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陶渊明的田园诗5篇

略论陶渊明的田园诗5篇

第一篇:略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略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摘要]本文主要从陶渊明为什么会写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什么丰富的内容和意蕴以及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这三个方面论述了陶渊明的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也反映了诗人高尚的品格和对艺术执着。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平淡简洁、隽永清新、质朴自然,在魏晋时期别树一帜,为后代田园诗开创了局面。

魏晋时期,社会处于“政治上混乱衰弱,思想上甚自由解放”①的状态,玄学风气弥漫着整个知识分子阶层和贵族阶层,隐士渐多。陶渊明作为魏晋时期最著名的诗人、隐士,有着独特的人格和艺术魅力,他是写田园诗的第一人,也是第一个把农村景物写进诗的有名作者,尽管在当时他的诗不受人重视,人们所称道的只是他的人格(见颜延之《陶徵士粖》),在宋朝时他的田园诗才真正被苏轼等人所重新“发掘”、所“欣赏”,所进行“再评价”,但也无妨他的田园诗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地位。他的田园诗至今仍有着它自身的价值,在资本主义、消费主义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在人人生活在钢筋森林,逐渐被“异化”的过程中,不难发现陶渊明的田园诗给我们的启示,那就是:认识心灵深处真正的自我。读到陶渊明的田园诗,使我们有了一种心灵的体悟,仿佛回到了那单纯质朴的农业社会,人人没有纷争,自食其力……

作为田园诗的开山鼻祖,陶渊明生性好自然,他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写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又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那时他还在当官,就已时时不忘他的田园风光,想要回到他的农耕生活。况且他又“生平保持陶氏世传之天师道信仰,虽膺服儒术,而不归命释迦也”②,故一直喜欢那种悠然自得的农业生活。在彭泽辞官后,陶渊明开始在农村过着闲居的生活,天天浸润在农村的大自然风景中,南山、菊花、桑麻,甚至耕作的工具——锄头,

无一不与诗人敏感的心灵发生着密切的交流,于是诗人体悟到了一种“自然之道”,这“道”到了诗人手中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诗。这是陶渊明写田园诗的其中之一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内心有些(桃花源式的)理想和对社会(或狭义的官场)的不满需要寄托,诗也成了他的手段之一。因此,“诗人对自然物的描写,更多地是一种借物喻己、托景言志的修辞形式。”③。

一、陶渊明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田园诗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意蕴,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论述一下。

首先,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陶渊明通过田园诗,抒写了大自然美好的景物,这在他的田园诗中是体现得最多的。比如最著名的《饮酒其五》就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看到这样的景色,诗人发出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感叹。还有《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氵巽]田舍获》中写道的:“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是静中有动,情景交融的景物描写,“猿声闲且哀”,似道出了诗人心中的悲苦,“林鸟喜晨开”,又似道出了诗人的乐观的心境。这种写法在陶渊明的诗中层出不穷。又如《归园田居·一》写到: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後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中以白描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农村的风貌:地有几亩、屋有几间、树有几株、花又有几种,远村近烟又是何种颜色,鸡鸣狗吠又在何处,琐屑详数,语俗而意愈雅,恰见去忙就闲,一一欣快,极为平常之景,各生趣味。④诗人在这种对农村事物不厌其烦的罗列中,向我们表露了他的心与农村的景色之间和谐的交融。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很多描写他与农夫、隐士之间交往的作品。《移居二首》写得最多是这种交往的情谊。他写道:“过门更

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可见他和这些人的交往是愉快的,他也很喜欢这些人心灵的质朴,又写道:“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他便是搬家,也要搬到这群“素心人”旁边去,他厌恶官场人的狡诈与虚伪,和农夫之间交往是“言笑无厌时”的,是真正的心灵上的解放。又在《归园田居其二》中写道:“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他说“相见无杂言”表明他很喜欢农人的淳朴,没有官场之人那种虚伪的“杂言”,“但道桑麻长”简简单单、就说说桑麻长得好不好,是种农趣。再如《答庞参军》所写的:

相知何必旧,倾盖定前言。有客赏我趣,每每顾林园。谈谐无俗调,所说圣人篇。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物新人惟旧,弱毫多所宣。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君其爱体素,来会在何来?

诗中也描述了陶渊明与隐士们的交往。他们交谈的都是圣人的篇章,便交谈边喝酒,悠悠闲闲地过活,是很快乐的。这也是陶渊明早期田园诗的基调。他的田园诗也多次描写了他对家人的爱护和关怀。如《和刘柴桑》:“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还有,《和郭主簿其一》:“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诗中情深意切地描写了陶渊明对儿女的关爱,可见陶渊明是一位极富温情的父亲。

其次,陶渊明的田园诗真实地反映了陶渊明的人格和志趣。陶渊明的人格向来为人所乐道,也屡屡在他的田园诗中有意无意地表露出来,他为人任真自得,丝毫没有矫揉造作的表现,但又与嵇康、刘伶式的放浪形骸不同,他因受了儒家的影响,颇为自律,交友尤慎。他又有着平和实际的性格,不好空谈玄理(耿介狷洁的另一面多在其咏怀诗如《读山海经》中体现,不详述)。

他喜欢游山玩水,他写道:“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归园田居其四)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归园田居其五)。他在山水自然的游玩中体味到大自然的乐趣,也

最能感受到人生的妙味。他最大的乐趣是喝酒,有了酒他甚至可以与不相识的人坐在一起,无论他是谁。若与前面他自己标榜的“交友尤慎”比较,喝了酒的他,却有些“不慎”了。他这也是他最率真的一面,毕竟陶渊明不是道貌岸然的人。他写到:“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饮酒其十四)有朋友一叫他,他就来了。在酒这方面,他也有点像享乐主义者,“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酬刘柴桑),这句诗有点像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比喻朝露,去日苦多。”的意味,只不过曹操的是君王之言,陶渊明的是老百姓之言,陶渊明写的是农民苦中作乐的感情,也许酒对他来说是最能解忧的上品。但他又未至像“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杜康”并非是他解忧的唯一办法,故他并不流于颓废。

读书是他另外一个解忧的办法,他喜欢读书,他的一生可用“半耕半读”来概括。他在《和郭主簿二首·其一》中写到:

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

描写了一幅中夏的读书图,他“息交游闲业”,卧起便弄起他自己的书和琴,那时候还未至于饥饿,园里还有剩余的蔬菜,还有旧谷储存至今。后面又写到:“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可见他读书时也是要喝喝酒的。“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还有孩子们在身旁玩乐。陶渊明可说最乐于此时,难怪他向郭主簿诉说的语气是那么愉快。林语堂说他是“人生爱好者”⑤所言非虚,他确实是爱自己的人生的,不爱人生的人无法写出如此快乐、美好的诗句。他并没有逃避现实,他仅仅是逃避了官场、逃避了政治。他在《读其一》中,把读书的快乐更描写的淋漓尽致: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这首诗写初夏农事完毕后泛览图书的乐趣,全篇就写一个“乐”字。“孟夏”二句写在草木枝繁叶茂的初夏,正是读书的最好时候;“众鸟”二句,道出自己的家正是读书的最好地方;“既耕”二句,写耕种的农事做完了,正好有空闲的时间读我的书;“穷巷”二句,写出在这样偏僻、交通不便的地方,人客不到,不会打扰自己读书;“微雨”二句,写好读书之景:细雨纷纷,清风徐来,滋润着大地万物,望着窗外雨中的花草树木,令人心旷神怡,此情此景,最适合读书;“泛览”二句,写出自己读书的方法。清温汝能在《陶诗汇评》中说:“此篇是渊明偶有所得,自然流出,所谓不见斧凿痕也。大约诗之妙以自然造极。陶诗率近自然,而此首更令人不可思议,神妙极矣。”他也写到过虽是贫穷,但仍对读书坚持不懈的心情:“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即便是“屡空常晏如”,他也仍然是倾心与琴和书,颇有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⑥的作风。可见读书是他很大的一个消遣。他并非把读书看成是一种功利的事情,他仅仅“好读书、不求甚解”,看书时间、用的方法是“泛览”和“流观”,不精心研究、也不咬文嚼字,只为求得阅读的快乐。《答庞参军并序其一》中他说∶“衡门之下,有琴有书。载弹载咏,爰得我娱。岂无他好?乐是幽居;朝为灌园,夕偃蓬庐。”是为对他读书生活的最好总结。

