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学知识讲解
中医辨证学ppt课件

21
最新版整理ppt
【证候鉴别】
伤暑既暑邪伤表证,此证严重者谓中暑,属 里证。
22
最新版整理ppt
(四)湿邪遏表证
【概 念】 湿邪遏表证即湿邪外侵,郁遏 于肌腠的证候。
【病 因】 居处卑湿,冒受雾露,淋雨涉 水。
【辨证要点】 微恶寒热,头胀而重,肢体困 重,苔白薄腻。
中医辨证学
1
最新版整理ppt
绪论
以八纲辨证为纲, 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卫气营血、六经 及三焦辨证为目,
2
最新版整理ppt
总论
第一章 辨证学的形成与发展 1.八纲辨证
“八纲”一词最早出现于祝味菊著《伤寒 质难》中。
3
最新版整理ppt
总论
2.六经辨证 3.脏腑辨证 4.温病辨证
第二章 审症、辨证、诊病的中医诊断体系 一、症、证、病的基本概念
一、表证
定义——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 入机体,正气(卫气)抗邪所表现的轻浅 的证候。
12
最新版整理ppt
一、表证
病因——感受六淫之邪,即风邪、寒邪、暑 邪、湿邪、燥邪、火热之邪等。
《景岳全书·传忠录》:“表证者,邪气之 自外而入者也,凡风寒暑湿燥火,气有不 正,皆是也。”
13
最新版整理ppt
最新版整理ppt
(一)风邪袭表证
【概 念】
风邪袭表证主要是因感受外界风邪所 产生的证候。
【病 因】 起居不慎,汗出当风。 【辨证要点】 发热恶风,汗出,苔薄白,
脉浮缓。
16
最新版整理ppt
(一)风邪袭表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汗出,鼻塞流 涕,微咳,苔薄白,脉浮缓。
中医辨证讲解

中医辨证讲解中医辨证是中医诊断学中的核心内容,它通过观察、询问、切脉等方式,全面收集患者的病情信息,从而进行病证的辨别与归纳。
本文将详细讲解中医辨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传统医学的精髓。
一、中医辨证的基本原理中医辨证的核心思想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辨证论治则是在整体观念的基础上,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中医辨证主要包括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辨证、经络辨证等。
八纲辨证是辨证的基础,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四个方面,用以概括各种疾病的病性、病位、病势等。
二、中医辨证的方法1.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体态等,了解病情的寒热、虚实、病位等。
2.闻诊: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判断病情的性质、病势等。
3.问诊: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生活习惯等,了解病情的起因、发展、变化等。
4.切诊:通过切脉、按诊等手法,了解患者的脉象、腹象等,判断病情的虚实、寒热等。
三、常见辨证方法及实例1.八纲辨证:例如,感冒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根据症状的不同,可以辨别为表寒、表热等。
2.脏腑辨证:例如,心悸可分为心气虚、心阳虚、心血瘀阻等,根据症状和脉象的不同,可以判断病情的虚实、寒热等。
3.气血辨证:例如,痛经可分为气滞血瘀、气血虚弱等,根据症状和舌象的不同,可以辨别病情的虚实、瘀阻等。
4.经络辨证:例如,颈椎病可分为太阳经证、少阳经证等,根据疼痛部位和症状的不同,可以判断病情的经络归属。
四、中医辨证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中医辨证在现代医学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尤其在慢性病、亚健康状态、养生保健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通过辨证论治,可以实现对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总结:中医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精髓,它以整体观念为指导,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全面收集患者的病情信息,进行病证的辨别与归纳。
中医辨证常识

中医辨证常识
中医辨证是指运用中医理论对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辨明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为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辨证常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证的概念:证是中医特有的概念,指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
2. 证的类型:中医将证分为很多种,如风寒感冒证、湿热泄泻证、食积胃脘痛证等。
每种证都有其特定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
