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中的哲学思想

合集下载

物理化学中的哲学思考共34页PPT

物理化学中的哲学思考共34页PPT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物理化学中的哲学思考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物理化学中的哲学思想刍议

物理化学中的哲学思想刍议

物理化学中的哲学思想刍议物理化学中的哲学思想刍议[摘要] 文章从自然科学专业授课教师研究和把握课程中哲学思想的必要性切入,论述了物理化学中的哲学思想,认为物理化学蕴含和表达着以普遍联系和永恒开展为总特征的唯物辩证法,同时也蕴含和表达着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关键词] 物理化学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的认识论认真研究和把握自然科学课程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是高等院校自然科学专业授课教师从事教学的必然要求。

这一方面是因为哲学是从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各类科学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关于客观世界普遍规律的学问,自然科学各专业课不仅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哲学思想,而且是相关哲学思想在专业学科的具体外化;另一方面是因为,自然科学所内涵的哲学思想为其各学科的开展、从而也为各门专业课的研究和教学,提供着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不言而喻,各门自然科学专业课都是寓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载体,马克思主义哲学那么是引领各门自然科学专业课教学的思想旗帜。

各门专业课的成功教学,无一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完美结合。

谁准确地把握了自然科学课程中的哲学思想,谁就获得了从事相关教学的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也就掌握了教授学生领会和运用该课程科学原理、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钥匙。

本文立足于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就高校物理化学课程内涵的哲学思想,谈谈自己的两点体会。

物理化学蕴涵和表达着以普遍联系和永恒开展为总特征的唯物辩证法物理学和化学本来是自然科学领域本质各异、区别明显的两大分支学科。

但是,随着人类实践的进步和这两大分支学科的深入开展,物理化学这门全新面貌的学科竟然脱颖而出。

这种现象是怎样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普遍联系和永恒开展是客观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根本特征,从而也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

物理化学学科,作为一门从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入手来探索化学变化根本规律的科学,不仅蕴涵着以普遍联系和永恒开展为总特征的唯物辩证法,而且它的形成和开展是唯物辩证法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具体实践表达。

浅议物理学中蕴含的学科思想

浅议物理学中蕴含的学科思想

浅议物理学中蕴含的学科思想“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不同的内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教学过程由原来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逐渐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转变,也就是说教学过程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知识,发展潜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

因此各门学科应该重视学科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如果一个人具备了相应的学科思想,获得了学科研究的方法,就会具备创新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动力。

物理学究其发展而言,与数学、哲学、化学、艺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蕴含着丰富的学科思想和方法。

一、物理学中蕴含的哲学思想物理学和哲学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物理学为哲学思想的建立提供了事实依据,哲学对物理学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物理学的教学过程就是以观察和试验为基础,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抽象,归纳得到规律性的认识,然后再把规律运用到实践中去,正是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物理教学要使学生树立辩证的思想,学会“一分为二”的看问题。

但是物理学毕竟与哲学不同,教学中不能刻意去追求,应该蕴辩证法于教学过程中。

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一节时,教师一开始可以创设情景设置如下疑问:能否用塑料做导线的芯?然后指导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进行实验,研究那些物体容易导电,那些物体不容易导电。

