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
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

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女娲补天的故事和女娲造人的故事一样,都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有一天,大龙和精卫、小太极一起到远古时代去玩,居然看到了传说中能顶住上天、撑开天与地的「不周山」,也遇到了美丽的女娲娘娘,甚至看到女娲补天的过程…。
那真是一场惊天地而泣鬼神的经历,讲来都令人鼻酸!天上的大神女娲,用泥土做成泥娃娃,再赋予它们生命。
从此女娲创造了人,人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过着幸福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
有一年,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打起仗来。
共工把撑天的柱子不周山撞倒了,天塌下半边来,砸了很多窟窿,把地也砸裂了,地上的洪水及天河的水不停的漏下来,造成大地上水患、火海,真是悲惨啊!女娲为了解救人类,决定采石补天,用五色石把天补起来,再用东海神龟的四只脚顶住苍天。
眼看着补天的大功就要告成,却发现五色石不够用,大洞还没补好,这可怎么办呢?慈悲的女娲只好牺牲自己的生命,用身体来补天上的大洞,亲眼看到那场过程,大龙、精卫和小太极,以及所有的泥娃娃们都哭红了眼睛!经过几次努力,女娲终于补好了天,天地间恢复了宁静,还出现了五彩云霞。
一切生物又都生机勃勃地活在大地上。
女娲为人类和世界万物的生存而献身,真是令人感动。
女娲补天的介绍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创世女神女娲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
相传女娲抟土造人,并化生万物,使天地不再沉寂。
女娲氏,开世造物,因此被称为大地之母,她是一位美丽的女神,身材像蛇一样苗条,以致有些神话学家坚称她根本就是蛇身。
女娲补天的故事和女娲造人的故事一样,都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
女娲时代,随着人类的繁衍增多,社会开始动荡了。
后人以两位英灵人物,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战,结果共工氏因为大败而怒撞不周山为由,衔接女娲用五彩石补天等一系列轰轰烈烈的动人故事。
上古神话所记录的是华夏民族早期先民的唯心世界观,以纪念族群中做过特别重大贡献的聚落群体和首领。
女娲补天的故事(优秀3篇)

女娲补天的故事(优秀3篇)女娲补天的故事篇一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天上有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了山川草木,甚至有了鸟兽虫鱼,却单单没有人类。
这世界不免显得有些荒凉寂寞。
不明白在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做“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70次。
有一天,女娲走在这片苍莽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十分孤独。
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就应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变得富有生气。
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呢?她一时也想不出来。
她一向走呀走呀,走得有些疲倦了,于是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
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皱皱眉头,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皱眉头。
她猛然醒悟了,这天地之间不就是少了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吗?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这个世界呢?这样想着,她顺手从池边抓起一团黄泥,搀和了水,在手里揉捏着,揉捏成了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
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
奇迹出现了,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到地面,立刻就拥有了生命,活了起来,并且一开口就喊:“妈妈!”之后就是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对于生命的欢乐。
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乐在心头,喜上眉梢。
她给她创造的这可爱的小东西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人的身体虽然小,但据说因为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相同,看起来似乎更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气概。
女娲对于自己这优美的作品,感到十分满意。
于是,她又继续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
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欢呼跳跃,嘴里总是喊着:“妈妈!妈妈!”这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
从此,她再也不感觉到孤独和寂寞了。
于是,她又继续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
她一向忙碌着,直到晚霞布满了天空,星星和月亮照耀着大地。
夜深了,她只能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继续她的工作。
复述课文女娲补天的故事

复述课文女娲补天的故事
女娲补天的故事是一个中国神话传说,讲述了女娲用五彩石补天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地之间突然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裂缝,导致天河中的水不断倾泻下来,地面上洪水成灾,无数的人类遭受灭顶之灾。
女娲看到自己创造的人类遭此浩劫,心中十分难过,决定立即炼石补天,拯救整个人类。
女娲首先找到了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子,并点燃了熊熊的烈火来烧炼。
大火烧了九天九夜后,五色石子被烧成黏稠的液体。
女娲立即动手,用这五色石液去补天。
她不顾烈火烧炙的疼痛,经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努力,终于将大窟窿一点点补好。
但是,仅补好了天还不行,还必须用另外的支撑物来代替被共工触断的天柱不周山。
女娲想起东海中的大鳌,鳌的爪子既坚固又有韧性,可用来做天柱。
于是她去抓了一只大鳌,斩下它的四只爪子,做了四根新的天柱,将天撑住。
女娲醒来后,就直奔昆仑山。
这个故事寓意着: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并尽力去解决。
同时,创造和修补也是重要的能力,可以带来新的可能性和希望。
女娲补天是什么故事