自陶渊明二十九岁辞官,到他五十一岁死,二十余年中,他都在家乡种田,生活依然很艰苦,虽然偶得朋友的资助,还有挨饿的时候,但他将两件事坚持到死:一是坚持归隐不出仕,晚年刘裕征他做著作郎,他也仍是没有就;二是身体力行,坚持躬耕。这两方面是他人格中的闪亮点。尤其是坚持躬耕,在他之前的时代极少有知识分子有他这样的经验,故他的这方面也显得尤为独特。在《归园田居·其三》中,诗人表现了躬耕箇中的苦与乐,道前人之所未道。他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虽然种豆的结果是“草盛豆苗稀”,工作又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那么的艰辛,但是诗人却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明他虽然艰辛,但却拥有了心灵的解放、不受约束的生活,即使“夕露沾我衣”,也不足惜了,只要“愿”无违就好。他的“愿”便是坚持隐居的生活,永远不回到那令他厌恶的官场。他也真的坚持了他的信念,自彭泽辞官后一直都没有再出仕。《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其二》又写到∶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新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他首先说先师孔子的遗训是“忧道不忧贫”,表明他不怕这种艰辛的生活。他又写到自己手持耒高兴地干农活,还开颜劝说农人。虽然未估量到一年的收获有多少,但劳动时所见的景物已令自己心畅。耕种不时休息一下,休息时也没有行人问路,耕种后又与农人一起归家,拿出酒来慰劳大家,可见陶渊明对这种生活是乐在其中的,难怪有学者要说“后人美靖节曰‘不耻躬耕’,不知靖节乐在躬耕也。”⑦可谓一语中的。

二、陶渊明的田园诗用平淡的语言,表达了清新隽永的内容,以下就让我来探讨一下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历来陶诗的风格都被人评价为“平淡”、“真”,此源自于魏晋玄学所推崇的“平淡”的美学风格。但他的诗中所体现的“平淡”又不同于玄言诗和山水诗,正如郑振铎所说的:“灵运竟于外物,徒知刻画形状,渊明则是呕出心肝来的真挚的诗人”⑧他的平淡是交融了自己真挚的感情在内的,如《饮酒·其七》诗里的: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远方落日慢慢隐没于树林中,万鸟归林。诗里好一派秋日暮色的景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幽美而又清奇壮丽的山水画。诗人摘下菊花,

浸一壶酒,以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自己悲喜交集的心境,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同自然景物水乳交融,达到了高妙的境界。

陶诗平淡自然的风格还表现在作品的色彩上。诗人无论是抒怀还是写景,多用轻笔点染,力避浓笔涂抹,而又形象突出,鲜明如画。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归园田居》)寥寥数笔,一个普通的老者形象兀立读者眼前,虽然没有细腻、冗长的描写,诗中人物的容貌神态、举止动作已跃然纸上。又如“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停云》)轻轻几笔,归鸟安闲悠适的神态,欢叫跳跃的俊影,历历在目。还有“夙晨装吾驾,启涂情已缅。鸟弄欢新节,冷风送馀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虽只短短二十字,诗人那种躬耕之初的新鲜感受和喜悦心情却流露无遗。陶诗里的这部分作品,似乎只是轻描淡写,不见浓墨重彩,却能很好地拨动读者的心弦,令人心旷神怡。

总之,他的喜怒、哀乐、爱憎、理想、希望都无所掩饰地写入他的作品,这种真淳的风格正是最能扣人心弦的奥妙所在。

陶渊明描绘景物时往往融注自己的深情,表现了清新的自然美。他善于从平凡的景物和日常的生活中捕捉住最具特征的事物加以描绘,并和自己的思想情绪结合起来,使自然景物染上浓重的感情色彩。如《归园田居》第五首: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诗人拄着拐杖,从高低不平、弯弯曲曲的山涧小道归来,就便走入道旁小溪洗洗走累了的脚,斗酒只鸡,荆薪代烛,酒逢知己,彻夜长饮,就算是劳累一天的最好消遣。饱含着怅恨感情的诗人形象,与平凡的景物描绘自然地融合起来。

陶诗另一特征是词语浅易而丰腴深厚。陶渊明坚决反对“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字之奇”的绮丽雕饰的诗风,要求采用近似“田家语”的朴素语言来写劳动生活和田园风光,平白浅易,使人读来毫不费劲。

如《移居》第二首: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登高赋诗,欢聚谈笑,经纪衣食,不忘力耕。看似平淡、枯燥的耕读生活,在渊明笔下却显得如此纯朴、充实、美好,在表现这种艺术意境时,他没有雕词琢句,而是用朴素的口语化的词句,如实写出来。表面看来古朴无华,读来却琅琅上口,生动地传达出他与邻居亲密无间的真挚感情。

陶渊明又善于炼字,杜甫说他的诗“不枝语”,在平淡的语言中,陶诗似随手而得,实则不然。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诗里的:“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用朴素精炼的语言逼真地描绘了自然景物,给我们展现了一片平坦的田野,和风荡漾、禾苗竞秀、生意盎然。清代的陈祚明说:“‘平畴’二语写景,神到之句,写物者樜实,写气者蹈虚,便已生动;若写神,谁能及之”⑨再如《和郭主簿二首》第二首: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傑。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诗中一句“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对仗工整,可见陶诗的炼字功力。但又似浑然天成,全不着痕迹。像这样平白浅易、朴素自然的语言,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还有很多。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其一)、“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饮酒其五》)等,都是信手拈来,不烦绳削的佳句。

陶诗的语言虽然只是极普通的“田家语”,但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这些十分精粹的语言中又含有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还是社会生活,都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正是其身上有着对苦难人生的感悟、不平、愤怒和爱恋,所以其平淡才有感人的力量。

而因为他把平凡的生活中所蕴涵的美极为自然质朴的写了出来,与同时代的诗人所表现的浮华、瑰丽有着极为不同的独特之处,使得陶渊明在魏晋文学中独树一帜,亦为后世的“田园诗”、“农村词”开创了先河。

[注释] ①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22页。

② 陈寅恪: 《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见《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资料汇编·上册》,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49页。

③ 仪平策:《中国审美文化史》,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版,第359页。④(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二》,见《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资料汇编·下册》,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8页。

⑤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华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22页。

⑥ 《论语·雍也第六》。

⑦(清)张潮、卓尔堪、张师孔同阅《曹陶谢三家诗·陶集·卷三》,见《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资料汇编·下册》,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27页。⑧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第183页。

⑨(清)陈祚明:《采椒堂古诗选·卷十三》,见《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资料汇编·下册》,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32页。第二篇:浅谈陶渊明的田园诗

浅谈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分校: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完稿日期: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导言. (2)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我认为应该可以从三个方面论述 (3)

(一)、用白描的手法创造出高远超俗的意境 (3)

(二)、语言平淡自然而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4)

(三)、情、景、事、理的浑融 (6)

二、结论...........................................................7 参考文献...........................................................8 摘要: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代最杰出的是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以田园诗成就最大。陶渊明的生活和思想发展对他的田园创作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田园诗艺术特色最受后人称道的是“平淡自然”的风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

导言: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大的文学家之一,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他的艺术特色最受后人称道的就是其“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这一风格主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陶渊明个性倾向于自然,不喜拘束,于是在与现实官场不合后,便转而求本性的发挥,转向自然。加上自汉、魏后,儒家经学渐衰,老庄思想兴起,正配合了他爱好自然的本性,道家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余外物,顺乎自然。觉察到了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摧残,希望能超越世俗的人际关系网,获得个人内心的平静自在。或院于山林,或隐于阡陌,有明显的出世倾向。陶渊明正是这种思想的实践者。他不慕名利、喜爱山水,其《归园田居》中写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青山。”通过《桃花源记》可以看出他对美好淳朴社会的向往,希望能找到一个如《桃花源记》中描写的理想世界。那里土地平阔,屋舍俨然;那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那里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而这和老子笔下“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图景何其相似,于是在他 41 岁时辞去了仅任职 83 天的县令一职,并欣喜地认为“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隐柴桑,真正回归了他理想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生活。道家思想宏通开阔,可以说陶渊明正是这种思想的实践者。

