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的利用概要
栀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

栀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一、本文概述《栀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是一篇旨在全面探讨栀子这种植物资源在多个领域中的开发与利用价值的文章。
栀子,作为一种具有丰富生物活性成分和药用价值的植物,其在医药、食品、化妆品以及生态环保等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通过对栀子的生物特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深入剖析栀子在各领域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潜力。
文章首先将对栀子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包括其形态特征、生态分布、生长习性等,为后续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信息。
随后,将重点阐述栀子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包括其含有的黄酮类、环烯醚萜类、有机酸类等化合物,以及这些化合物在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方面的药理作用。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栀子在各领域中的开发利用现状,如在医药领域用于治疗肝炎、胆囊炎等疾病,在食品领域用于开发保健食品和食品添加剂,在化妆品领域用于制备美容护肤产品,以及在生态环保领域用于改善土壤质量和防治污染等。
文章将总结栀子综合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推动栀子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促进对栀子这一宝贵植物资源的深入了解和综合利用,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和生产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二、栀子的药用价值开发栀子,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其药用价值早在古代医籍中便有所记载。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栀子的药用价值开发更加深入和广泛。
栀子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特别是栀子苷,具有明显的抗炎、抗氧化、抗微生物和抗肿瘤等作用。
这使得栀子在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抗炎方面,栀子被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如肝炎、肾炎、肺炎等。
其抗氧化作用则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从而预防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
栀子还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除了黄酮类化合物,栀子还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如多糖、有机酸等。
栀子的栽培及开发利用

梔子的栽培及开发利用梔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为茜草科木木植物。
梔子属全世界约有百余种,我国产4种,即梔子、黄梔子、小叶梔子花、大叶梔子花等。
其中以梔子最为出名,用途广泛,开发利用也较早。
梔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为茜草科木本植物。
梔子属全世界约有百余种,我国产4种,即梔子、黄梔子、小叶梔子花、大叶梔子花等。
其中以梔子最为出名,用途广泛,开发利用也较早。
梔子的开发利用1、栽培技术梔子适宜生长于低山温暖湿润处,不耐寒,较耐阴,对土壤要求不严,在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酸性土壤中生长较好,栽培宜选中性至微酸性沙质壤土。
北方地区多作为观赏栽培,冬季需移入温室;而且夏季浇水最好用贮存的雨水,或在水中加些硫酸亚铁,以防止土壤变碱和补铁。
梔子能适应郁闭度60%以下的荫蔽条件,可作为立体栽培的下层灌木。
公园、庭院栽培多修剪成矮墙式篱笆。
大面积生产,以种子繁殖为主。
挑选饱满、颜色深红的新鲜果实, 连壳晒干留作种用。
播前剥开果壳取出种子,清水中浸泡2・3h后揉搓,去掉杂质及瘪种,将沉水的饱满种子捞出,伴以细沙播种。
苗床先深耕细耙,每平方米施腐熟厩肥3.75kg,做成高畦,按行距10-15cm 开沟条播,每隔5-7cm 播2-3粒,每公顷用种量30-40kgo下种后覆以草木灰和细土,再盖草保埔,出苗后揭草。
按常规育苗管理,苗期追肥2次,培育两年就可出圃定植。
北方温室栽培多采用抒插、分株或压条。
抒插,春、夏都可进行,分株则以春季为好。
插前可将插条用B12药液处理,播后注意遮阴,忌肥液,一个月左右便可生根。
压条20-40d便生根,春季压的秋后即可分载。
移栽定植宜在雨季进行,按株行距1.5mx2m开穴(绿篱庙间隔30-40cm),穴深与径均为30-40cm,每穴一株,盖土压实。
