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合集下载

陶渊明贫土赏析译文

陶渊明贫土赏析译文

陶渊明贫土赏析译文陶渊明贫土赏析译文陶渊明(约365—427年),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

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陶渊明贫土赏析译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原文孤云出岫,去留一无所系,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

【译文】一片浮云从群山中腾起、毫无牵拴自由自在飞向天际;皎洁的明月像一面镜子挂在天空,人间的宁静或暄嚣都与之毫无关连。

【注解】孤云出岫:陶渊明咏《贫土》诗:万族各有岫,孤云独无依。

李善注:孤云,喻贫土也。

岫,是山中同穴,此作峰峦。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云无心以出帕,鸟倦飞而知还。

【评语】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人们,不可能像孤云朗月一样无牵无挂,必须受人类自己创造的道德、法律、宗教等一切行为规范的约束限制。

处在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精神上是公平和自由的,在生存上需要相互帮助,当生存问题得到解决,私有制一出现,社会就开始有了种种矛盾。

一些制约、规范为适应人类社会生活而出现。

又不断被人们扬弃其不适应的部分。

例如不合理的政治制度,如暴政等等。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

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公元393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公元405年(晋安帝义熙元年)41岁。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公元406年(义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

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

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赏析“孤云出岫,去留一无所系;朗镜悬空,静躁两不相干。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田园诗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田园诗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

他的田园诗创立了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

但也有不少人认为陶渊明的田园诗没有反映现实,没有反映人民的疾苦,抒发的只不过是士大夫的闲情逸致。

鲁迅先生说:陶渊明“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这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每个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个性不同,使他们在反映生活时往往会采用各自不同的题材。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抒情诗,作为抒情诗,反映现实的方式、途径自然与杜甫的“三吏”、“三别”这样的叙事诗有所不同,它主要是通过主观感受,形象地来反映现实生活。

陶渊明田园诗的独特意义就在于,他从自己“躬耕自资”的生活实践出发,选取了前代诗人从未采用的题材,从田园生活这个独特的角度抒写了他对于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陶渊明的归隐具有反抗现实的积极意义,他的田园诗同样表现出对趋炎附势的官场生活的极大憎恶,包含着“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深长感慨。

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在诗人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宁静,与喧嚣终日的官场十分不同,在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中,诗人“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就像鸟儿在盛夏的浓荫中找到了依托,诗人也从耕读生活中找到了人生的归宿。

此外,陶渊明这些田园诗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即“诗以寄其意”。

这就是元好问说的“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指出了陶渊明写田园之景乃是寄托胸中之“意”。

这个“意”,从本质上讲,就是诗人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境界。

他反对欺诈和虚伪,向往一个世风淳朴的社会,认为人与人之间应当真诚友爱,“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他反对浮虚放纵,提倡过俭朴而充实的生活。

这样的理想境界与他从小熟悉、喜爱的田园情景十分相近。

陶渊明归隐早期的田园诗在反映现实的时候,往往采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他笔下的田园风光既是正常的农村生活中的寻常景象,又无一不经过诗人生活理想的洗涤。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陶渊明诗文兼擅,但以诗为最高成就。

从内容上看,陶诗歌内容丰富,有田园诗、体役诗、读书诗、饮酒诗、郊游诗、责备儿女诗、描写祖先诗等。

,而田园诗是最杰出的。

述写行役的诗歌多为陶渊明归田之前的作品,但在每一首行役诗中,都表达了退隐的志趣,如《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雨于规林》二首其二,主要表达的便是“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

“人间”与“园林”的对立在陶渊明的诗歌中随处可见:“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田园是他的精神安顿的理想处所。

在陶渊明的世界里,田园既是一个可亲可感的工作场所,也是一个诗酒修养和读书的理想寄托。

陶渊明不仅亲自参加劳动,而且第一个把苦和痛写在诗里,这当然值得肯定。

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独特的淳朴之心和超凡的诗意之笔,写出了只有在弦乐钢琴上才能奏出的伟大声音。

他不追求“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空寂禅趣,惟其诗中有人,所以不可超越。

陶渊明把自己在田园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写进了诗中,他的诗是生活化的,他的生活也是诗化的。

田园的宁静、质朴、纯粹,与“人间”的喧嚣、黑暗、虚诈形成鲜明对比,其本身已被陶渊明视为一种理想境界。

如《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简直是像官场俗世告别的宣言,是又一篇《归去来兮辞》。

“尘网”无异于“樊笼”“误落”其中的陶渊明就好比“羁鸟”和“池鱼”,复归自然的喜悦,流露在这花树环绕的屋宅里,也飘溢于依依炊烟之中。

清人潘德舆说:“陶公‘依依墟里烟’,斯入于化,以此求“三百篇”,风旨不远矣。

”(《养一斋诗话》卷四)陶渊明的《第五饮》中写道:盖房子是在人的条件下,但没有车马的喧闹。

对陶渊明田园诗的几点看法

对陶渊明田园诗的几点看法

对陶渊明田园诗的几点看法
1、《陶渊明田园诗》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园林设计思想的结晶性体现,并为中国园林文化形态在历史上创造了良好条件。