3. 证的要素:证的要素包括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
其中,症状和体征是证候的重要组成部分。
4. 证的诊断: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收集病情资料,结合病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辨明证的要素,从而确定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
5. 证的治疗:根据辨证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如祛邪扶正、调理脏腑、活血化瘀等。
总之,中医辨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掌握中医辨证常识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预防和治疗疾病。
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中医八纲辨证医学课件

中医八纲辨证医学课件一、引言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八纲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是中医师在诊断和治疗疾病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本课件旨在对中医八纲辨证进行系统的介绍和阐述,帮助学习者掌握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中医八纲辨证的基本概念中医八纲辨证是指通过对疾病进行全面观察和分析,归纳总结出疾病的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等八个方面的辨证方法。
这八个方面分别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气血、津液、脏腑、经络。
中医八纲辨证以整体观念为指导,强调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从而达到辨证施治的目的。
三、阴阳辨证阴阳是中医八纲辨证的基础,是中医学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概括。
阴阳辨证主要通过对病情的观察和分析,判断疾病的阴阳属性。
阴证表现为阴寒、静止、内敛、抑制等特征,阳证表现为阳热、运动、外散、兴奋等特征。
阴阳辨证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四、表里辨证表里辨证是指对疾病的病位进行辨证。
表证表现为疾病在体表或器官表面的症状,如发热、恶寒、头痛等;里证表现为疾病在体内深部的症状,如胸痛、腹痛、咳嗽等。
表里辨证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确定疾病的病位和选择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五、寒热辨证寒热辨证是指对疾病的病性进行辨证。
寒证表现为寒性症状,如畏寒、肢冷、腹泻等;热证表现为热性症状,如发热、口渴、便秘等。
寒热辨证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确定疾病的病性和选择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六、虚实辨证虚实辨证是指对疾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辨证。
虚证表现为正气不足,如疲乏无力、气短懒言等;实证表现为邪气亢盛,如发热、便秘、疼痛等。
虚实辨证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确定疾病的体质和病情,选择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七、气血辨证气血辨证是指对疾病的气血状况进行辨证。
气证表现为气机失调,如气短、乏力、胸胁胀痛等;血证表现为血液运行不畅,如痛经、瘀血、紫斑等。
(医学课件)中医辩证学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中医辩证学概述 • 中医辩证学基础知识 • 中医辩证学临床应用 • 中医辩证学与其他医学的关联 • 中医辩证学的未来发展 • 中医辩证学经典案例分享
01
中医辩证学概述
中医辩证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中医辩证学是一种运用中医理论,通过对病症、体征的观察 和分析,认识疾病本质、特点和规律,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 法的应用学科。
风热感冒
症状包括恶寒轻、发热重、有汗、口渴、鼻塞流浊涕、舌苔 薄黄、脉浮数。治疗以辛凉解表为主,如银翘散、桑菊饮等 。
案例二:糖尿病的中医辩证治疗
阴虚燥热型
症状包括口渴多饮、多食易饥、尿频量多、大便干燥、形体消瘦、舌红苔黄 。治疗以滋阴清热为主,如玉女煎、消渴方等。
气阴两虚型
症状包括口渴不欲饮、小便频数、身体消瘦、舌质淡红苔白。治疗以益气养 阴为主,如生脉饮、六味地黄丸等。
辩证施治
根据病症的具体表现,制定针对性 的治疗方法,强调因人、因时、因 地制宜。
调理为主
中医治疗重在调理,通过调节人体 内部机能,增强机体自愈能力,以 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预防为主
