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河道治理思路与措施
浙江地区河流水质恶化需加强水环境保护

浙江地区河流水质恶化需加强水环境保护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浙江地区的河流水质日益恶化,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水环境,切实改善河流水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合作,采取措施保护水资源,治理河流污染。
一、加强河流水污染源的治理首先,我们需要加强河流水污染源的治理工作。
目前,浙江地区许多企业的排放水质超标,导致河流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政府应该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环保法规,对超标排放的企业进行处罚,并加大对污染治理设施的监测力度,确保其正常运行。
其次,加强河流流域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浙江地区农业的发展相对较快,但同时也伴随着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农田中的农残渗入水体,从而造成水质恶化。
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对农田的管理力度,鼓励有机农业的发展,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最后,加强城市污水处理。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污水处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浙江各地的城市应该加大对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改造力度,确保城市污水得到有效处理,不对河流水体造成污染。
二、加强河流生态环境保护除了治理水污染源外,我们还需要加强河流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河岸带的保护,建立岸线管理制度,禁止乱占乱建等行为,保护河岸植被的完整性,维护河岸环境的稳定。
其次,加大对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
水生态系统是维护河流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需要加大对湿地、河口、河段等不同类型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保持水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最后,建立完善的河流水质监测系统,加强对河流水质的监测和评估。
只有通过科学的监测手段,我们才能及时了解河流水质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治理。
综上所述,加强水环境保护,治理浙江地区河流水质恶化问题,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政府应该加大对河流水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水资源,改善河流水质,让我们的后代能够享受到清洁的水环境。
只有以正确的态度和行动,我们才能实现水环境保护的目标,建设美丽的浙江。
浙江治水方面的措施

浙江治水方面的措施1. 引言浙江是我国东部沿海省份之一,拥有众多河流和湖泊,包括钱塘江、新安江、富春江等。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浙江在一些时候常常会遭受洪涝灾害的威胁。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浙江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进行治水工作,以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本文将介绍浙江治水方面的主要措施。
2. 河道整治浙江是水网密集的省份,拥有众多河道,为了确保河道的通畅,浙江省进行了大规模的河道整治工程。
这些工程主要包括:清淤疏浚、河道拓宽和岸坡加固。
通过清淤疏浚,可以增加河道的容水量,提高河流的流速,减少泥沙的淤积。
河道拓宽则可以增加河流的携水能力,降低洪水的威胁。
岸坡加固则可以防止河道的堤岸因洪水冲刷而倒塌,导致洪水泛滥。
这些河道整治工程的实施对于减轻洪涝灾害的影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水库枢纽建设水库是调蓄水资源、缓解洪峰、保护下游河道的有效手段。
浙江省在治水工作中大力推进水库枢纽的建设。
通过修建水库,可以在汛期储存洪水,等到非汛期释放,以减少洪水对下游的影响。
此外,水库的建设还可以解决水资源的供给问题,供应农田灌溉、工业生产和居民用水等需求。
目前,浙江省已经建设了一批水库枢纽,如千岛湖、杭州滨江水库等,为浙江的治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4. 防洪墙修建为了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浙江省还进行了大量的防洪墙修建工作。
这些防洪墙通常是沿着河道的岸线修建的,可以有效地阻挡洪水的侵袭,保护城市的安全。
防洪墙的高度和宽度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计,以确保其耐洪能力。
除了修建防洪墙外,浙江省还加强了对现有防洪墙的巡查和维护工作,确保防洪墙的正常运行和有效性。
5. 疏浚湖泊除了治理河道外,浙江省还重视对湖泊的治理。
湖泊是江河的重要补给源,对水文水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浙江省对一些湖泊进行了疏浚工作,以增加湖泊的蓄水量和水质。
