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入门技法
千字文背诵技巧

千字文背诵技巧
近年来,随着千字文的重新受到关注,许多人开始学习背诵千字文。
千字文中的文字精炼简洁,不仅体现着古人的智慧,也是现代人提高
自身文化素养的必修课。
而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好千字文背诵技巧,可以事半功倍。
下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介绍千字文背诵技巧。
1. 分段法:将千字文分成14个段落,每个段落大概70个字左右,每
次背诵一个段落。
这样不仅可以减轻背诵的压力,还能够更好地掌握
每段落的内容。
2. 重复法:将一个段落背诵熟练后,可以多次重复背诵,直到熟悉为止。
同时,将前面的段落和后面的段落结合起来重复背诵,这样能帮
助你提高记忆效果。
3. 讲述法:将背诵好的段落讲述出来,不仅可以帮助你理解和记忆文
字内容,还能够锻炼你的口语表达能力。
4. 视觉法:千字文的意境非常美丽,通过把文字内容转化成具体的画面,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记忆千字文。
5. 配合音乐法:将千字文配上适当的音乐,可以起到节奏明快、理解
快捷的效果。
同时,还可以增加背诵的趣味性,让背诵变得更加轻松
愉快。
千字文的背诵不是一时的功夫,需要长期坚持。
只要采用上述的方法,将背诵千字文的过程变得更加有趣、生动,相信你一定能够轻松、快
乐地背诵千字文,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智永真书千字文》技法讲座(连载7)_智永真书千字文技法

《智永真书千字文》技法讲座(连载7)_智永真书千字文技法字头十七、尸字头1.组合特点横折、短横、长撇组合,撇的弧度大小,横的粗细变化能使字头发生根本的变化。
2.临习提示“居”,整体点画较粗,字头狭窄,长撇笔势顺畅,下部横短口小,结构紧凑;“履”,字头上面宜扁,长撇劲挺,下部左窄右宽,中间留白较多,疏密关系明确;“属”,整体结构挺拔,点画粗细变化明显,转折棱角分明。
十八、广字头1.组合特点点画的形态改变,撇的弧度大小,能彻底改变字的结构特征。
2.临习提示“席”,点画排列匀称,用笔轻松自如,长撇顺势自然;“雁”,字头长撇下移,如同柳叶飘落,内部横画均匀布白,撇的收笔和横折钩的底角形成支点,使字的结构更加稳健;“府”,字头横画拉长,长撇变点,和内部的短竖、竖钩形成三个支点,字的结构较扁。
十九、田字头1.组合特点点画组合后,横向拓宽,纵向压缩,用笔藏露结合,转折或内敛含蓄,或棱角分明。
2.临习提示“异”,字头宜扁,中间要宽,底部两点要分开,点画横细竖粗;“累”,整体结构偏长,上下疏中间密,下面两点要分开;“畏”,上紧下松,中间一横左长右短,右边一捺向右延伸,和左边的横画形成对应,这样字的结构就更加平稳了。
二十、聿字头1.组合特点字头横画均取平势,主横要长,中间一竖粗壮有力,横画粗细因字的结构而改变。
2.临习提示“书”,字头宜宽,下部要窄,点画起笔较露锋芒;“昼”,上宽下窄,横画较细,上下紧凑,底部短横取覆势;“尽”,上宽中紧下窄,点画之间笔意连贯牵丝连接一气呵成,底部一横藏头护尾,波势灵动。
二十一、羊字头1.组合特点头部两点笔意交代,横竖之间或笔意连贯,或牵丝连接,以短横为主。
2.临习提示“羌”,上窄下宽,上密下疏,整体笔意连贯,撇的收笔和竖弯钩的底部起支撑作用;“羲”,字形偏长,上下之间结构紧密,横画较为短小,底部短撇的收笔和斜钩的底角形成支点,支撑上面结构;“善”,上面的字头较窄,中间的横画较长,底下的口较小,上下部分重叠有序。
千字文拼音指导快速记忆经典

千字文拼音指导快速记忆经典千字文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基础教材,也是学习汉字的重要工具。
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通过拼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汉字。
本文将介绍一种拼音指导的方法,帮助大家快速记忆经典的千字文。
1. 学习拼音的重要性在学习汉字之前,我们通常会学习汉语拼音。