在玄言诗盛行的时代,他的出现,给沉闷的文坛带来了新的气息。他的田园诗独具田园风格,为中国诗歌发展开辟了一块新园地。“古今尊陶,统归平淡”,和同时的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截然不同,包含了对

日常生活的热爱。平淡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格修养,也是他的审美追求,因而在陶诗渊明中出现的经常是一些日常常见的事物,没有奇特的意象,不雕章丽句。诗人的清闲感受,真切的体验,化俗为雅,化平凡为神奇,也是陶渊明田园诗隽永的原因。

一、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我认为应该可以从三个方面论述:

(一)用白描的手法创造出高远超俗的意境

白描手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白线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而描写景物。文学创作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白描是陶渊明田园诗的基本创作手法,诗人要在诗歌中表现自己的人格,审美理想;反应田园风光的文学特质,就必须采用与之相符的写作手法---白描,这也使得他的诗歌在不经意中勾画出来事物的形态,显得十分逼真,他的诗歌笔态清逸,意态丰满,田园的景象形象自然,真切,蕴味无穷。陶渊明的田园诗大多是用白描的手法,但是诗却并不因此而显得肤浅,没有文学欣赏价值,田园风光景物的白描式,使陶诗读起来就像一幅写生画,所画景物的色彩、线条都宛如实物实景。陶渊明的诗风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他善于提炼日常生活口语入诗,沾染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常用比喻、象征、寄托等手法,即使使用典故也是俗语化。他的语言很朴素、简洁,景物描写鲜明、准确,如:《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在真实的描写中创造了一种优美又超俗的意境。没有过多地堆砌词汇,没有过多地渲染,只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景物的特征,突出景物的特色,用笔虽少,但并不显得空洞无物,既简洁,又传神,让我们感觉的有真意,无粉饰,不做作,不卖弄。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屋,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到的不只是深巷中的犬吠,树头的鸡鸣,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一种安宁静谧、淳朴自然的境界。不讲究辞藻上的华丽,粗略几笔则勾勒出景物的神韵,形似更神似,此种白描的功底,于平淡中透出丰富的联想,可谓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无一修饰之语,而其间无穷妙味。方宅、草屋、榆柳、鸡、狗、等??无不是常见的生活,无不是易见的事物。又如:《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日入相与归,壶浆劳新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这首诗从孔子遗训“忧道不忧贫”之不易实践叙起,夹叙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或说理,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看似散杂,不见首尾,其实散而有骨,理、事、景、情交融汇合,最后道出主旨:“聊为陇亩民。” 此诗运用白描的手法,语言朴素之至,初读甚至觉得有些枯淡,但细细寻味,就会发现其中有生动的场景、活泼的思想、浓郁的情趣。苏轼说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不加雕饰却又胜于雕饰的白描手法,这是一种艺术的辩证法。这中间其实经过了诗人艰苦的艺术劳动,那是一个弃绝雕饰、返朴归真的艺术追求过程,没有一番苦功是无法达到这种艺术创造境界的。他的诗中的语言简单而又优美,精炼但不尚雕饰,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对于诗人来说,生活中草木皆词,云雨皆韵,那么的顺其自然,信手拈来。他的诗好像并不是为了创作而写诗,只是作者的心中所想,我手写我心,我词抒我情。就好像我们当今的日记,有感而发,不局限于其他的外界影响。这也正是他诗歌隽永流传的原因之一,正所谓;“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虽然在

人境,但诗人的情感可以置身世外,那么的质朴,那么的率真。用词也是那么的简单,直取生活中的事物。他的用词还非常的精炼,用出来更是恰到好处。

(二)语言平淡自然而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他的诗作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管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炼的勾勒出星斗的形象,表达出深厚的意蕴,从而达到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然而事实上他的诗并不是没有锤炼和推敲的,而是高度的提炼之后显出的平淡自然,从这一角度看他在此的提炼可以说是达到了极高的造诣。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境美,其韵味醇厚而又自然宁静。他的诗常常取自自然和平常的生活,但看似信手拈来的随意之笔,却又无处不透露出诗人细巧的心思:取景,山水田园远近相依,既有草庐村舍,又不乏自然之美;记事,家长里短有情有趣,既有田耕之乐,又充满生活气息。这是陶渊明的生活旨趣,也是其田园诗的总体艺术特色,他作诗不存祈誉之心,生活中的所感所悟,一切顺其自然的娓娓道来,《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表现的正是他写作的初衷。他创作只是自娱,而并非娱人,不为时论所写,颇示己志,他爱的是自然,自然也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正如宋人黄彻所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陶渊明爱的是自然,求的是自然,自然就是他最高的美学理想。萧统《陶渊明集序》说陶诗“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黄庭坚说陶诗” “不烦绳削而自合” 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这些话正道出了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特点。” 他的诗诗人把所见所闻巧妙组合,呈现新的意境,给人以美感。朱熹的《朱子语类》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就是说其诗风的“平淡”,表现自然,毫无矫饰。这即是陶渊明是的语言特色,也是艺术风格的体现,在他的诗歌中很难找到惊人的语句,都是质朴的语言,与生活口语想接近,读起来亲切悦耳,趣味盎然,平淡中淡化了诗歌与读者的界限,使得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了诗歌的佳境当中,如《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

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在诗中没有看到华丽夸张的词汇,没有深奥难懂的语句,到像是在跟读者对自己生活的过程进行分享和倾诉,娓娓道来,通俗易懂,同时诗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妙趣横生的事物,都载于笔下,仿佛就像自己在回忆一段往事,或者亲眼所见,身临其境,一些常见的景物、工具,如“豆苗” “荷锄” “草木”在作者的笔下,此时此刻,给人的感觉异样的强烈。又如全都是如同日常交际中的白话一般,却有着出其不意的新意表现效果。元好问这样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而通过作者的描写,所有的景物也不单单是一草一木,表现出来的更像是一种平和的心境,自得的情怀。不为得豆而去种豆是什么心境,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轻松自在,顺其自然。这种隐者的境界。也只有作者这种平淡自然的手法所能表现的出来。这种平淡自然的表现手法在陶的田园诗中处处可见,比比皆是;像这种平淡自然语言的而又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的诗句有很多,比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等!

(三)、情、景、事、理的浑融

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往往将深刻的哲理融入诗歌的形象中,让平实的素材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把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紧密结合起来。陶渊明写景并不追求形似,叙事也不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交融,对人生彻悟的心境,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除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仲夏堂前林荫,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他诗中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即是客观的又是体现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即是具体的又带有隐士的理念.且看<>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闻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客观之间的关系,只要心远,就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已与南山融为一体,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心里构成天真美妙的风景,蕴藏着人生的真谛。《拟挽歌辞》其三也是情景事理四者浑融的佳作:“荒草何莽莽,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先写亲友为自己送葬的情事,“荒草”“白杨”烘托、出悲凉的气氛。然后说人皆有死,谁也不能避免,而一个人的死去对活着的人来说并无太大的影响,不必过于执着。最后两句以理语作结,统摄了全诗。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这个困惑被陶渊明看破了。田园诗派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涵着生活的情趣。他的田园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陶的田园诗即有情趣,又有理趣,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他写出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他的诗发乎于事,源乎景,缘乎情,以理为统摄。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等这写自然平淡的诗句,就像格言一样,言;浅意深,发人深思,他的诗平淡中有风采,质朴中有工致,简练中有深蕴。他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往往是景物情感相结合,诱导人的理性与悟性,吧人引向深沉高远的境界。

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悟出之理。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于是“诗缘情而绚丽”陶渊明的诗的魅力在于其性情中自然流露出的语言创作出冲淡之美的艺术境界,在于诗句充满感情力量,但同时又舒缓,和平,少有激荡与眼睛冷静的思维相结合,创造出高远拔俗的意境,在平凡生活素材中提炼深沉的意蕴和这里,从而实现田园诗的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总体而言,陶诗的境界都比较完整,

