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同步练习册
二年级下册数学同步练习2.3整理与复习_人教新课标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同步练习及答案(人教版)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二表内除法(一)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3.整理与复习“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人教版数学小学二年级下册单元同步练习题

人教版数(Shu)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Yuan) 数据收集整理1.气象(Xiang)小组把6月份的天气作(Zuo)了如下记录:(1)(2)(3) 这个月中阴天有( )天。
(4) 这个月中晴天比雨天多( )天。
(5) 这个月中阴天比雨天多( )天。
(6)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2.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下面提出的问题。
表示( )辆车。
(2)小轿车比客车多( )辆。
(3)( )最少,( )最多。
(4)货车和面包车相差( )辆。
(5)客车和货车的总辆数和( )同样多。
(6)这四种车一共有( )辆。
3.下(Xia)面是森林动物园小动物的数量统计情况。
(1)小(Xiao)刺猬有( )只(Zhi); 小(Xiao)象有( )只(Zhi);小猴子(Zi)有( )只(Zhi)(2)小猴子的只数是小刺(Ci)猬的( )倍。
口 ○ 口=口(3)小象的只数是小猴子的( )倍。
口 ○ 口=口(4)小象的只数是小刺猬的( )倍。
口 ○ 口=口(5)这些小动物一共有( )只。
口 ○ 口=口4.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将结果填到下表中。
(12)种类 航模组 书法组 羽毛球组 舞蹈组 绘画组 篮球组 围棋组 人数 15人 8人 12人 9人 13人 20人 7人(1)我最喜欢( )小组。
(2)喜欢( )小组的人数最多。
(3)喜欢( )小组的人数最少。
(4)选择羽毛球组的有( )人。
(5)选择篮球组的有( )人。
(6)你对学校开展的课外小组有什么好的建议?5.学校组织过的几次体检?请你根据一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各一个班的情况来回答问题。
5.0以上 4.9~4.7 4.6~4.3 4.2以下一年级(1 )班29 11 5 2 四年级(2 )班27 12 6 3 六年级(1 )班18 20 5 5 (1)一年级5.0以上有( )人。
(2)六年级5.0以上有( )人。
(3)四年级4.2以下有( )人。
(4)六年级( )的人数最多。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同步练习随堂练习一课一练三份

