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生死观..

合集下载

论中国传统生死观

论中国传统生死观

论中国传统生死观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法制也对一些传统的文化习俗开始加以界定。

中国传统文化中,最著名的便是有关生死观的法律,它控制着人们的生活,这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具体论述这一问题,包括:中国传统生死观的概念,它是如何在中国文化中形成的,为什么它依然在社会中被大量采用,以及它能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首先,从概念上讲,中国传统的生死观是指社会中人们对生死的看法,尤其是它如何定义死亡和生命,以及如何处理死亡和生命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是来源于天地的,人们需要尊重天地,顺从天地的规律,在这种认识背景下,人们对待生死有着千百年来一贯的看法,从实践中看,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也是一部分政治理念。

其次,中国传统的生死观是如何形成的?其实,中国传统的生死观早已在中国文化中形成,受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文化思想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家的“三仙”、“八修”、《道德经》、《尚书》及《易经》等传统理论中。

它主要提倡尊重自然、崇拜上帝、服从家长、谨慎行事、尊重长辈、依照天地规律等,这些思想也被广泛地流传并应用于生活中。

再次,为什么这种中国传统生死观依然在社会中成为大宗?首先,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与中国政府的政治体制相联系的,这种联系使得政府在传播这种思想时有组织性、有力度,使它不仅能够在每一个家庭得到传播,而且也得到政府和主流社会的认可。

此外,由于这种传统生死观提倡祖训,每一个家庭都教育着自己的孩子,让他们知道应该尊重长辈,服从上帝,相信祖先,这种习俗有助于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这也是它在社会中成为大宗的原因之一。

最后,中国传统的生死观给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一方面,它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和智慧,带来了良好的道德准则,良好的道德准则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并且有助于减少社会不平等,从而为社会的发展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

另一方面,它有助于培养一种更加统一的民族观念,提升每个民族自我认同感,帮助中国人形成一种统一的民族观念,也更好地推进了中国社会的繁荣发展。

中国人的生命观

中国人的生命观

中国人的生命观
中国人的生命观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受到历史、文化、宗教和哲学等多方面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人生命观的常见观点:
1. 尊重生命:中国人普遍认为生命是宝贵的,应该珍惜和尊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思想,强调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环境。

2. 家族观念:中国人普遍重视家族观念,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

许多中国人会为了家族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

3. 孝道传统: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强调子女应该尊敬和孝顺父母。

许多中国人认为,尽孝是一种道德责任和义务。

4.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哲学思想之一,主张避免极端和偏激的行为,追求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

许多中国人在生活中注重平衡和稳定,不喜欢过度冒险或过于张扬的行为。

总的来说,中国人的生命观强调尊重生命、重视家庭、崇尚中庸之道等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生死观主要是指客观主体对于生与死的看法。

而这里的客观主体当然指的是人本身,而作为人,不论你贫富贵贱、地位高低、年龄长幼,生死问题都是无法回避、逃避的。

而即使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对于人最为根本的生死学问题仍然无法给出完整的解释与答案。

所以,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都在不断地探索生死的终极内涵与价值,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生死观。

我们的社会始终在不断地向前推进,但是对于生死我们依旧显得无可奈何,难以有质的超越与认识。

相反,社会发展带来的各方压力使我们在生死面前更加苍白无力,或者说我们根本无暇静心去思索人的发端与终结。

社会出现了大量的自杀、抑郁、极端抱复与犯罪等现象,从某种层面上来说,这些人无疑是对生死观认识的极度缺失或迷失。

而对于古人来说,他们面对自然山川、面对人间苦楚、面对生死无常,往往停下脚步、沉下心来思考“人为何而来”、“生命的意义何在”、“人的生命结点有将去往何方”等一系列问题。

所以今天我们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其实是对前人思索的借鉴与传承。

并希望在汲取传统文化中生死观的可取之处为我所坚守,为我所共鸣,以此可以更加从容地看待生死的变迁。

那么什么是可取的呢?在我看来,每个人由于都存在生活于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社会中,在潜意识里其实早已形成自己对于生死的模糊判断与看法。