胜在以整体为单位感染读者,而非一字一句吸引人,创作出完整的意境也是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的重要特色。陶渊明的诗善于白描的写作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不描摹舞台而以写意为主,诗中出现了古松,秋菊,白云,归鸟,都具有象征的意义,表现诗人的自身品格和情感,陶诗还长在抒情写景中用朴素的语音,表达两位一些人生哲理,情境理融合在一起,创作出浑厚深远的诗歌意境。

二、小结

陶渊明田园诗从田园生活这个独特的角度抒写了他对于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从那些白描一般的画面,质朴、平淡的生活场景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个不同流俗、情操高洁的诗人自我形象,而且透过诗人的喜怒哀乐,还可以窥视到当时社会现实的某些侧面。所以陶渊明的田园诗不论是在表现宁静自然、悠然自得,还是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亦或是揭露仕途险恶、社会黑暗,方方面面都能不露痕迹地把事理融入情景之中,平淡自然。诗中景、情、理水乳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衬托,从而形成“物我的同一,理想化的诗意憧憬,情、事、景、理的交融,以及形似与神似的统一”的诗歌意境,这种深厚醇美的艺术境界,决定了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替代的地位。陶诗在当时并不是太受重视,他的田园诗的艺术影响在中国诗史上也是极为广泛和深远的。从鲍照、江淹起,唐宋以来学陶诗相继成风,杜甫说:“焉得思如陶谢手,”白居易说:“常爱涛彭泽,文思何高玄,”等等龚自珍对陶渊明的人品和诗给予两位极其高度的评价,直到梁启超还说:“唐以前的诗人真能把他的个性端出来和我们接触的就是陶渊明了”可见陶渊明极其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极其深远广泛,直到今他的诗深刻的意蕴,仍然是展示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广阔的,有待我们进一步开拓和研究的。

参考文献:

1《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2《中国古代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3《中国历代文论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4《魏晋文学与魏晋人格》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5《陶渊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年版

6《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7《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8《陶渊明诗文常析集》巴蜀书社出版 1998 年版

第三篇:陶渊明田园诗代表作

陶渊明田园诗代表作: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1 导言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充满了逃离樊笼、获得自由的欣喜之情。他终于从“尘网”中解脱,就象鸟归山林,鱼回深池一样快活地长嘘了一口气。在他眼中,故园附近的景物都倍感亲切,就象阔别多年的老友再次相逢,不由得脱口而出地一一数其名字,以发泄无法遏制的激情。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似乎都张开双臂欢迎他,有了生命,而狗吠、鸡鸣都充满了诗意。这与官场的令人室息、仕途的坎坷陷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长期的田居生活和参加生产劳动,陶渊明

已经与农民有了共通的语言,这对一个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农事歌咏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占据了极大的篇幅。作为一个农业

劳动的参与者,以怡然自得的心情,把农村生活如实地大量写入诗中,这是陶渊明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创举。除了反映农作的诗篇外,他还以喜悦的心情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农村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如前所引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完美的生活情趣和民俗特征。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田园生活经历,更广阔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况,既是诗,又是史。

2、田园诗反映的思想矛盾

作品不仅是作家真实的外在生活的反映,更是作家精神生活的镜子。陶渊明早年寄身仕途,亲尝了宦海浮沉之苦,中年以后躬耕垄亩,饱经风霜雨露,渐进晚年,更目睹了王朝换代的巨变。不容否认,他的田园诗有“颖脱不羁,任真自得”的反映封建士大夫闲适自得的个人情趣的“超然静穆”的一面,但是由于他早年政治上极度苦闷,晚年生活上极度贫困,感发出来的诗篇就不仅是超然世外、飘飘欲仙式的。从他的田园诗,我们还可以看出他的心灵深处的痛苦与矛盾。

首先是儒家的“用世”思想与道家的“避世”思想的矛盾。陶渊明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自然懂得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更明白儒家标榜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显然,陶渊明年轻时也有过远大报负,梦想建功立业,展翅高飞。但是,他的理想并未成为现实。曾经也有过功业未竞的焦虑。尽管他后来极力遮掩这一点,声称出仕只是为了糊口养家,但我们可以明白他的初志并非如此。只是经历了仕途挫折后,他才归隐田园,并不是真的忘怀了现实,生来就要作隐士。

归隐田园,是对黑暗现实的另一种抗议。

儒家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主张“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隐士出现的本身,就已证明了当时的现实是“天下无道”。

陶渊明的田园诗,既体现了道家崇尚自然的意识,又表现了心理上闲适自得的一面,特别是庄子顺应自然的宇宙观,对他有深刻的影响,但他并没有忘却世事,精神深处常常进行着“独善”与“兼济”、

“出仕”与“归隐”的激烈斗争。表明“仕”与“隐”的思想互相在斗争,他怕某一天改变心意出去作官,而辜负了现在的志向。

其次是苦难的社会现实与乌托邦理想的矛盾。这深刻反映在《桃花源记并诗》之中。桃花源的理想显然有孔子“大同”思想与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痕迹。但它的产生,不仅仅是对孔子、老子思想的简单复制,而具有时代特征。天堂的影子在人间,“桃花源”的设计正表明了当时广大人民摆脱苦难,建立一个“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理想社会的愿望。东晋末年,士族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人民背井离乡,逃避山林。陶渊明长期生活在农村,与农村各层人民长期相处,休戚与共,有着密切的交往和真挚的感情,对他们的痛苦生活、美好愿望十分熟悉和了解。诗人在这基础上,设计出了“桃花源”这样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但是,桃源理想在当时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乌托邦,这一点陶渊明也有自知之明,通往桃花源的路径再也找不到了。即使如此,桃花源的理想在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里点燃了一支火炬,通过桃花源,人们可以对照自己生活的这个不公平的世界,从而激励人们奋起反抗。正因为《桃花源诗》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辉,所以代表了诗人思想发展和艺术实践的最高成就。

田园诗反映陶渊明的思想是多方面的,而他思想中的矛盾也不仅仅表现在上述两个方面。文学本身就是苦闷的象征,陶渊明的田园诗也一样。我们从他的飘逸洒脱中,依稀可以发觉他心灵上的创痛。“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

晨”,“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表明他对世

事并没有冷淡和忘却。消极归隐,借酒浇愁,都无法消除他思想中的矛盾。今天我们读陶诗,不仅要欣赏他清丽自然的诗句,还要理解这些诗句后面的深刻意蕴。

3、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流派,在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在描写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上,别开生面,以其强烈的艺术魅力,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是多方面的。在他的笔下,田园、劳动第一次具有真正的审美意义。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而李白、白居易、辛弃疾、苏轼等大诗人,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由此可见陶诗的艺术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A、清新的笔法。这与当时诗坛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涩难解、淡而寡味的玄言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陶渊明刻划田园山水,绝不追求华丽的语言与表面的形似,而是随意点染,清新自然,而有无尽的神韵。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之五)。这幅在南山衬映下的薄暮美景,在诗人的会心感受下呈现在眼前。在这首诗中,“见”字体现了全诗的神韵。“见”字之妙在于表示是南山自然地反映入眼中,是诗人采菊时偶然的视线触及,也是心境悠然才能得到的。如果改用“望”字,就是刻意追求,意味索然,而且与“悠然”不相应了。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陶渊明清新自然的笔法。这类笔法在陶诗中不胜枚举。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之一),随意拈来,即成佳句,耐人寻味。

B、细腻的描写。陶渊明的田园诗植根于田园生活,他对田园生活的切身感受,融化在诗歌之中,最平常的方宅草屋,绿树繁花,远村近烟,鸡鸣狗吠,在他的细腻描写下,都显示出无限的生机,构成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

C、质朴的语言。陶渊明的田园诗能够千古流传,与它语言的质朴关系很大。陶渊明独特的生活经历,朴素的农村生活和平淡的田园景色,要求尽可能采用近似“田家语”的朴素的语言和白描手法,从而形成田园诗平淡自然的风格,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艺术效果。陶源明的田园诗,农家生活气息浓厚,又体现了“贫士”诗人自己的性格。我们以他的《移居》第二首诗为例: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