从而学生把物体分成两类:导体和绝缘体。

此时要提示学生课堂一开始提出的疑问,学生自然会明白塑料是绝缘体,不能做导线的芯。

然后教师演示玻璃达到红炽状态导电的实验,得出绝缘体和导体没有绝对界限,条件改变了绝缘体就可以导电了,再问塑料能否做导线的芯?学生自然有了更深的认识。

再介绍压电陶瓷、导电塑料等新型的导电材料。

这样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了辩证的思想,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热求知欲,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哲学思想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哲学思想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收稿日期:2008210227.作者简介:王玉春(19722),女,甘肃武威人,兰州理工大学讲师,主要从事物理化学教学及分离科学研究. 文章编号:16722691X (2008)0620105203哲学思想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王玉春,徐 惠(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甘肃兰州730050)摘 要:介绍了在物理化学教学中存在着的一些哲学问题,旨在说明在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和认识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并将哲学观点渗透、融合到日常的教学内容中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的本质,并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及科学的思维方式.关键词:物理化学;哲学原理;教学中图分类号:O64 文献标识码:B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大分支,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同时也是观察、分析、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1].哲学和化学之间存在必然、内在的联系,每个哲学原理在化学中都能找到鲜活的例证[2].物理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学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虽然教科书中并未直接出现哲学术语,但其自身有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因此在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和认识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并将哲学观点渗透、融合到日常的教学内容中去.那么它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和树立科学方法运用的意识.本文拟简述在物理化学教学中存在着的一些哲学问题,旨在说明在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哲学观点渗透、融合到日常的教学内容中去,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及科学的思维方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科学的认识过程都是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这一形式进行的,物理化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当然也不例外的符合这一规律.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是物理化学中热力学的主要基础,是人类经验的总结,无法从已知的原理导出.它的正确性只能通过实践来验证.而迄今为止,在宏观世界还没有发现与之相矛盾的经验出现,这就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又如在研究化学反应的自发性时,人们发现许多放热反应都是自发的,有人曾因此提出以化学过程中的焓变作为判断化学反应自发性的标准的观点,认为“化学反应总是朝着放热更多的方向进行.”虽然对不少反应的确如此,但也有不少相反的例子.例如氢气和氧气混合时就没有能量变化,却也是自发的.因此,从能量角度出发,把焓变作为判断反应自发性的一种普遍标准是不妥当的,它虽然包含了相对真理的成分,但它是不完全的.后来,经过实践人们终于找到了判断化学反应自发性的正确依据:吉布斯函数.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就是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的过程.认识的任务在于不断地排除谬误、获得真理,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客观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任何真理都是有其适用条件的,物理化学中的原理和定律也是有其适用条件的,如有些同学认为“平衡态熵最大”,就是忽略了熵判据的使用条件:孤立体系.又如,错误地认为“吉布斯函数减小的过程一定是自发过程”也是由于忽略了吉布斯函数判据的使用条件:适用于封闭体系等温等压不做其它功的过程这一限制条件而造成的.还有热力学中的四个基本公式的使用条件是组成恒定的、无非体积功的封闭体系,而不能用于做电功的体系,也不能用于敞开体系.如果忽略或无视这些第22卷第6期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22No.6 2008年11月Journal of G ansu Lianhe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Nov.2008 限制条件,就容易导致严重的错误.例如提出熵函数的克劳修斯,曾经把热力学第二定律外推至整个宇宙.他认为宇宙间一切运动形式必然转变成热,熵将不断增加,整个宇宙的熵值必趋向于最大值,最后宇宙内将不存在温差,一切过程都将停止,从而得出“宇宙热死论”,即热寂说[3].熵增原理是在有限空间和时间范围内总结出的客观规律.“热寂论”学说将漫无边际,变化无穷的宇宙,看作热力学上的隔离体系;将有限的空间及时间内总结的规律无限外推至宇宙.这说明任何真理都是有其适用条件的,如果忽略或无视这些条件,真理将会变成谬误. 量变和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量互变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的变化只有超过一定的范围和限度才会发生质变.例如合成氨反应:3H2(g)+N2(g)=2N H3(g),在低温下可自发进行,随着温度的升高,自发倾向降低,甚至温度增高到某一温度后变成了非自发.原因是此反应的Δr H m<0,Δr S m<0,低温时Δr G m=Δr H m-TΔr S m<0,随着温度的升高,-TΔr S m越来越大,致使Δr G m的值越来越大,故自发倾向降低,这是量变的过程.当温度增高到某一温度后,使Δr G m的值变为了正值,所以反应变成了非自发,说明量变达到一定界限,就会引起反应方向发生质的变化.并且量变与质变并不是相互独立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扩张.