定植后,每年春夏季中耕除草追肥2-3 次。
虫害主要有姑妁,可在清晨撒生石灰防治;跳狎、酚虫也时有发生,发生时可喷洒乐果防治。
香料栀子干什么用途

香料栀子干什么用途栀子(学名:Gardenia jasminoides)是常见的花卉植物,可以制作成香料。
下面将详细介绍栀子的用途。
首先,栀子在医药领域中应用广泛。
栀子可以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清肝明目等功效。
栀子被广泛用于治疗热毒瘀痛、心腹胀满、咳嗽痰多、黄疸肝炎、目赤肿痛等症状。
栀子还可以用于治疗中暑、头痛、耳鸣、消化不良等病症。
此外,栀子还是一种常用的草药材,可以配合其他中药材一起使用,增强疗效。
栀子还在美容领域中有一定的用途。
栀子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能够去除皮肤的自由基,减少皮肤的氧化伤害,有助于延缓皮肤衰老。
栀子还具有消炎、抑制细菌生长的功效,能够减少因细菌感染而引起的皮肤问题,如痤疮、湿疹等。
此外,栀子还能调节皮肤的油脂分泌,改善油性皮肤问题。
栀子还可以用于制作香皂、洗发水、护肤品等美容产品,能够使肌肤更加光滑、细嫩。
栀子还可以用于食品加工中。
栀子的果肉含有丰富的天然色素,可以用于色拉、糕点、冰淇淋、果汁等食品中,增加食品的色彩。
同时,栀子还有一种特殊的香气,可以用于调制茶、酒等饮品,增添食品的风味。
栀子还可以入药饮品中,有助于清热解毒、缓解口渴、调节肠胃等功效。
此外,栀子在香精香料产业中也有一席之地。
栀子的花香清新、持久,常以其独特的香气用于香水、香熏等产品中,给人带来愉悦的感觉。
栀子的香气还可以用于香料添加剂中,用于调味食品、酒类、香烟等,增加产品的香气和风味。
总之,栀子是一种多功能的植物,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
它不仅可以入药,也可以用于美容、食品加工、香精香料等行业。
栀子的用途多样,可以满足人们在不同领域的需求。
不过,在使用栀子时也要注意适量,避免过量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栀子作用及用途作用

栀子作用及用途作用栀子是一种具有丰富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植物,主要产于中国南方。
在中药学中,栀子作为常用的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和药物制剂领域。
栀子具有多种作用和用途,包括清热解毒、祛风湿、降低血脂、抗菌和抗病毒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栀子的作用及用途。
1. 清热解毒:栀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热病引起的各种症状,如高热、口疮、喉痛、牙齿龈炎等。
栀子所含的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菌作用,能够帮助排除体内的毒素,促进体内热度的消散,从而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
2. 祛风湿:栀子还具有祛风湿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湿热引起的关节疼痛、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栀子所含的活性成分能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关节内的新陈代谢,减轻关节疼痛和肿胀,从而达到祛风湿的目的。
3. 降低血脂:栀子可调节血脂代谢,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从而起到降低血脂的作用。
栀子所含的某些成分具有促进脂肪代谢和抑制胆固醇合成的作用,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高血脂症等心血管疾病。
4. 抗菌和抗病毒:栀子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抗病毒能力,可以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生长和繁殖,从而起到抗菌和抗病毒的作用。
栀子所含的活性成分对多种致病菌和病毒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疾病。
5. 抗氧化:栀子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
这些活性成分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保护细胞膜和细胞器免受氧化损伤,从而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预防和治疗一些慢性疾病。
6. 利尿和排毒:栀子具有一定的利尿和排毒作用,可以帮助清除体内的代谢废物和毒素,促进机体的排毒功能。
栀子所含的活性成分具有利尿和益肾的作用,可以帮助调节体液平衡,促进体内废物的排出,从而改善肾功能,减轻肾脏负担。
7. 抗癌:栀子中的一些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和转移率。
栀子中的活性成分对多种肿瘤细胞具有选择性杀伤作用,可以用于辅助治疗肿瘤。
栀子在养殖中的应用

栀子在养殖中的应用
栀子是一种常见的药用植物,广泛用于中药和食品加工领域。
在养殖中,栀子也有一些应用。
1. 农业防治:栀子具有抗虫、杀菌和驱逐昆虫的功效,可以用来防治农作物的害虫和病菌。
栀子提取物可以制成农药或者生物农药,用于喷洒在植物上,以防治害虫和病害。