它主要体现了封建时期江南田园生活状态,在词藻上反映了陶渊明对于自然状态的理解和把握,具有较强的史料和纪念价值。

2、陶渊明用其阐述“山野林田怡然自乐”的田园诗歌,体现了朝廷权贵对美的追求,对身处自然界的崇敬。

突出了自然之美的写照及其特有的抒情作风。

3、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他与自然界共融而又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理想,纵然他夹在山水之间,但他也一直洞悉农耕文化的内涵,因而也有诸多山水与生产关系的描绘。

4、《陶渊明田园诗》的确有助于丰富了社会和文化,在古代被唤为“仙典”,李白更是称赞“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这都说明陶渊明的田园诗弥漫于社会中,由此及彼展现出无穷的景致与美好。

对陶渊明田园诗的几点看法

对陶渊明田园诗的几点看法

对陶渊明田园诗的几点看法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一部关于农村和农民的百科全书,几乎就是一部中国古代社会和历史的简明通史。

不同年龄的人从中看出不同的东西,同一年龄段的人在不同时期读出的东西也不尽相同。

今天谈谈自己对其田园诗的几点看法:诗中写到的农民也有可爱的一面。

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实这种境界正是普通老百姓向往的,与其住在嘈杂的闹市区里,不如找个安静的所在(东篱下)来享受这恬静美好的生活。

他们只需要些许的收入养家糊口,有一块菜地,栽几棵菜,养几只鸡、鸭、鹅或者干脆养两头猪,就能满足自己基本的生活需要。

这种人生最平淡也最富有真意,为什么大家却总是喜欢追求所谓的轰轰烈烈呢?你说是吧?1。

其实“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并不适合陶渊明,也根本没有什么资格要求后代去做。

陶渊明隐居山林,开荒垦田,使荒废多年的土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以至于成为今天文学研究上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什么呢?如果没有战乱,如果没有农业税,如果没有没完没了的徭役兵役,如果没有强征暴敛,如果没有官吏敲诈勒索……那么,农民就不必辛苦劳作,国家就可以增加税收,从而使军事力量更加强大,边防更加牢固,然后征服四方。

只有农民丰衣足食,然后才能有余力养精蓄锐,充分保证战争的胜利。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上述条件,拿什么来保证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既然不能“良田万顷,日食一升”,那么难道我们就不能在江南丘陵的一块小地上创造奇迹吗? 2。

另外,一直认为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很无聊的,甚至让人觉得是瞎编的,其实不然。

仔细想想就知道,这些诗歌完全符合老百姓的口味。

虽然它们都写的是农民生活中的琐事,但语言简洁、通俗易懂,绝没有半点晦涩的语句,绝没有矫揉造作之态。

还有,这些田园诗中表达的情感是纯真、朴素、单纯而高尚的。

因为诗人确实是把自己的灵魂融入了整个农村,整个农民,因而他所描写的对象就是这个样子,那么就绝不会掺进任何世俗的东西,因而是没有丝毫伪饰的,这才是真正的“性本爱丘山”,这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浅谈陶渊明的田园诗

浅谈陶渊明的田园诗

浅谈陶渊明的⽥园诗2019-10-11东晋建⽴后⼀百年间,诗坛⼏乎被⽞⾔诗占据着。

从建安、正始、太康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庄思想的枯燥注疏。

在这样的时代,陶渊明异军突起,在诗歌,散⽂,辞赋创作上增添了许多新的充满⽣机的因素,以其突出的创作成就给沉闷的⽂坛带来了清新⽓息,他成功地将“⾃然”提升为⼀种美的⾄境;将⽞⾔诗注疏⽼庄所表达的⽞理,改为⽇常⽣活中的哲理;使诗歌与⽇常⽣活相结合,特别是开创了反映乡村风光和农村⽣活的⽥园诗这种新的题材,对后世⽂学产⽣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陶渊明⽣活的时代及其思想发展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名潜,号五柳先⽣,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

他是中国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

陶渊明⽣活在晋宋易代之际,是⼀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政治环境⼗分复杂。

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经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着幻想,有“⼤济苍⽣”的壮志。

但他的家世出⾝和所处的时代却是对他⼗分不利的。

这种客观现实对陶渊明的⽣活道路以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为了实现⾃⼰的理想,也为了摆脱贫困的⽣活处境,陶渊明⼀⽣曾五次出仕,终因“岂能为五⽃⽶,折腰向乡⾥⼩⼉”,辞官回乡,彻底⾛上了⼆⼗多年漫⾧的归隐的道路。

