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学 第三章 纬编花色组织与圆机编织工艺

合集下载

第三章纬编的花色组织及其编织工艺11PPT课件

第三章纬编的花色组织及其编织工艺11PPT课件

单面单色不均匀提花组织
11
单面多色 不均匀提 花组织
12
➢ 单面不均匀提花组织特点:
1)在确定的循环周期内,每枚织针参加编织的次
数不完全一样。
2)线圈大小不相同,结构不均匀,外观有凹凸效
应。
➢ 线圈指数——编织过程中某一线圈连续不脱圈 的次数。线圈指数愈大,一般线圈越大。
13
➢ 单面不均匀提花组织的应用
第三章 纬编花色
组织与编织工艺
1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前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标题添加
点击此处输入相 关文本内容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本章知识要点
❖ 提花组织的结构、分类、特性、编织 方法和走针轨迹。
❖ 多针道变换三角的选针原理和工艺设 计,及双面提花织物的反面设计。
❖ 集圈组织的结构、分类、特性、编织 方法、走针轨迹和工艺设计。
结构
均匀提花组织 不均匀提花组织
色纱数
单色提花组织 多色提花组织
完全提花组织
反面编织 不完全提花组织
6
(一)单面提花组织 均匀(规则)提花:在一个完全组织中,
每个纵行的线圈数相等。 不均匀(不规则)提花:在一个完全组
织中,每个纵行的线圈数不相等。
7
8
1.单面均匀提花组织
➢ 特点: 1)n色提花织物的每一横列最多有n根纱组
26
(一)基本编织方法及走针轨迹
1、编织方法
成圈:织针达 到退圈高度退 圈,正常吃纱 编织。
不编织:织针 不上升退圈, 不吃纱编织。
27
2、编织提花织物的走针轨迹
虚线1:被选上成圈的织针针踵轨迹。 虚线2:未选上成圈的织针针踵轨迹。

3_纬编花色组织与圆机编织工艺_衬垫_衬纬_毛圈2

3_纬编花色组织与圆机编织工艺_衬垫_衬纬_毛圈2

二、衬垫组织的特性与用途
㈠ 用途 1、衬垫纱可用于拉绒起毛形成绒类织物 2、通过衬垫纱还能形成花纹效应
3、适宜用于内衣及运动衣、T恤衫等
㈡ 特性 1、织物表面平整,保暖性好
2、横向延伸性小,织物尺寸稳定
三、衬垫组织的编织工艺
添纱衬垫组织可在钩针和舌针的针织机上编织 1、机件 单面四针道舌针圆纬机 双片颚的沉降片 三个成圈系统编织一个横列
三、毛圈组织的编织工艺
(一)毛圈的形成原理
毛圈线圈由地纱和毛圈纱构成, 需要两个导纱孔导纱器 地纱1:垫入位置较低 毛圈纱2:垫入位置较高 在沉降片片颚上弯纱的地纱1形 成平针线圈,在沉降片片鼻上弯 纱的毛圈纱2的沉降弧被拉长形 成毛圈 h为沉降片片鼻的高度 若要改变毛圈的高度,则需要更 换不同片鼻高度的沉降片
(8)旧线圈脱在预弯纱的地纱和毛圈上形成新线圈
凹凸提花毛圈的编织
选择沉降片装置,它对每一片沉降片 进行选择
凹凸提花毛圈的编织原理
根据花纹要求被选中的沉降片沿径 向朝针筒中心,使地纱1和毛圈纱2 分别搁在沉降片的片颚和片鼻上弯 纱
没被选中的沉降片不被推进,毛圈 纱2与地纱1一样搁在沉降片片颚上 弯纱,不形成毛圈
通常采用特殊设计的沉降片和织针来实现 毛圈纱1和地纱2垫入针钩 沉降片向针筒中心挺进,利用片鼻上的一个台阶3将 毛圈纱推向针背 脱圈后,毛圈纱线圈显露在织物正面,将地纱线圈覆 盖住,而织物反面仍是拉长沉降弧的毛圈
5、双面毛圈的编织
两片沉降片:1是正面毛圈用沉降片,2是反面毛圈用 沉降片
以平针为地组织的双面毛圈的编织过程
(二)添纱衬垫组织
1、形成方式 1)面纱和地纱编织平针组织 2)衬垫纱夹在面纱和地纱之间 2、特点 1)不显示在织物的正面 纱比是指衬垫纱在地组织上形成的不封闭圈弧与 浮线之比 2、方式——常用的有1:1、1:2和1:3等 3、类型 (1)凹凸效应 (2)斜纹外观 (3)条纹外观 (4)方块外观

