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餐饮文化及礼仪
彝族的婚俗食俗和传统节日特色

彝族的婚俗食俗和传统节日特色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
你知道彝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吗?下面,店铺来为你介绍彝族的婚俗食俗和传统节日特色。
彝族的婚礼习俗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
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
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人结交恋爱,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少女换裙带礼彝族姑娘进入成年时(一般多在15岁),依俗要举行隆重的“换裙礼”。
换裙礼仪式上,姑娘要让姐妹们把她原来的单辫子改梳成双辫子,盘于头顶。
还要把原先佩带两耳的白坠片或穿耳旧线扯下,换上红玛瑙似的珊瑚珠或银光闪闪的耳坠,以示吉祥。
最后,姑娘脱去原先的红白两色童裙,换上绣了花边的上衣和黑、蓝、黄、白等五彩相间的有褶拖地长裙。
换上新裙后,姑娘便可到“玩场”跳舞唱歌,参加社交活动,开始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背新娘按照彝家俗规,新娘出阁时,双脚不得落地沾土,否则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须由接亲的小伙子来背新娘,并扶她上马。
迎娶归途上还有种种规矩:倘山高路窄无法骑马时,须由接亲的小伙子轮流背负新娘而行;过河涉水,更得由人背过河,新娘的绣花鞋万万不能沾水。
泼水接亲彝族认为,清水能驱恶除邪,送走妖魔,带来幸福。
因此,彝族新婚时一定要泼水,为能经受住这个考验,在迎亲时,男家选派未婚伙子去接亲时,既要身体强壮,又要精明能干,既能招架泼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抢走"新娘的艰巨任务,往往在推荐人选时反复审议,择优录用,有的不惜长途跋涉,选拔良才。
彝族的迎亲是通过“抢”的方式完成的。
彝族的待客习俗是怎样的

彝族的待客习俗是怎样的彝族待客的奇特方式:饮转转酒,吃坨坨肉彝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他们待客之时会热情的请客人喝酒,这种喝酒的方式很独特,被称为“转转酒”。
意思是说喝酒时主人会先给在座的宾朋斟上半碗酒,传递给左边的人,每位接酒的客人只能用右手接,然后让递给席中年纪最大的人先喝,以示敬老。
紧接着按顺序每人都喝一口酒,直到喝完这碗酒。
这样,一碗喝完,再斟一碗,一轮结束,又起一轮,一醉方休。
彝族传统饮酒方式是没有干杯饮酒的。
在屋里饮酒围坐火塘边,饮着转转酒,有事说事,无事聊天。
嗜酒者多饮,不会酒者少饮或不饮均可,但酒杯一定要传递下去。
主人向来没有强迫客人多饮酒的习俗。
“一坛酒、一杯酒都表达情意。
一般是十斤五斤一坛酒,百斤千斤也是一坛酒。
饮酒饮情意,不在乎多少。
”由此可见彝族酒文化的饶有情趣,丰富多彩。
除了转转酒,还有坨坨肉也是非常有名的,坨坨肉彝语称“乌色色脚”,意思是猪肉块块。
这每一块肉的重量都在二三两上下,着实是一个肉坨坨。
庆彝族的主要煮肉形式,是将猪肉或羊、牛肉砍好,用冷水煮熟,不下任何佐料,包括盐;肉熟后捞起,再撒蒜水,盐及花椒等就可以上桌了。
吃时需用双手拿肉。
其味非常鲜美,因煮时不能烂炖,而是看“火候”,“火候”一到即熟,“火候”不到则肉生,“火候”稍过则肉硬,因此,一般人不会做。
且要趁热即食;所以,一般情况下不易做此道菜。
要有心品尝坨坨肉,一要碰上彝人喜庆节日如火把节(农历6月24日)或办事;二要到宾馆餐厅订做。
彝家人吃肉常以吃大块肉为快。
凉山的彝家人都喜欢将牛肉、羊肉、猪肉砍成拳头大上的坨坨块状(彝族人认为肉越大坨代表主人越好客),再用清水煮熟后食用。
彝家有这样的饮食习俗,大凡有客人到来,主人须让砧板(指宰杀牛、羊、猪等专用的大菜板)沾血,现杀牲畜待客方为好客的表现。