2. 养殖饲料添加剂:栀子提取物中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如黄酮类化合物和多糖等。
这些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和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将栀子提取物添加到饲料中,可以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
3. 粪污处理:栀子具有较高的生物降解能力,可以有效降解有机废弃物,如畜禽粪便和农业废弃物等。
将栀子添加到堆肥或者沼气池中,可以加速有机物的降解,提高有机废弃物的利用价值。
4. 土壤改良:栀子是一种适应性强、耐寒耐旱的植物,其根系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疏松土壤的能力。
栀子的根系可以深入土壤,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提高土壤的肥力。
将栀子栽种在土地上,可以改良土壤质量,适用于一些贫瘠的土壤环境。
栀子的应用应该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避免过量使用造成不必要的影响和污染。
在使用栀子进行养殖时,应遵循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安全可靠。
栀子作用与功效

栀子作用与功效
栀子是一种植物,又被称为栀子花,主要产于中国南方地区。
栀子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和保健品的制作中。
栀子的主要作用和功效如下:
1. 清热解毒:栀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对于感冒、发烧、咽痛等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栀子中的有效成分可以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来帮助体内排毒,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
2. 消肿散结:栀子具有消肿散结的功效,可以有效帮助治疗疮疡肿痛、瘰疬等疾病。
栀子中的活性成分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促进纤维组织再生而起到消肿散结的作用。
3. 抗菌作用:栀子中的成分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可以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对于皮肤感染、肠道感染等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4. 抗氧化:栀子中富含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缓细胞老化和疾病发生的速度,起到抗衰老和保健作用。
5. 改善消化功能:栀子具有促进消化的作用,可以增加胃液的分泌和消化酶的活力,帮助消化食物,缓解消化不良和胃脘痛等问题。
6. 抗炎止痛:栀子中的成分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用于缓解关节炎、筋骨疼痛等风湿病症状。
7. 促进睡眠:栀子具有轻微的镇静和安神作用,能够缓解焦虑、失眠等问题,帮助改善睡眠质量。
总的来说,栀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抗菌、抗氧化、改善消化功能、抗炎止痛和促进睡眠等多种作用和功效。
但需要注意的是,栀子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可过量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栀子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概况

栀子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概况栀子,又称黄栀子、山栀子,是茜草科栀子属植物栀子的果实。
栀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其临床应用广泛,药理作用多样。
本文将对栀子的临床应用及药理研究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
一、栀子的临床应用1、清热泻火栀子具有清热泻火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外感热病、高热烦渴等病症。
在中医临床中,对于温热病邪在气分,出现高热、口渴、多汗等症状,常以栀子与石膏、知母等药物配伍使用,以增强清热泻火的作用。
2、凉血解毒栀子能凉血解毒,对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尿血等出血病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同时,栀子还可用于热毒疮疡、红肿热痛等病症的治疗,常与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同用。
3、利湿退黄栀子有利湿退黄的作用,是治疗黄疸的常用药。
无论是湿热黄疸还是寒湿黄疸,栀子都能发挥一定的疗效。
在治疗湿热黄疸时,常与茵陈、大黄等药配伍,以增强利湿退黄的功效。
4、清肝明目栀子可用于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常与菊花、夏枯草等清肝明目药同用。
