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船夫曲》

合集下载

《黄河船夫曲》听后感

《黄河船夫曲》听后感

《黄河船夫曲》听后感
《黄河船夫曲》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民歌,歌曲描绘了黄河流域地区的船夫在黄河上艰苦劳动,用他们嘹亮的歌声表达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坚强。

这首歌不仅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种文化。

歌曲中越来越高的音调表现出了船夫的精神鼓舞,歌声比黄河更加澎湃。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给了我们无尽的河水和无穷的沃土。

而船夫们的歌声则是更为悠远的传承,承载了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这首歌曲的美在于它的恬静与沉默,在漫长的黄河上,船夫们孤独地划着船,用着极度清晰而响亮的歌声唱出关于他们自身和亲人的寄托。

整首歌曲表达了一种既温暖也坚强的心态,将人们的情感与生活状态深厚地染入了每个人的心中。

《黄河船夫曲》在历久不衰地传唱,并因其经典和美丽的旋律而成为中国民间音乐的瑰宝。

愿人们能够珍惜这样的文化财富,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化中韵姿。

《黄河船夫曲》教案

《黄河船夫曲》教案

《黄河船夫曲》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黄河船夫曲》,使学生了解这首歌曲的背景、特点和创作意图,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1.2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黄河船夫曲》这首歌曲,包括歌曲的背景、歌词解析、旋律特点、演唱技巧等方面。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练习、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章:歌曲背景介绍2.1 歌曲创作背景《黄河船夫曲》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陕北民歌,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

歌曲以黄河为背景,描绘了船夫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勇敢拼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2 歌曲创作意图歌曲通过歌颂黄河船夫的精神,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勤劳、勇敢、乐观精神的赞美。

第三章:歌词解析3.1 歌词内容本节课学生自行学习歌词,理解歌词中的寓意和情感。

3.2 歌词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词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等特点,感受歌词的优美和力量。

4.1 旋律分析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引导学生关注旋律的起伏、节奏、音域等特点。

4.2 旋律练习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歌曲,重点练习旋律中的难点和关键点。

第五章:演唱技巧5.1 演唱姿势与呼吸教师讲解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学生进行实践练习。

5.2 声音控制与共鸣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声音的控制和共鸣技巧,提高演唱效果。

5.3 情感表达教师引导学生注重情感的投入,学会通过歌声传达歌曲的主题和情感。

第六章:课堂活动6.1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段落进行演唱练习,相互交流演唱心得。

6.2 竞赛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歌唱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第七章:歌曲鉴赏7.1 欣赏不同版本的《黄河船夫曲》教师播放不同版本的《黄河船夫曲》,让学生感受不同演唱者的风格和特点。

7.2 讨论与评价学生讨论对不同版本的看法,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8.1 创作歌词学生尝试创作新的歌词,以其他主题为背景,体现勤劳、勇敢、乐观精神。

黄河船夫曲》教学设计

黄河船夫曲》教学设计

黄河船夫曲》教学设计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是陕西民歌《黄河船夫曲》。

这首歌曲是以黄河上的船夫为主题,歌颂了他们艰苦卓绝的劳动精神和对母亲河的深厚感情。

这首歌曲的风格特点是船夫号子,它是一种具有西北地区特色的劳动号子,具有铿锵有力的节奏和特殊的音乐元素,如倚音、滑音等。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唱这首歌曲。

四、学唱歌曲一)研究歌词和歌曲节奏:同学们,请跟我一起来研究这首歌曲的歌词和节奏。

我们先来听一遍,然后再一起来跟唱。

二)分组合唱:同学们,请分成小组,互相合作,练唱歌。

我们要求每个小组都要有一个主唱和合唱团,主唱要有力度有感情地唱出歌曲,合唱团要跟随主唱的节奏,铿锵有力地合唱出歌曲。

在合唱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协调和配合,使整个合唱团的声音更加悦耳动听。

五、欣赏陕北歌曲《黄河船夫曲》一)欣赏陕北歌曲《黄河船夫曲》:同学们,我们刚才学唱的是陕西民歌《黄河船夫曲》,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同样是以黄河船夫为主题的陕北歌曲《黄河船夫曲》。