最尊贵的客人来临,以打牛(即杀牛不用刀,以斧背击其头部而毙之,故称为“打牛”)待之为最尊敬,杀羊、猪、鸡等顺序逐步次之。
在他们的饮食观念中认为,请客人吃饭,用野生动物肉款待,不为请客招待,只属吃便饭。
彝族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
夏季 里
,
喜 用 酸 菜或 干 拌菜 ( 白菜
也 有将 玉 米 磨 成米 粒
一
行 酒 的次 序依 据 彝谚 端酒 以 上 而下
“
”
“
耕 地 由下 而 上
” ,
,
去拿 肉 肉
”
、
舀饭 和 舀 汤
。
,
以
“
先 汤 后饭 再 切
或青菜 白水 煮熟 后 晒 干 即成 ) 拌 豆 米 煮 成 酸 汤 做菜
主妇要 时时关注客人簸箕里 的
向父 母 行 礼 致 谢 ; 饭 毕
主 客 还 需叙
“
种名吃
。
堵拉 巴
“
”
的 菜也 是 民 间最
”
、
,
未待客人 吃 光 就要 随时加添
。
,
阵话 邻居
。
彝族 人 招 待 客人有
的风 俗
,
先宾 后 主再
常 见 的菜肴
表 示 待客 的至 诚
”
所以
,
你 如到 彝家作 客
。
彝族 还 有 待客 之 习 羊 猪
、
一
席
、
。
如果 彝族 人 家同时
,
鸡 等相 待
,
在杀牲 之 前
以牛
,
,
要把
,
,
长 辈坐 上 席
,
客人 坐 上 席 或上 有的 更
用牛
牛肉
、
猪
鸡款 待你
、
你首先要 吃
。
活牲 牵 到客 前
用刀
请 客 人 过 目后 宰 杀
。
、
以
晚 辈 只 能 坐 下 方 的座 位 ; 招 待 客 人
彝族饮食文化和特色小吃

彝族饮食文化和特色小吃彝族饮食文化喜食酸辣味,喝浓茶、饮白酒、抽草烟,善于腌制腊肉。
大多数彝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杂粮面、米为主食。
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
主要是做成“坨坨肉”、牛汤锅、羊汤锅,或烤羊、烤小猪,狩猎所获取的鹿、熊、岩羊、野猪等也是日常肉类的补充。
山区还盛产蘑菇、木耳、核桃,加上菜园生产的蔬菜,使得蔬菜的来源十分广泛,除鲜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
;彝族日常饮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
饮茶之习在老年人中比较普遍,以烤茶为主,彝族饮茶每次只斟浅浅的半杯,徐徐而饮。
(1)跳菜。
景东彝族的歌舞伴餐:跳菜,即跳着舞蹈上菜。
它是云南无量山、哀牢山彝族民间一种独特的上菜形式和宴宾时的最高礼仪,是舞蹈、音乐与杂技完美结合的历史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
宴宾时,通常用方桌沿两侧一溜摆开,宾客围坐三方,中间留出一条“跳菜”通道。
三声大锣,拉开“跳菜”序幕:大锣、芦笙、三弦、闷笛、树叶等齐奏;在姑娘小伙“呜哇哩――噻噻”的吆喝声中,只见顶着托盘的彝家男子双手拱揖,脚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另一个人头顶和双臂各撑一菜盘(共24碗)紧随其后入场。
他们和着古朴纯厚的民乐协奏曲,脸上做着滑稽怪相,跳着歪来复去而又轻松、优美、流畅、连贯的舞步,一前一后登场。
两位手舞毛巾的搭档,则怪态百出,形如彩蝶戏花般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地为其保驾护航。
一队托菜手要上菜四桌,搭档把32碗菜摆成回宫八卦阵,每碗菜都像一粒“棋子”。
自有定位,全按古已有之的规矩逐一落桌,丝毫不乱。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彝族传统食物

彝族民族传统饮食风俗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彝族的传统饮食风俗。
彝族年是彝族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彝族人的心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就像我们过春节一样。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他们有自己特殊的庆祝和饮食方式以及忌讳。