所以可取的首要要求在于能与个人潜意识的未成形的生死观达成一定的共识,不可能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彻底改变人的内心的深层思维。

其次可取还在于要符合自己对于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认知、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方向与判断。

只有在个人与社会的生命价值判断中找到平衡点,我们才有可能合理而舒适地生活于这个社会。

这样的生死观才会有现实意义与价值。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儒释道三家的文化精髓而组成的,那么儒释道的生死观便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中国传统社会对于生死的认识。

通过对儒释道为代表的生死观认识,探寻生命的意义,唤醒人们对生死的意识,形成自己的生死观。

论中国传统生死观

论中国传统生死观

论中国传统生死观
中华传统生死观基本上定义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

一般来说,它提出了人的生死一存在,自有其生死规律和规则,即生有其法,死也有其法。

这个观念贯穿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深深地影响和支配着中国人的思想意识。

中国传统生死观深表示了“天命”的存在,认为生死是由“天理”安排的。

因此,人生短暂,生死必须顺应宿命,不能自行解脱与拯救。

由此,它让人们意识到,生死是有权利和义务的,同时也带来一种敬畏的情感,这种敬畏感使人们明白:生死只属于上天,不可以自行支配。

中国传统文化中,还认为“生死不在人的掌控之中,但也不是完全宿命的产物”。

这种观念显示出,人们应该认识到生死只能在自己拥有责任和义务的前提下进行,即在一定的范围内受到他人的控制,但也存在自由的可能性。

只有在特定的信念,恪守传统观念和道德准则的情况下,人们才能够真正地将自己的生命维护起来。

中国传统的生死观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提升了人们的责任感和尊严感,而且还给了人们有关生死问题的有效指导。

拥有这种观念,人们就会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注重施与受,体谅别人,不干涉他人,秉持公正,让世界越来越美好。

中国人的生死观英语作文

中国人的生死观英语作文

中国人的生死观英语作文Diving into the cultural depths of China, one finds a tapestry of beliefs surrounding life and death that is as intricate as it is profound. The Chinese perspective on mortality is woven with threads of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each contributing to a rich and nuanced understanding of existence and the afterlife.At the heart of Chinese philosophy lies the concept of harmony, which extend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ving and the deceased.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emphasizes filial piety, advocating for a deep respect and remembrance of one's ancestors, which is thought to bring harmony to the family and, by extension, society. This is often manifested in rituals and festivals like Qingming, where families pay homage to their ancestors by tending to graves and making offerings.Taoism, with its focus on the natural order and the cycle of life, introduces the idea of living in tune with the Tao, or the way of the universe. This philosophy suggests that death is not an end but a transformation, a return to the eternal cycle of existence. It is this belief that often underlies the serene acceptance of death among many Chinese people.Buddhism, which has been integrated into Chinese culture for centuries, adds the concept of karma and reincarnation tothe mix. The belief in the impermanence of life and the cycle of birth and death is central to Buddhist teachings. The Chinese often view death as a transition to another form of existence, where one's actions in life determine the nature of their rebirth.In contemporary times, these traditional views coexist with modern perspectives, influenced by urba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While the essence of the cultural respect for life and death remains, the expressions of these beliefs are evolving. The Chinese approach to mortality is a blend of reverence for the past and an eye towards the future, a dynamic interplay between the spiritual and the secular.In essence, the Chinese view of life and death is a complex interweaving of ancient wisdom and modern sensibilities, a perspective that honors the journey of the soul through the cycles of existence with a profound sense of respect and continuity.。

中国人将生与死,浪漫与庄重结合的作文

中国人将生与死,浪漫与庄重结合的作文

中国人将生与死,浪漫与庄重结合的作文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中国人对生与死有独特的看法和做法你知道吗?我们中国人对生与死是怎么看的呢?我们把生与死看成是一个整体,死亡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而是人生的一个自然过程。

