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实验.doc

合集下载

物理化学实验

物理化学实验

物理化学实验Physical Chemistry Experiment(化学96学时)一、任务和要求1.物理化学实验的主要任务物理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实验科学的重要分支,是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独立的基础实验课程。

物理化学实验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并通过实验熟悉物质物理化学性质与反应规律之间的关系,学会需要的物理化学实验技术,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归纳方法,从而加深对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增强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通过结构化学部分的实验,帮助学生生动地理解和总结分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培训学生的一种新的思维体制,以便进入化学领域的更高层次。

2.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1.本课程由实验和讲座两个教学环节组成。

实验方面,要求完成20个基础实验,分为16个物理化学实验和4个结构化学实验。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必要的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实验实验方法,熟悉各种物理化学现象,并学会实验数据的归纳和分析方法。

实验讲座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实验操作训练基础上能对物理化学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有较系统的概括了解。

2.实验内容的选取,包括热力学、电化学、动力学、表面现象、结构化学等部分有代表性的实验,使学生了解物理化学的概貌,另一方面,根据现有仪器设备条件,力求在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上得到全面的训练。

3.实验讲座包括物理化学实验基础知识,主要实验方法技术(包括温度的测量和控制、真空技术、电化学测量技术、光化学测量技术、测压技术和数据的计算机处理技术等内容),尽可能反映近代科学研究和实验仪的新成就。

另外要介绍实验的安全防护、误差问题、数据表达方法、文献数据查阅和实验设计思想等。

二、适用专业化学专业。

三、实验内容、实验类型和学时安排实验总学时为96学时,其中物理化学实验为77学时(1-16),结构化学实验为19学时(17-20),分两学期进行。

四、实验内容实验一恒温水浴的组装及性能测试目的要求(1)了解恒温槽的组成,掌握其控温原理(2)学会评价恒温槽的恒温效能。

物理化学实验

物理化学实验

实验一 磺基水杨酸铁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比色法测定溶液中配合物的组成和稳定常数的原理。

2.学习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二.基本原理磺基水杨酸(SO 3HHOCOOH简化为H 3R ),与Fe 3+可以形成稳定的配合物,配合物的组成随溶液的pH 值的不同而改变。

在pH=2~3时,pH=4~9时,pH=9~11.5时,磺基水杨酸与Fe 3+能分别形成不同颜色且具有不同组成的配离子。

本试验是测定pH=2~3时形成的紫红色的磺基水杨酸铁配离子的组成及其稳定常数。

实验中通过加入一定量的HClO 4溶液来控制溶液的pH 值。

测定配离子的组成时,分光光度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实验中,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摩尔比法,一是等摩尔数连续变化法(也叫浓比递变法)。

本实验采用后者,用上述方法时要求溶液中的配离子是有色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只生成这一种配合物,本实验中所用的磺基水杨酸是无色的,Fe 3+溶液很稀,也可以认为是无色的,只有磺基水杨酸铁配离子显紫红色,并且能一定程度的吸收波长为500nm 的单色光。

光密度又称吸光度,是指光线通过溶液或某一物质前的入射光强度与该光线通过溶液或物质后的透射光强度比值的对数,可用分光光度计测定。

光密度与浓度的关系可用比尔定律表示:CL A ε=其中:A 代表光密度;ε代表某一有色物质的特征常数,称之为消光系数;L 为液层厚度;C 为溶液浓度,当液层厚度一定时,则溶液光密度就只与溶液的浓度成正比。

本实验过程中,保持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浓度(C M )与配位体的浓度(C R )之和不变(即总摩尔数不变)的前提下,改变C M 与C R 的相对量,配制一系列溶液,测其光密度,然后再以光密度A 为纵坐标,以溶液的组成(配位体的物质的量分数)为横坐标作图,得一曲线,如图1所示,显然,在这一系列溶液中,有一些是金属离子过量,而另一些溶液则是配位体过量,在这两部分溶液中,溶液离子的浓度都不可能到最大值,因此溶液的光密度也不可能达到最大值,只有当溶液中金属离子与配位体的摩尔比与配离子的组成一致时,配离子的浓度才最大,因而光密度才最大,所以光密度最大值所对应的溶液的组成,实际上就是配合物的组成。

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一:燃烧热的测定

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一:燃烧热的测定

实验一 燃烧热的测定一、实验目的及要求1.用氧弹量热计测定萘的燃烧热,明确燃烧热的定义,了解恒压燃烧热与恒容燃烧热的差别与相互关系。

2. 了解氧弹量热计的原理、构造及其使用方法,掌握有关热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和测量技术。

