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
浅析《归园田居》(组诗)的艺术特色

学法研究的领域,渊明以自然清新的笔法、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富足、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说的在陶诗中,情感是真挚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让人倍感亲切。
下面,居》(组诗)的艺术特色。
一、风格清新,意蕴无穷下,悠然见南山”无穷,写出了田园生活的恬淡、之感。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对尘世超脱的体现,“南山”中蕴含着返璞归真的哲理。
“巅”,吠,见的景象,对田园生活非常的热爱,(组诗)《归园田居·其一》“适俗韵”。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陶渊不迎合世俗的人。
“方宅十余亩,但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桃花、依依墟里烟”,从远处描写与官场的尔虞我诈形成像复得返自然”,与开头的“少无遥相呼应,同时又起到了点题的的主旨,表达了诗人对官场将所见所闻伐薪令人心生向往。
为例。
诗人拄着拐杖,从崎透他把邀请附近的邻居来家天色逐渐暗了下兴致正好……这是一首写劳一方面展现了农耕生活的“山涧清且浅”为杀鸡热酒,并邀请邻》(德育课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美和感受美的能力,并让他们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今天,笔者就介绍一下自己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培养审美能力的几种策略。
一、引导学生诵读作品在进行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的方式感受美,让他们在理解作品大意的基础上大声地朗读文学作品,在关注停顿、语气、语速、重音等的变化的过程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比如,在讲解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词作大意的基础上大声地朗读作品,初步感受其韵律之美和节奏之美;然后,要求他们在朗诵的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语气、语速和节奏。
在诵读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上片中的“何时了”“知多少”饱含了作者心中无限的悔恨与无奈,应用无可奈何的语气去读。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词人望着明月,想到早已灭亡的故国,心中充满了凄楚与无奈。
在诵读的时候需放慢语速,降低音调,拖长声音。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故国华丽的宫殿还在,词人不由想起过去的美好生活。
论文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论文-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1000字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田园诗影响了几代文人墨客,为后人营造了一种清新脱俗的境界。
本文将从陶渊明的人生背景、田园诗的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浅析陶渊明的田园诗。
陶渊明出生在东汉末年,浙江山阴(现富阳)人。
他的童年和青年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家族冲突等原因,一直处于流离失所的状态,直到39岁才辗转重归故里。
陶渊明的人生经历,让他对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丑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对官场、权贵、战乱等话题进行了广泛的批判和反思。
同时,陶渊明也对田园生活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一段充满哲理和文艺气息的诗句,充分表现出他对自然风光和人生自由的向往。
田园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它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田园诗的情感表现方式清新脱俗,描绘的是无忧无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田园生活。
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有着鲜明的田园特色,其中描述了一个人们无法触及和侵犯的桃花园,这个桃花园里充满了和平、自由和快乐。
其次,田园诗的题材主要以描绘美景、描写动物、抒发感慨等为主,这些题材都有着强烈的现实社会关联性。
例如《归园田居》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些诗句表达了陶渊明对山水、野花、小鸟等自然景观的赞美,也透露出他对自然本质的深刻认识。
最后,田园诗的语言表达简练清新,色彩丰富生动,富有感染力和诗意。
例如《桃花源记》中的诗句:“阳春白雪,草木知春,路无车马,人有闲心。
”将自然景观和人的感受紧密结合起来,展示了作者高妙的语言功底和洞察力。
陶渊明的田园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它不仅具有美学意义,还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深刻思考。
在文学史上,田园诗派被誉为中国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里凝结了作者对美好生命的传承和思考。
陶渊明田园诗歌艺术特征浅析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陶渊明是我国东晋著名诗人,受儒家思想影响,多次出仕。
同时也受老、庄和当时隐逸风气影响,具有爱慕自然,向往隐居生活的倾向。
因此几经沉浮,感到社会黑暗,政治腐败,最终归隐,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
长久隐居清闲生活,开始大量的田园诗歌创作,开创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领域——田园诗。
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题材,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他的田园诗的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和日常的农村生活,他的诗中田园风光怡美,田园生活简朴自然,其心境悠然自得。
他叙写躬耕的乐趣,写农作生活体验,风格亲切、平淡,富有韵味。
陶渊明的田园诗意境独特,不但韵味醇厚富有冲淡美,而且创设出情、景、理浑融的意境,却又不乏理性。
他写景不求形似,叙事不求曲折,而是透过普通的人和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悟之理。
重在写心,写与景物浑融在一起的明彻心境。
而他诗歌的语言本色自然,精工简练。
他的每一首诗,语言质朴无华,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无雕饰之感,但却生动形象,极尽语言纯净之美。
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更是无人能及,对后世影响深远。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魅力,将会像“采菊东篱下”的诗句一样,历久弥新,久而愈香。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志趣。
陶渊明开始是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受人轻视,少日自解归。
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后归家,元兴三年,他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后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离职。
同年秋,他任彭泽县令,因不愿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授印去职。
论陶渊明的田园诗歌的艺术特色

