,4.7个地级市行政成本比周边省份多支出8.27亿元。

二是安徽省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数较多,2001年为61760个,居全国第4位。

三是安徽省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较多,2001年,全省行政事业单位职工204万人,居全国第11位。

这几组对比的结果显示出:安徽省的行政管理幅度过小,行政管理成本偏高。

那么,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何在?在经过实地调研,广泛征求了北京、上海等地的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最后形成了“减少层次,扩大幅度,强化中心,合理布局,形成层次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的行政区划体系”的安徽行政区划调整的总体思路。

应该说,近几年安徽省大力实施的科教兴皖、大开放、城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四大战略,有力地提高了全省综合经济实力,省委、省政府相继实施的合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两山一湖”旅游开发、皖江地区开发开放、加快皖北地区经济发展等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马芜铜”等经济圈的规划,为安徽省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到,与区域经济发展相比,现行行政区划显得过于分治,影响了社会资源综合要素效应的发挥,引发两者冲撞不断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 ( 5期 总第 5 期 ) l
No 5 Ge e a .1 n r lⅣ0 .5l
哲 理
P i sp Leabharlann hl o h o21 0 0年第 1 5期
No. 5 2 0 1 01
论安 徽从 比较优 势 到竞 争优 势
陈静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北 武汉 4 0 7 ) 30 4 摘要 : 文通过对 国际贸易理论的回顾 和安徽 比较优 势的分析评 价, 本 讨论 了转 变到竞争优 势的必要性 , 并提 出 了几个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 : 安徽 ; 比较优 势; 竞争优 势 中图 分 类 号 : 4 0 文 献 标 识 码 : A 将有 力推动安徽 改革开放以来 , 安徽对外贸易进 入了一个持续稳步 型 的加工贸易型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 发展的新 阶段 。20 06年 , 外贸进出 口总额达 到 12 5亿 加 工 贸 易 的 发 展 。 2. 美元 , 17 比 9 8年增 长 15 . 12 4倍 。其 中, 贸 出 口从 外 ( ) 捷 的 交 通 运 输 网 络 四 快 16 02万美元扩 大到 6 . 6亿美元 , 83 增长 6 2 7倍 ; 4. 外贸 2 o世纪 9 0年代 以后 , 安徽交通运输发展很快 , 铁路密 进 口从无到有 , 达到 5 .2亿美 。17 41 9 9~2 0 0 6年 , 安徽 度居华东第二位, 高级和次高级公路密度居中部地区第二 对外贸易总额 年均增长 速度 达到 2 . 8 6% , 中外 贸 出 其 位, 内河通航里程居中部地区第三位。加之合九铁路枢纽 、 口年均增 长速度 为 2 % 。 6 阜阳铁路枢纽 、 铜陵长江公路大桥 、 芜湖公铁两用大桥及安 至 20 年 , 0 8 安徽省进 出口总额 突破 20亿美元 , 0 增长 庆长江公路大桥的兴建通车 , 徽杭高速公路的开通, 必将进 2%以上 , 现了三年 翻一番 。进 出 口、 口、 口增速 5 实 出 进 步加强省区内交通 以及与周边省份的便捷联系 , 为安徽 均高于全国平 均增长水 平。其 中, 出 口超亿美 元企业 进 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由上年的 2 家增加到 2 , 口过亿美元商 品 由 1 3 8家 出 4个 ( ) 全 的 工 业体 系 五 健 增加到 1 个 。生产 型企业出 口占 比提高到 7 %。