3. 掌握用雷诺图解法校正温度的改变值。

二、实验原理燃烧热是指一摩尔物质完全燃烧时的热效应。

所谓“完全燃烧”,是指有机物质中的碳燃烧生成气态二氧化碳、氢燃烧生成液态水等。

例如:萘的完全燃烧方程式为:C 10H 8(s)+12O 2(g)=10CO 2(g)+4H 2O(1)燃烧热测定可在恒容或恒压条件下进行。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在不做非膨胀功情况下,恒容燃烧热Q v = ΔU , 恒压燃烧热Q p = ΔH 。

在氧弹式量热计中测得燃烧热为Q v , 而一般热化学计算用的值为Q p , 这两者可通过下式进行换算:Q p = Q v + ΔnRT (1)式中Δn 为反应前后生成物和反应物中气体的物质的量的差值;R 为摩尔气体常数;T 为反应温度(K )。

在盛有定量水的容器中,放入内装有一定量的样品和氧气的密闭氧弹,然后是样品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传给水及仪器,引起温度上升。

若已知水量为W 克,水的比热为C , 仪器的水当量W ’(量热计每升高1o C 所需的热量)。

而燃烧前、后的温度为t 0和t n 。

则m 克物质的燃烧热为:Q ’ = (CW + W ’) (t 0 - t n ) (2)若水的比热为1 (C = 1), 摩尔质量为M 的物质,其摩尔燃烧热为:Q = Mm (W + W ’) (t 0 - t n ) (3) 水当量W ’的求法是用已知燃烧热的物质(如本实验用苯甲酸)放在量热计中燃烧,测其始、末温度,按式(3) 求W ’。

一般因每次的水量相同,(W + W ’)可作为一个定值 (W )来处理。

故Q = Mm (W ) (t 0 t n ) (4) 在精确的实验中,辐射热及铁丝燃烧所放出的热量及温度计本身的校正都应该考虑。

《物理化学基础实验》银-氯化银电极的制备及热力学函数的测定实验

《物理化学基础实验》银-氯化银电极的制备及热力学函数的测定实验

《物理化学基础实验》银-氯化银电极的制备及热力学函数的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1.测定化学电池在不同温度下的电动势,计算电池反应的热力学函数r G m、rH m和rS ;2.学会银—氯化银电极的制备方法; 3.掌握电位差计的测量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电池除可用作电源外还可以用来研究构成此电池的化学反应的热力学性质,从化学热力学知道,在恒温,恒压,可逆的条件下,其电池的吉布斯自由能增量r G m与电池电动势E 有以下关系:zFE G m r -=∆ (1)根据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rG m 反应热rH m ,熵变rS m 和温度T 的关系为:m r pmr m r m r S T TG T H G ∆-=⎪⎪⎭⎫⎝⎛∂∆∂=∆-∆ (2) 带入(1)式可得p m r T E zFT zEF H ⎪⎭⎫⎝⎛∂∂+-=∆ (3)pm r T E zF S ⎪⎭⎫⎝⎛∂∂=∆ (4)因此,在恒压下(一般在常压下),测量一定温度T 时的电池电动势E ,即可求得电池反应的rG m 。

测定不同温度下的电动势,最后以电动势对温度作图, 即可从曲线求得电池的温度系数pT E ⎪⎭⎫⎝⎛∂∂。

利用(3)和(4)式,即可求得rH m 和rS m 。

如果电池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活度系数均为1,温度为298K ,则所测定的电动势和热力学函数即为:E θ,mr H θ∆和r m S θ∆。

例如,电池:Ag|AgCl|KCl(a)|Hg 2Cl 2|Hg 在放电时,左边为负极,起氧化反应Ag+Cl -(a)= AgCl +e -其电极电势为:ϕAgCl/Ag =θϕAgCl/Ag –(RT/F )lna(Cl -) 右边为正极,起还原反应 1/2 Hg 2Cl 2+ e-= Hg + Cl -其电极电势为:Hg Cl Hg /22ϕ=θϕHgCl Hg /22–(RT/F )lna(Cl -) 总的电池反应为:Ag+1/2 Hg 2Cl 2= AgCl + Hg电池电动势为:E = Hg Cl Hg /22ϕ-ϕAgCl/Ag =θϕHgCl Hg /22-θϕAgCl/Ag =E θ由此可知,若在298K 测定该电池电动势,即可求得E θ,由(1)式求得G θ。

