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风俗习惯调查报告记录
彝族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古老的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为了深入了解彝族文化,我们组织了一次彝族文化社会实践,通过实地考察、访谈、记录等方式,对彝族的历史、民俗、艺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了解。
以下是我们对彝族文化社会实践的总结报告。
二、彝族历史与民族特色1. 历史渊源彝族历史悠久,起源于我国古代氐羌族。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彝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
据史书记载,彝族先民曾在古代氐羌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2. 民族特色(1)语言文字: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称为彝语和彝文。
彝语属于汉藏语系彝语支,与汉语、藏语等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彝文是一种古老文字,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2)服饰:彝族服饰色彩鲜艳,款式多样,体现了彝族人民对美的追求。
男子多穿长衫、长裤,女子则穿着绣有各种图案的服饰,头戴银饰、珠饰等。
(3)饮食:彝族饮食以酸、辣、香、鲜为主,有烤、煮、炖、蒸等多种烹饪方法。
著名的彝族美食有坨坨肉、酸菜鱼、酸汤鸡等。
(4)节日:彝族有丰富的传统节日,如彝族年、火把节、跳乐节等。
其中,火把节是彝族最具代表性的节日,象征着驱邪避灾、祈求丰收。
三、彝族社会实践考察1. 实地考察我们前往了彝族聚居区,对彝族村寨、民居、服饰、饮食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考察。
通过观察,我们了解到彝族人民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2. 访谈记录在考察过程中,我们与彝族村民进行了深入的访谈。
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彝族人民的生活状态、文化观念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期望。
3. 文艺表演我们还观看了彝族的传统文艺表演,如彝族舞蹈、音乐、戏剧等。
这些表演展现了彝族人民的艺术才华和民族精神。
四、彝族文化传承与发展1. 文化传承彝族文化传承主要通过家庭、学校、民间团体等途径。
家庭是文化传承的基本单位,父母将彝族文化传授给子女。
学校教育则通过开设彝族课程、举办彝族文化活动等方式,使彝族文化得到传承。
2. 文化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彝族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彝族文化调研报告范文

彝族文化调研报告范文一、引言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
彝族文化丰富多样,独具特色,深受彝族人民的喜爱和尊重。
本文将对彝族文化进行调研,以了解其特点和影响。
二、彝族的历史和生活方式彝族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他们主要居住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
彝族人民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种植水稻、玉米、薯类等农作物。
彝族人民非常重视家庭和亲情,一般多代同堂居住,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爱和支持。
三、彝族的语言和文字彝族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字系统,被称为彝语。
彝语分为几个方言,其中最为广泛使用的是彝语南部方言。
彝族人民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传递彝语,同时也有一些彝族人民会使用汉语。
彝族的文字系统主要有彝文和汉字两种,其中彝文是彝族人民使用的独特文字。
四、彝族的服饰和民俗文化彝族的服饰和民俗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人民喜欢穿着彩色的衣服,女性常常会佩戴银饰和头饰,男性则会佩戴彝族特色的帽子。
彝族人民有着丰富的民俗活动,如婚礼、葬礼、节日等。
彝族的传统节日有“三月三”、“火把节”、“祭山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着独特的庆祝活动和仪式。
五、彝族的音乐和舞蹈彝族的音乐和舞蹈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彝族人民喜欢演奏彝族特色的乐器,如芦笙、木琴等。