请大家仔细聆听,感受不同地区的同一首歌曲的不同风格和情感表达。

二)对比分析:同学们,在欣赏完陕北歌曲《黄河船夫曲》后,你们有什么感受?请大家来谈谈,这两首歌曲在风格和情感上有哪些异同点?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研究了陕西民歌《黄河船夫曲》和欣赏了陕北歌曲《黄河船夫曲》。

通过学唱和欣赏,我们了解了船夫号子的风格特点和民歌的自由性、传承性。

同时,我们也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欣赏、感受和合作能力。

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深入了解民族音乐,感受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和文化内涵。

1.这首歌曲叫做《黄河船夫曲》,通过高亢的旋律和铿锵的节奏,生动地表现了黄河船夫们在面对惊涛骇浪时的勇敢果敢、坚韧不拔的形象。

2.在介绍民歌的小常识时,我们了解到了劳动号子的存在。

学唱歌曲部分:1.在试唱歌谱时,我们可以轻声跟老师和单音琴声一起唱。

这首歌曲的旋律非常有特点,我们可以在唱的过程中找到相同的乐句,重复几次,并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

《黄河船夫曲》赏析

《黄河船夫曲》赏析

《黄河船夫曲》赏析《黄河船夫曲》是一首著名的民族民谣,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学的珍宝。

它的诞生源于北宋时期的农民百姓,流传至今,始终未被击破。

“黄河船夫曲”旨在描写船夫在沿河乘船带来乐趣的场景,其节奏舒缓、语言沉着、表达深刻,勾勒出河边田园生活的美好。

说起《黄河船夫曲》,首先要说的是它的旋律。

它的旋律美妙而优美,节奏轻快、自然、悦耳,可以把人带入一个宁静的田园风光之中,令人心旷神怡。

歌曲唱出了船夫无忧无虑地在河里行走,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可谓是“劳动者的歌唱”。

此外,歌曲更重要的特色在于它强调的内容。

歌曲以船夫为主人公,以天空、水流、山脉和大河为背景,铺陈出放牧、捕鱼、采药等等来自自然的恩赐,反映了中国古老的农耕文化。

歌曲的歌词节奏风格自然,描绘的一幅幅淳朴的田园风光,令人沉浸其中,着实令人为之动容。

此外,《黄河船夫曲》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理念。

它把中国古老的田园文化和社会习俗完美地展现出来,也让观众身临其境,更能体会到黄河文化的魅力。

此外,它还表达出人们对自然的感恩之心,强调要保护大自然的美丽,人们应该向这种淳朴的生活经历学习,将大自然的美护卫守护好。

综上所述,《黄河船夫曲》是一首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国民间文学经典,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至今,被誉为经典之作。

节奏舒缓、语言沉着、表达深刻,歌词节奏风格自然,把人带入一个宁静的田园风光之中,令人心旷神怡。

歌曲把中国古老的田园文化和社会习俗完美地展现出来,而且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恩之心,强调要保护大自然的美丽,以化解繁重的城市生活压力。

《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朴实而又优美的民谣,描述了水上世界的喜悦,也是一首关于环境保护的歌曲,是人们学习大自然精神,把大自然的美护卫守护好的宝贵财富。

《黄河船夫曲》欣赏教案

《黄河船夫曲》欣赏教案

《黄河船夫曲》欣赏教案九年制小学音乐第十二册《黄河船夫曲》欣赏教案太仓市明德小学闻中秋一、教学构思《黄河船夫曲》是钢琴协奏曲《黄河》中的第一乐章,是根据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而改编的。

作品以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以黄河中华民族,歌颂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不怕困难、坚强不屈的伟大精神。

