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爱思想及其现代性反思

合集下载

孔子的仁爱思想与社会和谐

孔子的仁爱思想与社会和谐

孔子的仁爱思想与社会和谐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孔子的仁爱思想对社会和谐的实现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从孔子的仁爱思想、仁爱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社会和谐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孔子的仁爱思想孔子的仁爱思想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认为“仁者爱人”,并强调个人修养和与他人的关系。

孔子主张通过发扬仁爱精神,将其作为一种道德准则,指导个人行为和社会关系的规范。

他认为,人们应该以仁爱为出发点,将其应用于各个方面的生活。

二、仁爱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孔子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并主张以仁爱来维系家庭的和谐。

他认为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家庭的和睦与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在孔子看来,仁爱是家庭中实现和谐的关键,通过亲情、友情和亲和力的培养,家庭成员之间可以建立起互相理解和尊重的关系。

而在社会层面上,孔子的仁爱思想对实现社会和谐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主张仁爱要广泛地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通过互相尊重、互助合作和和谐共处,形成和谐的社会秩序。

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即体现了在社会关系中追求平衡和和谐的理念。

他认为,个人不应过于追求自我利益,而应注重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实现社会和谐的路径在孔子看来,要实现社会和谐,需要从个人修养和教育入手。

他主张个人应努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自我完善和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具备仁爱精神和公德心的人。

此外,孔子提倡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德才并重,通过传道授业解惑,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这样能够培养出具备仁爱精神的人,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

同时,孔子还提倡君子之道。

他认为,君子应以仁爱为核心,以身作则,以德化人。

君子的道德高尚和行为榜样可以影响和感染他人,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孔子仁爱思想的现实意义孔子的仁爱思想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现实社会中,个人的自私和利己主义思想普遍存在,人们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诸多问题。

感悟孔子的心得体会(3篇)

感悟孔子的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对孔子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以下是我对孔子的心得体会。

一、仁者爱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仁者爱人”,即有仁德的人应该关爱他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这时候,如果我们能够以仁爱之心去对待他人,关心他人的需求,那么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感悟一: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关心他人的喜怒哀乐,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时,关爱他人也是传递正能量的一种方式,让身边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感悟二:自我修养,实践仁爱。

仁爱之心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自我修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而更好地实践仁爱。

二、中庸之道孔子提倡“中庸之道”,认为“中庸”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中庸之道既不是极端,也不是妥协,而是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不不足。

感悟一:保持平衡,追求和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保持内心的平衡,不偏不倚,既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也不放弃精神追求。

这样才能在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和谐。

感悟二:与时俱进,灵活运用。

中庸之道并非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个人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在处理问题时,我们要善于把握分寸,既不盲目跟风,也不固守陈规。

三、礼之重要孔子认为“礼”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礼,既是一种行为规范,也是一种道德准则。

感悟一:尊重他人,遵守规则。

在生活中,我们要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德,做到有礼有节。

这不仅能够维护个人形象,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感悟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不仅体现在个人修养上,还体现在家庭、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治理中。

我们要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家风,为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孔子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在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和艺术等方面提出的主张,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

从现代的角度看,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不仅超越了时代,而且还超越了国界。

可以说,儒家思想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孔子“仁”思想的阐释:(一)仁: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把他认为人类有价值的内在道德自觉都包涵在仁之内,把“爱人”作为“仁”的基本内容。

具体讲,“仁者爱人”作为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包涵着内在的理性化的情感意志不断升华的三个层次的境界:⑴爱自己,即对自我生命(包括自然的和精神的)价值的肯定、尊重和珍爱。

⑵爱亲人,即以孝悌为本对家庭亲人的挚爱。

⑶“泛爱众而亲仁”,即对芸芸众生有等差的博爱,“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从“内圣”即自我仁的修养,到家庭仁的体现,再扩大到“外王”行仁于天下的进程,无不贯穿着孔子由内向外不断升华的“爱人”精神。

(二)修己:为仁由己“仁”的获得,关键是“修己”,“修己”是为仁的前提和决定因素。

孔子认为,致力于仁的修养,固然要受到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但起根本作用的是内因,“为仁由己”在于个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修己获仁不是受他人强制的,而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⑴修己成仁的前提是立志行仁。

有了“志于仁”的强烈的道德精神,就会把理性的道德要求转化为道德主体的感性欲求和自觉行为,同时,使人们在践行“仁”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和精神的快慰。