彝族年的“吃”彝族的历史悠久,主要居住在山区地带,以玉米、荞麦、大麦、粟米等杂粮为主食。
多做成疙瘩饭、粑粑。
肉食多做成"坨坨肉"牛羊汤锅、烤肉等。
民间多食酸菜与豆浆同煮的"多拉巴"。
云南有的彝族人喜食昆虫。
烹调中擅长煮、烤、炸等。
善于腌制肉类和酸制菜类。
喜好咸、酸、麻、辣四种口味。
著名荞耙、面糊酸菜肉,云南的白水煮乳猪和锅巴油粉等。
凉山彝族“坨坨肉”在凉山彝族地区的饮食特色食品中,坨坨肉最有名,它在彝语里为“乌色色脚”,意思是猪肉块块。
“坨坨肉”顾名思义,其外观如“坨坨”。
制作坨坨肉的选猪极有讲究。
猪、牛、羊、鸡都可制作坨坨肉,然以仔猪坨坨肉最有名气,一般习惯上也是指坨坨猪肉。
特别讲究的人家,要选用按照传统放牧方式自养的、凉山地方品种“乌金猪”的仔猪为原料。
这种猪的肉质比较好,少是饲料喂养无污染,因是放养的猪的肌肉较为紧密结实,而猪多以山上的高寒植物为主食,肉质也带着高山上的醇香。
去毛和砍块也特别。
屠宰后的猪直接放在地上,用草堆放其上烧烤,将体外猪毛烧光,这时猪皮也烧黑,彝族人就将其刮干净,但是可见其皮呈现黄褐色,又再烧刮,直到较为干净,此时闻着也有了肉香,这也是彝族坨坨肉的前期加工的特别之处,俗称烧毛猪,彝族中也有烫肉毛猪,但以烧毛猪为主。
之后再开膛剖肚,将内脏处理完毕,将整猪砍成数块,再将肉砍成扁方形的肉坨坨,大牲畜砍得较大,仔猪肉砍得较小,大的超过六七两,小的也有二三两重。
但大多的地方款待客人以大为敬,自家和本家人食用则要小一些。
别看坨坨肉简单,可是掌握煮火候是关键。
坨坨肉放入锅的冷水中,煮时放些木姜子入汤,一般不再放入其他调料,锅架在锅庄上用柴烧煮,煮两涨待水面的泡沫消失就行了,这时肉刚熟,就须捞起,肉此时还有弹性。
彝族婚礼前美食文案

彝族婚礼前美食文案彝族婚礼前美食文案彝族是中国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
他们分布在贵州、四川、云南、广西、湖北、湖南、陕西、甘肃、青海、西藏等十个省区自治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彝族的饮食文化,也同样受到这个多民族的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熏陶,显得十分丰富多彩,独特而精致。
彝族人吃得讲究,无论什么节气和重要场合,都会准备一些美食佳肴,以表达自己的热情好客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彝族人的传统婚礼中,美食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彝族婚礼前的美食文化。
一、酸汤米饭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米饭,彝族的酸汤米饭味道独特,是非常开胃的一道美食。
制作酸汤米饭很讲究,首先要用新鲜的酸汤,将米饭煮到快熟时倒入酸汤中,搅拌均匀,然后再用小火煮一会儿,直到米粒完全吸收了酸汤的味道。
这样制作出来的酸汤米饭是酸中带甜、香而不腻,饭粒饱满、口感柔软,是彝族人喜欢的传统美食。
二、火腿彝族人喜欢制作火腿,将新鲜的猪肉先用盐,然后再用秘制的香料腌制,待腌制好后,将它用烟熏干,这样就制成了彝族风味的火腿。
烟熏火腿的特点是香味扑鼻,口感鲜美,是彝族婚礼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
三、茶叶鸡茶叶鸡也是彝族人必备的风味美食,制作方法也很独特。
将新鲜的鸡、茶叶、姜片、葱段一同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盐、酱油、料酒,再加入清水后,用文火煮,直到鸡肉入味,变得鲜香可口。
茶叶鸡口感丰富,鸡肉入口鲜嫩多汁,味道清香,让人回味无穷。
四、姜母鸭姜母鸭是彝族传统美食之一,制作方法类似于茶叶鸡,但是其中的关键原料是姜母。
姜母是一种生姜的变种,富含丰富的营养,可以帮助消化和远离寒冷。
彝族人喜欢用姜母来制作鸭肉,可以使鸭肉的膻味完全洗去,口感更为鲜美,是彝族婚礼中不可缺少的美食佳肴。
五、奶茶在彝族传统婚礼上,奶茶也是必备的饮品之一。
将新鲜的羊奶加入高原上的茶叶中,加入适量的糖和盐,然后煮沸后就可以饮用了。
奶茶喝起来滑溜可口,茶香和奶香搭配完美,是彝族人最爱的饮品之一。