物理化学实验教材电子版

物理化学实验教材电子版

目录绪论..........................................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一节物理化学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二节误差分析................................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三节物理化学实验数据的表达方法.............. 错误!未指定书签。

热力学部分实验一硫酸铜溶解热的测定 ........................ 错误!未指定书签。

实验二液体饱和蒸汽压的测定———静态法........... 错误!未指定书签。

实验三完全互溶双液系气-液平衡相图———最低恒沸点的测定错误!未指定书签。

电化学部分实验四电导法测定弱电解质的电离常数............... 错误!未指定书签。

实验五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对消法............... 错误!未指定书签。

动力学部分实验六蔗糖水解转化的动力学研究................... 错误!未指定书签。

表面化学部分实验七溶液表面张力的测定——最大气泡法........... 错误!未指定书签。

实验八液体粘度测定及恒温槽的性能测定............. 错误!未指定书签。

绪论第一节物理化学实验的目的与要求物理化学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化学的实验研究方法,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实验技术。

通过正确测量、记录实验数据,运用物理化学基本理论,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加深对物理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对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达到学习该课程的目的与要求,保证课程质量,对学生物理化学实验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如下。

一、实验前的预习学生在实验前应认真仔细阅读实验内容,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所用仪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了解实验操作过程。

《物理化学基础实验》乙醇-环己烷气液平衡相图实验

《物理化学基础实验》乙醇-环己烷气液平衡相图实验

《物理化学基础实验》乙醇-环己烷气液平衡相图实验一、实验目的用沸点仪测定在常压下环已烷-乙醇的气液平衡相图;了解沸点的测定方法;掌握超级恒温槽的使用方法;掌握阿贝折射仪的测量原理及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常温下,任意两种液体混合组成的体系称为双液体系。

若两液体能按任意比例相互溶解,则称完全互溶双液体系;若只能部分互溶,则称部分互溶双液体系。

双液体系的沸点不仅与外压有关,还与双液体系的组成有关。

恒压下将完全互溶双液体系蒸馏,测定馏出物(气相)和蒸馏液(液相)的组成,就能找出平衡时气、液两相的成分并绘出T —X 图。

如图5-1所示,图中纵轴是温度(沸点)T ,横轴是液体B 的摩尔分数x B (或质量百分组成)。

上面一条是气相线,下面一条是液相线,对于某一沸点温度所对应的二曲线上的两个点,就是该温度下气液平衡时的气相点和液相点,x 、y 分别是组分B 在气相和液相的摩尔分数(或质量百分组成)。

通常,如果液体与拉乌尔定律的偏差不大,在T —X 图上溶液的沸点介于A 、B 二纯液体的沸点之间见图1(a)。

而实际溶液由于A 、B 二组分的相互影响,常与拉乌尔定律有较大偏差,在T—X 图上就会有最高或最低点出现,这些点称为恒沸点,其相应的溶液称为恒沸点混合物,如图1(b),(c)所示。

恒沸点混合物蒸馏时,所得的气相与液相组成相同,因此通过蒸馏无法改变其组成。

本实验采用回流冷凝的方法绘制环己烷-乙醇体系的T —X 图。

其方法是用阿贝折射仪测定不同组分的体系在沸点温度时气相、液相的折射率,再从折射率-组成工作曲线上查得相应的组成,然后绘制T —X 图。

图5-1 完全互溶双液系的相图 Figure 5-1 Phase diagram of completely mutually soluble double fluid system三、仪器和试剂仪器:阿贝折光仪、超级恒温水浴、数字温度计、沸点测定仪、调压变压器。

药品:无水乙醇(A.R.)、环己烷(A.R.) 、测工作曲线的10个标准双液系样、0.05,0.15,0.30,0.45,0.55,0.65,0.80,0.95(X环己烷)的双液系组分。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大学化学基础实验2》实验报告课程:物理化学实验专业:环境科学班级:学号:学生姓名:邓丁指导教师:谭蕾实验日期:5月24日实验一、溶解焓的测定一、实验名称:溶解焓的测定。

二、目的要求:(1)学会用量热法测定盐类的积分溶解焓。

(2)掌握作图外推法求真实温差的方法。

三、基本原理:盐类的溶解通常包含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一是晶格的破坏,为吸热过程;二是离子的溶剂化,即离子的水合作用,为放热过程。