上述例子中改变温度使-TΔr S m项量变的同时,反映物质稳定性的质Δr G m也在发生变化,而Δr G m变号使物质稳定性发生质的变化主要是由于-TΔr S m项的量变所引起的,所以说量变和质变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任何事物都有保持其一定质的数量界限,在一定限度内,量的变化不会改变事物的质.而一旦超出这个界限,量的变化就会引起质的变化.上例中Δr G m=0是量变到质变的“度”.物理化学中还有许多例子:电池中决定电子流方向的“度”是E=0;爆炸极限、相图中的三相点都是不同质的区域间的“度”.用AgNO3与KI 溶液制备AgI溶胶,二者哪一种过量,所带电荷有质的区别,过AgNO3量,溶胶带正电,KI过量,溶胶带负电,ζ=0是决定溶胶所带电荷的“度”. 对立和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客观存在具有的特点,任何事物内部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矛盾的对立面之间互相依存、互相包含.例如在可逆化学反应中,正反应与逆反应是相互依存的,并依据一定的反应条件(浓度、压力、温度、反应介质)各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例如钢铁在热处理炉中被CO2氧化的反应为:Fe(s)+CO2(g)=FeO(s)+CO(g) 已知在830℃时反应的Kθ=2.4.当炉气中CO和CO2的体积分数分别为0.60和0.40时,由于Q=0.60p/pθ0.40p/pθ=1.5,Q<Kθ,Δr G m<0,反应正向进行,钢铁将被氧化.而若炉气成分变为CO 和CO2的体积分数为0.45和0.15,其余为N2时,则Q=0.45p/pθ0.15p/pθ=3.0,Q>Kθ,Δr G m>0反应逆向进行,钢铁不被还原.这表明,人们可利用化学热力学原理调控反应气氛,如改变分压或组成,使反应可以可按照人们的意志正向或逆向进行.再比如合成氨的反应,从热力学角度看,温度越低,化学反应趋势越大,平衡转化率就越高.但是从动力学角度分析,温度越低化学反应速度越慢.因此温度对合成氨反应的平衡转化率和反应速率的影响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互相依存,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内;另外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矛盾的统一在于既要保证高的平衡转化率,又要有高的反应速率.合成氨的反应是体积缩小的反应,高压有利于正反应进行,但是系统压力越高,对设备、材料等的要求也就越高,工业上采用中压而使矛盾的双方得到了统一.5 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 人的认识过程是由个别到一般,然后又用一般的共性的东西去研究新的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它是共性与个性矛盾的展开,共性是矛盾的共同601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22卷点,个性是矛盾的特殊性,二者互为联系.在引出熵函数概念过程中,就是利用几个不同的例子,通过分析它们的个性,从中找出它们的共性,通过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从而引出了熵函数.理想气体、实际气体、理想液态混合物和真实液态混合物中某一组分,及理想溶液和真实溶液的溶质的化学势公式在形式上是相同的[4],μB (T ,p )=μθB (T )+R T ln p B /pθμB (T ,p )=μθB (T )+R T ln f B /pθμB =μθB +R T ln x BμB =μθx ,B +R T ln x B μB =μθB (T )+R T ln a BμB =μθx ,B +R T ln x B都可以用一个通式来表示:μB =μθB (T )+R T ln a B ,这是它们的共性,利用这一通式,学习了其中1个公式,其它几个公式只需将对应项加以区别,就可轻松掌握,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其共性中也有差异,这就是物质的标准态以及活度的内涵不同.学习中可有意识地让学生加深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的辩证关系.学生明了把握这一辩证关系的重要性之后,在学习时就可以做到具休问题具体分析,既抓住其规律性,又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以偏盖全.综上所述,物理化学中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博大精深.在教学过程中将哲学观点贯穿于整个教学内容,把蕴含于各种化学现象之中的辩证关系阐述清楚,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而且可以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去理解物理化学现象,正确把握其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及科学的思维方式.值得每位物理化学课程教师去探索和实践.参考文献:[1]王革,武育香,郑庆林.马克思主义哲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2.[2]唐敖庆,卢嘉锡,徐光宪.化学哲学基础[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772102.[3]王竹溪.“热寂说”不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科学推论[J ].自然科学争鸣,1975(1),62.[4]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物理化学(上、下)[M ].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倪静安,张墨英.辩证的唯物的化学科学———化学科学及其发展中的哲学思想(下)[J ].化工高等教育,2004(3),43236.Application of the Philosophy Principle in the Physical Chemistry T eachingW A N G Yu 2chun ,X U hui(School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anzhou 730050,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int roduces some p hilosop hy problems which exist in t he teaching of p hysical chemistry.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 he to analying and realizing t he basic t heories of t he p hysical chemistry from t he point of p hilo sop hy in t he teaching process.And we must permeate ,blend p hilo so 2p hy standpoint to t he daily teaching ,so as to make t he st udent s betterly understand t he essence of t he cntent s ,and to enhance t he ability of obtaining knowledge and appling knowledge.K ey w ords :p hysical chemist ry ;p hilo sop hy p rinciple ;teaching701第6期 王玉春等:哲学思想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