女娲补天是什么故事女娲补天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一个传说,它源自《山海经》中的记载,被后人广泛传颂。
女娲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重要神祇之一,她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她亲手创造了人类,也是中国古代的五帝之一。
女娲补天的故事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重要传说,它讲述了女娲补天的传奇经历,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说中,古代天空中出现了一些裂痕,天空中的柱子开始摇摆不稳,天地失去了平衡。
这使得人间出现了灾难,大水泛滥,山崩地裂,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为了拯救人类,女娲决定补天,她用五色石补天,用黄土造人,为人类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女娲用尽全力,终于将天空补好,为人间带来了和平与安宁。
女娲补天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神话传说,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精髓之一。
它传达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也表达了他们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祝福。
女娲补天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激励着人们不断向前,不断追求美好生活的追求。
女娲补天的故事,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要勇敢面对,不畏艰难,不惧风险,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改变命运,创造美好的生活。
女娲补天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创造美好的未来。
女娲补天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象征。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感恩之情,也代表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女娲补天的故事,激励着中国古代人民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创造美好生活,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分。
女娲补天的故事,至今仍然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传颂。
它不仅仅是一个神话传说,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分,它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向前,不断追求美好生活。
女娲补天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成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自信的象征。
女娲补天的故事,将伴随着中国人民走向未来,永远闪耀着光芒。
女娲补天的故事

女娲补天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女娲为了拯救世界,用五彩石补天的故事。
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对宇宙的认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空和大地还没有分开,一片混沌。
这时,有一位名叫女娲的神祇诞生了。
女娲非常聪明,她观察到了天地之间的不和谐,决定采取行动。
她从自己身上取出五彩石,用它们填补了天空中的破洞。
同时,她还用石头创造了人类,让人类繁衍生息,为这个世界带来了生机。
然而,女娲补天的故事并非一帆风顺。
当她开始填补天空时,遭到了来自龙王的反对。
龙王认为女娲的行为破坏了天庭的秩序,威胁到了他们的统治地位。
于是,龙王带领着其他神灵一起阻挠女娲。
女娲虽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她并没有放弃,而是坚定地继续她的工作。
在与龙王等神灵的战斗中,女娲展现出了强大的力量。
她运用智慧和勇气,最终战胜了敌人,成功地完成了补天的任务。
从此,天空变得更加稳定,大地也恢复了宁静。
人类在女娲的保护下茁壮成长,世界充满了和谐与美好。
女娲补天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神话传说,它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的解释。
他们将天空和大地的分离视为一种灾难性的事件,需要通过神灵的力量来弥补。
这种观念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其次,女娲补天的故事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在这个故事中,女娲用五彩石填补天空的破洞,创造出了人类。
这些细节都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宇宙的奥秘,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它。
此外,女娲补天的故事还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它告诉我们要有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正如女娲在面对强大敌人时所表现出来的那样,我们应该学会在逆境中奋发向前,克服一切困难。
总之,女娲补天的故事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和丰富内涵的神话传说。
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对宇宙的认识,还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这个故事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女娲补天的主要事迹

女娲补天的主要事迹
从前啊,天破了个大口子,这可不得了啦,天河的水不停地往人间灌,那老百姓的日子可就没法过啦,到处都是灾难。
这时候女娲站出来啦,她要去把天给补上。
女娲就开始找能补天的材料,这可不是个容易事儿啊。
她找啊找,找了好多地方,最后终于找到了五色石。
然后她就用五色石开始补天,一块一块地往上放,这活可累了,但是女娲不怕。
在补天的过程中,她也遇到了好多困难呢。
有时候石头不好放上去,她就得想办法调整角度;有时候累得不行了,可她还是咬着牙坚持。
最后啊,经过女娲的努力,天终于被补上啦!天河的水不再往人间灌了,老百姓的生活又恢复了平静,大家都特别感激女娲。
女娲可真是个了不起的英雄啊!。
《女娲补天》课文原文

《女娲补天》课文原文《女娲补天》课文原文导语:女娲补天,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
女娲补天的故事和女娲造人的故事一样,都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女娲补天》课文原文,希望有所帮助!《女娲补天》课文原文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上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一直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
不知过了多少年,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tā)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
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
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
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zhēng)扎。
女娲难过极了。
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xī)灭。
又造了船,好救出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
不久,天火熄灭了,洪水中的人们被救上来了。
可是,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
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她跑到山上,去寻找补天用的五彩石,她原以为这种石头很多,用不着费多大力气。
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
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进行冶(yě)炼(liàn)。
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
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现在,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
历史背景女娲补天的相关传说,在上古奇书《淮南子·览冥训》、《列子·汤问》上均有记载。
早期的女娲补天,与共工触山并无交集,不但没有共工、祝融、不周山等关键字,对于世间天塌地陷、发生灾难的原因,也没有明言记载,语焉不详。
其中根本没提到因为共工、不周山而引发女娲炼石补天的事,可见在先秦远古时期“女娲炼石补苍天”和“共工怒触不周山”是完全独立的两个故事,是由东汉学者王充把共工触山与女娲补天焊接到一块。
女娲补天知识总结

