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概况
东营市自然地理

东营市自然地理东营市位于中国山东省的东北部,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带。
这里地理位置独特,拥有丰富的自然地理资源。
东营市拥有广阔的平原和湿地。
黄河从这里流过,形成了独特的三角洲地形。
黄河三角洲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之一,具有丰富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这些湿地和三角洲平原为各种植物和动物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
东营市还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这里濒临渤海,具有长达数百公里的海岸线。
海洋资源为东营市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港口资源和海洋能源。
同时,海洋也成为了该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东营市的气候条件也十分优越。
这里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
在夏季,来自太平洋的季风带来大量的降雨,使得东营市成为了一个绿色的海洋。
而在冬季,来自西伯利亚的寒风又带来了干燥而寒冷的天气。
这种独特的气候条件为东营市的农业和林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东营市的地形地貌也非常独特。
这里有黄河、渤海、油田和各种湿地,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东营市独特的自然景观。
特别是黄河入海口的壮丽景色,成为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的胜地。
东营市拥有丰富的自然地理资源,这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也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东营市能够继续保持其独特的自然地理风貌,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
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无数的动植物以及其他生命形式。
这些资源不仅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也维持了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
然而,对于地球的自然地理,我们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的内容。
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特征和环境。
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的内容非常广泛,从地球的构造到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各种现象,再到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地貌,以及地球上的气候和气候变化等。
地球的构造是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主题。
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地幔位于地核之上,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东营市自然地理

市东营区及各地的东营村。
东营市地理位置为北纬36°55′~38°10′,东经118°07 ′~119°10′。
东、北临渤海,西与滨州市毗邻,南与淄博市、潍坊市接壤。
南北最大纵距123公里,东西最大横距74公里,总面积7923平方公里。
概况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地区。
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四季分明。
春季干旱多风,早春冷暖无常,常有倒春寒出现,晚春回暖迅速,常发生春旱;夏季炎热多雨,温高湿大,有时受台风侵袭;秋季气温下降,雨水骤减,天高气爽;冬季天气干冷,寒风频吹,雨雪稀少,多刮北风、西北风。
境内气候南北差异不明显。
多年平均气温12.5℃,无霜期长达206天,≥10℃的积温约4300℃,可满足农作物的两年三熟。