疏浚湖泊可以清除湖底的淤泥和杂质,保持湖泊的深水状态,增加水库的储水能力。
此外,湖泊的疏浚还可以减少富营养化的程度,改善湖泊的水质,为湖区生态环境的恢复提供支撑。
浙江省河道治理思路与措施(共5则)

浙江省河道治理思路与措施(共5则)第一篇:浙江省河道治理思路与措施浙江省河道治理思路与措施摘要在明确“回归自然”与“以人为本”的河道治理思路的基础上,提出对山溪性河道、平原河网、城镇村集居地河道的治理措施,阐述对污染源的控制处理及改善水体的方法。
主题词河道治理水环境治理措施浙江省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共有河道6万多km。
河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既是江南水乡独特的风景线,也是灌溉、排涝、航运、发展国民经济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生命线。
但是,近年来浙江省河道普遍存在淤积严重、河水污染、堤防坍塌等现象,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
据初步统计,全省河道总淤积量达20亿m,平原河网普遍淤高0.6m,淤积严重的河段淤高2.5m以上。
根据171个省控河段断面水质监测结果统计,全省有21.6%的河段失去了作为饮用水源的功能,河网水体普遍富营养化,主要水系的干流水质多为Ⅳ类或V类,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因此,省政府提出争取用5年时间,整治重要河道1万km,工程总投资200多亿元,基本改善水环境、改善人民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再现江南水乡“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风貌。
一、河道生态建设思路河道是水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要考虑生物的多样性,为水生、两栖动物创造栖息繁衍环境,这样既有利于保护河道水生态环境,又有利于提高河流自净能力。
除满足宣泄洪水的要求外,还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及水流的多样化,只有水流的多样性才有水生物的多样化。
例如宽窄交替,深潭与浅滩交错,急流与缓流并存,偶有弯道与回流,岸边水草、礁石大量存在的多自然型河流,为各类水生物提供栖息繁衍的空间。
为此,河道整治要从生态、经济、人文、社会效应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多方面来考虑,既要恢复自然河道的功能,又要满足人类依赖生存的要求,以“回归自然”与“以人为本”相结合为河道治理思路。
“回归自然”是恢复河道原有的自然功能,满足行洪、蓄水、航运、水生态等要求,具有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以人为本”是满足人类活动的需求,处理好人水和谐相处的环境,具有亲水、安全的特性。
浙江省全面深化河长制工作方案

浙江省全面深化河长制工作方案2017-08-02(2017年6月22日浙江省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印发)为全面深化我省河长制工作,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深化落实河长制进一步加强治水工作的若干意见》(浙委办发〔2017〕12号)文件要求,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治水要求,坚定不移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以问题为导向、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指引,全面深化落实河长制,构建党政同责、部门联动、职责明确、统筹有力、水岸同治、监管严格的治水机制;围绕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等方面主要任务,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打造“浙江最美河流”;以更高的要求、更严的标准、更实的举措,按照“系统化、制度化、专业化、信息化、社会化”要求,全力打造我省河长制工作升级版。
二、目标任务2017年6月底前,建立健全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河长体系,实现江河湖泊河长全覆盖,并延伸到沟、渠、溪、塘等小微水体。
到2017年底,按照《浙江省劣Ⅴ类水剿灭行动方案》要求,全省河湖库塘及小微水体全面消除劣Ⅴ类水。
到2020年,全省用水总量控制在224亿立方米以内;全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5年分别下降23%、20%以上;全省设区城市全部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三分之二的县(市、区)达到节水型社会建设标准。
地表水省控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达到80%以上。
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
全面完成县级及以上河道管理范围划界;实现县级及以上河道基本无违法建筑物。
基本建成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实现河湖水域不萎缩、功能不衰减、生态不退化;保持河流、湖泊、池塘、沟渠等各类水域水体洁净,实现环境整洁优美、水清岸绿。
(一)加强水污染防治1.工业污染整治。
2017年整治500家对水环境影响较大的落后企业、加工点、作坊;淘汰落后和严重过剩产能涉及企业1000家,淘汰和整治“脏乱差、低小散”问题企业(作坊)10000家。
关于浙江省中小河流治理的几点思考

关于浙江省中小河流治理的几点思考浙江省中小河流众多,水系发达,流域面积在200~3000km2范围内的中小河流总数141条,流域总面积约7.64万km2,主干河长达约6400km。
