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 西方音乐史 论文
《德彪西月光》的演奏技巧与印象派音乐风格分析

61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03的表现力得到了极大地扩展和深化。
二、德彪西月光的演奏技巧(一)节奏的处理在《月光》中,德彪西的节奏处理反映了一种对自然现象深刻的音乐表现。
德彪西并没有选择一个坚定不移的节奏模式,而是采用了自由而流动的节奏,这种处理不仅展示了月光在水面上波动的视觉印象,还捕捉到了夜晚宁静氛围的瞬间和持久变换。
德彪西运用了多种不同的节奏方法,包括不规则的节奏图案和意想不到的停顿,体现了德彪西对传统节奏结构的创新突破。
在《月光》中,德彪西巧妙地运用了推迟和提前的节奏技巧,这些技巧使得音乐仿佛在没有明确起点和终点的空间中自由流淌。
通过这种方式,德彪西模糊了节拍的界限,使得听众能够体验到一种摆脱了时间束缚的感觉。
这种节奏的自由度也体现了印象派音乐的一大特点——对于形式的松动和对于时间流动的自然描绘。
此外,德彪西还在《月光》中运用了多种速度和拍子的变化,这些变化和流动性的节奏增加了音乐的变幻莫测感。
德彪西的这种节奏处理技术,需要演奏者有高超的技巧和敏感的音乐感受力,以便在演奏时将这种节奏的微妙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音色的选择在这部作品中,德彪西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作曲家,更是一个音色的画家,用琴键绘制出月光的光辉和色彩。
德彪西运用各种不同的音色和钢琴技术来表现月光的亮度和透明度,这些音色的变化反映了月光在夜空中和水面上的不断变化。
在《月光》中,德彪西精巧地使用了钢琴的中低音区域,创造了一种温暖而朦胧的音色,仿佛是月光穿透了薄雾。
同时,德彪西也使用了高音区域的明亮音色,如同月光在清澈的水面上闪烁。
这种对音色的深思熟虑,使得作品中的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意义和情感。
为了表现出月光的透明度,德彪西运用了柔和而又连续的踏板技术,这使得音符之间相互融合,产生了一种梦幻般的效果。
德彪西还通过改变触键的力度和速度来调整音色的明暗,从而在听觉上模拟了视觉上的光线变化。
这些细腻的音色处理不仅要求演奏者具有高度的聆听能力,还要有能够精准控制指法和踏板的技术。
音乐鉴赏论文04876

德彪西交响作品《大海》鉴赏【内容摘要】文章以德彪西的人生为背景,通过采用多角度的研究思路,对《大海》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
文章的前一部分重点论述了德彪西与《大海》的创作背景,后一部分在介绍《大海》作品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作品各个乐章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德彪西大海德彪西是印象派音乐的创始者和主要代表人物。
德彪西自幼年起即受到印象派艺术的熏陶。
他在马斯奈等前辈作曲家开创的法国音乐传统的影响下,结合了东方音乐,西班牙舞曲和爵士乐的一些特点,将法国印象派艺术手法运用到音乐上,创造出了其别具一格的和声,其音乐对自他已降的作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彪西被总括为印象派音乐的代表,虽然他本人并不同意,甚至设法远离这一称谓。
一些作家如罗伯·施密兹,塞西·格雷亦认为德彪西是一位“象征主义者”而非“印象主义者”。
《新格罗夫音乐辞典》内文也写到,将德彪西的音乐美学称为“印象主义”是不尽准确的。
《大海》这部作品实际上由三部分组成,描绘了在不同时间大海的不同情绪、色彩和感觉。
他的音乐中带有强烈的主观和客观交织的色彩,主观感受不被激情所左右,而求诉于纯客观的、准确的表达。
作品的主旨思想并不在音乐中直接加以表现,而是通过客观化的感觉渗透出来,于是作品中给人留下印象的,常常是那种强烈的色彩感、线条感、形状感和动感。
《大海》中每一个细节都是精微而富有视觉性的。