彝族舞蹈多样,有舞龙、舞狮、跳花灯等形式。
彝族的音乐和舞蹈富有激情和节奏感,能够表达出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六、彝族的宗教信仰彝族的宗教信仰多样,主要有传统宗教和佛教。
彝族人民信奉一些自然神,如山神、水神等。
在彝族社区中,常常有祭祀活动和宗教仪式。
此外,佛教也在彝族地区有一定影响力,彝族人民会前往寺庙参拜和参与佛教活动。
七、彝族的风俗习惯彝族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如“走婚”、“摔跤”等。
彝族的婚姻制度中,男女双方可以自由选择配偶,婚后男方会迁入女方家庭居住。
彝族人民喜欢摔跤运动,摔跤场地通常在村庄的广场上,人们会围观比赛并为选手加油助威。
八、彝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于水西彝族文化的调研报告

关于水西彝族文化的调研报告第一篇:关于水西彝族文化的调研报告关于水西彝族文化的调研报告水西彝族在长达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实践中创作了优秀灿烂的文化,其中大方县为水西彝族政权的行政中心(慕俄格),保留了较为原始的彝族民俗风貌和彝汉文化交流互动的痕迹,故笔者通过对大方现存的彝文古籍、古物遗迹和民风习俗的采访调查,了解水西彝族文化的发展现状,并探寻水西彝族文化的发展简史及与汉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
一、背景概况彝族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水西则是独具民族特色彝族地方政权,从公元一世纪罗甸王国的建立到17世纪宣慰使的加封,水西在黔西北历史上存在了一千七百多年,水西彝族先民为黔西北高原的开发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了优秀灿烂的水西文化。
明朝水西在奢香夫人统治时期是水西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从明朝改土归流到清朝吴三桂对水西地区的控制,水西彝族文化在奢香夫人等人的积极引导下和汉文化交流互动、碰撞融合。
一方面,水西彝族文化逐渐脱离半封闭状态,与汉文化经很长时间碰撞融合,促进水西彝族文化的形成;另一方面,水西彝族文化独特的个性也受影响,尤其是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水西彝族文化正潜移默化的演变,逐渐趋同于当下各种文化,具有同质化倾向。
然而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不应被抛弃,在现今文化圈层中更不应摒弃水西彝族文化的个性和特质,当下国家也正倡导文化大繁荣和增强文化自信,当地政府对发展水西彝族文化高度重视。
基于此,本课题组才对古水西彝族聚居区进行调研,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水西彝族文化与汉文化的碰撞和交织进行思考和分析,大致掌握水西彝族近千年的发展历程并深究其与汉文化交融的过程和影响,当然先得了解水西彝族的生活习俗、文字服饰、民风饮食等方面的原貌,目的是保存并发展其文化精髓。
二、调研的基本情况1、对水西彝族基本民俗风貌的调查本组成员通过走访彝族聚居区,对当地彝族人进行咨询采访,基本掌握水西彝族的一些民俗风貌,具体情况如下:水西地区的物产资源,水西故地物产丰富,最著名的有水西马、大方漆器和水西彝族咂酒三样,号称“水西三绝”。
彝族文化调研报告范文

彝族文化调研报告范文一、引言彝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
彝族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语言、服饰、宗教、饮食等方面。
本文将对彝族文化进行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彝族的语言彝族拥有独特的语言,被划分为多个方言。
彝族的语言以表意文字为主,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彝族的语言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得到广泛使用,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年轻一代对彝族语言的掌握程度逐渐下降。
三、彝族的服饰彝族的服饰以色彩鲜艳、图案繁复为特点。
男性通常穿着长衫、马裤和长袜,女性则穿着彝族特色的长袍、长裙和带有锦缎的头巾。
彝族的服饰不仅展示了彝族人民的审美观念,也反映了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彝族的宗教信仰彝族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泛灵信仰。
彝族人民对自然界有着深厚的敬畏之情,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灵性。