《数据收集整理》同步练习1.丽丽调查班里同学们最喜欢吃的水果,每位同学都选择了一张水果卡片。
(1)数一数,填一填。
(2)喜欢吃( )(3)丽丽的班级一共有( )人。
2.下面是二(1)班同学的课余生活情况统计表。
(1)二(1)班同学在课余时间喜欢( )的人数最多。
(2)二(1)班同学在课余时间喜欢绘画的人数比喜欢读课外书的人数少( )。
(3)你在课余时间喜欢( )。
(4)如果二(1)班要组织一次课余活动,那么最好组织哪种活动?3.下面是二(2)班同学喜欢的课外书的情况。
(1)根据上面的信息,填写下面的统计表。
(2)喜欢( )的人数最多,有( )人。
(3)喜欢连环画的人数比喜欢故事书的人数多( )。
(4)喜欢连环画和科技书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4.二(1)班一共有35人,小明用举手的方法调查本班同学喜欢的科目,结果如下:喜欢语文的有20人,喜欢数学的有18人,你知道至少有多少人举了2次手吗?《数据收集整理》同步练习1.数一数,并在下面表格中的相应水果后面画“○”2(1)把记录的结果填在下表中。
(2)喜欢吃薯条的人数比喜欢吃汉堡的人数少( )。
(3)喜欢吃甜筒的人数比喜欢吃鸡翅的人数少( )。
(4)如果每位顾客必选并且只能选择一样最喜欢的食品,那么这次接受调查的一共有多少人?3.下面是某市12月份的天气情况。
(1)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各类天气的情况。
(2)把记录的结果填在下表中。
(3)( )天最多,( )天和( )天一样多。
比多( )天,比多( )天,比多( )天。
4.先找规律,再填一填。
(1)找规律,填一填。
第二行第三行第四行(2)十位上是6的数有( );个位上是6的数有( )。
(3)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同的数有( )。
《数据收集整理》同步练习1.下面是二(1)班某次数学测试的成绩统计表。
(1)在所有同学中,成绩为( )的人数最多,成绩为( )的人数最少。
(2)数学成绩优秀的人数比良好的人数多( )。
二年级下册数学同步练习2.3整理与复习_人教新课标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同步练习及答案(人教版)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二表内除法(一)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 ,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 ,每天花 3-5 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 ,可以在每天课前的 3 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 ,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 ,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 ,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 300 多条成语、 300 多则名言警句 ,日积月累 ,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 ,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3.整理与复习“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加减乘除综合练习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加减乘除综合练习册1. 选择题:下面哪个数是4和6的公倍数?A. 12B. 18C. 20D. 242. 填空题:请计算15减去7的结果。
3. 选择题:如果一个数加上10等于15,那么这个数是多少?A. 5B. 6C. 7D. 84. 计算题:请计算4乘以7的结果。
5. 选择题:10减去一个数等于5,那么这个数是多少?A. 5B. 6C. 7D. 86. 填空题:请计算18除以3的结果。
7. 选择题:下面哪个数是3和5的公倍数?A. 6B. 10C. 15D. 208. 计算题:请计算6乘以8的结果。
9. 选择题:如果一个数加上5等于8,那么这个数是多少?A. 3B. 4C. 5D. 610. 填空题:请计算12减去4的结果。
11. 计算题:请计算10除以2的结果。
12. 选择题:下面哪个数是2和3的公倍数?A. 6B. 8C. 10D. 1213. 填空题:请计算15减去5的结果。
14. 选择题:如果一个数减去3等于2,那么这个数是多少?A. 5B. 6C. 7D. 815. 计算题:请计算8乘以7的结果。
16. 选择题:下面哪个数是4和6的最小公倍数?A. 12B. 18C. 20D. 2417. 填空题:请计算20除以4的结果。
18. 选择题:如果一个数减去7等于3,那么这个数是多少?A. 10B. 11C. 12D. 1319. 计算题:请计算9乘以6的结果。
20. 选择题:下面哪个数是3和5的最小公倍数?A. 6B. 10C. 15D. 2021. 填空题:请计算16减去8的结果。
22. 选择题:如果一个数加上12等于20,那么这个数是多少?A. 8B. 9C. 1023. 计算题:请计算7乘以4的结果。
24. 选择题:下面哪个数是2和3的公倍数?A. 6B. 8C. 10D. 1225. 填空题:请计算24除以3的结果。
26. 选择题:如果一个数减去5等于2,那么这个数是多少?A. 7B. 8C. 9D. 1027. 计算题:请计算5乘以6的结果。
(完整版)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单元同步练习题(直接打印)

第1单元试卷一、青蛙回家:用线把青蛙和荷叶连起来。
二、你能算得又快又对吗?22+13-6 65-5×9 63÷(32-23)三、解决问题。
1、妈妈买了4支钢笔,每支8元,又买了1支毛笔,每支5元,妈妈买笔共用了多少钱?2、二年级同学去图书馆看书,女同学有18人,男同学有27人。
每5个人坐一张桌子,一共需要几张桌子?3、李老师买这套衣服够钱吗?四、根据提供的信息解决问题。
1、小青有30元,买了6支钢笔后,还剩多少钱?2、小青妈妈有60元,买了一本故事书后,还能买几个笔盒?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第2单元试卷一、口算我最快。
(8分)72+8= 45-9= 36+6= 32-8= 18÷3=8×7= 30÷6= 43-4= 54-30= 30÷5=6×5= 25÷5= 5×5= 49+7= 15÷5=6×6= 72-7= 10÷5= 4×5= 20-8=24÷4= 4×6= 36÷6= 20÷5= 32+9=16÷4= 18+8= 4×5= 4×2= 90-4=2×3= 12÷3= 28+7= 2×2= 6×3=45÷5= 12÷2= 68+4= 26+50= 90-9=二、我会填。
(37分,每5、7题2分,其余每空一分。
)1、()×5=15 6×()=24 3×()=18()×4=20 五()三十()四十二()六十二五()二十五()四得八2、算式18÷3=6,读作(),被除数是(),除数是(),商是()。
3、在里填上<、>或=。
(4分)3× 6 4×5 8÷2 ×2 1+1 14、在里填上+、-、×或÷。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课堂同步练习试题(全册)

