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都孤儿》中狄更斯的反犹主义倾向

合集下载

从《雾都孤儿》看狄更斯的反犹主义倾向

从《雾都孤儿》看狄更斯的反犹主义倾向

从《雾都孤儿》看狄更斯的反犹主义倾向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查尔斯·狄更斯在他的经典小说《雾都孤儿》中所展现的反犹主义倾向。

作为19世纪英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狄更斯的作品一直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而备受赞誉。

然而,《雾都孤儿》中的一些描述和情节却引发了关于狄更斯是否持有反犹主义观点的争议。

本文将通过对小说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分析,试图揭示狄更斯在处理犹太人物形象和犹太文化元素时所持有的态度和立场,并对这些观点和倾向进行客观评价。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雾都孤儿》的故事梗概和主要人物,特别是那些与犹太文化或犹太人物有关的情节和描述。

我们还将概述反犹主义的一般定义和历史背景,以便为后续的深入分析提供基础。

我们还将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方法,即如何通过对文本的细致解读和分析来探讨狄更斯在小说中所展现的反犹主义倾向。

二、《雾都孤儿》中的犹太人形象在《雾都孤儿》中,狄更斯对犹太人形象的描绘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尽管这部小说并非直接以反犹主义为主题,但通过对犹太人的描绘,狄更斯无疑展现了他对犹太社群的一些刻板印象和偏见。

在小说中,犹太人常常被描绘为贫穷、卑微且道德败坏的群体。

例如,当奥利弗在伦敦的街头迷失方向时,他遇到了费金这个犹太老头的窝藏。

费金是一个小偷和扒手,他的同伙也都是犹太人。

狄更斯通过这一群体的描绘,将犹太人与罪恶和贫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疑加深了读者对犹太人的负面印象。

狄更斯在小说中使用的语言也充满了对犹太人的贬低和歧视。

他常常使用“犹太人”这个词来指代那些不道德、狡猾和贪婪的人。

这种语言的使用不仅加强了犹太人的负面形象,也激发了读者对犹太人的不满和敌意。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确实表现出了一定的反犹主义倾向,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犹主义者。

在他的其他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对犹太人的正面描绘和同情。

因此,我们在分析狄更斯的反犹主义倾向时,需要综合考虑他的所有作品,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部小说。

犹太人形象在小说及电影不同文本中的呈现一一以《雾都孤儿》为例

犹太人形象在小说及电影不同文本中的呈现一一以《雾都孤儿》为例

63MOVIE REVIEW 电影评介2015年第24期犹太人形象在小说及电影不同文本中的呈现——以《雾都孤儿》为例杨 莎《雾都孤儿》的创作背景是19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环境下殖民主义对被殖民地区人民的奴役和压迫。

作者狄更斯利用其自身深邃的思想和亲身经历,通过小说的形式对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制度进行有力的抨击和批判,而且作者通过对犹太人的形象描述,来表达对资本主义虚伪与罪恶的揭露。

后被改编成电影,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与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之间有较大的不同,其中犹太人形象在小说及电影不同文本中的呈现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下面我们来作进一步的分析。

一、 《雾都孤儿》电影中对人物的重新塑造《雾都孤儿》的写作时代和电影创作时代不同,所以受时代和语言环境的影响,小说和电影中人物形象描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将小说中的文字搬到银屏中,通过对文字的改编,使原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重新塑造,使之更加符合当今时代人们对电影人物形象的感知与欣赏。

通过不同的人物分析,在小说和电影作品中,不同的角色所表现出来的时代文化内涵和思想观念也是不同的。

《雾都孤儿》这部电影作品对人物形象重塑的核心是对剧中犹太人形象的塑造。

原著中犹太人——斐今主要以反派的形象进行塑造。

在小说中作者仅仅在一小部分描述中提到斐今这个名字,其他部分均是以犹太人称谓,表达了作者对犹太民族的反感。

而且原著中斐今将收养的孤儿培养成为自己赚钱的扒手,孤儿一旦失去利用价值,斐今便将其丢弃,原著中斐今阴险毒辣,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