⑵致力于仁,就要把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选择落实到道德行动上。

能否成为仁人君子,关键在于他是否致力于去践行。

能在急遽变革和颠沛困顿中经受住考验,时时与仁同在,事事依仁而行。

⑶修己以敬。

对待事物,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就能把事办好。

⑷“修己”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只有经常自我反省的人,才能发现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自觉地以仁为价值取向实现自我更新。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代价值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代价值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代价值研修日志孔子的德育思想:仁爱、礼义、忠恕、明智和诚信是孔子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其进行正确评价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同时,孔子德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包括:德育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是德育教育的核心任务;培养主体意识需要建构一体化的德育体系。

仁爱。

仁爱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主要是指一种高尚的品德,孔子是仁学的开创者,他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

仁爱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其他的美德都是围绕着这种道德修养而展开的,一个人想要追求真正的品德,就应该以爱人为主要的前提。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道德,才能够实现道德的标准,才能够为实现最高境界的仁爱奠定基础。

礼义。

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爱是其核心的价值理念,而礼则是其德育教育的修身准则,是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是把仁爱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规范。

儒家德育思想的目标是通过礼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的道德、社会的法律和家庭的准则对受教育的人都具有规范作用,使礼成为每一个人应该自觉遵守的准则,达到人对自己有礼、人对人有礼、人对自然界有礼的境界。

忠恕。

忠恕原则是孔子思想中的具体的实施方法,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

”意思就是说忠恕是仁爱之道的主要方面。

忠恕主要以忠为思想的核心,对于自己而言,主要是指做人一定要忠于国家、忠于事业、忠于朋友等,要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也就是说,做事要体现忠诚原则。

忠恕就是要宽以待人,以己量人,推己及人,实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明智。

明智的思想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描述。

首先,明智对于个人而言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能够正确的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也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明就是指一个人能够正确的反思自己的错误,加以改正,提升自我内在品质的高度。

其次,明智是一种道德品质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所谓知者不惑,也可以说是智者不惑,拥有智慧的人不仅体现在对知识的认识,还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诚信。

关于孔子讲座的心得体会

关于孔子讲座的心得体会

近日,我有幸聆听了关于孔子的讲座,受益匪浅。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下是我对此次讲座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孔子的仁爱思想讲座中,主讲人详细阐述了孔子的仁爱思想。

孔子认为,仁爱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仁者爱人,爱人之心人皆有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通过学习孔子的仁爱思想,我深刻认识到,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矛盾和冲突不断。

而孔子的仁爱思想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方。

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用爱心去化解矛盾,让社会充满和谐。

二、孔子的礼治思想孔子提倡礼治,认为礼是社会秩序的保障。

礼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规范,是社会道德的体现。

在讲座中,主讲人指出,礼治思想对现代社会仍具有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要学会遵守社会规范,尊重他人,做到有礼有节。

通过学习孔子的礼治思想,我明白了,礼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社会和谐的保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重礼仪,做到谦逊有礼,以此来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促进社会和谐。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倡“有教无类”,主张教育应该面向全体人民。

在讲座中,主讲人详细介绍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才能和知识,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保障。

在当今社会,我们要高度重视教育,尊重教师,关爱学生,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一代又一代有道德、有才能、有担当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四、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提倡中庸之道,认为中庸是处理事物的一种最佳方式。

在讲座中,主讲人指出,中庸之道既不过分偏激,也不过分妥协,而是追求适度、平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把握分寸,做到不偏不倚,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孔子现在又大热了,孔子学校在世界各地扎根成长,这是为什么,这种现象又能持续多久,要搞清楚这个就需要我们来研究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为什么是仁学思想,现在的小学生都知道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这种话人人都能说上几句,但这只是表面,所以我想谈一下我自己对孔子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的看法。

儒家思想区别于其他各家的最大特征就是——仁。

孔子强调血缘纽带是“仁”的最基本含义,我认为这没有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首先要爱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然后再把爱推广到众生,即是“仁”。

孔子心中的“仁”的内涵,后人把它归纳为了四点。

1.治国治民的基本原则,做到“恭、宽、信、敏、惠”“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2.“仁”在众德的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仁者一定是具备了其他品格的,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这也没错,但是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令色是假,孔子深恶痛绝,但真也不一定讨他喜欢。