第一乐章是“黎明到中午的大海”。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从乐曲中可以清晰感受到这样一个过程,一开始的轻柔的引入,在提琴组与竖琴的缓缓进入下,大海的潮水拍打海岸,夜幕慢慢揭开,管类乐器声部渐强,一丝光亮映照在海面上,一轮红日渐渐升起,天空和变了颜色,逐渐地增加了光辉,空气也似乎变得不一样,红日渐渐从海平面上跳出的情景如在眼前。
音乐突然变得激烈,和声部分此起彼伏,长笛与英国管单簧管旋律呼应,圆号、低音提琴组等作为背景旋律推动着乐式变化。
我们可以感受到初生的太阳的光在和云彩做游戏,而阳光照射在海面上反射出绚烂的波光俏皮而又美丽。
德彪西为钢琴而作的前奏曲分析论文

德彪西为钢琴而作的前奏曲分析论文摘要:文章对德彪西《为钢琴而作》这部乐曲的前奏曲的几个具有重要特色的和声进行分析,说明了其印象主义风格的和声特性。
关键词:德彪西《为钢琴而作》和声材料和声特性17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音乐体系经历了古典——浪漫——浪漫后期——十二音体系这四个变化阶段。
17世纪中期,以巴赫为代表的大小调传统和声占了很大部分。
到了浪漫主义时期,这种传统和声更是充分地应用于贝多芬后期、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中。
当体系被过分利用后,作曲家就期望出现一种新音响。
从巴赫发展到贝多芬,再从贝多芬以后派生出两个方面的发展。
一个是德国的,从瓦格纳到勋伯格;另一个是法国的德彪西。
勋伯格早期称为表现主义,德彪西称为浪漫主义。
这时期的音乐出现了大量的远关系转调、调性连接,它并不是沿着大小调的路子走。
古典主义、表现主义的核心是属主关系,而印象主义的和声曲式与古典主义相违背。
即使低音有纯四度存在,也绝不是属主关系,不能确立中心。
德彪西对调性作用采取回避的方法,但他的音乐还是有调性,调的中心还是存在的,似乎还是古典风格,因此产生一种新的乐风。
德彪西生于1862年,在1918年去世。
他的音乐成为连接19世纪至20世纪的桥梁之一,对20世纪音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德彪西一生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是浪漫主义,成熟期是印象主义,晚期是新古典主义。
贯穿他一生的是印象主义风格。
印象主义又如何来形容呢?我们可对比古典主义来说明一下。
第一,印象主义不具有古典主义的哲理性,不具有浪漫主义的热情性、矛盾性,似乎进入一种超然的境界。
第二,用模拟代替陈述,用感觉代替情绪。
在古典主义,主要是用陈述的形式。
到浪漫主义,也是用陈述,但更具体、更热情,如出现标题音乐,甚至具体到有一定的情节,如《天方夜谭》。
第三,音乐的造型重于感情,诗意重于情节,而且直感重于理性。
这是新的音乐,迫求诗情画意的境界。
第四,尽管和声高度叠置,但音乐是非常唯美的。
他的音乐不是动力性的,而是色彩性的。
[精品论文]论德彪西中晚期钢琴作品的音乐风格与演奏特点以焰火五指练习曲两首作品为例
![[精品论文]论德彪西中晚期钢琴作品的音乐风格与演奏特点以焰火五指练习曲两首作品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041d2385caaedd3382c4d386.png)
[精品论文]论德彪西中晚期钢琴作品的音乐风格与演奏特点以焰火五指练习曲两首作品为例德彪西不主张扩大钢琴音量幅度,而是尽力挖掘弱音范围内的无穷层次。
因此德彪西的钢琴音乐谱上总是写满了p、pp、ppp甚至pppp的力度记号,而穿插其间的f、ff的记号,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对比和反照出现,并且往往在一、二小节之内运用pp<ff、ff>pp的手法,产生短暂闪现、转瞬即逝的印象。
《焰火》没有我们想象中那种辉煌壮观的f、ff或fff,而是中充满了婉转温存,朦胧飘逸的 P 和 PP,当然,爆发的、强烈的音响高潮也出现过几次,但都只是短暂的闪现,立刻就恢复了平静。
弱的力度成为表现的中心,强的力度成为渲染宁静音乐氛围的衬托。
德彪西认为模糊、朦胧的“印象”的体现,需用大量弱奏去实现。