物理化学中的人文哲理

物理化学中的人文哲理

再议物理化学中的人文哲理摘要:将理工科教学与人文哲理进行融合,让学生能够运用理工科的知识来解释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纷杂的社会现象,并学会对社会问题作出决策,是自然学科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

该文通过物理化学中的开尔文公式、精馏原理、可逆过程、熵增原理等基本理论诠释了社会发展中的人文哲理,如新鲜事物产生的阻力、人才选拔机制、国家GDP增长速度与环境保护之矛盾、社会发展多元化等现象。

关键词:物理化学、熵、可逆过程、精馏原理目前世界各国的理科课程改革越来越重视加强科学、技术、社会、人文等素质的交叉,素质教育也是我国高教改革的重要课题,其中人文素质教育又是世界各国都在探索的热点问题。

著名的《耶鲁报告》肯定了人文教育的重要价值,称“没有什么东西比好的理论更为实际,没有什么东西比人文教育更为有用”。

然后无论人文教育家们如何呼吁,科学教育仍以不可逆转之势向前发展,并逐步取代了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占据着统治地位。

而如何在各自学科中,尤其是在理工科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这就要求理工科教师从本学科理论知识中充分挖掘存在的人文资源,为在理工科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提供素材。

作为理工科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而且能运用这些知识去了解社会和关注社会,并能运用理工科的知识来解释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纷杂的社会现象,并学会对社会问题作出决策,这是高校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1-3]。

物理化学课程作为大学中化学或化工类相关专业的基础课,是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堪称化学中的哲学,虽然教科书中没有直接出现哲学术语,但是其自身有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因此在物理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从哲学角度来分析和认识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并从哲学观点来渗透和融合到日常生活或者社会发展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和树立科学方法运用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展示物理化学的哲学内涵,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物理化学教学效果,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自然科学最终与人文哲学融为一体。

哲学思想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哲学思想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热 力学 中 的四个 基本 公式 的使 用条件 是组 成恒定 的、 无非 体积 功 的封 闭体 系 , 不能用 于做 电功 的 而
经 验 出现 , 就证 明了 它的正 确 性. 这 又如 在 研究 化
收稿 日期 :0 81-7 2 0-02 .
体系, 也不能用于敞开体系. 如果忽略或无视这些
化学是 自然 科 学 的一 大 分 支 , 研究 物质 组 是 成、 结构 、 质 以及 变 化 规 律 的 基 础 自然 科 学 , 性 哲 学是关 于世 界观 和方 法 论 的学 说 , 自然 科 学 和 是 社 会科 学 的概 括 和 总结 , 时也 是 观 察 、 析 、 同 分 解 决 各种 问题 的方法 [ . 学 和化 学 之 间存 在 必 然 、 1哲 ] 内在 的联 系 , 每个 哲 学 原 理 在 化 学 中都 能 找 到 鲜 活 的例证 [ . 理 化 学 是 高 等 院校 化 学 系 各 专业 2物 ] 的一 门重要 基础 课 程 , 然 教 科 书 中并 未 直 接 出 虽 现哲 学术语 , 但其 自身有 着 丰 富的哲 学 内涵 . 因此 在 物理 化学 教学 过 程 中 , 当 注 意从 哲 学 的角 度 应 来 分 析和认 识物理 化 学 的基 本 理 论 , 将 哲 学观 并 点 渗 透 、 合 到 日常 的教 学 内容 中 去.那 么它 一 融
不 做其 它功 的过 程 这 一 限 制 条 件而 造 成 的. 还有
规 律. 热力学 第 一 和 第 二 定 律 是 物 理 化 学 中热
力学 的主 要基础 , 人类 经 验 的总 结 , 是 无法 从 已知 的原 理导 出. 的正 确性 只 能通 过 实践 来验 证.它 而 迄 今 为止 , 在宏 观 世 界 还 没 有 发 现 与 之 相 矛盾 的

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哲学思想

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哲学思想

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哲学思想第一篇: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哲学思想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哲学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

物理化学课程是各高校化工类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对以后专业课的学习、考研及工作至关重要。

物理化学教学中应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人文教育,这样,教学中将文、理结合,德育、智育并进,课堂不再完全由枯燥、乏味的符号、概念、公式、定律等构成,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并且能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本文就笔者的一些教学体会,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凸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为了培养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复合型人才,恰当运用物理化学理论相关的哲学思想和科学的方法论,凸显学科的思想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化学职业思考习惯。

1.矛盾观讲解物理化学中的某些理想化概念时,抓大放小,培养学生的矛盾观。

以理想气体为例,理想气体是指在任意的温度与压力条件下,均服从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气体。

事实上,理想气体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自然界中是不存在的。

为什么高温低压的实际气体可看作理想气体呢?高温低压条件下,实际气体由于分子之间的距离比较大,自身的体积与分子距离相比可以忽略;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也可以忽略,故可看作是理想气体。