我们认为死后灵魂会去投胎转世,所以死只是暂时离开这个世界而已,将来还会再来人间。

我们中国人在庆祝生日的时候,也会同时缅怀祖先。

爷爷说,这代表了对生与死的尊重。

虽然生日是个喜庆的日子,但我们也没有忘记去世的亲人。

我们会在生日那天给祖先上香,祈祷祖先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好。

特别是在清明节和中元节这样的节日,我们就会大规模祭祖。

家人们会到祖坟扫墓,烧冥钞、上供品,希望祖先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像活着时那般好。

这就是我们对死者的思念和怀念。

不过我们也希望亲人早些投胎转世,所以祭祖活动中还有驱魂的环节,让亲人的灵魂不要总在人间游荡。

这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又借此相信死后还有来世,生命是循环不息的。

同时,我们还有很多关于生死的民俗和传说。

比如人死后七七四十九天,灵魂还会在人间徘徊;百日后,灵魂就要去投胎转世了。

所以家人们都会在七七四十九天和百日忌这几个重要的日子祭拜先人。

总之,中国人对待生与死是很独特的,将二者浪漫而庄重地结合在了一起。

我们既悼念亲人的离世,又相信他们的灵魂将去投胎转世,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再相见。

中国婚俗中也有独特的生死观我国的婚俗中也蕴含着对生与死的特殊看法。

婚礼上新郎新娘要拜堂、拜天地和祭拜祖先,就反映了对死者的怀念以及期望新婚能开枝散叶、生生不息。

新娘的嫁妆中还会准备一套素服,据说是为了等她去世后入殓时使用的。

虽然听起来有点可怕,不过在我国传统观念里,婚姻就意味着从生到死的结合,所以备办素服也是很正常的事。

而新郎在迎亲的时候,要先把新娘抛下三跤,然后新娘才能"死"而"重生"并嫁入我家。

这种"死而重生"的婚俗,就透露出中国人将死亡看作是人生的一个新的开端和转折。

中日生死观

中日生死观

中日生死观中日两国的生死观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同时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生死观是人们对待生命和死亡的态度和观念,它与文化和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中日两国的生死观都受到了宗教信仰的影响。

在中国,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对生死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主张轮回转生,认为死亡只是生命的一种转折,因此对于死亡有着比较淡然的态度。

道教强调阴阳和生死的循环,认为死亡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生命的开始。

儒家思想注重亲情和子孙后代,强调家族延续和先祖供奉,因此对待死亡也会关注后代的好坏。

而在日本,佛教和神道教是主要的宗教信仰。

佛教和日本传统的神道教都认为死后有来世,人们的灵魂不会消失,因此对死亡的接受度较高。

日本人还有一种独特的崇拜祖先的文化,称为“追思”,即通过祭祀和表达思念来纪念逝者。

中日两国的生死观在家庭观念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有一种被称为“孝道”的传统,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敬重和照顾。

因此,中国人普遍倾向于在家人过世后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悼念。

而在日本,家庭观念同样十分重要,但他们更注重个人的行为举止和义务履行,尽量减轻对家庭的负担。

因此,日本人与亲人的分离和死亡也可能更加冷漠一些。

中日两国在对待死者的仪式和习俗上也有一些不同。

中国有丰富多样的葬礼习俗,如丧葬期间的祭祀、哀悼和祈福活动,以及鬼月和清明节等和死者相关的节日。

而日本的葬礼习俗相对简洁,通常在死者火化后进行家族葬礼,然后将骨灰安放在神社或墓地。

此外,日本人还十分注重在家中设立灵位,以供奉和纪念逝者。

总的来说,中日两国的生死观都受到了宗教和文化的影响,有着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差异。

无论是对待生命还是对待死亡,人们都应该尊重对方的信仰和习俗,以及对生死的态度,这是促进两国之间相互理解和交流的重要一步。

中国人与日本人的生死观

中国人与日本人的生死观

中国人与日本人的生死观所谓生死观,顾名思义主要指对于生与死的基本看法,其中包括如何看待生命、人到底为什么活着、生命的意义何在以及如何看待生命进程中必定会降临的死亡等一系列问题。