年降水量550-600毫米,多集中在夏季,7-8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一半,且多暴雨;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易形成旱、涝灾害。
东营市风光奇秀,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
东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黄河入海口附近。
这里是地球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是黄河三角洲上最有价值和特色的旅游景观之一。
南部主要景点有孙武园、南宋大殿、柏寝台、傅家遗址等。
北部为黄河冲积的近代三角洲平原,雄浑壮阔,富有野趣。
有堪称旷世奇景的“黄龙入海”;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有15万亩的槐林公园和风光旖旎的海滨小城;有镇海锁浪的围海长堤、油流滚滚的孤东油田和屹立海上的钻井平台;有望不尽的湿地景观和海滩景观。
中部则是气魄雄伟的石油大工业现代化组团式城市。
游览胜景----天鹅湖,那里湖光天色,水鸟翔集。
地质东营市地处华北坳陷区之济阳坳陷东端,地层自老至新有太古界泰山岩群,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和二叠系,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第三系、第四系;缺失元古界,古生界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古炭统及中生界三叠系。
凹陷和凸起自北而南主要有:埕子口凸起(东端)、车镇凹陷(东部)、义和庄凸起(东部)、沾化凹陷(东部)、陈家庄凸起、东营凹陷(东半部)、广饶凸起(部分)等。
东营市情介绍

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东营(市情介绍)一、黄河三角洲开发与东营市的诞生东营市的建立和建设都与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有关,因此,讲东营离不开讲黄河三角洲。
(一)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及演化黄河三角洲是中国的三大三角洲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三角洲。
这里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良好,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世界上含沙量最高和输沙量最多的河流之一。
黄河下游河道横贯于华北大平原,在历史上决口改道频繁,因而在海岸带造就了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大体可分为古代黄河三角洲、近代黄河三角洲和现代黄河三角洲。
1、古代黄河三角洲古代黄河三角洲,系指1855年黄河改道山东大清河入海之前,多次变迁、改道中冲击形成的诸多三角洲的总称。
其地理范围是:以河南巩县为顶点,北至天津、南至徐淮的黄河冲泛地区。
2、近代黄河三角洲近代黄河三角洲,系指1855年(请咸丰五年)黄河于河南铜瓦厢决口,废弃徐淮流路,北夺山东大清从利津河入海后冲击而形成的三角洲。
其地理范围是:以垦利宁海为顶点,北起套尔河口,南至支脉沟的扇形淤积地区。
土地面积5400平方公里,其中5200平方公里属东营市,其余200平方公里属滨州地区。
原大清河为地下河,河宽300米,河深6─9米,两岸无人工堤。
黄河注入以后,泥沙增多,河道淤积,河床抬高,逐渐发展为地上悬河,经常决口泛滥。
大清河由地下河转为地上河的历时长达34年。
据多年实测资料,黄河每年携带11.2亿吨悬移质泥沙入海。
其中约50%沉积在入海口,约20%沉积在河道内和三角洲面上,约30%被海流卷至15米以深的远岸海域。
自黄河北徙山东入海的143年间,除去1938年民国政府挖开郑州花园口大堤使黄河乱颍、涡入海的9年,实际在黄河三角洲行水134年,期间大的改道共有10次,小的改道50多次,并逐步建造起规模宏大并快速向海域推进的三角洲体系。
3、经济区划中的黄河三角洲在经济开放过程中,为保持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并考虑到相邻区域与三角洲中心地区的密切联系,在统筹开放布局时,常常把“三角洲”的概念加以延伸,以发挥三角洲的整体经济优势。
东营经济开发区简介

东营经济开发区简介一、城市概况东营市是1983年10月成立的省辖地级市,是黄河三角洲上的中心城市,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和石油系统的最高学府石油大学就座落在这里。
东营市总面积8053平方公里,人口182万,市辖区人口82万。
1.1区位东营市东临渤海,北靠京津塘,南连山东半岛,是环渤海经济圈和黄河经济带的结合部,也是海陆连接东北和中原两大经济区的重要通道。
环渤海高速已开通,东营市成为济南、青岛、天津、北京三小时城市圈核心城市。
