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相关田园诗赏析

合集下载

陶渊明田园诗特色浅析

陶渊明田园诗特色浅析

陶渊明田园诗特色浅析
陶渊明是中国唐朝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诗人和小说家。

他的田园诗是他的著名作品之一,具有独特的特色。

一、陶渊明的田园诗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

陶渊明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体现。

他的诗歌描写了他在乡间度过的和平宁静的生活,描绘了乡村的美景,表达了他对自然界的感悟。

二、陶渊明的田园诗注重内心的感受。

他的诗歌不仅描写了外在的景物,还深入描绘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人生道路的追求,对自然界的敬畏。

三、陶渊明的田园诗充满了哲理性。

他的诗歌不仅是对自然界的描写,还充满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对人生的感悟,对人生的智慧。

四、陶渊明的田园诗注重形式的优美。

他的诗歌注重押韵、平仄的和谐,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诗歌充满韵味,让人耳目一新。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一种充满浪漫情怀、注重内心感受、充满哲理性、注重形式优美的。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是一首经典的田园诗,深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反思,转向对田园风光的赞美,流露出诗人如释重负的心情和对自然的向往。

一、作品原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年少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情,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

错误地陷落到世俗的种种束缚中,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中之鸟怀念以前生活的树林,池塘之鱼思念旧日嬉戏的深潭。

我愿到南面的田野去开荒,依着拙朴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围绕着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八九间茅草屋。

生长茂盛的榆树柳树遮蔽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罗列在屋前。

远处邻村的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轻柔而缓慢的飘升着袅袅炊烟。

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端有雄鸡不停啼鸣。

庭院内没有尘俗杂事烦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久困于官场生活,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耕园田。

2、注释少:指少年时代。

适俗:适应世俗。

韵:气质、情致。

一作“愿”。

丘山:指山林。

尘网:世俗的种种束缚。

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

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羁(jī)鸟:笼中之鸟。

恋:一作“眷”。

池鱼:池塘之鱼。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南野:南面的田野。

一作“南亩”,指农田。

野:一作“亩”。

际:间。

守拙(zhuō):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方宅:宅地方圆。

一说,“方”通“旁”。

荫(yìn):遮蔽。

罗:罗列。

归园田居其一诗歌鉴赏

归园田居其一诗歌鉴赏

归园田居其一诗歌鉴赏
《归园田居其一》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然的热爱。

首先,这首诗的突出特点是其写景的艺术表现。

陶渊明运用白描手法,通过对园田风光的生动描绘,将读者带入一个恬静优美的田园世界。

远近景交错,有声有色,令人陶醉。

这种写景手法不仅表现了陶渊明对自然美的敏锐感受,也展现了他对语言文字的娴熟运用。

其次,这首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和对比手法。

对偶句的运用使诗歌语言更加优美,富有节奏感。

对比手法的运用则突出了陶渊明对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然的热爱。

例如,“尘网”和“樊笼”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由的渴望。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明白如话,却又不失高雅。

诗人通过自然流畅的文字,将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传达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呈现出一种完整的意境,这种意境的创造并非依赖于华丽的辞藻或复杂的修辞,而是通过简单明了的文字和真实的情感来完成的。

最后,这首诗是经过艺术追求和努力而达到的自然。

陶渊明在创作这首诗时,并没有刻意追求语言的华丽或修辞的繁复,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真实地描绘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这种自然真挚的表达方式,使得这首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总的来说,《归园田居其一》是一首充满艺术魅力的诗歌。

它通过对田园风光的描绘和对官场生活的反思,展现了陶渊明高洁傲岸的品质和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境界。

这首诗不仅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艺术的珍贵遗产。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参考!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归田园居赏析

归田园居赏析

《归田园居》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它描绘了作者离开官场,回归田园的感受和心情。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先,陶渊明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他以自然的语言和意象,描绘了田园的美好和宁静。

在诗中,他表现了自己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以及对自己生命的珍视和反思。

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其次,陶渊明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批判。

他在诗中描写了官场的繁忙和虚伪,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反感和批判。

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真实、简单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对自由、真实、简单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返璞归真”思想,即回归自然、回归本真的理念。

此外,陶渊明的诗歌风格简洁明快,语言优美自然。

他的诗歌中没有过多的修辞和华丽的语言,但却能够深刻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简洁明快的风格,使得陶渊明的诗歌更加贴近自然和生活,更加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最后,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的体现。

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自由、真实、简单生活的追求和珍视。

这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也具有重
要的启示意义。

总之,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歌,它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批判。

同时,它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天人合一”、“返璞归真”思想的体现,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写田园风光的诗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写田园风光的诗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写田园风光的诗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归田园居【魏晋】陶渊明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拔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归田园居【魏晋】陶渊明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拔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田园言怀【唐】李白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