这给演奏者在声音的控制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第71-83小节(mf一m)从低音区滚动到高音区,伴随着渐强,闪耀的、热烈的、爆发的,横跨5个音区,且辉煌的结束,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
演奏时要用上整个臂部的力量,手指、手腕、肘部及整个臂部都要连成一体,使整个臂部的重量和力度能直接、快速地传到键底。
第89-97小节这些弱奏段落时要表现出黯淡、朦胧、飘逸、冷静的意境,犹如遥远的钟声。
演奏时要放松手臂及手腕,将温和的内力贯通到指尖,以指尖极敏感的控制力变化出细腻的力度层次。
无比形象丰富的弱力度层次线条,把德彪西的印象派音乐风格发挥得一览无遗。
演奏者要有丰富的在内心想象力,依靠内心听觉,在演奏前先“听”到作品要求的声音,然后再用相应的演奏方法来实现它。
这种内心听觉是非常重要的,有了想象才能弹出千变万化的音色。
同时,要用耳朵仔细倾听鉴别弹出的音响是否符合你想要的声音效果。
演奏者要把握好恰当的分寸,使强奏为前后弱力度的音响表现起到烘托作用,达到余音缭绕,意犹未尽的效果。
与其把钢琴当作是一种打击乐,在德彪西的世界里还不如把钢琴看作是一种弦乐。
德彪西对触键有着无与伦比的敏感,他对键盘精致地敲击几乎让人忘了琴锤的存在。
德彪西为钢琴而作的前奏曲分析论文

德彪西为钢琴而作的前奏曲分析论文德彪西为钢琴而作的前奏曲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钢琴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在德彪西的音乐创作生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他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对德彪西为钢琴而作的前奏曲进行一系列的分析,以探讨作品中的音乐特色和艺术价值。
在对德彪西前奏曲的分析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其创新和独特性。
首先,这首曲子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和声方式。
德彪西将和声与旋律融为一体,使旋律成为和声的一部分。
他用类似于即兴演奏的方式将旋律和和声组合在一起,以创造出一种极具现代音乐特色的声音效果。
其次,在音乐的节奏方面,德彪西运用了富有表现力的复杂节拍,展现出非常丰富的节奏变化。
这些技巧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音乐风格,使得作品独具特色。
除此之外,德彪西为钢琴而作的前奏曲中还体现出了强烈的后印象主义风格。
他将画面感和音乐融为一体,在作品中表现出了不同的色彩和情感。
通过丰富的音乐手法和旋律变化,德彪西将听者带入了一个超现实的音乐空间。
他巧妙地利用了和声和旋律结构,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状态,并创造出了一种模糊的理性和感性的交织感觉。
这种形式不仅对于钢琴这个独特的乐器而言,也在后来的音乐创作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除了音乐创新和艺术价值方面,德彪西为钢琴而作的前奏曲还涵盖了音乐文化和社会价值。
作品中呈现出的和声和旋律变化不仅反映了德彪西个人的音乐审美,也代表了当时法国音乐文化中的某些特征。
德彪西是当时法国音乐界中的代表新兴风格的艺术家之一,在他的音乐创作中探索了新的和声和旋律结构。
他的音乐承载了后印象主义的思想,并通过音乐的感性表达展示了当时社会中浓郁的艺术氛围。
总之,德彪西为钢琴而作的前奏曲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钢琴作品之一。
通过对作品中音乐技巧、崭新的和声方式、强烈的后印象主义风格、以及音乐文化和社会价值的分析,可以看到德彪西的音乐创新和艺术价值。
作品中的音乐元素与艺术价值为其赋予了永恒的艺术意义,并在后续的钢琴音乐创作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印象主义朦胧诗——德彪西艺术歌曲浅析

