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名新诗散文化语言追求探析

合集下载

论废名的新诗观及其得失

论废名的新诗观及其得失

论废名的新诗观及其得失一、散文的内容在废名的诗学观中,“散文的内容”与“诗的文字”主要是针对旧诗而言的。

他认为,“旧诗的内容是散文的,而其文字则是诗的文字。

”[1]那么什么是“散文的内容”?他认为旧诗是情生文文生情的。

也即是说,旧诗的内容驳杂、不系统,常常塞进一些与表现主题无太大关系的事情来凑字数或者协调韵律。

针对这一点,废名先生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这未必是作诗人当下的感兴,或者是前几天的事情今夜酝酿起来了,最重要的是它还有上文,还要有下文。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也是如此。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都是如此。

”[2]二、诗的文字废名在《已往的诗文学与新诗》这篇文章中,批判了胡适的新诗观,认为“他所举的例子之中,有‘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芹泥垂燕嘴,蕊粉上蜂须’,‘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这些都是我上回所说的旧诗在诗的文字之下变戏法。

”[3]又说“据我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或者倒是诗玩意儿,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样是旧诗耍惯的把戏。

”[4]根据上述观点,我们可以推断在他眼中“诗的文字”的具体内涵为:一、旧诗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因而为了合符平仄、对偶、押韵,不可避免地出现词序变换、抛弃更能表现意味却不符合韵律的文字而选取虽表现力不强却符合韵律的文字、为了对偶而附加与主题无关的文字等情况;二、旧诗的文法逻辑性不强,没有严格的语法,因此可以没有主语,可以词序颠倒,可以多个名词叠加,可以词性任意变换等等。

三、汉语本身是一种诗的文字,即是说,汉语形象性强、隐喻性强、象征性强、语法不严格。

三、诗的内容“诗的内容”和“散文的文字”主要是针对新诗而言的。

在《已往的诗文学与新诗》这篇文章中,废名说:“温庭筠的词不能说是情生文文生情的,他是整个的想象,大凡自由的表现,正是表现着一个完全的东西”;又说“不过在谈温词的时候,这一点总要请大家注意,即是作者是幻想,他是画他的幻想,并不是抒情”;又说“李商隐的诗,都是借典故驰骋他的幻想”。

《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新诗)

《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新诗)
○2个性风格
矛盾的张力。《春光》自然的和谐与社会的不和谐。《心跳》生活的宁静与心灵的不平静。《你莫怨我》言辞的洒脱与情感的偏执。
沉郁的风格。《发现》郁结已久的火山爆发式的灼人的美。
3、徐志摩
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个性/才华/追求的统一,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
徐志摩式意象。《雪花的快乐》《黄鹂》《为要寻找一个明星》《落叶小唱》
内在诗思与外在形式的和谐。艺术上相对完美,庄严、单纯与从容。
(二)中国新诗派
1、形成
北方诗人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
阵地《大公报·文》《文学杂志》《益世报·文》《文艺复兴》《文汇报·笔会副》
二、从校园诗人群到“中国新诗派”
(一)校园诗人群
1、从生命的“沉潜”到艺术的“沉潜”
“知性的提升与融合”和“文本实验”的自觉逼视现实的“沉思的诗”。
2、冯至《十四行诗集》
生命体验自觉上升到哲学的层次。西方思潮的影响和东方哲学的底蕴。
《甚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站立在高高的山巅》《深夜又是深山》
将自然流动的美凝定为有法度的美。一系列“流动”与“凝定”的意象。
抒情因素减弱、叙事因素加强的趋势。直书胸臆的抒情和叙事诗的发展。
使诗成为“群众的听觉艺术”的努力。创造诗歌新形式的试验。
○4得失
扩大了表现领域,美学风格的拓展。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色彩和刚健壮阔美。
忽视诗歌本身的艺术特质和创作个性。题材单一化,诗人主观世界和艺术个性的消失,成为“意识形态的传声筒”。
3、臧克家
诗的散文化坚持“纯诗”观念。废名《谈新诗》:内容是诗的,形式是散文的。
戴望舒《望舒诗论》:不借重音乐而借重“诗情”生发的韵律。
3、戴望舒:象征派形式与古典派内容的结合与传统诗歌主流的深刻联系。

中国散文化小说三家_废名_沈从文_汪曾祺的风格传承_户琳

中国散文化小说三家_废名_沈从文_汪曾祺的风格传承_户琳

70二○一二年第八期华章M a g n i f i c e n t W r i t i n g 户琳,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中国散文化小说三家—废名、沈从文、汪曾祺的风格传承户琳(陕西职业技术学院,陕西西安710100)[摘要]废名、沈从文、汪曾祺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散文化小说三家。

