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

合集下载

于成龙观后感

于成龙观后感

于成龙观后感于成龙观后感篇一历史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思考。

于成龙廉洁勤政的高尚品德、浩然正气的人格力量和爱民如子的人格魅力,深深地震撼了观众的心。

人们赞誉该剧虽言历史,却关现实。

历史在塑造一个优秀灵魂的同时,也在启迪今天的党员干部能像于成龙那样廉洁勤政、一心为民、一生为民。

你为的是天下,想的是社稷,苦了自己;你穿的是旧衣,吃的是粗米,从不在意;你爱的是百姓,恨的是贪吏,一身正气;你流的是热泪,熬的是心血,勤政不息。

回想着《长歌行》中那坚定而又悲怆的旋律,于成龙的形象在人们的脑海间总是挥之不去。

清康熙年间,新任福建按察使于成龙到任后,发现前任官员草菅人命,造成了一起所谓通海通匪的冤假错案,使当地上万平民锒铛入狱,乃至田园荒芜、怨声载道、社会动荡不安。

要改变现状,必须重审旧案,开释无辜,同时减轻民众军粮徭役的沉重负担,促进生产发展。

于成龙不顾自身安危,运用种种计谋,向驻节福建、权倾朝野的康亲王坦诚进言,与骄横偏执、心理阴暗的勒春、喀林等官僚周旋斗法,拯妇孺老弱于水火,救受害无辜于囹圄,终于以其刚正直拗的人格魅力和清廉俭朴的操守,感化了康亲王及一应同僚,战胜了重重困难,使一方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于成龙再一次因政绩卓著而升任直隶巡抚,依依难舍而踌躇满志的他悄然踏上新的旅程。

于成龙以天下为家,而百姓是天下的主人。

因此,他为天下大事考虑,实际是为百姓安危幸福考虑。

他名为官,实为仆,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为老百姓谋福利上。

越是困难,越是危险,越是需要负责任的时候,他越是走在最前面。

他为了百姓,可以放弃自己的所有,甚至可以把自己的性命抛之脑后。

他全身心地想着老百姓,全身心地为着老百姓而丝毫不计较个人利益。

于成龙能做到如此清正廉洁,是他严于律己的结果。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能做到于成龙这样,尤其不容易。

而于成龙却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好。

这是因为于成龙的忘我,他的淡泊名利,严正无私,心无杂念,一心为天下百姓。

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5篇

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5篇

电视剧《于成龙》观后感5篇于成龙从小在山西长大,多次考试后,直到四十多岁才开始入仕为官。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于成龙观后感春节回家,大年初一起来吃完饭,坐在沙发上,看着老爸在看的电视剧—《于成龙》,一开始是为了打发时间,觉得就是结合当下的热点出的电视剧。

但后来慢慢地看入迷了。

一口气就把四十集看完了。

此电视剧的的主要内容是:从广西罗城县县令,到合州、黄州、武昌、福州、直隶、两江,三获卓异,智斗地头蛇,平叛造反,平反冤案,扫除贪官。

二十几年的仕途生涯,清正廉洁,被称为一代廉吏。

看完本电视剧之后有一下几点感想。

一是人不光要我品德好,还要有能力。

于成龙有一个外号叫"于青菜",说的是他清正廉洁,饭菜基本是青菜萝卜,无论做到多大的官也是如此。

但光清正廉洁是当不了有作为的官的,在罗城智斗恶霸,在黄州平叛,在福州平反冤案,在直隶和两江打击贪官,是他足智多谋,知行合一的现实体现,否则早就成了刀下鬼。

但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他又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勇气勇闯敌营,舌辩康亲王,刀斩康熙亲外孙赫里。