8第三章(毛圈组织) 纬编花色组织与圆机编织工艺解析

8第三章(毛圈组织) 纬编花色组织与圆机编织工艺解析

• 双面毛圈组织 • 是指织物两面都形成 有毛圈的一种组织。 • 由三根纱线编织而成。
• • • 纱线1编织地组织; 纱线2形成正面毛圈; 纱线3形成反面毛圈。
(二)花式毛圈组织 1、定义:花式毛圈组织是指通过毛圈形
成花纹图案和效应的毛圈组织。
2、分类:提花毛圈组织 两种高度不同的毛圈组织
(1)提花毛圈组织 ——是指通过选针或选沉降片装置, 使毛圈纱根据花纹要求在某些线圈上 形成拉长的沉降弧即毛圈。它可以是 满地或非满地毛圈结构。 满地提花毛圈通过选针来编织,通常具 有多色,并经过剪毛形成提花天鹅绒 。
3.地纱预弯纱: 织针结束下降,旧线圈29将 针舌关闭,但不脱圈。与此同时, 毛圈沉降片9向中心运动,用片鼻 握持住预弯纱的纱线28。
4.被选中的针垫入第一 色毛圈纱: 被选中 的织针上升被垫入第一 色毛圈纱31,此时地纱 28夹在握持沉降片边沿7 与毛圈沉降片片鼻12之 间,而旧线圈被片喉8握 持。
两沉降片相邻插在同一片槽中,分别受各 自三角作用。
G1:地纱的 喂入与编 织系统; 其中G1.1 和G1.2分 别是织针 的退圈和 脱圈区域。 H1、H2:两 根毛圈纱 的喂入与 编织系统
1.起始位置: 织针1的 针头大约与握持沉降片4的 片颚6相平齐。
2.垫入地纱: 织针上升到退圈最高 点,地纱28垫入针钩,握 持沉降片4向针筒中心移动 以握持住旧线圈。毛圈沉 降片9向外退出
(二)普通毛圈的编织
(双沉降片技术)
双沉降片——由脱圈沉
降片1和握持毛圈沉降片2
组成。二片沉降片相邻排
列在同一槽中。 两种沉降片的片踵高度
不一样,因此在沉降片三
角的作用下,它们的运动 有所不同。
成圈过程

7第三章 (衬垫-衬纬)纬编花色组织与圆机编织工艺 - 副本

7第三章 (衬垫-衬纬)纬编花色组织与圆机编织工艺 - 副本

(3)喂入地纱
• 针筒继续回转,所有的织针上升至图3-59 (1)中5的位置,此时面纱 形成的线圈仍然在针舌上,然后垫入地纱F,如图中(6)所示。
• 织针下降至图3-59 (1)中6的位置,织针、沉降片与三种纱线的相对 关系如图中(7)所示。
• 织针继续下降至 (1)中7的位置时,织针下降到最低点,针钩将面纱 和地纱穿过旧线圈,形成新线圈。衬垫纱就被夹在面纱和地纱之间, 完成一个横列编织。 • 如图中(8)所示,并继续下一个横列的编织。
三、衬纬组织的编织工艺
• 由图3-61所示,采用特殊的喂纱嘴6。
• •
在织针出筒口进行退圈前,把纬纱喂入上、下织针的针背后。 当上、下织针垫上新纱线成圈后,纬纱夹在上、下圈柱之间。
• 衬垫纱D垫入后,沉降片向针筒中心运动,使衬垫纱弯 曲,衬垫纱从针钩移到针杆上,如图3-59 (3)所示。
(2)喂入面纱 • 两种高度的织针随针筒的回转,在三角的作用下,织针下降至图359(1)中3的位置,使面纱纱线E喂入,如图中(4)所示。 • 所有的织针继续下降至图(1)中4的位置,织针1、4、7……上的衬垫 纱D脱圈在面纱E上,如图中(5)所示。此时,衬垫纱在沉降片的上片颚 上。
• 图中2为衬垫纱,它按一定的比例编织成不封闭的圈弧 悬挂在地组织上。
2、特点: • 在衬垫纱和平针线圈沉降弧的交叉处,衬垫纱显示在织物的正 面,如图中a、b处。 • 这类组织又称两线衬垫组织,编织一个完全横列需要两路编织 系统。 • • 衬垫纱采用比地纱粗的纱线。 采用多种花式纱线可用来形成花纹效应。 如图3-53所示。
第五节 衬纬组织与编织工艺
一、衬纬组织的结构
(一)定义:衬纬组织是在纬编基本、变化或花色组织的基 础上,沿纬向衬入一根不成圈的辅助纱线而成的。 (二)结构:一般为双面结构。

