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风俗习惯

合集下载

彝族风俗习惯

彝族风俗习惯

彝族风俗习惯
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也是峨山县境内的土著民族,彝族村寨多居于依山傍水,周围有树,背风向阳的地方。

以前彝民住宅多为土木结构的平顶房,俗称“土掌房”,土掌房冬暖夏凉,平顶上可凉晒衣物及农作物。

彝族喜欢喝酒,用高粱、大米、包谷等粮食烤酒,自酿自喝,当远方宾客来时,主人取出陈年佳酿,杀鸡宰鹅款待,有“客人到家无酒不成敬意”的传统。

彝族男子嗜吸水烟筒。

烟筒用一节小碗口般粗细的龙竹制成,客人进家,主人先换净烟锅水,用布揩干净后,恭敬递给客人吸用。

彝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开新街、祭山神、火把节等。

另外也有与汉族相同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节等。

近年来,彝族最有特色,活动面最广,人数最多的重大节日即为“火把节”。

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是彝族盛大的节日。

当夜幕降临后,人们挥动火把,成群结队绕村串寨,翻山过田,满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昼。

照彝族的习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腾起一团绚丽的火花,并扬起一股香气,是表示一种美好心愿:后辈对老辈撒,是尊敬,祝福长寿;长辈对晚辈撒,是爱抚,祝愿吉利;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彝文是一种音节文字,称为“贝玛”文。

彝族舞蹈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民间性舞蹈。

峨山居住的彝族常以花鼓舞、四弦舞、烟盒舞、跳大娱乐等自娱自乐。

逢年节日、红、白、喜、丧事都请花鼓队来跳。

四弦舞是一种彝族非常喜爱的舞蹈,俗称“大娱乐”,无论场地大小,人员多少都可跳舞,舞者伴和着乐曲在胸前击掌,脚步在拍节中移动,轻快悠扬。

烟盒舞是用双手手指夹住烟盒的底与盖,以食指边弹边舞,舞蹈活泼优美,节奏感很强,表演特点明快。

彝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彝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彝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彝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彝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明。

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文化的独特习俗,彝族也不例外。

那你知道彝族有哪些风俗吗?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彝族特有的民族风俗,希望大家喜欢!彝族独特的婚俗定亲及娶亲过去,黑彝以牛马金帛为聘;白彝以酒、布、银钱为聘;乾彝以酒、麻布、炒面为聘。

解放后,聘礼从简。

一般是青年男女定亲后,男方请人去和女方父母说亲,只需带一瓶酒去,只要女方父母接酒喝,就表示同意。

然后男方就到女方家正式定亲,一般是带二三丈布,二三十元钱,布和钱都是给女方的。

过了三个月,男方还要买三支青布或蓝布、一块肉、一瓶酒去女方家,这些东西都是给女方父母的,称为“递小礼”。

男方请毕摩择日子,择出的日子要和女方父母商量。

这次去,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给女方买点结婚用品,称为“压八字”。

女方的父母为孩子准备嫁妆,一般是做一个橱柜、两个装面柜、两只箱子、小桌子三张,大桌子必配齐八个凳子,二号饭桌、小号饭桌只配备四个凳子;还要配制二套被褥、洗脸盆、口缸、毛巾等。