嘴上没把门的人,情绪激动的人,如仲由,心直口快,和巧言令色有区别,孔子也不喜欢。

现在的人认为他更喜欢的是不说话或少说话的人———闷葫芦式的人。

“巧言”的反面是“讷”,“讷”是言语迟钝,话都说不利索;“令色”的反面是“木”,“木”是面无表情,好像木头疙瘩。

他喜欢的是木讷之人,认为木讷之人才近于仁。

我不知道这种说法对不对,但如果是这样我觉得孔子这种想法并不对,木讷之人即为反应慢不善交际(说话)的人,那种人不只是现在,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期也是不适应社会的,孔子自己也不是那样的人,仁者必然是会说话艺术的。

3.仁是最完全的人格的内涵。

4.仁是人道之根本,是人应该努力追求的理念。

孔子强调,仁并不是可望不可及的,关键在于个人的努力和主观的认同,只要向往它,在行为中追求它,它就在我们的面前,具体说即是从眼前做起、从最亲的人做起、从小事做起。

“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是很认同这点的,首先他承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否认任何一个人都要成为仁者的可能,这对建立和谐社会也是有益的。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提出了“仁爱”、“孝道”、“尊师”等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近年来,随着中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孔子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借鉴。

本文将从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核心精神以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三个方面阐述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提出的核心思想包括“仁爱”、“孝道”、“尊师”、“求知”等,这些思想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占有重要位置。

1. 仁爱仁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它是一种具有人文关怀的品格,以“爱人、爱物、爱生命”为本体,强调将他人放在第一位,尊重人性,反对个人主义。

在教育中,孔子主张教育要扎根于仁爱,要关注学生的人品、人格、人生,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感、公正、博爱等。

2. 孝道在孔子看来,孝道是最重要的道德准则。

孝道指的是对长辈的尊重、关爱和照顾,对亲情的珍视和经营,对社会和谐的维护和贡献。

在教育中,孔子主张要培养学生的孝心和家国情怀,让学生明白孝道的含义和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尊师在孔子看来,尊师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教育行为的基本准则。

尊师的本质是对智慧、知识和才能的敬重和认可,是对老师职业地位和教育工作的尊重和信任。

在教育中,孔子主张要倡导尊师文化,让学生认识到老师的价值和作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我价值感。

4. 求知在孔子看来,求知是一种精神追求,是对事物本质、规律、原理的探究和探讨。

在教育中,孔子主张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领悟能力,让学生不断地质疑、探究和创造,形成独特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孔子思想的核心精神孔子思想所蕴含的核心精神包括:人文关怀、德育为先、尊重传统、求真务实、以人为本等。

1. 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之一,孔子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人的价值在于其所具有的思考、创造和行动能力。

因此,孔子主张要以人为本,注重人性的尊重和发展,关注人类罪恶和苦难,以此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孔子评理心得体会感悟(3篇)

孔子评理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孔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我阅读《论语》的过程中,对孔子的评理心得有了深刻的体会和感悟。

一、仁爱之心孔子提倡“仁爱”,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仁爱的重要性。

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与人相处时,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做到换位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矛盾和冲突,但只要我们心怀仁爱,用宽容和理解去化解矛盾,就能使人际关系更加和谐。

感悟:仁爱之心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它使我们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关心社会,让仁爱之心成为我们行为的准则。

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有用之才,首先要修身,即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修身的重要性。

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修身才能达到道德的至高境界。

同时,孔子还强调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每个家庭的和睦相处,每个家庭的和睦相处,离不开个人的道德修养。

感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目标。

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关爱家人,关爱社会,为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中庸之道孔子提倡“中庸之道”,认为中庸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中庸的重要性。

如:“过犹不及。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世、学习工作等方面,要把握住“度”,做到恰到好处。

中庸之道要求我们在面对各种事物时,既要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灵活变通。

感悟: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的艺术,它要求我们在生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把握“度”,做到不偏不倚,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和谐。

四、学习与教育孔子非常重视学习与教育,他认为学习是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

在《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第5期2010年9月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ur Il al of G a聃u Li a nh e U l l i v er si t y(So ci al sci en c鹤)V01.26.N o.5S e pt.2010孔子仁爱思想及其现代性反思刘艳(安徽大学哲学系,安徽合肥230039)【摘要】和谐社会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就梦寐以求的社会形态,是一种千百年来可欲而不可求的社会.这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说,代表和谐社会的“大同”思想自商周以来就不断地使无数志士仁人为之思虑,为之奋斗,其间不乏优秀的思想和精辟的学识.孔子的仁学思想就即其中之一,在其后的孟子以及宋明时期的朱熹、王阳明,清代的谭嗣同都对“仁爱”思想有所涉及。