论陶渊明的田园诗歌的艺术特色作者:王亚慧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12期王亚慧(赤峰学院文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摘要]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成就斐然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体裁丰富,主题多有创新,有的诗歌阐述哲理,有的是与友人赠别唱和,有的诗是属于家训,但最主要的、最能代表他创作成就的则是田园诗。
他的田园诗反映了作者向往隐居生活,追求恬静淡泊、怡然自得的心境,表现出独有的艺术特征和魅力。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12-0061-02[作者简介]王亚慧,赤峰学院文学院教师。
一、陶渊明田园诗分类陶渊明的全部诗作中有四分之一是田园诗,这些诗歌多方面表现了田园生活,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描写恬淡和谐的田园风光,表达诗人悠闲惬意的情感。
在这些诗歌中,作者把田园自然风光当作与黑暗现实、浑浊官场完全对立的另一个世界,看成是一种人生的安身立命之所,因而寄寓了美好的人生理想。
如《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诗写于诗人辞官归隐的第二年,抒发了回到田园生活的愉悦心情。
诗中首先写入俗之苦,次写田园之美,最后写归田之乐,层次井然。
诗人称现实社会、官场为俗,把它比作“尘网”、“樊笼”,感到生活于其中就像“羁鸟”、“池鱼”一样,没有了个性与自由,丧失了天真纯朴的本性,表现出他对官场的彻底否定,抒发了误入仕途的悔恨之情。
与此相反,作者以纯熟的笔法,高度的热情描绘了田园风光:从近看,有八九间草房,周围是十余亩土地,房前屋后栽种着榆柳、桃李,这一点染,素淡的环境顿然呈现出花红柳绿、生机盎然的景象;往远看,那村落迷蒙、炊烟袅袅、一片静穆的背景里,蓦然传来“狗吠”、“鸡鸣”的清晰声音。
略论陶渊明的田园诗5篇

略论陶渊明的田园诗5篇第一篇:略论陶渊明的田园诗略论陶渊明的田园诗[摘要]本文主要从陶渊明为什么会写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什么丰富的内容和意蕴以及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这三个方面论述了陶渊明的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也反映了诗人高尚的品格和对艺术执着。
陶渊明的田园诗语言平淡简洁、隽永清新、质朴自然,在魏晋时期别树一帜,为后代田园诗开创了局面。
魏晋时期,社会处于“政治上混乱衰弱,思想上甚自由解放”①的状态,玄学风气弥漫着整个知识分子阶层和贵族阶层,隐士渐多。
陶渊明作为魏晋时期最著名的诗人、隐士,有着独特的人格和艺术魅力,他是写田园诗的第一人,也是第一个把农村景物写进诗的有名作者,尽管在当时他的诗不受人重视,人们所称道的只是他的人格(见颜延之《陶徵士粖》),在宋朝时他的田园诗才真正被苏轼等人所重新“发掘”、所“欣赏”,所进行“再评价”,但也无妨他的田园诗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地位。
他的田园诗至今仍有着它自身的价值,在资本主义、消费主义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在人人生活在钢筋森林,逐渐被“异化”的过程中,不难发现陶渊明的田园诗给我们的启示,那就是:认识心灵深处真正的自我。
读到陶渊明的田园诗,使我们有了一种心灵的体悟,仿佛回到了那单纯质朴的农业社会,人人没有纷争,自食其力……作为田园诗的开山鼻祖,陶渊明生性好自然,他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写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又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那时他还在当官,就已时时不忘他的田园风光,想要回到他的农耕生活。
况且他又“生平保持陶氏世传之天师道信仰,虽膺服儒术,而不归命释迦也”②,故一直喜欢那种悠然自得的农业生活。
在彭泽辞官后,陶渊明开始在农村过着闲居的生活,天天浸润在农村的大自然风景中,南山、菊花、桑麻,甚至耕作的工具——锄头,无一不与诗人敏感的心灵发生着密切的交流,于是诗人体悟到了一种“自然之道”,这“道”到了诗人手中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诗。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化传神 .平 白的语 言却达到诗意语 言的极致之 于生活的艺术 真实 。“ 采菊为篱下 , 悠然见南门 。 l 飞鸟相与还 。” 都是写景 , 但又传达 境 。 外枯而中膏 。 “ 似淡而实美”用质朴而 自然的 山气 E夕佳 。 , 风 格 营 造 出 了一 种 情 味 极 浓 的 冲 淡 之 美 的艺 术 出作 者 对 田园 的热 爱 . 又包 含 着 “ 心远 地 自偏 ” 和
境 界 。 达 的是 纯真 情 怀 , 表 而非矫 饰 的感情 。诗 的 “ 欲辨 已忘 言 ” 的哲 理 。 景 相 融 。 诗 人来 说 , 情 对 采
是生 活 悠 然 自得 , 自然 之 趣 的品 味 。 对 也东 篱 。
=、 日常 生 活 的 诗 化 . 藏 着离 洁 情 怀 与 深 正是体现了自然 的丰富、 蕴 圆满 、 ( 下转第 1 O页)
・
作家 作 品 研 究 ・
中能 抓 住 重 点 段 、 来 让 学 生 质 疑 . 句 同样 收效 很 养学 生 思维 的 多 向性 。 发 学 生 的 创造 力 。应 当 激
然流露 , 最耐玩 味。”伍涵芳《 书乐趣》指 出了 的执著 、 ( 读 ) 乐观情怀 与风骨 。 成为高 洁之 士理想人
陶渊 明有 平 和 淡 泊 的人 生 境 界 , 自然 流露 于 诗 。 格 精神 的楷 模 。 因之其 诗 才具 有平 淡 自然之 美 。陶 渊 明的 田园诗 艺术 特 色 主要 表现 在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自偏。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 山。山气 日夕佳 , 飞 和 所悟 之 理 。 而诗 人 重 在 写 自己 的心 境 。 种心 这
陶渊明田园诗特色浅析