彝族的宗教信仰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彝族人民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五、彝族的饮食文化彝族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以米饭、玉米和土豆为主食,搭配各种蔬菜、肉类和野味。
彝族人民喜欢辛辣的食物,尤其是辣椒。
彝族的饮食文化反映了彝族人民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
六、彝族的传统节日彝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牛王节、苗年等。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是彝族人民欢庆丰收和祈福的时刻,也是传承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彝族的传统节日以舞蹈、歌曲、竞技等形式展示,吸引了大量游客和观众。
七、彝族的艺术表现形式彝族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包括织锦、木雕、银饰、刺绣等。
彝族的艺术作品精美绝伦,展现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彝族的艺术作品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八、结论通过对彝族文化的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
彝族文化以其独特性和丰富性,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占据重要地位。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彝族文化,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和发展。
彝族调研报告

彝族调研报告彝族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彝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社会风俗。
本次调研的目的旨在了解彝族的历史背景、文化特点、社会发展情况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便更好地推动彝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调研结果1. 彝族的历史背景彝族是中国民族中历史悠久的族群之一,有着自己的独特文化传统。
据调研数据显示,彝族起源于远古时代,曾经建立过独立的国家和政权。
2. 彝族的文化特点彝族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包括舞蹈、音乐、绘画和建筑等方面。
彝族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苗年等,有着独特的仪式和庆祝活动。
彝族人民特别重视祖先的崇拜和家族的纠扯。
3. 彝族社会发展情况彝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人口素质较低,发展资源有限。
彝族人民主要靠农业为生,但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传统的农耕方式,农业产能低下,农民收入难以提高。
教育和卫生条件也相对落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彝族地区的发展。
此外,彝族的传统信仰和生活方式也存在一定的束缚,不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
4. 彝族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彝族地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教育和卫生问题。
经济发展方面,彝族地区需要开发和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推动农业现代化,培育新的产业。
教育和卫生方面,政府应加大投入,改善教学设施和医疗条件,提高彝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彝族地区还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
四、结论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彝族地区的支持和帮助,推动彝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彝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五、建议为了促进彝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我建议政府采取以下措施:1. 加大对彝族地区的投入,改善教育和卫生条件,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2. 支持彝族地区发展农业产业,推动农业现代化;3. 加强对彝族地区的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弘扬彝族文化传统;4. 建立健全的产业链,培育和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5. 加强对彝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持,提高人民素质和技术水平。