废名小说哲学意味浓厚,沈从文以一颗“执拗”的“乡下人”的心表示着对乡土的亲和,对都市的逃离。

汪曾祺则是跨越时代的富于灵性的作家。

本文将从三位作家风格上的相似性,简述三者之间的传承关系。

[关键词]散文化小说;废名;沈从文;汪曾祺;传承中国现当代文坛有三位作家因为风格相似,体裁独特,被大家广为流传。

他们分别是禅意的废名、静穆的沈从文,以及婉约的汪曾祺。

三人的写作风格极为相似,具有散文化特征,并有一定的师承关系。

因此被大家称之为散文化小说三大家。

1、废名小说的散文化特色1.1实话文体的精练、浓缩、高度概括的特色。

这得益于他古典诗词的影响。

如《桥》中的文字:“一匹白马,好天气,仰天打滚,草色青青。

”这一语言特点,简单精炼、高度浓缩。

充满了跳跃,留下了诸多空白供读者想象。

废名曾经说过:“我写小说,乃很像古代陶潜、李商隐写诗,”“就表现手法说,我分明地受了中国诗词的影响,我写小说同唐人写绝句一样。

”正因如此,废名小说才体现出精炼、浓缩、高度概括的特色。

1.2追求意境的营造。

废名小说散文化的另一个突出特色是十分追求意境的营造。

如《桥》里有这样一段文字:“实在他自己也不知道站在那里看什么。

过去的灵魂愈渺茫,当前的两幅后影也随着带远了,很像一个梦境。

颜色还是桥上的颜色。

细竹一回头,非常惊异于这一面了,‘桥下水流呜咽’,仿佛立刻听见水响,望他而一笑。

从此这桥就以中间为彼岸,细竹在那里站住了,永瞻风采,一空倚傍。

”在废名笔下,本是普通的生活情景却化作了空灵的意境,有一种耐人寻味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彼岸的感觉,寓含有出世般的空幻。

新诗旧诗之辨与废名的新诗观念

新诗旧诗之辨与废名的新诗观念
1 945 年 5 月,废名的诗文选 本《招 隐 集》由 湖 北 大 楚 报 社 印 刷 发 行 ,作 为 南 北 丛 书 之 一 出 版 。 《招 隐 集》收废名 新 诗 1 5 首、诗 论 3 篇 和 散 文 随 笔 5 篇。 其中 3 篇诗论是《新 诗 问 答》、《新 诗 应 该 是 自 由 诗》 和《已往的诗文学与 新 诗》,这 3 篇 文 章 集 中 体 现 了 废名的新诗观念,也 是 废 名 开 展 新 诗 批 评 的 理 论 支 点 。 而 《新 诗 问 答 》是 废 名 《谈 新 诗 》出 版 前 唯 一 公 开 发表的诗论,发表在 1 934 年 1 1 月 5 日 《人 间 世》的 第 5 期,说明废名在 北 大 课 堂 系 统 讲 授 新 诗 之 前 已 有 自 己 的 观 察 和 思 考 ,废 名 的 新 诗 观 念 已 在 《新 诗 问 答 》中 初 露 端 倪 ,其 后 的 《新 诗 应 该 是 自 由 诗 》、《已 往 的 诗 文 学 与 新 诗 》是 《新 诗 问 答 》一 文 的 延 伸 与 深 入 。 细读这 3 篇文章,我们会发现一些频率很高的词,比 如“诗的感觉”、“诗 的 内 容”、“新 诗”、“旧 诗”、“散 文 的文字”、“自由”、“表 现”、“写”等,这 些 词 语 构 成 了 废名新诗观念的关键词。把这些关键词串联起来, 我们可以窥见废名新诗观念的来龙去脉及其诗学价 值 ,而 废 名 分 析 诗 人 的 作 品 ,都 是 他 的 新 诗 观 念 的 阐 述 。 “我 对 于 新 诗 能 够 有 我 的 一 点 意 见 ,可 以 说 是 从 旧诗看来的。我所 谓 旧 诗,乃 指 着 中 国 文 学 史 上 整 个的诗的文 学 而 说。”[1]227 从 这 里 可 以 看 出,废 名 讨 论新诗是以旧 诗 为 参 照 的———什 么 是 新 诗,新 诗 与 旧诗的分辨何在,不 但 是 他 作 为 “传 道 授 业 解 惑”的 教师面对学生要回 答 的 问 题,而 且 这 个 问 题 在 他 看 来 有 重 要 理 论 意 义 ,“如 果 这 个 问 题 与 我 们 今 日 的 新 诗 风 马 牛 不 相 及 ,我 们 也 就 可 以 不 谈 ,据 我 看 这 个 问 题又很关乎新诗 的 前 程。”[1]30 由 此 可 见,从 “辨 明 新 诗与旧诗 的 性 质 ”[1]29 入 手,探 讨 “新 诗 的 前 程 ”,是 废 名 《谈 新 诗 》的 问 题 和 方 法 。