资源 8 5 安徽 工业 基础条 件好 , 矿产 资 源开发 基础雄 厚 , 轻 和设备进 口占比超过 9成 , 有效缓解 了资源约束, 促进 了 有一定优势。安 徽正在实 现 由轻工 大省向 产业结构升级 。在利用外资方面 , 0 2 8年全省突破 4 0 0亿 工业 发展快 , 合肥制造业 加工基地 建设也正 在快速 美元 , 增长 2% , 0 实现三年翻一番 。此 外, 新有浦项 制铁 、 轻工强省的转 变 , 推进 , 所有这些都将为安徽工业 品走 向世界奠定基础 。 标致 、 荷兰国际、 大陆轮胎 、 高盛等 5家境外世界 50强企 0 二 、 在 的 问题 和 转 变 的 必 要 存 业落户安徽省 。但是 , 安徽对外 贸易继续快 速发展 也还 根据 国际贸易 比较优势 的相 关理论 , 安徽需要 充分 存在许多内在矛盾 和制约因素。表现在 贸易商品结构与 逐步 提升 竞争力 , 进对 外 贸易快速 发 促 产业结构的矛盾 、 民营外贸主体作 用增强 和企业资 源不 挖掘比较优势 , 展。在此指导下 的对外 贸易 的发展 对安徽 经 济发展 起 足的矛盾 、 贸持续较高增长与可持续发展 的矛盾。 外 到了很大 的作用 , 单来 说有 : 国民经 济增 长的拉 动 简 对 安徽对 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 加速 了技 作为中部省份 , 安徽 在 中国的地位相 当于 中国在 世 作用不断增强有力地促进 了产业结 构的调整 ; 增 对 界的地位 。安徽发展一直采取 比较优势理论不是 没有道 术进 步, 强了企业 竞争 力 ; 外 贸易与利 用外 资相 互 提高了安 徽对 外开放 的整 体水 平 ; 加 了就业 岗 增 理的。一方面 , 安徽对外 贸易纵 向 比较优势 已取得长 足 促进 , 位一是通过促进经济增长而直接增 加社会就业 机会 ; 为 进步 , 另一方面横向比较还确实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 全省经济发展和人 民生活改善做 出了贡献 ; 培养和造 就 ( ) 一 良好 的 区 位 条 件 地理上 安徽承东 启西 、 江近海 , 沿 随着 我 国区域经 了大批技术和管理人才 。 但是 , 如前文 所说 , 徽发展 外 贸存在 许多 内在 矛 安 济的快速形成 、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 体化进程 的不断 盾和制约 因素 。此 外人 均外 贸水平 、 贸结 构 、 外 发展方 发展 、 产业梯度转移 的全 面展 开 , 徽作 为 以上海 为代 安 式 以及机制创新等实际工作 中也存在 很多问题 , 主要 表 表的长江三角洲地 区的加工制造 基地 的条 件 已经成熟 。 现在 : 一是外贸依存度不高 、 总量规模 不大 、 均水平偏 人 目前 , 又加大了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和胶 东半 岛的经济联 二是 出口商 品档次偏低 , 经济效益 不高 ; 三是加工 贸 系, 与其产业对接 的经贸 活动 和成效 不断 扩大 , 区位 优 低 ; 易发展滞后 ; 四是企业外贸经 营规 模小 , 竞争能力 不强 ; 势 正 在逐 步显 现 。 五 是 民营 外 贸 发 展 还 比较 弱 。 ( ) 富 的 自然 资 源 二 丰 因此安徽 必须在 继续保 持 比较优 势惯性 发展 的基 安徽 自然资源 丰 富、 品种多 、 配合 条 件好 , 以水 、 能 础上 , 由比较优 势逐 渐 向竞争优 势。如何 利用 优势 , 调 源、 矿产 、 可利用 土地 、 耕地 和气 候资 源综合 评 价 , 徽 整战略 , 安 扬长避短 , 以实现竞争优 势 , 要从 以下 几个方 需 人均 资源拥有量综 合指 数居 全 国第 十位 , 东第 一位 ; 面去谋求 对策。 华 资源配合指数居全 国之首。 第一 , 重视体制创新的推动作用 ( ) 三 充裕低廉的劳动力资源 比较优势只是一个潜在的、 可以发掘和发挥的优势 , 制度 是用来 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 多数地 区相 比, 安 经济学的理性人假 设——追 求利益最 大化 , 徽土地相对富裕 、 劳动力价格低 廉 , 同这些地 区资金 、 技 约束人们行为的游 戏法则 , 有效 的体制 和制度激 励能够 创造竞争 优势 , 挥 比较优势 。因此 , 发 可 术资源的相对富裕形成 良好 互补关 系 , 是吸 引内外资 企 启动 比较优势 , 业投资的优越条件。如 此低 的劳动力 成本 , 为劳动密集 以认为 , 不断创新 的体制和制度其本 身就具有 比较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