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文化论文 中国牛文化起源变迁及未来发展应用初探
弘扬中华牛文化 传承农耕文明——读《中华牛文化》有感

纵观全 书,内容广博 ,资料翔 实,既有对大量罕见的历 史典籍和考古成果的引用,又有对丰富而精妙的
神 话 和 传说 的 采 录 , 同时还 搜 集 配发 了3 0 0 多幅 古今 各 类珍 贵 图片 资料 ,集知 识性 、资料 性 、研 究性 、普及
性 、欣 赏性 、趣 味 性 于一 体 ,文 图并 茂 ,雅 俗 共 赏 ,可 以帮 助 广 大读 者 穿越 时 空隧 道 ,充分 领略 博 大精 深
院 教授 ,西 北 农 林科 技 大 学 兼职 教 授 ,华 中农 业 大 学兼 职 教授 , 中 国农业 科 学 院研 究生 院硕 士生 导师 。 曾
获 中 国新 闻奖 和 全 国现 场 短新 闻 奖两 项全 国最 高年 度 新 闻奖 , 以及人 民 日报 精 品奖 等 各类 新 闻奖 1 0 0 多个 , 并被 中共 中央 宣传 部 、中 共 中央 组 织 部等 联 合 评选 为全 国科普 工 作 先进 个 人 、全 民科 学 素质 纲 要 实施 工 作 先进 个人 ( 部级 劳模 ) 。2 0 0 7 年1 2 月被世 界 银行 及其 国际农 业研 究磋 商组 织授 予 “ 杰 出记 者 ”奖 。
驯牛到牲 用、食 用、役 用 ,进 而演变到爱牛、赞牛的全过程 ,充分展 现 了牛耕 、牛政、牛文化的方方面
面 ,深刻 揭 示 了牛 文化 发展 演 变对 中华 民族 农 耕 文 明和 传 统 文化 的 影 响和 作 用 。作 者 通过 对 我 国牛 文化 的
的精 神 财 富。
挖 掘 和 凝 炼 ,进 一 步 阐述 了牛文 化作 为 中华 农耕 文 明和 传 统 文化 的 重要 组 成部 分 ,也 是 中华 民族极 其 宝贵
文化 与现代 文 明交融 产 生积极 而 深远 的作 用 。
畜牧文化论文 中国牛文化起源变迁及未来发展应用初探

中国牛文化起源变迁及未来发展应用模式初探摘要:中国牛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这与汉民族早期的文化传统、农耕生活和认知心理有密切的联系。
但是,随着农耕文化的衰落,传统的牛文化也在迅速发生着变迁。
本文简述了中国牛文化的起源变迁及其核心精神与中华民族传统理想美德的契合之处,在此基础之上,笔者探究了中国牛文化未来发展与应用的模式。
关键词:牛文化;起源;变迁;产业我国五千年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五千年受人崇敬的“牛文化”。
我国养牛用牛约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朝夕与牛为伴。
画家齐白石曾自称为“耕砚牛”,画家李可染的画室悬挂着“师牛堂”的横匾。
牛作为一种文化,已渗透进了我国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牛与我国万事万物、民俗事象都有着种种关联,东西多了叫多如牛毛,脾气大了叫牛脾气,大口喝饮料叫牛饮,财大气粗叫牛气。
牛在文学艺术中常常充当主角,牛的形象早已家喻户晓,千百年来,和牛有关的艺术作品,真是数不胜数,汗牛充栋。
一、牛文化的起源相传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时期,各部落总把自然界中的动物作为自己的氏族徽帜,于是原始的图腾崇拜就产生了。
牛部落的人就是怀着对牛的崇拜选择了牛作为本部落的徽帜,牛开始具有了文化性。
也就是说在文字没有产生之前,“牛文化”就已经出现了发端。
“牛”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随着中华文明的进程,“牛”字发生了一些演变,如图-1所示。
A B CD E图-1.甲骨文中的“牛”字及“牛”字的演变(A图中箭头所指的是“牛”字;B、C、D、E图依次展现了“牛”字的演变过程。
)到了商周时代,祭祀成了重要的宗教和社会活动。
考古学家已经从甲骨卜辞中得知牛是一种重要的祭品。
另外,只有天子和诸侯祭祀时才可以用的“太牢”,有时也专指牛。
如《大戴礼记·曾子天圆》中记载“诸侯之祭,牛曰太牢”。
[1]这说明上古三牲之中,牛最珍贵,非一般人所能享用。
商周时代祭祀文化是核心文化,所以牛作为祭祀活动中的主要祭品,在人们的意识中就成了具有祭祀文化的事象。
再论中国家养黄牛的起源

再论中国家养黄牛的起源摘要:针对有学者提出的中国最早黄牛的管理出现在距今10500年前的论述,我们从牙齿上严重磨耗现象的成因、动物遗存的采集和研究方法、中国家养黄牛起源的历史背景等3个方面对其所提出证据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一探讨,认为该下颌骨标本并不能与人为管理建立联系。
在此基础上,结合新的考古材料和研究,提出我们关于中国家养黄牛起源的认识,具体包括起源的时间和地点、传入路线、喂饲方式、起源动因等4个层面。
关键词:家养黄牛;起源;中国Abstract:In 2013,Nature Communications published an article describing a cattle mandible from northwest China that may show evidence for cattle management dating to over 10,500 years ago. When re-evaluated using additional lines of evidence which includes the analysis of the hyperattrition on the P4 and M1 of both halves of the cattle’s mandible, the method to collect the animal remain and research,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origins of domestic cattle in China, we argue