总的来说,彝族人的婚礼前美食文化是十分丰富多彩,独特而精致的。
彝家“三道酒”

彝家“三道酒”彝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其酒歌文化更是博大精深。
边唱酒歌边敬酒,是彝族人延续已久的待客方式,表达出的是彝族人豪爽、粗犷、热情、奔放的民族热情。
“三道酒”是彝族接待贵客的最高礼仪。
第一道酒为栏门酒。
客人刚走进彝寨,彝家人就会吹响长号、唢呐,弹起月琴,载歌载舞迎接客人。
客人的脚还没有站稳,身着盛装的彝家姑娘就会捧上一杯美酒。
喝了这杯酒,客人才能进入彝寨。
拦门酒中唱得最多的是《迎客调》:“远方的人啊,走进彝家就是客,客人啊请喝一杯迎客酒,彝家的小锅酒醇又香,喝完这杯迎客酒,彝人心里才高兴,喝完这杯迎客酒,让你精神又快乐!”如果酒杯内放有木叶,则表明要客人当场回唱一首酒歌。
第二道酒为祝福酒。
喝过拦门酒,走进彝家院子里,丰盛的佳肴在堂屋里的青松毛上摆开,热情好客的主人会邀你入席,向客人敬上双杯酒,同时还会献上祝福酒歌。
祝酒歌有现成的曲调,声调热烈高亢,唱词内容有传统词,也有即兴发挥的创作,根据客人的身份唱一些祝赞、吉利的话语。
敬酒歌可一人独唱,也可也数人集体唱。
“远方的客人啊,请喝双杯彝家的祝福酒,一杯祝福酒,祝你一生安康。
二杯祝福酒,祝你四季风顺。
客人啊,请喝下这双杯祝福酒,点滴都莫留!”第三道酒为留客酒。
客人要离开主人家了,当把客人送到大门口,主人会请客人喝下离别时的最后一杯酒。
敬酒时长号、唢呐同时吹奏“留客调”,男女青年欢歌起舞,主人手捧酒杯,唱起送客人的酒歌,祝福客人幸福、吉祥。
“远方的客人啊,请你留下来!······远方的客人你若真要走,请喝下这杯留客酒,喝不完这杯留客酒,你就莫要走,喝完这杯留客酒,要走你就走。
”客人必须把这杯酒喝掉,才能启程。
楚雄彝族饮食文化

楚雄彝族饮食文化
楚雄彝族是云南彝族的一个支系,其饮食文化独具特色。
饮食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彝族历史文化的体现和传承。
楚雄彝族的饮食特点是以荤素搭配,器皿精美,味道独特。
彝族饮食一般较为简单,但制作精心,口感鲜美。
彝族人崇尚天然食材,注重食物的新鲜和原味。
在彝族餐桌上,常常可以看到香气扑鼻的腊肉干菜、辣椒油炸鱼等特色菜肴。
楚雄彝族的主食是米饭和玉米饭,同时喜欢吃豆类食物如豆腐、豆芽、豆角等,以及面食如米线、粑粑等。
在烹制方法上,楚雄彝族的食品有炒、煮、炖、烤等多种方式,因此风味各异。
此外,楚雄彝族的烤肉技艺也相当独特,深受各地游客的喜爱。
在饮食礼仪方面,楚雄彝族讲究的是尊重食物和主人,让用餐过程更加和谐。
彝族餐桌上常常会有液态食品如米酒和米汤。
在彝族节日中,人们会制作糯米团子,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总之,楚雄彝族的饮食文化深受大众的欢迎,它不仅是彝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瑰宝之一。
随着社会发展,楚雄彝族饮食文化也在不断演变,但传统饮食文化仍是彝族饮食的核心,传承发扬彝族饮食文化,也是保护中华饮食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族的餐饮文化及礼仪
【关键字】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
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
彝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彩,古时候就对历法和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研究,在常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饮食和服装文化,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地处川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境内有180多万彝族人口,散居在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的大小凉山,是彝族文化形态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之一。