男方在讨亲时,要做好女方穿的一套衣服,包括包头、鞋子、针线等,由作陪郎的娶亲人背到女方家。

这些东西要到晚上女方的父母请个歌师来喝“娶亲歌”时,唱到一样才拿出一样。

如果歌师唱错,娶亲人便将唱错的东西拿出来在歌师眼前绕三转,笑眯眯地装进自己的包包,不给新娘,也不还新郎,娶亲人自己得。

如果歌师要的东西唱准确了。

娶亲人拿不出来,歌师就用一个簸箕在娶亲人头上打三下,引得客人们哄堂大笑。

娶亲人和女歌师对唱下去,女歌师要把娶亲人唱败,娶亲人才乖乖地把背箩放在堂屋中间。

然后,女歌师唱着裤子就拿出裤子,唱着衣褂就拿出农褂。

泼水迎亲彝族姑娘出嫁时,姑娘的姊妹兄弟和同辈的青年男女可以用水浇波迎亲者。

比较大的彝族寨子,在姑娘出嫁的前十天,寨子里的青年男女。

就砍些木桩钉在路两旁,然后用野藤控成绊索。

等迎亲者到来时,就用路边早就准备好的几十桶水。

四川凉山的风俗

四川凉山的风俗

四川凉山的风俗
四川凉山是一个充满独特魅力和丰富文化的地区,拥有许多独特的民俗和传统。

以下是一些四川凉山地区的主要风俗:
1. 火把节:火把节是凉山彝族人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

在这一天,人们会点燃火把,载歌载舞,祈求神灵保佑,并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2. 彝族舞蹈:凉山彝族舞蹈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披毡舞》、《大刀舞》、《跳月》等。

这些舞蹈风格独特,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

3. 婚俗:凉山彝族的婚俗非常独特。

传统的婚礼通常会持续数天,期间会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和活动,如求婚、送聘礼、迎亲等。

在婚礼上,人们会唱歌、跳舞、喝酒,以表达祝福和喜悦。

4. 饮食文化:凉山的饮食文化也非常有特色。

彝族人喜欢吃烤肉、荞麦面、酥油茶等传统食品。

此外,凉山的酿酒文化也非常悠久,著名的有“凉山酒文化博物馆”。

5. 毕摩文化:毕摩是彝族传统宗教中的祭司,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毕摩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负责主持祭祀、卜卦、治病等活动。

以上是四川凉山地区的一些主要风俗和传统文化,这些风俗和传统在当地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展示了凉山地区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

彝族的风俗习惯

彝族的风俗习惯

彝族的风俗习惯彝族的风俗习惯彝族每到最重要的节日的时候,彝族的大大小小的人们都需要盛装打扮出席。

在他们的当中最主要的食物应该就是一些玉米、土豆等。

以下是店铺为你推荐彝族的风俗习惯_彝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彝族的风俗习惯:待客习俗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

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

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

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

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

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彝族的风俗习惯:烤茶相亲习俗烤茶是我国高山峡谷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由于气候寒冷干燥,缺少蔬菜,故常以喝浓郁热茶的方法来补充营养素的不足,所谓“每日必饮三次茶”。

烤茶种类多样,咸甜苦辣,人生百味,既是艰苦劳作的能量之源,也是节庆待客的灵性之物。

据说在当地,若学不到一手烤茶技术,到姑娘家烤不出好茶,老丈人会认为你没本事,而不愿将姑娘嫁给你,因此,当地小伙十五六岁就要学烤茶,都有一套自己的烤茶绝招。

彝族人还流传着百灵从无量山百丈高崖衔来茶种为人治百病的故事,为纪念灵鸟,客人饮茶时,少男少女总会模仿灵鸟翩翩起舞,而糊米罐罐香茶的每道工序也和百灵有关。

彝族的风俗习惯:婚俗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

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

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彝族风俗习惯是什么

彝族风俗习惯是什么

彝族风俗习惯是什么彝族风俗习惯是什么彝族的风俗文化对彝家民居有着深远的作用和影响,它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建筑有机结合起来,使物质和精神和谐统一。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的彝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希望!彝族风俗习惯是什么1少女换裙带礼彝族姑娘进入成年时(一般多在15岁),依俗要举行隆重的“换裙礼”。

换裙礼仪式上,姑娘要让姐妹们把她原来的单辫子改梳成双辫子,盘于头顶。

还要把原先佩带两耳的白坠片或穿耳旧线扯下,换上红玛瑙似的珊瑚珠或银光闪闪的耳坠,以示吉祥。

最后,姑娘脱去原先的红白两色童裙,换上绣了花边的上衣和黑、蓝、黄、白等五彩相间的有褶拖地长裙。

换上新裙后,姑娘便可到“玩场”跳舞唱歌,参加社交活动,开始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背新娘按照彝家俗规,新娘出阁时,双脚不得落地沾土,否则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须由接亲的小伙子来背新娘,并扶她上马。