溶解焓则是这两个过程热效应的总和,因此,盐类的溶解过程最终是吸热还是放热,是由这两个热效应的相应大小所决定的。

影响溶解焓的主要因素有温度、压力、溶质的性质以及用量等。

热平衡式:△sol H m=-[(m1C1+m2C2)+C]△TM/m2式中, sol H m 为盐在溶液温度及浓度下的积分溶解焓, J·mol , m1 , m2 分别为水和溶质的质量, M 为溶质的摩尔质量,kg·mol -1 ;C1 ,C 2 分别为溶剂水, kg; 溶质的比热容,J·kg -1;T 为溶解过程中的真实温差,K;C 为量热计的热容, J·K- 1 ,也称热量计常数.本实验通过测定已知积分溶解焓的标准物质 KCl 的 T ,标定出量热计热容 C 的值.四、实验主要仪器名称:NDRH-2S型溶解焓测定实验装置1套(包括数字式温度温差测量仪1台、300mL简单量热计1只、电磁搅拌器1台);250mL容量瓶1个;秒表1快;电子;蒸馏水天平1台;KCl;KNO3五、实验步骤:(1)量热计热容 C 的测定 ( 1 ) 将仪器打开 , 预热 . 准确称量 5.147g 研磨好的 KCl , 待用 .n KCl : n水 = 1: 200(2)在干净并干燥的量热计中准确放入 250mL 温室下的蒸馏水,然后将温度传感器的探头插入量热计的液体中.打开搅拌器开关,保持一定的搅拌速度,待温差变化基本稳定后,读取水的温度 T1 ,作为基温.(3)同时, 每隔30s就记录一次温差值,连续记录8 次后, 将称量好的 5.174g KCl 经漏斗全部迅速倒入量热计中,盖好.10s记录一次温度值,至温度基本稳定不变,再每隔 30s记录一次温度的数值,记录 8 次即可停止.(4)测出量热计中溶液的温度,记作 T2 .计算 T1 , T2 平均值,作为体系的温度.倒出溶液,取出搅拌子,用蒸馏水洗净量热计.KNO3 熔解热的测定:标准称量 3.513g KNO3 ,代替 KCl 重复上述操作.六、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KCl溶解过程中数据记录:KCl质量:5.1774g 平均温度18.295℃未加KCl之前:t=19.24℃由图可知: T=1.89℃:△sol Hm(KCl)=18933J/mol;C1=4200J/kg·℃C2=699000J/kg·℃;M(KCl)=0.0745kg/mol;m1=0.25kg;m2=0.0051774kg由△sol Hm=-[(m1C1+m2C2)+C]△TM/m2得:C=-4673.7898J/KKNO 3溶解过程中数据记录:KNO 3质量:3.510g 平均温度:18.735℃ 未加KNO 3之前:t=19.11℃加KNO 3后:由图可知: T=0.75℃;C=-1049.9943J/K;C1=4202J/kg ·℃C2=894900J/kg ·℃;M (KNO 3)=0.103kg/mol ;m1=0.25kg ;m2=0.0035112kg由△sol Hm=-[(m1C1+m2C2)+C]△TM/m2得:△sol Hm(KNO3)=23.45123kJ/mol七、实验问题讨论1.样品颗粒的大小和浓度,对溶解焓测定有什么影响?答:粒度太大不好溶解要受影响,溶解过程过长温差变化过小,就会产生误差;浓度太大也是影响到溶解速度的,时间太长温差数值变化过大,溶解焓的测定就不准了。

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

实验二 凝固点下降法测定摩尔质量一、 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熟悉用凝固点下降法测定溶质的摩尔质量的方法,加深对稀溶液依数性的理解;2.掌握溶液凝固点的测量技术。

二、 实验原理:溶液的液相与溶剂的固体成平衡时的温度称为溶液的凝固点。

在溶液浓度很稀时,溶液凝固点降低值仅取决于所含溶质分子的数目,凝固点下降是稀溶液依数性的一种表现。

凝固点下降法测定化合物的摩尔质量是一个简单而又较为准确的方法。

若一难挥发的非电解质物质溶于纯液体中形成一种稀溶液,则此液的凝固点降低值与溶质的质量摩尔浓度成正比,即:AB f Mm m K T T T 10000=-=∆ (5-1) 式中:T 0、T 分别为纯溶剂和溶液的凝固点;m B 、m A 分别为溶质、溶剂质量,M 为溶质的摩尔质量;K f 为溶剂的凝固点降低常数,其值与溶剂的性质有关,以水作溶剂,则为1.86。