中小河流两岸水资源条件优越、交通便利,人口集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既是江南水乡独特的风景线,也是灌溉、排涝、航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生命线。
文章分析总结浙江省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问题,结合中小河流治理方式的防洪影响,提出今后中小河流治理的建议。
标签:浙江省;中小河流治理;新农村;建设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的背景下,浙江省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但由于数量众多,截至“十二五”期末,仅有约1/3的中小河流河段基本实现“防洪保安”目标,中小河流治理建设任务艰巨。
1 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问题1.1 治理理念方面中小河流治理理念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但是工程建设受制约因素较多又存在建设过程的时间差,因此可能会出现新完建工程不能满足多功能的社会需求。
如治理过程中过于注重单一要求,如防洪,而忽视了生态等需求。
1.2 规划依据方面目前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是对单条河道的单个河段进行整治,为减少单个项目实施对流域的影响,项目建设必须“有规可依,按规实施”。
但是,“十二五”期间项目建设依据的规划多是按属地按区域进行的专项水利规划,如某县市的城市防洪规划、河道整治规划等等,仍然把流域按属地划分,而且目的比较单一,还不能从更宏观的流域层面来指导中小河流治理。
1.3 成片治理方面“十二五”期间治理的中小河流项目,主要以乡镇以上城镇及万亩以上农田防护工程为主,单个项目投资控制在3000万元以内。
治理范围受限制,单一河段治理工程点分散在省内各地,流域未能成片推进整治,不能充分发挥工程的效益。
1.4 治理方式方面1.4.1 治理方式单一。
“十二五”期间中小河流治理以“防洪”为主,任务明确但是过于单一,治理方式也单一,建堤挡水,断面设计也单一,如建设直立式挡墙堤防挡水,断面设计未考虑日常的周边居民的生活而设置亲水平台等其他综合利用功能。
关于河道整治工作的建议

关于河道整治工作的建议
河道整治是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和水利工程工作,以下是一些关于河道整治工作的建议:
1. 清理河道垃圾:河道整治的首要任务是清理河道中的垃圾,包括漂浮物、沉积物、废弃物等,可以采取人工或机械的方式进行清理,同时加强对河道周边环境的整治,防止垃圾进入河道。
2. 修复河道堤防:堤防是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修复堤防可以提高河道的防洪能力,同时也可以保护周边居民的安全。
在修复堤防时,应该采取环保材料和施工方法,避免对环境造成二次伤害。
3. 疏浚河道:河道淤积是河道整治中常见的问题,应该定期对河道进行疏浚,保持河道的通畅。
在疏浚河道时,应该根据河道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方案,避免对河道造成不必要的破坏。
4. 建设生态护岸:生态护岸是一种新型的河道整治方法,它可以通过植被、土壤、石头等自然材料来加固河岸,同时也可以改善河道周边环境。
在建设生态护岸时,应该根据河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方法。
5. 加强河道监管:河道监管是河道整治的重要保障,应该加强对河道的日常监管和维护,防止非法采砂、排污等行为的发生。
同时,也应该加强对河道周边企业的监管,防止工业污水流入河道。
6. 建立河道保护法规:建立河道保护法规是河道整治的重要保障,
可以明确河道整治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可以加强对河道整治的监督和管理。
总之,河道整治工作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清理河道垃圾、修复堤防、疏浚河道、建设生态护岸、加强监管和建立保护法规等。
只有全面推进这些工作,才能更好地保护河道环境,提高河道的防洪能力,保障周边居民的安全和健康。
浙江 美丽河湖实施方案

浙江美丽河湖实施方案为了进一步提升浙江省河湖环境质量,打造美丽乡村,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浙江美丽河湖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本实施方案旨在通过生态修复、水域治理、景观提升等措施,使浙江省河湖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水质达到或优于国家规定的水质标准,河湖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有效恢复,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生态旅游的理想去处。
二、具体措施。
1. 生态修复。
通过植被恢复、湿地建设等措施,改善河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提高水质净化能力,增加生物多样性,提升河湖生态景观价值。
2. 水域治理。
加大对污染源头的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水体水质,保障水生态环境健康。
3. 景观提升。
在河湖周边建设生态步道、观景平台等设施,打造生态宜居环境,提升河湖景观价值,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4. 宣传教育。
加强对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引导市民共同参与河湖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