陶渊明相关田园诗赏析

陶渊明相关田园诗赏析 陶渊明相关田园诗赏析 乡间的生活是简朴甚至贫困的,清静甚至寂寞的。但是,也正是这样的环境,使人们获得了共同的语言,培育起一种朴质真挚的感情。“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移居》)诗人不惜一身清苦,儿辈“幼而饥寒”(《与子俨等疏》),而孜孜以求的,正是这种天地间的真情。 新的生活要从以躬耕洗雪身陷宦海的耻辱开始。也许是官身束缚,体质有所下降的缘故,也许是久别田园,农艺有些荒疏了吧,“草盛豆苗稀”,耕耘欠佳。这里流露出来的是一种自惭,自勉之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仅从时间上看,也可见诗人决心之大,用力之勤。他清除“荒秽”,也是清除心中的杂念。除去了杂草,心中也就宽慰了一些,见出我还是那个“性本爱丘山”的我,还是那个乐于为农,也能够为农的我。荷锄夜归,心情傲然,举头仰望,皓月当空,诗人很像一个凯旋的士兵。辛苦是有的,但正是这辛苦的劳作使他获得了心灵的极大满足。“愿”是指归隐田园,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隐居躬耕的心愿。不愿为荣华富贵出卖灵魂。 诗的第四首同第五首实际是一首诗的`前后两个部分。诗人怀着意满志得,甚至是带点炫耀的心情造访故友。子侄与俱,笑语不断,披榛寻径,健步而前。他要同故友共忆时岁月,向他们倾诉心曲,同他们畅饮几杯……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是“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的残破景象,听到的是故友“死没无复余”的噩耗。一向通达的诗人也不禁陷入了“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的深沉哀伤之中。 所以,第五首写归来,“怅恨独策还”,虽仍有子侄跟随,诗人却不愿多言,形同孤雁,踽踽“独”行;“崎岖历榛曲”,一任小径上的灌木丛牵掣他的衣衫。诗人“怅恨”什么呢惆怅的是人生必然的幻化,恼恨的是自己的不悟。如果早离官场,多同故友相聚些时日,不就实际上最大限度地推迟了这一悲剧的降临 那么,诗人又是如何从这种怅恨的心情中解脱出来的呢

陶渊明田园生活诗句

陶渊明田园生活诗句 【篇一:陶渊明田园生活诗句】 陶渊明的田园诗作者: 代表作: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 导言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 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 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 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陶渊明的诗,可以分为述怀、哲理和田园诗三部分,共约六十首左右,而田园诗三十首左右,约占一半。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诗史 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田园诗的奠基之作。他继承了古 代农事诗的优良传统,扩大了诗歌题材,并在思想艺术上有新的突破,在玄言诗弥漫的东晋诗坛上,独树一帜,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 新的道路。隋唐以后大批以田园诗创作著称的诗人和诗作陆续涌现,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东晋末年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永嘉之乱后,南逃的士族地 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崇自然、尚清谈的玄学风气极盛,加上佛教 的广泛传播,儒家经学暂时没落。当时的士族文人往往生活糜烂, 意志颓废,精神上纷纷向“玄之又玄”的老庄道学寻求寄托,有的纵 情山水,以隐居逃避现实,所以文学领域玄言诗、山水诗盛行一时。与此相反,一部分不满现实的文人士大夫,深感仕途黑暗,于是弃 官归隐,躬耕自食,去探索人生的真谛,寻求个人安生立命的场所,渐渐与统治集团有了距离,因而更接近于广大劳苦大众。陶渊明就 是这些文人士大夫中的杰出代表。? 另外,个人的人生志向对他的田园诗创作有重要的影响。“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之一),道出了他从小就喜爱“丘山” 的志向。“望云渐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表 达了他渴慕自由的性格。虽然我们不能单纯强调作家个人气质对生 活道路的选择和文学创作的影响,但我们也没有理由忽视这一点。? 2 陶渊明田园诗所反映的生活内容? 陶渊明三十岁左右进入仕途,或出或入,终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去职,归隐田园,息交绝游,开始了真正的隐士生活,写下了 大量的田园诗。这些田园诗反映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初归田园后,陶渊明用他的笔描绘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喜悦。这在他的《归去来兮辞》中已有充分表现,而在《归园田居》诗第一首中更表达得淋漓 尽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 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 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充满了逃离樊笼、获得自由的欣喜之情。他终于从“尘网”中 解脱,就象鸟归山林,鱼回深池一样快活地长嘘了一口气。在他眼中,故园附近的景物都倍感亲切,就象阔别多年的老友再次相逢, 不由得脱口而出地一一数其名字,以发泄无法遏制的激情。方宅、 草屋、榆柳、桃李似乎都张开双臂欢迎他,有了生命,而狗吠、鸡 鸣都充满了诗意。这与官场的令人室息、仕途的坎坷陷阱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他认识到人 生于世必须劳动,否则会受饥寒。他写下了《劝农》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赏析

陶渊明的田园诗赏析(2) 陶渊明的田园诗赏析 整体赏析: 诗篇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从而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作者陶渊明其实写的归园田居是自己理想的故居。 《归园田居》五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其所以是如此,不仅在于五首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几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发的感情而言,是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来贯穿这一组诗篇的。诗中虽有感情的动荡,转折,但那种欢愉,达观的明朗色彩是辉映全篇的。 有的论者很乐于称道渊明胸中的“无一点黏着”,其实,“黏着”还是有的。即以渊明辞官之际写下的《归去来兮辞》而论,不也还有“奚惆怅而独悲”之句吗就是说,他心中总还难免有一丝惆怅之感的。真正纯净的灵魂不会是与生俱来的(尽管诗人一再宣称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而是在不断地滤除思想杂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澄澈的。 正如一个人不愿触及心中的隐痛那样,诗人在《归园田居》中也很不愿意提及刚刚从其中拔脱的污秽官场。“误落尘网中”,就很有点引咎自责的遗憾意味。而“一去三十年”,是指自己从29岁“投耒去学仕”,到41岁“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而辞去彭泽县令这宦海沉浮的十三年。然而,今天毕竟如愿以偿了,此刻的心情也就豁然,释然了。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其中洋溢着一种故园依旧,“吾爱吾庐”的一往深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檐后榆柳树影婆娑,浓阴匝地,习习清风平息了诗人心中的焦虑。眼前桃李花荣实繁,弄姿堂前,唤起诗人心中多少欢欣。诗人在同无知的草木交流着

略论陶渊明的田园诗5篇

略论陶渊明的田园诗5篇 第一篇:略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略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摘要]本文主要从陶渊明为什么会写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什么丰富的内容和意蕴以及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这三个方面论述了陶渊明的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也反映了诗人高尚的品格和对艺术执着。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平淡简洁、隽永清新、质朴自然,在魏晋时期别树一帜,为后代田园诗开创了局面。 魏晋时期,社会处于“政治上混乱衰弱,思想上甚自由解放”①的状态,玄学风气弥漫着整个知识分子阶层和贵族阶层,隐士渐多。陶渊明作为魏晋时期最著名的诗人、隐士,有着独特的人格和艺术魅力,他是写田园诗的第一人,也是第一个把农村景物写进诗的有名作者,尽管在当时他的诗不受人重视,人们所称道的只是他的人格(见颜延之《陶徵士粖》),在宋朝时他的田园诗才真正被苏轼等人所重新“发掘”、所“欣赏”,所进行“再评价”,但也无妨他的田园诗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地位。他的田园诗至今仍有着它自身的价值,在资本主义、消费主义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在人人生活在钢筋森林,逐渐被“异化”的过程中,不难发现陶渊明的田园诗给我们的启示,那就是:认识心灵深处真正的自我。读到陶渊明的田园诗,使我们有了一种心灵的体悟,仿佛回到了那单纯质朴的农业社会,人人没有纷争,自食其力…… 作为田园诗的开山鼻祖,陶渊明生性好自然,他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写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又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那时他还在当官,就已时时不忘他的田园风光,想要回到他的农耕生活。况且他又“生平保持陶氏世传之天师道信仰,虽膺服儒术,而不归命释迦也”②,故一直喜欢那种悠然自得的农业生活。在彭泽辞官后,陶渊明开始在农村过着闲居的生活,天天浸润在农村的大自然风景中,南山、菊花、桑麻,甚至耕作的工具——锄头,