纬编花色组织与圆机编织工艺

纬编花色组织与圆机编织工艺
返回
1、提花组织的布局与分类
(二)双面提花组织 双面提花组织在具有两个针床的针织机上编织而 成,其斑纹可在织物的一面构成,也可以或许同时在 织物的两面构成。大年夜多半采取织物的正面提花, 不和不提花。正面斑纹一般由选针装配凭据斑纹需要 对下针筒织针进展选针编织而成,而不提花的不和那 么采取较为简单的组织。凭据不和组织的不合,双面 提花组织可分为完全和不完全两种类型,也有平均 (规那么)和不平均(不规那么)之分。 1.完全提花组织 完全提花组织是指每成圈系统在编织不和线圈
返回
3、提花组织的编织工艺
(一)单面提花组织的编织方式 上图〔1〕暗示织针1和3遭到选针而列入编织, 退圈并垫上新纱线a,织针2未遭到选针而退出工作, 但旧线圈仍保存在针钩内;图 (2)暗示织针1和3
3、提花组织的编织工艺
下落,新纱线编织成新线圈。而挂在针2针钩内的旧 线圈因为遭到牵拉力的传染感动而被拉长,要到下一 成圈系统中针2列入编织时才脱下。在针2上未垫人 的新纱线呈浮线状,处在提花线圈的后面。
两种色纱编织而成,并且线圈呈一隔一分列,其正不和线圈 纵密差别随色纱数不合而异,当色纱为2时,正不和线圈纵密 比为1:1;色纱数为3时,正不和线圈纵密比为2:3。在这些组 织中,因两个成圈系统编织一个不和线圈横列,是以正不和 的纵向密度差别较小。并且不和组织色纱分布平均,削减了 “露底”的可能性。
返回
本章常识点〔续〕
7.调线织物的布局特点、特征,四色调线装配的工作 事理与调线织物的编织方式。 8.绕经织物的布局特点、特征和用处,绕经装配的工 作事理与绕经织物的编织方式。 9.长毛绒组织的布局特点、分类、特征和用处,毛条 喂入式和毛纱割圈式长毛绒组织的编织方式。 10.移圈织物的布局特点、分类、特征和用处,移圈 机件的构型,纱罗组织和菠萝组织的编织方式。 11.常常使用的复合组织种类、布局特点、特征和编 织方式。