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印象主义朦胧诗——德彪西艺术歌曲浅析姓名李明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音乐学指导教师王翼亭20090401摘要克洛德??阿希尔??德彪西—是十九世纪术二十世纪初法国印象主义作曲家、钢琴家。
他是音乐史最富有创新意识的作曲家之一他打破了固有音乐传统创造性地采用自己的音乐语汇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音乐风格…一印象主义音乐为二十世纪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其中艺术歌曲是其重要创作的方面之一贯穿着其一生的创作轨迹。
他一生共创作了近六十首公开刊出的艺术歌曲其中每一首都堪称法国艺术歌曲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从德彪西的生平入手对其性格特点、音乐风格形成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旨在加强对其独具个性的印象主义音乐的全面认识。
在总体上对德彪西印象主义艺术歌曲的歌词、旋律、伴奏、演唱等方面进行详尽分析介绍重点选取了德彪西早、中、晚三个时期中具有代表性的八首艺术歌曲从创作背景、音乐本体、演唱特点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旨在加深人们对其印象主义艺术歌曲的认识希望对声乐教学及声乐演唱起到一定的文献及参考价值。
关键词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艺术歌曲歌曲分析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在口划“√”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口硕士‖论文《印象主义朦胧诗…德彪西艺术歌曲浅析》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口硕士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论文中除注明部分外不包含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文中已明确的方式注明。
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将完全由本人承担。
作者答名礓咄日期归‖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在口划“√《印象主义朦胧诗……德彪西艺术歌曲浅析》系本人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口硕士。
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博士口硕士形学位论文。
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曲阜师范大学所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他单位的名义发表。
本人完全了解曲阜师范大学关于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部门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本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浅析德彪西钢琴前奏曲

●陈娜 吉林 艺术 学 院音乐 学 院
摘要 : 德彪 西是 1 9世 纪末 、 2 O 世 纪初 法国印象主 义音 乐的最具有代表 意义的人物之一 。他 曾经创作 的《 二十四首钢琴奏
鸣 曲》 被人们 看作是他全部创作 的浓缩。本论 文以德 彪西所创作的《 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 作 为基 本的理论基础 , 进 而分