1.2交通航空:东营机场紧邻开发区,现有直飞上海、北京航线,目前正在扩建,由4C升级为4D。
航运:开发区距离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东营港80公里,有东港高速连接。
目前东营港正在扩建,2×3万吨级通用码头即将投入使用;位于开发区的广利港也将扩建为5000吨级内港。
开发区距离青岛港200多公里,由济青高速或环渤海高速相连。
公路:环渤海高速距离开发区约10分钟车程。
铁路:东营市现有铁路淄东线,为胶济线支线,目前国家正规划建设黄(骅)大(家洼)铁路(环渤海铁路)、德(州)龙(口)烟(台)铁路,开发区支线也在规划设计中。
1.3气候东营市地处中纬度,背陆面海,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春季回暖快,降水少,气候干燥;夏季气温高,降水集中;秋季气温急降,雨量骤减,秋高气爽;冬季雨雪稀少,寒冷干燥。
多年平均气温12.8℃,无霜期长达206天,≥10℃的积温约4300℃,年平均降水量555.9毫米,多集中在夏季。
1.4土地资源东营市目前尚有35万公顷荒碱地待开发利用,其中600公顷以上成片的待开发土地达26万公顷。
据多年实测资料,黄河年均携带10亿吨泥沙入海,每年新淤土地2000公顷,是中国东部沿海后备土地资源最富集、人均土地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
东营经济开发区规划控制面积153平方公里,土地均为国有未利用荒地,不存在农业、拆迁等问题。
1.5油气资源东营市拥有世界500强企业中国石化集团骨干企业--胜利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5亿吨,天然气2137亿立方米,年产石油2700万吨,天然气8亿立方米;目前,中国海洋石油公司计划在东营建设存储、生产服务基地。
东营初中地理六年级上册配套资料

东营初中地理六年级上册配套资料摘要:一、东营地理概况1.地理位置2.地形地貌3.气候特点二、东营自然资源1.土地资源2.水资源3.矿产资源三、东营行政区划及人口1.行政区划2.人口规模3.民族构成四、东营经济和社会发展1.农业2.工业3.服务业4.交通设施5.科教文卫事业五、东营旅游资源1.旅游胜地2.特色文化3.旅游节庆六、东营的未来发展规划1.发展目标2.发展战略3.重点工程项目正文:东营,位于我国山东省东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资源丰富、风景优美的城市。
下面将从地理概况、自然资源、行政区划及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旅游资源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方面,对东营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东营地理概况东营位于山东省东北部,地处黄河下游,东临渤海,西靠黄河。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东营地形地貌多样,有平原、湿地、海岸、黄河故道等。
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
二、东营自然资源东营市土地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水资源充足,有黄河、徒骇河、马颊河等多条河流。
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盐矿等。
三、东营行政区划及人口东营市现辖东营区、河口区、垦利区三个市辖区,以及利津县、广饶县两个县。
全市常住人口约210万人,其中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如回族、满族等。
四、东营经济和社会发展东营经济实力雄厚,农业主要以粮食生产为主,工业以石油化工、盐化工、纺织等为主导产业。
服务业发展迅速,有多个大型商场、酒店、娱乐设施等。
交通设施完善,有东营胜利机场、东营港等。
科教文卫事业蓬勃发展,有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院等。
五、东营旅游资源东营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黄河口湿地生态旅游区、东营动物园、清风湖公园等。
东营还有丰富的特色文化,如吕剧、黄河号子等。
东营每年还举办各种旅游节庆活动,如黄河口文化旅游节、东营国际马拉松比赛等。
六、东营的未来发展规划东营市未来发展规划目标是建设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城市。
山东16个地级市介绍之——东营市

⼭东16个地级市介绍之——东营市区域:黄河三⾓洲的中⼼城市。
位于⼭东省东北部、黄河⼊海⼝的三⾓洲地带。
东、北临渤海,西与滨州市毗邻,南与淄博市、潍坊市接壤。
南北最⼤纵距123公⾥,东西最⼤横距74公⾥,总⾯积7923平⽅公⾥。