新诗_呼唤自由的精神_对废名_新诗应该是自由诗_的几点思考

新诗_呼唤自由的精神_对废名_新诗应该是自由诗_的几点思考

一、话题的提起2008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署名废名、朱英诞著的《新诗讲稿》(陈均编订)。

此前废名的新诗讲稿流行最广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谈新诗》(署名冯文炳)。

我注意到北京大学出版社《新诗讲稿》与人民文学出版社《谈新诗》的不同,除去前者编进了朱英诞1940—1941年在北大的新诗讲稿外,就废名的北大讲稿部分而言,明显变化在于文章次序的调整。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谈新诗》,把《新诗应该是自由诗》放在第三篇,前面还有《尝试集》和《一颗星儿》两篇,后附《新诗回答》。

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新诗讲稿》则以《新诗问答》为第一篇,《新诗应该是自由诗》为第二篇。

这一顺序的调整依据的是朱英诞所藏讲稿。

朱英诞之所以做这样的调整,在于他认为《新诗应该是自由诗》一文与《新诗问答》一样,是废名有关新诗观念的集中阐述,具有统率全书的作用,所以才把它放在前面。

借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新诗讲稿》之机,我又重读了废名的《新诗应该是自由诗》,联想到新诗诞生九十余年的风风雨雨,很有些想法,现在写出来,就正于读者。

为朱英诞所看重的《新诗应该是自由诗》是废名1936至1937年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所写。

此吴思敬———对废名“新诗应该是自由诗”的几点思考重提七十年前废名“新诗应该是自由诗”的判断,意在阐明自由诗最能体现新诗自由的精神,最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

而新诗诞生九十余年的实践表明,现代格律诗之所以未能与自由诗相抗衡,是由于与传统格律诗相比,其公用性与稳定性的缺失。

当下的诗坛,自由诗尽管占据着主流位置,但也为各种现代格律诗的实验,提供了最为广大的舞台。

不过,解决当下新诗存在的问题,还是应该从诗性内容入手,希冀设计出若干种新诗格律来克服新诗的弊端是不现实的。

新诗:呼唤自由的精神35文艺研究2010年第3期时距新诗的诞生已有二十年。

在废名看来,这二十年新诗固然成长了,但是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他曾这样描述他的感受:“我那时对于新诗很有兴趣,我总朦胧的感觉着新诗前面的光明,然而朝着诗坛一望,左顾不是,右顾也不是。

废名新诗思想初探

废名新诗思想初探

废名新诗思想初探作者:刘文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17期摘要:废名作为京派作家,长期处于被“遗忘”状态,通过梳理废名新诗思想,可以看到废名早期对于文学有独特的见解,意义深远。

关键词:废名;文艺思想;文学如梦;新诗思想[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 -17-061-01废名作为“语丝社”成员和京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他师从周作人先生,并对后来沈从文、汪曾祺的文学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但是,废名却长期处于被忽略、被遗忘的“寂寞”状态,随着近些年学界对于“现代性”问题的探究,废名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使人惊异于其独到的文学见解和对社会发展的认知。

废名思想的博大之处还在于,其不仅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还学习了西方的文艺思想,这也是京派文人的特征之一:大多具有汇通中西的文化素养。

他受莎士比亚,厨川白村和哈代等人的影响,对废名文艺思想渊源的梳理,我们看到了其广博的知识素养,并形成了其自身的知识体系,正如现代评论家刘西谓的评论:“有的是比他通俗的、伟大的、生动的、新颖而且时髦的,然而很少一位像他更是自己的。

”正是这样一种知识体系使得废名能够走上一条与当时的文坛和社会背景迥异的“隐士”“苦思”的道路,也长期得不到重视。

杨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对废名这样评价:“废名以简朴的翠竹制作成一支牧笛横吹出我国中部农村远离尘嚣的田园牧歌。