人生在世,无论贫富贵贱,不管职位高低,也不论年龄大小,生死问题是谁都无法逃避的。

生死问题关系到一个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对它的解答是人类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的,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面对死亡的心理较之衣食住行条件的改善等现实问题,显得更为现实,更为重要。

一、中国人的生死观关于生与死,中国古代的先辈们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虽然这些观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生死问题,但在中国历代以来,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于时至今日,中国人仍在骨子里接受着这些观念。

在这个科学巨人与道德侏儒比例严重失调的社会,人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也在逐步滑坡,或许,只有生与死的警示才能重新唤醒人类内在的道德意识。

本文立足于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家的生死观,试图通过对中国古人关于生死之认识的剖析,来探寻生命的意义,以期唤醒人们对生死的意识。

1、中国人生死观的起源1.1知生观这一派主要以儒家为代表。

儒家孔子首先提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的看法,他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充实人的道德生活,不必汲汲于追问死后的事,至于人的寿命长短,出于命运的安排,不必挂心。

后来孟子进而提出“立命”说。

孔孟教导人们不必计较生死寿夭,人活一天,就应该尽人事,处理好人的现实生活,为了正义和人类全体的福祉,人是可以不惜献出生命的。

这就是具有浓厚人本主义的知生观。

这一派对于生死寿夭问题的回答,采取了命定论的形式,主张尽人事,追求生的价值,但其目的是要人们将人生价值置于首位,至于企求长生或者追求死后的彼岸极乐世界,是此派所不取的。