区划:市辖区:东营区、河⼝区、垦利区市辖县(市):利津县、⼴饶县经济:东营区位优势明显,东临渤海,与⽇本、韩国隔海相望,北靠京津唐经济区,南连⼭东半岛经济区,向西辐射⼴⼤内陆地区,是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节点、⼭东半岛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连接中原经济区与东北经济区、京津唐经济区与胶东半岛经济区的枢纽位置。
交通:东营市公路通车⾥程2913.4公⾥,公路密度每百平⽅公⾥39公⾥。
10条⼲线公路以东营黄河⼤桥为枢纽,南与济青⾼速公路相连,北通北京、天津,是胶东半岛和鲁中⼭区进⼊京津的必经之地。
东营港是黄河经济带连接东北亚最佳海陆通道中的枢纽。
规划东营胜利机场为国内⽀线4D级机场。
建成黄河三⾓洲的核⼼空港,成为京津冀与胶东半岛中间地带的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
资源:主要有⽯油、天然⽓、卤⽔、煤、地热、黏⼟、贝壳等。
⾄2010年底,胜利油⽥共发现77个油⽓⽥,累计探明⽯油地质储量50.42亿吨。
沿海浅层卤⽔储量2亿多⽴⽅⽶,深层盐矿、卤⽔资源主要分布在东营凹陷地带,推算储量达1000多亿吨。
煤的发育⾯积约630平⽅公⾥,主要分布于⼴饶县东北部、河⼝区西部,因埋藏较深,尚未开发利⽤。
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渤海湾南新户、太平、义和、孤岛、五号桩地区及⼴饶、利津部分地区,地热异常区1150平⽅公⾥,热⽔资源总量逾1.27×1010⽴⽅⽶,热能储量超过3.83×1015千焦⽿,折合标准煤1.30×108吨。
特产:⿇湾西⽠、黄河⼝⼑鱼、黄河⼝蜜桃、⼴饶肴驴⾁、河⼝冬枣、码头虎头鸡、东⽅对虾、青州府花边。
名⼈:孙武:乐安(今⼴饶)是闻名中外的“兵圣”(孙⼦)的故⾥欧阳⽣、倪宽:汉代著名的经学家綦公直:元代护国上将军李舜⾂:明代著名学者成勇:明代以刚正著名的“铁⾯御史”李焕章:清代名冠齐鲁的学者李⽅膺:清代“杨州⼋怪”之⼀、颇有政声的乐安县令隋藏珠:清代名泽后世、为官清廉李佐贤:清代闻名中外的古钱币学家李⾦鳌:清代著名农民起义⾸领邓天⼀:追随孙中⼭的⾟亥⾰命⼈⼠。
东营_百度百科

东营市是万里黄河入海的地方,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城市。1983年建市,建市初,全市划为东营、牛庄、河口3个区,广饶、利津、垦利3个县,3个镇、55个人民公社,1780个生产大队。1984年撤社改乡、撤队改村。1987年6月,牛庄区与东营区合并为东营区。此后多次进行乡镇规模调整,撤、并了一些乡镇。至2007年底,东营市辖东营、河口2个区,广饶、利津、垦利3个县,23个镇、13个乡、7个街道办事处,1781个村民委员会。南部广饶县(齐国乐安)是古代大军事家兵圣孙武的故里,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是吕剧的发源地,东营市历史博物馆(广饶)存有最早的中译本《共产党宣言》。北部是黄河冲积的新生淤地——黄河三角洲。这里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驻地,是济军基地,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驻地。这里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还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南部历史悠久,北部资源丰富。这里有亚洲最大的地上人工湖——天鹅湖,山东省最大的城市公园——东营清风湖公园。南部的广饶县是全国第一个村村通柏油路的县,是第一批村村通电话的县,是第一批村村通公交车的县,是第一批村村通自来水的县,也是东营市第一个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县。目前东营市正在进行广利河改造工程,提出了“回归河流”的规划理念,包括三方面的含义:广利河回归成为具有生态景观功能的城市河流;中心城回归成为与河流联系密切的和谐关系;重新塑造人与水的关系——从“索取”到“回馈”,让河流成为一条健康的河流,与城市共同发展。
明显偏多,[照誟飨云伲挥捎谄筇跫笨辗植疾痪昴诖汉迪睦浴⒋蠓纭⒈┯旰捅⒌惹慷粤魈炱隙唷H心昶骄?3.8℃,较常年偏高1.0℃,与上年同期相比偏高0.6℃;冬季极端最低气温-13.8℃,出现在1月22日(广饶);夏季极端最高气温37.2℃,出现在6月11日(河口)。全市年平均降水量761.6
东营市地图

东营市地图东营市位于山东半岛的中部,是山东省的一个地级市。
东营市地图呈矩形,东西长约85公里,南北宽约65公里。
总面积为7634平方公里。
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带,东与烟台市接壤,西临济南市,南邻河南省。
东营市地图上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处于山东半岛的交通要冲,形成了独特的区位优势。
东营市地势平坦,无山无丘,海拔较低,大部分地区属于海滨平原。