浅论陶渊明的隐逸情怀与其田园诗的融合及影响(5篇)

浅论陶渊明的隐逸情怀与其田园诗的融合及影响(5篇) 第一篇:浅论陶渊明的隐逸情怀与其田园诗的融合及影响 浅论陶渊明的隐逸情怀与其田园诗的融合及影响 中文摘要:陶渊明不仅是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还是隐逸诗人的最高成就者。陶渊明把田园诗作为自己人生的理想和归宿,把自己融入田园中,用朴实的话语表达了自己的心情的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陶渊明的后半生离开了黑暗腐朽的官场,诗人获得了宁静、自由、酣畅、舒怡的心境,在淳朴的田园中找到了自己人生归属。陶渊明田园诗歌的主要表现对象是田园风光,并且这种形式使其在诗歌写作艺术上展现出独特的视角,从而成为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山鼻祖。关键词:田园诗人隐逸情怀生存环境安贫乐道自然和谐 Abstract:TaoYuanming is not only the founder of Chinese pastoral poetry, or is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of the reclusive poet.Tao Yuanming put the pastoral poetry as his life ideal and goal, put themselves into the countryside, use simple words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of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so as to achieve the unity of the realm of.After the life of Tao Yuanming from the darkness and decay of the officialdom, the poet was quiet, freedom, hearty, Shu Yi's state of mind, to find their own home in the simple life in the garden.He put the pastoral scenery as the main object of poetry, an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art, thus becoming the founder of Chinese pastoral poetry.Key Words:Pastoral poetThe hermit feelings The living environmentBe contented in poverty and devoted to things spiritualNatural harmony 在东晋的社会背景下,陶渊明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填充了他的理想,虽然社会黑暗,但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人同流合污,更没有随波逐流;他归隐田园后过着和农人般的田间生活,在自己的隐居生活里写下了

浅谈陶渊明的田园诗论文样稿

成人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浅谈陶渊明的田园诗

浅谈陶渊明的田园诗 摘要:陶渊明的田园诗,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方式,这是他对中国文学的一大贡献。本文将从陶渊明田园诗的成因、特点及评价加以阐述。陶渊明的田园诗在平常中见真情,自然中显生动,乐观中知意境。描写农村生活和自然景色,语言质朴精练,真实感人,具有独特的田园诗风格,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意义

目录 一、陶渊明田园诗风格的成因...........................................1 二、陶渊明田园诗风格的特点...........................................2 (一)平常中现真情.....................................................2 (二)自然中显生动......................................................3 (三)乐观中知意境......................................................4 三、对陶渊明田园诗的评价.................................................4 结论....................................................................6 致谢....................................................................7 参考文献................................................................8

陶渊明的田园诗论文

陶渊明的田园诗论文 陶渊明的田园诗论文 陶渊明的田园诗论文一 内容提要: 中国诗坛,人才辈出,其中“五柳先生”就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出身在东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他的田园诗不多,却在中国诗歌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他厌恶污浊的官场,绝然躬耕田园,矢志不改。 在田园生活中,他领略了田园的美好,民风的淳朴,也尝尽了生活的艰辛。 他还将当时士大夫所不耻的田园风光、劳动生活带入到诗歌领域,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创作的先河。 他的田园诗风格自然质朴,体现了自然质朴的创新美、自然淡永的抒情美、意境盎然的形象美、质朴无华的语言美,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自然”的风格至今都可称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几乎无人能超越其艺术的高峰。 关键词:创新、抒情、形象、语言 学校(院系):***** 班级:***** 学号:***** 中国诗正文:坛,人才辈出。 其中“五柳先生”就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出身在东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他就是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田园诗派的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年著名诗人,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别号“五柳先生”。

这是作者晚年,时适战乱频繁,社会*暗,作者为了洁身自好,归隐田园,过上自食其力的生活,于是托名“五托先生”,写《五柳先生传》来表现他的志趣。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多,却在中国诗歌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他厌恶污浊的官场,绝然躬耕田园,矢志不改。 在田园生活中,他领略了田园的美好,民风的淳朴,也尝尽了生活的艰辛。 虽他饱受困顿之苦,却不返官场半步。 这种高洁的德操常人难以企及,也震撼着人心。 他还将当时士大夫所不耻的田园风光、劳动生活带入到诗歌领域,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创作的先河。 提起陶渊明,人们便会谈起他的隐逸和他的田园诗。 他的归隐,绝不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仙踪难寻,而是真真切切的不愿做官,实实在在的躬耕田园。 他不仅真正参加了劳动,而且讴歌着田园风光、劳动生活,为诗歌题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而其自然质朴的风格更为他获得了“田园诗人”的桂冠,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钟嵘语)。 我认为,陶渊明的田园诗之所以受到历代特别是唐宋以来诸多名家的推崇,原因就在于其自然质朴的风格。 一、自然质朴的创新美 陶渊明的诗在生活题材上,在语言锤炼上,在表现手法上,都具有鲜明的创新性。 其田园诗作,继“风骚”,承“三曹”,开诗坛田园之先河。 在《归园田居》其三中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苏轼与友人读完此诗,在《书渊明诗》中无限深情的写道:“览渊明此诗,相与太息。

试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试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摘要】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诗人,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年少时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曾经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花费了十三年的青春,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最终陶渊明辞官归隐,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过着长久隐居清闲生活,开始大量的田园诗歌创作,陶渊明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他的田园诗创立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被历代诗人推崇备至。如果仅从他的田园诗的字面上看,诗人之超然物外和物我两忘的超凡脱俗,真有着神仙般的无限风韵。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陶渊明的田园诗虽取材田园,貌似田园,其实际意义早已超出田园领域之外。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使得田园诗歌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陶渊明的田园诗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意境,他开创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韵味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真实体验为他写出这些广为传诵的田园诗作了铺垫,从而奠定了陶渊明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永远不朽的地位。陶渊明田园诗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他的田园诗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使自己完全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思想境界;在平淡的描写中蕴含着陶渊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热爱,也表现出他美好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更反映了

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在诗歌的形象中融入深刻的哲理,使平凡的素材、质朴无华的语言表现出不平凡的意境。在这个意义上,真正深入到陶渊明田园诗的时代感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认识,去探索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1、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1.1高远的理想和真淳的志趣 1.2躬耕的生活体验 1.3清贫的田园状况 1.4真实的社会生活和感受 2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2.1情、景、事、理的浑融的一体之美 2.2平淡中见绮丽的冲淡之美 2.3语言平淡朴素、富于韵味的纯净之美 2.4笔法清新的自然之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东晋末年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永嘉之乱后,南逃的士族