彝族新年调研报告

彝族新年调研报告彝族新年调研报告通过调研了解到,彝族新年是彝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是表达祝福、庆祝丰收和社交交流的重要时刻。
彝族新年的庆祝活动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舞龙、舞狮、跳火、打柴舞、打麻将等。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彝族新年庆祝活动的时间并非固定,一般在农历腊月二十三至二十九之间举行。
这段时间,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清洗房屋,准备过年所需的仪器、食品和礼品。
在除夕夜,人们会穿着传统彝族服装,准备丰盛的年夜饭,全家团聚享用这顿丰盛的饭菜,并且在饭后会向长辈拜年,互祝平安。
夜晚,一些冒险性格的年轻人会组成舞龙队伍,在街上表演舞龙,吸引到处游玩的人们。
在彝族新年期间,舞狮也是很受欢迎的表演项目。
舞狮队伍通常由5-6人组成,其中有两人负责扮演舞狮的角色,其他人负责扮演狮子精、驯狮师、乐师等角色。
他们表演的内容包括舞蹈、杂耍、来往人群中穿梭,给大家带来欢乐和祝福。
彝族新年期间,人们还喜欢跳火来庆祝。
他们会在一个开阔的场地,搭建起一个巨大的灶堆,然后点燃,跳过这堆火以象征驱除一年的不祥之气,迎接新一年的好运和健康。
火跳活动不仅是一种庆祝方式,也是一种对先人的怀念和敬意的表达。
另外,打柴舞也是彝族新年庆祝活动中的一大特色。
打柴舞是彝族人民的传统舞蹈,表达了对大地的感激和对神灵的膜拜。
在彝族新年期间,人们会组成打柴舞队伍,手持铁锨或斧子,边走边舞,边击打地面,呈现出独特的节奏和动感,非常壮观。
此外,打麻将是彝族人民在新年期间进行的一项传统娱乐活动。
大家在一起开展麻将比赛,互相交流、互相娱乐。
这不仅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还促进了友谊的发展。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深入了解了彝族新年的庆祝活动,了解了彝族人民对新年的热切期望和祝福。
这些传统活动不仅展示了彝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也提醒我们在现代生活中,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坚持传统价值观,传承民族精神。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彝族新年庆祝活动也在不断演变,更多的吸引了年轻人的参与,进一步推动了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彝族火把节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彝族火把节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火把节是彝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彝族人民都会举行盛大的火把节庆祝活动。
火把节起源于彝族远古时期对天神、地神和祖先的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民俗文化活动。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展示自己文化底蕴和传统风俗的重要场合,也是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具有很高的参与度和观赏性。
火把节的日程安排通常会有祭祀、宴席、社火、舞龙、放焰火等项目。
火把节不仅是彝族人民心中的重要节日,也吸引了许多外来人士前来观赏和参与,是一种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为了更深入了解彝族火把节的庆祝活动,并通过社会实践,我组织了一次火把节的调研活动。
通过对彝族火把节进行实地实践和深入了解,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彝族文化和风俗,并了解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现状,为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二、调研目的1. 了解彝族火把节的历史渊源、意义和庆祝活动。
2. 了解彝族人民对火把节的认识和传统习俗。
3. 了解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火把节的保护和传承情况。
4. 探究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状。