5. 法律法规。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严密的监管体系,确保河湖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保障措施。
1. 资金保障。
加大对美丽河湖实施方案的资金投入,确保各项措施的有效实施。
2. 技术支持。
组织相关专家学者进行技术支持和指导,确保生态修复和水域治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 市民参与。
鼓励市民积极参与河湖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四、实施效果。
通过本实施方案的全面实施,预计在三年内,浙江省的河湖环境质量将得到明显改善,水域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有效恢复,河湖景观价值大幅提升,成为浙江省生态环境建设的亮点之一。
五、结语。
美丽河湖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是浙江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我们期待通过共同努力,让浙江的河湖更加美丽,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
浙江省钱塘江河道生态修复的成功经验

浙江省钱塘江河道生态修复的成功经验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河道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然而,在浙江省钱塘江的生态修复实践中,我们发现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本文将对浙江省钱塘江河道生态修复的成功经验进行探讨,并对其中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
一、生态修复目标的明确钱塘江生态修复的第一步是明确修复目标。
通过彻底了解钱塘江流域的人口、农业、工业布局情况以及生态环境的状况,制定了可行的修复目标。
明确的修复目标有助于科学规划并选择适当的修复手段。
二、全面梳理治理措施针对钱塘江河道生态破坏的问题,钱塘江生态修复项目团队全面梳理并制定了一系列治理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与升级,限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推动工业企业治污,严禁采砂和堆放固体废物等。
每个措施都经过精确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严格监控和评估。
三、加强组织协作在钱塘江河道生态修复过程中,各级政府与相关企事业单位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协作机制。
政府牵头负责统筹规划和组织协调,相关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共同推动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广泛征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了多方参与、多方共治的局面。
四、强化监管与执法为确保生态修复工作的顺利进行,浙江省加强了对钱塘江河道的监管与执法力度。
相关执法部门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对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增加了违法成本和风险,有效遏制了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同时,加强监测力度,定期发布相关数据和监测报告,向公众提供透明、可信的信息。
五、注重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钱塘江生态修复过程中注重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应用。
通过建立科研团队和联合研究机构,开展河道水质、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不断积累和应用科学数据。
此外,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装置和设备,提升修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浙江省钱塘江河道生态修复的成功经验可以总结为明确的目标、全面的治理措施、良好的组织协作、强化的监管与执法以及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注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河道治理思路与措施摘要在明确“回归自然”与“以人为本”的河道治理思路的基础上,提出对山溪性河道、平原河网、城镇村集居地河道的治理措施,阐述对污染源的控制处理及改善水体的方法。
主题词河道治理水环境治理措施浙江省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共有河道6万多km。
河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既是江南水乡独特的风景线,也是灌溉、排涝、航运、发展国民经济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生命线。
但是,近年来浙江省河道普遍存在淤积严重、河水污染、堤防坍塌等现象,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
据初步统计,全省河道总淤积量达20亿m3,平原河网普遍淤高,淤积严重的河段淤高以上。