小说中对斐今邪恶的描述比较多,其中原著中有这样一句话:“哦呵!老犹太耸起肩膀说,并且扮了一个奇丑无比的鬼脸,把五官的位置全扯歪了。

小说中通过对斐今形象特征的描述,来表达作者对犹太人的厌恶,其中“奇丑无比”和“五官扯歪”最能表现作者对邪恶势力的厌恶和不满。

但是在电影改编版本中,对斐今的描述是:其是为生活所迫才不得已进行扒窃。

影片中对斐今外形的描述:身着土黄色犹太民族旧长袍,沧【作者简介】杨 莎,女,湖北武汉人,武昌理工学院文法与外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研究。

读书心得——《雾都孤儿》中人性异化的根源

读书心得——《雾都孤儿》中人性异化的根源

读书心得——《雾都孤儿》中人性异化的根源查尔斯·狄更斯(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著名代表人物。

他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如《雾都孤儿》《艰难时代》《双城记》《远大前程》等。

狄更斯特别注重描写英国底层社会人们的遭遇,从而折射出当时英国社会的现状,对英国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的早期长篇作品。

小说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从小在济贫院长大的孤儿奥利弗·退斯特的身世之谜和悲惨遭遇。

此作品自面市以来,吸引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

文学批评家们从不同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了剖析。

一些学者分析了狄更斯的反犹主义倾向、人道主义思想,另一些则探讨了小说的叙事风格、写作手法和人物形象建构等。

本文则是试图以异化理论为支撑,分析当时英国冰冷的制度和异化的社会现状,初步探讨小说中人性异化的根源。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认为,社会本身的异化才会最终导致人性的异化。

狄更斯的创作时代几乎与此同步。

小说《雾都孤儿》中,狄更斯以犀利的笔锋揭露了19世纪英国残酷的济贫院制度和社会现状,描绘了处于被异化的社会下人们人性的泯灭。

1 济贫院制度社会的异化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便是社会制度和法律等各个层面的非人性化。

这些因素会逐渐发展成为制约和压迫人们的力量。

人在制度面前显得渺小无力,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从而导致人性的异化和扭曲。

在《雾都孤儿》一书中,狄更斯在前几章就向我们展示了19世纪英国残酷的济贫院制度。

1834年,英国政府颁布实施济贫法,设立济贫院。

济贫院这一制度的建立本应是为了保障贫民和孤儿的基本生活需要,使贫民的衣食有所保障,孤儿的生活有人照料。

而事实却是,济贫院成了理事和专员们中饱私囊的工具。

奥利弗所处的济贫院就是其中的缩影。

在济贫院里,为了最大限度地节省开支,保育员和专员们煞费苦心地让所有人仅仅维持在一个饿不死的状态:每日供应三顿稀粥,以节省粮食;但也绝不让他们饿死,以节省殡葬费。

_雾都孤儿_中人物的创造性叛逆_重塑_段绍俊

_雾都孤儿_中人物的创造性叛逆_重塑_段绍俊

昆明学院学报2011,33(1):96 99CN 53-1211/G4ISSN 1674-5639Journal of Kunming University【文学研究】收稿日期:2011-01-12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创造性叛逆———狄更斯小说影视改编研究”(2010C219)作者简介:段绍俊(1978—),女,云南昭通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英语教学研究.《雾都孤儿》中人物的创造性叛逆———重塑段绍俊(昆明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214)摘要: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把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过程中,由于影视作品较之文学作品更为狭小的时空容量,影视作品必定要对人物进行重塑,即发生人物的创造性叛逆———重塑。

著名导演大卫·里恩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狄更斯的名著《雾都孤儿》中的人物进行了重塑:第一,增减人物的数量;第二,改变人物的性格;第三,改变人物的命运。