是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给了他无限的勇气。

二是即使有足够的能力也要有舞台。

于成龙在做官之前,已经四十多了,已经经过几十年的知行合一的锻炼,能力已经显现,但当贵族额尔齐圈了他们的地时,他差点就被砍头,还好被及时救下。

直到他做官,有了舞台,才不断展示自己的实力。

三是有一个好老师是多么的重要。

他的老师刑济堂,学富五车,有思想,有深度,教会了于成龙等人一辈子受用的做人做事的道理,近则齐家,远能治国。

教出了陈廷敬、于成龙、柳晋阳等一大批胸怀天下的治世能人。

在当代,一个人难得有一个自己称得上一辈子的老师,但我们又很需要有这样的老师作为自己的人生导师,真可谓,朝闻道,夕死可矣。

四是有一帮生死之交是多么的重要。

当于成龙从山西到广西赴任,曾经是五品大员的周瑞,讨着饭,几千里的路,赶到罗城投奔于成龙,为其几十年的仕途出谋划策,不求名利,甘愿吃青菜萝卜。

2024年《于成龙廉吏》学习心得体会范本(2篇)

2024年《于成龙廉吏》学习心得体会范本(2篇)

2024年《于成龙廉吏》学习心得体会范本《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一代廉吏于成龙》既是一部____电视剧,也是一部古为今用的好教材。

于成龙名为官,实为仆,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为老百姓谋福利上;越是困难,越是危险,越是需要负责任的时候,他越是走在最前面。

他为了百姓,可以放弃自己的所有,甚至可以把自己的性命抛之脑后。

他全身心地想着老百姓,全身心地为着老百姓而丝毫不计较个人利益。

他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精神,印证了“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话。

于成龙能做到如此清正廉洁,是他严于律己的结果。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能做到于成龙这样,尤其不容易。

而于成龙却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好。

这是因为于成龙的忘我,他的淡泊名利,严正无私,心无杂念,一心为天下百姓。

今天以民为先,以人为本,构建____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每一位党的干部都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警示。

律己廉为首,治国法为先。

在面对党纪国法时,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心存敬畏,不要心存侥幸,只有警钟长鸣,才能警笛不响。

尤其要明白,作为____员、领导干部,更要在遵纪守法上高标准、严要求。

世界上有一种宝贵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影响一个执政党的前途和命运。

赢得了它,执政党就有了优势和资本;失去了它,执政党就濒临危险的境地。

这就是民心。

古人云,“天下大势,常系民心。

”老百姓何以喜欢于成龙这一廉吏形象,根本原因在于此。

总之,不管是谁、不管地位多高、权力多大,只要想民之所想,及民之所及,严格执法,严于自律,才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更好。

2024年《于成龙廉吏》学习心得体会范本(2)《于成龙廉吏》是一本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历史传记,通过讲述于成龙的廉洁奉公精神和对人民负责的工作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阅读中,我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汲取了于成龙廉政治国的精神力量,让我对今天的工作和生活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于成龙作为明代的一位官员,他秉持着廉洁奉公的原则,挽救了一个堕落不堪的王朝,光复了危机四伏的边境。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3篇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3篇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3篇《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1篇历史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思考。