2.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体。

以准静态过程为例,它是指由一连串无限邻近且无限接近平衡的状态构成。

热力学中为什么要引入准静态过程呢?只有系统达到了平衡态,才能够被描述。

但是要实现能量的相互转化,状态必须发生变化,发生热力过程,如何实现这两个矛盾概念的统一呢,故引入准静态过程。

3.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具体和抽象的辩证思维方法。

克克方程、范特荷夫方程及阿伦尼乌斯方程,既涉及化学热力学知识又有动力学知识,每个方程均既有微分式、不定积分式和定积分式三种形式,学生学习、理解、记忆公式很吃力。

物理化学中的哲学思考

物理化学中的哲学思考

物理化学中的哲学思考物理化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将物理学和化学结合在一起,涉及许多深刻的哲学思考。

这些思考不仅体现在物理化学领域的理论探索中,更是贯穿于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中。

科学方法的哲学基础科学研究的基础是科学方法,而科学方法又源于哲学思考。

科学方法的主要特征是观察、实验、归纳和演绎。

而这些特征正是哲学思想中的经验主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体现。

观察是科学方法的起点。

观察要求科学家具有清晰、准确的感知能力,并能从复杂的现象中分离出物理和化学特征。

这种观察的能力和方法,一方面要求科学家具备一定的数学和物理化学常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需要科学家对现象进行反思和理解,这体现了哲学中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思考。

实验是科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室中科学家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实验来检验假设和理论。

实验的设计和执行需要科学家具备实验技巧和创造力,同时也需要科学家对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深刻理解。

实验的结果往往不是单一的实验现象,而是对实验结果的反思思考,通过修改实验设计,从多个角度找出正确的实验方法并获取有价值的数据,这也是哲学中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和演绎的思考体现。

科学家的思考方法和思想路线在物理化学的研究中,科学家需要具备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开放的创造性思维,这能帮助他们在研究中找到新的思路、解决因循守旧的问题。

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研究目标,并且清楚地了解自己需要达到的目标和难点。

在这个基础上,他们会从多个角度分析主题,并尝试利用已知理论或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来建立更深入的物理化学理论。

在此过程中,科学家关注自变量如何改变因变量,并从中找出自然界的特性,并将其应用到实际,这同样凸显了哲学思想中的从自然现象中抽象和推断的过程。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在物理化学研究中,如果一个科学家想要证明他的研究结果正确,他怎样做。

其实就是通过不同的实验结果和观察结果得到相同的结果进而确定自己的结果,这一过程同样反映了哲学中证明过程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中的哲学 思想
——哲学与创新思维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扎西次丹
PPT课件
1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意在说明道理、规律产生最早,最简 单的物质,物质逐渐变化的越来越复 杂,并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大千万物。
PPT课件
2
反应物微粒(分子、原子或离子)发生一次碰 撞,直接生成产物微粒。这种反应称为基元反 应。
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是由一个个基元反应组 合而成
PPT课件
3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目前未发现超过四个同时反应的基来自反应PPT课件4
量变是质变的初级阶段,当量变发展到一定时候就 会跃迁即发生质变,这是自然界事物发展的普遍 规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 果。 就是吃馒头,吃到第七个饱了,前六个是量
PPT课件
6
马克思的理想社会
• 自由与必然的辨证关系 社会进步与人的全 面发展是辨证统一的 人的全面发展的阶段 性 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和平,民主,自由,人人 有工作,人人有好的生活. 是追求人自身价值 全面发展的过程。
PPT课件
7
化学中的“人人”平等
• 所有反应都不能无限进行,平衡是所有化 学反应最终要达到的状态。
PPT课件
8
• 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 头是宗教。 ———杨振宁
PPT课件
9
谢谢!
PPT课件
10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此课件供参考!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感谢你的观看!
变,第七个是质变,没有前六个只吃第七个是不 行的,只吃六个也饱不了。所以量变是质变的前 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PPT课件
5
• 低温时 △H(焓变)<0 △S(熵变)<0 自发 进行 (量变)
• 温度升高 △G (吉布斯自由能)变大 自发 性降低
• 温度达到一定后, △G变为正。反应不自 发。(质变)
化学平衡的建立是以可逆反应为前提的。可逆反应是指在同一条件下既能正 向进行又能逆向进行的反应。绝大多数化学反应都具有可逆性,都可在不同 程度上达到平衡。化学平衡则是指在宏观条件一定的可逆反应中,化学反应 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组分浓度不再改变的状态。可用 ΔrGm = ΣνΑμΑ= 0判断,μA是反应中A物质的化学势。根据吉布斯自 由能判据,当ΔrGm=0时,反应达最大限度,处于平衡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