1.2 全生观这一派主要以道家为代表。

道家老子认为生命是一种自然现象,反对人为的厚生、益生说。

他说人类同其他自然物如飘风骤雨一般,不能长久生存下去,生命的终结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因此他不赞成刻意追求长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表面上看甚至对这个问题采取回避的态度。但 实际上,儒家学说作为在整个中华民族漫长发展 的历史中最主要的一种思想形式,对国人产生的 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儒家对社会生活对人伦的广 泛关注恰恰是对生死问题理性感悟的结果。这种 感悟使得儒家学说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成为促进 中国社会稳定发展,教化百姓、影响人心的重要 思想。儒家的这种理性的生死观,既让人积极进 取有所作为,又使人保持精神上的宁静、平和,不 为死亡的降临所烦扰。而这些恰恰是浮躁、喧嚣 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所缺失的。
中国人的生死观
生死人生大事
活着要庆祝生日,死了要过期数, 头七、三期、五期、百天、周年、 三年、五年、十年等。
研究对象
主要通过研究儒释道教统对中国人生死观产生的影响,来说明中国 人的生死观念。
儒家生死观
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道出了儒家对生死问题的基 本态度。在人活着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弄清如何活着的 道理,懂了活着的道理,死的道理也自然会清晰。
(三)超出个人生活层次,摆脱 死亡恐惧
如果人们超出个体生活的限宥,立于生命存在普遍性的基点,那么,面 对死亡,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遗憾和恐惧。在儒家看来,除了生活层面 的物质性生命,人还有精神生命文化生命。中国古代的士大夫们,则 在面对必死的人生结局时,刻意于追求“杀生成仁””舍身取义”, 或者去求得“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认为崇高之道德 品格、伟大之功业、完美之诗文可以传之后世,个人之生活虽然中止 了,而生命却借助于立德立功立言的中介永恒且不朽了。由此,他们 便在精神上超越了死亡,可以在临终前消解死亡的恐惧与痛苦,如文 天祥就义前留下的衣带铭:“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从今而后,庶几无愧。”这是精神超越死亡的真 实写照。
(四)生死为徒
所谓生死为徒也就是生死相转,它们是生命体在其运动流逝过程中 所经历的不同阶段,生为生命之始,死为生命之终。但生死物化是 一个“始卒若环”的无限循环过程,死既是整个生命现象之某一段 行程的终点,又是其下一段行程的起点,生转化为死,死又转化为 生,生死总是相互转化、互为邻徒的。
儒家最注重的就是人伦关系,重视个体在世间为家庭家族尽了多少 义务。每个人的死亡过程如果都在亲人尤其是后代的陪伴下经历, 对当事人将是个极其大的安慰。因为在临终前,如果是亲人在旁边, 对自己在人生曾经的生命轨迹是个直接的彰显。情感的表达能醒目 地传达给将逝之人。亲人的悲痛尽管引发对生命的留恋,但也是对 内心世界的无声慰藉。表明自我在人生旅程中存在的情感收获。这 种感受实际上来自人类最原始的目标和动力———通过宗族的延续 、精神的不死,让子孙代替自己“活”下去。既然有后代子孙替自 己活下去,那么我目前的死亡状态只是暂时的离开。生命还将通过 血脉的传承继续下去,永无止息。生命通过血缘的绵延其实一直都 在进行,由子孙后代的延续而感知自己的血脉流传,自己并没有真正 的完全消失,还在人间继续自己的生命。因此,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 ,死亡的痛苦获得了某种缓和。
庄子的生死随顺观
庄子力图透过生死的现象之异而揭示其本质之同,力图超越一般人 乐生恶死的生死情怀,在老子高扬“生”的价值之后,转而深究 “死”的价值,并通过对死亡价值的挖掘而使人生死通达、生死释 然,从而启示人们以一种随顺的态度对待生死问题。
(一)生死物化。
庄子将人的生命现象看作宇宙自然中的一种物质现象,生命现象中 的生死之变也仅仅被视作一种物质之变。在他看来,生命形态从生 到死或从死到生,都不过是物质形态的转化而已,这就像活人的形 体有健全者、也有残疾者一样,生死之异与形体之异一样,在本质 上都只是物质形态之异。《天道》篇说:“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 化。”宗师》说:“(道)特犯人之形而犹善之。若人之形者,万化而 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遁而皆存。 善天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 乎!”这是说,宇宙万一。
(二)生死命定。
庄子认为,生死作为一种物化现象,究竟什么时候化而为生,什么 时候化而为死,生与死之间的距离有多长,生死大限是多少,这一 切都不是人自己所能决定得了的,而是有一种客观必然性在起作 用.所谓“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三)生死一体
所谓生死一体,其一是指生死不可分割,有生则有死,有死则有生, 生死相互依存,首尾相连,构成生命的完整过程,任何一个生命都 不可能只有生没有死或只有死没有生。《知北游》:“死生有待邪, 皆有所一体。”“有待”即是相互依存,生依赖于死,死依赖于生, 生死因此而结成一体。其二是说生死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这就是 “气”;又有相同的终极根源,这就是“道”。相对于。道”或 “气”来说,生与死只有形态之异,没有本质区别,所谓“万物一 府,死生同状”。
(一)对必死命运的平静接受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 里仁》)生命的长 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命的质量。人生在世,只要懂得 了做人的道理,则生事已毕,虽死无憾,这实际上是以闻道 的人文精神消除了对死亡的焦虑。
(二)家庭亲情的陪伴可以弱 化死亡的痛苦
儒家对死亡超越的途径有三:生理性生命的传承;三不朽的理想追求; 还有对乐生安死的理解。在对死亡的理解上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最 基本的大众选择就是通过生命的传递,可以把后代的成长看成自己生 命的延续,视为生活的继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对死亡的恐惧。
(四)复归天地,死而不亡
死亡只是个人的生活的中止,而非生命的终结。儒家讲:“太虚无形,气 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 为有象,不失吾常。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 散而为太”,“聚亦吾体,散亦吾体,知死之不亡者,可与言性矣”(《正 蒙· 太和篇》)。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和万物一样,生死只不过是气的变 化形态,人的生命是宇宙这个大生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个人之亡,意 味着着复归于气,人的生命回归于宇宙的生命洪流之中,参与到整个 宇宙大生命的创生过程中去了,从而趋于永恒,并没有真正的消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