常用纬编花色组织与圆机编织工艺(针织学)课件

常用纬编花色组织与圆机编织工艺(针织学)课件

03
土工布、防护服等产品,具有高性能、高强度等特点。
纬编花色组织在圆机上的应用
提花组织在圆机上的应用
01
02
03
提花组织
通过控制织针的升降,形 成不同图案和纹理效果的 组织。
应用
广泛应用于各种服装面料、 家纺用品等领域,如床单、 毛巾、窗帘等。
特点
具有图案丰富、立体感强、 质地柔软等特点,可满足 不同风格和用途的需求。
嵌花组织是通过将不同颜色的纱线嵌入到织物中,形成具有丰富色彩和纹理的花纹 效果。
嵌花组织的编织工艺包括手工嵌花和机器嵌花,其中机器嵌花又分为半自动嵌花和 全自动嵌花。
嵌花组织的编织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纱线的颜色搭配和织物的密度,以确保花纹 的清晰度和织物的质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毛圈组织的编织工艺
毛圈组织是通过在针织机上安装 特殊的织针,使织针在编织过程 中形成毛圈,从而形成具有柔软、
提花组织是通过控制针织机的选 针系统,使织针按照预先设定的 图案进行编织,形成具有不同形
状和纹理的花纹效果。
提花组织的编织工艺包括单面提 花和双面提花,其中单面提花又
分为素色提花和间色提花。
提花组织的编织过程中,需要特 别注意纱线的质量和织物的密度,
以确保花纹的清晰度和织物的质 量。
嵌花组织的编织工艺
集圈组织的编织工艺包括单面集圈和双面集圈,其中双面集圈又分为正反集圈和局部集圈。
集圈组织的编织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纱线的质量和织物的密度,以确保集圈的形状和织物 的质量。
圆机编织工艺的原理与特点
圆机编织工艺的原理
纬编工艺的基本原理包括纱线的运动、成圈、脱圈和 移圈等过程,这些过程相互配合,形成各种不同的织 物结构和花色效果。

第三章纬编的花色组织及其编织工艺11

第三章纬编的花色组织及其编织工艺11
Ⅰ Ⅱ Ⅲ Ⅳ
例2:根据所给单面提花组织花纹意匠图,绘出 :根据所给单面提花组织花纹意匠图,
织针排列图和三角排列图
(三)双面提花圆机的上针成圈系统与上机工艺 1、上针成圈系统 、


织针——分高、 织针——分高、低踵 ——分高 两种针。 两种针。 • 三角——分二条针道, 三角——分二条针道, ——分二条针道 活络可以调节。 活络可以调节 • 配置——上下针呈罗 配置—— ——上下针呈罗 纹配针。 纹配针。
成圈
不编织
(二)多针道变换三角选针原理与 工艺设计 1.选针原理 选针原理 通过不同高度针踵的织针(又称不同 通过不同高度针踵的织针( 踵位织针) 踵位织针)和相对应三角的变换来实现选 针的目的。 针的目的。 单面四针道针织机 双面四针道针织机
机件配置 三角: 三角: ZA成圈三角, 成圈三角, 成圈三角 ZB集圈三角, 集圈三角, 集圈三角 ZC浮线三角(不编织) 浮线三角(不编织) 浮线三角 ——三功位选针 三功位选针 织针: 织针: 踵位0# 踵位 #——选针踵 选针踵 踵位5# 踵位 #——压针踵 压针踵 踵位1- # 踵位 -4#——选针踵 选针踵
三角: 三角: 编织纬平针组织: 编织纬平针组织: 1-4#不工作,0# - 不工作, 与最高位三角工作。 与最高位三角工作。 编织提花组织: 编织提花组织: 0#不工作,1-4# 不工作, - 根据花纹要求换成成 集圈、浮线三角。 圈、集圈、浮线三角。 最高位三角工作。 最高位三角工作。
2.形成花纹的能力 形成花纹的能力 1)花纹的宽度 ) 同一踵位的织针编织的纵行完全相同, 同一踵位的织针编织的纵行完全相同,不同花 纹的纵行数B 取决于踵位数。 纹的纵行数B0取决于踵位数。 B0=n 二针道 B0=2 三针道 B0=3 四针道 B0=4