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

田园作【唐】孟浩然弊庐隔尘喧,惟先养恬素。

卜邻近三径,植果盈千树。

粤余任推迁,三十犹未遇。

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

晨兴自多怀,昼坐常寡悟。

冲天羡鸿鸪,争食羞鸡鹜。

望断金马门,劳歌采樵路。

乡曲无知己,朝端乏亲故。

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

春中田园作【唐】王维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淇上田园即事【唐】王维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

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

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

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

秋中雨田园即事【唐】耿湋漠漠重云暗,萧萧密雨垂。

为霖淹古道,积日满荒陂。

五稼何时获,孤村几户炊。

乱流发通圃,腐叶著秋枝。

暮爨新樵湿,晨渔旧浦移。

空馀去年菊,花发在东篱。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乌鸟投林过客稀,前山烟暝到柴扉。

小童一棹舟如叶,独自编阑鸭阵归。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关于田园风光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江南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归园田居其一每一句的赏析

归园田居其一每一句的赏析

归园田居其一每一句的赏析1. 诗的背景和主题1.1 这首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大家都知道,陶渊明可是个追求自由和淡泊的人,离开官场,回归田园,简直是个活生生的“田园诗人”。

想想看,那个时候的他,面对着繁忙的官场生活,心里肯定是个“自由飞翔的小鸟”,想要回到那种宁静的乡村生活。

这种情感,放到今天,谁不想逃离一成不变的生活,找个地方种田、养花呢?1.2 诗中每一句都是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简直就是“田园风光,美不胜收”。

陶渊明用他的笔,描绘了那种宁静、悠然的生活,让人仿佛闻到了泥土的芬芳,听到了溪水的潺潺。

这种感觉,咱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可真是稀缺啊!2. 逐句解析2.1 首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哎呀,这一句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窗,瞬间让人感受到清新的空气。

采菊,听着就像是在秋天的阳光下,慢慢走到篱笆边,享受那种随性的乐趣。

而南山的意象,则让人心中生出一种宁静和开阔,真是“心旷神怡”。

咱们每天忙忙碌碌,什么时候能像他一样,悠然自得,真是羡慕得很。

2.2 接下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句描绘的是一天的结束,太阳渐渐西下,山的轮廓在夕阳下显得格外迷人。

飞鸟在空中自由飞翔,仿佛在和陶渊明打招呼,真是有种“鸟语花香”的美好感受。

这种自然的美丽,常常让人心神向往,就像咱们看见美丽的风景时,会忍不住说:“哇,这地方真好!”3. 生活的哲学3.1 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在传递一种生活的哲学:与自然为友,过简单而快乐的日子。

陶渊明用他的生活方式告诉我们,其实“快乐”不是在于物质的丰富,而是在于内心的满足。

回归田园,过着简简单单的日子,这种生活态度,放在今天,依然适用,毕竟“知足常乐”嘛。

3.2 而且,他的这种追求自由的精神,在现在的社会中,依旧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很多人每天为了生活而忙碌,却忘了享受生活的乐趣。

这不就是像“马不停蹄”一样,结果却是疲惫不堪,完全没有体会到生活的美好吗?4. 结尾的感悟4.1 总的来说,陶渊明的这首诗,不仅仅是写自然的美,更是他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

归园田居其一诗词鉴赏

归园田居其一诗词鉴赏

归园田居其一诗词鉴赏
【原创版】
目录
一、诗篇背景介绍
二、诗篇主题分析
三、诗篇艺术特点赏析
四、结语
正文
一、诗篇背景介绍
《归园田居其一》是唐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首田园诗。

陶渊明因不堪官场黑暗,选择辞官归隐,过上了田园生活。

《归园田居》一组五首诗,集中体现了陶渊明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的美好情操。

此篇为其中第一首,描述了诗人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归隐田园的决心。

二、诗篇主题分析
诗篇主题为“归隐田园”,通过描述诗人辞官归隐的心路历程,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中运用了许多对比手法,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揭示了诗人在官场生活中的矛盾与无奈;“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则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决心。

三、诗篇艺术特点赏析
1.结构安排:诗篇结构紧凑,主题鲜明。

前四句写诗人对官场生活的认识,中间四句写诗人的归隐决心,最后四句写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美好向往。

2.对比手法: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羁鸟”与“旧林”、“池鱼”与“故渊”、“南野际”与“园田”等,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向往。