女娲补天知识总结
女娲补天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个故事,以下是对该故事的知识总结:
一、故事背景:
根据神话传说,中国人类起源于女娲造人的时代。
在远古时期,天坠下来时引发了大灾难,天地失去了平衡。
二、女娲补天的起因:
面对灾难,女娲决定修复天空,以维护人间的和平与秩序。
女娲找到五彩石,用石块补齐了缺失的天空。
三、神话中的细节:
为了建立天空,女娲用神奇的巨石堵住了天空中的缺口。
女娲用自己的混沌石和彩石铸造了太阳、月亮和星辰。
女娲还受到灾变的影响,受伤并变成人形。
她的修复天空的举动也被人们称为“女娲补天”。
四、故事意义:
女娲补天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重要故事之一,寓意着人类对灾难的抗争和自我拯救的精神。
故事中女娲的聪明才智和勇气,也赋予了女性形象积极向上的意义。
故事中补天的举动象征着维护秩序和恢复平衡的力量。
五、文化影响:
女娲补天故事被广泛流传和引用于古代文学作品、艺术创作以及现代文化中。
该故事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总结以上内容,女娲补天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个重要故事,讲述了女娲为了修复天空和维护人间秩序而进行的英勇举动。
这个故事承载了人类抗争灾难和自我拯救的精神,同时也强调了女性形象的智慧和勇敢。
这个故事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被广泛传承和应用于文学、艺术和当代文化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娲补天
教学目标
1.在讨论等相关的活动中合作学习,把握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激发阅读的兴趣,了解神话的知识,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利用注释和相关的资料进行迁移和查找,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学习想象和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
把握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教学难点
理解神话创作中想象和夸张手法运用的合理性。
一、知识拓展,导出新课内容
据《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也就是说,开天辟地刚完成时,地上没有人,女娲便用黄土加水和泥做人,由于地太广阔,一个一个地做人太慢了,于是女娲把绳放入泥中,然后把绳子举起来,绳子上的泥分散甩出去,就成为许许多多的人。
在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女娲用泥土造人的美妙神话故事的几百年之后,上帝造人和其他的神造人的说法才随各自的宗教传入我国,上帝造人和其他的神造人自然不是真实存在的事实,都同女娲造人一样是由人创造出来的神话故事。
在我国古代神话中女娲不但是一位造物主,而且还是一位救世主,请看课文《女娲补天》。
一、朗读课文,研究如下词语的含义
四极九州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颛民鸷鸟攫鳌淫水涸狡虫
二、和学生一起翻译文章,以学生为主。
三、试将本则神话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往古之时——攫老弱。
)这一层是故事的开端,渲染弥天大灾,交代女娲补天的背景。
第二层(于是——止淫水。
)这一层是故事的发展和高潮,写女娲补天平灾。
第三层(苍天补——颛民生。
)这一层是故事的结局,写灾后天下太平。
(板书)
四、分析讨论女娲的形象及其塑造手法
1.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的经过。
(三个学生左右)
2.根据课文,先用文中的话描述女娲补天前后世界的状态分别是怎样的;再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看完课文,你心底涌起的感情是怎样的?
4.举例说明文中你最欣赏的夸张或想象的描写。
5.第一层渲染弥天大灾的作用是什么?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越是灾难深重人类濒于生存绝境,越能突显女娲的勇敢无畏,拯救世界的神力和功德。
本段描写对女娲形象的塑造起到了铺垫和反衬的作用。
对偶。
6.找出第二层的八个动词,说说这些动词对塑造女娲形象的作用。
——“炼”“断”“杀”“积”,写出强烈的责任心、救民犯险的精神和勇敢果决、大无畏的英雄形象。
“补”“立”“济”“止”,写她从容不迫,有条不紊
,救世平灾。
7.第三层语言有何特点?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六个整齐划一的主谓短语构成一组排比句,照应上文极写天下太平,展示了伟大女神为人类生存创造的升平世界,进一步颂扬女娲的伟大功绩。
8.概括本则神话的主题。
——歌颂伟大女神整治天地,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类,使民生得以安居乐业,繁衍生息的丰功伟绩。
艺术地表现出女性在远古社会劳动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社会生活里的伟大贡献,是中华民族勇敢、善良、勤劳、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的赞歌。
五、布置作业
1.自己创作一则神话故事,字数不限。
2.预习其他几则神话。
拓展思考
1.请你概括一下什么是神话。
神话常用哪些创作手法?(言之成理即可)——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
原始人不能解释并掌握自然规律,在自然现象面前,感到恐惧和无力,于是他们通过幻想,把自然力形象化、人格化;随后又在生产劳动中塑造出英雄人物和神的故事。
这些故事就是神话。
——想象、夸张、拟人化的表现手法。