三、调研过程1. 调研地点选择根据我所在地和调研条件,我们选择了云南彝族地区——文山州进行实地调研。
文山州是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也是彝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在这里能更好地了解彝族传统文化和火把节的举办情况。
2. 调研对象选择我们选择了当地的彝族村落和文山火把节文化旅游区作为我们的调研对象。
通过与当地村民和工作人员的交流,了解当地彝族火把节的庆祝活动和民族习俗。
3. 调研手段(1)实地调研:我们先后走访了文山火把节文化旅游区以及当地的彝族村落,观摩了火把节庆祝活动,近距离地了解了火把节的庆祝方式和南靖人民对火把节的认识和态度。
(2)问卷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份针对火把节的问卷调查,针对火把节的意义、文化传承情况、当地政府和部门对火把节的重视程度等问题进行了调查。
4. 调研成果整理我们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相关文献调研,对调研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彝族民俗调研报告

彝族民俗调研报告彝族民俗调研报告一、选题背景彝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彝族民俗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彝族历史、民族心理特点和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窗口。
因此,本课题选择调研彝族民俗,旨在深入了解彝族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二、调研目的1. 了解彝族民俗的基本概况;2. 了解彝族民俗的发展现状;3. 分析彝族民俗保护与传承的问题与对策。
三、调研方法1. 实地调研:走访彝族聚居地,观察当地的民俗活动和仪式;2. 口头访谈:与彝族老人和当地居民进行深入交流,听取他们对彝族民俗的理解和看法;3. 数字化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广泛了解彝族民间习俗的特点和变化。
四、调研结果1. 彝族民俗的基本特点彝族的民俗文化以村寨、家族为核心,以耕作、畜牧为生活基础。
他们有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如彝历新年、剪纸节、火把节等。
彝族人民重视婚姻家庭的传统观念,例如“夫妻之间,和为贵”,并保留了许多独特的传统婚礼习俗。
2. 彝族民俗的现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些彝族民俗逐渐衰退。
许多年轻人转而追求现代化生活方式,不再重视传统文化和民俗的传承和保护。
此外,一些彝族地区的民俗活动受限于环境和城市化的压力,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和展示。
3. 彝族民俗的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彝族民俗文化,我们建议以下几点措施:(1)加强彝族民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彝族人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支持彝族地区的民俗博物馆和文化展览,展示和传承彝族的传统文化;(3)加强对彝族传统仪式和节日的保护,保持其原貌和习俗;(4)加强对彝族年轻一代的教育,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兴趣和热爱。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对彝族民俗的调研,我们发现彝族民俗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但也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困境。
我们应当重视彝族民俗的传统和传承,通过不断的宣传和教育,弘扬彝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彝族民俗,使之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族风俗习惯调查报告记录作者:日期:彝族风俗习惯调查报告计科系08级3班XX 摘要:在放寒假期间我参加了西川乡踏地坪村的二项调查活动,在调查期间让我真切感受到彝人的文明世界和欢乐的节日。
凉山彝族人民有两大传统节日,一个是“都宰”,即火把节;一个是“库史”即彝族年。
彝族年是凉山彝族人民的传统年节,正如汉族过春节,彝族有与众不同的婚礼习俗,毕摩文化和服饰。
我通过访问几位得高望重的老人,在调查期间我主要得到了一下的彝族风俗习惯。
关键字: 彝族火把节彝族过年彝族的婚礼习俗毕摩文化服饰1.火把节彝族的火把节一般要连续过三天。
第一天打牛杀猪宰羊准备丰盛食物,晚上耍火把游山绕地,这时青年们聚集一起玩火把,唱“都格啦”(即火把节到了,快来玩耍。