于成龙廉洁勤政的高尚品德、浩然正气的人格力量和爱民如子的人格魅力,深深地震撼了观众的心。

人们赞誉该剧虽言历史,却关现实。

历史在塑造一个优秀灵魂的同时,也在启迪今天的党员干部能像于成龙那样廉洁勤政、一心为民、一生为民。

“你为的是天下,想的是社稷,苦了自己;你穿的是旧衣,吃的是粗米,从不在意;你爱的是百姓,恨的是贪吏,一身正气;你流的是热泪,熬的是心血,勤政不息。

”回想着《长歌行》中那坚定而又悲怆的旋律,于成龙的形象在人们的脑海间总是挥之不去。

于成龙首先是一个能吏。

在电视剧中,有一个画面十分感人。

一个官吏对着于成龙说:“私开官仓是要杀头的。

”于凛然正气地说:“五马分尸也要开仓!”那种为民请命敢作敢为的气魄,让人振奋。

他乔装迷路人摸进匪徒聚集的破庙,一举端掉匪窝,真是大快人心。

他严于律己,不为富贵所动。

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了。

他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必躬先俭朴”。

去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

江南人民因而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

总督衙门的官吏在严格的约束下,“无从得蔬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

他天南地北,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

他的清操苦节享誉当时。

卒后居室中只看到“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

身为“治官之官”,于成龙始终把整顿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

针对各属贿赂公行,请客送礼之风,他从利用中秋节向他行贿的官员开刀,惩一儆百。

他赴任江南,入境即“微行”访于民间,面对“州县各官病民积弊皆然而江南尤甚”的状况,很快颁布了《兴利除弊约》,其中开列了灾耗、私派、贿赂、衙蠹,旗人放债等15款积弊,责令所“自今伊始”,将所开“积弊尽行痛革”。

与此同时,他根据自己的体会,又制订了以“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为内容的《新民官自省六戒》作为地方官的行为准则。

《于成龙廉吏》学习心得体会

《于成龙廉吏》学习心得体会

《于成龙廉吏》学习心得体会《于成龙廉吏》是一部以历史题材为背景的电视剧,通过描绘主人公于成龙的廉洁奉公、勇于正义的精神形象,展现了中国古代廉政与反腐的斗争。

观看这部电视剧,我深受启发,也有了一些学习心得体会。

首先,这部电视剧让我明白了廉政的重要性。

于成龙是一个忠于职守、廉洁奉公的官员,无论面对多么巨大的压力和诱惑,他都能坚守自己的准则。

而且,他还通过坚决打击腐败分子,净化政治环境,为百姓谋福利。

这使我认识到,廉政不仅是个人的品质问题,更是社会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和价值追求。

只有维护廉洁政治,才能保持社会的公平公正,让国家、政府和公务员在人民心中享有良好的声誉。

其次,这部电视剧还让我看到了一个廉政官员的坚持与成果。

于成龙在剧中一直遭受各种打击和困难,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不为任何人和事动摇。

他清正廉洁,勇于直面腐败问题,敢于揭露真相,最终成功地维护了正义和法律。

通过观看他的故事,我认识到成为一名廉洁官员并不容易,但只要心怀正义和真理,始终坚守自己的底线,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此外,剧中的于成龙还展现了一个官员的责任与担当。

作为一个廉政官员,他不仅要守住自己的廉洁底线,还要尽职尽责地为百姓服务。

他帮助群众解决疾苦,反映民间疾苦,代表最底层的人民发声,成为人民的守护者和代言人。

通过观看这一点,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公务员,不仅要有一颗廉洁的心,更要有一份为民服务的情怀和担当,要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的福祉负责。

最后,观看《于成龙廉吏》让我认识到廉政与反腐斗争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各级政府和公务员要时刻保持警惕,高度重视廉洁政治建设,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严肃查处腐败分子,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这需要从政府机构的改革、政务公开、职业道德教育等多个方面入手,形成廉洁风气和良好作风,确保政治清明、廉洁高效。

总之,观看《于成龙廉吏》让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廉政与反腐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公民,我要时刻保持对廉政的关注,支持反腐斗争,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抵制腐败行为。

精选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于成龙》观后感精选

精选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于成龙》观后感精选

【心得体会】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于成龙》观后感精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于成龙》观后感精选于成龙是个大器晚成的人,但是于成龙身上的优点至今仍然是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的。

于成龙在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曾经参加过乡试并中副榜贡生,副榜贡生相当于备取生,不算中举,所以于成龙始终在参加科举考试,直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已经44岁的于成龙,不顾亲朋的阻拦,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接受清廷委任,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

于成龙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刚到罗城县花自己俸禄为百姓买的耕地牛,不仅如此于成龙能任事,敢担当,短短几年时间,他将一个荒凉偏远,盗匪横行名不聊生的罗城县治理的风生水起,政绩过人,这就是于成龙仕途的起点,虽然起点极低,但是于成龙从没抱怨,而是一直做着自己该做的事,百姓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于成龙》观后感精选做实事就是于成龙的一个很大的优点,其实于成龙的成功不仅仅是自己的能力,厚积而薄发,其实跟当时的环境也有很大关系。