这种叛逆更符合观众的期待心理,同时也迎合了人们的评判标准。

关键词:雾都孤儿;创造性叛逆;人物重塑;期待心理;评判标准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639(2011)01-0096-04Remolding —Characters'Creative Rebellion in Oliver TwistDUAN Shao-jun(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Kunming University ,Yunnan Kunming 650214,China )Abstract :TV production and literary works are two different art forms.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comparatively narrow time and spacecapacity ,compared to that of the literary works ,TV production cannot avoid remolding the characters ,i.e.the occurrence of Characters'Creative Rebellion during the adaptation process from literary works to TV production.The well-known director David Lean remoldedthe characters in Oliver Twist written by Charles Dickens from the thre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increasing or reducing the number of characters ;second ,changing the figures'personalities ;third ,changing their destinies.These rebellions more accord with the expecting psychology of the audience and therefore cater to people's judging standard as well.Key words :Oliver Twist ;creative rebellion ;remolding of characters ;expecting psychology ;judging standard影视作品与文学作品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把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的过程中,为适应影视作品较之文学作品而言相对狭小的时间和空间的容量,影视作品难以避免地肯定会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重新塑造。

读书心得——《雾都孤儿》中人物的神话-原型解读

读书心得——《雾都孤儿》中人物的神话-原型解读

读书心得——《雾都孤儿》中人物的神话-原型解读1 问题的提出查尔斯·狄更斯作为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集大成者,对英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其作品在鞭笞社会现实的同时又给予读者一种孩童般的温暖情怀,因而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

小说《雾都孤儿》是狄更斯早期的一部重要作品,标志着狄更斯文学生涯的开端。

该小说主要反映新济贫法下英国社会最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通过描述小孤儿奥利弗辗转曲折的童年来揭露当时社会的善与恶。

作者在小说中既无情地鞭笞了资本主义的黑暗和虚伪,又高歌了人间的真善美,因此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眼球。

有的对《雾都孤儿》中大量的哥特式因子进行分析,认为哥特式的“黑色”性更突显了现实的荒诞和复杂[1]。

有的则揭露了书中的反犹主义,斥责狄更斯深受欧洲基督教影响,对犹太人带有不可避免的种族歧视[2]。

有的通过对南希形象的剖析,鞭笞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阴暗和腐朽[3]。

此外,因为该小说是现实主义经典之作,所以大部分学者都从批判现实主义角度出发去分析其中的现实主义特征[4]。

他们绝大部分的研究都专注于现实主义的剖析、童话色彩的解读、反犹主义的探讨以及人物形象分析等,然而,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去分析其中人物特征的研究却是凤毛麟角。

细读狄更斯的众多作品,尤其是《雾都孤儿》,读者可明显发现小说大量的人物刻画或文学元素都可以在神话中找到其相对应的原型模式。

狄更斯在作品中对神话元素的青睐恐怕很难说是巧合,因为神话故事或人类早期的心理情感早已通过集体无意识以及文化传承深深地影响着文学创作。

本文将通过文本分析,探讨《雾都孤儿》中几个关键角色的神话原型,从而使读者能够更多维地去理解狄更斯的创作意图。

2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解读我国神学研究者叶舒宪在其经典著作《神话-原型批评》中对“神话”和“原型”这两个关键词进行了阐释,他说:“所谓神话-原型批评在国外文论界并没有一个众所公认的统一名称。

最初,流行的称谓是‘神话批评’(myth criticism),泛指那种从早期的宗教现象(包括仪式、神话、图腾崇拜等)入手探索和解释文学现象,特别是文学起源和发展的批评、研究倾向。