迎娶归途上还有种种规矩:倘山高路窄无法骑马时,须由接亲的小伙子轮流背负新娘而行;过河涉水,更得由人背过河,新娘的绣花鞋万万不能沾水。

泼水接亲彝族认为,清水能驱恶除邪,送走妖魔,带来幸福。

因此,彝族新婚时一定要泼水,为能经受住这个考验,在迎亲时,男家选派未婚伙子去接亲时,既要身体强壮,又要精明能干,既能招架泼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抢走"新娘的艰巨任务,往往在推荐人选时反复审议,择优录用,有的不惜长途跋涉,选拔良才。

彝族的迎亲是通过“抢”的方式完成的。

在“抢亲”的头一天晚上,姑娘们向小伙子展开了猛烈的水战。

姑娘们用泼、淋、灌、射等各种方式凶猛地攻击小伙子,使来“抢亲”的小伙子难以招架。

于是,聪明的小伙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悄悄地倒掉一部分,以减轻“水灾”的袭击。

经过一晚上的水泼,当早晨来临时,“抢亲”便开始了。

这时,姑娘们拥着新娘,小伙子们前去“争抢”,姑娘们防守严格,小伙子必须机灵多变,乘一瞬间出现的漏洞,抢走新娘便跑,直跑出一二里山路才改为行走。

彝族的风俗习惯课件

彝族的风俗习惯课件

04
彝族的婚丧嫁娶与节庆习 俗
彝族的婚恋习俗与婚礼仪式
婚恋习俗
彝族传统上重视家族和血缘关系,婚姻多在本族内缔结,通过媒妁之言和父母之命来确定婚姻关系。 但在现代社会,彝族的婚恋观念也逐渐开放,自由恋爱和跨族婚姻也逐渐被接受。
婚礼仪式
彝族的婚礼通常包括接亲、过门、拜堂、宴客等环节。在婚礼上,新郎新娘要穿着民族盛装,接受亲 友祝福,同时还要进行一系列的仪式,如敬酒、拜堂、献哈达等,以祈求婚姻美满、家庭幸福。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彝族文化面临着传承断层的挑 战。许多年轻人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对本民族文化的认 知和认同逐渐淡化。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彝族文化迎来 了发展的重要机遇。通过挖掘、整理、传承彝族文化,可 以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提出彝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建议与展望
01
音乐风格
彝族音乐风格独特,旋律优美,节 奏明快,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多声部合唱
彝族音乐注重和声,多声部合唱是 其音乐的重要特征。
彝族的民间艺术与手工艺品
刺绣:彝族刺绣精美绝伦,多用于服 饰、鞋帽、挎包等物品装饰,色彩鲜 艳,构图独特。
银饰:彝族银饰制作工艺精湛,造型 别致,是彝族妇女喜爱的装饰品。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 活动,向世界展示彝族 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 流与互鉴。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 相信彝族文化将得到更 好的保护与传承,并在 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 更大贡献。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彝族的风俗习惯课件
目 录
• 彝族概述 • 彝族的服饰与建筑 • 彝族的饮食文化 • 彝族的婚丧嫁娶与节庆习俗 • 彝族的歌舞与民间艺术 • 总结与展望

彝族文化特色

彝族文化特色

一、彝族的历史彝族可以追溯到距今商周时期,当时,彝族人民曾在江南一带定居,后来经历了多次迁徙和移动,最终定居在今天的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地区,形成了今天的彝族聚居地,这些地区也被称之为“大彝族地区”。