首先于成龙出生比较低,出生在农村,多次科举都没有被提名,最后可以说最高学历也就是副榜贡生,45岁开始正式走上仕途也是因为当时社会动荡严重缺官,所以当时已经45岁的于成龙入京参加选官。

按照当时的惯例,吏部负责官员把相关职位写成签条并密封,让候选者随机抽取,职位好坏,全凭运气。

当时就是抽了个被人认为是下下签的罗成知县。

其实我觉得是于成龙运气好而不是运气差,如果要是抽到了别的地方也不可能进步的那么快,到了罗城所做的事情都是大事。

于成龙在事业上可以说是如履平地,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于成龙的仕途发展的相当迅速,为官仅仅23年就从一个小小的七品知县一直到了两江总督、兵部尚书。

这不仅和于成龙自身的能力有关,当时康熙皇帝可是一代明君,能知人善用赏罚分明,大清王朝就是在康熙在位时真正的开始,而且于成龙遇到的上司都是很出色的上司,都很看重于成龙,于成龙的仕途发展虽然很难以置信,但是却是有目共睹的,因为从来没有一个连科举都考不上人居然能做到两江总督和兵部尚书,于成龙的发展也和他的老师有很大关系,他的老师也是他的岳父,他的老师一直在教导他如何做官,如何为人民服务,所以于成龙的仕途发展和他的老是有很大的关系。

《于成龙廉吏》学习心得体会

《于成龙廉吏》学习心得体会

《于成龙廉吏》学习心得《于成龙廉吏》学习心得近期,支部组织去于成龙故居学习,经过参观、交流使我感触很深,颇受教育。

于成龙是清朝乾隆年间天下第一廉吏,他为官几十载,一贫如洗,两袖清风,为官不图财,知足常乐,始终保持着为官廉洁的高风亮节。

他以关爱平民百姓为已任,为解百姓生活之难,慷慨解囊,洒尽自己一生的为官奉禄,资助穷人。

尤其是他身为地方父母官,不顾丢官杀头之风险,为民作主鸣不平,敢于直谏,刚正不阿,深得百姓的称赞和拥戴,令世人敬佩。

从廉吏于成龙的身上,结合工作实际,我感悟到了以下几点:一、牢固树立共产主义思想,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目标。

二、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养。

学习,可以充实一个人的内涵,可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一个人在现今社会中的竞争能力,促进一个人的全面发展。

当一个人有了自己追求的目标,才能去努力学习,才具备了要去学习的动力,才可以发自内心学习;有了理论和实践经验,才能够很好的学习;有了坚定的意志,才能够坚持不懈的学习。

只有提高自身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通过学习力的提高为创新提供源泉,不断飞跃,不断发展。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社会,学习的速度要大于知识变更的速度,只有这样,才能不被社会淘汰。

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拓宽自己的思路,改变对事物的看法,改变自己的主观认识,辨证、全面的看待问题,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理想和抱负,用真心渴望实现的目标来激励自己,转变思想观念,发挥自我才能、创建美好人生,最终促进企业发展。

三、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于成龙是“清官第一”、“天下廉吏第一”,在他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为“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清正廉洁的品质,赢得了百姓的赞誉。

在于成龙故居,通过细读于成龙生平经历,观察一件件实物,学习于成龙被称作“于半鸭”、“于青菜”的廉政事迹,切实领略到于成龙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廉政本色,体会到了他高风亮节的高贵品格,今后要向于成龙学习为国效力的忠诚、革弊立新的气概和勤政为民的正气,为山西高速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观看《廉吏于成龙》心得体会范本

观看《廉吏于成龙》心得体会范本

观看《廉吏于成龙》心得体会范本《廉吏于成龙》是一部非常值得观看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廉洁奉公的官员于成龙在充满腐败的官场中秉公执法、惩恶扬善的故事。

在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受启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廉洁奉公是作为官员的基本素质和职责。