根据171个省控河段断面水质监测结果统计,全省有%的河段失去了作为饮用水源的功能,河网水体普遍富营养化,主要水系的干流水质多为Ⅳ类或V类,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因此,省政府提出争取用5年时间,整治重要河道1万km,工程总投资200多亿元,基本改善水环境、改善人民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再现江南水乡“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风貌。
一、河道生态建设思路河道是水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要考虑生物的多样性,为水生、两栖动物创造栖息繁衍环境,这样既有利于保护河道水生态环境,又有利于提高河流自净能力。
除满足宣泄洪水的要求外,还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特征及水流的多样化,只有水流的多样性才有水生物的多样化。
例如宽窄交替,深潭与浅滩交错,急流与缓流并存,偶有弯道与回流,岸边水草、礁石大量存在的多自然型河流,为各类水生物提供栖息繁衍的空间。
为此,河道整治要从生态、经济、人文、社会效应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多方面来考虑,既要恢复自然河道的功能,又要满足人类依赖生存的要求,以“回归自然”与“以人为本”相结合为河道治理思路。
“回归自然”是恢复河道原有的自然功能,满足行洪、蓄水、航运、水生态等要求,具有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以人为本”是满足人类活动的需求,处理好人水和谐相处的环境,具有亲水、安全的特性。
二、治理措施1. 山溪性河道治理(1)滩地的保留和利用滩地是山溪性河道的特有产物。
一般河道滩地较开阔,洪水期水流漫滩,利于行洪滞洪,应保留其功能,并充分开发利用。
流经城区的河道,在维持滩地行洪功能的同时,利用滩地设置绿化地、公园、交通辅道和运动场所,开发其休闲、亲水功能,成为市民娱乐、健身、游玩的好地方。
整治中,顺应河势,因河制宜,保留河滩和弯道,恢复河道的天然形态,减少河床的坡降,降低洪水位,减少洪峰压力,同时可降低防洪堤的高度。
另外,弯曲的水流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为各种牛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2)复式断面的设计山溪性河道一般河滩开阔,河道断面设计可采用复式断面形式。
枯水期流量小,水流归槽主河道;洪水期流量大,允许洪水漫滩,过水断面大,洪水位低,一般不需修建高大的防洪堤。
枯水期根据河滩的宽度和地形、地势,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开发河滩的功能:如滩地较宽阔,一般可开发高尔夫球场、足球场等大型或综合运动场;河滩相对较窄的可修建小型野外活动场所、河滨公园或辅助道路等。
河滩的合理开发利用,既能充分发挥河滩的功能,又不因围滩而抬高洪水位,加重两岸的防洪压力。
(3)防冲不防淹的矮胖型堤坝设计山溪性河流具有河床坡降陡、洪水暴涨暴落的特点,高水位历时短,流量集中,流速大,对沿河堤坝、农田冲刷严重:通过规划,采用防冲不防淹的矮胖堤型设计,保护区下游堤段开口.还河流以空间,给洪水以出路,允许低频率洪水漫坝过水,确保堤坝冲而不垮,农田冲而不毁。
以防洪为主要功能的农村河道,堤防基础冲刷严重,可采用松木桩基础,投资省、整体性好、抗冲能力强,以提高堤防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4)采用生物固堤,减少堤防硬化对于乡村田间河道,除个别冲刷严重河岸需筑堤护坡外,应尽量维持原有的自然面貌,保持天然状态下的岸滩、江心洲、岸线等自然形态,维持河道两岸的行洪滩地,保留原有的湿地生态环境,减少由于工程对自然面貌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堤防建设中,可采用大块鹅卵石堆砌、干砌块石等护岸方式,使河岸趋于自然形态。
个别受冲河岸堤防内侧可采用种植水杉等根系为直根的树种或草坪护坡等植物护堤措施。
2. 平原河网治理(1)生态护堤采取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干砌、块石堆砌等各种方式护堤,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
对于河岸边坡较陡的地方,采用木桩、木框加毛块石等工程措施,这种护岸工程既能稳定河床,又能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避免了混凝土工程带来的负面作用。
在应用草皮、木桩护坡时也可以运用土工编织物,袋内灌泥土、粗沙及草籽的混合物,既抗冲刷,又能长出绿草。
平原河网水位一般变幅不大,对于没有通航要求的河道,土堤可采用植树、种草等生态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
有通航要求的河道,在河道断面设计时,正常水位以下可采用干砌石挡土墙,正常水位以上采用缓于1:4的毛石堆砌斜坡,以增加水生动物生存空间,削减船行波对河道冲刷的影响,有利于堤防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2)提倡缓坡、减少直立式护坡梯形断面一般适用于城镇乡村等人居密集地周边的河道,结构简单实用,是农村中小河道常用的断面形式,一般以土坡为主。
为便于河道管理,防止河岸边坡耕作,河道两岸保护范围内用地采用征用或借田租用等方式,设置保护带,发展果树、花木等经济林带或绿化植树,防止周边农户耕作,确保堤防安全。
平原河道堤防高度一般不高,设计中可根据不同的地形、地势,考虑挡土墙与河岸景观相结合,采用不同形式和造型的挡土墙,突出水景设计,掩盖堤防特征,使人走在堤边而又无堤之感觉。
要从当地的风土民情、地域特色的水文化出发,降低河道的护岸高度,建设亲水平台,塑造以石、水、绿、物、路等要素结合的园林式滨水景观。
(3)保护湿地,保留水面,避免围河湖造地湿地是指天然、人工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地带,包括河流、湖泊、滩涂、水库、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m的海域地带。