地表地貌主要有平原、河流和海岸带。
东营市地图上主要有两条重要的河流,分别是黄河和汶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在东营市的北部流经,为当地的农业灌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水资源。
汶河则从东南部流经市区,最终注入黄海,为该市的水路交通提供了便利。
东营市地图上的交通网络非常发达,包括公路、铁路、航空和海港。
东营市自南向北有济南–铜陵高速公路和济南-烟台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连接了山东省内的主要城市。
东营市还有东营港,是中国重要的沿海港口之一,为山东半岛的出海通道提供了便利。
东营市地图上的城市布局主要分为两个区域:市区和开发区。
市区是东营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和人民生活配套设施。
开发区则是东营市的新兴产业区,目前已经发展成为集化工、机械、新材料等产业于一体的现代化工业园区。
市区和开发区之间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了东营市的城市发展格局。
东营市地图上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和旅游胜地,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
其中最有名的景点之一是东营湾,它是中国最大的滩涂湿地之一,被誉为“东方的夏威夷”。
东营湾风景如画,有壮观的落日景色和丰富多样的植物和动物资源,是休闲度假的理想之地。
此外,东营市还有垦利古城、广州庙会和米脂油画村等景点,都各具特色,值得一游。
总的来说,东营市地图上的东营市是一个拥有丰富资源、优越区位和迅速发展的地级市。
它在经济、交通、旅游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希望通过这份文档,您对东营市的地理位置、交通网络、城市布局和旅游资源有更清晰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营市简介】东营市是1983年10月成立的山东省辖市。
全市辖东营、河口两区和广饶、利津、垦利三县,行政区面积8053平方公里,人口179.3万。
胜利油田、石油大学(华东)和济南军区黄河三角洲生产基地坐落在这里。
东营市是万里黄河入海的地方,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是在黄河三角洲昔日荒凉的盐碱地上平地拔起的一座新兴城市。
1961年4月16日,石油勘探工人在东营村打出了第一口油井,揭开了地下油田的神秘面纱,并以这个小村的名字命名了一座城市,发展到今天的规模。
东营市境内既有年轻的黄河新淤地,也有古老的陆地。
北部是新冲积的黄河三角洲平原,广袤无际,清新壮丽;南部是战国时期齐国腹地--古代大军事家孙武的故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从旅游文化类型看,东营市的旅游资源包括黄河口文化、湿地生态文化、石油工业文化、古齐文化和现代城市文化等多种类型。
在这些文化类型中,尤以黄河口湿地生态文化和石油工业文化最为典型,在省内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黄河从东营市中部入海,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可以看到“黄龙入海”“长河日出”“河海交汇”等黄河入海景观。
在入海口附近,有面积达15.3万公顷国家级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有面积达1万公顷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形成了以“新、奇、野、阔”为特色的黄河口湿地生态自然景观。
经过30多年的开发建设,胜利油田已形成了以“壮、雅、朴、实”为特色的现代石油工业景观。
林立的井架、采油树、丛式井组,雄伟的海上钻井平台,纵横交错的油气管道,被誉为“海上长城”的孤东围海大堤,现代化的石油工人新村等充满“油味”的现代石油工业景观,是富有行业特点和地域特色的旅游资源。
东营市南部有以孙武故里、古齐文化、现代农业为主要内涵的人文景观,主要景点有国家级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孙武祠和几百处古齐文化遗址等;中部有展现黄河文化、石油文化及新兴城市建筑的系列景观,主要景点有黄河大桥、黄河水体纪念碑、天鹅湖公园、新世纪广场等。
【地理位置】东营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地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入海口,在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
东营市地理位臵为北纬36°55′~38°10′,东经118°07′~119°10′。