5、解郁除烦栀子能够清心除烦,对于热病心烦、郁闷烦躁等症状有缓解作用。
二、栀子的药理作用1、抗炎作用研究表明,栀子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栀子提取物对多种炎症模型,如急性炎症、慢性炎症等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2、抗氧化作用栀子中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能够清除体内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具有一定的抗衰老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3、保肝利胆作用栀子能够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保护肝脏功能。
同时,栀子还能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具有利胆作用,对于肝胆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4、降血压作用栀子提取物具有一定的降血压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等有关。
5、抗肿瘤作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栀子中的某些成分具有抗肿瘤活性,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6、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栀子具有一定的镇静、镇痛作用,能够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缓解焦虑、紧张等情绪。
栀子的综合利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栀子的综合利用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栀子的综合利用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栀子是中药材中重要的一种,具有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排脓解疮、清热利湿等功效。
同时,栀子还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妆品、染料等领域。
然而,在栀子的生产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和过剩的果实对环境会产生影响,而对于如何对这些废弃物和过剩的果实进行综合利用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
二、研究内容和目标本研究拟探讨栀子的综合利用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分析栀子的化学成分,寻找其主要营养成分和功能成分。
2. 探究栀子的生产过程,分析栀子产生的废弃物和过剩的果实的特性和环境效应。
3. 探讨栀子的高值化应用,针对栀子的化妆品、食品、染料等领域开展研究。
4. 探讨栀子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途径,包括生物质能源、土壤肥料等领域的研究。
研究目标:1. 确定栀子的主要营养成分和功能成分,并为其高值化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2. 分析栀子废弃物的特性和环境效应,探讨其综合利用途径,为废弃物高效利用提供核心技术。
3. 推动栀子的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提高栀子的综合利用效益和经济价值。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实验研究以及市场调研等方法。
1. 文献研究: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搜集栀子化学成分、生产过程、高值化应用等方面的信息,为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2. 实验研究:对栀子的化学成分、功能成分、废弃物处理等方面进行实验研究,探讨栀子的潜在应用价值。
3. 市场调研:了解国内外市场对栀子的需求及应用情况,分析栀子产业的发展前景和潜在风险。
四、预期结果1. 确认栀子主要营养成分和功能成分,为栀子高值化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2. 发现栀子产生的废弃物和过剩果实的化学成分及环境效应等特性,提出合理综合利用途径,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3. 确认栀子在化妆品、食品、染料等领域的应用价值,提高栀子的综合利用效益和经济价值,推动其产业发展。
五、研究重点和难点研究重点:1. 栀子化学成分分析和功能成分研究2. 栀子废弃物的特性和环境效应研究3. 栀子在化妆品、食品、染料中的高值化应用研究4. 栀子废弃物的高效利用研究研究难点:1. 栀子产生的废弃物和过剩的果实的处理方法研究2. 栀子的高值化应用的技术开发及市场营销研究3. 大量废弃物的处理能否实现资源化利用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考核论文学生姓名:陈力学号: 20100143 学院:林学院专业年级: 10级林学(经济林)题目:栀子的开发利用现状课程名称:野生植物开发利用指导教师:王承南老师2013 年 4 月栀子的研究及开发利用现状摘要: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又名黄栀子、红栀子、山栀子,原产中国,用途十分广泛。