3.语言特点:诗篇语言简练、质朴,贴近生活,给人一种亲切感。

如“守拙归园田”,用“拙”字形容自己的田园生活,既体现了诗人的谦逊,又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四、结语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一组田园诗中的佳作,通过对比手法和简练质朴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诗人辞官归隐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他追求自由、安于清贫、隐逸山野的美好情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相关田园诗赏析陶渊明相关田园诗赏析乡间的生活是简朴甚至贫困的,清静甚至寂寞的。

但是,也正是这样的环境,使人们获得了共同的语言,培育起一种朴质真挚的感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移居》)诗人不惜一身清苦,儿辈“幼而饥寒”(《与子俨等疏》),而孜孜以求的,正是这种天地间的真情。

新的生活要从以躬耕洗雪身陷宦海的耻辱开始。

也许是官身束缚,体质有所下降的缘故,也许是久别田园,农艺有些荒疏了吧,“草盛豆苗稀”,耕耘欠佳。

这里流露出来的是一种自惭,自勉之情。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仅从时间上看,也可见诗人决心之大,用力之勤。

他清除“荒秽”,也是清除心中的杂念。

除去了杂草,心中也就宽慰了一些,见出我还是那个“性本爱丘山”的我,还是那个乐于为农,也能够为农的我。

荷锄夜归,心情傲然,举头仰望,皓月当空,诗人很像一个凯旋的士兵。

辛苦是有的,但正是这辛苦的劳作使他获得了心灵的极大满足。

“愿”是指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隐居躬耕的心愿。

不愿为荣华富贵出卖灵魂。

诗的第四首同第五首实际是一首诗的`前后两个部分。

诗人怀着意满志得,甚至是带点炫耀的心情造访故友。

子侄与俱,笑语不断,披榛寻径,健步而前。

他要同故友共忆时岁月,向他们倾诉心曲,同他们畅饮几杯……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的残破景象,听到的是故友“死没无复余”的噩耗。

一向通达的诗人也不禁陷入了“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的深沉哀伤之中。

所以,第五首写归来,“怅恨独策还”,虽仍有子侄跟随,诗人却不愿多言,形同孤雁,踽踽“独”行;“崎岖历榛曲”,一任小径上的灌木丛牵掣他的衣衫。

诗人“怅恨”什么呢惆怅的是人生必然的幻化,恼恨的是自己的不悟。

如果早离官场,多同故友相聚些时日,不就实际上最大限度地推迟了这一悲剧的降临那么,诗人又是如何从这种怅恨的心情中解脱出来的呢——“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也许是因为访友不得的余哀,也许是因为旅途的困顿劳乏,诗人在溪涧边坐下来小憩片刻。

这溪水清澈见底,直视无碍;濯足水中,顿时,一股凉意流遍全身,也使他从纷繁的思绪中清醒过来。

他仿佛又从悲哀的幻梦中回到了现实中来。

我不是到底归来了么“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归去来兮辞》)人生固然短暂,我不是还有所余无多的宝贵时日昔人固已凋零,我不是还有许多“披草共来往”的友人从“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来看,诗人显然已经抹去了笼罩心头的不快的阴云。

酒以陈为美,而“新熟酒”一词,一是说明家无余财,二也在点明诗人此刻“喝酒如狂”的迫切心情。

这不禁使我想起诗人所著《晋故征西大将军孟府君传》一文中那段有趣的对答:“(桓)温尝问君(孟嘉):'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尔。

”如果我们此刻问渊明:“酒有何好,而卿嗜之”想来他也定会回答我们“但不得酒中趣尔”。

是啊,这“酒中趣”太丰富,太玄妙了:它消除了诗人一天的疲劳;它排解了访友不得的余哀;它使诗人感受到了生活的真趣;使诗人重又乐观起来,达观起来;它也加深了诗人同邻曲的理解和感情。

主客俱欢,频频举觞;暮色降临,诗人胡乱燃起荆柴,学一个“秉烛夜游”。

满屋烟火之气不仅不使人感到穷酸,反而平添了热烈亲切的气氛。

什么人生如寄之悲,什么故旧凋零之叹,一霎时都悄悄地消融在这人生真谛的通达领悟之中了。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新的一天开始了,而刚刚开始的新生活不也正如这旭日一般灿烂这两句是全诗传神的点睛,是乐章的主旋律,是生活的最强音。

通观五首,官场污秽,而终获补偿的欣慰;生活贫困,却有亲朋的挚情;农事辛苦,而得心灵的满足;人生短暂,乃有人生真谛的彻悟。

真个是“何陋之有”这样,诗人就把整个隐居生活,不,整个人生的乐趣,包容到他浑涵汪洋的诗情中去了。

这是一种高度的概括,也是一种深刻的揭示。

正是在这种同污秽现实截然对立的意义上,《归园田居》达到了完美和谐的艺术意境,开拓出一片“浩浩落落”的精神世界。

诗人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的心中也不是消弭了一切矛盾的静穆世界。

诗人的可贵之处在于,在与世族社会相对立的理想田园世界中,他终于发现了自己人格的尊严,朋友的挚情,无地位尊卑,无贫富悬殊差别的人际关系,无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人生理想。