拼音是一种将汉字的发音用拉丁字母表示的工具,它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发音并理解汉字之间的关系。
因此,学习拼音对于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
2. 拼音指导的方法在学习千字文之前,我们可以通过拼音指导的方式来帮助我们快速记忆其中的汉字。
具体步骤如下:a. 预习:在正式学习千字文之前,我们可以先通过朗读拼音的方式来熟悉其中的汉字发音。
通过多次反复朗读,我们可以加深对汉字发音的记忆,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每个字的含义。
b. 分段学习:将千字文分段,每次只学习一小段。
在学习每个小段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读出拼音,然后再读出对应的汉字。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将拼音和汉字的对应关系牢记在脑海中。
c. 反复朗读:学习完每个小段之后,我们可以进行反复朗读。
朗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加快速度,以提高记忆效果。
通过反复朗读,我们可以不断巩固对每个汉字的认识和记忆。
d. 合成整篇:在熟悉了每个小段之后,我们可以将它们逐段合成整篇。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千字文的内容,并将其整体构架牢固在脑海中。
3. 拼音指导的好处通过拼音指导的方式学习千字文,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其中的汉字。
同时,通过与拼音的对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每个字的含义。
此外,拼音指导还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汉字的写作能力。
4. 学习的建议在学习千字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拼音和汉字的记忆,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巩固和复习。
例如,可以编写单词卡片,进行口头测试,或者参加拼音游戏等。
通过多种渠道的学习和巩固,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千字文。
总结:通过拼音指导的方式学习千字文,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记忆经典的文章,并且提高对汉字发音的准确性。
《智永真千字文》技法讲座(连载.4)

《智永真千字文》技法讲座(连载.4)4.长点形态提示:起笔露锋,行笔由轻至重,形态较长,收笔宜含蓄。
七、钩的变化 1.曲头钩形态提示:起笔曲头并露锋芒,行笔略取背势,收笔短而尖。
2.弧钩形态提示:起笔宜露锋,行笔带弧度,收笔浑厚向左提起。
3.右向钩形态提示:起笔稍露锋芒,转折棱角分明,收笔方向和下一笔起笔呼应。
4.戈钩形态提示:起笔略方,行笔带弧度,收笔尖而短。
5. 藏锋钩形态提示:起笔顺势露锋,行笔带弧度,收笔藏于笔画中。
6. 心钩形态提示:起笔宜露锋,行笔由轻至重,收笔方向和下一笔起笔呼应。
7. 浮鹅钩形态提示:起笔略方,竖行笔稍微向右倾斜,转弯要圆顺,横行笔略带弧度,钩宜短而尖。
八、提的变化1. 弧提形态提示:起笔稍露锋,行笔强调弧度,收笔方向和下一笔起笔形成呼应。
九、点的组合点的相互组合能构成的形式多种多样。
有曾头点、八字点、相向点、相背点、左右点、横三点、横四点、上下点、竖三点、两对点等等。
点与点的组合关键在于笔势之间的关联,否则会显得散乱不协调。
1.曾头点形态提示:竖点低,撇点略高。
收笔、起笔要呼应,撇点的收笔方向和下一笔的起笔相互照应。
2.八字点形态提示:撇点低,斜点高。
收笔、起笔要呼应,斜点的收笔可藏可露,和下一笔起笔同样有关联。
3.相向点形态提示:左点、右点要分开,左右笔意要连贯。
4.相背点形态提示:撇点、斜点分得开,收笔、起笔笔势相互关联。