要保留独具特色又珍贵、被视为荒滩荒地的植物和生物的栖息地,这些地方往往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和休闲价值,对维护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水生动植物是水体的净化器,湿地是城市环境的肾.湿地对城市及居民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价值,在抵御洪水、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又有众多野生动物、植物资源,并为动植物提供丰富多样的栖息地。
在具有生物多样性的河网湿地,要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保留水域面积,避免围河湖造地,防止湿地面积减少,为鸟类的迁移、湿地动植物生长繁衍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也为人类生存改善环境。
(4)修筑人工鱼巢,营造水生动植物生存繁衍环境在满足行洪、排涝、通航等要求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地方应考虑修建人工异型块鱼巢,尽量采用毛石护坡,正常水位以下的护岸衬砌采用空心异型块、预制鱼巢等结构形式,提供鱼类等水生动物安身栖息的地方。
在河道中用堰坝拦蓄河水时,应留有一定宽度的辅助性陡坡输水道,以便水生动物上下游交流,有利于鱼类生长。
局部河段设置两栖动物上下岸的通道,为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创造条件,从而保护河道的生态环境,维护河流生物多样性的自然环境条件。
3.城镇村集居地河道治理(1) 建立“水景观体系”概念水景观体系是集水资源综合调度、景观和观景、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景观水系。
城区河道两岸以及旅游景点的河流,是人们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需充分考虑城市对河道景观和环境和谐的要求,构造具有亲水理念的景观河道,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氛围。
城镇建设与规划要突出亲水文化,郊区突出自然和生态,使河道防洪工程与河道两岸景观融为一体,与城市文化、风格、历史、人文相协调。
(2)在达到防洪要求的基础上,突出休闲、亲水、生态功能水是江南独特魅力所在,在江南水乡城镇建筑布局规划和整治方案中必须坚持“回归自然”和“以人为本”,突出亲水和生态。
对于绿化工程的平面布置应结合城市景观设计,结合城镇绿化和园林建设,因地制宜,采取植物种植、植被保护等生态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
对于穿越城市繁华地段而且水质较好的河道,可以采取双层断面的箱涵结构,下层暗河主要是泄洪、排涝的功能,上层明河具有安全、休闲、亲水等功能,一般控制左右的水深,河中放养各种鱼类,河道周边建造戏水池、喷水池、凉亭等休闲配套设施。
城镇区域内建双层河道,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亲水性,可提高河道两岸环境和街道的品位,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治水理念的体现。
(3)要具有人类活动安全保障矩形断面由于离水面较高,需设置扩栏等保护措施,同时沿直立护墙设置两岸交错上下台阶,满足上岸和下水的要求。
梯形断面的河道边坡要考虑游人行走安全要求,留足马道宽度,并采用草坪缓坡或错落有序的毛石堆砌等方式以达到亲水要求。
亲水平台或亲水台阶的护岸,需根据水位变幅,在亲水平台中设置水下平台,水下平台应有足够宽度,以保护游人在亲水、戏水过程中的安全。
设计时允许小洪水淹没某些岸边设施,使河道的常水位尽量贴近人们,让人能走到水边则更好,长时间保持一定水深,洪水来时让其上滩。
(4)沿岸古迹开发与保护河道治理中,文物保护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浙扛省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有些河道沿岸文物古迹众多,整治中,应通过开发、保护,挖掘这些古迹的内涵韵味,恢复古迹,并将其融合到工程之中,设计成风格各异,却又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一处一景。
如绍兴市正在进行的对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古运河的整治,从整条古运河文化特色考虑,运河之间布置了纤道石塘、缘木古渡、贺循塑像、浪桨风帆等内容。
通过对古纤道等景观遗迹的保护开发与运河环境的综合治理,在提高河道防洪能力的同时,再现了绍兴古运河悠久历史文化,把古运河建成碧水长河、生态绿园、文化走廊,充分显示江南水乡、历史名城的无限风光。
4. 污染源的控制处理与水体改善(1)截污治污,加强管理河道整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水利、环保、城建、规划、土地管理、航运、园林等多个部门的协作。
在河网水质严重污染的地区,必须控制点源污染、减少面源污染、治理内源污染,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截污和改善河网水质的综合措施。
对于城镇村集居地要加快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将沿河两岸的企业单位及居民区的排放污水纳入污水管线内,同时提高居民的素质,规范生活垃圾收集处理,改变人们将垃圾往河道倾倒的陋习。
(2)水体置换,吐旧纳新通过河道清淤、水面保洁、控制排污等工程措施,削减进入河道的污染物总量,防止河网水体的恶化,但要从根本上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逐步改善水体质量,还需采取水体置换、引水配水工程,使水体流动起来,变“死水”为活水,并充分利用现有河道的滩地、水面(湿地),保护河道水生态环境,提高河流水体自净能力,达到吐旧纳新、流水不腐的效果。
杭州市为了彻底改善西湖水质,实施控制上游环境和引水工程等措施,开展了西湖西进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