这是陶诗思想意义的集中反映,也是陶诗平实,质朴,清新,自然风格的源泉。

他描绘的是常景。

茅舍草屋,榆柳桃李,南山原野,犬吠鸡鸣,这些在高贵的世族文人看来,也许是难登大雅的,诗人却发现了蕴含其中的朴质,和谐,充满自然本色情趣的真美。

他抒发的是真情。

他不是以鉴赏者那种搜奇猎异,见异思迁,短暂浮泛的感情去玩赏,而是以一种乡土之思去体察,去颂赞。

所以,他的感情执着,浑厚,广阔,专注。

周围的一切都是他生活中无言的伴侣,启动他心灵深处的共鸣。

他阐释的是至理。

他理解到的,就是他付诸实施的。

他耿直,不孤介;他随和,不趋俗。

他从不炫耀,也无须掩饰。

辞官场不慕清高,本“性”难易也;乐躬耕为的使心“愿无违”;避交游只图弃“绝尘想”;悲人生,因为他留恋这短暂,充实的生活。

“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五柳先生传》)我写我心,仅此足矣。

他拣选的是“易”字。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枯燥的数字一经他化入诗中,就被赋予无限活泼的生命力。

一般地说,计数不确是乡里人的一种习惯;特殊地说,它不也正表现出诗人辞官以后那心境的散适澹泊“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远村隐约迷茫,而诗人久久地伫立凝望,不正见出那心理上的切近炊烟袅袅,天宇苍茫,这同诗人大解脱之后那种宽敞的心境是多么和谐。

王维也很企慕这种意境,《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云:“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惜乎刻意的观察终不及渊明无意中的感受,斟酌的字眼儿也有逊于渊明用字的浑朴天然。

“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

”词因景设,意随词转,暗暗传出心境的微妙变化,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足当“行云流水”之誉。

“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

”这一“招”多么传神!足不出户,隔墙一呼,而知邻曲必不见怪,招之即来。

相形之下,反觉“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孟浩然《过故人庄》)之为繁缛了。

他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之喻,何等灵动贴切。

至若“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诸句,风韵天然,如谣似谚,几与口语无异。

刘勰《文心雕龙·练字》云:“自晋来用字,率从简易,时并习易,人谁取难。

”但真正练易字而臻于化境者,其唯渊明乎!常景,真情,至理,易字,这就是渊明的艺术情趣,这就是渊明一生的艺术写照。

又:(其一)诗的开篇说,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

“误落尘网中”,很有些自责追悔的意味。

以“尘网”比官场,见出诗人对污浊官场的鄙夷和厌恶。

“羁鸟”、“池鱼”都是失去自由的动物,陶渊明用来自喻,表明他正像鸟恋归林、鱼思故渊一样地思恋美好的大自然,回到自然,也即重获自由。

那么生计如何维持呢?“开荒南野际”就可以弥补以前的过失,得以“守拙归园田”了。

接下来描述恬淡自然、清静安谧的田园风光。

虽然陶渊明从小生活在庐山脚下,这里的丘山、村落原本十分熟悉,但这次是挣脱官场羁绊,从樊笼尘网中永远回到自由天地,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喜悦之情和清新之感。

他后顾前瞻,远眺近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以至深巷狗吠、桑颠鸡鸣、无不是田园实景,又无一不构成诗人胸中的真趣。

“暧暧”,远景模糊;“依依”,轻烟袅袅。

在这冲淡静谧之中,加几声鸡鸣狗吠,越发点染出乡居生活的宁静幽闲。

结尾四句由写景而写心,“虚室”与“户庭”对应,既指空闲寂静的居室,又指诗人悠然常闲的心境。

结尾两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回应了诗的开头。

这里显示的人格,即非别墅隐士,又非田野农夫。

罢官归隐的士大夫有优越的物质生活,锄禾田间的农夫缺乏陶渊明的精神生活,所以陶渊明是真正能领略自然之趣、真正能从躬耕劳作中获得心灵安适的诗人和哲人。

“返自然”是这首诗的中心题旨。

它是诗人的人生理想,也是这组田园诗的主旋律。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与散文家。

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陶文今存12篇,计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

陶渊明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

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

《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

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

总的说来,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陶渊明的诗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因此,陶渊明有“田园诗人”之称,也是田园诗派的鼻祖。

他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1、饮酒诗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他的《饮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

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

《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

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2、咏怀诗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

《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

《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3、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