5.左右点形态提示:左、右两点高低相近,笔意相互照应。
6.横三点形态提示:三个竖点由大到小横向排列,笔意连绵。
7. 上下点形态提示:上下两个斜点不能平行,笔意相连,上点收笔方向和下点笔起笔呼应。
8. 两对点形态提示:左、右两组点可分、可连、可合并,四点笔意要贯通,使彼此密不可分。
智永楷书技法(千字文)

智永楷书技法(千字文)研究书法,正确的握笔姿势非常重要。
正确的握笔姿势可以让你更加轻松自如地掌握笔的方向和力度,从而更好地书写字体。
握笔时,要将笔杆握在食指和拇指之间,中指和无名指轻轻支撑,保持手腕和手臂的自然放松状态。
同时,要注意笔尖与纸张的角度,保持一定的倾斜度,这样可以更好地掌握笔画的粗细和方向。
三、线条训练线条是书法的基本元素,是构成汉字的基本组成部分。
要想写好书法,必须掌握好线条的基本训练。
在线条训练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笔肚画线与笔尖画线:笔肚画线适合写粗体字,笔尖画线适合写细体字。
在练中,要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2.中锋与侧锋:中锋是指笔尖与纸张垂直的状态,适合写直线和横线。
侧锋是指笔尖与纸张成一定角度的状态,适合写曲线和斜线。
3.___与出锋:___是指笔毫露出笔套的状态,适合写粗体字。
出锋是指笔毫完全收入笔套的状态,适合写细体字。
4.提按与粗细:提按是指在书写过程中,手指轻轻提起笔尖或按下笔尖,控制笔画的粗细。
这是书法中非常重要的技巧。
5.手腕的运动训练:手腕是书写时的主要运动部位,需要进行适当的训练,以提高书写的稳定性和流畅性。
6.手指的运动训练:手指的灵活性对书写也非常重要,需要进行适当的训练,以掌握各种笔画的精细控制。
四、笔毫的运动方式笔毫的运动方式是书法中的重要技巧之一,包括直入法、切入法、侧入转中锋、收笔、翻笔、圆转和折笔等多种技巧。
掌握这些技巧,可以让我们更加自如地掌握笔画的粗细和方向,从而写出更加美观流畅的字体。
五、集字联句创作研究书法不仅仅是掌握基本技巧,还需要进行创作。
集字联句是一种非常好的创作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汉字的内涵和意义,从而写出更加精彩的作品。
在创作中,我们需要注意字体的美观性和整体的协调性,同时也要注重字与字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意义。
研究书法,首先要掌握的是执笔的方法。
古人在传授书法时,就强调了握管执笔的重要性。
初学者就像处子一样,要从最基本的执笔方法开始学起,否则就会养成不好的惯,影响终身。
〖硬笔書法〗《千字文》硬笔行书技法解析(三)

〖硬笔書法〗《千字文》硬笔行书技法解析(三)一、金逐势解析::1、撇捺伸展,撇低捺高。
2、两点连写,近似一横。
四个横画之间的间距是基本相等的。
注意三个横画的长度不能过长,首横最短,二、三横长度相当。
二、生逐势解析:1、撇和横画连作一笔写,这是最常见的处理方法。
连接处用的方折。
2、横画与竖画之间有牵丝映带。
3、竖、圆转、横画,一笔写成。
4、最上的横画长,最下的横画短,制造险势。
三、丽逐势解析:1、“丽”的两个部分,书写时不可雷同。
高低、形态都有变化。
2、横撇连写,回锋启上。
3、先写两横,再写两竖。
4、底部简化,化作三点。
增添了整个字的动态感。
四、水逐势解析:1、竖斜,钩长。
竖细,钩重。
2、左边的横撇取仰势,右边的撇点取俯势,为整个字造势。
4、一个字中的不同组成部分,采用或俯或仰的不同的势,能够使整个字富有动感。
“行如走,草如奔”,正是采用不同的势所产生的结果。
五、玉逐势解析:1、首横长,斜度大。
2、余下的两横,上横往右倾,下横往左倾。
3、最后的点与横画相呼应,点画的位置与第二横基本平齐。
六、出逐势解析:1、可以先写外框部分,一笔写成,例字中转折处都做了方处理,也可以尝试方圆兼施。
2、最后写竖,如定海神针,稳定整个字的重心。
七、昆逐势解析:1、上部小,下部大。
上部右斜,下部左倾。
2、横画的等距规则仍然适用,日字三个横画等距。
3、“比”字左边大方折,右边小圆转。
八、冈逐势解析:1、外面的半包围框取横势。
左高右低。
两侧往内收。
2、内部往上靠,头较粗,下部较细。
3、最后的两点用方点,写出斩钉截铁的感觉。
硬笔楷书《千字文》,技法干货都在这!