陶渊明的田园诗四句诗[陶渊明的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四句诗[陶渊明的田园诗] 气节易过,和泽难久。翼缺携丽,沮溺结耦。相彼贤达,犹勤陇亩,矧兹众庶,曳裾拱手!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宴安自逸,岁暮奚翼!儋石不储,饥寒交至,顾尔俦列,能不怀愧!? 在更多地接触到劳动人民,参加农业劳动以后,陶渊明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农民耕田的艰辛: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来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劳动,对一个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诗人已认识到劳动是必要的,他对躬耕生活有了感情,对农民的苦难有了同情,并和农民之间有了经常性的交往: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之二)? 由“相思”到“言笑”,和农民之间建立起了相通的思想感情。陶渊明的田园诗再看《归园田居》之二:?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陶渊明的田园诗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可以看到,长期的田居生活和参加生产劳动,陶渊明已经与农民有了共通的语言,这对一个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农事歌咏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占据了极大的篇幅。作为一个农业劳动的参与者,以怡然自得的心情,把农村生活如实地大量写入诗中,这是陶渊明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创举。除了反映农作的诗篇外,他还以喜悦的心情写下了许多优美的农村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如前所引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完美的生活情趣和民俗特征。?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田园生活经历,更广阔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况,既是诗,又是史。? 3 田园诗反映的思想矛盾? 作品不仅是作家真实的外在生活的反映,更是作家精神生活的镜子。陶渊明早年寄身仕途,亲尝了宦海浮沉之苦,中年以后躬耕垄亩,饱经风霜雨露,渐进晚年,更目睹了王朝换代的巨变。不容否认,他的田园诗有“颖脱不羁,任真自得”的反映封建士大夫闲适自得的个人情趣的“超然静穆”的一面,但是由于他早年政治上极度苦闷,晚年生活上极度贫困,感发出来的诗篇就不仅是超然世外、飘飘欲仙式的。从他的田园诗,我们还可以看出他的心灵深处的痛苦与矛盾。? 首先是儒家的“用世”思想与道家的“避世”思想的矛盾。他在《饮酒》诗中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六经,指儒家的六部经典。这极鲜明地反映了陶渊明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自然懂得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更明白儒家标榜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我们看他的诗:?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 显然,陶渊明年轻时也有过远大报负,梦想建功立业,展翅高飞。但是,他的理想并未成为现实。“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之二),表现他曾经也有过功业未竞的焦虑。尽管他后来极力遮掩这一点,声称出仕只是为了糊口养家,但我们可以明白他的初志并非如此。只是经历了仕途挫折后,他才归隐田园,并不是真的忘怀了现实,生来就要作隐士。? 归隐田园,是对黑暗现实的另一种抗议。儒家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主张“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隐士出

陶渊明田园诗的解析

陶渊明田园诗的解析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和散文家,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下面店铺就给大家介绍陶渊明的田园诗解析,欢迎大家阅读! 代表作: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田园诗所反映的生活内容 陶渊明三十岁左右进入仕途,或出或入,终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去职,归隐田园,息交绝游,开始了真正的隐士生活,写

下了大量的田园诗。这些田园诗反映的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初归田园后,陶渊明用他的笔描绘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喜悦。这在他的《归去来兮辞》中已有充分表现,而在《归园田居》诗第一首中更表达得淋漓尽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充满了逃离樊笼、获得自由的欣喜之情。他终于从“尘网”中解脱,就象鸟归山林,鱼回深池一样快活地长嘘了一口气。在他眼中,故园附近的景物都倍感亲切,就象阔别多年的老友再次相逢,不由得脱口而出地一一数其名字,以发泄无法遏制的激情。方宅、草屋、榆柳、桃李似乎都张开双臂欢迎他,有了生命,而狗吠、鸡鸣都充满了诗意。这与官场的令人室息、仕途的坎坷陷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亲自参加了农业劳动,他认识到人生于世必须劳动,否则会受饥寒。他写下了《劝农》诗: 气节易过,和泽难久。翼缺携丽,沮溺结耦。相彼贤达,犹勤陇亩,矧兹众庶,曳裾拱手!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宴安自逸,岁暮奚翼!儋石不储,饥寒交至,顾尔俦列,能不怀愧! 在更多地接触到劳动人民,参加农业劳动以后,陶渊明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农民耕田的艰辛: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日入负来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四体诚乃疲,庶无异患干。(《庚戍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劳动,对一个士大夫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诗人已认识到劳动是必要的,他对躬耕生活有了感情,对农民的苦难有了同情,并和农民之间有了经常性的交往: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之二)

请讨述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内容

请讨述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内容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祖国宽广的田野和原始的乡村风景为题材,是描绘古邑乡风物和自然景观、表现田园之乐的文学作品。有人认为,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宋代文学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之一。 《九歌》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主要内容,其中主要有九首诗,每一首诗阐述了作者与大自然、田园生活亲密融合的感受。在《九歌》中,陶渊明用细腻的文字把祖国田园的风物描述得一派生机勃勃,深刻反映了宋代乡村的繁荣和祥和的生活。 第一首《山中》,陶渊明赞美了大自然,对无边无边的山水美景、空旷的山谷和清新的空气表示赞叹。他把大自然的秀美之景和安宁之乐描绘得精彩绝伦,表现出惬意的生活气氛。 第二首《归园田居》,通过高山凛冽的风物,描述了一位书生的归家之乐。作者以最优美的语言,把回乡的喜悦、家园的温馨、田园的宁静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诗歌达到了极致的感受。 第三首《饮酒》的主题是描写朋友间的欢聚。作者将活跃的气氛、坦诚的友情以及自由轻松的喝酒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表达了人们交谊时的欢乐。 第四首《游山西村》则把作者游历乡间的回忆淋漓尽致地写出,表达了乡村宁静的气氛。他对乡村景色的游玩、乡土人情的浅谈都表达出了乡村生活简朴、自在自由的气息。 第五首《陪郊过》是关于作者和朋友们一起去郊外游玩的故事,描绘了郊外的热闹景象及安逸无忧的清风之乐。作者以自然的风景和

欢乐的场面抒发了喜悦的心情,令人难忘。 第六首《至元》则把对朋友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作者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朋友的影像,充分反映了友情的珍贵。 第七首《绝句》以绝句的形式就三种不同的主题作了详细描述,分别是自然风景、城乡景色和乡园之乐。其中,作者用最质朴、最淳朴的语言把那些原始的美景表达出来,表达了对家乡的感受和思念。 第八首《春夜》则以春夜的有趣情景把宋代乡村的思乡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陶渊明把乡间田园的宁静乐趣,乌鸦的叫声,蟋蟀的鸣唱,燕子的飞翔,把宋代乡村风情表现得栩栩如生,感受到田园之乐。 第九首《别赋》也被称为陶渊明最完美书写的一首诗,这首诗以赞美大自然为主题,借助绚丽多彩的形象调和,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思念、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反映了向往自然的清新之感。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以自然风光为素材,把乡村的风物描写得活泼生动,深刻反映了宋代农民的生活,表现出宁静安详的乡村之乐。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是宋代文学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乡土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永世流传。

陶渊明的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1]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的田园诗吧! 1、《归去来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摇摇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翘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胡为惶惶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执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2、《归园田居五首》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其四)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陶渊明诗歌鉴赏

陶渊明诗歌鉴赏 陶渊明诗歌鉴赏 引导语: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下面是小编收集陶渊明11首著名诗歌原文以及鉴赏,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赏析: 自然才是心中的至爱,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自然留下一缕情丝。经过长期痛苦而 疲惫的求索,诗人终于找到了与生以来便存在心中的那个情结。道路虽然,曲折多艰, 但毕竟还是寻找到了。桃李桑树,茅檐鸡犬,诗人在恬静闲适的生活中让自己的心灵 安宁祥和下来。冲破樊篱,找回自我,优哉、悠哉!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风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地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赏析: 淳朴的民风,单纯的人际关系,让诗人的心灵如鱼得水,在这里,所拥有的只是愉 悦和宁静。此时的诗人已经不再是文人,而将自己完全改造成一位农夫,“短褐穿结” 他的所有喜悦与担心只同自己的农夫生活密切相关,拥有自然,也就拥有了自己的一切 生命。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外狭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赏析: 披星戴月,侍弄着自己那点儿,“庄稼”,不去管它他收成如何,只要将自己放到 泥地和作物之中,就已身心倍感愉悦了,农田那稀疏的庄稼,那萎萎的野草,那难行的 田间小道,以及那冰凉爽净的露珠,都让诗人有种新鲜刺激的感觉,让他欣喜异常,这 种感觉又是他生命的源泉。与世无争、自然恬静的生活让他完成自己生命的极乐体验。 4.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

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 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谢灵运山水田园诗之比较 一、家世背景 陶渊明虽出身于贵族后裔,但到陶渊明时,其家已沦为“瓶无储