据记载,彝族于公元前7世纪左右就有自己的写作文字,公元7世纪起,彝族的社会组织出现了重大变化,形成了今天的彝族民族。

二、彝族的宗教信仰彝族的宗教信仰主要以天象宗为核心,它是以宇宙中的天象神灵为祭祀对象,以宇宙为本体,以天象神灵为核心建立起一套宗教信仰体系。

彝族人民将天文学中的星宿、月相、日月潮汐及其他自然现象作为信仰的依据,以“星宿”、“潮汐”、“月相”等诸神为祭祀对象,并以此为核心建立起他们的宗教信仰体系。

彝族的宗教信仰还包括对祖先的崇拜,彝族人民将祖先视为“太上老君”,认为祖先是可敬可畏的神,可以保佑子孙后代平安顺利。

每年的春节,彝族人民都要举行拜祭祖先的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尊重。

此外,彝族人民还信奉神仙、佛道等宗教信仰,如在一些村落中还有佛像供人们敬拜,在一些地方也有祈福神仙的仪式。

三、彝族的传统服饰彝族传统服饰以“黑衣”为主,其中男性穿着黑色长袍,女性穿着黑色衣裙,头戴黑色头巾,脚踩黑色鞋。

彝族服饰的设计精致典雅,色彩鲜明,细节处设计精巧,反映出彝族服饰的精致性和传统性。

此外,彝族服饰在设计上还反映出彝族人民对祖先的尊重,穿着它们可以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之情。

彝族服饰在设计上还受到当地气候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彝族人民住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的山区,气候寒冷,彝族服装的设计考虑到保暖的要求,因此设计出了厚实的长袍和衣裙,而且袖口,衣襟等都有特殊的装饰,可以有效的保暖,有效的抵御寒冷的环境。

四、彝族的传统礼仪彝族传统礼仪是一种严肃而庄重的礼仪,它体现了彝族人民的尊重、礼让和谦虚。

比如彝族人民拜见祖先时,会以礼貌的态度,叩头磕额表示敬意;拜年拜月时,会献上祭品,表达对神灵的尊重;敬老尊贤时,会跪拜表示尊重,并称赞老人的智慧和经验。

彝族风俗习惯

彝族风俗习惯

彝族民俗习惯56 个民族 56 朵花,每个民族都有花般的民俗习惯。

作为其中一员的彝族自然也不例外。

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 ,在常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灿烂的风土人情。

此刻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彝族的民俗习惯吧!酒,在彝族平时生活中据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因此彝族款待嘉宾的礼仪就是“三道酒”。

“三道酒”分别是“拦门酒”“祝福酒”“留客酒”。

栏门酒,即在门口迎接客人,彝家人吹响长号、唢呐,弹起月琴,载歌载舞,欢唱”迎客调”,客人一下马,就由盛装的彝家姑娘捧上一杯美酒。

祝福酒,即在酒宴上向远方尊贵的客人敬上双杯美酒,同时还要献上祝酒歌。

留客酒,即客人要走开主人家时,主人送客到门口时请客人喝下离其余最后一杯酒。

演奏“留客调”的同时客人喝掉这杯酒喝掉,才能出发。

“三道酒”在历史发展,世事变迁中依旧没有消失,而是完好深入了彝族民俗之中。

时到此刻天大家去到彝族地区还可以见到这种待客礼仪。

说到酒大家很简单就会想到茶。

可可、咖啡、茶并称此刻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刺激愉悦的可可,浪漫浓郁的咖啡,自然清爽的茶香。

中国人民偏爱饮茶。

彝族就是我国最早发现、制作和饮用茶的民族之一。

彝族在举行婚礼时,要念《寻茶经》;办丧事时,要念《茶的根源》;过年节举行各种祈福仪式时,第一要用茶水献祭祖先和诸神;在诅咒凶邪、招魂唤魂和超度祖灵等大型仪式的安插各式天星图中,都要安插“茶祭坛”和“酒祭坛”,并称祭献的贡品为“之所拉所”,意为茶气酒气。