作为乔灌混交林理想树种,在园林绿化中,可进行栅状或带状栽植,营造生物篱埂,既可迅速成林形成生物防火、防病虫害林带,又能达到缓流固坡、保持水土的目的;果实入药具消炎,解热,止血之功效;提取色素,广泛用于制药工业、印染工业和食品工业的食用色素;花含芳香油,可提取芳香浸膏,用于化妆品和香皂、香精的调合剂。
本文在栀子的应用前景的基础之上,对栀子的栽培育种、病虫害防治、园林应用、色素提取、药用等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概括,并对现有的利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及建议。
关键词:栀子利用现状问题措施栀子为常绿灌木,树形常为圆球状或伞状。
叶对生或三叶轮生, 椭圆、深绿色, 花生顶端或叶腋, 单生或双生, 个大、白色、两性、花萼绿色,具浓香,浆果倒卵形,成熟时色红黄, 种子多。
栀子喜光, 怕严寒, 要求光照充足、温暖湿润、土壤肥沃深厚。
在 20-25℃最为适宜, - 5℃以上可以安全越冬, 10℃以上叶鞘开始萌动, 30℃以上生长受抑。
4月中旬孕蕾, 5 月上旬至 6 月初开花, 5 月中旬盛花期, 6-10月果实渐大, 10 月中下旬果实成熟。
栀子为岳阳市市花,岳阳主要以黄栀子、大花栀子、小花栀子、斑叶栀子四个品种为主[1]。
1、栀子的栽培及育种栀子为常绿灌木,其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山坡、丘陵、岗地均可种植,在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上生长良好,但立地条件对栀子的生长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土层深厚,栀子营养生长旺盛,则栀子产量较高。
因此,应选择地势较平缓、向阳、土层深厚、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高、水肥足、土壤pH值在4.0-6.5之间的地段栽植,的地段造林。
林分中栀子树形有园头形和自然开心形2种,园头形树形枝条分布紧凑,树高在1.5 m左右,开心形树形树体高大,树高可达3.0 m左右,枝条粗壮。
3月下旬开始萌发新枝,部分老叶脱落,4月下旬-5月上旬现蕾,5月中旬-6月上旬为开花盛期;7-9月枝条生长旺盛,8-10月果实逐渐膨大,10月中旬果实逐渐成熟,果色呈黄色或橙黄色。
栀子扦插苗第2年可开花结实,播种苗第4年可开花结实,以后结果量逐年增加,生产寿命达20-25 年。
不同栽植密度对栀子产量也有一定的影响,据邓先珍等(2006年)的研究表明中等肥力的立地条件,通常以 1.0 m ×1.2 m或1.0 m×1.5 m的栽植密度为宜[3、15]虽然繁殖栀子花的方法有多种,但家庭盆栽最简便快捷的是漂浮的水插法。
首先找泡沫板一块,并往上打孔,将栀子花当年半熟枝剪下,插入泡沫板的孔中,然后将泡沫板放入装满水的桶中,将桶放在既能让漂板穗条遮阴,又能让阳光照射水桶的环境,将水温控制在18℃-25℃之间,栀子花一星期即能长出3厘米以上的根。
此方法扦插栀子花,成活率为100%。
2、病虫害防治2.1 栀子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栀子的主要病害有:有炭疽病、褐斑病、黄化病、煤污病等。
在室内,病害全年都可能发生,严重时植株落叶、落果或枯死。
在病害发生初期或发生期施用多茵灵、退菌特等可有效地防治病害。
2.1.1 炭疽病病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始从叶尖或叶缘上开始产生不规则形或近圆形褐色病斑。
严重时整个叶片呈褐色,造成枝枯或整株枯死,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植株发病尤重。
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的胶孢炭疽真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oi-de s),以菌丝体潜伏在病叶上越冬,翌年春气温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侵染,一般4~10月均可发生。
防治方法:①及时清除病落叶,并集中销毁,减少侵染源;②发病前喷施1 %波尔多液,保护植株不受侵染;发病初期可用硫酸亚铁(黑矾) 30~50 倍液浇灌根际土壤,也可用 0.1 %~0.2 %硫酸亚铁水溶液喷洒叶面;发病期间可喷施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500~800 倍液。
2.1.2 褐斑病病害症状:主要发生在植株的中下部叶片,发病从下部叶片开始,多从叶尖和叶缘处发生,病斑呈现不规则形,褐色或中央淡褐色,边缘褐色,有显著的同心轮纹,几个病斑愈合后形成不规则大斑。
温度高、湿度大、通风差的植株发病重,严重时叶片枯萎脱落。
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球壳孢目生叶点霉(Phyllosticta gardeniicola)和叶点霉(P. gardeniiae),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叶及其落叶上越冬,翌年春产生分生孢子,随风雨传播侵染。
该病在 3~11 月均可发生。