3_纬编花色组织与圆机编织工艺(调线_绕经_长毛绒_移圈_复合)3

3_纬编花色组织与圆机编织工艺(调线_绕经_长毛绒_移圈_复合)3

b. 如图(2):另一导纱指7带着夹线器9、剪刀8和纱线B摆向针背 c. 如图(3):带着夹线器9、剪刀8和B纱的导纱指7与导纱机件6一起 向下运动,进入垫纱位置 d. 如图(4):当新纱线B在调线位置被可靠地编织了二三针后,夹线 器9和剪刀8张开,放松纱端。导纱指3上的夹线器5和剪刀4关闭,握紧 纱线A并将其剪断。
分类
罗纹空气层组织 点纹组织
罗纹网眼组织
胖花组织 衍缝组织
1、罗纹空气层组织
罗纹+平针(又称米拉诺组织)(minalo)
(பைடு நூலகம்)形成方法 三个成圈系统编织一个完全组织
(2)特点
织物上形成双层袋形
织物表面有凸起的横楞效应 横向延伸性小,尺寸稳定性提高 厚实、挺括
(3)用途
用于针织内衣、毛衫等
2、点纹组织
双面圆纬机 织针构型 针盘针1与普通舌针相同 针筒针2上有一刀刃3,可以将垫入针钩的毛纱割断, 故又称为“刀针”,由于刀针2上没有针舌,所以 它不能成圈。
该组织一个横列的编织方法 下刀针有高踵(A)和低 踵(B)两种,在针筒中 呈间隔排列 由于喂入下刀针的毛纱比 喂入上针的地纱要粗,所 以下针筒针距是上针盘针 距的一倍 上针有高、中、低三种踵 位(C、D、E) 下三角分高低两档,上三 角分高、中、低三档,分 别控制对应的织针
二、长毛绒组织的特性与用途
1、特性 长度不一的纤维形成毛干和绒毛的织物表面。
手感柔软, 保暖性、 耐磨性好
比天然毛皮轻, 不易被虫蛀
2、用途
用于服装、动物玩具、拖鞋、装饰织物等
三、长毛绒组织的编织工艺
(一)毛条喂入式长毛绒组织的编织 1、梳理装置——由输入辊罗拉、梳理辊、钢丝滚筒 组成 2、毛条喂入装置——将具有一定长度的纤维做成的 毛条,梳成有序的纤维层喂入织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纺织与材料学院
两色完全提花组织
纺织与材料学院
2.不完全提花组织 每一成圈系统处,编织反面线圈的织针(针盘织针)为
一隔一参加编织。因此,两个成圈系统编织一个反面线 圈横列,每一个完整的反面线圈横列由两色线圈组成。 不完全提花组织的反面通常有纵条纹、小芝麻点和大芝 麻点等效应。其正、反面纵密的差异较小,当色纱数为2 时,正反面纵密之比为1:1;色纱数为3时,正反面纵密 之比为2:3。除纵条纹的反面效应外,小芝麻点和大芝 麻点的反面效应都使得织物反面的色纱分布均匀,从而 减少了“露底”的可能性,保证了正面花纹清晰,织物 牢度不受影响。
第三章 纬编花色组织与 圆机编织工艺
纺织与材料学院
本章知识点
提花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特性、用途、编织方法和走 针轨迹。
集圈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特性、用途、编织方法和走 针轨迹。
添纱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特性和基本编织方法,影响 正确添纱的因素。
衬垫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特性、用途和编织方法。 衬纬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特性和编织方法。 毛圈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特性、用途和基本编织方法,
纺织与材料学院
四、提花组织的编织工艺
提花组织需要 在具有选针功 能的针织机上 编织。选针装 置及其选针原 理将在下一章 介绍。
单面提花组织的编织方法
编织提花组织的走针轨迹
纺织与材料学院
双面提花组织的编织方法
纺织与材料学院 针织学
第二节 集圈组织与 编织工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单面提花组织是由平针线圈和浮线组成。其结构有均匀 (规则)或不均匀(不规则)两种,每种又有单色和多 色之分。
纺织与材料学院