硬笔楷书《千字文》,技法干货都在这!书写不当示例:1、左半部分写得太正,没有倾斜造势。
2、右半部分的弯钩写得太直。
3、左半部分的四个点,写成了一条线,应该要有斜度,从左下到右上。
号书写不当示例:1、左部的“号”字书写得太靠上。
2、左右安排等距,不符合结构规律。
3、最后一笔的竖画,写得太短,没有突出主笔。
巨我是一个标题书写不当示例:1、四个横画的距离不等,中气不足。
2、横竖全部用的是实接,左半边全包围,气脉不通。
3、最后一笔的横,走势仍然向上,整个字向左下部倾斜。
阙书写不当示例:1、中部收得太紧,内部的笔画没有书写空间。
2、内部的笔画安排得不够匀当,太过拥挤,留下太多空白。
3、門字框左右都取正势,应该有不同的取势。
珠书写不当示例:1、撇捺太过夸张,张扬过度。
2、左部的王字旁没有让右,右部的“朱”字,写得太靠上,左右分离。
3、竖钩起笔太低,应该高起笔。
称书写不当示例:1、和字旁的右下斜点,书写的位置太靠上,应该写在竖画的中部位置。
2、右部重心下坠,应该将上面的爪势写得紧凑些。
3、右部中间的竖画太偏左。
夜书写不当示例:1、起首的点太平,应该更直立一些。
2、单人旁撇短竖长,错失重心。
3、最后一笔的捺,写得太舒展,太平,没能够撑起整个字。
光书写不当示例:1、两个点应该加强变化,写出呼应感。
2、竖弯钩不够舒展,写到后面有笔怯之感。
3、撇画写得过于细长,羸弱无力。
应该拙重一些。
小孩千字文背诵技巧

小孩千字文背诵技巧小孩背诵千字文是一项传统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将介绍一些小孩背诵千字文的技巧,希望对家长和孩子有所帮助。
选择合适的版本。
千字文有很多版本,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的版本。
初始阶段可以选择简化版的千字文,等孩子熟悉后再逐渐过渡到完整版的千字文。
分段背诵。
千字文篇幅较长,为了方便记忆,可以将其分为若干段进行背诵。
可以根据内容的相关性或者意义的连贯性进行分段,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可以运用联想和想象。
千字文的内容较为抽象,对于小孩子来说可能比较难理解和记忆。
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帮助孩子记忆。
比如,可以将千字文中的词语和形象进行联系,或者将千字文中的故事情节进行想象,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记忆。
可以进行口头演练。
背诵千字文不仅仅是机械地记忆,更要求孩子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来。
可以让孩子将背诵的内容用口头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可以检验孩子对于千字文的理解和记忆,并帮助孩子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可以进行多次复习。
背诵千字文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坚持,不能只是一次性的记忆。
可以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每天坚持进行一定的复习,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巩固记忆,提高长期记忆效果。
可以进行互动学习。
可以邀请其他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千字文,可以进行互相背诵和交流,这样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乐趣。
通过以上的技巧,相信孩子们可以更轻松地背诵千字文,提高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家长们也可以在孩子背诵的过程中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享受学习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拉收:重要的收笔方式之一,拉的方向有三种,例如横 收笔拉向上、中、下,竖收笔拉向左中右。
4、翻 笔
翻笔:在写转折时,笔毫明显的换(翻)过了相反那一面
(180度),是谓翻笔。翻笔是在自然书写的过程中自然形成 的,并非刻意为之。它往往由上一笔的书写方式决定。