)的火把节歌。
第二天是节日的高潮,热闹而隆重,活动内容众多。
届时,举行传统的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
年轻女子则跳起欢乐的节日舞“都荷舞”。
第三天,继续过节,不过活动不如头两天热烈、隆重。
火把节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民俗活动令人目不暇接,充满着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娱体育活动妙趣横生、多姿多彩,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使整个节日似乎成了人人参加的大型彝族服装展示会,使节日充满了热烈、欢乐的气氛。
火把节的习俗,彝族各地区各支系过节的内容和形式可能因不同的习惯而不同。
有些地方还比较完整地保留着古老的习俗,有些地方则其内容和形式都有所演变发展。
例如:凉山彝族圣乍地区和所地地区过火把节时有些细节就不一样。
所地地区的妇女火把节时在野外过节的场所必须举行“都荷舞”,圣乍地区就没有这种边歌边走的活动形式。
凉山地区和云南、贵州地区差别就更大。
例如:云南双柏县者柯盲村彝族火把节习俗是,先由毕摩唱彝族先民迁徙词,唱完后由一草人(即身披草衣的人)高举象征男性生殖器的模型来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唱《哭母调》。
唱词内容包括母亲生儿育女的功德及对母亲的怀念等,全部《哭母调)要唱一整天,草人边唱边做性交、怀孕、生产的模拟动作,表演小孩向母亲要食物及得到食物后表示感谢的动作。
屋子外面,长老也唱《哭母调》,长老领唱,群众合唱,一边挥舞火把一边唱,唱一句,舞一下火把。
唱完《哭母调》就举行驱鬼仪式,将蒸熟的鬼头馒头丢给大家。
然后持火把上山,到半山腰烧一堆火,大家围着火跳舞,青年男女对唱山歌。
到达山顶,举行烧草人仪式,草人代表始祖,彝语叫“ 一博”,“一”意为天,“博”意为地。
毕摩说“一”代表“天父”,“博” 代表“地母”。
所以“一博”就是祖先。
烧草人的用意是“火化归天”,“火化返祖”,意即草人火化之后,便又重新回到祖先那里。
烧草人必须在太阳未落时烧,过去是烧真人,草衣未必就烧死,现在是假托,扮草人的人烧掉草衣,在草堆点燃前从草堆中钻出,人们看不出人已经跑掉,现在的烧草人实际只是一种象征行为。
烧掉草人之后,人们即从火堆上跳来跳去,表示驱邪。
彝族火把节中的“焚人”与丧葬习俗中的“火化”虽然焚烧的对象一个是活着的祖先,一个是死者的遗体,但其目的相同,都是“火化归祖”。
凉山彝谚说:“火把节是眼睛的节日,彝族年是嘴巴的节日。
” 所以,要了解凉山彝族年,不能不了解彝族的饮食文化,而彝族年的饮食文化又包含着彝族浓厚的传统宗教习俗、朴素的道德观念、待客礼仪和饮食禁忌。
2.彝族年凉山彝族过年都在秋收后的农历十月,按传统择吉日进行,时间不统一。
彝语称过年为“库石” ,是“新年”之意。
过年的饮食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并很有讲究。
杀过年猪彝族人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宰杀过年猪,一般不兴杀其他的牲畜。
而过年猪的选择是有讲究的,如不带任何残疾和缺陷,不用老母猪,不要尾巴短小,总之要形象完美无缺,没有其他异兆。
一个村寨宰杀过年猪在时间上要有一定的秩序,辈分高者先杀猪,辈分低者后杀猪。
杀年猪时,要先喝“杀猪酒”,每个参加杀年猪的壮汉都得喝上一口。
然后用烧红了的石块、金丝竹、清水同放一木瓢或木钵中,以纯洁的蒸气进行净化,以除去年猪身上的所有邪气,这表示对祖先神灵的诚心敬奉。
彝族喜欢用高山上的干蕨草烧肉,因为蕨草为吉物,也易燃而且味香。
用蕨草将年猪的毛烧尽并烤黄猪皮后,再用炭灰和水涂抹刮净,这样的猪肉没有水气,鲜嫩而味美。
烧肉敬祖灵这才算过年的开始。
首先,用年猪各部位有代表性的肉切成块,在火塘里烧烤,然后盛入木盘中,放上盐,插上竹签,中间放上一杯酒,由主人家的男人在内屋的灵台前和屋檐下念经敬奉祖先。
烧肉敬祖灵完毕后,先由男主人喝上第一口年酒、吃上第一口年肉,然后由家人一一品尝。
过年猪肉,除第一天晚饭食用部分外,以整体(内脏、眼脚除外)置于内屋灵台上祭祖,三天之内不能随便翻动。
祭祖过后,全家聚在一起开始吃年饭。
如果发现邻居没宰杀年猪,男主人就在祭祖之后给邻居送去砣砣肉,并致新年祝福。
彝族吃年饭,要体现富有、安乐、庄严,既要有规矩、庄重,又要活跃、愉快。
第二天过年的第二天便可以串门喝年酒,男人们相互邀约,成群结队,弹着月琴、唱着年歌,在这家喝,在那家闹,制造节日的欢乐气氛。
一直玩闹到酒足饭饱,甚至酩酊大醉。
整个山寨沉浸在新年节日的喜庆中。
第三天过年第三天五更公鸡尚未开叫前,各家都早早起床举行送祖灵仪式,彝语叫“阿普波支” 。
这种仪式,必须在黎明的万簌俱静之时,表示对祖先神灵的尊重和祈求子孙后代的安康和睦。
送祖灵,要做三块苦荞麦饼,在铁锅中烙烧。
然后在灵台上取下猪舌、猪喉管、部分带骨肉砍成块水煮。
待熟后,由男主人一手端肉一手端荞饼,插上一至三支马勺,面对灵台念经为祖先神灵送行。
念完辞行祝辞后,由全家人共同食用。
送年祭祖是彝族年最后一次年饭。
白天,女人和小孩们还集中在村外的路口或山坡草坝举行“玩年猪尾巴”活动。
拜年过年三天以后,便开始了拜年活动。
彝族人最讲究拜年,是孝敬长辈的集中体现。
拜年,是彝族人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交流感情的需要,是尊老爱幼的传统礼俗。