1.单面结构均匀的提花组织 单面均匀提花组织一般采用多色纱线编织。其特征如下: (1)线圈大小相同,结构均匀,织物外观平整。 (2)每一个完整的线圈横列由两色或多色纱线编织的线圈组成。 (3)每个线圈的后面都有浮线,浮线数量等于色纱数减一。 (4)每根织针在每个提花横列的编织次数都相同,即都为一次。 (5)设计时适合采用花型意匠图来表示。 (6)由于浮线在织物的反面,容易引起钩丝,所以浮线长度一般
由于提花组织的线圈纵行和横列是由几根纱线形成的,因 此它的脱散性较小。这种组织的织物较厚,平方米重量较 大。
由于提花组织一般需几个编织系统才编织一个提花线圈横 列,因此生产效率较低,色纱数愈多,生产效率愈低,一 般色纱数最多不超过4。
纺织与材料学院
三、提花组织的用途
提花组织可用于服装、装饰和产业用等各个方面。在使用 提花组织时,主要应用它容易形成花纹图案以及多种纱线 交织的特点。提花组织可用作恤衫、羊毛衫等外穿服装面 料、沙发布等室内装饰、小汽车的座椅外套等。
根据反面效应的不同,可分为完全提花和不完全提花两类。 1.完全提花组织 每一个成圈系统处所有编织反面线圈的织针(针盘织针)
都参加编织而形成的双面提花组织称为完全提花组织。 这种组织的反面为横条纹效应,且反面线圈的纵密总是比
正面线圈的纵密大。色纱数越多,正反面纵密的差异就越 大,从而影响到正面花纹的清晰度及织物牢度。因此,完 全提花织物的色纱数一般以2~3色为宜。
粗细丝提花假网眼
纺织与材料学院
纺织与材料学院
纺织与材料学院
纺织与材料学院
纺织与材料学院
二、提花组织的特性
由于提花组织中存在有浮线,因此延伸性较小,单面组织 的反面浮线不能太长,以免产生抽丝疵点。对于双面组织, 由于反面织针参加编织,因此不存在浮线的问题,即使有 也被夹在织物两面的线圈之间。
常用的复合组织种类、结构特点、特性和编织方法。
纺织与材料学院
本章内容
第一节 提花组织与编织工艺 第二节 集圈组织与编织工艺 第三节 添纱组织与编织工艺 第四节 衬垫组织与编织工艺 第五节 衬纬组织与编织工艺 第六节 毛圈组织与编织工艺 第七节 调线组织与编织工艺 第八节 绕经组织与编织工艺 第九节 长毛绒组织与编织工艺 第十节 移圈组织与编织工艺 第十一节 复合组织与编织工艺
单面结构不均匀的提花组织
纺织与材料学院
短浮线单面提花组织:不均匀提花组织也可以用来编织短 浮线的单面提花组织。
短浮线的单面不均匀提花组织
1、3—平针线圈 2、4—提花线圈
纺织与材料学院
(二)双面提花组织
双面提花组织是在双面针织机上编织而成的。花纹可在一 面形成,也可在两面形成。一般在织物的正面形成,反面 配合正面设计成适当的反面效应。
纺织与材料学院
反面呈纵条纹的两色不完全提花组织
纺织与材料学院
反面呈小芝麻点的两色不完全提花组织
纺织与材料学院
反面呈小芝麻点的三色不完全提花组织
纺织与材料学院
纺织与材料学院
纺织与材料学院
纺织与材料学院
纺织与材料学院
纺织与材料学院
纺织与材料学院
纺织与材料学院
粗细丝提花假网眼
纺织与材料学院
不能超过3~4个圈距。
纺织与材料学院
纺织与材料学院
单面双色均匀提花组织的结构
纺织与材料学院
2.单面结构不均匀的提花组织 不均匀提花组织更多采用单色纱线编织。这类组织的线圈
大小不同,某些织针连续几个横列不编织而形成了拉长线 圈,其大小可用“线圈指数”来表征。如果将拉长线圈配 置在平针线圈中,就可以得到凹凸花纹。 线圈指数:编织过程中某一个线圈连续不脱圈的次数。
纺织与材料学院 针织学
第一节 提花组织 与编织工艺
纺织与材料学院
一、提花组织的结构与分类
定义 提花组织是将纱线垫放在按花纹要求所选择的某 些针上编织成圈而形成的组织。未垫放上新纱线的织针 不成圈,纱线呈浮线处于这些不参加编织的织针后面。
分类 提花组织可分单面提花组织和双面提花组织两大 类。
(一)单面提花组织
毛圈沉降片的构型以及对织物的影响。 调线组织的结构特点、特性,四色调线装置的工作原理与
调线组织的编织方法。
纺织与材料学院
绕经组织的结构特点、特性和用途,绕经装置的工作原理 与绕经织物的编织方法。
长毛绒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特性和用途,毛条喂入式 和毛纱割圈式长毛绒组织的编织方法。
移圈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特性和用途,移圈机件的构 型,纱罗组织和菠萝组织的编织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