中医辩证学强调预防为主,通过调 理身体、改善生活习惯等手段,预 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02
中医辩证学基础知识
阴阳五行
阴阳
案例三:失眠的中医辩证治疗
心脾两虚型
症状包括失眠多梦、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无华。治疗以补益心 脾为主,如归脾汤、养心汤等。
心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交型
症状包括失眠多梦、心悸盗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治疗以交通心肾为主,如 交泰丸、天王补心丹等。
中医辨证的基本内容和步骤

中医辨证的基本内容和步骤中医辨证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其基本内容和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辨证的基本内容:1.望: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底、目光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比如面色苍白可见气血不足,舌苔有黄色时可见湿热等。
2.闻: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声、咳嗽声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比如咳嗽音响亮可见肺气通畅,声音嘶哑可见声音困难等。
3.问:通过询问患者身体状况、病史、病情变化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包括询问病因、病程、症状变化、舌苔、排泄情况等。
4.切: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肌肉、骨头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包括检查舌脉、脉象、脉率、脉力等。
二、辨证的基本步骤:1.整体观察:首先需要整体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神色、言谈举止等,以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
2.面诊:观察患者的面部状况,包括面色苍白、发黄、发红等情况,面部有无斑点、瘀点等。
3.舌诊:观察患者的舌质、舌苔、舌体等状况,包括舌体颜色、形态、舌苔颜色、厚薄等。
4.询问:通过与患者详细询问病情、症状、病因等,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与疾病的发展情况。
5.闻诊: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声、咳嗽声等,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气机运行情况。
6.触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肌肉、骨头等,以了解患者的脉象、脉力、脉率等。
7.辨证归纳:根据患者的整体观察、面诊、舌诊、询问、闻诊和触诊的结果,进行辨证归纳,看出患者的病机、病因等。
8.诊断:根据辨证归纳的结果,进行疾病的诊断,包括疾病的名称、病机、病因等。
9.治疗:根据患者的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
10.随访: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随访和调整治疗方案。
总结起来,中医辨证的基本内容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通过整体观察、面诊、舌诊、询问、闻诊和触诊等步骤,了解患者的症状、病情和病因,从而进行辨证归纳和诊断,并根据诊断结果制定治疗方案。
这一辨证的过程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重要环节,有助于从整体和个体的角度把握患者的病情,实现个性化的治疗方法。
中医辩证诊断入门知识点总结

中医辩证诊断入门知识点总结中医辩证诊断入门知识点总结一、引言中医辩证诊断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和方法之一,是中医的特色和独到之处。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基本特征,也是中医医疗实践的特别之处。
辨证论治要求医生通过对患者病情的辨证,不仅要诊断疾病,还要辨识病情的性质、病理变化、病机病因等。
本文旨在总结中医辩证诊断的基本知识点,以帮助读者初步了解中医辩证诊断的要点。
二、中医辩证诊断的基本原则1.整体观念中医辩证诊断强调对病机病因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疾病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不平衡引起的。
诊断时需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症状、舌脉等信息,全面把握患者的整体情况。
2.望闻问切中医辩证诊断主要依靠四种方法:望(观察)、闻(听诊)、问(询问)、切(按摩)。
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观表现,听诊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情况,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用手按摩患者的脉搏等,通过这些方法获取病情信息。