1 / 21 / 2既然茶这样重要,那么在和从前必经过认真的制作。

平时里我们是冲茶,但彝族不同样,他们是烤茶。

彝族烤茶的方法非常讲究,有着好多认真的步骤。

因此做出的烤茶自然是色、香、味俱佳。

茶在深层文化中素来保留到此刻。

我们相信在时间的积淀中彝族的茶文化定会积淀地愈来愈香醇浓厚。

这只介绍了关于彝族民俗的冰山一角,大家若是感兴趣就亲自去看看,领悟那灿烂灿烂的彝族风情吧!2 / 22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族的风俗习惯本文是关于教育教学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彝族的风俗习惯彝族简介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彝族人口4,446,l00人,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此为1997年云南省民族人口统计数字)。

云南省绝大部分县市都有彝族分布,而以楚雄彝族自治州。

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的衰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小凉山一带比较集中。

继彝族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就已出现于我国史籍,其先民是与氐羌有渊源关系的“昆明”人。

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种方言。

彝族有自己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

1957年通过了彝文规范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试行。

彝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学、历法等着作中,不乏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献。

流行的民间集体舞是“跳乐”。

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

彝族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是副业,手工业生产也相当发达。

彝族服饰多彩多姿,可区别的有近百种。

小凉山彝族还有父子连名制,至今许多人还能背诵数十代父子连名的谱系。

葬礼也多种多样,内地彝族实行土葬,小凉山实行火葬。

彝族历史远古时代,其先民就已在滇池、工都(今四川西昌东南)两地区生息繁衍。

后来羌人南下,与当地的土着部落不断融合。

羌人南下主要从甘肃、宁夏、青海等一带南下,到岷山以东至金沙江畔一带。

14--17世纪,由于屯兵,大批汉人进入彝族聚集区,其中还有商人。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的“夷”、“缥”;唐、宋时期的“乌蛮”;元、明时期的“罗罗”、“保罗”等,都是当时对西南彝族先民的称呼。

到16世纪下半叶,云南全省汉族已经占多数,原来的彝族聚集区逐渐变为彝汉共居区。

早在公元初,彝族地区的居民就泛称为“夷”。

其自称为诺苏泼、纳苏、尼苏等。

意思都是“黑族”,因为彝族崇尚黑色。

婚俗彝族是一夫一妻制。

有很多自己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

定亲及娶亲过去,黑彝以牛马金帛为聘;白彝以酒、布、银钱为聘;乾彝以酒、麻布、炒面为聘。

解放后,聘礼从简。

一般是青年男女定亲后,男方请人去和女方父母说亲,只需带一瓶酒去,只要女方父母接酒喝,就表示同意。

然后男方就到女方家正式定亲,一般是带二三丈布,二三十元钱,布和钱都是给女方的。

过了三个月,男方还要买三支青布或蓝布、一块肉、一瓶酒去女方家,这些东西都是给女方父母的,称为“递小礼”。

男方请毕摩择日子,择出的日子要和女方父母商量。

这次去,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给女方买点结婚用品,称为“压八字”。

女方的父母为孩子准备嫁妆,一般是做一个橱柜、两个装面柜、两只箱子、小桌子三张,大桌子必配齐八个凳子,二号饭桌、小号饭桌只配备四个凳子;还要配制二套被褥、洗脸盆、口缸、毛巾等。