《雾都孤儿》的双重矛盾性分析

《雾都孤儿》的双重矛盾性分析

《雾都孤儿》的双重矛盾性分析本文从批判现实主义的思想特征出发,解读狄更斯的长篇小说《雾都孤儿》。

从小说中人性的矛盾,乐观主义的矛盾凸显以及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这三个方面入手,深入地探讨了这部小说中所体现的双重矛盾性以及人道主义。

标签:乐观主义;双重矛盾性;阶级矛盾《雾都孤儿》是狄更斯的著名长篇小说之一。

作者勇敢地直面人生,以自己儿时的经历为线索进行写作,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伦敦贫民窟的悲惨生活。

他的作品抗议社会的不公,广泛的引起社会舆论,最终使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贫民得到救助。

狄更斯本人也因此而被定义为“英国文学上批判现实主义的创始人和最伟大的代表”。

也因为小说对当时英国社会下层人民生活困苦的种种描写和对资本主义本质的揭露,《雾都孤儿》也被定义为一本能够充分反映社会现实的现实主义小说。

然而由于时代的特殊性,这部小说也有其局限性,作者在反映资产阶级丑恶嘴脸的时候也带上了对资本主义的美好幻想,也正因为如此,这部小说有了矛盾性的体现。

一、人性的矛盾《雾都孤儿》围绕一个叫做奥利佛的可怜孤儿的身世从而展开了故事情节,描述了其艰难的生存之路。

从主人公奥利佛的人生经历来看,他出生在贫济院,虽然经历了各种不幸,但却总是能够幸运的得到一些好心人的帮助,最终和亲人团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从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到作者对资本主义的黑暗的抨击,但是作者又不断地安排了别人给予他帮助,虽然不断的描绘了主人公所生活的阴霾社会的诸多黑暗面,却又散发着一种强烈的希望和温暖,使读者在一种矛盾的心态下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和情感上的共鸣。

小说中的奥利佛、南希、露丝小姐和梅莱夫人等人都是善良的象征,他们有着一样的共同点,生于苦难,成长于充满了罪恶和黑暗的世界,但是他们没有因此和罪恶的人生同流合污。

他们的内心始终有一方纯净的天地,守护他们善良的内在,外界的种种磨难都不能够使他们堕落,反而更显现了他们出淤泥而不染的优秀品质。

然而在这些善良的人身上也有作者对他们的矛盾性安排。

从《雾都孤儿》看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

从《雾都孤儿》看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

从《雾都孤儿》看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关注社会,为生民立命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创作的普遍价值取向,而人道主义则是狄更斯进行现实批判的重要思想武器。

作为一个人道主义者,狄更斯怀着慈悲之心将人道主义思想付诸实践、融于生活最终凝注于创作。

《雾都孤儿》作为作家第一阶段小说,人道主义思想贯穿全篇,除了有早期思想的鲜明特点外,还包括后期思想的雏形。

一、揭露工业文明掩盖下的社会问题《雾都孤儿》创作于19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发展带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繁盛,从而奠定英国“世界强国”地位。

然而在一派繁荣的工业文明之下,社会矛盾和问题也愈发突出,狄更斯在他的这部小说中以幽默尖锐的笔调揭露出工业文明掩盖下的社会问题。

狄更斯向我们展示了一批毫无作为腐化堕落的社会机构和政府机构。

小奥利弗出生于贫民习艺所,这个本应帮助穷人获得在社会上安身立命技能的地方却是孩子们苦难的开始。

一层又一层盘剥使他们食不果腹,而锦衣华服的董事会成员拒绝甚至惩罚他们想要吃饱的表达,甚至小奥利弗在贝朗洛先生家喝到的一碗肉汤放在董事会眼中兑上水可以应付五十个穷人。