”冯健男曾经这样评价叔叔废名,“废名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在于他的小说创作;而就其本质来说,他是诗人,就其表现来说,他是散文家。

”废名对于新诗也有着与众不同的见解,本文以废名新诗理论为例,作为其早期文艺思想的实践,分析其对新诗独特的看法。

废名对于新诗的理论体现在其在北京大学开设“现代文艺”课时,编写的新诗讲义,分专章介绍了胡适、沈尹默、鲁迅、康白情、郭沫若、冰心及自己的诗歌,主要从新诗的内容、形式、语言、情感等几方而阐释了自己的新诗理念。

在传统中诠释现代——废名诗歌理想探讨

在传统中诠释现代——废名诗歌理想探讨

在 现代 文学 史 上废 名 是 一 位 特立 独 行 的作 家 , 他 的创 作具 有探 索性 、 前卫 性 , 更 重要 的是 极具个 人 色 彩 。刘西 渭在 上 个世 纪 3 0年 代 曾经 对 他有 一 个 评价 : “ 在 现 存 的 中 国文 艺 作 家里 面 … …有 的是 比 他 通俗 的 、 生动 的 、 伟大的, 新颖 而 时髦 的 , 然 而很少 有 一 位像 他 更 是 他 自己 的 … …他 真 正 在 创 造 。 ” … 废 名 确实是 一 位富有 创造 性 的作家 。大 家对废 名 的
摘 要: 废 名的诗歌创 作与诗歌 主张在 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有 着不 可忽视的作 用, 他 以 自己的诗歌 实践丰富
了中国新诗创作 的成 果, 他的新诗理论对 当时 中国新诗也起 着积极的建构 作用 , 对 当时 中国新诗 走 向规 范化 道路起
到 了 重要 作 用 。
关键词 : 废名 ; 新诗 ; 传统 ; 现代 中图分 类号 : I 2 0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8— 3 7 1 5 ( 2 0 1 3 ) 0 2— 0 0 6 2— 0 4
小说创作成就早就给予了肯定 , 然而对于他的诗歌 艺术历来莫衷一是 , 人们谈论最多 的是其诗歌的晦
涩难懂 。其 实 , 废 名 的诗 歌创 作 与 诗 歌 主 张在 中 国
现代诗歌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 他 以 自己 的诗歌实践丰富了中国新诗创作的成果 , 他的新诗 理论对当时的中国新诗也起着积极 的建构作用 , 对 当时中国新诗走向规范化的道路起到了重要作用。
发现 , 所谓“ 内容是诗 的” , 指诗人写诗是有所触发
的, 指 因外 物刺 激而产 生 的一时 的情 绪波 动 , 一 时 的 感受 , 强调 诗 的感 觉 , 如《 谈 新诗 》 中“ 先 前 我所 引 的 李商 隐 的 ‘ 我是梦 中传 彩笔 , 欲 书花 叶 寄朝 云 ’ 确 不 是散文 的意义而 是诗 的 , 但 这 样 的诗 的 内容 用 在 旧