陶渊明在历经了官场的龌龊和束缚之后,终于迷途知返,植杖耘耜,清流赋诗覆成⾃⼰的“天命”,从⼼灵的深处释解了政治上的失落感,“乘化归尽”,找到了⽣命的归宿。

在性格⽅⾯,陶渊明率真刚直,不合于官场,官事繁忙劳顿,也不合他⾃由娴静的习性。

还有⼀⽅⾯,他本⾝深受⽼庄思想的影响,“⼼为物役”是他最⼤的精神瘸苦,他要摆脱⾃⾝躯壳及物质的役使,获得⼼灵的⾃由。

陶渊明⼀⽣儒道两家思想冲突很激烈,表现在他⽣活中就是屡仕屡隐。

总之陶渊明既受时代风尚的影响,同时也根据⾃⼰的⽣活体验吸收继承了多种思想观念,从⽽融合成了独具⼀格的陶渊明的风格。

⼆、陶渊明⽥园诗的分类陶渊明的创作以诗为主,兼擅辞赋和散⽂。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特 色 的典 型代 表 . 首 诗 不刻 意雕 琢 却 高 度艺 术 景 、 这 真情 中包 含 着从 真实 的世 界 中体 悟 出来 的 高
化传神 .平 白的语 言却达到诗意语 言的极致之 于生活的艺术 真实 。“ 采菊为篱下 , 悠然见南门 。 l 飞鸟相与还 。” 都是写景 , 但又传达 境 。 外枯而中膏 。 “ 似淡而实美”用质朴而 自然的 山气 E夕佳 。 , 风 格 营 造 出 了一 种 情 味 极 浓 的 冲 淡 之 美 的艺 术 出作 者 对 田园 的热 爱 . 又包 含 着 “ 心远 地 自偏 ” 和
境 界 。 达 的是 纯真 情 怀 , 表 而非矫 饰 的感情 。诗 的 “ 欲辨 已忘 言 ” 的哲 理 。 景 相 融 。 诗 人来 说 , 情 对 采
是生 活 悠 然 自得 , 自然 之 趣 的品 味 。 对 也东 篱 。
=、 日常 生 活 的 诗 化 . 藏 着离 洁 情 怀 与 深 正是体现了自然 的丰富、 蕴 圆满 、 ( 下转第 1 O页)

作家 作 品 研 究 ・
中能 抓 住 重 点 段 、 来 让 学 生 质 疑 . 句 同样 收效 很 养学 生 思维 的 多 向性 。 发 学 生 的 创造 力 。应 当 激
然流露 , 最耐玩 味。”伍涵芳《 书乐趣》指 出了 的执著 、 ( 读 ) 乐观情怀 与风骨 。 成为高 洁之 士理想人
陶渊 明有 平 和 淡 泊 的人 生 境 界 , 自然 流露 于 诗 。 格 精神 的楷 模 。 因之其 诗 才具 有平 淡 自然之 美 。陶 渊 明的 田园诗 艺术 特 色 主要 表现 在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自偏。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 山。山气 日夕佳 , 飞 和 所悟 之 理 。 而诗 人 重 在 写 自己 的心 境 。 种心 这

陶渊明的田园诗赏析

陶渊明的田园诗赏析

陶渊明的田园诗赏析陶渊明的田园诗赏析导语: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堪称第一位田园诗人。

他的诗歌涉及题材比较多,但是最主要的特色还是平和自然,以“素”美区别于其他诗人。

下文是应届毕业生网为您整理的陶渊明田园诗赏析,欢迎阅读!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ài)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

时复虚里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以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xiàn)至,零落同草莽。

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hè)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其四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弃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其五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简单赏析: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

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

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

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

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陶渊明作为唐代田园诗的代表人物,其田园诗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些诗歌以浓郁的自然情趣、深厚的感受力以及朴实的行文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
独特的印记。

下面我们就来浅析一下陶渊明的田园诗。

首先,陶渊明的田园诗风格非常鲜明。

他的田园诗以自然为主题,以展现自然的美妙
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为目的。

在陶渊明的诗中,自然不仅是诗人的精神寄托,也是陶渊明对
生命价值的认知和追求。

诗歌中的清新脱俗、虚静恬淡的田园风光和真挚感情,都是源自
陶渊明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价值的理性思考和感性把握。

其次,陶渊明的田园诗探索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

他的诗中通过人与自然的相
互映照,展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无力感。

但同时,诗人也通过与自然的互动,表达
了人类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例如《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就表达了人们追求安居
乐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再次,陶渊明的田园诗也带有浓郁的个人情感和思想色彩。

他的诗作品不仅表现了对
自然的感悟和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通过田园诗,陶渊明将
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了自然,使作品更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例如《饮酒》诗中所表达的“遣兴归山半,萍心结庐心”的情感,以及《归去来兮辞》中表现的对人生归宿的思虑,
都是陶渊明个人情感与思想的表达。

最后,陶渊明的田园诗也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他的诗展现了崇尚自然、尊
重生命、追求清高和以人为本的立场和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和态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人
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影响。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既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也凝聚了诗人个人情感和思想。

这些诗作品不仅展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和人生审视,也体
现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和审美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