男方在讨亲时,要做好女方穿的一套衣服,包括包头、鞋子、针线等,由作陪郎的娶亲人背到女方家。

这些东西要到晚上女方的父母请个歌师来喝“娶亲歌”时,唱到一样才拿出一样。

如果歌师唱错,娶亲人便将唱错的东西拿出来在歌师眼前绕三转,笑眯眯地装进自己的包包,不给新娘,也不还新郎,娶亲人自己得。

如果歌师要的东西唱准确了。

娶亲人拿不出来,歌师就用一个簸箕在娶亲人头上打三下,引得客人们哄堂大笑。

娶亲人和女歌师对唱下去,女歌师要把娶亲人唱败,娶亲人才乖乖地把背箩放在堂屋中间。

然后,女歌师唱着裤子就拿出裤子,唱着衣褂就拿出农褂。

泼水迎亲彝族姑娘出嫁时,姑娘的姊妹兄弟和同辈的青年男女可以用水浇波迎亲者。

比较大的彝族寨子,在姑娘出嫁的前十天,寨子里的青年男女。

就砍些木桩钉在路两旁,然后用野藤控成绊索。

等迎亲者到来时,就用路边早就准备好的几十桶水。

朝着迎亲者拨去。

迎亲者无法逃脱,被水浇成落汤鸡,只有拼命奔跑,跑进新娘家,才能不挨泼。

因此,聪明的娶亲者早有准备,如果探听好姑娘家有后门或者村寨里有另一条路通向新娘家,便趁泼水者不注意时钻入女方家,在女方家供桌上点三柱香,烧三份钱纸,磕三个头,这样就不挨泼水。

但大多数娶亲者不容易办到这一点,都要被泼水。

冷天挨泼,冷得上牙打下牙,往往引得男女青年大笑一场,女方父母才找衣服给迎亲者换掉。

一般是泼清水,个别地方很早以前用牛粪水泼,如大小凉山。

《西昌县志》卷十二中就有“以牛粪和水遍泼之”的记载。

据说水要泼得风姑娘到丈夫家,才不会去老远的地方背水,天也不会早,有吃有穿等。

抢婚据历史上的记载,过去四川的大小凉山和云南的部分地区,都有抢婚习俗。

“抢婚”,按彝族人的说法:“这是老代传下来的,男方去抢是对女方家的一种尊敬,说明不是嫁不掉送去的。

”男女的婚姻,虽由父母包办,并经过媒人说媒成亲,但他们娶妻时,男家在头一天除派媒人和新郎的弟弟到女家接亲外,还要请两个接亲人披上毡子,背着牛角酒同去。

接亲人到女方村农,要先由两个背牛角酒的接亲人去女家,女方家的人有权本家门口用棍子击打接亲人。

在晚上,女方的青年人可以抹黑接亲人的脸。

第三天,新娘的舅舅、兄弟等送亲人将新娘送到男家后,要设法拿到男家的碗勺或其他东西,离开男方村寨时,要在寨外的广场上跑几圈马,同时把拿来的碗打碎,当地叫“打口舌”,然后场长而去。