这些高高在上的董事们还对自己富有“仁慈”大加歌颂,“在人世的一切人中,惟独董事会,一见到任何人在感情上稍微表现的麻木不仁便必会惊愕万状,义愤填膺。

”①事实上,他们却是真正的冷漠无情,阔先生阔太太的葬礼上哭的不能自已,一转眼便可欢聚一堂。

在“上流社会”,他们戴着伪善假面以求获得赞美与肯定,而面对穷人则暴力武断的决定其命运,视人命如草芥,做出让一个十岁孩子去扫烟囱的决定。

除了贫民习艺所,匡扶正义的政府机构警察局同样让人失望,局长范先生毫无建树、尸位素餐,每天只想着如何在案件审理中获得利益,贝朗洛先生遭到偷窃去警察局报案时这位局长蛮横无理的多次打断他的讲述,对奥利弗进行审判时同样轻率随意,不讲求任何证据,“不耐烦”几乎成为这位局长的代名词,司法工作可见一斑。

从《雾都孤儿》我们可以看到,工业文明带来花团锦簇的同时,无论是上至政府机构,下到低层社会,都存在着严重的社会问题与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

浅析《雾都孤儿》中狄更斯的反犹主义

浅析《雾都孤儿》中狄更斯的反犹主义

浅析《雾都孤儿》中狄更斯的反犹主义作者:黄艳丽来源:《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03期摘要: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在《雾独孤儿》一书中揭露和批判社会罪恶时并未完全客观的反映社会现实,而是受欧洲基督教民族对犹太民族的传统歧视影响,从种族歧视出发,对犹太人进行不公正的描绘。

关键词:《雾都孤儿》狄更斯反犹主义作者简介:黄艳丽,女,1981—,贵州省毕节,工作单位:贵州省毕节学院外语系,职称:助教,现就读于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英语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美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03-0127-02“反犹主义”(anti-Semitism)一词是由一位名叫威廉·马尔的德国学者于1879年率先提出并加以使用的。

它的基本定义为:一切厌恶、憎恨、仇视犹太人的思想和行为。

就时间而言,“反犹主义”约起始于公元前6世纪,即从犹太人开始散居以来就有了“反犹主义”的存在。

它的起因主要是: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犹太人,团结紧密、笃信自己的宗教,固守自己的文化,而且,这些在《圣经·旧约》里以选民自居而在《圣经·新约》里则被描绘为基督的背叛者的犹太人,随着外界对其仇视程度的加强而更加笃信、固守自己的宗教和文化,因而招致更大的怀疑和妒恨。

如公元前4世纪以降的“希腊化”时期,犹太人采取一系列措施,拒绝接受希腊文化。

当时的统治者异常恼怒并下决心采取措施-同化“犹太人”。

公元前168年,安条克四世下令,宣布犹太教为非法宗教,并以死刑相威胁等就是其中一例。

[1]无论是在基督教国家,还是在穆斯林社会,那些固守自己宗教和文化的犹太人都被视为“另类”,即便是那些已皈依了基督教或伊斯兰教的犹太人也同样得不到信任,甚至也遭到如同其他犹太人所遭受到的同样迫害。

犹太人的国家被消灭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剥夺了,其他“体面的”行业也被禁止参与,犹太人只好从事一些禁止基督教徒被禁止参加的“低下的”行业,例如“放贷”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雾都孤儿》中狄更斯的反犹主义倾向内容提要:就《雾都孤儿》一书中所揭露的社会犯罪现象而言,狄更斯并不是严格按照现实主义所强调的真实性原则来反映的,而是从种族主义立场出发,认为犹太人“人种”生来就带有恶魔般的品性,不应该属于人类文明社会中一员的偏见传统。

本文拟就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对犹太人费金的刻画、描写, 分析和探讨狄更斯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反犹主义倾向。

关键词: 《雾都孤儿》狄更斯种族主义反犹反犹主义( A nti - semitism) 一词①,作为一个专用术语出现的时间不过100 多年。

但是在信仰基督教的欧洲各民族中,与鄙夷、厌恶、憎恨、仇视,甚至要将犹太人斩尽杀绝等民族情绪联系在一起的反犹主义思想却可追溯到上古时代,并在以后漫长岁月中逐渐演变成一种集体无意识:他们邪恶、丑陋、吝啬、贪婪,是一生来就具有“恶魔般品性的盘算周密的异教徒”(塞尔茨365) ,这是非犹太社区民众对犹太人的一般看法。