that the mandible does not belong to an animal that was managed by humans. On this basis,combining with the new archaeological materials and research results, we put forward our zooarchaeological view about the origins of domestic cattle in China, including the time and place, the transmission lines,the feeding ways, the causes of the origins of domestic cattle in China.Key words: Domestic cattle, Origins, China一、引言2013年11月,在正式出版的在线综合科学期刊《自然――通讯》上,中国云南师范大学张虎才教授联合多位中外专家共同署名,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最早管理黄牛(cattle management)的文章(题目为“Morphological and genetic evidence for early Holocene cattle management in northeastern China”,即《中国东北地区全新世早期管理黄牛的形态学和基因学证据》)。
牛羊产业发展历史及趋势

牛羊产业发展历史及趋势牛羊产业是农业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牛羊的饲养与繁殖历史悠久,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种类的变化、生产技术的改进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
本文将围绕牛羊产业的发展历史及趋势展开讨论,并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牛羊产业的起源与发展人类养殖牛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农耕文明时期。
在农业发展初期,牛和羊是人们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用于耕作和牧养,提供肉食、奶制品和毛皮等资源。
随着农业规模的扩大,牛羊的养殖规模也逐渐增加。
在农耕社会中,牛羊作为农民的财产,是衡量一个家庭财富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
中国古代农牧业经济的发展,为牛羊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秦汉时期,牛羊的肉食消费数量激增,成了当时餐桌上的重要食品。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专门的养殖牛羊的职业,人们开始在农田旁养殖牛羊,提高了养殖效益。
唐宋时期,牛羊养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专业养殖户和牧羊人群体开始发展壮大,兴起了以奶制品生产和皮毛加工为主的产业链。
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人类对牛羊需求的持续增加,推动了牛羊养殖产业的发展。
农业机械化和科技进步使养殖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们开始广泛采用科学的养殖方式,使得养殖规模更大、效益更好。
二、牛羊产业的发展趋势1. 牛羊种类的变化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工育种逐渐成为牛羊产业的主流趋势。
传统的养殖方式往往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而人工育种则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培育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优质畜禽品种。
比如,瘦肉型犊牛和肉羊的种群逐渐增加,以满足肉制品消费的需求。
同时,适应性强、抗病性好的优质种羊也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青睐。
2. 养殖技术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改进是牛羊产业发展的关键之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力量的加强,各种养殖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例如,人工授精技术使得养殖者可以选择更好的种牛和种羊,提高了养殖品质和养殖效益。
此外,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精确的饲料配方以及科学的饲养管理也使得牛羊的生产效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畜牧业对农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促进

畜牧业对农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促进畜牧业一直以来都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丰富的农产品,还对农村文化传承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畜牧业传承传统农耕文化畜牧业作为农业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传承了传统农耕文化中的许多价值观念和技术。