于成龙在电影中始终坚守正义、秉公执法,无论是面对权贵利益集团的压力,还是面对个人利益的诱惑,他都能以操守和原则来衡量自己的行为。

他以身作则,以清廉的形象影响着身边的人,同时也在官场中树立了一个廉洁奉公的典范。

这种廉洁奉公的品质,不仅仅是对于个人的要求,更是对于整个社会的美好期望。

其次,面对腐败与黑暗,每个人都应该有担当精神。

电影中揭示了官场腐败的黑暗面,权力、金钱的背后隐藏着许多丑陋的真相。

然而,于成龙并没有选择逃避和退缩,而是勇敢地投身到打击腐败的行动中。

他用行动证明了个人与社会的责任,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道路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种担当精神,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底气,也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再者,电影中展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关系。

在电影中,于成龙因为追求正义和对于腐败的痛恨,决定毫不犹豫地揭露真相,最终导致了他的副县长职位的丢失。

然而,他对于自己的行为并没有产生后悔或是遗憾,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行动不仅是对于个人价值的追求,更是对于社会价值的贡献。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面临到个人利益与社会公义的抉择,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做出正确的选择,不仅关乎个人的幸福与快乐,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最后,电影中展现了对于腐败的坚决态度与零容忍。

电影中通过展现权贵利益集团对于正义力量的压迫和迫害,表达了对于腐败现象的批判和谴责。

电影以于成龙为代表的廉洁官员为主线,通过反腐与揭露内幕的故事,揭示了腐败的危害和对社会的损害。

它告诫观众要以零容忍的态度对待腐败现象,坚决打击腐败,使得社会环境更加清朗。

这种零容忍的态度,应该成为每个人的共识,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反腐的行列中来,共同营造一个廉洁清明的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廉政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委员会的重要指示工作,而近期一代廉吏于成龙电视剧的热播让我们感受很多。

下面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一代廉吏于成龙篇一历史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意味深长的思考。

于成龙廉洁勤政的高尚品德、浩然正气的人格力量和爱民如子的人格魅力,深深地震撼了观众的心。

人们赞誉该剧虽言历史,却关现实。

历史在塑造一个优秀灵魂的同时,也在启迪今天的党员干部能像于成龙那样廉洁勤政、一心为民、一生为民。

“你为的是天下,想的是社稷,苦了自己;你穿的是旧衣,吃的是粗米,从不在意;你爱的是百姓,恨的是贪吏,一身正气;你流的是热泪,熬的是心血,勤政不息。

”回想着《长歌行》中那坚定而又悲怆的旋律,于成龙的形象在人们的脑海间总是挥之不去。

于成龙首先是一个能吏。

在电视剧中,有一个画面十分感人。

一个官吏对着于成龙说:“私开官仓是要杀头的。

”于凛然正气地说:“五马分尸也要开仓!”那种为民请命敢作敢为的气魄,让人振奋。

他乔装迷路人摸进匪徒聚集的破庙,一举端掉匪窝,真是大快人心。

他严于律己,不为富贵所动。

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了。

他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必躬先俭朴”。

去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

江南人民因而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

总督衙门的官吏在严格的约束下,“无从得蔬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

他天南地北,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

他的清操苦节享誉当时。

卒后居室中只看到“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

身为“治官之官”,于成龙始终把整顿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

针对各属贿赂公行,请客送礼之风,他从利用中秋节向他行贿的官员开刀,惩一儆百。

他赴任江南,入境即“微行”访于民间,面对“州县各官病民积弊皆然而江南尤甚”的状况,很快颁布了《兴利除弊约》,其中开列了灾耗、私派、贿赂、衙蠹,旗人放债等15款积弊,责令所“自今伊始”,将所开“积弊尽行痛革”。

与此同时,他根据自己的,又制订了以“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为内容的《新民官自省六戒》作为地方官的行为准则。

方法上,他举优劾贪,宽严并济,时人说凡他所到之处,“官吏望风改操”。

康熙帝也称其“宽严并济,人所难学”。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篇二《廉吏于成龙》竟然如此令人震撼,气神激荡。