而且,他们还认为让这样的一些人活在非犹太人的社会,会对整个的社会道德和精神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

可以说,犹太人因固守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拒绝被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所同化而一次次惨遭杀戮的历史记载,不但使他们在现实生活里备感艰辛与压抑,就是在文学作品中,他们的形象也常因受到概念化影响而遭到扭曲。

1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其第一部社会小说《雾都孤儿》(O2liver Twist , 1835) 中精心塑造了一个反社会、毒害儿童身心健康的人物形象———费金( Fa2gin) 。

毋庸置疑,在小说创作中,作者如何塑造人物和塑造什么样的人物,都是作家根据其故事主题自行确定的。

通常情况下,读者、研究者们只会从这个人物形象是否真实可信来评判得失,而一般不会从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以及与其相关的“种族”层面提出质疑,进而对作家的创作动机和道德良知提出批评。

然而,由于《雾都孤儿》一书中所选定的扰乱社会道德秩序的恶势力承担者———费金是犹太人,而犹太民族长期以来的不幸遭遇,尤其是他们在欧洲社会中不断遭受到诽谤、攻击,并不再是因为他们那“傲慢放肆,桀骜不驯或刚愎倔强”的性格,更多的时候“仅仅因为他们是犹太人”(伯曼特25) 的现实境遇,使得费金这一艺术形象变得复杂、敏感化了。

人们有理由问:”匪窟”头目费金到底是根据生活的真实来塑造的,还是依据某种流行的观念虚、假设出来的。

换句话说,狄更斯在描写、刻画费金这个犹太人物时,到底有没有掺杂进“种族”偏见的成分。

《雾都孤儿》出版2年后,也就是186年,一位名叫艾利萨.戴维斯夫人写信给狄更斯。

在信中,她指责狄更斯的创作是鼓励“一种卑鄙的偏见反对受歧视的希伯莱人。

”②无疑, 戴维斯夫人认为狄更斯在小说中所塑造的费金是种族“偏见”的产物;是犹太民族又一次遭受“歧视”的象征。

以真实地反映生活而著称的狄更斯当然不同意这一责难,他对此要作出反驳。

此时社会达尔文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正在学术界崛起。

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把生物学中的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等概念引进了社会学领域。

他们认为,人类的本性、行为以及语言等直接源自其生物性。

据此不难推断出这样一个结论:一个民族,不管是其性格中的闪光点还是劣根性,都源自种族的遗传,即具有不可更改和不可消灭性。

狄更斯从这个新兴的“进化论” 理论中找到了替自己辩护的理论依据:犹太人既然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被划分为劣等民族,是被神与人所共同反对的异己另类,那么他在《雾都孤儿》中塑造的费金形象尽管令人厌恶、痛恨,却是对他那个种族性格的真实刻画。

所以,狄更斯在回复戴维斯夫人的信中说,费金之所以“被称之为‘犹太人’不是因了他的宗教,而是因了他的种族”③。

他认为自己的创作是基于社会现实的。

言外之意,无论是费金还是其他人物,乃至于所描写的故事都是有生活依据的。

然而,在《雾都孤儿》中狄更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并不能掩饰他的种族偏见。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简要回顾一下《雾都孤儿》的创作主题。

从本质上说,这部小说主要是针对1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所颁布的惨无人道的《贫民法》而作的。