在农村,人们对畜牧业的认识和理解源于数百年的农耕经验,这些经验积累在农村文化中,并传承给后代。
例如,在养殖过程中,人们经历了种植、喂养、繁殖和收获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都需要遵循传统的农耕技术和方法。
通过畜牧业的传承,农村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二、畜牧业促进当地文化繁荣畜牧业的发展为农村地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当地居民通过从事养牛、养羊等畜牧业活动,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同时也增加了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参与。
他们会在日常生活中传递畜牧文化知识,例如传统的畜牧习俗、讲述养殖故事等。
这些文化传承活动都使得当地文化更加繁荣。
三、畜牧业丰富了乡村文化形态畜牧业不仅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实际的利益,还为乡村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增添了活力。
在农村地区,人们通过养殖一些特有的畜牧品种,形成了独特的风景线和农耕文化景观。
例如,一些地区的农村庭院中常常养殖着五彩斑斓的鸟类,这些鸟类不仅给村民们带来了乐趣,也成为了当地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畜牧业的发展,乡村文化融入农耕景观,使得整个乡村更具魅力。
四、畜牧业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畜牧业的发展对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养殖业的发展,农民增加了收入来源,改善了生活质量,并且扩大了乡村就业机会。
这一系列的积极变化使得农村文化有了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保障。
农民在经济上的稳定,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农耕文化,为农村文化的持久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畜牧业对农村文化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它传承了传统农耕文化,促进了当地文化的繁荣,丰富了乡村文化形态,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畜牧行业概况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

畜牧行业概况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畜牧行业一直以来都是人类重要的食品来源之一。
从古代的放牧时代,到现代养殖业的发展,畜牧业在人类的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回顾畜牧行业的发展历程,并探讨未来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一、概述畜牧行业是指人类通过饲养各类家畜,如牛、羊、猪、鸡等,生产和供应肉类、乳制品等动物产品的行业。
畜牧业的发展可追溯到人类开始定居的时期,当时人们开始将野生动物驯化为家畜,并通过放牧方式获得食物。
随着农业的兴起和城市化的发展,畜牧业逐渐进入了规模化生产的阶段。
二、发展历程1. 农耕时期的畜牧业发展在农耕时期,畜牧业作为一种副业,起初并没有得到特别重视。
人们主要依靠野生动物狩猎和采集为生,而畜牧活动仅仅是为了解决食物中的短缺问题。
当时,放牧方式是主要的畜牧方式,人们将家畜带到草原或森林中放养,通过采食野草和植物来获得养分。
2. 工业化时期的畜牧业发展工业化时期,畜牧业逐渐进入了规模化生产的阶段。
工业技术与养殖业相结合,兴起了大型的养殖场和现代化的饲养方式。
养殖场采用集约化管理模式,通过科学的饲养方法和先进的设备,提高了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畜牧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3. 变革与创新近年来,畜牧行业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与创新。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营养需求的关注,有机畜牧业和草饲养殖逐渐兴起。
有机畜牧业注重环境友好和动物福利,通过无抗生素、无激素的饲养方式,生产健康的畜产品。
草饲养殖则强调动物以天然草为主食,提供营养丰富的肉类和乳制品。
三、未来趋势与发展方向1. 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和资源的有限性,畜牧行业需要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通过更加环境友好和可持续的饲养方式,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同时,加强畜牧业的科学管理,提高养殖效率,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畜产品。
2. 创新技术的应用未来畜牧业的发展将离不开创新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畜牧业将利用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等新技术,提高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畜牧业发展的历史与演变