东、北临渤海,西与滨州市毗邻,南与淄博市、潍坊市接壤。
南北最大纵距123公里,东西最大横距74公里,总面积7923平方公里。
【东营来历】东营,唐太宗东征时,曾在此安营扎寨,设东营、西营而得名。
西营以西有一村庄哨头,三村为东征时扎寨位臵。
明洪武年间建东营村。
1961年4月,华北石油勘探处在东营村附近打成第一口勘探井,华八井,获日产8.1吨工业油流。
东营村一带逐步形成了石油会战指挥部和部分二级单位机关及后勤单位组成的矿城镇,人们称之为“基地”。
1965年3月,惠民地委决定成立县级工作机构——中共惠民地区东营工作委员会和东营办事处。
1983年成立地级市。
【民风民俗】东营境内南部和西部地区多为古村古镇,东北部沿海地区移民较多。
过去,境内居民主要从事农、牧、渔、盐业生产,勤劳俭朴,淳厚善良,思想观念受齐鲁文化的影响,民间习俗亦具有齐鲁文化特征。
60年代后,为开发胜利油田,大批石油工作者集聚东营地区。
油田职工来自五湖四海,各有不同的习俗,各地风俗互受影响,但入乡随俗者居多,基本上保持了当地的风俗人情。
【礼节】清代,行跪拜、作揖之礼。
民国时禁行跪拜礼,改行鞠躬礼。
建国后,人们一般的交往礼节是握手、点头致意和鞠躬等。
农村遇春节、吊唁、祭祀等特殊场合行跪拜礼。
亲友之间馈赠礼品或招待宴请,必在一定时节回敬。
亲朋、同仁久别重逢,亲切握手,互相问好。
分别时道声"再见"并招手致意。
有客至,让客人先行,主人随后。
待客时,请客人左首坐,备餐敬酒,让菜劝饭。
客去时,主人送到门外,握手或招手告别。
【行政区划】建市初,全市划为东营、牛庄、河口3个区,广饶、利津、垦利3个县,3个镇、55个人民公社,1780个生产大队。
1984年撤社改乡、撤队改村。
1987年6月,牛庄区与东营区合并为东营区。
此后多次进行乡镇规模调整,撤、并了一些乡镇。
至2004年底,东营市辖东营、河口2个区,广饶、利津、垦利3个县,23个镇、13个乡、7个街道办事处,1777个村民委员会,1864个自然村。
【人口分布】市境南部、西南部,村落古老,历来人口密集。
北部、东北部地广人稀。
据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广饶县平均每平方公里326.97人,其中小清河以南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多达700~900人;利津县平均每平方公里173.8人;垦利县平均每平方公里109人。
建市以后按新的行政区划统计,1985年的人口密度是:广饶县平均每平方公里389.4人;东营区平均每平方公里327.5人;利津县平均每平方公里173.8人;垦利县平均每平方公里109人;河口区平均每平方公里57人。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逐渐向城市中心区集中。
至1995年,全市平均人口密度为207人/平方公里。
其分布密度为:东营区每平方公里438人;广饶县每平方公里406人;利津县每平方公里224人;垦利县每平方公里95人;河口区每平方公里仅81人。
【历史沿革】东营市域是以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广饶、利津、垦利3县全境和原博兴县、沾化县的一部分乡镇组成。
南北陆域形成和建臵时间迟早有较大差异。
南部广饶县境内早在五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
西部利津县大约成陆于春秋战国时期。
北部垦利县和河口区大部分地域系近代黄河泥沙造陆所成,仅有近百年历史。
其建臵、隶属迭次更变。
市境南部地域远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有人类居住,据出土文物考证,傅家、营子等遗址属于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
西周至战国时期,市域内已成陆部分均为齐国地。
秦代属齐郡。
西汉时期,境内属千乘郡和齐郡。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首臵广饶县,属齐郡。
今广饶县境分属2郡5县之地,即千乘郡之千乘县、琅槐县;齐郡之广饶县、巨定县、利县。
今利津南部之地属千乘郡之漯沃县、蓼城县。
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广饶曾一度被封为侯国。
王莽新朝时期,今市境属建信郡。
南部为千乘县、琅槐县地,西部为施武、延亭县地。
东汉初期沿西汉建臵。
汉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以千乘郡改为千乘国。
永元七年(公元95年)改千乘国为乐安国。
今市境属乐安国。
南部臵利、益、博昌3县(广饶、巨定、琅槐3县废),西部臵有蓼城县(漯沃县废)。
三国时期,属魏国青州乐安国博昌、利县、蓼城县地和冀州乐陵国漯沃县地。
西晋时,复臵广饶县,属齐国。
今市境西部部分属冀州乐陵国漯沃县和青州乐安国蓼城县。
东晋至南北朝时期,今市境先后为后赵、前燕、后燕、前秦、北魏等国属地。
其行政建臵,皆相因袭,市境属青州齐郡和乐安郡、冀州乐陵郡。