狄更斯借用一个名叫奥利弗.退斯特的孤儿的亲身经历,谴责、批判了这部法律的虚伪性。

此外,狄更斯还试图通过该小说表现与揭露当时社会中的犯罪现象,以便达到改善世道人心的目的。

这一创作主旨,在作品中是通过描写以“匪窟”头目费金为代表的社会邪恶势力的罪恶生活、贪婪本性以及对儿童的腐蚀与残害得以表现的。

真实地反映现实,这是现实主义作家在创作时应该遵循的首要原则。

传统观点认为,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作家,即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概括而集中地描写了资产阶级社会典型和本质方面的东西,他们“表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④事实上, 就《雾都孤儿》一书中所揭露、描写的社会犯罪现象而言,狄更斯并不是严格按照以上准则来反映英国社会中的犯罪现象的。

具体说,当狄更斯把笔墨从官僚机构的“济贫院”转向社会犯罪问题时,他不是从社会的真实现状出发,而在站在种族主义立场上,把以费金为代表的犹太人看成是扰乱英国社会秩序,毒害基督教儿童身心健康,逼迫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罪魁祸首。

这样说并不意味着不能让犹太人在文学作品中以反面形象出现,而是说任何一个种族的人都可能犯罪,也都可以作为艺术形象出现在小说中,重要的是作者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他们。

阅读《雾都孤儿》时,有两个异常明显的感受:一是每当出现邪恶势力的典型场景时,犹太人往往是其中的主谋或活动在其中的主角。

如那个隐藏在阴暗、潮湿、肮脏街道的“匪窝”的窝主费金是犹太人;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另一个盗贼窝点,“三瘸子酒店”中正面出现的侍者巴尼也是一个犹太人。

简言之,小说每当要集中表现犯罪团伙的糜烂、肮脏生活时,最不可缺少的就是犹太人;二是犹太人在小说中可能不是最残暴、凶狠的,但他们却是最龌龊的,最令人厌恶和仇恨的。

就小说中的费金与赛克斯这两个盗贼相比,前者在性格上显然不如不怕上绞刑架,连深爱自己的情人南希都敢杀死的赛克斯胆大、凶残。

费金最凶残的举止不过是当其徒儿溜得快和查里.贝茨空手而归时,他一拳把两人打下了楼梯。

用费金自己的话说:“人们都叫我吝啬鬼,只是一个吝啬鬼,仅此而已”(狄更斯63) 。

“吝啬鬼”和杀人凶手自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狄更斯在描写、刻画他们时却显得有些一反常规。

对费金,他几乎用尽了刻薄、嘲弄、鄙夷的笔墨,甚至不惜将其脸谱化。

光是费金的那张犹太面孔和笑容,就令狄更斯煞费苦心,像什么“魔鬼般凶恶的脸完全皱成一团”(狄更斯148) ,“无牙的牙床上显露出两、三颗更像狗牙或鼠牙的牙齿”(狄更斯375) 以及“眼歪嘴斜的奸笑”(狄更斯62) 、咬着苍白的嘴唇发出的“一阵罪恶的冷笑”(狄更斯94) 等等描写比比皆是。

对赛克斯却显得客气得多了,起码在外貌上没有刻意地丑化他。

除此之外,狄更斯在小说中还让盗贼赛克斯时时刻刻都远胜费金一筹:为了金钱与财富,赛克斯虽然与费金经常互相勾结、狼狈为奸,但是他却一直没有缘由地从内心深处鄙视费金。

每当两人见面时,赛克斯总是表现得气势压人,感觉良好,并时随地都可破口大骂费金是“一个该死的、有钱的、到处抢劫的、大喊大叫的老犹太”,“贪婪的、贪心的、贪得无厌的老窝主”(狄更斯93) 。

面对一次次突如其来、暴跳如雷的指责与痛骂,费金每每只能用胆怯、忍让,甚至讨好、巴结的语气说:“轻一点儿! 轻一点儿! 赛克斯先生”(狄更斯94) 。

如果说贼也分三六九等的话,无疑,费金远远低于赛克斯。

赛克斯所表现出来的优越感,一方面来自他高大、雄壮的体魄,譬如作者说他是一个声音深沉,有着“一双鼓出腿肚儿的粗壮的腿”的”身体魁梧的家伙”(狄更斯93) ,是体格上的优势让他在“年老的干瘦”的费金面前充满着骄傲的情绪。