音乐运用各种表现手段对比、再现了三个激人心魄的场面(搏战、小胜、再战),刻画了不怕困难、勇于斗争、不屈不挠的“船夫”(即革命者)形象,给人以壮美之感。

因此,这课的欣赏目的为:让学生了解音乐表现手段(旋律、力度、速度、节奏、情绪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感受音乐形象极其象征意义,从而宏扬民族精神,受到美的熏陶。

为此,整节课以多媒体为主,在形象直观、上下对比、分层解析、总结归纳中理解音乐;在听、唱、动、思中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体现音乐寓美于教的思想。

二、教学过程(一)释词导入。

1、屏幕显示“摇篮”两字,让学生说说其含义。

2、提问:既然“摇篮”可喻为生活环境、文化的发源地,那么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发源地是什么?——黄河。

(二)简介黄河及《黄河船夫曲》。

1、屏幕显示“黄河流向图”,以黄河奔腾的画面简介黄河。

黄河西起青藏高原,九曲十八湾,浩浩荡荡奔向大海。

特别是在中上游,由于落差极大,故水流湍急,气势盛大,连大诗人李白也叹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它横贯中华大地,哺育着两岸的华夏子民,出了不少英雄豪杰、文人骚客,留下了多少不朽篇章。

2、屏幕显示冼星海的图象并简介作者与作品。

(1)作者。

在1939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有一位年轻的音乐家放弃了在法国就职的优异条件,毅然回到了当时正处在被压迫、被剥削、被侵略的多灾多难的旧中国,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创作了大量的革命作品,用音乐向大众发出呼声,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听(师轻唱)《只怕不抵抗》回答作者是:冼星海。

(2)作品。

当时,冼星海因看了诗人光未然的词作“黄河”激动万分,就在延安的破窑洞里抱病挥笔,只用了六天六夜的时间就写成一部惊人的合唱巨作:“黄河大合唱”。

初中音乐《黄河船夫曲(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音乐《黄河船夫曲(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黄河船夫曲》教学设计(壱)教学设计思路:《黄河船夫曲》是一首陕北民歌,旋律跳跃性较强,创作中采用重复手法,倚音下滑音的运用充分体现了陕西民歌质朴、粗犷豪放的地域特点。

歌曲中描写了黄河迂回曲折的河道及陕北人民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教学中以激发兴趣为动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作用,感知陕北民歌的演唱风格。

(弐)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听赏《黄河船夫曲》,引导学生感受陕西民歌的演唱风格及歌曲渗透的黄河船夫的精神。

2、过程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分析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风格中的作用3、知识目标:学习前倚音,下滑音等音乐记号的演唱,了解旋律重复的创作手法。

(参)教学重点难点:准确演唱歌曲《黄河船夫曲》,感受陕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能够在分析歌曲音乐要素的基础上,体会并唱出其渗透的黄河船夫的精神。

(四)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搜集陕西人文景观的视频片段等(五)教学过程:壱、导入师:同学们,欢迎进入今天的音乐课堂,首先,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请同学们仔细观赏,并说一说你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师:哪位同学说一下?生:唢呐、腰鼓、大秧歌等。

师:观察真是仔细,视频中出现的这些都是来自我国的哪一个地方?对,陕北地区,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同走进陕北地区,学唱一首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

弐、新授1、初听歌曲师:我们先来聆听一遍歌曲,思考这首歌曲的演唱风格是怎样的?生:自由舒展、豪放的2、复听歌曲师:回答的非常准确,这样一首歌曲,你在聆听的时候想到了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呢?歌词是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表现的?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再次聆听歌曲。

师:歌曲听完了,找一位同学起来说一下。

生:表现了黄河岸边的船夫们在行船时悠然自得、自由歌唱的画面。

师:歌词是如何表现的呢?生: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

师:非常好,这首歌曲采用了一问一答的形式描绘了黄河岸边的船夫们在行船时悠然自得、自由歌唱的画面。

黄河船夫曲-人音版《创作》教案

黄河船夫曲-人音版《创作》教案

黄河船夫曲-人音版《创作》教案
一、背景介绍
《黄河船夫曲》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而人声合唱是一项特殊的演唱方式,能够创造出具有惊人美妙音效的独特演出。