04
畜牧业现代化的起因与过程
起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
过程: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
现代化技术: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政策支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畜牧业现代化发展
现代畜牧业的主要特征
Hale Waihona Puke 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大规模的养殖场和现代化的养殖技术
品种改良:通过选育和杂交等手段,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和抗病能力
添加标题
畜牧业起源地:中东、欧洲等地区
添加标题
早期畜牧业特点:以放牧为主,规模较小,品种单一
添加标题
早期发展阶段特点
畜牧业规模:早期畜牧业规模较小,主要服务于家庭和部落需求
畜牧业品种:早期畜牧业品种较少,主要依靠自然选择和杂交育种
畜牧业起源:人类开始驯养动物,如牛、羊、猪等
早期发展阶段:畜牧业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饲料科学:根据畜禽的营养需求,科学配制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
疫病防控:加强疫病监测和防控,保障畜禽健康和食品安全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出口创汇,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如饲料加工、兽药生产等
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中世纪畜牧业的发展
03
封建社会畜牧业发展概况
封建社会时期,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畜牧业的发展与农业的繁荣密切相关
封建社会时期,畜牧业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封建社会时期,畜牧业的发展对农业和手工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畜牧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
中世纪时期,畜牧业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01
中国原始畜牧业的起源和发展

一、中国原始畜牧业的起源
中国原始畜牧业起源于大约六千年前的黄河流域,其中最为著名的遗址是河 南巩义的双槐树遗址。这里发现了大量的家畜骨骼和陶器,证明当时人类已经开 始驯养动物,并掌握了初步的畜牧业生产技术。主要养殖的动物有猪、狗、羊等, 植物则以粟、黍、稻等为主。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形成了以氏族为单位的原始村 落,并逐渐掌握了植物栽培和动物驯养的技术。
在发展畜牧业的过程中,我们应动物福利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 效益的统一。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国原始畜牧业对世界畜牧业的影响和贡献也不容忽视。中国的畜牧业发展 经验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例如,中国的传统畜牧业强调分散饲养、季 节性轮牧和注重动物福利等做法,为许多国家提供了发展畜牧业的借鉴。同时, 中国的畜牧业也在不断吸收外来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模式。
然而,中国原始畜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瓶颈和挑战。例如,由于 自然环境的变迁和人口的增长,野生动物资源逐渐减少,使得单纯依靠野生动物 驯养的畜牧业难以为继。为了克服这些困难,人们开始实行轮牧、放牧与舍饲相 结合等方式,逐渐实现了畜牧业的创新发展。此外,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人们 开始使用铁制工具进行农业生产,进一步提高了畜牧业的生产效率。
中国原始畜牧业的起源和发展
目录
01 一、中国原始畜牧业 的起源
03
三、中国原始畜牧业 的现实意义
02
二、中国原始畜牧业 的发展
04 四、结论
中国原始畜牧业的起源与发展: 一段充满智慧与挑战的历史
中国,这个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东方国度,其原始畜牧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这一时期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逐渐发展,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本 次演示将详细探讨中国原始畜牧业的起源、发展及其在现代畜牧业中的借鉴意义, 以弘扬这一古老事业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牛文化起源变迁及未来发展应用模式
初探
摘要:中国牛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这与汉民族早期的文化传统、农耕生活和认知心理有密切的联系。
但是,随着农耕文化的衰落,传统的牛文化也在迅速发生着变迁。