并且,这一思想也正为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个领域起着重要的现代性反思作用。

【关t词】孔子,仁爱;现代性;价值【中图分类号】B2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07X(2010)02一0010-03‘T hi n l【i ng O f evO I ut i on andm ode m l ove R en∞t i o聃L I U Y an(陬洳sD户b D e加,t批nf o,A柚“i‰i w舟幻,H P^i230039,吼i加)A b s打扯t:A har m oni ou s soci et y i s t he f ut ur e of h啪an ci vil i zati on i nt o t t l e dr∞m of s oci al fo咖.i s a des i r e f or t hous蛆ds of yea鹪can∞t r ect i f i ab I e∞ci et y.Thi s i s i n C K ne s e K s t or y,e spec i al l y pr om i ne nt.h c an be s ai d o n beha l f of a harr noI li-ous∞ci et y“G re at H ar m on广t M nki ng f r o m t he busi nes s w eek o n w h om com i n仳t o啪ke num ef ous pe opI e w i t h l of t y i d e-al s ar e de epl y5t r ugg“ng.T her e w e re s om e ex cel l ent i deas a nd i nsi ght f ul k∞w l edge,benevol ence i dea s o n t hat on e,i n t Il e s ubs equem per i od of M e nc i us,a l l d M i I l g Z hu X i,W aI l g M i l l g yaI l g of t he sol l g aI ld Q i n g T an ci t ong of ar e on“B enev-ol饥ce"i zl r da t i on t o t hi s.A nd.t hi8i dea al∞i s t o bui l d a s ocial i s t har m oni ous s ci et y t oday i n an ar e as pl ay a n i m por协nt f ol e i n n州em r ef le ct i on.K e y w础:Confucius}lo、,e;m oder ni tyI va l ue一、孔子的仁爱思想古代社会由春秋向战国过渡的时期,发生了很多混乱,恃强凌弱,以大欺小,臣杀君,子弑父,邪说暴行比比皆是,而孔子就出生在这样的一个时代。

他了解社会各阶级的思想和实际情况,于是要求有一个根本性的改变,此种改变在孔子看来,就是要贵族阶级把奴隶当“人”来看待,承认对方是人而不是“物”,使其在人格上实现人与人的平等,这即是孔子仁学理论的基点所在。

孔子一生可以说是依于仁,行于仁,实践仁。

作为人格修养,“仁”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即通过道德实践塑造完美的人性,使个体人格升华,以适应为人处事的需要。

孔子又把对完美人性的追求推广到全社会,以形成一种最高的道德理想。

他认为处理好人际关系是治国安邦的保障。

在孔子生活的年代,社会宗法色彩十分浓厚,宗法社会讲究血缘关系,长幼有序,等级分明。

“仁者,仁也,亲亲为大。

”(《礼记中庸》)因此,“仁”又以孝悌为本,“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论语学而》)一语道破了重孝、悌的根本原因。

孝、悌是宗法伦理一体化的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讲究孝悌可避免犯上作乱,从而保持纲常伦理的正常运转,使社会稳定有序。

如果说孝悌着眼于血缘关系的话,那“忠恕”就推广到社会了。

“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

”(《论语里仁》)“忠”和“恕”是仁爱之心从血缘关【收稿日期】2009-05—20【作者简介】刘艳(1986一),女。

陕西西安人.安徽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儒学与中目哲学研究.一10—系推广到全社会的核心范畴。

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

孝、悌着眼于长幼、尊卑、上下关系;忠、恕则注重人际关系得处理。

为人处世,内心须“忠”,行动上要“恕”。

“忠”是内省的,包括行为上的“真”;“恕”是外施的,体现在德行上的“善”。

从儒家思想看,“忠”、“恕”作为仁德核心范畴,均以“诚”为本。

“不诚无物”是儒家学派的价值尺度。

内心的“诚”是“忠”、“恕”的核心。

这和《大学》里的“修身为本”的思想是一致的。

修身的目的在于“正气心”,亦使心“诚”。

通过“正心修身”的道德实践,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重视道德实践,孔子推广“仁”的根本原因正在于此。

可见,“仁”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忠”、“恕”是仁德的具体化,起道德的示范作用。

但是“忠”并不局限于君臣关系,而推广到一般的人际关系。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论语子路》)这里讲的是对人要真心诚意。