本教案将介绍如何使用人声合唱的方式创作一首《黄河船夫曲》。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船夫曲》的历史背景和演唱方式;
2.掌握人声合唱的基本演唱技巧;
3.创作一首人声合唱版的《黄河船夫曲》。

三、教学步骤
1. 了解《黄河船夫曲》
首先,通过讲解和演唱,学生应该了解《黄河船夫曲》这首歌曲的历史背景和演唱方法,让他们了解《黄河船夫曲》的基本情况。

这样,他们才能根据这些信息更好地进行创作。

2. 掌握人声合唱的基本演唱技巧
在初步了解《黄河船夫曲》之后,学生应该开始学习人声合唱的基本演唱技巧。

此时,应该特别注意音高、节奏、气息和发声等方面,确保学生能够准确地进行歌曲演唱。

3. 创作合唱版《黄河船夫曲》
学生使用上述知识和技能,尝试创作一首人声合唱版的《黄河船夫曲》。

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安排声部和和声,探索人声合唱的音效及声音变化。

同时也需要增加必要的连缀转移到下一个声部的点拨。

4. 达成目标
最后,让学生互相演唱自己的创作,并进行点评,以此来达成课程的目标。

四、课程总结
本次教学以创作人声合唱版的《黄河船夫曲》为主要内容,旨在通过教授基本知识和技巧来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并培养学生创作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课程结束后,学生应该能够掌握人声合唱的基本演唱技巧,并创作出自己的作品,进而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和艺术修养。

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赏析

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赏析

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赏析乐章简介《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原稿为男声合唱)此曲吸取民间劳动歌曲尤其是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运用动机式的主题核心贯穿发展手法和领合呼应的演唱形式,引子和第一部分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战的动人场面;第二部分以原有主题核心拉宽节奏,放慢速度,表现人们登上河岸时的乐观情绪;尾声又以快速有力的动机进行,由强渐弱,由近到远,表示中国人民的斗争仍在艰苦顽强地继续……。

《黄河颂》(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音乐壮阔、热情、深切。

第一段唱黄河的雄姿,第二段赞五千年文化,第三段颂民族精神的发扬。

《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三弦伴奏)吸取了《义勇军进行曲》和《满江红》的音调材料,痛诉民族的灾难,歌颂时代的英雄。

音乐会上往往略去此段。

《黄水谣》(女声二部合唱,原稿为齐唱)这是一首歌谣式的三段体歌曲。

第一段抒情而深切,中段是悲痛的呻吟,第三段情绪更为凄凉,诉叙日本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灾难。

《河边对口曲》(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原稿是男声对唱)采用乐段反复的结构形式,吸取山西民歌音调,并借用锣鼓伴奏的某些手法,形象地叙述了流亡群众的悲惨遭遇,显示了“打回老家去”的斗争决心。

《黄河怨》(女高音独唱,音乐会上常按修订稿加入女声三部伴唱)运用大小调和变化节拍,以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了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哀怨。

《保卫黄河》(轮唱)成功地运用卡农手法,表现了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衬词“龙格龙格龙格龙”的加入则别具风格。

《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运用主调与复调的混合写法,以号角性、战斗性的音调,象征东方巨人为最后胜利发出呐喊,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

结构分析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音调素材,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

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思命去世后,《黄河船夫曲》久唱不衰,《搬 水船》由李进福等接班,特别是李进文当老艄、 王永宁扮陈姑娘,使《搬水船》艺术发展到了最 高峰,县城调演受到表彰。当2003年央视“魅力 12”播出后起之秀李进元、王长生唱的《黄河船 夫曲》时,荷叶坪村村民听到原汁原味的船夫曲, 群情激奋,高兴异常。 目前,《黄河船夫曲》已被《黄河情》、《西部 风情》等十多部影视片用作插曲、主旋律和主题 歌,成为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经典节目和代 表性歌曲。