喝了拜年酒,吃了拜年肉,视为一种福气、一种礼遇、一种享受。
来拜年的人越多,主人越高兴、越体面,人丁兴旺,幸福绵长。
3.彝族毕摩文化毕摩文化包含,人类社会学、语言文学、天文地理、历史、生物、哲学、宗教、科技、伦理、医学、民间文学、音乐舞蹈艺术、民间工艺、民风民俗等。
毕摩文化,是以仪式和经书为载体,以万物崇拜和鬼神信仰的祭祀活动为主要形式,创造和传承彝族文化遗产,丰富彝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和宗教文化。
毕摩文化,区别于一般的口传文化和文字文化,既有口传的形式和内容,也有文字的传承,其经文是别具一格的彝民族的百科全书。
毕摩,是彝族传统文化大师,造文字,传承传统文化,记载历史,编造文字典籍,主持宗教,祭奠,各种礼仪仪式,预测未来祸福吉凶,测算天文地理,驱逐鬼神,驱除病痛,医治各种疾病。
所以,在凉山彝族人民的心目中,毕摩是神圣的,毕摩受到普遍的尊重。
凉山彝族的毕摩是世袭制,有血统,祖传,而且传男不传女,有严格的父子连名制。
凉山现在祖传的毕摩有上万人,但毕摩最多的是美姑县,美姑县是毕摩之乡。
毕摩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性,精深的文化性,知识的渊博性,宗教的神秘性,广泛的群众性。
毕摩做法事,祭祖,超度神灵,插神枝念经,可以通宵达旦三天三夜,最长的可达七天七夜。
毕摩精彩的法力表演,能使死鸡魔术般的按照毕摩的旨意走路,能在烧红的钢铁上边踩、舔、摸,能用手在滚烫的油锅里随意捞取东西,能让你失去理智无休止的跳神⋯⋯这些表演,让人心跳不已,眼花缭乱,这既不是迷信,也不是法术,这就是神秘的毕摩文化。
毕摩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是彝族文化的宝库,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资源。
4.彝族服饰文化凉山彝族的服饰,是世界上最多资多彩,最美丽,最精致的服饰之一。
凉山彝族服饰品种多样化,款式多样化,色彩多层次。
是因为彝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地域复杂,地方特色各异。
凉山彝族男女通用的是“佳史”和“瓦拉”现在人称“批毡”和“擦尔瓦”像西方的披风,没有衣袖,防风防寒,可批可盖,男女适用。
凉山彝族妇女的服饰最复杂,不同的服饰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穿着色彩艳丽,款式多样,胸前挂有口弦,穿金带银的,一定是未婚姑娘,穿着一般,衣服裙子的颜色都比较的淡雅的女人,一定是结婚了的女人。
凉山彝族青年男女服装颜色普遍都讲究鲜艳,颜色对比强烈,红黑黄蓝相互对应,形成鲜明的对比,特别是女性的服装颜色多,花纹多。
服装的花纹花边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
一个姑娘的一套服饰,如果精心设计,精心打造,精心镶嵌,精心缝制,一套服饰的价值都在10000 元以上5.彝族婚礼习俗在民主改革之前,凉山彝族内实行着严格的婚姻制度。
不能与异族通婚;不同等级之间不能通婚;同一家支内部不能通婚;姨表兄弟姐妹间不能结婚,而姑舅表兄弟姐妹间却优先婚配权利。
如有违背,轻则遭人终身唾骂,无脸见人,重则被处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些限制已有所放松,但大多数仍被沿袭下来。
彝族男女一般较早便订下了婚事,通常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当然也要双方互相喜欢。
如今,大多数人都是自由恋爱了,但是必须经得父母同意方能结婚。
若双方有意,而且门当户对,符合条件,一方父亲便会委托媒人前去说合。
双方家长达成一致之后,便杀一小猪,取其胆和脾脏占卜吉凶。
若猪胆大且黄,脾脏直而且肥,则认为吉详,两人相配,可以缔结婚约;反之则不成。
有些人家还要看双方生肖是否相合。
婚事定下之后,由任一家请毕摩合算生克,如无生克,即派媒人往返于两家,商议聘金。
议妥后,男方选一吉日,由九个人("九" 与彝语的"牢固"同音,表示希望婚姻天长地久)前往下聘,喝订亲酒。
在男方客人到来之前,女方的姑娘们早已作好了准备。
她们把大小容器都盛满清水,并隐藏于客人必经路上。
等客人一到,大家立即一拥而上,朝客人们泼水,给他们来个措手不及。
准新郎是重点被泼对象,往往被泼得连内衣裤都湿了。
却还不能有异议,一直陪着笑脸。
有的客人比较狡猾,他们反客为主,把水倒掉,或者干脆反泼在姑娘们身上。
此时,客人们狼狈逃窜,姑娘们紧追不舍,尖叫和欢呼声四起,好不热闹。
姑娘们在泼水的同时,还会用涂满锅烟灰的手,冷不防给客人抹个大花脸,弄得客人哭笑不得,样子滑稽之极,引得姑娘们笑弯了腰。
等大家都玩累了,也笑够了,便围坐在火塘四周,开始饮酒聊天。
主要由媒人发言,描述准新娘如何贤良淑德,勤劳善良;准新郎又如何一表人才,聪明能干,能担负起作丈夫的责任等等。
等大家寒暄一阵之后,由男方一晚辈将聘金献给女方父母,聘金尾数必须为九(意义同上)。
女方用一高脚木盘接钱,并回赠一定数量钱财,让客人平分。
订亲时,双方均需要各宰杀三只以上牲畜,而且女方要比男方多一头牲畜,否则失风俗礼。
牲畜的头、蹄和皮都送给媒人,以示感谢。
喝完订亲酒,即表示正式订婚。
有句彝谚说:事事可作戏,只有婚事不能作戏。
一旦订婚,双方均不能无故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