这里物产丰饶,植被茂盛,山川雄奇,美不胜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都十分优越,自古便是民族迁徙走廊的要冲,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千百年来,凉山彝族文化已经形成了一道独具地域文化特征的彝族文化风景线,倍受国内外瞩目,其中凉山彝族的漆器工艺更是独树一帜、别具魅力。
【关键字】彝族的食俗、饮食文化、餐饮用具的文化艺术、餐饮的历史风俗及礼仪
一、食俗
彝族是西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几个省。
云南彝族占2/3,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极为丰富,以农业为基础的彝族多种植玉米、土豆、大麦、小麦和荞麦。
蔬菜也较为丰富。
居住在山区、半山区的彝族喜欢养羊,尤以小凉山的彝族养羊最多。
羊肉是其主要的食源,吃羊时有一些特殊的习俗:羊肝、羊胃先用来祭祀祖灵,然后烧食,也有的生食;羊脑给老人吃;处于生育期的妇女忌吃公羊;牧羊人不能食羊尾巴;羊血用萝卜丝拌后腌做咸菜,放在饭上蒸熟吃,味道特别鲜美。
彝族吃鸡也有一些讲究。
一般吃清炖,用陶锅煮,不用刀切。
煮熟后用手将鸡撕成条块,蘸辣椒、花椒汁食。
鸡头由老人吃,并要看卦(鸡脑的形状)。
彝族喜欢喝酒,酒分甜、辣两种,过去都是在自己家中酿造。
甜酒用糯米、辣酒用高粱或玉米酿制。
有“客人到家无酒不成敬意”的传统。
彝族在过年过节时都要椎牛打羊,宰猪宰鸡,而平时一般很少动牲,除非款待客人。
彝族有杀年猪的食俗,一半留给自己吃,另一半送给岳父岳母。
年猪多用来腌制,挂起来,阴干后成为腊肉或火腿。
过年节时还要吃砣砣肉、糍粑,喝坛坛酒、泡水酒、酒茶。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时,家家户户宰羊杀鸡,煮新荞麦饭。
用羊肉拌和,向四周泼撒,表示祭祀,祈求庄稼好,无灾无病。
晚上,点燃火把,载歌载舞以驱散虫
蛇和害虫。
广西彝族在九月初一过打粑节时有"尝新"习俗,即吃新稻谷。
这些都是节日喜庆的食俗。
彝族有一套社交礼仪食俗。
彝家好客,凡家中来客皆先要以酒相待。
宴客规格或大或小,以椎牛为大礼,打羊、杀猪、宰鸡渐次之。
打牲时,要将牲口牵至客前以示尊敬。
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用手捏死或捶死,故称打牲,其手法极敏捷,往往牲未死而皮已剥。
宴客时的座次顺序有一定的惯制,一般围锅庄席地而食,客人一般让坐于锅庄之上首,彝称“呷尔果”处;评价陪坐于锅庄之右首,彝称“尼木”处;帮忙者、妇女和亲友则坐于锅庄下首,彝称“呷基果”处。
客人多时,顺延至右侧。
行酒的次序依据彝谚“耕地由下而上,端酒以上而下”。
先上座而后下座,“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轻人的”,端酒给贵宾后,要先老年人或长辈,次给年轻人,人人有份。
在农村无论婚丧嫁娶,都有“早六晚八”的习俗。
即早上六碗莱,如水豆腐、红烧猪肉、回锅肉、白菜粉条、猪血和花生米。
晚上八碗莱,如黄条、红烧肉、,绉沙(炒肉皮)、千张肉、凉白肉、烩腊肠、花生等,经济宽裕的还要炖上一碗鸡。
彝族擅长烤、炸、煮、拌等烹调技法,口味嗜咸、香、辣、麻,尤以制作乳饼而闻名。
彝族日常饮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
饮茶之习在老年人中比较普遍,以烤茶为主,彝族饮茶每次只斟浅浅的半杯,徐徐而饮。
二、彝族餐具的分类及功能
彝族传统餐具与现代彝族餐厅的配套餐具相比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我们从彝族餐具的使用范围将彝族的餐具大体分为盘碗具、酒具与配套桌椅等。
彝族的食具是木器和漆器工艺的结合,古代彝族漆器从材料的性质可分为皮制漆器和木制漆器两大类。
以使用范围可分为餐具漆器,即圆盘餐桌、木盔、木盘、高脚木盔、木碗、木勺、皮碗等;酒具漆器分高脚酒杯、皮酒怀、鹰爪杯、牛角杯、猪蹄怀;酒壶漆器分宝塔形酒壶、鸽形酒壶、太阳形酒壶等。