3.辨证施治中医辩证诊断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治疗,辨别病情的本质,确定病机病因,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法主要有方剂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
三、中医辩证诊断的常用术语1.辩证分型中医辩证诊断常采用分型法,即将病情按照某种标准分类,以便于对病情进行分析和辨别。
常见的辨证分型有八纲、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等。
2.脉象中医辩证诊断中,观察患者的脉搏情况是一项重要指标。
脉象是指脉搏的形态、节律和力度等特征,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病情。
3.舌象中医辩证诊断中,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色和舌体形态等特征,以判断患者的病情。
舌象是由于病理变化导致舌苔、舌色和舌体形态发生相应变化。
四、中医辨证诊断常见疾病的辨证要点1.感冒感冒是常见的疾病,中医辨证要点包括辨别寒热、表里、阴阳、气血等。
例如,感冒初期出现发热、咳嗽、鼻塞等症状,舌苔白薄,脉象浮数,属于外感风寒表证。
2.消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等,中医辨证要点包括辨别气滞、湿热、虚实等。
中医辩证基础知识

中医辨证基础知识一、辨阴阳虚损证候1。
阳虚证表现:虚寒之象(+气虚)2.阴虚证表现:虚热之象(+血虚)二、气病证治1.气虚证【临床表现】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动则加重,头晕目眩,自汗,脉虚,舌淡嫩以疲乏、气短、脉虚、动则加重为辨证要点. 治法:补虚益气2。
气陷证【临床表现】气虚+内脏下垂,以自觉气坠,或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见腹部坠胀,或见脱肛、子宫下垂等内脏下垂的现象。
舌淡、脉弱等,为气虚的指征。
体瘦而弱,气短、气坠、脏器下垂,为主要表现。
治法:益气升提3.气不固证表现:气虚+或自汗不止;或遗尿;或大便失禁;或崩漏、滑胎;或遗精等。
4。
气脱证【临床表现】呼吸微弱而不规则,神情淡漠或昏愦无知,大汗不止,口开目合,手撒身软,二便失禁,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等。
病势危重,以气息微弱、汗出不止、脉微等为辨证的基本点。
5。
气滞证【临床表现】胀痛、窜痛、攻痛,时轻时重;按之无形,随情绪而变化,脉弦。
以胸胁、脘腹等处或损伤部位的胀闷、胀痛、窜痛.治法:理气行滞6。
气逆证(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肝阳上亢,肝气上逆。
)【临床表现】咳嗽,呼吸喘促;呃逆,呕吐,嗳气,呕血;头痛,眩晕,甚至昏厥、咯血。
以咳喘或呕吐呃逆等为突出表现。
治法:理气降逆二、血病证治1.血虚证【临床表现】面白淡白或萎黄,唇、爪、眼睑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手足发麻,四肢拘急不利,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闭经;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疗:补血养血方药:四物汤2。
血脱证【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气短,四肢逆冷,舌色枯白,脉微或芤等.3。
血瘀证【临床表现】1.局部刺痛,痛处不移而拒按,常夜间加重;2.局部肿块,质硬,按之不移;3。
唇、甲紫暗,或皮下、舌上有瘀点瘀斑,或皮肤丝状红缕,青筋显露。
4。
出血色紫暗,或夹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5。
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
6。
舌质紫暗或有青紫色斑点7。
脉涩,或结代,或无脉。
治法:活血化瘀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要点】 微恶寒热,头胀而重,肢体困 重,苔白薄腻。
2020/6/12
(四)湿邪遏表证
【临床表现】 微恶寒热,头胀而重,胸闷, 口不渴,肢体困重或酸痛,周身倦怠,舌 苔薄白腻或滑,脉濡或缓。
2020/6/12
【证候分析】
湿邪遏表属外湿,亦称伤湿。 湿郁遏肌腠,阻滞经络——头胀,肢体困重
, 微恶寒热。
湿邪缠绵,困遏清阳——困重、闷胀、酸楚 、 腻浊。
2020/6/12
(五)燥邪伤表证
【概 念】 燥邪伤表证多见于外界气候干 燥,燥邪外袭,侵犯肺卫பைடு நூலகம்表现的全身干 燥的证候。
【病 因】 秋令干燥或居北方干旱少雨之 处。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皮肤、口、鼻、咽 干燥。
2020/6/12
(五)燥邪伤表证
第一节 表里辨证
2020/6/12
表
体表 六腑 经络 三阳经 皮肤
里
脏腑 五脏 脏腑 三阴经 筋骨
2020/6/12
【临床表现】
表
病位 皮毛、肌腠、经络
里
脏腑、骨髓
2020/6/12
一、表证
定义——六淫、疫疠等邪气经皮毛、口鼻侵 入机体,正气(卫气)抗邪所表现的轻浅 的证候。
2020/6/12
。
2020/6/12
【证候分析】