隋朝,初期罢郡存州,实行州县两级行政,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移千乘于广饶,广饶县名改为千乘,属青州。
十六年(公元596年)废漯沃县臵蒲台县,辖永利镇,属棣州。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改州为郡。
青州改为北海郡,棣州改为渤海郡,今市境分属之。
唐朝,复改郡县制为州县制,又在州县之上设“道”,今市境南部先属河南道乘州千乘县,后属河南道青州千乘县。
市境西部属河北道棣州渤海县、蒲台县。
宋朝,初废道制。
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在州县之上设臵“路”。
今广饶县地属京东东路青州千乘县。
今利津县地先属河北路,后属河北东路滨州渤海县。
金朝统一北方后,仿宋制,实行路、州(府)、县三级行政。
金熙宗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改千乘县为乐安县,属山东东路益都府。
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以永利镇升臵利津县,属山东东路滨州。
元朝统一中国后,首设行省。
今市境南部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府乐安县,西部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滨州利津县。
明朝,废除行省,设臵直隶区和承宣布政使司,下设府、州、县。
今市境南部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乐安县,西境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南府滨州利津县。
清朝,实行省、府、县三级行政,今市境南部属山东省青州府乐安县。
西部属山东省济南府利津县和沾化县(局部),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改属武定府。
中华民国时期,1913年废府实行省、道、县三级。
今市境南部属山东省胶东道乐安县。
1914年,民国政府改定全国重复县名,乐安县更名为广饶县。
1915年改属淄青道。
1927年废道,直属山东省。
市境西部初属山东省岱北道利津县、沾化县地,1915年改属济南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今市境大部为日本军队侵占,境内政权割据分立,政区不统一。
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有1939年后成立的益(都)、寿(光)、临(淄)、广(饶)四边县政府,隶属清东督察专员公署;1940年建立的广饶县抗日民主政府(1942年2月撤销);1941年初建立的广北县行政公署,1943年改称广北县政府;1941年9月建立的垦区建设委员会,1942年改称垦区行政委员会,1943年4月改称垦利县政府,隶属清河区行政公署。
1944年以后,以上均隶属渤海行政公署。
国民党建立的政权:1938年10月,国民党山东保安十六旅建立广饶县政府,只存在4个月;1938年2月,国民党地方游击部队刘景良进驻利津城,建立国民党地方政权,历时仅11个月。
日伪政权:1937年12月,日军第一次侵占利津城,建立伪政权。
后日军主力撤走,伪政权为国民党刘景良部摧垮。
1939年,日军二次侵占利津城,再建伪政权,隶属伪山东武定道。
1939年2月,侵占广饶的日军组织伪广饶县政府,隶属伪山东青州道。
解放战争时期,利津与垦利县同属渤海区第四专署。
1949年四专署改称垦利专署。
1945年,广北县、四边县撤销,建立广饶县政府,隶属渤海区清河专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5月,撤销渤海行政区,今市境内广饶、利津、垦利均隶属于惠民地区行政公署。
1956年,垦利县建制撤销,垦利、利津合并为利津县。
1958年,沾化、利津合并为沾化县。
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并为淄博专区,境内广饶县、沾化(含利津)县、县级孤岛人民公社属之。
1959年,孤岛人民公社撤销,恢复垦利县。
1961年,沾化、利津县分臵,惠民地区与淄博市分开。
境内广饶、利津、垦利及沾化局部隶属于惠民专区。
1983年10月东营市建立。
【历史人物】黄河三角洲这片热土,自古以来就人才辈出,这些杰出的人物如灿烂的群星,在历史的夜空中闪烁。
古代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乐安(今广饶)是闻名中外的“武圣”孙武的故里;汉代,有著名的经学家欧阳生、倪宽,其中倪宽在汉武帝时官至御史大夫,并对中国历法的进步做出很大贡献;元代,有一代名将护国上将军綦公直;明代,有著名学者李舜臣和以刚正著名的“铁面御史”成勇;清代,有名冠齐鲁的学者李焕章,“扬州八怪”之一、颇有政声的乐安县令李方膺,名泽后世、为官清廉的隋藏珠,闻名中外的古钱币学家李佐贤,著名农民起义首领李金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