由于过冷现象的存在,纯溶剂的温度要降到凝固点以下才析出固体,然后温度再回升到凝固点。

溶液冷却时,由于随着溶剂的析出,溶液浓度相应增大,故凝固点随溶剂的析出而不断下降,在冷却曲线上得不到温度不变的水平线段,一般地,溶液的凝固点应从冷却曲线上待温度回升后外推而得。

因此,测定过程中应设法控制适当的过冷程度。

二、 仪器和试剂:仪器和材料:数字式精密温差测定仪;凝固点测定管;800mL 、250mL 烧杯各一只,移液管50mL 、10mL 各一支;保温瓶(内有棉絮适量)一只;干燥器,放大镜一只,温度计(±20℃)一支。

药品:尿素(A.R.);NaCl 。

四、实验步骤:1.用分析天平称取0.250~0.300g 的尿素二份,置于干燥器内。

2.将适量食盐,碎冰及水放入大烧杯中混合为冷浴,准确汲取60mL 蒸馏水注入清洁干燥的凝固点管,并将其置于冷浴内。

3.按图装好搅拌器,数字式精密温差测定仪的探头应位于管中心,并保持冷浴温度在-2~-3℃左右。

4.调节温差测定仪,数字显示为“0”左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化学实验
Physical Chemistry Experiment
(化学96学时)
一、任务和要求
1.物理化学实验的主要任务
物理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实验科学的重要分支,是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独立的基础实验课程。

物理化学实验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并通过实验熟悉物质物理化学性质与反应规律之间的关系,学会需要的物理化学实验技术,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归纳方法,从而加深对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增强解决实际化学问题的能力。

通过结构化学部分的实验,帮助学生生动地理解和总结分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培训学生的一种新的思维体制,以便进入化学领域的更高层次。

2.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
1.本课程由实验和讲座两个教学环节组成。

实验方面,要求完成20个基础实验,分为16个物理化学实验和4个结构化学实验。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必要的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实验实验方法,熟悉各种物理化学现象,并学会实验数据的归纳和分析方法。

实验讲座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实验操作训练基础上能对物理化学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有较系统的概括了解。

2.实验内容的选取,包括热力学、电化学、动力学、表面现象、结构化学等部分有代表性的实验,使学生了解物理化学的概貌,另一方面,根据现有仪器设备条件,力求在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上得到全面的训练。

3.实验讲座包括物理化学实验基础知识,主要实验方法技术(包括温度的测量和控制、真空技术、电化学测量技术、光化学测量技术、测压技术和数据的计算机处理技术等内容),尽可能反映近代科学研究和实验仪的新成就。

另外要介绍实验的安全防护、误差问题、数据表达方法、文献数据查阅和实验设计思想等。

二、适用专业
化学专业。

三、实验内容、实验类型和学时安排
实验总学时为96学时,其中物理化学实验为77学时(1-16),结构化学实验为19学时(17-20),分两学期进行。

四、实验内容
实验一恒温水浴的组装及性能测试
目的要求
(1)了解恒温槽的组成,掌握其控温原理
(2)学会评价恒温槽的恒温效能。

实验二凝固点降低法测定萘的摩尔质量
目的要求
(1) 用凝固点降低法测定萘的摩尔质量。

(2) 正确使用凝固点测定装置,掌握凝固点降低法测摩尔质量的原理。

(3) 通过本实验加深对稀溶液依数性的理解。

实验三纯液体饱和蒸气压的测定
目的要求
(1)明确气液两相平衡的概念和液体饱和蒸气压的定义,了解纯液体饱和
蒸气压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用数字真空计测定环己烷在不同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

初步掌握低真
空实验技术。

(3)学会用图解法求被测液体在实验温度范围内的平均摩尔汽化热与正
常沸点。

实验四燃烧热的测定
目的要求
(1)掌握燃烧热的定义,了解恒压燃烧热与恒容燃烧热的差别及相互关
系。

(2)熟悉量热计中主要部件的原理和作用,掌握氧弹热量计技术。

(3)用氧弹量热计测定苯甲酸萘的燃烧热。

实验五溶解热的测定
目的要求
(1)掌握量热装置的基本组合及电热补偿法测定热效应的基本原理。

(2)用电热补偿法测定KNO3在不同浓度水溶液中的积分溶解热。

(3)用作图法求KNO3在水中的微分冲淡热、积分冲淡热和微分溶解热。

实验六双液系气液相图
目的要求
(1)绘制常压下环己烷-乙醇双液系的T-x图,并找出恒沸点混合物的组
成和最低恒沸点。

(2)掌握阿贝折射仪的使用方法。

实验七二组分固-液平衡相图
目的要求
(1)用热分析法测绘锡铋二元金属相图。

(2)加深理解体系发生相变必然伴随发生热效应的原理,学会从步冷曲线上找出体系发生相变的温度。

(3)掌握热电偶测量温度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八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萘在硫酸铵水溶液中的活度系数
目的要求
(1)了解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萘在硫酸铵水溶液中活度系数的基本原理。