当大幕在满场观众发自内心的热烈掌声中徐徐合拢之时,一代廉吏于成龙那可亲可爱的神形已走入我们的心田。

此剧能如此打动人心,固然离不开京剧名角出神入化的精湛演技;也离不开编导以古鉴今,朴素清新的创作理念;对人物平民化的人性塑造,求真情,求朴实,简约明快的艺术呈现;更离不开一代廉吏于成龙为官处世,所作所为,大声疾呼“天地良心”所体现的人格魅力。

于成龙以天下为家,而百姓是天下的主人。

因此,他为天下大事考虑,实际是为百姓安危幸福考虑。

他名为官,实为仆,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为老百姓谋福利上。

越是困难,越是危险,越是需要负责任的时候,他越是走在最前面。

他为了百姓,可以放弃自己的所有,甚至可以把自己的性命抛之脑后。

他全身心地想着老百姓,全身心地为着老百姓而丝毫不计较个人利益。

于成龙能做到如此清正廉洁,是他严于律己的结果。

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能做到于成龙这样,尤其不容易。

而于成龙却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好。

这是因为于成龙的忘我,他的淡泊名利,严正无私,心无杂念,一心为天下百姓。

这正是《廉吏于成龙》一剧作为劝世之作的成功之所在。

在今天以民为先,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每一位党的干部都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警示。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篇三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触颇深。

于成龙是清代著名的清官,他从政二十四年拒贿保清廉、身居要职保清贫的事迹,实为感人。

百姓交口称颂他居官清正,康熙皇帝称其“天下廉吏第一”。

《一代廉吏于成龙》故事发生在百姓身边,件件与百姓的利益相关,显得平实亲切,一代廉吏于成龙也正是这样一位受人们爱戴的“百姓官”。

他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精神,他的为官之德,是我们当代每位法官值得认真学习的。

法官也是官,人民法官也要以民为天。

要始终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手中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应当为民做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于成龙在升迁四川合州知州时,之所以广西罗城百姓哭送百里,就是因为他做到了这些,并做得很好,群众才会拥护他。

封建社会的官吏尚能关心百姓疾苦,我们当代的.法官更应当为群众大声疾呼,多办案、办好案。

法官的榜样:于成龙集刑民行大权一身,立审执捆绑进行,办案效率短平快,社会效果极好,非常大块人心,案件处理公正无私,得民心,顺民意。

“你为的是天下,想的是社稷,苦了自己;你穿的是旧衣,吃的是粗米,从不在意;你爱的是百姓,恨的是贪吏,一身正气;你流的是热泪,熬的是心血,勤政不息。

”一个封建官吏,为官勤政为民,清正廉洁,刚正不阿,自甘淡泊,忠于职守,他为我们谱写了一曲磅礴天地、凛烈万古的正气歌,他的精神值得称道,值得敬仰,对于当今世界,对于共产党人,无论为政、为官、为人,都是一个好教材,爱民的模范。

不管职务如何升迁,地位怎样变化,于成龙首先想到的是百姓,对百姓的感情始终是深厚的。

也正是有了这种感情,才有了“为了百姓,即便是杀头也在所不惜”的情怀。

古为今用的好教材:“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

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该剧成功地塑造了清朝初期“一代廉吏”于成龙勤政廉政的高大形象。

由古视今,感慨万端。

于成龙一生为政清廉,政绩突出。

这部电视剧反映的虽然是三百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和老百姓的哀乐,但由于它紧紧抓住了当今社会反腐倡廉这一重大主题,把高度的历史真实和贴近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将廉洁与腐败、廉吏与贪污的官吏的斗争贯穿于全剧,充分表达了当今广大干部群众的爱憎、呼声和企盼,因而在广大的现代观众中形成了强烈的共鸣。

于成龙的形象,虽然没有历史上的包公、海瑞等清官那种传奇神秘的色彩,但由于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因此更让人信服。

