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知识点
毛邓重点知识点

毛邓重点知识点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涵、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
○1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又要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加以马克思主义的提炼和升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的科学理论体系。
理论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科学发展观的依据、涵、意义依据:我国社会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
涵:○1第一要义是发展。
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要求我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体地位,走共同富裕道路。
毛邓复习考试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1.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第一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精神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4.当地十一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5.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过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化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继续推进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6.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7.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谁注意道路作出了明确界定,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8.中国特色这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斩落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毛邓重点知识点

毛邓重点知识点毛邓重点知识点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相结合。
○1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很好地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又要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加以马克思主义的提炼和升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科学发展观的依据、内涵、意义依据:我国社会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
内涵:○1第一要义是发展。
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毛邓三知识点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和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1)提出: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P2(2-5)(2)客观必然性:①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②实践:解决中国实践问题的需要P3(3-1,4-1)(3)科学内涵:①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②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理论③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P4(3-1,4-1)P5(2-1)(4)进程和意义①毛泽东思想的创立②邓小平思想的创立进程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④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体系 P10(2-1)和谐社会等战略思想的提出特点:P6(5-1)P7(1-7,1-8)①实践: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意义②思想:提供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③理论: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P7(4-1)P8(2-1,3-1)2、毛泽东思想(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为什么?)①时代背景形成②社会基础③理论基础和文化来源④实践基础①萌芽时期—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P11(5-2)发展②初步形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工农武装割据P11(6-1)③成熟—遵义会议后到抗日战争时期(1945年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P12(2-1)④继续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 P12(3-1)(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是什么?)①新民主义革命理论: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内容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P12(8-4)②、③、④、⑤、⑥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怎么样?) P14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意义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③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3、邓小平理论(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形成①提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82年党的十二大②构建轮廓:党的十二大-----1987年党的十三大发展③形成体系:党的十三大-----1992年党的十四大④丰富内容:党的十四大----1997年党的十五大⑤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五大 P17(3-1)(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内容:……改革开放、一国两制……(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P18-1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意义指导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写入党章: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 P22(2-9)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内容②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P23(4-1,5-1,6-1)(3)“三个代表”的相互关系 P24(1)①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4)意义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P24(4-1,5-1)P25(2-1)5、科学发展观(1)写入党章:2007年党的十七大 P27(2-20)第一要义是发展(2)内涵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P28-29(3)意义 P29-30一、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二、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贯彻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四、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P30-31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①土地革命……第一次使用“思想路线”这一概念 P32(7-1)②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标志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初步形成 P32(7-7)形成③1935年,遵义会议,实事求是开始指导全党 P33(2-3)④1937年,《实践论》《矛盾论》等,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 P33(2-5)⑤1945年七大,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得到确立 P33(3-7)① 1978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P34(3-1)重新确立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P34(3-4)③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P35(1-1)①“实事求是”的重要地位邓对党的思想路线②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的丰富和发展③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①一切从实际出发(1)内容:②理论联系实际③实事求是④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P36(4-5)①关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②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础(2)意义③探索……规律的思想武器④党永葆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P40(5-1)3、坚定不移地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1)怎样进一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P43(2-1,3-1)①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基础②理论创新必须同实际紧密结合,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怎样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①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始终不渝,②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四个坚定不移③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④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⑤必须坚定不移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毛邓三概论自学考试必备知识点

毛概知识点整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
P12、出现:经过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
其标志是:刘少奇代表党中央在党的七大上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了进一步阐述。
P2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内涵: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P64、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越,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P75、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P136、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P15:毛泽东思想不是在个别的方面,而是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
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
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
这些理论观点经过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已被证明是颠扑不灭的科学真理。
主要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除了这些,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
毛邓三重点整理

1 社会改造的历史经验是什么?1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与社会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
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
2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 用和平的方法进行改造。
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3 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十三大提出: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确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富强是经济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民主是政治领域的目标和要求,文明是思想文化领域的目标和要求,和谐是社会领域的目标和要求。
2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这是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要求。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3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4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才有了根本保证,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有了希望。
5 毛泽东所论述的关于社会主义两类社会矛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毛泽东在 1957 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概括为三点( 1)学说指出社会主义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是对抗的;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工人阶级矛盾和民族资产阶级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毛邓三要点(必备)

毛邓三复习资料选择,判断1.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3.邓小平理论:和平与发展(历史条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现实依据),总。
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
4.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含: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市场经济5.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做的新的理论概括,是从我们长期以来没有完全该、搞清楚社会主义的问题。
6.贯彻“三个代表”主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8.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的方法是统筹兼顾。
9.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0.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根据和目的。
11.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12.理论创新是先导。
1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4.新民主革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革命对象);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动力);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革命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前途)。
15.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社会性质);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发展程度)。
毛邓考点含95%考点

3.改革的基本理论(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其内容是:(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矛盾,特点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3)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不许要采取阶级斗争的方式,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对两组矛盾中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4)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单选)4.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其内容有:(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基础;(3)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分别掌握)(4)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为什么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1.邓小平把改革称为革命,是就其解放射干难产里的作用而言的。
革命是消除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而改革起着同样的作用,所以也是生产力。
2.把改革称为革命,是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刮宫年度和深度而言的,改革要从根本上改变旧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它体制。
3.把改革称为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而言的,第一次革命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第二次革命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全面深刻的变革。
4.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所以必须强调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二)标准:判断改革开放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成败)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1.含义: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2010第一学期“毛中特”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形成过程(了解)、科学内涵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形成的历史过程(了解)
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重要意义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主要内容及辩证关系、重要意义
5、近代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6、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基本纲领、革命道路的内容
7、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过程(了解)、改造完成的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意义
8、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科学内涵;发展才是硬道理
9、十七大“两个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及其长期性
1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及其内在关系;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
1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12、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对外开放的格局
13、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条件和弊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及其根据;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主体地位的体现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体现;多种分配方式类型
1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体现在哪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17、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国特色;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和享有的权利
18、依法治国的内涵、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民主、自由、人权的内涵及关系
1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基本方针;“四有”的内在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及其彼此关系;
2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基本原则、实践意义
21、台湾问题的实质以及我国在两岸统一问题上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方针的形成(了解)、该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22、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邓小平时代主题判断的依据;
2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了解);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24、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四个尊重”的关系;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及其内在关系;
25、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
26、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及宗旨;两个先锋队;怎样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