这是一首朴素、短小、精悍并具有鲜明形象的民歌。 从它的音调风格来看,有着陕北的特点,这就给人们 的印象是黄河流域而不是长江或其它流域。旋律线给 人一种起伏、摇荡的感觉,感觉是在船上。再从它的 节奏和速度来看,既平稳而又具有一定力度,这就使 人感觉不是在激流险滩中行船,而是在较宽阔平静的 水面上行进。从整个情绪来看是比较辽阔而开朗的, 使人想象黄河是宽阔深广的。透过歌词内容,仿佛又 看到黄河迂回曲折的河道及无数船只和艄公形象。 这首歌在调式上也极有特色。前边大部分都以A 商调式进行,只是到最后一句才用转调的方式转到G 徵调上来,让人感到既新颖又完整。


பைடு நூலகம்
20世纪20年代,贫瘠落后的黄河之滨———佳县螅镇荷叶 坪村,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李思命,从自己一生的搬船生涯 中总结出了代表中国穷苦人民的纯朴语言,唱出了震惊中外 的著名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 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前,延安鲁艺学院组织学生去 慰问河防将士,有安波、关鹤童、张鲁、刘炽4人,在佳县 黄河边上收集民歌,《黄河船夫曲》被整理发表在《陕甘宁 老根据地民歌选》上。1952年,文化部组织文艺工作者搜 集整理陕北民歌,曾到荷叶坪村采访了李思命,并将《黄河 船夫曲》编入《陕北民歌选》。195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 了音乐家马可先生编写的《中国歌舞》,对这首民歌的曲调、 旋律及水船舞蹈形式作了详细介绍,竭力称赞李思命这位生 活在黄河岸边的老船公和民歌手。1963年端午节,李思命 因病去世,享年73岁。


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可列入 世界艺术殿堂的伟大歌曲。作为一首劳动号子,这首民歌 以其质朴的人民在恶劣生活环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 乐观向语言、粗犷的声调、高亢浪漫的激情,没有任何多 余的修饰,展现了陕北上的精神风貌,唱出了陕北人民对 于黄河的深深热爱,对自己的深深自豪。就歌词看,完全 由对等问和答组成,属于最典型的民歌特色。但是,问和 答分别以“几十几”和“九十九”对应,听众聆听之时, 不由得既惊叹于黄河的艰险和迷人,另一方面,对于在黄 河边祖祖辈辈生活的陕北人民也产生深深的敬意。 我们的民族,正和黄河一样,经历了几千年的曲折和艰险, 不知多少仁人志士,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命运,抛头颅洒热 血,无数次在民族危亡关头掌握住船舵,使得我们民族摆脱 一次又一次灭顶之灾,终于能够把握住自己民族的命运,我 们中华文明成为世界文明古国里唯一传承下来的文明。就和 歌曲里的艄公一样最终在黄河面前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这首 伟大的民歌,催促我们时刻不能忘记要对中华民族的命运进 行深深的思索,警醒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民族仍然在艰险曲折 中,仍然时刻需要我们去奋斗和牺牲,从某种意义上说,这 首民歌是一首关于中华民族的最精炼也最美的史诗!


作词:光未然 作曲:冼星海 《黄河船夫曲》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乐章,是一首 混声合唱。这里运用了黄河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这一乐章 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击的场面,音 乐充满战斗的力量。第二部分是根据开始的主题旋律,拉宽 了节奏、放慢了速度,表现船夫们穿过了急流、靠近了河岸 的那种欣慰。这表明,中国人民尽管处在艰难抗战之中,但 已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第三部分,音乐又回到了乐章开始的 速度上,但又由强渐弱,由近到远。这一乐章通过黄河船夫 与急浪、险滩的搏斗,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日趋 激烈的民族矛盾。 (这首陕北民歌是冼星海听到后改变成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乐 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