打铁还需自身硬:习总书记说的好,“打铁还需自身硬”。

一代廉吏于成龙印证了这句话。

他能铲污吏、剿匪徒,因为他心中装有国家社稷。

他之所以赢得同僚的敬佩、百姓的爱戴,就是因为他清正廉洁、公而忘私、两袖清风。

虽然该剧讲述的是清朝官吏的故事,但在今天仍具有深刻的启示。

是非明于学习,名节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坚定在于信念。

权利滋生腐败,对权力渴望越厉害,腐败欲望就越强,一旦得到了权利,肆无忌惮胡乱用权,既祸国又殃民,利用权力办私事,办完私事办公事。

办好公事,是你职责所在,办一件利己损人之事,将会不得人心。

要防止腐败,首先要加强法官的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要加大惩治腐败力度,这是遏制腐败的突破口,此外还要做好建章立制,以法制权等工作,切实把手中的权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完善党内的权力制约机制和权力机关的制约机制,以及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机制。

法官是公仆,是联系党与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其一言一行,直接影响法院的形象、威信。

作为人民的法官,要保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要经得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腐朽思想的考验。

做到事事为群众着想,急群众之所急,关注民情、倾听民声、体察民意,为人民的利益殚精竭虑。

总之,作为法官,能否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关键在于是否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是否用制度来约束自己,是否把权利关在制度的笼子里了,只有这样才能在群众中树立威信。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篇四心装百姓扶纲纪,除暴安良誉美名。

最近,我收听了单田芳老先生播讲的评书《清官于成龙》,并结合评书观看了电影《一代廉吏于成龙》,感到畅快舒展,特别是那首主题歌更是把这种正气抒发的淋漓尽致、荡气回肠。

让我最近思绪难平,感慨万千!于成龙首先是一个能吏。

在电影滚动片断介绍中,有一个画面十分感人。

一个官吏对着于成龙说:“私开官仓是要杀头的。

”于凛然正气地说:“五马分尸也要开仓!”那种为民请命敢作敢为的气魄,让人振奋。

他乔装迷路人摸进匪徒聚集的破庙,一举端掉匪窝,就地正法歹徒,真是大快人心。

这反映了于成龙有胆有识的工作作风他严于律已,受得住贫穷,不为富贵所动。

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了。

为扼止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他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仆"。

去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是"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

"江南民因而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

总督衙门的官吏在严格的约束下,"无从得蔬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

"他天南地北,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

他的清操苦节享誉当时。

卒后居室中只看到"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

他在为百姓做事的同时,能很好地惩治统治者中的腐败。

身为"治官之官",于成龙始终把整顿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

他指出:"国家之安危由于人心之得失,而人心之得失在于用人行政,识其顺逆之情"。

"以一夫不获曰予之喜,以一吏不法曰予之咎,为保郅致政之本。

"针对各属贿赂公行,请客送礼之风,他从利用中秋节向他行贿的官员开刀,惩一儆百。

他赴任江南,入境即"微行"访于民间,面对"州县各官病民积弊皆然而江南尤甚"的状况,很快颁布了《兴利除弊约》,其中开列了灾耗、私派、贿赂、衙蠹,旗人放债等15款积弊,责令所"自今伊始",将所开"积弊尽行痛革"。

与此同时,他根据自己的体会,又制订了以"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为内容的《新民官自省六戒》作为地方官的行为准则。

方法上,他举优劾贪,宽严并济,时人说凡他所到之处,"官吏望风改操"。

康熙帝也称其"宽严并济,人所难学"。

作为一名医生,我要学习于成龙敢付责任的精神,医生要有责任心,要有负责的精神。

在有负责精神的基础上,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

其次是要学习他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官有为官的职业道德,医生更要有医德,医生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医学一方面是自然科学,但面对的对象是人,所以医学又是一门社会科学,是以人为本,直接为人服务。

以人为本的态度非常重要,必须在有责任心的前提下,再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有了这两点再加上奉献精神,就可以做一名使病人满意、使同行称道、尽职尽责的好医生.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篇五最近,我再次观看了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重温这部电视剧仍然感到畅快舒展,吐露了心中对现实生活中那些压抑愤懑和不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