2.神话中为什么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构建情节呢?
——这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人们看到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于是就在头脑中想象出一个具有主宰自然的伟力的“神”的形象。
3.读了神话后,说说女娲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形象。
女娲是上古先民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塑造的一位勇敢智慧的补天女神。
在这段神话传说中,女娲与“火”斗,与“水”斗,与“猛兽”“鸷鸟”斗,与“水怪”斗,同时她改造天地,具有过人的胆识和异常雄伟的气魄。
女娲形象正是上古先民积极征服大自然的可贵精神的象征。
相关资料:女娲补天的由来
人类产生的最初,社会安定和谐,生活过得其乐融融,但是幸福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战争和灾害接踵而来,而最让人类感到恐慌和无助的一次就是天破了一个洞,人类遭遇了史无前例的灾难,与此同时,人类的生活秩序也遭到了严重地破坏。
在此时,人类的母亲女娲,亲眼看见了自己的子民所经历的一切,她感到非常痛心,为了使人类免受灾难的威胁,下定决心,把天填补完整。
女娲补天这一神话传说,实际上反映的是古人类对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现象的思考,早期,大地震使天崩地裂、洪水泛滥,与之俱来的还有暴雨的袭击,这一切现象的产生都成了上古人类的心头之谜。
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他们无法解释这些现象,自然地就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解释原因。
“四极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塌下来的意思,暴雨天经常会雨雾缭绕、阴云密布,天空的能见度很低,这时候看到的天则是灰蒙蒙的一片,天看起来像是要塌下来的感觉。
而“九州裂”则跟地震有关联,早期的人类根本无法预测大地震到来的时间,大地裂开以后,人们会十分恐慌,即使科技发达的今天,面对地震人们仍然感到无力对抗。
女娲补天这一神话故事实际就是人们解释自然灾害原因的一种原始思维方式,对于无力改变的现实,他们祈祷出现一位英勇无比、法力无边的人物来拯救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时候创造了人类的女娲则是拯救人类的最佳人选,而女娲补天的工具并非人们凭空想象而来,五色石、鳌足及芦灰具有某种代表性,应该与人类早
期的生产方式有关,同时也是生产力的代表,这是人们头脑中想象出来的对抗自然灾害的最直接的方式。
中国的神话传说,记载的人物大都拥有非凡的外表和超群的本领,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而这些神话人物并不是凭空存在的,有些是有原型人物的,他们身上的品质可能是众多人物品质的集合,通过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他们的形象才逐渐高大了起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将他们神化,使得他们的功绩为后人所熟知。
透过历史的长河,女娲补天神话传说的出现,使我们感受到上古人类对大自然怀有一种十分质朴的情感,在他们的观念里,自然界是非常神奇的,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有着非同寻常的规律。
人们将女娲尊称为人类的母亲,赋予女娲超乎寻常人的本领,这正体现了特定时期内我国古代先民对于人类产生的较为朴素的认识,也是早期人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探索。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
女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是史前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已经开展的中国史前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对象。
《楚辞·天问》、《礼记》、《史记》、《山海经·大荒西经》、《淮南子·览冥训》、清朝嘉庆《涉县志》等史料都有关于女娲的记载。
相传上古时期,始祖女娲就是在涉县的古中皇山上炼石补天、抟土造人的,长期以来形成了脍炙人口、流传广泛的女娲文化。
在整个古文化系列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是人类发展史和民俗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一是有突出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是传承华夏文明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史料;二是具有实现民族大融合、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三是对增强创业精神、充实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四是体现了奇特的民间、民俗文化现象,对人生礼仪、人类生存、文化传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人物结局
根据《山海经》,女娲在肉身死后,她的肠化作了十个神人,到了西方的大荒广粟之野守护去了。
有人认为,其寓意是说女娲肉身死后被人吞食,原始部落的人感觉吃下自己祖先或族中受尊敬的人会有安全感。
另据传说,女娲死后埋葬在今中原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
故西华县又名娲城。
传说女娲灵魂后来升天,由神兽白矖和腾蛇保护着去了天宫,成为天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