另一方面更深层的原因还和他非犹太的种族血统有关系。

换句话说,“种族”或者说“人种”观念,是引导着狄更斯为什么要这样,而不是那样塑造人物的重要依据之一,即赛克斯在体能上的高大和性格上的威猛都是源自他那与费金不同的血统。

其实,根据血统来塑造人物并不是狄更斯个人所独有的创作特点,相反,是对流行于那个时代的一种艺术观念的折射。

和狄更斯同时代的法国文艺理论家泰纳( Hi ppolyte A dol phe Taine , 182—1893) 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中论述到决定“内部的人”,即人物灵魂的主导要素时说:“有助于产生这个基本的道德状态的,是三个不同的根源———‘种族’、‘环境’和‘时代’。

??人和牛马一样,存在着不同的天性,某些人勇敢而聪明,某些人胆小而存依赖心, 某些人能有高级的概念和创造, 某些人只有初步的观念和设计,正如我们遇见这一类的狗优于另一类的狗”(23—237) 。

在决定“人”的三种要素中,“种族”占据了首位,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勇敢还是卑劣是由他们的“种族”天性决定的。

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后,就不难理解狄更斯在小说中把费金说成是“论勇气不及半条杂种狗的人”(狄更斯111) 和“看着他那把老骨头,像刚从坟墓里钻出来的难看的鬼魂一样”(狄更斯146) 的逻辑依据了。

事实上,在《雾都孤儿》中,“犹太人”并不单纯是指对费金和巴尼等人的个体身份以及种族的界定,而是借他们的个体符号对社会中的某一类人,用狄更斯的话说是对“犹太人一类的生灵”(狄更斯145) 的指称。

所以,在小说中,狄更斯首先将费金的头发、眉毛及胡须都描写成红色。

这样做,除了有意识地将费金与魔鬼联系到一起外,更深的意图是通过对外在印记的强调,来突出、放大犹太民族所特有的种族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狄更斯除了在个别直接引语中使用了费金这个名字外,在其他地方一直都称他为“犹太人”。

这个微妙的转换看似语不惊人,实则意味深长———旨在表明作者所讨厌的不只是费金一个人,而是对整个犹太民族的鄙视! 在小说中,狄更斯总是习惯用一种讽刺、鄙夷的语气来谈及或描述犹太人,“他比费金年轻,但他的邪恶可厌的外表却几乎和费金不相上下”(狄更斯112) 。

狄更斯写到的这个年轻犹太人,在小说中只出现过一次,既没有前文的铺垫,又没有后面的展开,就凭其犹太身份,作者就断定他和费金一样“邪恶可厌”。

在狄更斯看来,不但比费金年轻的犹太人是“邪恶可厌”的,就连费金的父辈也是如此,“世上再没有一个人长着像你这样难看的一张脸,只除了你的爹,而他我猜想现在也正被地狱之火烧着他的蜷曲的红胡子,除非你没有什么爹而是直接从你妈的肚子里爬出来的”(狄更斯356) 。

作者借赛克斯之口想传达的意思无非是:只有“邪恶可厌”的犹太爹才能生出“邪恶可厌”的犹太儿子费金;而“邪恶可厌”的费金后代(用“年轻的犹太人”替代) 自然也像费金一样“邪恶可厌”。

南希是作品中唯一的一个良心还没有完全泯灭的犹太女子,但是狄更斯在表现她的善良一面和对偷盗生涯的厌恶时,还是反复强调她“所属的那一特殊人种的脾性和习惯”(狄更斯123) :外貌缺乏应有的清洁感;她的脾气异常暴躁以及她的屋子充满酒气、烟雾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