第1单元数据收集整理丁丁调查班里同学们最喜欢吃的水果,除了丁丁每位同学都选择了一张水果卡片。
(1)数一数,填一填。
水果苹果橘子梨西瓜草莓人数(2)喜欢()的人数最多,喜欢()的人数最少。
(3)丁丁的班级一共有()人。
答案提示:(1)水果苹果橘子梨西瓜草莓人数 5 9 3 1 4 (2)橘子;西瓜(3)参与调查的同学一共有22人,再加上丁丁自己,所以一共有23人。
第1单元数据收集整理数一数,填一填,答一答。
(1)上图中各种图形各有几个?请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2)回答问题。
①()的个数最多,有()个。
②()的个数最少,有()个。
③最多和最少的图形数量相差()个。
算式:。
答案提示:(1)(2)①长方形;5②正方形;3③2;5-3=2(个)第2单元表内除法(一)——平均分把16个贴在4条线上,如图:这种贴法是平均分吗?请在正确答案的括号内画“√”。
是()不是()如果不是平均分,请圈一圈、画一画,使它成为平均分。
答案提示:不是(√)解题思路:将多的移到少的线上,使每条线上的个数同样多。
第2单元表内除法(一)——平均分16名学生平均分成若干小组。
可能多少人一组?在正确答案的括号里画“√”。
2人()3人()4人()5人()6人()8人()答案提示:2人(√)3人()4人(√)5人()6人()8人(√)解题思路:只有当2人、4人或8人一组时,可以平均分16名学生。
当3人、5人或6人一组时,16名学生不能平均分。
第2单元表内除法(一)——除法先分一分,再连一连。
答案提示:解题思路:上图是把8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里,求每个盘里几个苹果。
列式应为8÷2=4。
下图是把8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求每个盘里几个苹果。
列式应为8÷4=2。
第2单元表内除法(一)——除法选择题。
在横线上填上正确答案的序号。
①12÷4=3②12÷3=4(1)12个苹果,平均放到4个盘里,每个盘里有(3 )个苹果,除法算式:。
最新整理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每课一练及课堂同步试题(全套)

比
少 4个
(1)周一小朋友们吃的
和 一共有多少个?
(2)周二小朋友们吃了多少个
?
(3)周二小朋友们吃的
和 一共有多少个?
4、
5、动动小脑瓜,一起做一做。 (1)同学们一共做了 83 件手工作品。(列综合算式)
第一种方法:
-
-
=
(件)
第二种方法:
第 3 课时
第 1、2 课时的综合练习
1、 我能算得又快又准。
(2)把 6 个□平均分成 3 份,正确的分法是(
)。
5、看图写乘法和除法算式 (2)
①妈妈带了 12 元钱,可以买几听饮料?
(
)÷(
)=(
)
②买 2 盒饼干需要多少钱?
(
)×(
)=(
)
③小红拿了 10 元钱,能买几枝雪糕?
(
)÷(
)=(
)
每只兔子平均分到多少根 ?
用 2~6 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 1 课时
1、找朋友,连连看。
第 2 课时
平移和旋转
2、平移现象画“○” ,旋转现象画“△” 。
()
()
()
() 3、 根据图形填一填。
()
()
4、根据要求画一画。
原图形向上平移了( 原图形向下平移了( 原图形向左平移了( 原图形向右平移了(
)个格; )个格; )个格; )个格;
(1)画出向上平移 4 个格的图形,标上①。 (2)画出向下平移 5 个格的图形,标上②。 (3)画出向左平移 5 个格的图形,标上③。 (4)画出向右平移 4 个格的图形,标上④。
)
个。
(4)把 15 瓶矿泉水平均分成 3 份,每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