5、圆 转 a.提按转笔(顺转——中或侧锋,多用于熟宣) 特征:外轮廓圆厚 方法:笔毫伴随提按顺势转动(转为中锋或侧锋都行, 以中锋为主)
7.钩与钩的变化
8.提笔
智永与其真草《千字文》
智永,生卒年不详。南朝陈、隋间人,名法极,
晋王羲之七世孙,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 世称“永禅师”。相传40年不下楼,书《千字文》 八百余本,分送浙东各寺。 唐张怀《书断》评其书:“微尚有道之风,半得 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 北宋苏轼《东坡题跋》言:“永禅师书,骨气深 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
第二讲: 智永千字文八个基本笔画训练
使 线 条 如 千 里 阵 云 般 变 化 。
横 的 行 笔 不 能 平 托 直 过 , 要 在 起 伏 提 按 ,
横 : 若 千 里 阵 云 欧 阳 询 《 八 诀 》
——
竖:为竖必努,贵战而雄,努不宜直,直则力败。 ——李世民《笔法论》 竖是指用力,站是指行笔要左右荡其锋,即行笔不能平拖。
(2)拨镫法:也称“单苞法”。“镫”作灯,譬喻执笔 运指如挑拨灯芯。它的基本要领是 “推、拖、捻、拽”。 这种执笔方法的传承大致为:卫夫人并钟繇、二王,传授
与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陆希声、李后主(煜)等。
掌心虚而宽 怎样才能做到虚而宽? (1)基本以指尖(手指前面一截)把笔 (特别在坐着书写的时候)。 (2)拇指与笔杆大致形成90度角
2、侧入转中锋
侧锋起笔笔锋向上,顺时针转笔90度
第一种方法:转指,即用手指惗动笔杆来调整。 第二种方法:转腕。通过调整手腕来调锋。
3、几种收笔的方式 所有的起笔都应呼应上一笔,所有的收笔都应启发下一笔。 所以,起、收始终处在承上启下的运动当中,关乎笔势。
(1)回顶法:是收笔法之一。写到右侧,迅即向左上方回顶
毛笔的主锋不在点画的中心线上,而是偏在一边。偏锋 时毛笔最长的几根笔毫侧向笔画的一面,容易产生笔画一边
光一边毛的弊病,
侧锋画竖图解
侧锋画横图解
3、露锋与出锋
毛笔入纸时,使笔尖的痕迹直接显露出来。在收笔时,笔尖
直接送出纸面,露出笔尖的痕迹。在出锋时,力要送到笔端。
露锋 出锋
藏锋
4、提按与粗细
提按是决定笔画粗细最主要的方法。一般地,提按往往 是和用锋的藏露以及中锋行笔等同时运用的。提笔也可叫收 毫、敛锋,按笔也可以叫铺毫。
聿,yù,象形字,一只 手握着笔的样子,为笔的 本字。
笔的四德:“尖、齐、圆、健”
尖:指笔毫聚拢时,末端要尖锐。 齐:指笔尖润开压平后,毫尖平齐。
圆:指笔毫圆满如枣核之形,就是毫毛充足的意思。
健:即笔腰弹力。将笔毫重压后提起,随即恢复原状。
墨主要原料是炭黑、松烟、胶等,
古人都是磨墨书写,并以此作为功课。用墨极也极为讲 究,要求“黑”、“透”、“亮”。 好墨有“经数百年而墨光如漆,余香不散”的特点。
“湛湛如小儿目睛”(苏东坡)
纸 上古无纸,直接书刻在兽骨、金石之上。
汉以后,纸张才逐渐推广,多为麻纸张, 唐宋以后都用宣纸, 清人多用生宣。
砚 俗称砚台,写毛笔字磨墨用的文具,多数用石做成。
汉代时砚已流行, 宋代则已普遍使用, 明、清两代品种繁多。 “四大名砚”的端砚(广东)、歙砚(安徽)、洮táo砚 (甘肃)和澄泥砚(山西)。 古代文人对砚十分重视,不仅终日相随,而且死后还用
1、直入法与切入法
直入法:顺锋起笔,笔锋落纸后并不向左运动,而是直接朝
着右方前进了。这种露锋起笔,使得笔的线条显得犀利,笔画上 下分出阴阳向背,所以笔画就像竹叶一样,显得随风飘动似的, 有画意,有潇洒的风韵。
切入法:起笔时,用毛笔最尖锐的一面写下,
然后可稍微起立(不起立也行),换用相邻的笔面 继续书写,切面非常平整。
3.收笔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谓:“无垂不缩,
无往不收。”此帖中的收笔多蕴藉丰润,笔去而势未
尽。临习时,要有一种静穆的心态,注意收笔的蓄势,
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
赞誉:抚如石,呵生津。其功效 可与石砚媲美,此砚中一绝。
澄泥砚
二、如何执笔
宋代大书家苏东坡用三指执笔,当时有人指出他执笔方 法不对,他却说“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就是说执 笔没有一定的标准方法,只要手心虚空,执得灵便就行。 (1)五指执笔法:也称“双苞法”。古人执笔方法众多, 但使用最广泛,也可以说普遍接受的是“按、压、钩、顶、 抵”五指执笔法。初学者建议学习此法。