在滇南地区,则存在着在男女互爱的基础上,由男方及其伙伴以假抢的形式先将女子领到男方家,再补行求婚仪式的习俗。

男女青年一般在春节期间利用集体歌舞的机会结识相爱。

二人如私定终身,男方便可邀约好友数人,在晚上到事先同女方约好的地点,用假抢的形式将女方领到男家。

女子一旦被领到男家的堂屋,便意味着已经缔结成正式夫妻。

在第二天,新娘要在男家参加一天劳动。

第三天新郎新娘各背一背柴到女家回门。

有的男子为了防止女方父母反对他们的婚事,可以邀请善于言谈的伙伴同行,帮助自己去说服女方父母。

即使女方父母同意女儿的亲事,也仅仅招待吃顿便饭。

姑娘携带自己的衣物和生产工具当天回到男家。

有个别的父母坚决反对女儿的婚事,把新郎赶走,扣下自己女儿的,也有男子看中了姑娘,而姑娘不从,则去劫持的。

换裙仪式解放前凉山彝族少女盛行换裙的习俗,她们把换招和出嫁当作女儿家的两件终身大事。

换裙,彝语叫“撒拉”,俗称“换童裙”,意为脱去童年的裙子,换上成年的裙子。

换裙的时间依据幼女的发育情况而定。

一般在15至17岁。

换裙多在单岁,据说,双岁换裙会多灾多难,终身不吉利。

换裙前的女子梳单辞,穿浅色两接裙,裙边镶有一粗一细两条黑布边。

举行换裙仪式时,不允许任何男子在场,只邀请女亲戚、女友和年老妇女参加。

仪式开始,妇女们就说些逗弄少女的风流话和祝愿词,然后,请一个漂亮、能干、相好的妇女给换裙者梳头,带哈帕,将原来梳在脑后的单辫梳结到前边来,正中分开。

在耳后梳成双辫,再戴上哈帕。

额前的刘海用少许水打湿,使之整齐发亮,以显示少女的情窦初开,秀丽端庄。

再佩上艳丽的耳珠,珠光闪耀。

最后换上红、蓝、黑等对比强烈的三接或四接长统百褶裙,换裙仪式到此结束。

换裙意味着女子已经成年,她们可以谈恋爱,找情人。

换裙前女子受严格保护,不准调戏,如发生此类事件,就要受到社会习惯法的严惩。

“土掌房”在云南南部彝族地区常见的平顶屋,人们称为“士掌房”。

它多半建筑在斜坡上。

建筑结构,以块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以土筑墙,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上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一星稀泥,再放上细士捶实而成;有的梁放置于墙上,梁上铺上木板、木条、树枝或竹子,一上面再铺上一层土,形成平台屋面,滴水不漏。

这种建筑多为平房,但也有二层和三层楼的建筑。

平台扇面既是房屋顶,又是晒场,曝晒粮食物品,非常实用。

该种房具有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的优点。

彝族礼仪彝族是一个文武并重,讲究文明礼貌的民族。

长幼之间,谁长谁幼,谁大谁小,不仅论年龄,还依据父家谱蝶或母系谱蝶的长晚来定,不许喊错。

在特殊的公共场合里,就坐排位要以辈数大小排列,长辈在场时发言不准抢先。

彝族有“客人长主三百岁”之俗话,凡有客人来,必须让位于最上方,至少也要烟茶相待。

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

凡有客至,必杀牲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

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

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

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

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夹菜、泡汤。

彝族节庆:彝族火把节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

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

十月年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

节期5—6天,节日里要杀猪、羊,富裕者要杀牛,届时要盛装宴饮,访亲问友,并互赠礼品。

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云南许多民族的共同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

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共祝五谷丰登。

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彝族火把节来自一个古老的传说名叫十大力的恶魔到人间破坏人们的幸福生活。

地上的一们叫包聪的大力士与他摔跳定胜负。

恶魔斗输后放出各种害虫来糟踏人们的庄稼。

包聪又集合起人们点燃一支支火把去烧死害虫,保卫了人民的幸福生活。

这一天正好是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在彝族山寨,到了火把节之夜,村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

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

在最高潮的时候,人们还要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洪亮的歌声和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蔚为壮观。

火把节期间的白天,男子们参加摔跤、赛马、斗牛、斗羊、爬杆等活动和比赛。

妇女们的活动主要是唱歌、跳舞、有的向摔跳、斗牛等比赛的优胜者敬酒。

补年节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后的农历二月初十和十一日,还要过一次年节,彝语称这个节为“麻龙火”。

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规模最大。

祭龙选在二、三、四月中的一个龙日,以村寨为单位每人自带一碗米、一小块盐,由老人备香火,在龙树下集体祭祀;云南彝族则选择正月的第一个龙日进行祭龙,祭祀后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长幼,饭自带,肉共食,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会。

彝族还过插花节,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是彝族的插花节,关于这个节日,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楚雄昙华山有下残暴荒淫的土官,修建了一座“天仙园”,欺骗彝族人民说里面有仙女在织布、绣花。

强迫各村各寨把最漂亮的姑娘送到“天仙园”去供土官淫乐,逼死了许多彝族姐妹。

有个咪依嗜的漂亮姑娘,为了拯救彝家姐妹,在农历二月初八这天,只身闯进“天仙园”,取下头上戴着的有剧毒的白色马樱花泡进酒里,与土官共饮,毒死了土官,牺牲了自己,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英勇献身的姑娘,便把农历二月初八这天定为插花节,这一大,人们把采摘来的杜鹃花插在门前、屋后,挂在牛羊角上,彝家男女老少,人人戴花,表示抗暴除恶、祈求吉祥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