“言忠信,行笃敬。

”(《论语卫灵公》)即从言行上界定“忠”的内涵,强调的是鲫信、“义”。

“忠”还是孔子执教的要义之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对父母讲孝,与兄弟讲悌,和朋友言信,侍君王以忠,行为上要恕,这是孔子处理人际关系的尺度。

“恕”具体化在行为上,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个体的要求、愿望、行为要充分考虑到别人的准则,即所谓“君子成人之美”。

(《论语颜渊》)孔子强调,个体在进行自由意志选择时,要充分考虑他人的利益。

个人的人格自由与他人的利害关系不要产生冲突。

利己利人,甚至要克己利人这是仁德调整人际关系、处理个人与社会利害关系的原则。

“恕”试图把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统一起来。

严己与利人是统一的。

对统治者来讲要求他们以民为本,因民之利而利。

如此这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的封建伦理规范的社会结构才能得以巩固。

二、仁爱思想的演化孔子的仁学思想抓住了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共同存在的心理要素,揭示了人类历史的永恒主题和人类共同的理想追求,并且它随着历史的前进能不断接受和消融新的时代内容和精神,赋予自己新的涵义,从而为时代提供具体可实际操作的伦理价值观念和原则。

在早期儒家那里,孟子沿着孔子“仁者爱人”和“能近取譬”的思路,把仁学大大地推向了前进。

他把“仁”定义为“恻隐之心”有人称为“不忍人之心”,为仁学找到了一个理论依据;把仁爱从人推己到万事万物,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丰富了爱的内涵,这是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础上又一次的进步和提升。

到了宋明时期,仁学的代表人物朱熹和王阳明,上承大易之道,用生生之德充实仁学,以“生”论仁也深化了爱的内涵,突出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仁学超出了先秦的道德范围,具有生态哲学的普遍意义,建立了天人一体的仁学宇宙观,这无疑是把仁爱思想从人的层次提高到了自然的层次,这是一次有意义的创举,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也正是这一精神的完美体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就是以一种仁爱的精神来包容和对待身边的万事万物,达到天人的完美合一。

晚清儒家仁学的代表人物谭嗣同在吸收前人,综合诸家的基础上,把仁学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在《仁学》一书中,开宗明义指出:“仁以通为第一义”,这无疑使仁学获得了新生。

当代社会许多思想家承接着仁爱思想不断演变的传统,就孔子仁学中的“诚”字加以发挥,提醒人们以一种敬畏、谨慎的态度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这是颇有针对性的,当下社会人际关系在淡漠、地球环境在恶化,缺少的就是一个“诚”字,一个以“诚”字为核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仁爱思想的现代性反思仁学的理论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如果不能把它同社会历史的实践基础相联系加以阐发,开掘出合乎现时代的内容和精神,那么它就会软弱无力,普遍适用而处处无用。

以下就着重分析仁爱思想对当下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作一现代性的反思,以期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必要的理论指导。

(一)仁爱对人自身的现代性反思“仁学”对现代人的身心和谐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现代化对人性的异化,是人类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随着工业社会特别是后工业社会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方面带来了人类高度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人类自我丧失,亦即人越变成可技术的奴隶,成为机器的附属物。

当然,我们不能把工业主义车轮转到原始手工时代,但我们有必要充分注意我们自身的意义和人际关系的重要,认真对待现代化带给人类的弊端。

不管历史前进到什么时代,人总是这个社会的主体、这个社会的主人。

孔子讲:“天地之性人为贵”.一】】一天地之间的生命,人是最贵重的。

更不稍说没有生命的东西可以与人比拟了。

人与一般动物不同,就在于人有自觉性和精神生活。

孔子区别了人与鸟兽,他曾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集解》云:“吾自当与此天下人同群,安能去人从鸟兽居乎?”孔子把人与鸟兽对置起来,认为人只能与人合群,设法改善人群生活。

我们认为孔子的这一区别是有启发意义的。

尽管在现时代,机器已普遍适用,它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到人不可能与它同群,人仍然只能与自己的同类而归。

因为机器是人创造出来并为人的生活而服务的工具,它只是手段的意义。

机器没有任何创造性,它只能按照某种放入它内部、使之运转的东西而运转,它永远不会象人那样行动。

孔子仁学中一个根本点就是以人为目的和本位,随时随地关心和关注的是人。

人世间的一切都必须服务于人的生活和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