热邪犯表,卫气被郁——发热恶寒; 热为阳邪——发热重而恶寒轻。 风热灼伤津液,上炎于咽喉——口干微渴,
咽喉痒痛。 热性升散,腠理疏松——汗出。 热邪上扰——头痛。 舌边尖红,脉浮数为温热在表之征。
2020/6/12
(六)热邪犯表证
一般以热轻而火重,温邪与火热同性,温为 热之渐,火为热之极。
中医辨证学
2020/6/12
绪论
以八纲辨证为纲, 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卫气营血、六经 及三焦辨证为目,
2020/6/12
总论
第一章 辨证学的形成与发展 1.八纲辨证
“八纲”一词最早出现于祝味菊著《伤寒 质难》中。
2020/6/12
总论
2.六经辨证 3.脏腑辨证 4.温病辨证
第二章 审症、辨证、诊病的中医诊断体系 一、症、证、病的基本概念
2020/6/12
(七)疫疠证候
疫疠又名瘟病、毒气、乖戾之气、疠气等, 是由感染瘟疫病毒而引起的具有严重传染 性的证候。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口唇、鼻窍、咽喉 干燥失润,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脱屑,舌 苔干燥,口渴欲饮。或见干咳少痰,痰粘 难咯,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脉象浮等。
2020/6/12
【证候分析】
“燥胜则干。” 燥邪为病,最易耗损津液,故其主要病理 表现为皮肤、官窍干燥的特征。 且燥从上受,最易伤肺,临床常兼见肺系 症状。
。 2020/6/12
(三)暑邪伤表证
【概 念】 暑邪伤表证是指夏月炎暑之季 ,感受暑热之邪所致的证候。
【病 因】 炎夏之季,烈日曝晒或高温环 境中劳作。
【辨证要点】 夏季恶寒发热,汗出,疲乏, 苔薄,脉濡数。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头痛,汗出,口渴,疲乏 ,尿黄,舌红,苔薄白或黄,脉象濡数。
2020/6/12
一、表证
病因——感受六淫之邪,即风邪、寒邪、暑 邪、湿邪、燥邪、火热之邪等。
《景岳全书·传忠录》:“表证者,邪气之自 外而入者也,凡风寒暑湿燥火,气有不正 ,皆是也。”
2020/6/12
【临床表现】
寒热 —— 恶寒(或恶风)发热 (或自觉无发热)、
头身 —— 头身疼痛、 苔脉 —— 舌苔薄白,脉浮, 兼呼吸道症状——鼻塞流涕,咽喉痒或痛,
(自学)
2020/6/12
总论
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 理概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邪 正关系。
反映出病变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 的本质。
2020/6/12
总论
疾病——人体在病因作用下,机体邪正相争 ,阴阳失调,产生特殊的病理变化,构成 不同的病机及有规律的演变过程,
2020/6/12
(六)热邪犯表证
【概 念】 热邪犯表证又称表热证,是指 风热病邪侵袭卫表的证候。
【病 因】 外感温热之邪或其它邪气郁而 化热。
【辨证要点】 发热较重恶寒轻,咽喉痒痛, 舌边尖红,脉浮数。
2020/6/12
(六)热邪犯表证
【临床表现】 发热,微恶风寒,面红,头痛,口干微渴, 咽喉痒或痛,或有汗。舌边尖红,脉象浮数
具体表现出若干固定的症状和相应的证候。 疾病一般包括致病因素、病理性质、临床 症状和体征、演变规律及预后等。
2020/6/12
第一章 八纲辨证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
八纲辨证 阴 表
浅 寒 虚
阳——归纳疾病类别 里——辨别疾病部位的深
热——疾病性质 实——邪正斗争的盛衰
2020/6/12
喷嚏,微有咳嗽。
2020/6/12
发病特点
表证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1.起病急 2.病情轻 3.病程短 4.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的特点。
2020/6/12
(一)风邪袭表证
【概 念】 风邪袭表证主要是因感受外界风邪所
产生的证候。
【病 因】 起居不慎,汗出当风。 【辨证要点】 发热恶风,汗出,苔薄白,
脉浮缓。
2020/6/12
(一)风邪袭表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汗出,鼻塞流 涕,微咳,苔薄白,脉浮缓。
【证候分析】 风邪袭表,腠理疏松,卫气不固——发热恶风
,汗出; 风邪上受——头痛 肺气失宣——咳嗽,鼻塞流涕 苔薄白,脉浮缓——风邪袭表
2020/6/12
(二)寒邪束表证=表寒证
【概 念】 寒邪束表证又称表寒证,多因 感受阴寒之邪,体内阳气未能御制寒邪所 出现的证候。
(三)暑邪伤表证
【证候分析】 暑邪伤表卫气不能宣发——恶寒。 暑性炎热,蒸腾津液——恶热,汗多而口渴
,尿黄。 暑病多汗,气随汗泄——疲乏而脉濡数。 暑挟湿邪,湿犯上焦——苔白或黄。
2020/6/12
【证候鉴别】
伤暑既暑邪伤表证,此证严重者谓中暑,属 里证。
2020/6/12
(四)湿邪遏表证
【概 念】 湿邪遏表证即湿邪外侵,郁遏 于肌腠的证候。
【病 因】 衣单感寒,冒雨涉水,贪凉饮 冷。
【辨证要点】 恶寒重发热轻,苔薄白,脉浮 紧。
2020/6/12
(二)寒邪束表证
【临床表现】 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鼻塞 微咳,苔薄白,脉浮紧。
【证候分析】 寒邪束表,卫气不能宣发——恶寒重发热轻,无
汗。 寒邪郁于经脉——头痛,身痛; 肺失宣降——鼻塞微咳; 寒袭于表,脉气鼓动于外,脉道拘急——脉浮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