粟”的庶族寒门,在东晋这个重视门阀的社会中,他始终有志不得伸,又不甘心降志辱身作军阀爪牙,不肯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故与仕途决裂,安贫乐道,体现了儒家“独善其身”的思想,同时也表现了道家“遗世独立”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他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表现其淡泊名利的思想,而作为士大夫亲自参加农耕,并用诗写出农耕体验的,陶渊明是第一位。谢灵运出身于士族,东晋名将谢玄之孙。自幼生活在山水秀丽的家乡会稽东山,吸引他去寻山涉水,为人奢豪放纵,信仰道教、佛教,而佛教精舍又大多在深山绝谷,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谢灵运门第感强烈,本想作政治家,不愿作文人。但是在仕途上,谢灵运是一个失意者。于是他寄意山水,掩饰他对权位的热衷,同时又无奈地用老庄思想自我安慰,谢灵运除了山水诗,也写田园诗和表现别墅生活的诗歌,流露出懷恋祖宗的世族遗少的思想,且多是通过玄言来渲染。 二、思想倾向 在思想倾向上,陶渊明的思想尚存争议,儒道均有体现,但总体上不脱离魏晋思想特征,秉持的是一种经魏晋玄学改造过的新自然观。陈寅恪称之为“外儒而内道”。儒家部分,主要体现在为固穷守节的人格。当混乱与杀戮、背叛与阴谋成为时代的主题时,采取不合作态度就是对自我节操的一种保护,也是儒学价值观的一种捍卫。因此,他反复赞颂“节”、“固穷”、“节义”,并以此自我激励。玄学部分,主要表现为直面生死的生命态度、重生轻名的生活态度和适性保真的`人生态度。面对人生无常,玄学认为生死都是自然变化,从无生到有生、从有生到无生,都是自然而然的。陶渊明秉持的正是这种看法。委运大化,也就是《归去来兮辞》中“聊乘化以归尽”,坦然地拥抱生活,淡然地迎接死亡。归隐田园是陶渊明适性保真人生态度的表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在陶渊明看来,自然就是其本性。诗人的自然天性得以表露和发展,得以任性而行,得以与自然相契合,这就达到了“真”,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与谢灵运都谈玄,但陶渊明诗中表现得不明显,而在谢灵运的主观思想中,山水往往是悟道的手段,所以他的田园诗经常前半

陶渊明的诗歌赏析3篇详细分析

陶渊明的诗歌赏析3篇详细分析归园田居·其二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墟曲中一作:墟曲人)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陶渊明“性本爱丘山”,这不仅是因为他长期生活在田园之中,炊烟缭绕的村落,幽深的小巷中传来的鸡鸣狗吠,都会唤起他无限 亲切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心目中,恬美宁静的乡村是与趋膻 逐臭的官场相对立的一个理想天地,这里没有暴力、虚假,有的只 是淳朴天真、和谐自然。因此,他总是借田园之景寄托胸中之“意”,挖掘田园生活内在的本质的美。《归园田居》组诗是诗人 在归隐初期的作品,第一首《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着重表现他“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心情,这一首则着意写出乡居 生活的宁静。 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诗人摆脱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的仕官生活之后,回到了偏僻的乡村,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官场中人造访,所以他非常轻松地说:“野 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他总算又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正因 为没有俗事俗人的打扰,所以“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那道 虚掩的柴门,那间幽静的居室,已经把尘世的一切喧嚣,一切俗念 都远远地摒弃了。——诗人的身心俱静。在这四句中,诗人反复用

“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不过,虚掩的柴门也有敞开之时,诗人“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他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诗人也 并非总是独坐“虚室”之中,他时常和乡邻们共话桑麻。然而,在 诗人看来,与纯朴的农人披草来往,绝不同于官场应酬,不是他所 厌恶的“人事”;一起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绝对不同于计较官场浮沉,不是他所厌恶的“杂言”。所以,不管是“披草共来往”,还 是“但话桑麻长”,诗人与乡邻的关系显得那么友好淳厚。与充满 了权诈虚伪的官场相比,这里人与人的关系是清澄明净的。——这 是以外在的“动”来写出乡居生活内在的“静”。 当然,乡村生活也有它的喜惧。“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庄稼一天天生长,开辟的荒土越来越多,令人喜悦;同时又“常恐霜 霰至,零落同草莽”,生怕自己的辛勤劳动,毁于一旦,心怀恐惧。然而,这里的一喜一惧,并非“尘想”杂念;相反,这单纯的喜惧, 正反映着经历过乡居劳作的洗涤,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 得淳朴了。——这是以心之“动”来进一步展示心之“静”。 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悠然自在的语调,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让读者在其中去领略乡村的幽静及自己心境的恬静。而在这 一片“静”的境界中,流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元好问曾说:“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诗人在这里描绘的正是一个宁静谐 美的理想天地。 归园田居·其四 朝代:晋朝|作者:陶渊明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

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此诗当作于晋安帝熙二年(406),渊明四十二岁。去年三月,刘敬宣奉表辞职,渊明亦随即罢归。八月任彭泽县令,十一月辞职,从此开始隐居躬耕生活。这五首诗就是他复返自然后所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适应。韵,气韵风度。】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尘网,指仕途。十三年,原作“三十年”。渊明二十九岁为江州祭酒,至辞彭泽县令共十三年,宋吴仁杰认为原误。今据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暧暧,昏暗貌。依依,依稀可辨貌。墟里,村落。】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简注】 归园田居五首 【此诗当作于晋安帝熙二年(406),渊明四十二岁。去年三月,刘敬宣奉表辞职,渊明亦随即罢归。八月任彭泽县令,十一月辞职,从此开始隐居躬耕生活。这五首诗就是他复返自然后所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适,适应。韵,气韵风度。】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尘网,指仕途。十三年,原作“三十年”。渊明二十九岁为江州祭酒,至辞彭泽县令共十三年,宋吴仁杰认为原误。今据改。】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暧暧,昏暗貌。依依,依稀可辨貌。墟里,村落。】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论文-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目录 目录 (1) 摘要与关键词 (1) 《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1) 一、陶渊明的生平与个性 (3) 二、陶渊明的田园诗与他的生活和思想 (4) 三、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分析 (8) 参考文献 (12)

[摘要]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这一古典诗歌题材。他的创作,与其所处时代、家事背景,以及个人的生活思想密不可分。陶渊明在其独特的以自然为核心的思想引导下,运用质朴的诗歌语言,描绘躬耕自资的劳苦与欣悦,冲淡自然的表现田园生活的淳真与美好,既抒发个人的志趣(《归园田居》),有寄托社会的理想(《桃花源记并诗》)。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意象的塑造和意境的高远,对后世诗人产生巨大影响。 [关键词] 陶渊明田园诗新自然说意象意境

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一、陶渊明的生平与个性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一名潜,字符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魏晋南北朝时代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里,所处时代,是南渡的东晋王朝末期过渡到刘宋,形成南北朝的乱世分裂时代。随着统一的封建王朝的解体,专权乱政,军阀征战,生灵涂炭,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道家、玄学、佛教等各种思想逐步兴盛,影响到文学方面,“理过其辞,淡乎寡味”(钟嵘的《诗品》)的玄言诗赋大盛其时。 青少年时期,陶渊明过着“少而贫病,居无朴妾,井臼不任,藜菽不给,母老子幼,就养勤匮①”的生活,但他博读书典,志向宽广:“读书敦宿好”(《辛丑岁七日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游好在六经”(《饮酒二十首》),怀有“猛志逸四海”(《杂诗十二首》)的政治抱负,并且受到魏晋时期盛行的老庄思想、玄学清淡之风的影响,养成“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的品格,凭借其“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的自由个性,创作出了质朴自然,意境高远的田园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诗人。 陶渊明生于东晋兴宁3年(公元365年),他28岁以前的经历已经难以考证,只从《五柳先生传》的自述中推想其于贫苦生活中读书不辍。太元18年(393年),于29岁时初仕,“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②”其后“躬耕自资”闲居五六年。隆安3年(399年),35岁,任刺吏桓玄属吏,两年后就因母丧辞职归家。桓玄篡晋后,刘裕出兵讨伐,陶渊明曾任刘裕幕下镇军参军。义熙元年(405年),41岁,为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建威参军,同年8月改任彭泽令,但于11月,为官80余天即弃职返里,并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词》及《归园田居五首》。自此以后,直至终老,归隐田园。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东晋末年产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魏晋时期,地主庄园经济进一步发展。永嘉之乱后,南逃的士族地主在东晋政权的庇护下,广置田园,掠夺土地,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崇自然、 ①颜延元.《陶微士谏》.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1. ②沈约.《宋书隐逸传》.见《陶渊明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上册:3.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