论陶渊明田园诗艺术特点

2017.09理陶渊明是我国著名诗人,他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深,特别是其开创的田园诗派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他的田园诗情感丰富离不开当时的写作背景,更与作者的丰富经历息息相关。
诗人生活在战争时期,朝廷统治黑暗,但在田园诗文中充满了超凡脱俗,渴望回归自然和隐逸的感情,字里行间虽朴素却透着天然浑成的意境美。
陶渊明是一个主动辞官归隐的诗人,他看重的是人生的意义,他开创的这个独立的田园诗派值得敬仰。
陶渊明的田园诗从写作背景到艺术特征都有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
一、陶渊明的生平与田园诗背景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私溢“靖节”,也称靖节先生,号五柳先生。
他是浔阳人,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是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他曾任江州祭酒,彭泽县令等,最后一次出任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离职而去,从此隐归田园,他是田园诗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
陶渊明自幼修习儒家经典,后来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由于受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他身上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和“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成了他的生活写照。
中年时期的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职,到了江陵。
陶渊明看不惯敌人野心勃勃地想要图谋篡晋,便产生了归隐的想法,后来,为了给晋朝带来一丝希望,他又出任了参军,直到最后,陶渊明还是决定,“不为五斗米折腰”,坚决辞去彭泽令归隐。
陶渊明的一生,从自幼接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熏陶,没落的生活和家中亲人的影响让他有了入仕途的抱负,到开始游官生涯,以谋生路,到看透了官场的险恶,“少无适俗韵”的思想让他产生对归家的渴望与对大自然的怀念与向往,最终在辞彭泽令后,他之前不断在谋宦和归隐两条路中的选择,归隐时想谋宦,谋宦时想归隐的矛盾心情最终平复,下定决心,归隐田园,并写下了一篇篇闻名于世的田园诗。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成就陶渊明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千年隐逸之宗”,是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
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可以从艺术风格、艺术境界两个方面来看。
在艺术风格上,恬淡自然、醇厚隽永;在艺术境界上高远拔俗、浑然天成。
陶渊明田园诗主要体现在情、景、事、理的交融统一上;在语言上自然本色、精练传神。
陶渊明字元亮,晚年的时候,他为自己改名潜,字渊明,五柳先生的别号,尽人皆知。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最先把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带入诗歌创作中,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即田园诗的创作,使田园诗在唐宋以来成为诗歌重要描写内容。
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个专力写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
他的田园诗充满了对污浊的现实的憎恶和对纯朴的田园的热爱。
如《归园田居》第一首《少无适俗韵》,诗人把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身处其中比作“羁鸟”,“池鱼”,把归居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蔑视。
同时,陶渊明在这首诗里和其他诗作中,都刻意描绘了清新、悠美的田园风光(如“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字里行间流露出了
作者由衷的喜悦。
在诗中,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喧嚣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相得益彰的艺术力量。
相比之下,王维、孟浩然的田园诗就缺乏这种深刻的批判意识和进步的思想境界;王维、孟浩然虽然也赞美田园风光,但没有揭露上层社会的黑暗,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
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执着之情尽显笔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离开官场,没有了昔日的俸禄,陶渊明发现做一名农夫也不简单。
但他宁愿身体受苦,也要保持内心的纯洁。
不为五斗米折腰,正是他的气节。
陶渊明厌倦了做官,田园生活才是他的最爱。
你看,他每天乐此不疲,早出晚归,带月荷锄归,形象地写出诗人的勤劳。
读陶渊明的诗,可以洗涤我们的心灵沉淀我们的心情。
整日忙于工作的我们,不妨放慢前景的脚步,细心品读一下陶渊明的诗,收获一下自然的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