世 界 博 览 会 上 德 彪 西 听 到 了 来 自 爪 哇
乐 中描 述 的景 物 和 意 向 ,从 而 给 人 留 下 了视 觉 形 象 重 于 情 感 描 述 的 印 象 。 德 彪 西 的前 奏 曲被 人们 看 作 是 他 全 部
德彪西《 二 十 四首 钢 琴 前 奏 曲 》 被 称为“ 印 象主 义 音 乐 的精 华 ” 。 每 一 首
音 乐 风 格 克洛德 ・ 德彪西 ( 1 8 6 2 — 1 9 1 8 )是 1 9世纪 末 、 2 0 世 纪 初 世 界 音 乐 舞 台 上
集( 前十二首 ) 于 1 9 0 9 年 末 开 始 创
他只 是 更 加 追 求旋 律 的 随 意性 与模 糊 性 ,很 容 易 的 把 听者 带 入 到他 所 描 绘 的 梦境 之 中去 四、 德彪 西钢 琴前 奏 曲的 贡献 与历
德 彪 西 出 生 于 法 国 巴 黎 附 近 的 圣
日耳 曼 昂莱 小 镇 。他 于 七 岁 开 始 学 习 钢琴 , 1 8 7 2年 , 1 1岁 的 德 彪 西 进 入 了
巴黎 音 乐 学 院 ,在 那 里 他 学 习 了 整 整
进 一 步 的 发 展 ,他 的前 奏 曲 简 介 、 精 致, 表达 出细 致 而优 雅 的感 觉 , 及 具 有 印象 主 义音 乐 的特 点。 他 为 自己 每 首
20世纪印象派音乐美学探析——以德彪西《为钢琴而作》为例

8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24艺术表现力,使得三首钢琴曲充满东方音乐的神秘与幻想色彩。
其中,《前奏曲》部分旋律优美,受到印度尼西亚音乐风格影响而使用基本旋律为核心声部,其他声部围绕核心声部作装饰性演奏的创作方式,突出渲染核心声部并赋予音乐独特质感;《萨拉班德》部分创作灵感源于西班牙舞曲,主要使用中古调式赋予这首庄严而肃穆的舞曲快节奏的独特艺术风格;《托卡塔》则通过融入琵音的方式,赋予整首乐曲欢快与活泼的音乐特点。
二、《为钢琴而作》的音乐性内容之美(一)音乐的旋律与节奏之美在旋律方面,《前奏曲》中旋律线条较为模糊,原因在于德彪西强调使用音响淡化旋律,以使得音乐旋律线条充满神秘感与诗意,也能够让旋律更加具有变化性与流动性。
除此之外,这种处理方式也能够使得旋律、节奏与情感紧密结合,使得音乐情感能够通过音乐自发性传达给听众,将音乐的情感与美感充分呈现。
德彪西音乐中的旋律与节奏具有高度协调性,没有过于突兀的重音,从而能够在整体上带给听众一种清新与温柔的美感。
而为了深化音乐的艺术表达形式,德彪西在音乐创作过程中,也使用大量不规则或不对称的节奏或旋律,使得整首乐曲的情感复杂多变,能够强化听众瞬间的感受,并与音乐形成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二)音乐的和声色彩之美在音乐和声方面,德彪西音乐运用丰富的和声色彩对比,并将和声作为音乐的重要表现手法,使用和声传达情感、烘托氛围。
《为钢琴而作》中,德彪西大胆使用“不以旋律为生命,而以作为色彩和光线的和声代表音乐”的创作主张进行和声创作。
这种创作主张下,德彪西的音乐并没有过于刻意追求旋律和谐,而是通过一种使用不和谐旋律的方法创造和谐,尽可能使得不和谐的和弦之间能够相互连接,形成一种流动的感觉,以使得整首乐曲的旋律不会因和弦的终止而遭到破坏。
古典主义乐派对音乐和声序进的规定相对严格,然而在《前奏曲》中,音乐和声序进则更为丰富多彩,如平行七和弦进行、大小三和弦自由进行等等,形成一种独特的和声美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彪西音乐鉴赏
11021031 周璇
德彪西被誉为印象派音乐大师。
他的音乐虽然是标题性的,但它不企图讲述一个故事或某些特定的情感,而是创造一种符合作品的主题或标题的"情绪"或气氛。
德彪两l826年出生在巴黎。
l1岁时进了巴黎音乐学院。
20岁时,他写的大合唱《浪子》获罗马大奖。
几年以后,他就开始拒绝接受德国一般传统,特别是瓦格纳的哲学思想,但瓦格对音乐所具有的革命精神,还是大大地震撼了德彪西。
他用蔑视那些被视为神圣法则的异常的和声使教授们大为震惊,他公然宣称:"我高兴怎么样就怎么样。
"事实证明他是一个天才。
对德彪西影响最大的不是音乐而是文学。