折 是 指 行 笔 要 有 张 力 , 像 弩 蓄 势 待 发 。
折 : 如 万 钩 之 弩 发 欧 阳 询 《 八 绝 》
——
撇 指 锋 如 着 陆 地 截 断 犀 角 象 牙
撇 : 陆 断 犀 象 卫 夫 人 《 笔 阵 图 》
——
写 捺 要 有 波 折 , 切 忌 一 拖 而 过 。
捺 : 一 波 常 三 过 笔 欧 阳 询 《 八 诀 》
之殉葬。
产于山西忻州地区定襄县河边村,原产地为 山西南部的绛州。澄泥砚以沉淀千年黄河渍泥 为原料,经特殊炉火烧炼而成,质坚耐磨, “观若碧玉,抚若童肌,储墨不涸,积墨不腐,
厉寒不冰,呵气可研,不伤笔,不损毫”倍受
历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唐宋皆为贡品。 武则天、苏东坡、米芾、朱元璋
均有所钟,并着文记之;乾隆皇帝
——
自 然 精 劲 健 矣 。
右 军 云 : 每 作 一 点 , 皆 悬 调 之 , 令 其 锋 开 ,
点
: 点 入 高 山 坠 石 卫 夫 人 《 笔 阵 图 》
——
法 其钩 钩 速又 : 度称 趯 一趯 须 定, 存 是存 其 峻是 笔 快指 锋 如驻 , 飞笔 蓄 李得 势 世势 。民而 钩 《出 笔笔 的法 写论 》
这种起笔法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需要深厚的手上功
夫,初习者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稳住笔势。
2.行笔 关于行笔,今人多有忽视。清包世臣《艺舟
双楫》中言:“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 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包世臣 这段话言明了行笔与起、收笔同样重要。 智永《千字文》的行笔丰厚遒劲、骨力洞达。临写 时要求能裹住笔锋,手腕沉稳且轻虚,以达到力实气 空的线条效果。
b、提转笔
特征:外轮廓圆滑
方法:笔毫伴随提笔顺势转动(转为中锋或侧锋都行, 以中锋为主)
6、折笔
a、顺折(两笔书写)
这种折笔属于顺折(中或侧锋),笔毫没有较大改变方向, 可以另外在起笔,迅速折下。
b.直接折笔,笔毫始终保持一个面。将笔毫快速转为中
锋,折下——左折时,笔尖对准左上角;右折时,笔尖 对准右上角
清河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中日:“智永《千
字文》,笔笔从空中落,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
足喻之。”分析此帖用笔,诚如何所言,无论起、行、
收笔均力实气空,笔势浑穆。
1.起笔 智永《千字文》的起笔多空中作势,尖锋 翻笔入纸,但并非直落直行,而是在笔锋落纸的一 刹那有一个轻微的切笔动作,而后不露痕迹地行笔。
tì
——
要提 提 慢又 : 。称 策 策 始 。 作 策 者 真 , 正 用 书 仰 写 锋 速李上 度溥揭 属光, 稍《而 快雪贵 ,庵乎 但八迟 比法留 趯》 ——
第三讲:笔画归类与分析 1.横与横变化
2.竖与竖的变化
3.折与折的变化
4.撇与撇的变化
5.捺与捺的变化
6.点与点的变化
5、手腕的运动训练 写毛笔字的时候手腕悬空,需要运气发力于笔端,
写出的字才会有力。由手腕的运动来完成笔画书写的叫
“运腕”。由手臂和肘部的协调动作来完成笔画书写的 叫“运肘”。
6、手指的运动训练 写毛笔字是用手指、手腕或臂肘的协调动作来完成的。 纯粹用手指的拨动来完成点画的书写的叫“运指”。
四、笔毫的运动方式
墨 ----胸有点墨 小 沫 第一讲:笔法训练一、文房四宝的认识
笔古人对笔有不同的称呼,特别在战国时期,如
楚国称“聿”,吴国称“不律”,燕国称“弗”,只有
秦国称做“笔”。秦始皇统一了列国,才在全国范围内 都称做笔,一直沿用到现在。 毛笔是由笔杆、笔头、笔套三部分组成,其中笔头 最为关键,决定了毛笔性能的优劣。
三、线条训练
1、笔尖画线与笔肚画线
在汉字书写过程中,不论哪种书体的哪种笔画都是由 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来完成。作为初学者,一开始 就要培养起强烈的运笔三过程意识。
2、中锋与侧锋 中锋行笔:当毛笔在纸上运行时,笔尖在笔画的正中间,笔 毫在纸上跪行,笔尖对着毛笔运行的反方向。 (1)中锋训练
(2)侧锋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