本文简述了中国牛文化的起源变迁及其核心精神与中华民族传统理想美德的契合之处,在此基础之上,笔者探究了中国牛文化未来发展与应用的模式。
关键词:牛文化;起源;变迁;产业
我国五千年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五千年受人崇敬的“牛文化”。
我国养牛用牛约有七八千年的历史,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朝夕与牛为伴。
画家齐白石曾自称为“耕砚牛”,画家李可染的画室悬挂着“师牛堂”的横匾。
牛作为一种文化,已渗透进了我国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牛与我国万事万物、民俗事象都有着种种关联,东西多了叫多如牛毛,脾气大了叫牛脾气,大口喝饮料叫牛饮,财大气粗叫牛气。
牛在文学艺术中常常充当主角,牛的形象早已家喻户晓,千百年来,和牛有关的艺术作品,真是数不胜数,汗牛充栋。
一、牛文化的起源
相传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时期,各部落总把自然界中的动物作为自己的氏族徽帜,于
是原始的图腾崇拜就产生了。
牛部落的人就是怀着对牛的崇拜选择了牛作为本部落的徽帜,牛开始具有了文化性。
也就是说在文字没有产生之前,“牛文化”就已经出现了发端。
“牛”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随着中华文明的进程,“牛”字发生了一些演变,如图-1所示。
A B C
D E
图-1.甲骨文中的“牛”字及“牛”字的演变(A图中箭头所指的是“牛”字;B、C、D、E
图依次展现了“牛”字的演变过程。
)
到了商周时代,祭祀成了重要的宗教和社会活动。
考古学家已经从甲骨卜辞中得知牛是一种重要的祭品。
另外,只有天子和诸侯祭祀时才可以用的“太牢”,有时也专指牛。
如《大戴礼记·曾子天圆》中记载“诸侯之祭,牛曰太牢”。
[1]这说明上古三牲之中,牛最珍贵,非一般人所能享用。
商周时代祭祀文化是核心文化,所以牛作为祭祀活动中的主要祭品,在人们的意识中就成了具有祭祀文化的事象。
早期人类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生产水平低下,单靠人力根本无法更好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人们选择牛作为他们的辅助生产工具。
首先是因为牛是最驯服的动物之一。
汉字中
的“畜”字可以作为佐证,“畜”的上面是“衷”表示牵引着,下面像出气的牛鼻,说明牛已经被驯服,牛可能是人类最早驯服的动物之一。
其次是因为牛的力量比较大。
早期被人类驯服的动物中,力量大的有牛也有马。
我们的祖先选择了牛,这一点可以从“犁”字得到证实。
“犁”从牛利声,说明这种工具和牛有关。
[2]时至今日,我国部分农村仍有用牛拉犁种田的传统习惯。
所以牛也成了负载农耕文化的事象。
“牛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两面性。
我们祖先在造字之初就发现了牛作为一种动物既具有优点又具有不足。
比如牛的脾气比较倔强,脾气倔如牛的是“犟”,死不悔改的牛性谓之“牾”。
但是在“牛文化”发端的时候,祭祀文化和农耕文化在人们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所以牛的正面积极文化特征是“牛文化”的主流。
二、牛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理想美德契合之处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伟大人品的真实写照;“老牛亦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这是无数中华英雄老当益壮的生动刻画;“隔岸横州十里青,黄牛无数放春晴”,正是中华仁人志士黄牛般的奋斗才了这万里神州的处处春晴……文人学者们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赞颂牛,清官百姓们通过身体力行来赞颂牛。
其实赞颂牛,正是在赞颂像牛一样具有典型优秀品质的人。
胡启立为厉有为的画册《孺子牛》作序说:我们所称颂的牛的种种美德,不正是对勤劳善良质朴的中国劳动人民的讴歌和赞颂吗?不正是对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讴歌和赞颂吗?[3]是的。
诸多中国人都在学习牛的憨厚倔强、奋力向前、无私奉献地精神,并用这种牛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在工作中不断向前,努力改变自己周围的环境,振兴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在他们的身边,常常伴随着不同形式的牛的作品,他们在欣赏“牛文化”的过程中得到精神的享受,在享受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不断陶冶自己的情操,奋发自己的斗志,鞭策自己的行动。
中国的各项事业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正是因为有那些老黄牛、孺子牛、拓荒牛们的无私贡献;明天中国的更大发展,需要更多的老黄牛、孺子牛、拓荒牛。
三、现代牛文化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多元文化的交融,“牛文化”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但其正面积极文化特征仍占主导地位。
比如有这样一则和牛有关的小幽默:猪向牛抱怨说它不受人们的欢迎:“人们经常提及你的善良和你那仁慈的目光,确实,你给了人们牛奶和奶油,但我给予人类的更多,我奉献给人类熏肉和火腿,但是,人们还是不喜欢我,为什么?”牛想了一会说:“也许是因为我是在生前奉献的”。