他经常到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的沙龙流连。
他根据马拉美的诗《牧神午后》创作的《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德彪西的代表作,也是印象派音乐最初的颂歌。
作为德彪西进入钢琴创作成熟期的开端,《为钢琴而作》的诞生使人们对德彪西的认识产生了质的变化。
创作于1901 年1—4 月的这部作品,其雏形在1894 年就已经出现了,经过近五年的酝酿、推敲,德彪西终于在创作之路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成为德彪西钢琴创作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为钢琴而作》共有三首作品组成:“前奏曲”、“萨拉班德舞曲”和“托卡塔”。
“前奏曲”是一首近似于古典奏鸣曲形式的作品,增三和弦的出现、全音音阶的进行和钢琴织体丰富多彩是这一作品的主要特征。
人们从乐曲中可以发
现德彪西音乐表达的方式是那洋的自然流畅,不同音乐素材与不同音乐手法的结舍是那佯的连贯协和,结束处是一个竖琴式的华段落,轻盈、柔美。
这些,在德彪西早期的钢琴作品中是不多见的。
“萨拉班德舞曲”,萨拉班德舞十六世纪起在西班牙流行,并逐渐具有了西班牙的民族特色,以后又流传到欧洲各地。
萨拉班德舞曲是用于这种舞蹈的特定音乐,音乐特点主要是慢速,三拍于,强音常在第二拍出现。
德彪西的这首作品与传统的萨拉班德舞曲应该说是具有本质上的联系,这类舞曲的基本特征在这首作品中均有所展现。
乐曲风格庄重、典雅,结构规整、严谨,由于一个和弦在音阶的不同音级上反复出现,其效果独特、新奇,被后人称之为“印象派”音乐的曙光。
“托卡塔”是德彪西钢琴作品中最具艺术性音之一。
“托卡塔”一词多指17 世纪左右音乐创作中常采用的一种体裁,节奏、节拍、结构及旋律进行都比较自由,多出现在较规整的体裁之前以产生对比效果,如巴赫的管风琴曲《d 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德彪西的这首作品与传统的托卡塔也存在着血缘关系,在自然音阶的基础上各种调式因素相继出现,和声具有活力,乐曲结构清晰,段落分明,除中间部分出现有节奏等因素的变化之外,全曲自始至终都显得流畅自如。
一些研究德彪西钢琴作品的人认为:德彪西钢琴作品的题材大多来自于自然界的景物,这大概与作曲家常涉足户外有关,他外出的地方大多不远于巴黎近郊、在那里他可以抬头观望天空中自由的浮云,俯身细看河水中流出的波纹,倾听微风抚摸树木的回声,感受自然界的热烈与孤寂,繁茂与凋零。
在德彪西所写的一篇文章中,作者用真挚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歌颂了大自然的秀美和对自然景物的崇敬:“我
曾徘徊在充满秋意的景色中,古老森林的魅力使我为之倾倒。
金黄色的树叶纷纷从树枝上落下来,教堂的晚钟催着田野入睡,轻柔而有魅力的声音在劝告人们忘掉一切烦恼。
落日也孤单单地休息了,没有一个农夫会迷恋落日的景色,他们一如往常。
牲畜和农夫们静静地迈回农舍,他们干完了卑贱的劳动、美德胜过了得到的收获,他们既不奢求赞誉,也不甘心蒙受羞辱艺术上的争论离得是那样遥远。
”
除自然景致以外,德彪西还钟情于一些新奇、独特的东西,特别是艺术上的异国情调,这些在他的钢琴创作中也有所表现。
德彪西以形式音调的管炫乐酝酿出倦怠的官能世界,他的音乐达到了近于忘我的境界,开拓了音乐的新天地。
l9世纪90年代是德彪西多产的10年,《佩利亚斯和梅利桑德》达到了这一期的顶点。
他自己不承认这是一部歌剧,而称之为抒情剧。
这是根据梅提尔林的作品写成的,歌词的模糊含义与意象用音乐的奇异和声和克制的色彩相配合,全剧的声乐部分在继续不断的管弦乐背景中占主导地位。
此外,他的《夜曲》、《大海》、《意象集》等,也都是印象主义管弦乐的杰作。
德彪西以后,再也没有人写出这些富有管弦乐音调色彩的作品了。
德彪西是20世纪最伟大、是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他发展的新音乐语汇几乎对20世纪的每一位作曲家都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