每一类餐具因为材质选择的不同而各具特色。
三、餐具的制作工艺及文化内涵
(一)制作工艺
彝族漆器使用的原材料是用生长在海拔3500米以上高寒地带的优质紫荆木材作为胚胎,采用土漆、银朱、石黄等珍贵天然原料,以传统手工技艺,经割漆与制漆、胎骨选择与处理、横旋木胎、上色与彩绘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由于仅选天然材料,十分考究,因而具有无毒、无异味,耐酸碱、耐高温等特点,堪称是“绿色生态漆器”。
(二)文化内涵
1、装饰色彩
漆器的色彩用彝族传统的黑、黄、红三色,庄重的黑色、明快的黄色、热情的红色,构成其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几何图案,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黑、红、黄三色错综调配、间隔使用。
基调是红、黄两色在黑漆底上形成鲜明的冷暖、强弱、明暗的对比。
色泽明快艳丽、粗放简略,花纹清晰,线条流畅,活泼自由,简练明快,刚劲豪放,典雅庄重古朴,形成一定的空间感,从而产生出和谐的韵律。
2、装饰纹样
彝族漆器的纹饰自然写实,繁丽精细,装饰手法上,常常以图案和线条动静结合,繁简搭配,形成简练明快、流畅活泼的格局。
彝族漆器的纹样源于自然,来自生活。
漆彩绘图案多为写意抽象的几何图案,有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等,还有底蕴深厚的本土文化和宗教信仰中的人文图谱等。
其纹饰组合饱满、乖巧,粗细、疏密兼顾,制作方法有彩绘、雕刻、镶嵌、堆漆等。
3、美学内涵
漆器所反映的彝人三色崇尚,有着约定俗成的文化象征意义。
漆器还与彝族民间信仰有关,如漆器中造型风格突出的鹰爪杯、牛角杯、羊角杯等饮酒器具,其胎骨直接取之于动物体,经磨制彩绘而成,色绎自然古朴。
既反映了凉山彝族先民的图腾观念,同时也反映了彝人纯朴尚武好勇的民族气质。
四、餐饮历史风俗及礼仪
(一)餐桌历史风俗
彝族是很注重礼仪的民族,彝族的社交礼仪表现在食俗文化中是很有特点的。
彝家人用餐时讲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长辈坐上席,客人坐上席或上方,晚辈只能坐下方的座位;招待客人时,好酒好菜都先敬客人或长辈。
吃饭不用桌椅,也不使刀叉,更不用筷子,而是用马勺子。
吃饭时,大家围坐成一圈或一排,一簸箕饭和一木盘坨坨肉以及一木盆汤菜放在中间。
每个人用右手握马勺,左手拿肉,并按或饭或肉或汤朝着自己方向的边沿依次动手,忌讳伸出手越过自己的方位去拿肉、舀饭和舀汤。
彝族人用餐个个动作干净利落。
客人吃饭时应注意的是,切勿将饭菜汤乱撒在地上,食肉时所丢弃的骨头千万不能朝别人的方向或朝他人面前丢,这是主人或用餐者特别忌讳的。
长者或主客未放下马勺子或未离席前,晚辈要静坐等候;子女离席时,须向父母行礼致谢;饭毕,主客还需摆一阵话。
彝族人招待客人有“先宾后主再邻居”的风俗,所以,你如到彝家作客则应等主人吃完饭后方能离开。
(二)餐桌装饰及摆放礼仪
各种餐具的摆放在彝人的习俗中同样约定俗成。
餐桌是摆放餐具的地方,大型的漆绘圆盘餐桌一般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装饰,从圆心向外逐层扩展。
第一部分的圆心部分是整个餐桌的核心区域,也是餐桌彩绘的装饰重点,由中央图案加上1~3层较细的装饰带构成,非常名贵的餐桌甚至可以增加到4~5层。
中央纹饰通常十分讲究,一般彩绘各种装饰的太阳纹。
环带图案非常丰富,包括各种连续的波纹、点纹、草叶纹、眼纹、齿纹等。
这一部分主要摆放各种菜肴,中央部分一般摆放较高的食具,如盛放各类主食、肉类的“则体”、盛各种汤的“枯组”等,环带部分则用来摆放一些较矮的餐盘等。
第二部分是中心区域外缘一道较宽的装饰区域,属于人们进餐时的活动空间,主要摆放各类木碗“司则”、酒杯等分食器具。
装饰图案的构成方式主要由两种扇形图案间隔排列构成,每种扇形图案中对称描绘一些复合的花纹。
第三部分是桌面边沿的一道装饰,宽度较窄,由马齿纹、折带纹或水浪纹等连续构成,对整个餐桌装饰起到呼应的作用。
整个桌面装饰的图案部分均由红黄两色绘出,底色为黑色。
布局严谨有序,但又不失繁缛华丽,给人繁而不乱的印象,气氛热烈恢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