(2)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萘在硫酸铵水溶液中的活度系数。

(3)了解和初步掌握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实验九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及其应用
目的要求
(1)用电子电位差计测定Cu-Zn电池的电动势和Cu、Zn电极的电动
势。

(2)了解可逆电池、可逆电极和盐桥等概念。

(3)了解电位差计的基本原理和正确使用。

实验十旋光法测定蔗糖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
目的要求
(1)了解一级反应的特点,掌握化学动力学某些基本概念。

(2)学会测定反应速率常数的基本方法。

(3)了解旋光仪的基本原理并熟悉其使用。

实验十一电动势法研究甲酸溴化反应动力学
目的要求
(1)了解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方法。

(2)深入掌握甲酸溴化的反应动力学。

(3)掌握用电动势法研究反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数据处理方法。

实验十二电导法测定乙酸乙酯皂化速率
目的要求
(1)测定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速率常数,并计算反应的活化能。

(2)了解二级反应的特点,掌握化学动力学的某些概念。

(3)熟悉DDS-11C型电导率仪的使用。

实验十三B-Z振荡反应
目的要求
(1)了解B-Z振荡反应的基本原理
(2)掌握在硫酸介质中以金属铈离子作催化剂时,丙二酸被溴酸氧化的基
本原理。

(3)初步了解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非平衡非线形问题。

实验十四最大泡压法测定溶液的表面张力
目的要求
(1)测定不同浓度正丁醇溶液的表面张力,计算吸附量。

(2)掌握最大气泡法测定溶液表面张力的原理和技术。

(3)了解气液界面的吸附作用,计算表面层被吸附分子的截面积及吸附层
的厚度。

实验十五黏度法测定高聚物相对分子量
目的要求
(1)测定右旋糖苷的相对分子量。

(2)掌握用乌贝路德(Ybbelohde)黏度计测定黏度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十六电导法测定水溶性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目的要求
(1)了解溶液的电导、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的概念。

(2)了解表面活性剂的特点及胶束形成原理。

(3)测定十二烷基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

实验十七摩尔折射度的测定
目的要求
(1)了解阿贝折光仪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正确掌握其使用方法。

(2)测定某些化合物的折光率和密度,求算化合物、基团和原子的摩尔折
射度,判断各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实验十八偶极矩的测定
目的要求
(1)用溶液法测定乙酸乙酯的偶极矩。

(2)了解偶极矩与分子电性质的关系。

(3)掌握溶液法测定偶极矩的主要实验技术。

实验十九磁化率的测定
目的要求
(1)了解磁化率的意义及磁化率和分子结构的关系。

(2)掌握古埃法(GOUY)测定物质的磁化率。

实验二十Cr(III) 配合物八面体晶体场分裂能的测定
目的要求
(1)在溶液中无机合成几种Cr(III) 配合物
(2)测定其紫外可见光谱,计算分裂能
(3)了解不同配体对Cr(III) d轨道能级分裂的影响,并给出Cr(III)配合物
配体的光谱化学系列。

五、教材及参考书
1. 物理化学实验复旦大学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版
2. 物理化学实验孙尔康等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版
3. 物理化学实验(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版
六、考核方法
根据以上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学生实施以下考核要求,成绩按百分制记分,其组成为:
1.实验预习(10分)
考察学生对所做的实验项目的预习情况。

要求课前写出预习报告。

教师主要看预习
报告是否全面、合理和整洁。

2.实验课前提问(10分)
考察学生对实验原理、主要的实验步骤、要点的掌握情况。

3.实验操作(35分)
考察对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操作是否规范、观察是否认真以及数据记录情况。

4.实验报告的处理(35分)
包括实验报告的数据处理、实验结果和实验讨论等部分。

5.纪律、卫生(10分)
考查学生对实验室规则的遵守和安全、卫生等情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