这则幽默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在现代,牛的正面积极文化特征还是普遍受到人们认可的。
但是由于农耕文化的衰落,牛的正面文化特征在“牛文化”中所占的比重正在下降,反面文化特征在“牛文化”中所占比重正在逐步上升。
比如,现在汉语中少用“老黄牛”、“孺子牛”来比喻那些勤勤恳恳为大家服务的人,而多用“公仆”来指称。
牛的正面的文化内涵在降低,反面的文化内涵在上升,今称企图非分,信口开河,投机取巧的不法分子为“黄牛”。
[2]任何文化事象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牛文化”也在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些变化从我们最平常的语言生活中就能发现。
四、牛文化未来发展利用
(一)发展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斗牛文化
学者何彦霓及其团队成员从国家和政府的需要出发,为贵州黔东南策划了“2009黔东南国际蚩尤文化节”。
期望把斗牛与中华始祖之一的蚩尤与炎帝连接起来,把斗牛文化与黔东南“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原貌的历史遗存”原生态美连接起来,把农民的
养牛热情和斗牛激情燃烧起来,进一步打造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世界旅游目的地”。
他们建议全国大型牛品生产企业可以到黔东南投资牛文化产业。
据何彦霓学者调查研究,黔东南最大斗牛蕴藏量可以达到13000头,而目前能够卖观赏斗牛门票的只有凯里和下司两个地方,最大容量为五千人,达不到产业规模的要求。
[4]要使产业做大,必须广泛吸纳政府、企业和社会闲散资金,建设一至两个可容纳二万至三万个座位的现代化斗牛场,以股份参与的形式,加大软硬件投入,通过一至三年的培育,无疑可以做成一个斗牛品牌。
当然,发展中国传统斗牛文化可以带动一大批相关企业的发展,比如:大型斗牛馆,牛文化博物馆,牛文化风情街,居民宾馆群,民族餐馆,运动式游乐场,风味小吃街,烧烤场,养殖场等。
还可以带动以牛文化为题材的民族工艺品的生产和销售,比如:民族服饰、剪纸、蜡染、刺绣产品、牛文化纪念品、牛角银饰的装饰品和壁挂、牛头大雕、石牛、陶牛、牛角酒杯、牛角梳、牛角雕饰品、牛角号、牛腿琴等等。
[5]
此外,全国应该成立一个斗牛协会,指导和规范全国各地的斗牛活动,让中国斗牛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与我国各种传统节庆文化联姻,斗牛可以让城乡人们的节庆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斗牛除了本身可以做成一个大的产业和产业群外,牛还可以作为一个文化载体,承载着牛企业的文化和产品,穿行于农村与城市;承载着牛产业的发展理念和先进思想,为牛产业带来无尽的财富。
通过牛文化传播,可以帮助与牛文化相关的企业做大、做强,并回馈社会。
(二)举办牛文化艺术节
可以结合公益活动,举办地方牛文化艺术节和全国牛文化艺术节。
牛文化艺术活动的主题因时而异,可以紧密配合当前社会和企业的热点、焦点、难点、重点问题,使古老的牛文化永远具有非凡的活力。
成功的牛文化艺术活动,可以整合各种资源、汇聚各种力量,可以启动和促进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一个产品的招商引资、商贸洽谈、营销推广和开发拓展。
(三)通过牛文化创意产业,推动牛文化产业纵深发展
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价值达220亿美元,并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正在成为21世纪全球最具商业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朝阳产业。
[4]我国有许多流传很广的中药配方,其中牛皮、牛筋等在多个药方中出现,这些中药具有防治多种顽疾的功效。
牛文化既古老又神秘,它能催生一大批各种各样的牛文化创意企业,特别是与农村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牛文化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中非常具有创作空间的产业。
五、结语
我国牛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除了诸多生动的牛文化艺术作品外,牛文化所蕴含的精神特质也正契合了中国人传统的理想美德,因此中国牛文化具有很广阔的未来发展空间。
而牛文化的发展也势必促进牛产业的进步,继而带来多方效益,它既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多方面获取强大的动力和丰富的资源,同时又可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多方面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可观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陈萍.“牛”的文化解析.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6):57-59
[2]侯冬梅.“牛文化”的源流与变迁.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4):156-158
[3]吴乃华.牛文化与中华民族的生命理想.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2):51-56
[4]何彦霓.发展牛文化事业,促进牛产业发展.中国畜牧杂志,2009,(增刊):376-379
[5]缪士毅.牛年趣品牛文化.养生月刊,2009,(4):283-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