防治方法:①收拣残株病叶烧毁,减少越冬菌源;②一般可喷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200~3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病情严重,可喷 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③5月下旬和 8 月上旬发病前,喷施50%托布津1000倍液或 1∶l∶100 波尔多液,或 65%代森锌500倍液,每隔 15d 喷1次,连续2~3 次。
2.1.3黄化病病害症状:主要是由于铁素供应不足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土壤过粘,地势潮湿处尤甚。
主要为害植株中上部叶片,最初从叶片的叶缘开始褪绿,然后逐步往中心发展,叶片由绿变黄或浅黄色,但叶脉仍呈绿色,扩展后全叶发黄,进而变白,最后变成褐色,并逐渐干枯。
被害叶片全株以顶部叶片受害最重,下部叶片正常或接近正常,受害严重的植株最后枯死。
防治方法:①雨季注意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和园区田间空气湿度;②发病初期用 2 %~3 %的硫酸亚铁灌浇 2~3 次,或 0.1 %~0.2 %的硫酸亚铁喷施叶片,每次间隔 20 d 左右;③使用有机肥料,在有机肥料沤制时混入硫酸亚铁和硫酸锌。
2.1.4煤污病病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枝干和果实。
是红蜡蚧特别是日本龟蜡蚧等虫排泄物滋生细菌所致。
初现煤污状黑霉点,后扩大成较厚的煤烟层或在叶面、枝条上生煤灰状层,植株生长衰弱,枝条扭曲,叶变形。
随着病情的发展,煤污层逐渐扩大并且增厚,整个枝条和叶片全部被煤污层所遮盖,阻碍了光合作用,影响其生长。
病情严重时,导致枝叶枯萎而死亡。
防治方法:①通风透光;②及时消灭红蜡蚧等虫害;③用多菌灵 1000 倍液进行喷洒或用 1000 倍液百菌清喷洒防治。
2.2主要虫害危害栀子的害虫主要有红蜡蚧、日本龟蜡蚧、蚜虫、黄刺蛾、白粉虱、栀子灰蝶多发生在 5-10 月, 可用乐果、敌百虫等菊酯类农药1 500-2 000 倍液喷雾防治, 或人工捕捉。
不能用有机磷农药, 采果前 1 个月不可使用农药。
2.2.1 红蜡蚧为害症状:在通风不良或温湿度过高的环境中,植株就会产生红蜡蚧为害,严重时密集分布于整株植株,吸食汁液为害,使植株生长势衰弱,并诱发煤烟病,使枝叶发黑,造成落叶或枯枝。
该虫属同翅目,蚧科,雌雄异形,雌虫介壳长3~5 mm,高约 2.5 mm,半圆球形,厚而坚硬,背部中间下凹,紫红色,两侧有4 条白色蜡带。
雄虫体长 1.2~1.5mm,介壳细长,色较浅。
雄成虫体长 1 mm,翅 1对,体红色。
一年发生 1 代,主要为害时间在 6~9月份。
如果防治不及时,容易造成枝叶的枯死。
以受精雌蚧在枝条上越冬。
越冬成虫于次年 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产卵,6 月上中旬孵化为若虫。
雌若虫及成虫在叶面及嫩枝上固定为害,雄若虫及蛹则多在叶背沿主脉两侧。
雄蚧于 8 月下旬化蛹,9 月上中旬羽化。
防治方法:①通风、降低温湿度;②要在若虫盛期喷药,可用 20 号石油乳剂 200 倍水进行喷雾防治,或 40 %氧化乐果 1000 倍液,或 50 %马拉硫磷 1500 倍液,或 255 亚胺硫磷 1000 倍液。
2.2.2 日本龟蜡蚧为害症状:雌成虫体背有较厚的白蜡壳,呈椭圆形,长 4~5 mm,背面隆起似半球形,中央隆起较高,表面具龟甲状凹纹,边缘蜡层厚且弯卷。
活虫蜡壳背面淡红,边缘乳白,死后淡红色消失。
雄虫体长 1.0~1.4 mm,淡红色至紫红色,眼黑色,触角丝状,翅一对,白色透明,足细小防治方法:①通风、降低温湿度;②冬季喷施1:15 倍机油乳剂或 10 倍松脂合剂;③初孵若虫分散转移期可喷施50 %马拉硫磷乳油 600~800 倍液,25 %亚胺硫磷或杀虫净等;成虫期用 24 %蚧壳速杀,或 40 %速扑杀 700~1 000 倍液对已形成介壳的成虫进行防治。
2.2.3 蚜虫为害症状:蚜虫俗称蚰,种类多,繁殖快。
能孤雌生殖,是作物、园艺花卉等的常见害虫,主要发生在4~6月,以成、若蚜聚集在栀子花的叶、嫩梢处刺吸为害,并为害花心和花瓣,常造成叶片变黄、皱缩、卷曲成团,生长停滞、发育延迟、花朵数量减少及变小,严重时全株萎蔫死亡,并且易诱发病害发生。
为害栀子的主要有棉蚜和绣线菊蚜等。
有的蚜虫有翅膀会飞,是传播病毒的一大途径,4~5 月份为其繁殖高峰期。
防治方法:①冬春季节要常铲除田间杂草,喷洒氧化乐果消灭越冬寄主上的蚜虫,减少虫源。
②喷洒氧化乐果 1500 倍液或洗衣粉 150 倍液喷杀,或喷洒50 %辟蚜雾超微可湿性粉剂 2000 倍液或50 %蚜松乳油 1000~1500 倍液、50 %辛硫磷乳油2000倍液。
2.2.4 黄刺蛾为害症状:主要为害植株的叶片,低龄幼虫食叶下表皮和叶肉,食后的叶片形成透明网状,高龄幼虫则将叶片全部吃光,仅留下叶脉。
一年发生 2代,第一代幼虫期为 6~7 月份,第二代幼虫期为8~9 月份,10 月份虫体开始结茧越冬。
病情严重时,整个枝条和叶片全部被煤烟状煤污层所遮盖。
防治方法:①低龄幼虫期间应及时剪除带虫枝叶,并集中焚烧;②用 2.5 %敌杀死乳油 3000 倍液或 90 %敌百虫晶体 1500 倍液喷杀;③冬季垦复田园 l 次,使蛹暴露于土表,被天敌所食或人工捕杀;也可用阿维菌素 500~800 倍液、杀螟杆菌 l∶100倍液(每克含活孢子 100 亿以上)等生物农药喷雾。
2.2.5白粉虱为害症状:喜群聚为害植株,幼、若虫主要在枝条的叶背上吸食汁液,被吸食的叶片逐渐变黄、枯萎,严重时能引起整个植株的死亡。
其繁殖能力很强,一年发生 3~4 代,虫体世代重叠,并且能分泌蜜液,污染叶片,从而引起煤烟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①植株要通风透光;②利用白粉虱趋黄性,可设置黄板涂粘油诱杀成虫[4];③用 40 %氧化乐果乳油 1500 倍液,或 10 %扑虱灵乳油 1000倍液,或 25 %灭螨猛乳油 1000 倍液,或 90 %敌百虫 800~1000 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