初中语文 文学讨论(美文荐读)废名小说艺术随想

初中语文 文学讨论(美文荐读)废名小说艺术随想

废名小说艺术随想只爱读故事的人,读不了废名的小说,因为废名的小说里少有扑朔迷离的故事。

读惯了一般新文学作品的人,可能也读不惯废名的小说,因为废名小说有时连人物也是隐隐约约的。

一目十行的急性子读者,更读不了废名的小说,因为废名小说必须静下心来仔细品味。

这样说,丝毫没有故弄玄虚的成分,实在只是我亲历的一种经验。

记得十五六岁时,曾有机会接触废名的部分小说,那时只觉得一个“涩”字,难以下咽。

十年以后,钻研中国现代文学成了自己的专业工作,只得硬着头皮去读,感受开始不一样了,觉得废名作品确有其独特的韵味,经得起咀嚼。

正像江南人称为“青果”的橄榄,初入口不免苦涩,慢慢渐有一股清香从舌端升起,仿佛甘美无比,久而久之竟连它的硬核也舍不得吐掉。

这才体会到《儒林外史》所写周进评阅范进试卷,读第三篇始觉出味道,恐怕不只具有讽刺的意义,也可能还是某种实情。

废名小说其实是供人鉴赏的小品和诗。

他写生活的欢乐和苦涩,静温和忧郁,寂寞和无奈,……咀嚼并表现着身边的悲欢,间或发出声声叹息。

作者未必具有反礼教的意图,真正看重的乃是诗情和意趣。

借日常琐事来展现生活情趣,这种趋势在废名小说创作中似乎一开始就存在。

作于1923年的《柚子》、《半年》、《阿妹》等篇,就可以做为这方面的代表。

《柚子》通过童年一系列日常琐事,刻划了表妹柚子的鲜明形象。

“我”糖罐子空了就偷吃柚子的糖,“柚子也很明白我的把戏,但她并不作声。

”温厚可爱的性格跃然纸上。

《半年》写“我”在城南鸡鸣寺养病读书的数月经历。

与女孩子们拣蘑菇,与新婚妻子芹之间的相互逗乐,成为“我”生活中的极大趣事。

“可恼的芹,灯燃着了,还故意到母亲里支吾一会;母亲很好,催促着,‘问他要东西不。

’”婚姻的幸福以及享受新婚之乐的急切心情,洋溢在字里行间。

这里也有贾宝玉式爱和女孩子厮混的习性,却并没有“婚非所爱”的尴尬情境。

废名早年的小说,艺术上已显示出多暗示、重含蓄、好跳跃的特点(如《火神庙的和尚》),但这种特点真正能很好发挥,运用自如,要到1927年前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象。
感受 , 传达 出类似非正常视角观察到的荒原景象 : “ 木匠 的棺材花轿 的杠夫 路 人交谈着三天 前死去 了认 识的人/ 是 很可能的万 一着火 了呢 / 不记 得号 码 巡警手下 的汽车 诗人茫然 的纳闷/ 空中的飞机说 是日本人 的/ 万 一扔下 炸 弹呢/ 人类的理智街 上都很安 心/ 木匠 的棺 材花轿的杠 夫路人交谈 着三 天前死去 了认识 的人/ 马车在走年龄尚青 蓬头 泪面岂说 着死人 的亲人 。’ 在 个事理 与现 象处处相悖 的愚蠢 的宇宙 , 似乎 只有连 续不断的动作才具有
高 山流 水 / 有 身 外 之海 ” , 这一句诗谓语若 、 有 之 前 均 省 略 了主 语 , 若 之 前 的
主语应该 是灯 与我, 有之 前的主语也省略 了, 按照语义理 解应该是这种灯 我相照的惺惺相惜让我有仿佛有身外大 海般 的 自由辽阔 。从而 , 造成 一种 朦胧恍倘 、 若 即若离、 左右跳荡的审美感受, 与整首诗歌凄清迷 离的意境相
科 学 研 究
废名新诗散 文化 语言追求探析
田 霖
(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 学院 ,内蒙古 包头 0 1 4 0 3 5 )
科 学与 财 富

要: 诗 人 废 名 在 散 文化 语 言 的诗 歌表 达 上 , 秉 承 诗 的 内容 , 散 文 的 文 字 的 理 论 。 体 现在 诗歌 创 作 中省 略 、 交叠 、 离散 、 叠词的语言应用 。

废名诗歌散文化语言理论 早在 二十 世纪三十年代 。 废名就提 出“ 诗的 内容 , 散 文的文字 ” 他认


2 、 交 叠

为, “ 旧诗 的内容是散文 的, 其诗的价值正是因为它是散文 的。新诗 的内容
则要是诗的, 若 同 旧诗 一 样 是 散 文 的 内容 , 徒 徒 用 白话 来 写 , 名 之 日新 诗 ,
交叠是古典诗歌另外一个重要的语义联系方式, 如“ 悬萝弱筱垂清 浅, 宿 雨朝敏和翠微 ” , 悬萝弱筱与宿雨朝暾分别形成 了两组交叠语 象, 交叠是 使物 象集 中呈现 的方式 ,在这些密集的语象背后往往是诗人 强烈的情感 。 在 废 名 的诗 中这 种 语 象 交 叠 的 句 子 十 分 常 见 , 如“ 星 之 空是 乌 林 / 是花 , 是 鱼/ 是 天生 的梦 思想是一个美 人/ 是家/ 是 日/ 是月/ 是灯/ 是炉 火” ,又如 “ 我 想写一首 诗/ 犹如 日, 犹如月/ 犹如午 阴/ 犹如无边落 木萧萧 下” 当废名 运 用英语句型结构时 , 抽 空 了是字句 的判断说 明作用 , 他将缺 乏逻 辑联系 甚或具有 矛盾对 立秩序 的宾语 ( 或 主语) 赋予给主语( 或宾语) , 造成不 同性质 不同质地语象的交叠, 极大地拓展 了诗歌 的表现力。这种“ 伪语法 ” ( 叶维廉 语) 是在貌似符合 语法规则 的情况 下进行的诗语创 作 , 它 为现代 诗歌带来 了多层复义的内涵和奇 妙的陌生化效果 3 、 离散 古典诗歌语 义块 与语义块之 间的联系方式之 一是语义 离散, 如“ 绿垂 风折算 , 红淀雨肥梅 ’ , 就是典型的例子 , 它将 绿算、 红梅拆开 , 将颜色提 到诗 句 的开头 , 将第一性的审美感受置前, 说明古代诗 ‘ 取 象” 的思维方式 。 废 名 在 E 平街上多处打乱句子的正常顺序, 一 是 为 了强 调 他 前 置 的 部分 , 二 是 为 了烘 托 在 黑 白颠 倒 的 现 实 世 界 里 , 不 合 语 法 逻 辑 的飘 忽 而逝 的 思 想 与
反 不成其 为诗 。 愎 名是从 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谈论新诗的。 第 一, 散文化 的文 字要能行 写性情 , 应该体现为 人格的充溢而 不仅是 调子 L  ̄ O a " 枯 藤老树 昏鸦 ’ , 这种诗句与胡适的 《 两 只糊蝶》 相 比, 前 者只是 调子, 后者 却有诗人 的性情 , 前者是模仿的, 缺乏个性的, 后者则不尽然 。 因 此, 能不能用一种语言写出个性是诗人评判诗歌 写得成 功与否的一个先决 条件。 第二, 散文 的文字 不避雅俗 , 范 围很广 , 但诗句 要符合散文句法 规范。 他认为“ 散文 的文字这个 范围其实 很宽 , 《 三百篇》 也是散 文的文字 , 北大
《 歌谣周刊》 的歌瑶也是散文 的文字 , 甚至 于六朝赋也 是散文的文字。我们
可 以写 一 句 、 屋 里 衣 香 不 如 花 , 只是 不 能 写 帘 卷 西 风 , 人 比黄 花 瘦 。五
七言诗与长短句词, 则皆不是白话新诗 的文字 , 他们 一律是旧诗的文字 。” 所 以诗歌文字可以不避雅俗, 但要尽量表现个 性, 发挥文字的功用, 符合散 文的语法特点 。 比如“ 远处有灯火 了红色的稀’ 这 样 的诗句 是旧诗 的姿态不 符合 中国散文的句法。 第三 , 诗歌的散文语言必须要能 自由地表 现完整的、 完全的 , 立体而丰 富的幻觉与想象 他认为古诗散文的内容是情生文, 而新诗不是依靠这种 思维程序 , 新诗 的诗意不是情生文, 文生情的, 而是通过奇妙 的幻觉和文 字 的穿插 营造 一种浑然一体 的、 不可用散文复 述出来 的内容, 如温庭筠 的词 与李商 隐的诗一样 。 他们表现 的是文字相融之际构造 出来的一个完整的想
关键现代诗歌 的语言从古 典的文言文演变 为囊括诸多语 言资源的混杂型 白话文 , 既体现 了语言的历史性, 又存 在着语 言的过渡 区间。 诗人废 名在散 文化语 言的诗歌表达上 , 既尊 重汉语语 言本 身的特性 , 又要在 不断 的语 言 变化 中打磨 出符合表达需要的语言方式, 在继承中创新 。这是诗歌散文化 走 向艺术成熟 的重要的探索 。

因此在废名看 来,虽然一首新诗看 上去只是随 意运用散文 的语句 而 己, 但它所表达 的内容却是不可用散文复述出来的。 至于这种散文的语句, 是如 何在废 名 自己的诗歌创作里生发诗意 的呢? 他又 是如何利 用散 文的形 式来表现他 那不可改动一字 的完整的 、 浑然 一体的想象 的呢? 在废名 的诗 歌里, 他 运 用 了许 多 古 典 诗 句 的结 构 方 法 , 加 入 到 符 合 散 文 句 法 的 白话 文 中, 使得他 的诗歌 具有 一种别样 的现 代感性 , 为新诗 语言的成熟做 出 了独 特贡献 。 二、 废名诗歌语言的表现方式 废名深受传统道教禅 宗思想 的影响 , 对 古典诗歌 尤其是温李派诗歌推 崇备至 , 也 曾自言 自己的文章受到六朝文 章影 响甚 多。废 名对传统诗文 的 喜好流露到他 的诗歌创作 中,就使得他 的诗 歌渗透着一股 或浓或淡 的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